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发表一篇公开论文和成果,比原子弹研制还保密的军用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59:10
吴慰祖
  1932年11月生于江苏南通。少年时代,在家乡小学、中学上学。就读南通中学时,他对化学萌生兴趣,立志在化学领域求得深造,并以此报效祖国。1950年,他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后因院系调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3年大学毕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在国防科技战线上兢兢业业、辛勤工作近半个世纪,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一名普通的部队科技工作者成长为一名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五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慰祖自幼亲生经历日本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岁月,饱受了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切身感悟到个人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国家强盛才有个人的前途。因此,他在学校勤奋学习,参军后矢志不喻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他长期从事精细化工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刻苦专研,善于科学总结实践经验,吸取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成就,而且勇于开拓创新,拓展研究领域,开辟新的体系,在光化学反应和催化反应方面取得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军内空白,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建立精细化工军事应用学科奠定了基础;开辟了精细化工军事应用新的研究领域,使之成为一门含有化学学科与物理、生物、微电子等学科紧密相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学科;完成多项重要研究课题,著有多部(篇)著作论文。其成果在军事上得到大量应用,获得重大军事效益,为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慰祖同志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革命军人、共产党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艰苦奋斗,以甘当“无名英雄”而自豪,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了国家科技事业之中,融入到了战斗保障之中。他为人师表,干当人梯,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言传身教,团结和带领年轻科研人员紧跟军事科技的发展步伐,坚持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攻克了本科一个又一个理论和技术难关,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http://blog.ntjy.net/my_blogs/1496/

不求个人闻达 但愿事业延续——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慰祖
添加日期:2012年02月16日 作者:2011届 钱 凌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03 繁體中文
吴慰祖,精细化工专家。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慰祖,男,1932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在家乡接受中小学教育。1950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53年北大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一名军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教授,南通市人民政府高级顾问。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慰祖长期从事精细化工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研究,以科技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紧密跟踪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奋力攀登技术高峰,攻克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开辟了精细化工军事应用新的研究领域,建立了精细化工军事应用的新学科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一门与物理、生物、微电子等学科紧密相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学科,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取得了40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发表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学术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其成果在军事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并获得重大效益。

青少年时代的吴慰祖在南通中学度过了五年半时间。

他在回母校对同学们作报告时介绍了他这五年半的中学生涯,前后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从1944年9月考入通中初中一年级,受过一年半亡国学生的教育。这段时期正是日伪麇集了军、警、宪、特等1500余人,对苏中四分区开始“苏北地区第一期清乡工作”的恐怖时期,将政治清乡、经济清乡、特务清乡、文化清乡,以及心理清乡、精神清乡结合起来。在学校里派有爪牙,狠狠地开展奴化教育。

二是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在国民党统治下度过了三年半痛苦压抑的学生生活。全国闻名的南通“三.一八”惨案就是发生在这个阶段。三月十八日,我们通中出动了近千名同学,反动派狗急跳墙,到我们通中宿舍来抓过人,敬爱的钱素凡老师就是在这次斗争中英勇牺牲的。

三是1949年初迎来了解放,最后的一年半母校给予我最好的教育,生活充实、精神愉快,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最积极的影响。

论是哪个阶段,我们通中的老师始终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正直,始终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日伪推行奴化教育的时候,他们以各种方式抵制奴化教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争取民主争取和平;解放以后,他们以无比高涨的热情,全身心地培养新中国的建设人才。

吴慰祖由衷地回忆说:“我在母校受到五年半的教育和培养,度过了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我在母校的最大收获是:一、母校给了我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我能够继续学习专业科技理论,攀登科技的高峰。二、我在母校初步接受了革命道理,懂得了个人的前途必须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

“没有学校的培养教育,就没有我的今天,每当我在工作中做出一点成绩,取得一点荣誉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老师,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许多老师对我的教诲。我对学校和老师是很有感情的,这次学校让我和大家见面交流,虽然事先我没有准备,但我还是来了。今天我要向校长,并通过校长向曾经教育过我的老师和现任的各位老师致以敬礼,以表示我的衷心感谢,向在座的各位小弟弟、小妹妹问好(敬礼!)。刚才校长说,欢迎我做报告,我要说明我不是做报告,我们是互相交流,是在座谈会上和大家谈心。”

