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摄影下的美丽机械交响曲:我军SAM部队作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21:10:53
原链接:新华网图片频道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11/01/c_125637697.htm



————————————以下是配图的相关文章标准的宣传文体,不喜欢者请跳过————————


   在燕山腹地,驻扎着一支英勇顽强的地空导弹部队。地处寒区,四面荒山、常年大风的艰苦自然环境,锻造了部队官兵“扎根深山不觉苦,建功立业谋发展”的意志品质,形成了“吃苦不怕苦,乐从苦中来,苦干不苦熬,苦中求发展”的“苦乐观”精神。组建27年来,部队官兵“战严寒斗风雪,再累不言苦;守领空射天狼,练就铮铮铁骨”,铸就了闻名全军的防空作战“铁拳头”。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多次赴西北完成深化训练,取得实弹打靶24发22中的优异成绩。

  ——圆满完成“红蓝对抗”、奥运空中安保、国庆空中安保等多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先后6次被上级评为先进营党委,7次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看得见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北空导弹某营“苦乐观”精神的无形力量。

  燕山腹地缺繁华,不缺的是信仰

  “向军旗敬礼!”随着一声号令,新兵面对鲜红军旗,庄严宣誓:“我们一定努力发扬‘苦乐观’精神,牢牢树立‘驻守深山,守卫江山’的信念,当好新一代地空导弹兵!”铮铮誓言在营区上空久久回荡……

  每年新兵下连,“苦乐观”教育都是他们走好军旅人生路的第一课。

  该营地处燕山腹地,虽直线距离与首都北京并不遥远,却有难以想像的艰苦。夏天雨大山体容易滑坡,雪天封山车辆无法出行,再加上交通极为不便,到最近的区县也要将近2个小时路程,战士出趟门很不容易。有的战士新训时还在京郊,下了连却要驻扎在这“草都不长”的地方,难免心生抱怨,信念曾有动摇。
然而部队肩负的使命责任却不容丝毫松懈。营党委深深感到,要培养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忠诚部队,首先必须筑牢官兵“能吃苦、敢吃苦”的精神劲。

  一剂开展“苦乐观”教育的“良方”随即开出。

  ——采取谈心、座谈、征求意见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官兵对“苦与乐”的认识,切实摸清官兵在进行“苦乐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思想反映。

  ——设定“苦与乐、苦与发展、苦与磨练、苦与成功”四个主题,采用“专题教育+点滴灌输”的模式,渗入到年度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

  ——围绕“艰苦条件下我该怎么干”、“为了全营发展我该怎么干”、“珍惜军旅岁月我该怎么干”等主题,在全营范围内开展“我心中的‘英雄营’式导弹营”大讨论,激发官兵以苦为乐、与苦相搏、为党苦干。

  ——通过讲战斗故事、读战斗书籍、看战斗影片、唱战斗歌曲等活动,结合军事训练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等时机,激励官兵拼搏进取,深刻体会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学会“享受”苦中之乐。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过硬的水手,安逸的环境练不出能打胜仗的精兵”、“山高更添凌云志,寂寞不改报国心”……一句句充满哲理的格言,写进战士的日记,融入战士的血液。

  广东籍战士王泉昌,是个典型的“90后”,家境富裕。新兵下连分到该营后,艰苦的环境曾让他当了三次“逃兵”。然而,在一次次感受“苦乐观”教育中,身边战友“吃苦不怕苦,苦中求发展”的精神状态渐渐改变了他:“同样都是男子汉,咱凭啥就吃不了苦?啥也别说,两横一竖就好好干!”老天不负有心人,在年终评比中,王泉昌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成为了响当当的“标兵”。

  曾几何时,“过了汤河口,转身就想走;走进燕山处,内心直捣鼓”,是新报到官兵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而如今,“把苦累当快乐,把吃苦当忠诚”,是全营官兵适应艰苦、藐视艰苦、战胜艰苦,最有力的证明。

