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北约对抗华约的策略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2:06


一个被流传很久的一段话是:

“苏联在鼎盛时期拥有5万辆坦克,这引起了北约巨大的恐慌,为了平衡苏联的装甲优势,抑制大纵深突击,北约曾经想过许多办法。。。比如,德国和日本同样是战败国,可是为什么西德发展出强大的陆军没有多少阻力,而日本却阻力重重呢,除了德国真正认识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中造成的危害以外,苏联的威胁也是迫不得已。。。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陆军非常强大,也发展出了非常优秀的装甲车辆,但是空军却很薄弱,这就是因为西德处于苏联华约威胁的第一线,他的任务是阻挡苏联滚滚装甲洪流,其防空任务则有其他北约国家承担(就是现在的德国空军也不是很强,这是后遗症)。。非但其陆军强大,还发展了一系列阻止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装备战术。。。比如,西德发展的快速布雷车作为装甲师的标准装备(这在别的国家很少见)。西德还设计出,将装有液体炸药的软管埋入地下,可以控制起爆,快速形成反坦克壕的战术。。。北约曾经设想过使用战术核武器(比如核地雷,280核炮弹、中子弹等)阻挡苏联大纵深突击。。。甚至有西德将军提出,要将国防军分成小分队分散配置在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0个以上的隐蔽军火库,利用单兵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在苏联突破北约战线,占领德国后,在敌后进行游击作战。。。可间北约对大纵深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

问题就是  这个这段话内容是出自哪??有什么资料可以支持上述这段话??还有红字中号称的西德将领是哪个将领提出的??

那么冷战时期北约制定的有关在热战爆发后对华约的作战方针是什么??

一个被流传很久的一段话是:

“苏联在鼎盛时期拥有5万辆坦克,这引起了北约巨大的恐慌,为了平衡苏联的装甲优势,抑制大纵深突击,北约曾经想过许多办法。。。比如,德国和日本同样是战败国,可是为什么西德发展出强大的陆军没有多少阻力,而日本却阻力重重呢,除了德国真正认识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中造成的危害以外,苏联的威胁也是迫不得已。。。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陆军非常强大,也发展出了非常优秀的装甲车辆,但是空军却很薄弱,这就是因为西德处于苏联华约威胁的第一线,他的任务是阻挡苏联滚滚装甲洪流,其防空任务则有其他北约国家承担(就是现在的德国空军也不是很强,这是后遗症)。。非但其陆军强大,还发展了一系列阻止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装备战术。。。比如,西德发展的快速布雷车作为装甲师的标准装备(这在别的国家很少见)。西德还设计出,将装有液体炸药的软管埋入地下,可以控制起爆,快速形成反坦克壕的战术。。。北约曾经设想过使用战术核武器(比如核地雷,280核炮弹、中子弹等)阻挡苏联大纵深突击。。。甚至有西德将军提出,要将国防军分成小分队分散配置在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0个以上的隐蔽军火库,利用单兵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在苏联突破北约战线,占领德国后,在敌后进行游击作战。。。可间北约对大纵深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

问题就是  这个这段话内容是出自哪??有什么资料可以支持上述这段话??还有红字中号称的西德将领是哪个将领提出的??

那么冷战时期北约制定的有关在热战爆发后对华约的作战方针是什么??
有知道的么??最好能给出资料出处~~谢谢{:soso_e183:}
北约之所以能赢华约,是因为北约充分认识到了战忽局重要性。
这个建议不大靠谱哦
wanweqian 发表于 2012-8-2 12:40
北约之所以能赢华约,是因为北约充分认识到了战忽局重要性。
咱TG有赵本山  怕啥
其实当时双方是互相忽悠,要不美国也不会出麦卡锡主义了.
有没有知道的啊  出来科普一下呗
苏联最高峰是8W+辆坦克,加上整个华约是10几W辆,当时平推北约真的无压力,人家老毛子除了数量,质量也一点不差;老毛子的战略很简单,空中主要是掩护地面就行了……
西德发展的快速布雷车作为装甲师的标准装备(这在别的国家很少见)。
========================================================
看到这里---------------
雷车+坦克…………西德才是标准的SC人族机械流啊,比苏俄那个坦克+机枪兵更纯正
虽然巴祖卡是火箭筒的正宗祖先,但是铁拳确实是RPG的师傅!当年德国人的坦克猎杀小分队是很给力的哦!中东战争的经验也证明,RPG-7对于诸如M48,M60这种均质钢装甲的坦克有足够的杀伤力,M113就是火炬了!
伟大的谢亚龙 发表于 2012-8-2 12:41
咱TG有赵本山  怕啥
拜托,关本山什么事?
是有局座才对。
利用德国和法国来拖,英国是桥头堡,然后就等MD来。
可间北约对大纵深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
看到这句话我笑了,美国佬既然如此恐惧毛子的大纵深突击,那为啥同时期还投入重兵在越南战争打得热火朝天?
尘世游人 发表于 2012-8-2 21:45
苏联最高峰是8W+辆坦克,加上整个华约是10几W辆,当时平推北约真的无压力,人家老毛子除了数量,质量也一点 ...
苏联最高峰是8W+辆坦克,加上整个华约是10几W辆,当时平推北约真的无压力,人家老毛子除了数量,质量也一点不差
----------------
你是在叙述历史还是在编造历史?
当时好像真的很惧怕CCCP的钢铁洪流的~
和平演变1.0版本.EXE
核大炮  A-10 ………
嗯,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段话是我说的。。。

至于支持依据嘛,这个不好说,因为这是对冷战时期各国军事战术思想综合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至于红字部分,我记不清是从何引用的了,但是我可以确认是在某一份资料上看到过。。。

至于北约如何应对前苏的大纵深坦克突击,就是80年代提出的空地一体战。。。即,以重装部队阻挡迟滞前苏的装甲洪流,然后利用空中优势对前苏的二梯队以及后续梯队进行遮断作战,同时对前苏深远的后勤补给线以及战略目标发动空中打击。。。从而挫败前苏装甲洪流的进攻锐势。。。

找了一下。。。

这段话,应该出自大纵深与闪电战里面的一段。。。这是在本人在老舰船与诸位网友讨论发出的帖子集结整理而成。。。

大纵深与闪电战

    在一战中,坦克是一种发展胜利的坦克出现在战争舞台上。由此围绕坦克作战运用产生了许多看法。。。一战后,保守的法国陆军实权派认为战壕战才是未来战争的发展方向,所以将坦克当成步兵的附属品,作为火力支援和钢铁堡垒,将其完全从属于步兵迁就步兵。。。而二战中,德军绕过马其顿防线,通过闪击战摧毁了大半个法国,证明了坦克作战必须遵循下述原则:
1,坦克必须集中使用才会产生最大的胜利。。。
2,坦克最大的作用不是用来突破前沿防御,而是用来突入到敌人纵深发展胜利的。。。虽然坦克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克服战壕铁丝网机关枪防御体系的。。。
3,坦克必须应用于适合它的地形。。。
4,坦克必须在其他兵种配合下完成作战任务。。。

    其中,坦克运用发展最成熟的有两种理论——大纵深作战和闪击战。。。

    所谓大纵深突击作战,是前苏联二战后直到苏联解体所一贯坚持的军事战略。并形成了以地面坦克突击为核心的完善的军事理论。。。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基础是二战以前前苏联图哈切夫斯基等人所提倡的突破口理论。。。所谓突破口理论就是:将进攻部分分为几个梯队,其中第一个梯队主要有步兵组成,在炮兵、航空兵火力准备之后,在诸兵种协同突破敌人防线,扩大并巩固突破口, 第二个梯队主要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主要任务是穿过突破口,并向纵深发展胜利。。。这是一个没有考虑到对手反应的静态模型。在实战中,当第一梯队突破突破口时,往往遭到敌人反冲击,封闭突破口,所以第二梯队还需付出很大的代价来继续突破。。。所以,这时候就分为两种看法,一种是等突破口还没有完全突破,但是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时,就投入第二梯队,协助第一梯队完成突破,并发展胜利。。。第二种看法是就是要第一梯队完成突破之后,拓展并巩固突破口之后,再投入完整的装甲部队发展胜利(所以又称为纯突破口理论)。。。而在战争实践中,往往采用第一种更有有利。。。而何时投入发展胜利的第二梯队是获得胜利与否,战果大小的关键,也是指挥官对战场战机把握能力的考验。。。当然,不是所有的指挥官都是天才,投入第二梯队的时机往往难以把握,所以,在二战中苏联的进攻梯队往往不是两个,而是三个甚至四个。。。

    按照突破口理论,第一梯队是缺少装甲部队的,但是在第二世界大战中,由于苏联步兵缺乏足够的火力(由于素质等诸多原因,往往按照计划炮火准备做的还行,但是在投入步兵进行攻击的时候,缺乏协同)和防护缺乏攻坚能力。。。。所以,在实战中,往往用于打开突破口的第一梯队也装备有坦克自行火炮等大量装甲战斗车辆,所以一句话,坦克装甲车辆是大量需要的。。。

    但是战争初期,中期,苏联的大纵深进攻并没有发挥(主要是被德国闪电战打得喘不过气来,处于战略被动)。。。但是大纵深防御确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比如,莫斯科保卫战(纵深达数百英里,既然没有足够的反坦克火力和装甲力量,那么就用距离来防御巴,因为,坦克一次纵深进攻,会耗费大量的燃油,摩托小时弹药,也就是说,坦克不是核动力,每一次经过周密的作战准备之后,进攻距离是有限度的,将防御纵深扩大,那么敌人一次进攻难以突破防御,那么,战役就会陷入持久化之中,优势将随着时间向防御者转化。。。当然,也只有朱可夫对装甲战友深刻理解的人才会做出这么一个方案)。。。

