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没落是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衰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0:33:56
【新华网】"并非危言耸听,京剧和它代表的民族戏曲文化在今天已面临生死关头!"江苏省文化厅一位干部在京剧节研讨会上以此为开篇,列举了京剧面临的种种困境:演出锐减、观众冷漠、队伍萎缩、后继乏人、从业人员待遇低下......


<P>  更有甚者认为,探讨中国京剧没落的源头会发现,那是一种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衰减。 </P>
<P>
  好洋快餐而弃中国茶 </P>
<P>  有专家认为,京剧对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失去吸引力,除了京剧自身需要改革外,还不能忽视一个关键因素:当今流行这样一种文化心态——对本土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对带洋字的文化则趋之若鹜。 </P>
<P>  中国京剧团副团长宋关林表示,当下国内的文化大环境对京剧生存发展非常不利。来上海之前,北京所有的剧场都在演出英、美、法、加等国的剧目,热闹非凡。他来到上海,发现上海最好的剧场也在演西方音乐剧,而且一演就是一个多月。而代表中国京剧最高水平的中国京剧院,居然找不到京剧演出的舞台。元旦春节期间,本是京剧演出的旺季,但是中国京剧院找遍整个北京,也没有剧场愿意承接"无利可图"的京剧演出。 </P>
<P>  宋关林叹息道:"就像一些青少年愉快而疯狂地欢迎肯德基、麦当劳一样,中国人对如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文化产品也是趋之若鹜。" </P>
<P>  中国京剧院2004年在北京众多的大学中演出,不得不打出这样的广告:"同学们,吃惯了比萨饼、麦当劳,你们不妨也品味一下中国茶吧!""懂一点京剧,有一点中国文化底蕴,会让你们在和老外交谈、交往时多个话题,多些面子......"据称,"广告效应"相当良好。 </P>
<P>  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说,京剧的问题、京剧的尴尬,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这是因为,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发生了危机。在观众放弃京剧的现象背后,是一些传统艺术所代表的价值和审美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认同。" </P>
<P>  京剧改革盲目"崇洋" </P>
<P>  其实,这几年,中国京剧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涌现过一批优秀剧目,但不少改革者在鼓吹"艺术创新"时,却忘记了艺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迫不及待地将西洋艺术嫁接到京剧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 </P>
<P>  吉林省长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冬冰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近年来一些所谓"大制作、大投入"破坏了京剧艺术的写意性,"百年多来形成的京剧特有的表演手段几乎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尽都是在舞台上筑台,甚至把舞台整个装置成一座小山村......" </P>
<P>  徐冬冰说,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都表示过京剧的表演手法是写意的,不能乱用布景,否则,演员就成为陪衬。 </P>
<P>  从荷兰皇家莱顿大学赶回上海参加京剧节的留学生朱小苏也批评说,一些新编剧目"水准令人不敢恭维",音乐荒腔走板,唱词对白粗浅,京剧的优雅古典味道荡然无存,规模庞大的交响乐团伴奏,几乎淹没京剧鼓点;话剧腔泛滥成灾,侵蚀传统戏曲的"留白""写意"之美...... </P>
<P>  他认为,"京剧创新,都说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可如果把传统京剧的原汁原味都弄没了,年轻人并不爱看。" </P>
<P>  艺术创新为何成了糟蹋艺术?徐冬冰引用了《程砚秋文集》中的一段话: </P>
<P>  "(一些领导)喝了几年洋墨水,学了一些西洋戏剧理论新名词,对旧剧一窍不通或只知其皮相,却又喜欢对京剧指手画脚,总想用西洋的一套来改造京剧......" </P>
<P>  外国人比中国人更能欣赏京剧? </P>