“南通中学在(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崇(明)地区是首屈一指的省立中学,在江苏省也是数得上的重点学校,素以治学严谨而闻名,对学生要求很严,考生入学不容易,入学后不用功读书,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也不行,有一定的淘汰率。母校为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遍及全国各地多种专业,老校友在外地相逢相识,谈起都来自南通中学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莫不以自己的母校而自豪。”

“我离开母校五十年了,当年学校的情景,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今天回忆起来犹历历在目。对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要算是刘石生老师了。他是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课教得好,对同学要求很高,对同学的过错从不轻易放过,几乎达到严厉的程度。上课时同学们鸦雀无声,专心听他讲课,没有人分心做其他事的。考试时,只要是他监考,个别有作弊习惯的同学,也不敢轻举妄动,老老实实地自己答题。但他平时对同学很亲切,同学们对刘老师又尊敬,又爱戴,又有点畏惧。他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的,我们这一届同学中学习化学、化工、染化或其他与化学有关专业的人特别多,我也是以他为榜样,而报考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刘老师对我的一生影响实在太大了,1989年母校80周年校庆时,我特地和我们五O届的同学,一起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来留校任教的博士生导师金声教授回来给刘老师庆贺80大寿。这次回来本来还想再次拜见感谢刘老师,给他补做90大寿,可是回来后才知道我们这一届同学共同敬爱的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听到这一情况,我是非常悲痛的,刘老师的风范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教我们解析几何和大代数的是陆颂石老师和管贤吾老师,他们都深受同学敬爱。陆老师上课,不带书本,只带一支粉笔,他教我们做数学题不仅教解法,而且教思考问题的方法,并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单,上课时同学们全神贯注,努力吸收消化他深邃的思想,眼睛紧紧盯着他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的公式,唯恐漏掉一点细节。”

“物理老师汤楚朴先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在我的记忆中,汤老师在力学部份讲得特别好。”

“过去学校对国文,即现在的语文特别重视,初中时教我们国文的是卢新竹老师。当时注重古文,除国文课本中有许多古文外,另外还有国学选读的课程,学了论语、孟子。卢老师教我们如何用文言文作文,在诵读古文时还要高声吟唱,就象今天在电视中看到的,从前在私塾中学习的小夫子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小帽,一面不停转动着头,一面背诵文章的情况一样,只是我们不穿马褂,不戴瓜皮小帽罢了。”

“高中的语文老师是徐一瓢先生,他教给我们现代中国文学的范作。我还要特别说说周鹏仙老师,他教英文,挑选各种体裁的外国名著,记得其中有托尔斯泰的小说,‘God sees the truth,but waits’,这是一件冤假错案,‘上帝知道真相,但是他不说’。还有美国诗人Long Fellow的诗,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英文背诵文选中有两篇文章对我的一生有影响,有一篇劝人不要吸烟和赌博的短文,“Smoking and Gambling are two vices”,所以至今我不吸烟,更不赌博。有一篇短文论大学教育的目的,作者写道,“If a practical aim must be assigned to an University course,I say it is that of training good members of society”。作者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中坚,当然,我也想成为社会好的成员,所以很想受到大学教育。周老师英文教得好,不过发音似乎不太准确,南通人说话口音特别重,我在北京五十年了,这次回来,也是乡音未改鬓毛斑。南通人说英语就更难了,那时没有收音机、录音机,老师怎么读,我们就跟着怎么念,以后又没有下功夫,所以我的发音和音调一直不好。周老师不仅英文教的好,他还善于从选材的内容中巧妙地告诉我们国内的形势。那时国内解放战争形势开始逆转,国民党报纸尽量淡化它的失败,以缩小影响。例如解放军攻陷济南以后,周老师选了国外报纸密勒斯评论报上的一篇文章,说“The fall of Jinan is nothing more than a thunderclap on a fine day。”我们学到两个英文短语,To be nothing more than,意思为不啻是,Thunderclap On a fine day,意思是晴天霹雳,原来济南的解放给他们犹如晴天霹雳般的打击,我也就知道蒋家王朝的统治不会太久了。我们学英文文法采用的是一本原版的英文书,“A complete English grammar for Chinese student”,我们既学了文法,也学了一点如何阅读原版书。1950年我进入清华大学时,化学系图书馆没有一本中文专业书籍,教授先生讲完课后,自己去看参考书,我的英文远远比不上来自上海的同学,他们不少人能看、能写、能听、能说,我很难适应这种情况,然而中学时代学的一本原版书多少给我有所帮助。“人们的文化知识,除专业知识是在大学学习的以外,其他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是从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环节。我很庆幸我在母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母校给我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我终生受用。”