    在二战中突破口战术逐渐得到了完善,增加了诸如突然性等要求。比如利用黎明,技术(比如朱可夫的探照灯战术)营造突然性,利用佯动,佯攻等牵制迷惑敌人,突破口往往选择在适于装甲突击的地段,往往集中大部分兵力并在狭窄正面展开,航空兵炮火准备在战役发动时往往按照计划对突破地段进行火力准备,营造一种兵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等等。。。前面说过,在苏德战场初期,苏军由于处于战略被动,不能有效的使用突破口战术,但是在战争末期,苏军的突破口战术才稍见成效。。。比如,白俄罗斯等连续发动的十次战役(我国的刘伯承元帅曾在南京军事学院讲解分析过)苏军对盘踞我国东北日本精锐关东军的突击。。。而在战后,苏联为了谋求对北约的战略优势,将突破口战术发展成大纵深战略,即强调在宽大的正面上,实施多点(多个窄正面)突破造成敌人防线的崩溃,同时,快速向敌人纵深插入,切断敌人补给,占领交通枢纽政治中心,夺取机场,摧毁指挥通讯中心等。。。在核时代,集结在一起的兵力往往是个巨大的目标,很容易遭到敌人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打击。。。所以,集结在一起的部队往往分的很散,比如,按照苏联战斗条例来说,一个坦克师集结地域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公里(记得不太清,好像是这个数),一枚小当量核弹,不能同时消灭两个坦克营。。。开进过程中展开,快速接敌,集中攻击突破得手之后马上散开,从宏观上来看,就是分散-集中-分散,集中攻击的过程尽可能短,尽快的与敌人胶合在一起。。。以防止敌人大规模杀伤武器的打击。。。这就是著名的开进中变换进攻队形。。。但是,这需要很高的指挥技巧,较高的部队素质和控制部队的能力。。。
但是总体来说,核武器的应用是增加了大纵深坦克作战的优势,因为,突破敌人的防线不在需要周密的计划,付出相当大的牺牲,一颗核弹就可解决问题。。。而且,坦克可以在核爆后几分钟就可向爆心发动冲击,这是其他武器所不具备的(这也是T-72装备铅衬层的原因,可吸收中子流),这对于进攻方极为有利。。。

    苏联在鼎盛时期拥有5万辆坦克,这引起了北约巨大的恐慌,为了平衡苏联的装甲优势,抑制大纵深突击,北约曾经想过许多办法。。。比如,德国和日本同样是战败国,可是为什么西德发展出强大的陆军没有多少阻力,而日本却阻力重重呢,除了德国真正认识到了二次世界大战中造成的危害以外,苏联的威胁也是迫不得已。。。我们可以看出德国的陆军非常强大,也发展出了非常优秀的装甲车辆,但是空军却很薄弱,这就是因为西德处于苏联华约威胁的第一线,他的任务是阻挡苏联滚滚装甲洪流,其防空任务则有其他北约国家承担(就是现在的德国空军也不是很强,这是后遗症)。。非但其陆军强大,还发展了一系列阻止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的装备战术。。。比如,西德发展的快速布雷车作为装甲师的标准装备(这在别的国家很少见)。西德还设计出,将装有液体炸药的软管埋入地下,可以控制起爆,快速形成反坦克壕的战术。。。北约曾经设想过使用战术核武器(比如核地雷,280核炮弹、中子弹等)阻挡苏联大纵深突击。。。甚至有西德将军提出,要将国防军分成小分队分散配置在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0个以上的隐蔽军火库,利用单兵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在苏联突破北约战线,占领德国后,在敌后进行游击作战。。。可间北约对大纵深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为了挡住在核条件下苏联的坦克优势,所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认为,以坦克对坦克是最佳的选择,所以,美国德国开发了M-1豹-2坦克,其根本目的在于以质量的优势换取数量的优势,以高成本,新技术的大量采用,重量的大幅度增加而设计的一种防御性坦克,要达到以一挡三的地步。。。我们可大略看出美德坦克几乎走的是一条路子。。而英,法坦克则大相径庭,这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直接面对苏联坦克的直接威胁有关。。。

    苏联的坦克优势一直到80年代以后,美国提出新的作战理论---空地一体战得到了平衡,空地一体战说白了,就是发挥空中部队的优势,对敌人进行全纵深的火力打击。在战术上,通过利用地面部队阻滞(请注意不是歼灭,而是阻滞,降低苏联装甲洪流的前进速度)敌人第一梯队前进,通过战术空军遮断华约后续梯队与后勤保障(所以美国战术空军特别重视遮断战术的运用)。。。可以说空地一体战就是为了应对大纵深而来,如果说大纵深是一种强调进攻的战略战术的话,那么空地一体战就是一种强调防御的战略战术(但是,这种情况再倒萨战争中可能有所改变,地面部队孤军深入,实际上是依赖空中打击力量,一旦地面部队遭到打击,完全可以转为防御,由空中力量收拾敌人,由此可见空地一体战也可用于进攻)。。。苏联为了针对于空地一体战友提出了快速集群的概念,就是在第一梯队在突破口取得进展时,投入快速集群,向敌人机场,远程打击兵器推进。。。而美国则第二次修订了空地一体战,强调机动防御。。。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空地一体战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在于地面部队是否能够挡住敌人的装甲优势。。。所以北约军队(当然也不是完全这样,比如法国就很另类,当然不算主流)的地面部队由于更加重视防御。所以,他们的装备更重一些,地形的适应能力差一些,但是在某些特定的地形战术机动性是非常好的,这些你可从豹2、M1A1等坦克型号的最大行驶速度,单位压力等数据中看到。。。而苏联是处于进攻状态,并向敌人纵深推进。。。所以,他的装备必须适应更多的地形,前进更远的距离。。。所以,其装备的战略机动性要更好一些。。。

    要说德国的闪电战,就不能不提一提德国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大家可以看出任何国家的任何作战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妄想靠着照搬他国 军事理论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上而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

    鲁登道夫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认为,战争不仅仅是军队的问题,也是人民的责任,总体战需要民族整体的力量,而在这种论调下,闪电战可以说是总体战具体实行的产物。如果说总体战提出了一种纲领,一个理念的话,那么闪电战就是一个具体实行的计划,具体实行的方案。。。而为了避免重蹈一战中,陷入两线作战(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为止是德国一支头疼的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缺乏良好的出海口)长期消耗之中,必须,采取速决战,迅速解决一个方向的敌人,然后集中力量解决另一个(施利芬计划就是如此,而一战的陷入僵局也在于此,之所以不说一战德国战败,因为我认为德国的失败不在军事上)。。。那么速决战,闪电战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所谓广义的闪电战,不仅仅局限在军事一面,它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他强调,为了集中一切力量打倒敌人,必须在战前就需要将全国的力量(包括经济,军事,物质精神准备等诸多准备)转入战时轨道。。。利用小规模战争,演习等集结部队,采用不宣而战的方式,突然打击敌人。。。比如,之所以德国轻而易举击溃了法国,这就是因为德国利用入侵波兰完成了和平时期到战争时期的转变(而法英马奇诺防线之后的静坐战争,我认为,这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仅仅是一种半战争状态。。。这就好像运动员比赛一样,在比赛之前要做好准备运动,甚至打一两场比赛,来进行热身,好让运动员快速的进入到最好的比赛转状态中,而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只能说英法苏没在状态,而美国也是慢慢进入状态)。。。苏德战场之所以德国在初期占有绝对优势则是因为德国在入侵法国等一系列战争中,完成了战争准备,虽然当时苏联也在准备战争,但是和平到战争的精神准备不足,物质上也没有完全的准备。。。

    因为,利用外交手段政治姿态来迷惑敌人,集中全国力量,隐蔽的集中军队,采用不宣而战的方式,所以,在突击初期完全可以轻易的撕破的敌人防线。。。

    在战术上,闪电战与大纵深作战有许多区别,闪电战往往不留预备队,全军装甲力量都配置在第一梯队中,营造战争的突然性,选择敌人意料不到突破口,获得较大的突破成功率,法国之战,巴巴罗萨计划都是如此。。。在第一线集中尽可能多的力量,给予敌人最猛烈的打击,意图造成敌人混乱,以达到迅速摧毁敌人防御体系的目的。。。而大纵深作战,则是通过建立多个梯队,一次投入战斗。第一梯队用来撕破敌人防线,而后续梯队则是用来发展胜利,但是实战中,敌人往往通过预备队反冲击,建立多条防线,增大防御纵深的方式来进行防御。。。所以为了达成目的,大纵深作战往往建立多个梯队,甚至建立三个、四个梯队。。。

    在纵深发展胜利的过程中中,德国人更加重视在纵深围歼敌人有生力量,苏联人更加重视突破的深度。。。比如德国人,往往采用钳形攻势,通过在敌人纵深打围歼战,像基辅战役等几个大规模围歼战就是如此。。。而苏联人更重视突入的深度。。。这两种方式可以说各有优劣。。。利用钳形攻势在纵深围歼敌人有生力量,虽然可以歼灭敌人大量有生力量技术兵器,但是却耽误宝贵的时间,使得敌人可以在更深远的纵深组织防御。。。而围歼敌人有生力量往往又依托坚固工事城市等困兽犹斗。。。而深度攻击,则突入深度尽可能的远,而敌人诸兵团由于没有了后勤,指挥等支援,后路又被切断,所以不得不迅速撤退,与敌人进行赛跑,不过二战后期德国军队装备较重,油料消耗大,往往跑不过苏联的突击部队,但是深度攻击造成了敌人往往从各个缝隙中溜掉。。。所以曼斯坦因也曾经在某些战役中尝试过深度攻击。。。