<P>  耐人寻味的是,在国内陷入生存困境的京剧,却在国外大受欢迎。 </P>
<P>  "老外,比许多中国人更能欣赏京剧的古典魅力!"上海京剧院一位演员记得,随团赴巴黎参加"中国文化年"演出时,巴黎歌剧院盛况空前,三层剧场座无虚席。"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我从来没有听过如此震撼的掌声,掌声淹没一切......" </P>
<P>  更令他难忘的是,当中国京剧演员走进剧院餐厅用餐,在场的法国人竟全体起立,送上长时间的掌声。"老外"的真诚热情,让京剧人的艺术自豪感油然而生。 </P>
<P>  的确,就连2004年在北京、上海轰动非凡的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展,也谦虚地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法国文化年法方主席、法兰西学院院士让.皮埃尔在展览致辞中写道,莫奈、西斯莱笔下的河流和天空如此写意,如此面向生活,"正如中国绘画大师用毛笔渲染出的极致色彩"。 </P>
<P>  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所长曹世潮说:"西方对我们最欣赏的,是我们的文化、历史、艺术、景观,而这些东西正在受到我们自己的摧残,别人最欣赏的东西,恰恰被我们忽略了。" </P>
<P>  耐住清贫也就守住了希望 </P>
<P>  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流氓兔、蜡笔小新、敢达战士迷住了中国的孩子们,天书传奇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似乎已成为中国动画制作的绝响...... </P>
<P>  日剧、韩剧,加上美国当红肥皂剧,风靡中国城市中,青少年、学生、白领人人争睹...... </P>
<P>  演出界热炒"西方名团"、异国风情,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成了明日黄花...... </P>
<P>  在不久前上海的一个论坛上,诗人余光中痛惜国人本末倒置,中文还没弄通顺,却抱着英文日读夜啃。他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时,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呢?" </P>
<P>  怎不令人痛心疾首?绵延数百年上千年的文化辉煌,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黯淡失色。文化创造力不足,文化产业不发达,文化自信心难道也要一落千丈吗? </P>
<P>  而重振文化自信,需要守望传统艺术的人们奋发图强,更需要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有清醒认识。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在民间,需要有大量资金注入并扶持传统艺术团体。 </P>
<P>  也正是在民间,许多生活窘迫的京剧人,和更多寂寞的、传统艺术"守望者"仍抱着一个信念:忍耐住今天生活的清贫,也就守住了明天传统文化复苏的希望。(记者孙丽萍 肖春飞)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0 11:59:08编辑过]
【新华网】"并非危言耸听,京剧和它代表的民族戏曲文化在今天已面临生死关头!"江苏省文化厅一位干部在京剧节研讨会上以此为开篇,列举了京剧面临的种种困境:演出锐减、观众冷漠、队伍萎缩、后继乏人、从业人员待遇低下......


<P>  更有甚者认为,探讨中国京剧没落的源头会发现,那是一种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衰减。 </P>
<P>
  好洋快餐而弃中国茶 </P>
<P>  有专家认为,京剧对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失去吸引力,除了京剧自身需要改革外,还不能忽视一个关键因素:当今流行这样一种文化心态——对本土传统文化弃之如敝屣、对带洋字的文化则趋之若鹜。 </P>
<P>  中国京剧团副团长宋关林表示,当下国内的文化大环境对京剧生存发展非常不利。来上海之前,北京所有的剧场都在演出英、美、法、加等国的剧目,热闹非凡。他来到上海,发现上海最好的剧场也在演西方音乐剧,而且一演就是一个多月。而代表中国京剧最高水平的中国京剧院,居然找不到京剧演出的舞台。元旦春节期间,本是京剧演出的旺季,但是中国京剧院找遍整个北京,也没有剧场愿意承接"无利可图"的京剧演出。 </P>
<P>  宋关林叹息道:"就像一些青少年愉快而疯狂地欢迎肯德基、麦当劳一样,中国人对如潮水般涌入的西方文化产品也是趋之若鹜。" </P>
<P>  中国京剧院2004年在北京众多的大学中演出,不得不打出这样的广告:"同学们,吃惯了比萨饼、麦当劳,你们不妨也品味一下中国茶吧!""懂一点京剧,有一点中国文化底蕴,会让你们在和老外交谈、交往时多个话题,多些面子......"据称,"广告效应"相当良好。 </P>
