“实验3”号航经南沙永暑礁 已完成63站科考作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21:51
“实验3”号航经南沙永暑礁 已完成63站科考作业

2012年09月0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科考船近距离绕行永暑礁时,礁上国旗、建筑物等清晰可见。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实验3”号科考船南沙9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再见,永暑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综合科学考察船2日上午驶离南沙永暑礁锚地,近距离绕行主礁并鸣汽笛向守礁将士表达敬意后,继续北上开展东经113度南海海洋纵向断面的海上科考作业。

  目前,“实验3”号2012年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夏季航次,已完成75个大面观测站中的57个和全部6个潜标站的科考工作,占整个航次科考任务近80%。
  “实验3”号1日下午结束永暑礁南边一处大面观测站的海上科考调查工作后,航至永暑礁附近抛锚休整。科考船距永暑礁2海里左右,从船上远眺,永暑礁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排白色的房屋、导航灯塔、移动通信基站和海浪冲过礁石时掀起的一层层浪花,都清晰可见,在海天间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船上也有了久违的手机信号,科考队员和船员们纷纷拿起手机来到上层甲板,与家人和朋友联络通话。由于本航次科考任务没有登岛上礁的计划安排,大家都对这次不能登上永暑礁走一走、看一看感到非常遗憾,他们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亲密接触祖国美丽的南沙群岛,多开展岛礁实地调查与科学研究。
  本次科考任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陈荣裕高级工程师介绍说,中科院2007年建立东海、黄海、西沙、南沙4个海洋观测研究站,以构建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
  依托永暑礁建设的南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对于深入认识南沙海域海洋物理环境变化规律与机制,提高其分析、预测、预报的精确度,探讨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南沙站将对能够反映南沙海域生态与环境状况的重要断面进行长期、连续、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形成一个开放性研究平台,提高对南沙海域生态系统和环境演变机制与趋势的分析能力。
  永暑礁地处太平岛至南威岛中途,位于南海中央航线(香港至新加坡)和南华水道交汇处,属于深海独立环礁,礁盘呈纺锤形,东北、西南走向,西南方建有人工岛。整个岛礁长25.9公里,宽7.75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永暑礁及其邻近海域阳光充足、终年高温、雨量充沛。(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9-02/4151482.shtml

“实验3”号航经南沙永暑礁 已完成63站科考作业

2012年09月02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科考船近距离绕行永暑礁时,礁上国旗、建筑物等清晰可见。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实验3”号科考船南沙9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再见,永暑礁!”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综合科学考察船2日上午驶离南沙永暑礁锚地,近距离绕行主礁并鸣汽笛向守礁将士表达敬意后,继续北上开展东经113度南海海洋纵向断面的海上科考作业。

  目前,“实验3”号2012年南海海洋断面科学考察夏季航次,已完成75个大面观测站中的57个和全部6个潜标站的科考工作,占整个航次科考任务近80%。
  “实验3”号1日下午结束永暑礁南边一处大面观测站的海上科考调查工作后,航至永暑礁附近抛锚休整。科考船距永暑礁2海里左右,从船上远眺,永暑礁上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排白色的房屋、导航灯塔、移动通信基站和海浪冲过礁石时掀起的一层层浪花,都清晰可见,在海天间构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船上也有了久违的手机信号,科考队员和船员们纷纷拿起手机来到上层甲板,与家人和朋友联络通话。由于本航次科考任务没有登岛上礁的计划安排,大家都对这次不能登上永暑礁走一走、看一看感到非常遗憾,他们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亲密接触祖国美丽的南沙群岛,多开展岛礁实地调查与科学研究。
  本次科考任务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南海海洋所陈荣裕高级工程师介绍说,中科院2007年建立东海、黄海、西沙、南沙4个海洋观测研究站,以构建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
  依托永暑礁建设的南沙海洋观测研究站,对于深入认识南沙海域海洋物理环境变化规律与机制,提高其分析、预测、预报的精确度,探讨全球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有重要意义。南沙站将对能够反映南沙海域生态与环境状况的重要断面进行长期、连续、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形成一个开放性研究平台,提高对南沙海域生态系统和环境演变机制与趋势的分析能力。
  永暑礁地处太平岛至南威岛中途,位于南海中央航线(香港至新加坡)和南华水道交汇处,属于深海独立环礁,礁盘呈纺锤形,东北、西南走向,西南方建有人工岛。整个岛礁长25.9公里,宽7.75公里,面积108平方公里。永暑礁及其邻近海域阳光充足、终年高温、雨量充沛。(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2/09-02/41514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