    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91年海湾战争,有人说美国人陆军的战术是照搬苏联大纵深,个人认为并不确切,从以上两点区别可以看出,美国人的陆军突击更像是德国人闪击战。。。

    无论是德国人的闪击战还是大纵深作战,他都受到国家的战略纵深的限制,如果苏联的领土只有法国那么大的话,恐怕只需要三个月斯大林就得钻地洞打游击去了。。。相对于大纵深作战而言,德国的闪击战后劲不足,如果敌人的领土过大的话,难以进行持续有效的突击,因为,依靠不宣而战突然性获得突破的加成,在战争进行到中后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敌方国家已经完全转入了战时体系的情况下。。。所以个人认为闪击战这对于中小国家是致命的,因为中小国家 缺乏足够的战略纵深。。。一旦遭受致命打击,后果不堪设想。。。二战的法国就是如此。。。

    所有的坦克纵深突击战术,都会受到坦克机动距离的限制,坦克这种庞然大物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援才能持续进攻。。。保持快速的进攻速度,由于后勤的补给难以跟上,所以每一次接受补充支援后,加以攻击的距离是有限的(当然,如果采用战斗箱一类的队形,也许可以随队提供一定的支援,但是这种支援是有限的,比如二战北非战场的隆美尔、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都采取过类似队形)。。。所以,无论闪电战还是大纵深在初期高速前进一定距离后,将产生一个停顿的过程,这将是防御方反击的最佳时机(如果,有足够的后勤情报可轻而易举推算出这个距离),我将这个称为致命的停顿(有人也把这叫做致命七日的,因为按照计算,苏联人一次补给仅够连续作战一个星期的,而在头七天中,苏联人的进攻将是致命的,而七天过后,对苏联缺乏弹药油料经过大量消耗的部队将是危险的。。。而美国则是相应提出七日战争,就是前六天,地面部队尽可能的迟滞敌人进攻,而战略空军不断打击敌人纵深,战术空军进行遮断敌人后续梯队,等到第七天才是大反攻)。如果,在致命的停顿中,我方的反击可抑制敌人的进攻,那么战局将会陷入一个僵持的阶段,如果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优势将向着防御一方发展。。。而如果,不能抑制敌人进攻,等到敌人再次发起攻击,这将是防御方的噩梦。。。所以说,无论是大纵深还是闪电战都有一个致命的停顿这个战争主动权易手的转折点。。。比如,朱可夫就相当了解这一点,在莫斯科战役中,在缺乏足够的装甲部队和反坦克部队的力量,则布置了数百英里的防御纵深,从而抑制了德军仿佛不可能的抵挡的进攻。因为,德国人虽然遇到的抵抗并不激烈,但是几百英里将德国人的油料,坦克摩托小时都消耗的差不多了,所以才有莫斯科防御的胜利。。。实际上,我们也可将美国的倒萨认为是一场闪击战,一个坦克纵深突击作战。。。我曾认为美国会在进入巴格达防御外围停止前进,根据就在此,等到美国人得到了充足的补给后,发起进攻将是不可抵挡的。。。美国人将这个叫做进攻顶点(估计美国人是从克劳塞韦茨的战争论抄来的),就是说,如果过了这个距离继续前进的话,那么优势将向着防御的敌人转化。。。。

    对于我军来说,实际上对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战的经验十分缺乏,实际上,我国目前也缺乏成型的地面机械化作战理论的指导。。。

  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大纵深作战对我军来说,也许有很强的借鉴意义,但是拿来主义,生搬硬套是不行的,这是我国我军面临的可能战争威胁,我国和周边的地理状况,以及我国所采用的战略指导思想有极大的关系。。。

  大纵深作战需要适应坦克机动的地形,而随着坦克重量的不断增加,世界上这样的地形越来越少,而我国地形复杂,除了北方,西北的沙漠地带以外,适应坦克大规模机动的地形仅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有限地区。。。而在60年代以前,我国和苏联是蜜月时期,我国主要面对 资 本 主 义 阵 营 国家的封锁和周边不稳定的因素,而当时进行的抗美援朝,和对印反击战来说,我国的装甲部队还处于建设时期,所起到的作用有限,在朝鲜战争中主要充当自行火炮参加火力准备等有限行动。。。

  而60,70年代,中苏交恶,我国失去了从苏联获取先进坦克的渠道,装甲兵建设处于停滞状态,而面对苏联边境陈兵百万,华北,东北,西北面临苏联的坦克优势,局势相当危急,所以这时候,我们主要强调人民战争,军事上采用诱敌深入,防御反击的战略。。。而80年代中后期由于中苏关系的趋于缓和,所以有一段时期强调积极防御,而90年代后则强调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这里79年对越反击战,实际上是热带,亚热带山地作战,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坦克部队搭载步兵进行浅纵深穿插,虽然搭载步兵是不得已的选择,而且由于缺乏经验,损失巨大,但是也可看出我国装甲兵对坦克战术的新发展。。。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对于我军来说也算不上什么新发展,因为这是我轻步兵在历次战争中经常使用的战术,穿插,渗透敌人防线之后,切断分割敌军,从敌人的侧后发动攻击,只不过以前的轻步兵换成了坦克而已)。。。

  而自从苏联解体,俄国的没落,我国的军事重心从北方防御敌军坦克装甲部队的大纵深突贯,转到中南沿海一带,重视发展海空军。。。而这时由于国际形势的好转,我国的坦克发展反到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从中也会发现很多问题。。。那就是没有战略战术理论支撑的设计思想出现了模糊不定的问题。。。实际上,对于各国的坦克来说我们都可从中发现其坦克的特色,并体现了各国坦克作战的思想。。。我们看看苏联的T系列就会发现这是一种进攻性的坦克,完全是为了实现大纵深作战而开发出来的,比如车体较轻,战略机动性好(重量轻可以减少燃料的消耗,而在大纵深的高速大纵深突击中,后勤补给几乎可以说是一场灾难,所以尽可能的减少燃料消耗是必需的),重视前装甲以适应野战,重视火炮威力(比如口径要比北约的大5-10,但是威力实际上增大有限,但是主要是因为弹药的缘故)。。。而同时期的美德坦克则是为了在地面上挡住苏联人的进攻而走了一条以质带量的路子。。。美德坦克是一种防御性的坦克,就是全面重视火力-防护-机动,牺牲重量和战略机动性,以反坦克为主要任务(个人认为已经走入了坦克发展误区) 。。。

  就是英 法,以色列我们也会发现其坦克的特点。。。而反观我国坦克则缺乏其特色,而在前苏和西方坦克设计思想之间摇摆不定(诸如,圆盘式自动装弹机的争论,炮塔隔舱化的设计,炮射导弹等等),就是因为我国缺乏成型的坦克作战思想。。。

  再比如,我们会发现经常性的举行一些长途奔袭的演习,演练。。。比如,前一阵子南京军区举行的7昼夜奔袭1000公里。。。实际上,这些演习的假定正是体现了对坦克作战认识的不够。。。就是大纵深作战,坦克突袭敌军纵深,是有一定深度的,不是想突多少就是多少,而这个深度正是受到敌人的抵抗程度,后勤的制约。。。一般来说,对于一次成功的大纵深的突击,数百公里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进攻的顶点(美国人在伊拉克情况比较特殊)。。。而上千公里实际上在战时激烈对抗的环境下很难达到,关键是后勤难以保障。。。而对于战略机动来说,1000公里以上的距离,应该尽可能的运用火车,渡轮,坦克运输车(好像我国还没有),来运输,以保证坦克进入战场时良好的状态,保持足够的摩托小时已进行战斗(实际上坦克这东西很娇贵的,利用坦克自身动力机动1000公里,不知道到达预定地点,能够50\%保持良好无损的状态就不错了)。。。当然,对于轻型坦克还情有可原,但是对于重型坦克,主战坦克保持足够的摩托小时是必要的。。。

  而我认为,实际上大纵深作战在今天已经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大纵深作战实际上也很好对付。。。美国人用的是空地一体战。。。就是尽可能的在地面拖住对手,减少其进攻速度(为什么德国师装备地雷撒布车,这是非常特别的,就是为了快速抛撒地雷,减慢苏联人的坦克高速进攻),利用空中力量的优势对敌人全纵深进行空中打击。。。即使没有这种能力,也很好对付,对付大纵深进攻最好就是大纵深防御,扩大防御纵深,发动游击战争,将主力配置与纵深。。。等到敌人大纵深进攻突破防御前沿,向纵深发展,利用地形不断的消耗其进攻能量,等到了进攻顶点之后。。。利用落后在敌人突击部队后方的部队切断敌人的补给线,而同时布置在纵深的部队主力部队发动反击(但是需要几百公里的纵深)。。。