1950年,吴慰祖从南通中学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后并入北京大学),1953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在大学里,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本来已决定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就在快要宣布分配单位的时候,组织上临时决定要他到部队工作,吴慰祖毫不犹豫,义无返顾,欣然前往。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保证。这时,他已下决心,要为党和人民,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努力工作一辈子。

吴慰祖长期在军队研究所实验室工作,所从事的是部队里的国防科技,大多是军事秘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吴慰祖院士许多年来绝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40多年过去了,当年他在清华、北大的同学有的已经是著名的专家学者了,但外界对吴院士却知之甚少。这么多年,吴院士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更不要说是出版专著了。并不是吴院士没有成就,而是他严守保密纪律,所取得的成果从不公开,更不能参加任何公开形式的评奖。关于这些事情,吴院士从来不和家人闲谈,家人也从不过问。吴院士已经习惯了这种默默无闻的状态,因为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吴慰祖已经工作了50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取得几十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大都正在我国的国防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999年11月,吴慰祖有幸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吴院士的说法是:我只是想着怎样做好本职工作,从来没有想当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非常严格,在吴慰祖当选院士的那一年,全国有效候选人有822人,经过院士会议首轮评审,剩200多人,年底再次召开院士会议,113人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新当选院士15人,其中就有吴慰祖的名字。
http://www.ntzx.cn/HTML/tzr/qxcc/2012/02/16/0850416217.html吴慰祖
  1932年11月生于江苏南通。少年时代,在家乡小学、中学上学。就读南通中学时,他对化学萌生兴趣,立志在化学领域求得深造,并以此报效祖国。1950年,他如愿以偿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后因院系调整,就读于北京大学化学系。1953年大学毕业,同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在国防科技战线上兢兢业业、辛勤工作近半个世纪,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一名普通的部队科技工作者成长为一名成就卓著的专家学者。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五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被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慰祖自幼亲生经历日本主义侵略、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岁月,饱受了在国民党黑暗统治下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切身感悟到个人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国家强盛才有个人的前途。因此,他在学校勤奋学习,参军后矢志不喻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爱岗敬业、严谨治学。他长期从事精细化工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研究工作,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刻苦专研,善于科学总结实践经验,吸取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成就,而且勇于开拓创新,拓展研究领域,开辟新的体系,在光化学反应和催化反应方面取得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军内空白,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建立精细化工军事应用学科奠定了基础;开辟了精细化工军事应用新的研究领域,使之成为一门含有化学学科与物理、生物、微电子等学科紧密相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学科;完成多项重要研究课题,著有多部(篇)著作论文。其成果在军事上得到大量应用,获得重大军事效益,为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慰祖同志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革命军人、共产党员,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淡泊名利,默默奉献,艰苦奋斗,以甘当“无名英雄”而自豪,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了国家科技事业之中,融入到了战斗保障之中。他为人师表,干当人梯,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应尽的职责,言传身教,团结和带领年轻科研人员紧跟军事科技的发展步伐,坚持理论创新、技术创新,攻克了本科一个又一个理论和技术难关,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
http://blog.ntjy.net/my_blogs/1496/

