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 中央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2:21:43
"hp://www_cna_com_tw/List/TodayCNA-1_aspx"




訪中央社 上海師生聚焦國際發展


「上海同濟大學台灣學術交流團」師生一行40人,7月5日在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教授黃肇松帶領下參訪中央社,由總編輯呂志翔接待,師生們就中央社國際新聞的發展及挑戰踴躍提問,表示高度興趣。

呂志翔指出,中央社海外布局約30據點為台灣媒體之首,有別於其他媒體,中央社每日以中、英、日、西4種語言提供約1600則的新聞資訊,中央社的海外版圖與新聞專業,具有不可取代的媒體優勢與價值。他說,「中央社是台灣連結世界最重要的新聞平台」。

中央社近年發展了影音新聞「全球視野」,呂志翔表示,影音新聞的素材都是中央社全球特派員拍攝的新聞畫面,內容涵蓋經濟、娛樂、政治等多元國際訊息,讓中央社維持新聞界的標竿形象。黃肇松更以「麻雀衰小,五臟俱全」形容中央社。

上海同濟大學新聞專業副教授陳立生表示,經過88年的變化,中央社與時俱進,秉持新聞傳播的基本理念,維持通訊社客觀持平的超然特質,期盼兩岸之間的新聞交流能越來越頻繁。




中央社轉型 上海媒體來台取經


上海新聞媒體代表團團長袁夏良一行15人於7月20日拜會中央社,由中央社總編輯呂志翔接待,雙方除了就中央社影音新聞及業務發展交換意見外,台灣的人文風氣,也讓訪賓留下深刻印象,表示不虛此行。

呂志翔表示,過去中央社以新聞內容提供為核心工作,近年數位化轉型,除了研發App應用程式,還發展影音新聞「全球視野」。

「全球視野」是由中央社全球特派員拍攝的中文影音新聞,他們必須兼具文字、照片、影音三大任務,新聞內容以國際訊息為主。呂志翔說,中央社有別於其他媒體,可提供民眾豐富的海外新聞內容。

針對中央社如何擴大業務創造商機問題,業務行銷中心主任梁君棣指出,中央社攝影記者用鏡頭留下了珍貴的影像,88年來累積高達150萬張歷史照片,透過舉辦照片巡迴展覽,擴大中央社知名度。

她說,今年7月與法新社合辦「101奧運世紀影像暨文物展」,共展出165張精彩的奧運照片,中央社活化現有的影像,除了讓更多民眾了解奧運的歷史,也創造另一個行銷中央社品牌的機會。

袁夏良表示,上海媒體競爭激烈,希望能與中央社保持密切聯繫,共同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及方案,這次訪台除了與中央社意見交流,還親身感受到台灣的人文氣息。他說,台灣的閱讀文化讓訪賓非常嚮往,真是不虛此行!




重慶市委宣傳部訪中央社 加強兩岸新聞交流


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波、副主任文天平等人於7月25日拜訪中央社,中央社社長樊祥麟率領新聞部總編輯呂志翔、兩岸暨國際新聞中心主任陳正杰等主管接待,雙方就兩岸新聞合作交換意見。

周波表示,本次來訪成員有中國新聞社、新浪、騰訊等媒體代表,以及重慶市政府媒體相關主管,希望能藉機促進兩岸了解。此外,重慶積極發展資訊科技產業,吸引台商聚集,中央社若在重慶派駐記者,相信可以找到許多值得報導的題材。

陳正杰回應,近來兩岸經商、旅遊、教育互動頻繁,中央社確有設點的計畫,重慶、福建、遼寧等城市都是選項之一。樊祥麟補充,目前北京與上海皆有特派員,之後會考量人力、物力增加駐點。

此外,呂志翔指出,目前兩岸在經濟、旅遊上交流熱絡,未來若能在兩岸或國際新聞上合作,相信不會有媒體的競爭問題,卻能達到加乘效果。

除了採訪合作,文天平也希望促進新聞史料的交流,他說,重慶近年研究對日作戰資料,並規劃與倫敦、紐約、莫斯科共同舉辦和平論壇。中央社若能提供抗戰時期的新聞照片,相信可以幫助世人了解這段歷史。