    另外要重视城市战,大纵深作战要求快速纵队进行纵深突击的时候,对于坚固设防和城市这种易于隐藏兵力与地形复杂的地区,能绕开得绕开,能冲过的冲过,不能绕开的,则以少量兵力牵制,一切都留给后续部队。。。比如以色列在黎巴嫩,美国倒萨战争。。。快速纵队强调的是速度,是突击纵深,只有更快更远才能给敌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但是,今天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不断的扩展,现在城市越来越多,越来越密集,往往经济发达地区城市比邻而望,而且,城市往往是经济政治中枢,是交通枢纽,往往控制着几条乃至十几条重要铁路公路。。而且城市是部队最好的补给基地,也是部队隐蔽集结,优良的进攻阵地。。。对于火力占有优势的敌人,城市复杂的地形,大量的平民往往将火力优势削弱同一层次。。。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城市战,不但重视城市的防御战斗,还要重视城市的进攻战斗。。。我认为,应该建立一支专业的城市作战部队,研制专业的城市作战兵器,建立包括城市进攻,城市反游击,救助,安抚,甄别难民等一整套城市作战理论。。。

感谢老舰船的下列网友的帮助与支持:海盗、CCCPBM13、战斗之羽、细雨斜风、谢尔曼2、f7fs、旧皮鞋、赛瓦斯托波尔玫瑰、CCCPRA(排名不分先后)。。。
北约曾经设想过使用战术核武器(比如核地雷,280核炮弹、中子弹等)阻挡苏联大纵深突击。。。甚至有西德将军提出,要将国防军分成小分队分散配置在全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1000个以上的隐蔽军火库,利用单兵反坦克导弹火箭筒在苏联突破北约战线,占领德国后,在敌后进行游击作战。。。可间北约对大纵深几乎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引用的是哪些资料呢??
renfeng 发表于 2012-8-3 00:06
找了一下。。。

这段话,应该出自大纵深与闪电战里面的一段。。。这是在本人在老舰船与诸位网友讨论发出 ...

原来你是这帖子的作者啊??时间太晚了  明天俺还要上班呢。。。还要为人民服务呢。。。明天晚上继续聊吧。。。
上文如果结合此文看,理解会更加深刻。。。

各国陆军作战指导思想与坦克设计理念
我们发现许多文章,包括许多权威刊物上的文章,提到各国坦克,往往就各种技术上硬性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提到坦克,往往就是津津乐道火炮口径有多大,初速有多快,膛压有多少,装甲有多厚,速度有多快。。。仿佛有了这些,就能决定战斗的胜负一样。。。有些人妄图通过研究这些来解释或者反驳近年来战争中苏式系列坦克表现不佳。。。以至于争论纷纷。。。甚至于搞出个什么10 大坦克排名来哗众取宠。。。这是惟武器论观点。。。虽然武器很重要,但是完全排除人的因素是不可能打好仗的。。。
各国坦克各有各的特点,有的强调战略机动性,有的强调防护与火力,不一而足,有些人仅仅是停留在性能参数的表面现象,而不想想各国为什么采用这种设计。。。坦克火力,机动性和防护能力三大性能之间,三大性能与战斗全重,寿命周期,成本之间都是互相矛盾的。为了提高坦克的火力,要求安装口径更大的火炮,更加完善,更加复杂的火控系统与观瞄设备,更多的更大尺寸的弹药,这些都需要增加战斗室的容积,而由此会使得坦克战斗全重和外形尺寸加大,机动性和防护能力下降。。。提高防护能力则要求外形尺寸特别是高度尺寸更小,这样装甲厚度才能更大。。。而坦克车辆设计就是保证实现战术技术性能,对三大性能进行平衡。。。而这个三大性能的怎么个平衡法,就是各国的军事思想,设计理念所决定的。。。实际上坦克是一种兵器,是人使用的。。。使用方法不对,自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好比厚背鬼头刀,雁翎刀,双刀,乃至于菜刀,都是刀。。。都可以劈砍切割,可是具体到某种刀,甚至于每把刀,使用方法不是一样的,甚至是大相径庭,想想看用菜刀来给刽子手用来杀头,用雁翎刀剁菜是个什么感觉。。。同样道理,坦克的设计思想取决于各国的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坦克之所以各有各的特点,有的轻,有的重,有的强调火力,有的强调防护,是与各国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息息相关的。。。而具体的实现方法,则是军方根据自己的战术特点,威胁环境,战术想定等进行调查研究,然后根据技术水平,提出性能指标,在交给科研部门生产厂家进行研制生产。。。而反过来,武器有了,则应该根据武器的特点制定战术,发挥出武器本身的最大潜力,扬长避短,否则,轻则降低作战效率,不能发挥武器潜力;重则遭受重大损失,甚至影响战斗胜负。。。这就好像武侠小说里写的一样,招式套路练会了还不行,还需要口诀知道怎么用才行。。。而武器的运用方法,我们则把他们叫做战术。。。下面我就各国的坦克战略战术与坦克特点结合起来谈一谈(限定范围是冷战时期的坦克)。。。

前苏联
前苏联是坦克大国,其地面装甲力量十分强大,二战后成系列的发展了T系列主战坦克,包括T54/55,T62,T64,T72,T80等主战坦克和各种改型车辆,并出口或者授予特许生产权进行仿制的国家地区也十分广泛,比如中国,中东地区,印度等。。。
我们知道前苏联在二战期间不但设计出了T34 等性能出色的坦克,还积累了大量的坦克作战经验。。。并由此发展出了以地面装甲突击为主的大纵深攻击战略。。。这种战术简单说来,就是通过撕破敌人前沿的坚固防线,然后通过这一突破口,投入大量的具有高速机动性的装甲部队向敌人深远纵深发动攻击,从而摧毁敌人整个防御体系。。。为了适应深远纵深高速突击,就要求坦克必须具有良好的较大的道路行程,道路适应性,较低的后勤负担,综合起来说就是需要具有较高的战略机动性。。。这也是为什么苏联坦克严格控制重量的与体积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拿苏联坦克与西方同时期坦克相比就会发现苏联的坦克总是重量较轻,比如T80系列的重量要比M1系列轻1/4左右,那就是因为苏联的T系列坦克要求具有较大行程,要适应大多数道路状况,而在敌后往往缺乏足够的后勤补给,所以要减少后勤负担的缘故。。。
而为了与敌人坦克进行交战,撕破敌人正面防线,苏联人非常重视坦克火力,与正面装甲。。。为了保持火力上的优势,我们可以发现苏联坦克的火炮往往比同时期的西方坦克炮口径大5-10毫米。。。比如T54/55的坦克炮为100毫米,而同时期的美国M47/48主炮口径为90 毫米,T64坦克炮口径为115毫米,同时期的M60为105 毫米。T72,T80火炮口径为125毫米,而M1的火炮口径为105毫米,后来的M1A1,M1A2火炮口径则是增大到120毫米。。。虽然苏联火炮口径较大,初速较快,但是由于火炮膛压,配套的弹药工程的落后,使得在80 年代中后期125火炮的威力已经与西方的120坦克炮火力相当。。。但是也可看出苏联人妄图在火力上压倒对手的心理状态。。。而装甲上,苏联人由于T34的成功经验,十分重视低矮的外形,与完美的避弹外形,甚至不惜减少火炮俯仰角来获得更高的防护能力,由于与同时期西方坦克相比,苏联坦克重量较轻,但是苏联的坦克拥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决定了T系列坦克与西方相比,在装甲防护能力上并不逊色。。。
由于二战时期T34的成功经验,苏联坦克设计师与西方相比,更加重视坦克良好的避弹外形,苏联在长时间的采用可获得完美避弹外形的铸造装甲,铸造装甲是由装甲铸钢冶炼浇铸而成,大批量生产成本低廉,可大量快速生产制造。。铸造装甲可以得到不同的部位均匀的过渡到不同厚度和理想的倾斜角以及可造成跳弹的流线型外表面。。。但是由于铸钢内部组织不够密实,有柱状晶,偏析,气孔等缺陷,所以一般说来铸造装甲抗弹性能要比轧制钢装甲低10%...所以西方坦克设计师更倾向于轧制钢装甲。。。
同样的苏联设计师更强调低矮的车体高度,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被发现被铭中的概率。。。为了降低高度甚至牺牲坦克成员的舒适性,为了降低车体高度,严格限制坦克驾驶员的身高,以至于在苏联坦克兵中中亚地区的坦克驾驶员很多。。。
将通过减少侧面装甲,来增强坦克正面装甲重量强度,苏联设计师认为坦克用于平原野战时往往是将正面面向敌人的方向,所以增强的坦克正面装甲就好像在前方举了一面大盾牌一样,可以以较轻的重量获得更好的防护。。。但是,这样一来坦克侧面的装甲就十分薄弱了,这在复杂地形作战十分不利,比如苏联人在复杂的阿富汗山地环境下就吃了不少亏,而更明显的是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坦克错误进入到格罗兹尼,被车臣非法武装使用火箭筒等反坦克兵器打击侧装甲,而使得进入到格罗兹尼的装甲部队伤亡惨重。。。但是这种设计更适合在有侧翼掩护的情况下,进行正面突击。。。将不适合复杂地形战斗的坦克投入到城市作战中,遭受失败也是可以预料的。。。
通过挂装大量的反应装甲块,来增强坦克防护能力。。。这里也可看出苏联坦克防护不足,因为同样的美英德坦克就很少挂装反应装甲,因为车体装甲已经可以获得足够的防护能力。。。而反应装甲被击中引爆后,会对附近的步兵造成危害,会影响步兵与坦克的协同,试想,谁会开近一个会对自己造成危害的大家伙呢。。。这样一来苏联的坦克就更不适合进行复杂地形的战斗了。。。
苏联人的坦克是紧凑型的,因为车辆的容积跟车重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每立方米容积占有重量大约在3吨左右。。。容积大车体重,或者防护能力就差,而保持相同防护能力的前提下,容积小,车辆的重量就轻一些。。。这也是T系列坦克在重量较轻的前提下,还能够取得与西方坦克相当的防护水平的诀窍,比如M60坦克车内容积18.41立方米,重48.1吨,而装甲最大厚度为110毫米。。。而同时期的T62,车内容积只有12.5立方米,重37吨,而装甲最大厚度为100毫米。。。