<P>  上海京剧院副院长单跃进说,京剧的问题、京剧的尴尬,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这是因为,现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发生了危机。在观众放弃京剧的现象背后,是一些传统艺术所代表的价值和审美在现代社会里失去了认同。" </P>
<P>  京剧改革盲目"崇洋" </P>
<P>  其实,这几年,中国京剧界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也涌现过一批优秀剧目,但不少改革者在鼓吹"艺术创新"时,却忘记了艺术继承传统的重要性,例如迫不及待地将西洋艺术嫁接到京剧中来,结果造成了"奢华的滑稽"。 </P>
<P>  吉林省长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徐冬冰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近年来一些所谓"大制作、大投入"破坏了京剧艺术的写意性,"百年多来形成的京剧特有的表演手段几乎没有了,代之出现的,尽都是在舞台上筑台,甚至把舞台整个装置成一座小山村......" </P>
<P>  徐冬冰说,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都表示过京剧的表演手法是写意的,不能乱用布景,否则,演员就成为陪衬。 </P>
<P>  从荷兰皇家莱顿大学赶回上海参加京剧节的留学生朱小苏也批评说,一些新编剧目"水准令人不敢恭维",音乐荒腔走板,唱词对白粗浅,京剧的优雅古典味道荡然无存,规模庞大的交响乐团伴奏,几乎淹没京剧鼓点;话剧腔泛滥成灾,侵蚀传统戏曲的"留白""写意"之美...... </P>
<P>  他认为,"京剧创新,都说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可如果把传统京剧的原汁原味都弄没了,年轻人并不爱看。" </P>
<P>  艺术创新为何成了糟蹋艺术?徐冬冰引用了《程砚秋文集》中的一段话: </P>
<P>  "(一些领导)喝了几年洋墨水,学了一些西洋戏剧理论新名词,对旧剧一窍不通或只知其皮相,却又喜欢对京剧指手画脚,总想用西洋的一套来改造京剧......" </P>
<P>  外国人比中国人更能欣赏京剧? </P>
<P>  耐人寻味的是,在国内陷入生存困境的京剧,却在国外大受欢迎。 </P>
<P>  "老外,比许多中国人更能欣赏京剧的古典魅力!"上海京剧院一位演员记得,随团赴巴黎参加"中国文化年"演出时,巴黎歌剧院盛况空前,三层剧场座无虚席。"作为一个京剧演员,我从来没有听过如此震撼的掌声,掌声淹没一切......" </P>
<P>  更令他难忘的是,当中国京剧演员走进剧院餐厅用餐,在场的法国人竟全体起立,送上长时间的掌声。"老外"的真诚热情,让京剧人的艺术自豪感油然而生。 </P>
<P>  的确,就连2004年在北京、上海轰动非凡的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展,也谦虚地向中国传统艺术致敬。法国文化年法方主席、法兰西学院院士让.皮埃尔在展览致辞中写道,莫奈、西斯莱笔下的河流和天空如此写意,如此面向生活,"正如中国绘画大师用毛笔渲染出的极致色彩"。 </P>
<P>  上海德村文化研究所所长曹世潮说:"西方对我们最欣赏的,是我们的文化、历史、艺术、景观,而这些东西正在受到我们自己的摧残,别人最欣赏的东西,恰恰被我们忽略了。" </P>
<P>  耐住清贫也就守住了希望 </P>
<P>  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流氓兔、蜡笔小新、敢达战士迷住了中国的孩子们,天书传奇和齐天大圣孙悟空似乎已成为中国动画制作的绝响...... </P>
<P>  日剧、韩剧,加上美国当红肥皂剧,风靡中国城市中,青少年、学生、白领人人争睹...... </P>
<P>  演出界热炒"西方名团"、异国风情,包括京剧在内的中国传统舞台艺术成了明日黄花...... </P>
<P>  在不久前上海的一个论坛上,诗人余光中痛惜国人本末倒置,中文还没弄通顺,却抱着英文日读夜啃。他说,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而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当你的女友改名为玛丽时,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呢?" </P>
<P>  怎不令人痛心疾首?绵延数百年上千年的文化辉煌,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黯淡失色。文化创造力不足,文化产业不发达,文化自信心难道也要一落千丈吗? </P>
<P>  而重振文化自信,需要守望传统艺术的人们奋发图强,更需要全社会对传统文化有清醒认识。在高层,要形成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思考,系统政策;在民间,需要有大量资金注入并扶持传统艺术团体。 </P>