  下士张文风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这里的每一个元素都使我不断成长,这里有我用青春和汗水凝结成的人生守望——一份来自燕山深处的守望。面前是燕山,身后是祖国,守望燕山,就是保卫祖国。”

  燕山腹地苦又寒,不缺的是温暖

  在驻地,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年两次风,从春刮到夏,从秋刮到东”。

  在该营资料室,留存着一张旧照片,图片说明标注:“营区暖气管道冻裂,战士们冒着摄氏零下27度的严寒,在坚硬的冻土上,一边烧热冻土,一边挖开管道……”条件艰苦可见一斑。

  “这几年,全营的正规化建设虽然进步显著,但离官兵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营党委认为,官兵的身体暖了,心里会更加暖……”上任之初,教导员张学红决定先从改造暖气管道开始干起。

  经费不足,汗水补齐。营连干部打头阵,官兵齐上阵。重新铺设暖气管道、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一些关系官兵切身利益的生活基础设施,优先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更换班排桌椅、床柜、学习桌,装修改造家属区,布置营区广播音响系统,为饭堂、会议室配置电视,给全营官兵订制生日蛋糕……一件件爱兵惠兵举措,在悄无声息中落到官兵心坎上。

  寒冬时节,荒芜深山,摄氏零下31度的酷寒,官兵照样能感受到温暖。

  感恩思报国,拔剑起蓬蒿,该营的官兵们不忘把温暖传送给更多的人。

  2012年4月2日上午9时整,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该营正在进行的迎接考核工作布置会。驻地某镇党委书记打来求助电话,一户村民家中发生重大火灾,请求火速支援。

  “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虽然考核组即将到来,但营党委还是立即启动抢险救灾应急预案,迅速完成了人员收拢、装备发放工作。开进途中,他们根据掌握的火场情况,及时进行战斗部署。在教导员张学红的带领下,官兵们戴上湿口罩、手套,手持拖把、铁铲等灭火工具,4人一组,与火魔展开搏斗……
“你们把答卷写在了火灾现场,挽救驻地群众近10万元的财产,就是你们最闪亮的成绩单!”事后,上级机关首长如此讲评。

  在一次走访驻地困难群众时,营党委了解到驻地小学急缺文体用品,孩子们课余时间只能玩“瞎子摸鱼”的游戏。“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上!”该营一连党支部主动与小学建立互帮互助对子。三年来,先后向学校捐赠各类文体用品300余套,图书资料1000余册,有6名官兵加入到“一对一”资助孩子成长的爱心队伍中。

  爱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一次次聆听红色传统中、在一次次接受国防教育中、在一次次感受军人气质中,驻地小学231名学生纷纷将梦想定格蓝天……

  燕山腹地少绿色,不缺的是士气

  拂晓,大漠腹地,酷热难耐,尖锐的防空警报刺破天空。

  官兵们精神振作,闻令而动,如离弦之箭奔赴战斗岗位。霎时油机轰鸣,雷达飞转,操作号手穿梭于兵器装备之间,架设电缆、举升天线、装填导弹,参战官兵密切协同,操作动作规范到位,应答口号铿锵有力……

  谈及这场带有实战背景的实兵演练,营长王建峰感触最深的,还数官兵们当兵打胜仗的高昂战斗士气。

  营区四面是荒山,一眼望去,满目荒芜,没有生机。营党委一班人感到,环境缺少生气,战士不能没有士气。要当“能打仗、打胜仗”的尖兵,首先要有虎虎生威的士气。
铸剑先铸气,练兵先练魂,他们多管齐下,提升官兵士气。凝练出“豪情盖风雪,利剑出燕山”的营魂,使官兵们拥有了“精神脊梁”。大力宣传士官楷模王青松、老兵模范宗永健、成才标兵胡文勇等一批先进典型,使官兵们学有方向、赶有对象。