而苏联人的坦克防护思想,更重视坦克整体战斗力的防护,苏联人认为,如果在战场上失去战斗力的坦克是无用的,只有能够发挥战斗力的坦克才会对战斗产生影响,一辆丧失战斗力的车辆,在大纵深作战条件下,很难在恢复战斗力,比如纵深突击的快速集群,如果不是获得整个战役的胜利,一旦车辆抛锚是很难回收并恢复战斗力的。。。所以才防护上,苏联人和西方以坦克成员为核心的防护不同,是是对于整车的防护,所以,在设计上没有采用诸如西方的弹药隔舱设计,而是采用更紧凑的结构,来获得更坚固的装甲和低矮的车型来减少弹丸对整车的命中率防护整车不受到伤害。。。这种设计思想如果对于具有狂热信仰的和坚定意志的军队来说是适应的。。。这在89 年前的苏联来说,这样的军人并不少见。。。但是对于信仰并不坚定的军队来说,这种车辆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很容易产生对武器的强烈不信任感,甚至,会远离这种不安全的武器,抛弃自己的装备逃之夭夭,这在03年美军进入伊拉克已经得到的证明。。。而注重于整车防护等设计思想仿佛也和意识形态和社会结构有莫大的关系。。。
而苏联人受二次世界大战中T34坦克成功的经验影响较深,那就是简单实用,成本低廉,便于大量生产,战时便于补充,可以应付长期战争的大量消耗,以数量换取质量优势。。。而苏联人更是发展出猴型,有许多人误解为“猴型”是为了保持技术优势,而对外国出口的简化版本的坦克,也许苏联人出口的许多都是“猴型”,但是“猴型”的初衷确是简化观瞄火控等昂贵费时费力的装备,以利于战时大量生产,缩短坦克成员的训练时间的,这是一种应对象二次世界大战一样的长期的消耗性的大规模战争的设计储备。。。也就是说对于苏联来说,T系列坦克是为了适应大规模战争而准备的,更像是一种昂贵的消耗品。。。

而为了降低车高,采用良好的避弹外形,苏联人甚至不惜减少火炮的俯仰角。。。这也是和苏联的作战思想与地理环境有极大的关系。。。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得到的经验是,坦克的主要对手是坦克,坦克要以坦克为主要打击对象,所以,苏联人率先采用了主要用于针对坦克作战的滑膛炮。。。而苏联的预定战场是中欧和北欧,而全国可能发生战事的地域大都为坚实的平原地带,包括与我国的广阔边界。这样一来仰角的大小的优劣就不那么明显了。。。而苏联所奉行的进攻战略,也不需要坦克进行掘壕驻守,那样火炮的俯角作用也就不大了。。。所以,苏联人的火炮设计的俯仰角较小。。。那是因为苏联人强调的是平原进攻战略,而不是复杂地形下,或者是防御作战。。。所以,我们看到T72只有4度的俯角和11 度的仰角。。。纵观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苏式坦克所参与的历次战争,有几次是落入冷战时期苏联人所设想的战场环境与战术想定之中呢???所以,对苏式坦克持有批评态度的人们,应该宽容一点才好。。。
总的说来,由于战术要求,苏联的坦克重量较轻,所以在防护上比起西方坦克稍逊一筹,十几吨的防护重量不是通过技术可以抹煞的。。。但是通过种种手段,T系列坦克的正面防护完全可以同西方坦克相抗衡,因为在东西方冷战时期,作为主要战场的中欧,苏联人总是集中足够数量的坦克在适于坦克机动的地理环境下造成突破,这时候,侧翼有友军的保护,而仅仅需要把坦克正面对向敌人,而较大的火炮口径获得了火力上的优势,造成突破后,由于较轻的重量体积,后勤负担小,道路适应性好,可以快速的向敌人纵深挺进。。。所以说,T系列坦克是用于平原进攻作战的,是为针对苏联大纵深作战思想而设计的一种坦克,是一种适应大规模消耗战争的产物。。。与西方坦克相比,T系列坦克用于防御或者复杂地形作战并不适合。。。在战斗中,T系列与西方坦克相比恐怕也不占优势。。。T系列坦克是一种进攻坦克,是一种战役坦克,是一种战争坦克,这种坦克更加考验与指挥官的指挥艺术。。。只有让T系列坦克动起来,应用到适合的地形条件下,进攻,进攻,在进攻,插入到敌人的纵深中去,才是正确的运用T系列坦克的作战方法,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T系列坦克的潜力。。。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将大量的苏式坦克埋在沙子里,是不可能发挥T系列坦克作战优势的,这种布置方式遭到惨败也是可以预料的。。。苏联人的T系列坦克的用法是造成突破——纵深突击。。。其核心精神就是进攻。。。这些道理虽然浅显,但是不是人人都懂得,其中包括许多专业军人。。。
可以说,苏联的T系列坦克是统帅们的坦克,是将军们的坦克,而是士兵们的噩梦。。。T系列坦克便于生产,可以大量的生产制造,短期内可以训练大量的坦克成员,战时可源源不断地补充到战场上,是统筹全局的统帅们的最爱。。。而T系列坦克重量轻,后勤负担小,可适应大多数道路状况,可同一时间内,同样的运力,调动更多的装甲部队投入战场,取得数量上的优势,这也是将军们所希望的。。。但是在三大性能上除了火力略占优势以外,防护和战术机动性都略逊一筹,火控系统更不占优势。。。狭小的内部结构,只能是士兵们的噩梦,只有最勇敢的最坚毅的战士才能驾驶这种坦克进行有效的作战。。。
西方世界