樊祥麟回應,中央社樂意分享典藏的新聞照片,雙方可以進一步討論合作的可能。此外,中央社今年底復刊的《世界年鑑》,將收錄台灣年度重大新聞事件,是重要的歷史研究資料,相信可以幫助中國大陸各界了解台灣動態。




廣東媒體訪中央社 交流新聞實務


廣東省新聞者工作協會副主席張知干一行人7月26日拜會中央通訊社,由副社長邵平雲接待。張知干表示,兩岸開放交流逾30年,經濟、文化、新聞互動日益密切,希望此行能加深廣東與台灣媒體的認識。

邵平雲介紹中央社時表示,中央社預算由政府補助,是屬於人民的公共媒體,因為經費受立法院監督,報導時力求中立客觀,不偏頗任一政黨,以提供讀者最快速正確的純淨新聞。

新聞部副總編輯谷澄補充,近年中國大陸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中央社的新聞除了從兩岸關係切入,也會視議題性質,整合不同部門由政治、經濟多方報導,將事件放入國際情勢的脈絡中呈現。

例如,去年中央社曾製作「巨龍崛起台灣挑戰新賽局」新聞專題,以北京、上海、香港特派員為主,並加入東京、印度、台灣、華府、歐洲等地的記者觀察,共有23篇系列報導,並獲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兩岸新聞報導獎佳作。

座談中,張知干等人除了瞭解台灣媒體如何呈現中國大陸新聞,也關心數位化對於媒體經營造成何種影響。

業務行銷中心副主任溫鴻恩回應,中央社擁有獨立的數位編輯團隊,目前在IOS與Android上提供「一手新聞」與「Focus Taiwan」中英文新聞App,讓讀者掌握即時訊息脈動。

谷澄表示,傳統編輯工作需要專業素養,因此交由資深編輯負責,新興的數位平台則讓熟悉數位工具的年輕新血操作。此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許多媒體仍在尋找數位時代的轉型之道,也希望透過雙方交流找出媒體經營模式。



"hp://www_cna_com_tw/List/TodayCNA-1_aspx"




訪中央社 上海師生聚焦國際發展


「上海同濟大學台灣學術交流團」師生一行40人,7月5日在世新大學新聞學系教授黃肇松帶領下參訪中央社,由總編輯呂志翔接待,師生們就中央社國際新聞的發展及挑戰踴躍提問,表示高度興趣。

呂志翔指出,中央社海外布局約30據點為台灣媒體之首,有別於其他媒體,中央社每日以中、英、日、西4種語言提供約1600則的新聞資訊,中央社的海外版圖與新聞專業,具有不可取代的媒體優勢與價值。他說,「中央社是台灣連結世界最重要的新聞平台」。

中央社近年發展了影音新聞「全球視野」,呂志翔表示,影音新聞的素材都是中央社全球特派員拍攝的新聞畫面,內容涵蓋經濟、娛樂、政治等多元國際訊息,讓中央社維持新聞界的標竿形象。黃肇松更以「麻雀衰小,五臟俱全」形容中央社。

上海同濟大學新聞專業副教授陳立生表示,經過88年的變化,中央社與時俱進,秉持新聞傳播的基本理念,維持通訊社客觀持平的超然特質,期盼兩岸之間的新聞交流能越來越頻繁。




中央社轉型 上海媒體來台取經


上海新聞媒體代表團團長袁夏良一行15人於7月20日拜會中央社,由中央社總編輯呂志翔接待,雙方除了就中央社影音新聞及業務發展交換意見外,台灣的人文風氣,也讓訪賓留下深刻印象,表示不虛此行。

呂志翔表示,過去中央社以新聞內容提供為核心工作,近年數位化轉型,除了研發App應用程式,還發展影音新聞「全球視野」。

「全球視野」是由中央社全球特派員拍攝的中文影音新聞,他們必須兼具文字、照片、影音三大任務,新聞內容以國際訊息為主。呂志翔說,中央社有別於其他媒體,可提供民眾豐富的海外新聞內容。