  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节日和老兵复退等重要时机,组织官兵瞻仰驻地烈士陵园,与驻地文联、音舞协会、老干部局老年大学、实验中学等单位开展军地联谊活动,使官兵感受浓郁的驻地文化氛围。

  潜移默化中,官兵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叫响了“今朝建功燕山,千秋有功江山”的口号。“精武强军正当时,人人有责须尽心”“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备战在岗位,打赢我先行”的铿锵誓言也纷纷铭刻在官兵内心深处。

  2009年4月,部队外出执行任务。由于驻训地环境潮湿,病虫害较多,上士郭宝德被隐翅虫毒害,脖子周围出现大面积水泡。为了不影响训练任务,他坚决放弃常规治疗,至今留下14厘米长的伤疤……

  2010年冬,天气极寒。在导弹装配考核中,上等兵潘贵生手掌与弹体粘在一块,为了争时间,他二话不说,直接把手拽开,一大块皮就粘在了导弹上……

  今年,该营再赴西北执行深化训练,官兵们连夜卸载、紧急机动,连续奋战8个多小时,展示了“艰难困苦压不倒、连续作战拖不垮、硬仗恶仗打不散”的战斗作风,把尖兵风采镌刻在了茫茫戈壁。

  油机夜间加温中,下士李晓东脚冻的脱不下袜子,依然顶风冒雪坚守岗位;体能考核中,新战士李学一背着十多公斤重的电话线跑了6公里,视线都模糊了,还嗷嗷叫地冲向终点;比武竞赛中,上等兵刘源不慎摔倒,因鼻子出血过多昏迷过去,醒来后拔掉输液针头又跑回比武场……

  看得见是付出,看不见的是忠诚。官兵们将军魂注入士气,锻造出一个个争当“能打仗、打胜仗”的导弹尖兵。(李 杰 郭 岗 郭树福)原链接:新华网图片频道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11/01/c_125637697.htm

125637697_141n.jpg (231.9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1 21:51 上传


125637697_31n.jpg (222.91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1 21:51 上传


125637697_51n.jpg (300.8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11-1 21:51 上传


————————————以下是配图的相关文章标准的宣传文体,不喜欢者请跳过————————


   在燕山腹地,驻扎着一支英勇顽强的地空导弹部队。地处寒区,四面荒山、常年大风的艰苦自然环境,锻造了部队官兵“扎根深山不觉苦,建功立业谋发展”的意志品质,形成了“吃苦不怕苦,乐从苦中来,苦干不苦熬,苦中求发展”的“苦乐观”精神。组建27年来,部队官兵“战严寒斗风雪,再累不言苦;守领空射天狼,练就铮铮铁骨”,铸就了闻名全军的防空作战“铁拳头”。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多次赴西北完成深化训练,取得实弹打靶24发22中的优异成绩。

  ——圆满完成“红蓝对抗”、奥运空中安保、国庆空中安保等多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先后6次被上级评为先进营党委,7次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看得见的数字背后,凝聚着北空导弹某营“苦乐观”精神的无形力量。

  燕山腹地缺繁华,不缺的是信仰

  “向军旗敬礼!”随着一声号令,新兵面对鲜红军旗,庄严宣誓:“我们一定努力发扬‘苦乐观’精神,牢牢树立‘驻守深山,守卫江山’的信念,当好新一代地空导弹兵!”铮铮誓言在营区上空久久回荡……

  每年新兵下连,“苦乐观”教育都是他们走好军旅人生路的第一课。

  该营地处燕山腹地,虽直线距离与首都北京并不遥远,却有难以想像的艰苦。夏天雨大山体容易滑坡,雪天封山车辆无法出行,再加上交通极为不便,到最近的区县也要将近2个小时路程,战士出趟门很不容易。有的战士新训时还在京郊,下了连却要驻扎在这“草都不长”的地方,难免心生抱怨,信念曾有动摇。
然而部队肩负的使命责任却不容丝毫松懈。营党委深深感到,要培养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忠诚部队,首先必须筑牢官兵“能吃苦、敢吃苦”的精神劲。