<P>  也正是在民间,许多生活窘迫的京剧人,和更多寂寞的、传统艺术"守望者"仍抱着一个信念:忍耐住今天生活的清贫,也就守住了明天传统文化复苏的希望。(记者孙丽萍 肖春飞)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0 11:59:08编辑过]
一种艺术形式是否能够存在,首先看他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所谓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关系好像不是最重要的吧。
<P>没有必然的联系,毕竟戏曲出现的年代并不久远。</P>
<P>就是在危言耸听。</P><P>京剧仍然只是地方剧种而已,只不过被一些外国人欣赏,我们的一些人就当作宝贝了。除了京剧,还有越剧,黄梅戏呢。赞同2楼的。</P>
<P>晕啊</P><P>根本就听不懂京剧,粤剧还差不多,京剧没落有说明什么啊?</P>
<P>现在就连公认的自己文化传统保留的最好的日本,其传统舞蹈也在迅速没落不得不专门研究机器人来教。历史文化的继承这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关键在于京剧自身长时间也没有发展,不发展的文化恐怕……</P>
外国极少数人喜欢京剧并不稀奇,大多数人还只是猎奇而已。京剧的没落源于京剧本身发展的停滞(从这方面来说样板戏还是有贡献的),以及其体系的封闭性(本人语)。对于后者本人解释如下:从音乐来讲,京剧的配乐之刺耳让人无法忍受,然而京剧的曲调一旦成熟就相对固定,加上对武打、动作的配合又很难在配乐上有大的改动;从京剧曲调上来说,过于字正腔圆,节奏缓慢,你想在其中加入其他戏曲或民歌等音乐形式几乎不可能;最后看看中国现代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等名剧都有很高的水准,昆曲的曲调也比京剧更加开放一些,此外其他戏曲如民国时期的杨三姐告状就非常与时代结合得好,节奏感也十分强,可是京剧呢?凭什么被捧得如此之高?更有甚者,此文竟然把京剧与中国文化自信心等同,真是无话可说。
连我这种民族主义者都对京剧毫无兴趣,如果一样东西确实没有生命力了,就让它安静地消逝吧。
<B>以下是引用<I>dxbdl</I>在2005-1-20 9:05:07的发言:</B>
一种艺术形式是否能够存在,首先看他能否跟上时代的发展,与所谓民族文化自信力的关系好像不是最重要的吧。

<P>青山遮不住,毕竟江流去。</P>
本是贵族宫廷文化, 消亡是必然的
<P>这个和民族自信力有什么关系?</P>
国人讨论问题怎么老爱把问题上升到另一个高度啊,真是无语
据谣言社消息:法国议会将要讨论芭蕾舞剧的没落问题,议员们高呼:“芭蕾舞剧”的没落,是法国的悲哀,是法国民族自信力的消亡。议会决定通过立法形式,推动芭蕾舞剧的流行。
<P>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京剧不过代表其亿万分之一罢了.国人十万万之数,不爱京剧爱其他国粹也是平常.不必大惊小怪.洋文化一时得志,不必恐慌,经年之后,任何一个有血性有理想的国人对待中国文化都会用张学友的一首歌来唱</P><P>"还是觉得你最好"</P>
<P>京剧跟民族自信心有何干系呢?说实在的,京剧啊,昆剧啊……,又有几人能听懂呢?现代人乐于接受的艺术形式改变了,京剧是过去时了。</P>
最不可忍受的是,戏曲中女拌男,男拌女的陋习
<P>挽救是要挽救</P><P>但不要扯这样的大旗</P>
还是觉得样板戏好
<P>京剧之所以被称为国粹,就因为它诞生于北京,北京人喜欢听。清朝时,北京是都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是首都。</P><P>我一直都认为,京剧的推广,京剧在全国的知名度乃至在世界上的的知名度是一种强权的结果,带有政治色彩的味道。它本来只是种娱乐活动,但现在却被赋予了太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在里面了。</P><P>京剧只是一种地方戏剧,它没有资格代言全中国所有的地方戏剧文化,国粹一词并不适用于它身上。可是现在一说到中国戏剧,外国人就会说是京剧,他们也就知道有京剧了,而国人也十有八九第一反应是京剧。一种并没有被全国大部分人所接受,所喜欢的地方戏剧居然成为了中国戏剧的代言人,真的很荒谬。这与长久以来人们所被灌输的“中国的国粹是京剧”这样一个意识是分不开的。嘴上是这么说,但打心眼里承认的又有几个人?每年的春节晚会都会有京剧的份,但据我所知,京剧开演的时候就是很多人的自由活动时间,上厕所,聊天,四处走动,活动下筋骨,到屋外透口气,爱干嘛干嘛去,等到京剧演完了人们才回到电视机前继续观看节目。这就是所谓的国粹了!可笑,更可悲!</P>
<P>我爱看黄梅戏不爱看京剧,我现在才21岁,爱看京剧的少了并不代表传统文化的没落</P><P>只是京剧不求新思变跟不上时代潮流逐渐没落而已不能以偏概全,其他剧种我看还</P><P>是满多人爱看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