不求个人闻达 但愿事业延续——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慰祖
添加日期:2012年02月16日 作者:2011届 钱 凌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03 繁體中文
吴慰祖,精细化工专家。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慰祖,男,1932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市,在家乡接受中小学教育。1950年毕业于江苏省南通中学,同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1953年北大毕业,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国防科技战线上的一名军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通大学教授,南通市人民政府高级顾问。1993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慰祖长期从事精细化工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的研究,以科技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紧密跟踪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奋力攀登技术高峰,攻克了许多关键性技术难题,开辟了精细化工军事应用新的研究领域,建立了精细化工军事应用的新学科理论体系,使之成为一门与物理、生物、微电子等学科紧密相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学科,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取得了40多项重要科研成果,发表了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重要学术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其成果在军事领域得到大量应用,并获得重大效益。

青少年时代的吴慰祖在南通中学度过了五年半时间。

他在回母校对同学们作报告时介绍了他这五年半的中学生涯,前后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是从1944年9月考入通中初中一年级,受过一年半亡国学生的教育。这段时期正是日伪麇集了军、警、宪、特等1500余人,对苏中四分区开始“苏北地区第一期清乡工作”的恐怖时期,将政治清乡、经济清乡、特务清乡、文化清乡,以及心理清乡、精神清乡结合起来。在学校里派有爪牙,狠狠地开展奴化教育。

二是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在国民党统治下度过了三年半痛苦压抑的学生生活。全国闻名的南通“三.一八”惨案就是发生在这个阶段。三月十八日,我们通中出动了近千名同学,反动派狗急跳墙,到我们通中宿舍来抓过人,敬爱的钱素凡老师就是在这次斗争中英勇牺牲的。

三是1949年初迎来了解放,最后的一年半母校给予我最好的教育,生活充实、精神愉快,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最积极的影响。

论是哪个阶段,我们通中的老师始终表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骨气和正直,始终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日伪推行奴化教育的时候,他们以各种方式抵制奴化教育;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的时候,他们挺身而出争取民主争取和平;解放以后,他们以无比高涨的热情,全身心地培养新中国的建设人才。

吴慰祖由衷地回忆说:“我在母校受到五年半的教育和培养,度过了终生难忘的美好时光。我在母校的最大收获是:一、母校给了我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我能够继续学习专业科技理论,攀登科技的高峰。二、我在母校初步接受了革命道理,懂得了个人的前途必须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才是最有意义的。”

“没有学校的培养教育,就没有我的今天,每当我在工作中做出一点成绩,取得一点荣誉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老师,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许多老师对我的教诲。我对学校和老师是很有感情的,这次学校让我和大家见面交流,虽然事先我没有准备,但我还是来了。今天我要向校长,并通过校长向曾经教育过我的老师和现任的各位老师致以敬礼,以表示我的衷心感谢,向在座的各位小弟弟、小妹妹问好(敬礼!)。刚才校长说,欢迎我做报告,我要说明我不是做报告,我们是互相交流,是在座谈会上和大家谈心。”

“南通中学在(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崇(明)地区是首屈一指的省立中学,在江苏省也是数得上的重点学校,素以治学严谨而闻名,对学生要求很严,考生入学不容易,入学后不用功读书,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也不行,有一定的淘汰率。母校为国家培养了千千万万的人才,遍及全国各地多种专业,老校友在外地相逢相识,谈起都来自南通中学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亲近感,莫不以自己的母校而自豪。”