針對中央社如何擴大業務創造商機問題,業務行銷中心主任梁君棣指出,中央社攝影記者用鏡頭留下了珍貴的影像,88年來累積高達150萬張歷史照片,透過舉辦照片巡迴展覽,擴大中央社知名度。

她說,今年7月與法新社合辦「101奧運世紀影像暨文物展」,共展出165張精彩的奧運照片,中央社活化現有的影像,除了讓更多民眾了解奧運的歷史,也創造另一個行銷中央社品牌的機會。

袁夏良表示,上海媒體競爭激烈,希望能與中央社保持密切聯繫,共同創造解決問題的機會及方案,這次訪台除了與中央社意見交流,還親身感受到台灣的人文氣息。他說,台灣的閱讀文化讓訪賓非常嚮往,真是不虛此行!




重慶市委宣傳部訪中央社 加強兩岸新聞交流


重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波、副主任文天平等人於7月25日拜訪中央社,中央社社長樊祥麟率領新聞部總編輯呂志翔、兩岸暨國際新聞中心主任陳正杰等主管接待,雙方就兩岸新聞合作交換意見。

周波表示,本次來訪成員有中國新聞社、新浪、騰訊等媒體代表,以及重慶市政府媒體相關主管,希望能藉機促進兩岸了解。此外,重慶積極發展資訊科技產業,吸引台商聚集,中央社若在重慶派駐記者,相信可以找到許多值得報導的題材。

陳正杰回應,近來兩岸經商、旅遊、教育互動頻繁,中央社確有設點的計畫,重慶、福建、遼寧等城市都是選項之一。樊祥麟補充,目前北京與上海皆有特派員,之後會考量人力、物力增加駐點。

此外,呂志翔指出,目前兩岸在經濟、旅遊上交流熱絡,未來若能在兩岸或國際新聞上合作,相信不會有媒體的競爭問題,卻能達到加乘效果。

除了採訪合作,文天平也希望促進新聞史料的交流,他說,重慶近年研究對日作戰資料,並規劃與倫敦、紐約、莫斯科共同舉辦和平論壇。中央社若能提供抗戰時期的新聞照片,相信可以幫助世人了解這段歷史。

樊祥麟回應,中央社樂意分享典藏的新聞照片,雙方可以進一步討論合作的可能。此外,中央社今年底復刊的《世界年鑑》,將收錄台灣年度重大新聞事件,是重要的歷史研究資料,相信可以幫助中國大陸各界了解台灣動態。




廣東媒體訪中央社 交流新聞實務


廣東省新聞者工作協會副主席張知干一行人7月26日拜會中央通訊社,由副社長邵平雲接待。張知干表示,兩岸開放交流逾30年,經濟、文化、新聞互動日益密切,希望此行能加深廣東與台灣媒體的認識。

邵平雲介紹中央社時表示,中央社預算由政府補助,是屬於人民的公共媒體,因為經費受立法院監督,報導時力求中立客觀,不偏頗任一政黨,以提供讀者最快速正確的純淨新聞。

新聞部副總編輯谷澄補充,近年中國大陸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中央社的新聞除了從兩岸關係切入,也會視議題性質,整合不同部門由政治、經濟多方報導,將事件放入國際情勢的脈絡中呈現。

例如,去年中央社曾製作「巨龍崛起台灣挑戰新賽局」新聞專題,以北京、上海、香港特派員為主,並加入東京、印度、台灣、華府、歐洲等地的記者觀察,共有23篇系列報導,並獲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的兩岸新聞報導獎佳作。

座談中,張知干等人除了瞭解台灣媒體如何呈現中國大陸新聞,也關心數位化對於媒體經營造成何種影響。

業務行銷中心副主任溫鴻恩回應,中央社擁有獨立的數位編輯團隊,目前在IOS與Android上提供「一手新聞」與「Focus Taiwan」中英文新聞App,讓讀者掌握即時訊息脈動。

谷澄表示,傳統編輯工作需要專業素養,因此交由資深編輯負責,新興的數位平台則讓熟悉數位工具的年輕新血操作。此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許多媒體仍在尋找數位時代的轉型之道,也希望透過雙方交流找出媒體經營模式。



中央社就是原来的遭殃社,很多人演过遭殃社的记者,包括演胖翻译的王澍,胡慧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