      在80 年代以前,西方世界的坦克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落后于前苏联的装甲力量。。。东西方军力主要依靠核武力来平衡。。。西方装甲作战理论来源较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纳粹德国所发展的闪电战,强调坦克机动作战,认为“厚装甲不如速度重要”,在二战初期,德国运用装备大量轻型装甲车辆(诸如马克1,2,3型)的装甲部队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但是到了二战中后期,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逐渐在苏德战场上转入了被动防御,所以坦克研制生产逐渐向着厚装甲重型化(诸如虎式坦克,象式坦克突击炮等)的防御性坦克发展,但是由于工艺水准高,成本高昂,生产费时费力,而且由于其重量巨大调动坦克进入战场也是令指挥官头痛不已,而且需要更好的维护与保养,需要更多的油料。。。使得这些重量巨大的防御性坦克虽然在每一次战斗中由于厚重的装甲,犀利的炮火占尽了优势,可是面对数量众多的苏联坦克“尽管他赢得了每一次战斗,但是却是输掉了大多数战役”,从而导致了整个战争的失败。。。因为,防御总是线性的,而苏联人只要可以集中足够的坦克,火炮,飞机,兵力在某一点造成绝对优势,撕开口子之后,各个坦克快速突击纵队进入突破口,向敌人纵深插进,破坏整个防御体系。。。而重型的防御坦克虽然在战斗中占有绝对优势,可惜,在敌人插到后方的时候,由于道路适应性,油料补给线被切断等诸多原因,使得这些防御型坦克跑不过中型的进攻坦克,在对手坦克之前到达新的防线,只好自己摧毁或者放弃。。。</P>
<>所以,在战后,西德与法国坚持机动性比防护性更加重要,而法国更是认为“在核战争环境下,机动性比防护性能够获得更高的生存能力”,所以这两个国家在上个世纪50 年代对坦克的三大性能排列顺序是“火力- 机动-防护”。。。根据这一观点,西德研制了战斗全重40吨,最大速度65 公里/小时,炮塔正面装甲厚度为52毫米的豹1坦克;而法国则是研制出了战斗全重36吨,最大速度65 公里/小时,炮塔正面装甲厚度80 .8毫米的AMX30坦克。。。这两种坦克是西方世界典型的重视机动性的代表。。。德国人在豹1的时候重视坦克的机动性。。。而在美国人提出空地一体战作战思想之后,为了更好的执行在空地一战中德国人应该承担的任务(实际上,我们看到德国人在军事力量的建设是瘸腿的。那就是——陆军强海空弱,这海陆空三军兵力构成比较平衡的西方国家来说是很少见的。。。这也和西德在北约战略体系中所承担的任务有关,那就是在地面上挡住苏联人的装甲洪流,而海空力量则有其他盟友承担,所以说,德国的武装力量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不完全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德国人应该算是北约模范国了吧)。。。再加上中东战争凸现的坦克防护能力不足的问题,德国在设计豹2的时候,和美国人的M1系列基本相同,又走进重型防御坦克的路子。。。而法国则是一直坚持机动作战的军事指导思想,最新设计的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只有53 吨,这在动辄60 吨的主战坦克里算是比较轻的了。。。而法国人独特的设计之处就是坦克炮并列武器是一门20 毫米机关炮,用于对付无防护的有生力量,轻型装甲车,卡车等不值得使用坦克主炮的目标,以节省坦克炮弹药,而不是像其他国家那样仅仅是一挺7.62毫米机枪(个人认为,坦克炮同轴武器仅仅是一挺机枪实在是个巨大的浪费。。。这个位置是个非常好的武器平台,他稳定,安全,甚至可以和坦克炮共用高级的坦克炮火控,可以大大的提高命中率。。。而且使用爆炸弹头的可连续射击的武器系统可有效压制远距离的反坦克导弹,因为在今天以往并不显眼的步兵也在远距离上对坦克造成巨大的伤害。。。虽然会带来许多其它问题,比如炮塔正面面积增大,炮塔空间问题等,但是和得到的东西相比是可以克服的,但是20 毫米机关炮可能有些太大了)。。。</P>
<>英国一直是重视坦克防护的国家,英国在二战前坦克发展的思路是将坦克按照用途分为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巡洋坦克用于反坦克作战,而步兵坦克则是用于伴随步兵进攻。。。但是战争的事实证明,坦克不应该迁就步兵的速度,步兵应该也具有高机动性配合坦克作战。。。而英国对于坦克作战来说,一直抱有坦克大战的思想不放,一切设计均是重视坦克在战斗中的运用,当然这也和英国的国情军情有关,因为英国一直是海洋强国,拥有投送兵力便利。。。而陆军则是精干的小型的职业化的。。。陆军无论从人员还是装备数量都不是很多。。。所以需要更加重视士兵的生存能力和执行任务的弹性。。。英国人认为:防护是士气的源泉。。。根据这种坦克大战的作战思想,他们对坦克的排序则是“火力-防护-机动”。。。所以 ,我们看到英国人的坦克都是防护能力较强。。。英国人的坦克从百人队长,酋长一直到挑战者都是具有强大的防护与火力,但是机动性却是可怜的。。。有意思的是,英国人一直不愿意放弃它们的线膛炮,自从苏联人在T62坦克上采用了滑膛坦克炮之后,由于滑膛炮可以发射大长径比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而当时的线膛炮只能发射长径比不超过5的旋转稳定脱壳穿甲弹,而且不能发射破甲弹。。。从而占据了反坦克作战的优势,西方国家纷纷改弦易张,在新型坦克上换装滑膛炮。。。而英国人却固执的坚持使用线膛炮,一直到挑战者2。甚至不断改进弹药,以适应线膛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破甲弹。。。当然这也和作战思想有一定关系。。。因为采用滑膛炮的坦克作战目标较为单一,主要就是直射距离内的坦克,而且牺牲了远距离间接射击的能力,而且减弱了杀伤/爆破多用途榴弹的威力,不能发射碎甲弹。。。使得坦克在对付战场上其他目标时效果受到了削弱,比如土木工事,无防护有生力量,轻型装甲车辆等目标。。。比如,在海湾战争中,坦克炮击毁坦克最远距离就是英国的挑战者2发射碎甲弹创造的,居然有6800多米,这对于装备滑膛炮的坦克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英国人的作战思想中,坦克不仅仅是作为一件反坦克武器存在的,由于英国人的陆军规模有限,装备的坦克数量不多,所以必须保持足够的任务弹性,坦克在战场上还应该对付更多的目标,而不应该仅仅是针对坦克。。。这就是英国人和苏联以及西方世界其他国家在坦克作战认识上的差异(插句题外话,个人倒是认为坦克所对付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坦克这一点上与英国人保持一致)。。。</P>
<>以色人恐怕是战后最具有坦克运用经验的国家了,所以其坦克设计思想更值得我们的重视。。。以色列人由于国小人少,又处在阿拉伯国家的包围之中,在人力和物质资源都处于劣势。。。所以士兵的的生命更加宝贵。。。以色列的国土纵深小,所以坦克的机动性是有限的,所以以色列人更加重视坦克的战斗性能和防御作战。。。以色列坦克的防护第一,而火力则是根据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威胁程度采取够用即可的态度,而机动性则是有限的。。。而与苏联不同的是,以色列秉承西方坦克设计思想,在防护上是以乘员为防护核心,而不是以整车战斗力为防护核心。。。以色列发展的梅卡瓦坦克采用少见的动力系统前置布置。。。这样前装甲,间隙装甲,传动系统与发动机构成了坦克正面的梯次防护,而炮塔尽量减少正面投影的少见的双人炮塔(无自动装弹机),而且为了获得较好的防弹外形,而采用楔形。。。这样一来,人员就获得了最大的防护。。。因为即使炮弹穿透了正面装甲,也会被发动机挡住,虽然机动性丧失了,但是最大程度上的保护了成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以色列人是以坦克乘员为防护核心的。。。坦克动力前置,可产生诸如履带效率低(因为需要拉紧负重轮上方的履带)。。。火炮俯角小,坦克车体过高,坦克驾驶员观察镜布置不易,驾驶员视野受限,保持重心困难而难以进行总体布置等不利影响。。。但是和所取得的防护性相比,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据说,以色列的梅卡瓦75%的车重都用来加强防护(估计是把传动系统和发动机算上了)。。。而传统总体布置得坦克一般在45%-50%左右。。。而且,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可能是一种防护最全面的坦克了,即使是侧面也有间隙装甲,使用工具箱等填充其中。。。这样一来,梅卡瓦坦克可能是世界上最适于城市巷战的坦克。。。而梅卡瓦参加的战役战斗也表明,这种坦克的防护是可靠的,据说曾经数十辆坦克遭到了RPG反坦克火箭各种反坦克武器的的袭击,而仅有一辆被击穿,而车辆并没有产生二次效应,人员也没有伤亡。。。最夸张的是,一辆梅卡瓦被命中13次,坦克却依然保持战斗力。。。可见防护性能的优秀。。。而且,对于坦克成员来说,躲在3 米厚的钢铁后面心理优势决不是躲在几十厘米厚的装甲后面的坦克乘员可以比拟的。。。以色列人对坦克情有独钟,妄图把坦克设计成全能坦克,由于动力前置,后面的设计成巨大的舱室,并在车体开后门,可以通过后门来补充弹药(这个后门绝对是非常极为出色的贴心设计,因为在战场上坦克总是正面对着威胁最大的方向。。。当然也仅仅是梅卡瓦动力系统前置可以这样设计)。。。而舱室可以搭载8 名全副武装的步兵或者4 副担架。这样一来,必要时坦克就成了搭载步兵成为步兵战车了。。。世界各国在第四次中东战争后,看到了导弹对坦克的威胁,认为坦克不能单独作战,必须有拥有强大火力和机动性的步兵配合作战。。。所以,各国均大力发展步兵战车,而作为中东战争一方的以色列则是独辟蹊径,通过梅卡瓦坦克内部设置乘员舱来达到这一目的(以色列是没有步兵战车的,有的只有装甲输送车)。。。而为了坦克能够对付更多的目标,还在坦克上安装了60毫米迫击炮。。。这样一来梅卡瓦坦克真成了全能坦克了。。。当然,梅卡瓦适合以色列的国情军情,但是如果换作其他国家就不一定合适。。。这就是坦克设计必须适合军事指导思想的典范。。。</P>