  一剂开展“苦乐观”教育的“良方”随即开出。

  ——采取谈心、座谈、征求意见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官兵对“苦与乐”的认识,切实摸清官兵在进行“苦乐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现实思想反映。

  ——设定“苦与乐、苦与发展、苦与磨练、苦与成功”四个主题,采用“专题教育+点滴灌输”的模式,渗入到年度教育计划的方方面面。

  ——围绕“艰苦条件下我该怎么干”、“为了全营发展我该怎么干”、“珍惜军旅岁月我该怎么干”等主题,在全营范围内开展“我心中的‘英雄营’式导弹营”大讨论,激发官兵以苦为乐、与苦相搏、为党苦干。

  ——通过讲战斗故事、读战斗书籍、看战斗影片、唱战斗歌曲等活动,结合军事训练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等时机,激励官兵拼搏进取,深刻体会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学会“享受”苦中之乐。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过硬的水手,安逸的环境练不出能打胜仗的精兵”、“山高更添凌云志,寂寞不改报国心”……一句句充满哲理的格言,写进战士的日记,融入战士的血液。

  广东籍战士王泉昌,是个典型的“90后”,家境富裕。新兵下连分到该营后,艰苦的环境曾让他当了三次“逃兵”。然而,在一次次感受“苦乐观”教育中,身边战友“吃苦不怕苦,苦中求发展”的精神状态渐渐改变了他:“同样都是男子汉,咱凭啥就吃不了苦?啥也别说,两横一竖就好好干!”老天不负有心人,在年终评比中,王泉昌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成为了响当当的“标兵”。

  曾几何时,“过了汤河口,转身就想走;走进燕山处,内心直捣鼓”,是新报到官兵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而如今,“把苦累当快乐,把吃苦当忠诚”,是全营官兵适应艰苦、藐视艰苦、战胜艰苦,最有力的证明。

  下士张文风在入党申请书中写到:“这里的每一个元素都使我不断成长,这里有我用青春和汗水凝结成的人生守望——一份来自燕山深处的守望。面前是燕山,身后是祖国,守望燕山,就是保卫祖国。”

  燕山腹地苦又寒,不缺的是温暖

  在驻地,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年两次风,从春刮到夏,从秋刮到东”。

  在该营资料室,留存着一张旧照片,图片说明标注:“营区暖气管道冻裂,战士们冒着摄氏零下27度的严寒,在坚硬的冻土上,一边烧热冻土,一边挖开管道……”条件艰苦可见一斑。

  “这几年,全营的正规化建设虽然进步显著,但离官兵的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营党委认为,官兵的身体暖了,心里会更加暖……”上任之初,教导员张学红决定先从改造暖气管道开始干起。

  经费不足,汗水补齐。营连干部打头阵,官兵齐上阵。重新铺设暖气管道、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一些关系官兵切身利益的生活基础设施,优先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在上级党委的支持下,更换班排桌椅、床柜、学习桌,装修改造家属区,布置营区广播音响系统,为饭堂、会议室配置电视,给全营官兵订制生日蛋糕……一件件爱兵惠兵举措,在悄无声息中落到官兵心坎上。

  寒冬时节,荒芜深山,摄氏零下31度的酷寒,官兵照样能感受到温暖。

  感恩思报国,拔剑起蓬蒿,该营的官兵们不忘把温暖传送给更多的人。

  2012年4月2日上午9时整,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断了该营正在进行的迎接考核工作布置会。驻地某镇党委书记打来求助电话,一户村民家中发生重大火灾,请求火速支援。