<P>咱们再说说北约的核心美国。。。实际上美国人长期以来一直缺乏足够的坦克作战经验,包括二战之中美国人也没有接触到坦克作战的精髓。。。。而在坦克设计上与前苏联相比长期处于劣势。。。在70 年代勃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力量已经膨胀到西方世界无法遏制的地步。。。美国人终于在70年代末发展了空地一体战作战思想来对付华约集团的大纵深作战,并根据这个作战思想的框架,设计了性能出色的M1系列坦克,使得北约逐渐在地面上站稳了脚跟。。。空地一体战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地面部队遏制华约集团的强大的地面突击,然后利用空中优势对对手的全纵深进行打击。。。从而逐渐削弱苏联的大纵深进攻的强度,遏制苏联的进攻。。。可以看出所谓最初的空地一体战是一种基于防御的战略思想。。。其关键在于地面力量是否能够抵挡华约部队的强大地面攻势。。。由于西方世界在坦克等主要陆战武器在质量和数量上处于劣势,所以很难抵挡华约集团的进攻,这时候,战略平衡主要是核武器来支撑。。。而西方也研制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武器系统,比如,核地雷,可以瞬间形成一条反坦克壕的灌装液体炸药软管等等。。。而德国更是重视可以阻碍坦克部队机动的地雷,在地雷和地雷布设装置上处于世界的前列,这也是战略战术的所需要的。。。因为空地一体战应对大纵深进攻作战的关键就是如何降低强大地面突击的进攻速度,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为优势的空中力量对敌人进行全纵深打击创造机会。。。但是同样苏联人也拥有数量众多的核武器,以及适合在核战争中进行突击的坦克部队。。。所以在70 年代,华约对北约是占有军事优势的,这对于北约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恐慌,甚至有西德将军提出,把整个德国部队化整为零,分成1 万多个游击小分队,在全国范围内部署1000个的小型的隐蔽的弹药库,当苏联人占领德国后,利用游击战打击苏联的后方和补给线,配合前线作战。。。可见,当时对于华约国家的装甲优势是恐惧的,甚至没有信心守住前沿阵地。。。当时美国与中国关系缓解,甚至结成隐形的战略盟友关系也是有起内因所在。。。但是随着苏联的没落,军事上,西方国家在坦克上使用了大量新技术。。。使得西方坦克在质量上获得了迅速的提高。。。这个以美国的M1系列和西德的豹2系列为代表。。。这两种坦克可以说设计思想是极为相似的。。。都是为了在空地一体战中担任阻挡遏制数量优势的华约集团的坦克进攻的。。。所以这两种坦克都是以华约集团的坦克为主要作战对象的防御性坦克。。。这种坦克的主要军事思想就是以质量抵消对手的数量优势。。。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比如新型的120滑膛炮,各种复合装甲,先进的火控系统和观瞄设备,增压发动机和液压悬挂系统等等。。。在火力,防护,战术机动性等三大性能都获得了质的提高。。。其设计指导思想就是要达到一辆坦克能够抵挡3 辆T系列坦克的进攻(大家可以算算在苏联解体之前,美国人保有坦克数量坦克15000余辆,而苏联人坦克数量超过5000辆)。。。但是这种提高是有代价的, 那就是重量的大幅度攀升。。。比如M1A1 57吨,豹2 55吨,挑战者62吨。。。不过由于空地一体战的要求,地面装甲力量主要是防御性的。。。而且由于冷战时期的特殊性,战场是可以预期的。。。所以可以坦克配置在战场附近,战略机动性的缺陷并不明显。。。</P>
<P>这里需要谈一下的就是战略机动性和战术机动性的区别。。。战略机动性是指大范围,远距离的机动能力。。。也就是就需要几百公里上千公里的机动能力。。。在这种远距离机动上,坦克的最高公路速度,越野速度的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坦克的重量,耗油量,最的行程,对道路的适应能力,也就是通过性等因素就更加重要的。。。而战术机动性不同,它体现在最大公路,越野速度上,加速性(从0-32公里/小时消耗时间),最小转弯半径等因素。。。通过比较同时代的M1系列,豹2系列和苏联的T80系列,我们就可以看出,苏联人的坦克在战略机动性上占有优势,而美德坦克在战术机动性上占有优势。。。这是由于战略战术要求所决定的。。。苏联的大纵深战略决定坦克在造成战术突破后,应该高速(这里是指平均的高速度)的向敌人纵深插进,而且插的越深,抛在后面的敌人越多。。。战果就越大。。。所以,苏联的坦克要求具有极高的战略机动性。。。而由于北约的空地一体战防御性战略,而且由于战场的可预期性。。。可以将坦克配置在战场附近,并进行战场建设,所以北约坦克不需要具有多高的战略机动性,但是需要坦克在战术上占有绝对优势才可能挡住苏联人的装甲洪流,而且由于技术的先进,造成了美德坦克优秀的战术机动性。。。我们也可从美苏两国的坦克战略机动方式上略见一二。。。美国人进行坦克战略机动的时候,由于坦克的道路适应性差,也为了保持足够的摩托小时,保证坦克投入战场的完好,所以往往利用船运,铁路,甚至是专门研制装备的坦克运输车来像战场运送坦克。。。而苏联人则是很少装备坦克运输车。。。美德的防御性坦克的战略机动能力差的问题在华约和北约冷战时期表现的还不是那么明显。。。但是随着战略形势的变化,苏联的解体,美国人战略对象改变,战略机动差弊端就显现无疑了。。。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人从本土运送部队花费了接近半年的时间,这个时期内,初期部署的轻型部队由于缺乏主战坦克等重型装备非常容易遭受攻击,多亏萨达姆的愚蠢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而在100小时的地面战中,据说每一辆M1系列坦克的后面都跟着10辆卡车满载着弹药,零件油料进行补给维护。。。也许,也只有美国人才会这么奢侈,对手也得是伊拉克。。。而在最近的03年伊拉克战争中,诸如M1A1,M1A2系列的主战坦克由于缺少足够的油料,而不能一鼓作气,进入巴格达,而停顿在巴格达外围长达数天等待油料,也给了伊拉克机会,但是多亏伊拉克自身已经乱作一团糟,才会达到这种戏剧性的效果。。。所以美国人在海湾战争以后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一直强调兵力投送能力,最近又搞出个崔斯克中型旅,提出轻型化部队的概念就是因为战略需求变化的缘故。。。</P>
<P>有许多人对T式坦克没有进行隔舱化而大加诟病。。。说句老实话,隔舱化设计并不像西方所宣扬的那样具有那么好的效果和那么重要的地位,实际上,隔舱化设计仅仅是坦克防穿/破甲弹的二次效应诸多手段的其中之一。。。二次效应防护技术主要有下面几种:包括装甲衬层,动力舱自动灭火系统,战斗室自动灭火抑爆装置,还有许多其他防二次效应的措施,比如隔舱化设计,采用自封闭油箱,采用防爆油箱,在燃油中添加抗雾剂,使其被击中后油雾不易被点燃,采用不易燃的液压油等等。。。可见,所谓隔舱化并不像西方所宣扬的对坦克的防二次效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反隔舱化会带来许多不利因素,比如,车体臃肿巨大,重量上升等等。。。当然,从隔舱化设计中我们也可发现西方人与苏联人在坦克防护设计思想上的不同,前面说过,苏联人是以从如何保持整车战斗力作为防护的重点的。。。而西方坦克则是以坦克乘员为防护的核心。。。现代坦克防护理论是从系统的考虑坦克防护。。。1,减少被发现概率。2,减少被命中的概率。3,依靠自身装甲抗击反坦克弹药的攻击,减少被击穿的概率,4,减少弹药产生的“二次效应概率。5,如果产生二次效应,则提高人员的生存可能。。。这里,我们会发现,在技术条件的许可下,苏联坦克设计师采用较低的车高,较小的体积,符合1,2两点。。。而良好的避弹外形也减少了被击穿的可能。。。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则车体比较高大,比如M60居然高达3米,仅仅是依靠装甲防护。。。但是到了80年代,西方国家产生了较完善的设计理念来设计第三代坦克,比如M1系列,就车高显著降低,甚至为此将驾驶员座椅改为半躺式。。。而更加重视减少“二次效应”和更加重视人员的生存能力。。。而苏联由于重视保持整车的战斗力,所以第三代坦克在对4,5两点的重视程度不如西方国家。。。</P>
<P>美国人对坦克设计理念在长时间内贡献是有限的,但是在80 年代后,由于较完善的设计流程和系统思想产生了诸多,有影响的设计理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先于发现敌人和首次命中率将大大增强坦克的生存能力。。。所以,西方国家往往采用较完善的火控系统和观瞄设备。。。这一点来说,苏联人显然没跟上形势。。。</P>
<P>与苏联坦克相比,西方国家的坦克炮俯仰角比较大,更适合防御作战和复杂地形作战。。。比如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M60面对阿拉伯国家的T系列坦克,虽然在装甲和火力上并不占有优势,但是却可掘壕驻守,或者将车体隐藏在沙丘等遮蔽物,仅仅露出大半个炮塔,利用较大的火炮俯角射击,大大降低了对手的命中率。。。而火炮仰角小,则不适合在复杂山地,城市环境下的作战。。。比如,韩国的以M1坦克为蓝本设计的K1坦克,为了增强坦克山地作战的灵活性,火炮仰角比M1增加了一度。。。从这里也可看出,实际上苏联的T系列坦克更适合平原突击作战。。。而西方的重型坦克更适合防御和山地作战。。。</P>
<P>这里再多说几句,一般说来,我们把现代坦克,除了轻型坦克以外的坦克全称为主战坦克。。。个人认为这种说法欠妥当。。。因为所谓主战坦克是战后的中型坦克发展而来,由于其拥有较平衡的火力,防护,机动。。。不亚于重型坦克的强大火力,坚强的装甲和优秀的机动能力,所以逐渐淘汰了重型坦克和轻型坦克成为战后坦克的主流。。。但是今天看来,这个主战坦克的说法并不科学,60 吨级坦克与40 吨级坦克都归入主战坦克的行列是不是过于笼统呢,这样一来,很容易掩盖其各自的特点与使用方式。。。所以个人认为要么取消主战坦克的说法,要么在主战坦克这个范畴内加以细分。。。比如苏联的T系列坦克就应该算作一种进攻坦克,而豹2,M1系列就应该算作防御性坦克。。。</P>
<P>至于我国我军,在很长的时间内,由于设计能力,工艺水平,科学技术,政治环境等诸多方面原因,我们军工长时间内在T54/55的改进上下功夫,只有到了80 年代才逐渐摆脱苏联的T系列影响具有独立设计坦克的能力。。。长时间内,我军面临的不是根据战略战术设计自己想要得武器,而是有什么武器用什么武器的状况。。。但是由于我军缺乏大规模坦克运用经验,没有建立符合自己特点的成型的坦克作战思想,所以我国也缺乏自己的坦克设计设计指导思想,而是通过与世界坦克水平进行横向对比,盲目追求三大性能的高低。。。在这方面我们是欠缺的,所以更加加强努力,而努力的方向不是搞一些什么先进技术,而是首先在思想上进行革命,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作战思想的设计理念,根据我军的战略战术研发自己的坦克。。。军队装备坦克就像买东西一样,既不应该赶时髦,也不应该搞一些无用的花点,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力购买一些自己实用的东西才是正理。。。
renfeng 发表于 2012-8-3 00:11
上文如果结合此文看,理解会更加深刻。。。

各国陆军作战指导思想与坦克设计理念
明天再聊吧。。。太晚了  咱要睡了。。。
而最初的谈论在此。。。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 ... p;extra=&page=1
renfeng 发表于 2012-8-3 00:12
而最初的谈论在此。。。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4386&extra=&page=1
多谢了。。。
伟大的谢亚龙 发表于 2012-8-3 00:09
但问题就是  讲述这段话的时候  尤其是关于“北约曾经设想过使用战术核武器(比如核地雷,280核炮弹、中子 ...
这个记不清了。。。

一个是这个帖子本身就很久远,能有七八年了吧。。。

再就是这本身就是回帖,不会像搞学术论文那样引出出处,仅仅是依靠记忆而写。。。

不过,这些东西应该都是有的。。。

你可以自己找找相关资料。。。
伟大的谢亚龙 发表于 2012-8-3 00:10
原来你是这帖子的作者啊??时间太晚了  明天俺还要上班呢。。。还要为人民服务呢。。。明天晚上继续聊 ...
嗯好的,不过明天不一定有时间。。。

有帖子在这,讨论啥的也都比较方便。。。
xiegong 发表于 2012-8-2 23:02
苏联最高峰是8W+辆坦克,加上整个华约是10几W辆,当时平推北约真的无压力,人家老毛子除了数量,质量也一 ...
我说错了吗?这个是查了很多资料的当然你可以不相信那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华约在80年代左右光坦克就是10几W辆,苏军方面的坦克第一波肯定是以T 72、T62、T55系列;后面的主力才是T80、T64为主,80年代北约方面有什么样的坦克可以与苏军方面对抗(别给我说什么M1,挑几之类,最开始美国研制M1的时候是105炮,还从欧洲秘密搞了是一辆还是几辆T72来研究等),当然在空中方面华约对北约有点劣势,但不是绝对的人家空中力量掩护地面就行了!
renfeng 发表于 2012-8-3 00:11
西方世界

      在80 年代以前,西方世界的坦克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落后于前苏联的装甲力量。。。 ...
阁下,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军事力量基石就是核武器,哪一方在核力量上落后,那就意味在军事力量上的致命危机,坦克这些东西都是其次军事元素。而在1970年前,美国的核力量对苏联保持着巨大优势,苏联直到1970年代中期以后才在核弹头和洲际导弹数量上追上了美国,美苏才达成了核力量均势,但到了1980年代随着总统里根上台,美国高调重整军备,苏联则日渐力不从心,最终崩溃。因而你那个所谓“在70 年代勃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力量已经膨胀到西方世界无法遏制的地步。所以在70 年代,华约对北约是占有军事优势的,这对于北约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恐慌,”我不知道是哪个位面的史实。
尘世游人 发表于 2012-8-3 14:31
我说错了吗?这个是查了很多资料的当然你可以不相信那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华约在80年代左右光坦克就是10 ...
你得去看看整个冷战时期美苏之间核力量对比情况,记住,核力量是美苏两国在冷战期间国家军事力量的基石,双方的一切军事战略都是围绕核力量这个支点展开的,而历史事实是在1970年之前美国的核力量对苏联保持着绝对优势,所以在巨大的核力量差距面前,苏联的什么大纵深作战,钢铁洪流统统都是浮云。
尘世游人 发表于 2012-8-3 14:31
我说错了吗?这个是查了很多资料的当然你可以不相信那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华约在80年代左右光坦克就是10 ...
当然在空中方面华约对北约有点劣势,但不是绝对的人家空中力量掩护地面就行了!
---------------------------------------------------------------------------------------
在空中力量方面华约对北约不是有点劣势,而是全面劣势,其它不说,当美国在1960年初就开始大批量的装备F4“鬼怪”这种性能均衡的远程重型战机时,毛子还在用米格21这种短腿的堑壕战机撑场子!
尘世游人 发表于 2012-8-3 14:31
我说错了吗?这个是查了很多资料的当然你可以不相信那我也没有什么可说的?华约在80年代左右光坦克就是10 ...
别给我说什么M1,挑几之类,最开始美国研制M1的时候是105炮,还从欧洲秘密搞了是一辆还是几辆T72来研究等
------------------------
呵呵,毛子军队一开始装备的几种主要坦克,比如和日本交战用的t26,bt7快速坦克,用的都是美国发动机。苏军各型坦克、装甲输送车以及若干其他军用车辆和作战车辆的产生和发展技术均源于西方,是用西方国家的工艺技术继续发展的,而在提供设备和工艺流程方面美国居于首位。
对望命运 发表于 2012-8-3 16:27
阁下,冷战时期美苏双方军事力量基石就是核武器,哪一方在核力量上落后,那就意味在军事力量上的致命危机 ...
即使在核武器面前,坦克也是生存能力最强的兵器,所以,一旦发生发生核大战。。。

哪怕是欧洲变成了焦土一片,上面也会布满了前苏的坦克。。。

而且,核能力的运用,实际上等于是加强了大纵深突击的力量,面对坚固的防线,根本不需要慢慢啃,只需要一颗核弹下去,防线就被撕开了一个坦克纵深突击的缺口。。。

而且,在五六十年代,北约的核能力对前苏是占据优势的,但是到了70年代,前苏的核武器虽然在精度上与美国有所差距,但是在威力上却是远远超出。。。这个时候前苏的核能力已经和北约并驾齐驱了,加上核战争环境下,坦克的生存能力,这个时期,北约是相当惧怕前苏的装甲洪流的。。。

所以,我一直认为,核冬天理论是欧美科学家的一个为了遏制前苏发动战争的一个恐怖的谎言,为的是遏制前苏贸然发动战争。。。

实际上老美玩这种策略一直很拿手的,星球大战计划把前苏的国家发展战略引入歧途,和平演变(即颜色革命)把前苏以及许多中等国家都玩掉了。。。
对望命运 发表于 2012-8-3 16:34
当然在空中方面华约对北约有点劣势,但不是绝对的人家空中力量掩护地面就行了!
---------------------- ...
晕死,1960才开始生产就被你说成大量生产,还有早期的F4就是个半残战斗机连机炮都没有被米格21打得找不到北,后期升级改进了还差不多,真正美国对苏联有优势是70年代以,F14.F15.F16为代表的三代机出来而且还是改型过后的也就是说70年中后期对苏联的空中优势,但是在80年代中期以米格29和苏27为代表的成熟机出来后就没有多大差距了………………等等 ,被你扯到这里来了无语,你先要搞清楚前华约对北约的进攻态势再说,要粉美国也不用这样子嘛
对望命运 发表于 2012-8-3 16:40
别给我说什么M1,挑几之类,最开始美国研制M1的时候是105炮,还从欧洲秘密搞了是一辆还是几辆T72来研究等 ...
无语,要说是英国技术我还可以说下,你说的美国我很无语,即使扯到二战美国也没有多少优秀的坦克(相比苏德),看看二战后坦克方面发展是向谁看齐…………
北约什么时候怕过华约?
美利坚 不列颠 西德意志 意大利 法兰西 VS 俄罗斯 东德意志
哪边强不是显而易见吗?
一笑方圆 发表于 2012-8-3 20:01
北约什么时候怕过华约?
美利坚 不列颠 西德意志 意大利 法兰西 VS 俄罗斯 东德意志
哪边强不是显而易见吗 ...
他们当然不怕 只不过欧洲的小绿地上跑的最欢快的是毛毛熊的坦克姬而已。

对望命运 发表于 2012-8-3 16:40
别给我说什么M1,挑几之类,最开始美国研制M1的时候是105炮,还从欧洲秘密搞了是一辆还是几辆T72来研究等 ...


哈哈,关于毛子在装甲车辆方面的造诣,只能说毛子很有天赋。早在工业较落后沙俄时代毛子对装甲武器的探索就稍领先于西方(当然也仅仅是在技术探索层面,工业能力决定了一切)。装甲情节似乎是毛子与生俱来的天性。红色时代的起始,毛子立足未稳,便以山寨高卢的雷诺起家,奠定了红色铁流的基础。不可否认的是毛子的装甲技术是脱胎与西方的,早期苏系坦克均与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毛子的技术上的创造力——T-26源自英伦,但却是维克斯6吨系列车族中最好的发展型号;BT的克里斯蒂源自山姆,但毛子却将其实用化。。。从T34到黑鹰,毛子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库兵卡的一辆辆工程车很好的说明了一切。
哈哈,说了这么多,不是想说明毛子与西方谁强于谁(这个没有绝对的结论,只有相对的结果)。只是想说明作为曾经在坦克发展史中起到重要影响力的各个技术流派,无论是西方还是鹅毛,对于他们的贡献我们都应给予认可与肯定。。。
对望命运 发表于 2012-8-3 16:40
别给我说什么M1,挑几之类,最开始美国研制M1的时候是105炮,还从欧洲秘密搞了是一辆还是几辆T72来研究等 ...


哈哈,关于毛子在装甲车辆方面的造诣,只能说毛子很有天赋。早在工业较落后沙俄时代毛子对装甲武器的探索就稍领先于西方(当然也仅仅是在技术探索层面,工业能力决定了一切)。装甲情节似乎是毛子与生俱来的天性。红色时代的起始,毛子立足未稳,便以山寨高卢的雷诺起家,奠定了红色铁流的基础。不可否认的是毛子的装甲技术是脱胎与西方的,早期苏系坦克均与西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能因此而否定毛子的技术上的创造力——T-26源自英伦,但却是维克斯6吨系列车族中最好的发展型号;BT的克里斯蒂源自山姆,但毛子却将其实用化。。。从T34到黑鹰,毛子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库兵卡的一辆辆工程车很好的说明了一切。
哈哈,说了这么多,不是想说明毛子与西方谁强于谁(这个没有绝对的结论,只有相对的结果)。只是想说明作为曾经在坦克发展史中起到重要影响力的各个技术流派,无论是西方还是鹅毛,对于他们的贡献我们都应给予认可与肯定。。。
ooppgg 发表于 2012-8-3 20:07
他们当然不怕 只不过欧洲的小绿地上跑的最欢快的是毛毛熊的坦克姬而已。
又说笑了,北约的坦克几时比华约少了?
再说,北约的战术核武器是干啥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