  “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虽然考核组即将到来,但营党委还是立即启动抢险救灾应急预案,迅速完成了人员收拢、装备发放工作。开进途中,他们根据掌握的火场情况,及时进行战斗部署。在教导员张学红的带领下,官兵们戴上湿口罩、手套,手持拖把、铁铲等灭火工具,4人一组,与火魔展开搏斗……
“你们把答卷写在了火灾现场,挽救驻地群众近10万元的财产,就是你们最闪亮的成绩单!”事后,上级机关首长如此讲评。

  在一次走访驻地困难群众时,营党委了解到驻地小学急缺文体用品,孩子们课余时间只能玩“瞎子摸鱼”的游戏。“不能让孩子输在起点上!”该营一连党支部主动与小学建立互帮互助对子。三年来,先后向学校捐赠各类文体用品300余套,图书资料1000余册,有6名官兵加入到“一对一”资助孩子成长的爱心队伍中。

  爱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一次次聆听红色传统中、在一次次接受国防教育中、在一次次感受军人气质中,驻地小学231名学生纷纷将梦想定格蓝天……

  燕山腹地少绿色,不缺的是士气

  拂晓,大漠腹地,酷热难耐,尖锐的防空警报刺破天空。

  官兵们精神振作,闻令而动,如离弦之箭奔赴战斗岗位。霎时油机轰鸣,雷达飞转,操作号手穿梭于兵器装备之间,架设电缆、举升天线、装填导弹,参战官兵密切协同,操作动作规范到位,应答口号铿锵有力……

  谈及这场带有实战背景的实兵演练,营长王建峰感触最深的,还数官兵们当兵打胜仗的高昂战斗士气。

  营区四面是荒山,一眼望去,满目荒芜,没有生机。营党委一班人感到,环境缺少生气,战士不能没有士气。要当“能打仗、打胜仗”的尖兵,首先要有虎虎生威的士气。
铸剑先铸气,练兵先练魂,他们多管齐下,提升官兵士气。凝练出“豪情盖风雪,利剑出燕山”的营魂,使官兵们拥有了“精神脊梁”。大力宣传士官楷模王青松、老兵模范宗永健、成才标兵胡文勇等一批先进典型,使官兵们学有方向、赶有对象。

  利用重大纪念日、重要节日和老兵复退等重要时机,组织官兵瞻仰驻地烈士陵园,与驻地文联、音舞协会、老干部局老年大学、实验中学等单位开展军地联谊活动,使官兵感受浓郁的驻地文化氛围。

  潜移默化中,官兵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叫响了“今朝建功燕山,千秋有功江山”的口号。“精武强军正当时,人人有责须尽心”“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备战在岗位,打赢我先行”的铿锵誓言也纷纷铭刻在官兵内心深处。

  2009年4月,部队外出执行任务。由于驻训地环境潮湿,病虫害较多,上士郭宝德被隐翅虫毒害,脖子周围出现大面积水泡。为了不影响训练任务,他坚决放弃常规治疗,至今留下14厘米长的伤疤……

  2010年冬,天气极寒。在导弹装配考核中,上等兵潘贵生手掌与弹体粘在一块,为了争时间,他二话不说,直接把手拽开,一大块皮就粘在了导弹上……

  今年,该营再赴西北执行深化训练,官兵们连夜卸载、紧急机动,连续奋战8个多小时,展示了“艰难困苦压不倒、连续作战拖不垮、硬仗恶仗打不散”的战斗作风,把尖兵风采镌刻在了茫茫戈壁。

  油机夜间加温中,下士李晓东脚冻的脱不下袜子,依然顶风冒雪坚守岗位;体能考核中,新战士李学一背着十多公斤重的电话线跑了6公里,视线都模糊了,还嗷嗷叫地冲向终点;比武竞赛中,上等兵刘源不慎摔倒,因鼻子出血过多昏迷过去,醒来后拔掉输液针头又跑回比武场……

  看得见是付出,看不见的是忠诚。官兵们将军魂注入士气,锻造出一个个争当“能打仗、打胜仗”的导弹尖兵。(李 杰 郭 岗 郭树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