“我离开母校五十年了,当年学校的情景,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今天回忆起来犹历历在目。对我印象最深,影响最大的要算是刘石生老师了。他是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课教得好,对同学要求很高,对同学的过错从不轻易放过,几乎达到严厉的程度。上课时同学们鸦雀无声,专心听他讲课,没有人分心做其他事的。考试时,只要是他监考,个别有作弊习惯的同学,也不敢轻举妄动,老老实实地自己答题。但他平时对同学很亲切,同学们对刘老师又尊敬,又爱戴,又有点畏惧。他对我们的影响是很深的,我们这一届同学中学习化学、化工、染化或其他与化学有关专业的人特别多,我也是以他为榜样,而报考清华大学化学系的。刘老师对我的一生影响实在太大了,1989年母校80周年校庆时,我特地和我们五O届的同学,一起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来留校任教的博士生导师金声教授回来给刘老师庆贺80大寿。这次回来本来还想再次拜见感谢刘老师,给他补做90大寿,可是回来后才知道我们这一届同学共同敬爱的老师已经离我们而去了,听到这一情况,我是非常悲痛的,刘老师的风范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教我们解析几何和大代数的是陆颂石老师和管贤吾老师,他们都深受同学敬爱。陆老师上课,不带书本,只带一支粉笔,他教我们做数学题不仅教解法,而且教思考问题的方法,并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单,上课时同学们全神贯注,努力吸收消化他深邃的思想,眼睛紧紧盯着他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的公式,唯恐漏掉一点细节。”

“物理老师汤楚朴先生,毕业于浙江大学,在我的记忆中,汤老师在力学部份讲得特别好。”

“过去学校对国文,即现在的语文特别重视,初中时教我们国文的是卢新竹老师。当时注重古文,除国文课本中有许多古文外,另外还有国学选读的课程,学了论语、孟子。卢老师教我们如何用文言文作文,在诵读古文时还要高声吟唱,就象今天在电视中看到的,从前在私塾中学习的小夫子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小帽,一面不停转动着头,一面背诵文章的情况一样,只是我们不穿马褂,不戴瓜皮小帽罢了。”

“高中的语文老师是徐一瓢先生,他教给我们现代中国文学的范作。我还要特别说说周鹏仙老师,他教英文,挑选各种体裁的外国名著,记得其中有托尔斯泰的小说,‘God sees the truth,but waits’,这是一件冤假错案,‘上帝知道真相,但是他不说’。还有美国诗人Long Fellow的诗,Learn to labor and to wait。英文背诵文选中有两篇文章对我的一生有影响,有一篇劝人不要吸烟和赌博的短文,“Smoking and Gambling are two vices”,所以至今我不吸烟,更不赌博。有一篇短文论大学教育的目的,作者写道,“If a practical aim must be assigned to an University course,I say it is that of training good members of society”。作者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中坚,当然,我也想成为社会好的成员,所以很想受到大学教育。周老师英文教得好,不过发音似乎不太准确,南通人说话口音特别重,我在北京五十年了,这次回来,也是乡音未改鬓毛斑。南通人说英语就更难了,那时没有收音机、录音机,老师怎么读,我们就跟着怎么念,以后又没有下功夫,所以我的发音和音调一直不好。周老师不仅英文教的好,他还善于从选材的内容中巧妙地告诉我们国内的形势。那时国内解放战争形势开始逆转,国民党报纸尽量淡化它的失败,以缩小影响。例如解放军攻陷济南以后,周老师选了国外报纸密勒斯评论报上的一篇文章,说“The fall of Jinan is nothing more than a thunderclap on a fine day。”我们学到两个英文短语,To be nothing more than,意思为不啻是,Thunderclap On a fine day,意思是晴天霹雳,原来济南的解放给他们犹如晴天霹雳般的打击,我也就知道蒋家王朝的统治不会太久了。我们学英文文法采用的是一本原版的英文书,“A complete English grammar for Chinese student”,我们既学了文法,也学了一点如何阅读原版书。1950年我进入清华大学时,化学系图书馆没有一本中文专业书籍,教授先生讲完课后,自己去看参考书,我的英文远远比不上来自上海的同学,他们不少人能看、能写、能听、能说,我很难适应这种情况,然而中学时代学的一本原版书多少给我有所帮助。“人们的文化知识,除专业知识是在大学学习的以外,其他的文化基础知识主要是从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所以中学教育是人生的重要环节。我很庆幸我在母校受到良好的教育,母校给我的文化基础知识使我终生受用。”

1950年,吴慰祖从南通中学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后并入北京大学),1953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在大学里,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后,本来已决定分配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就在快要宣布分配单位的时候,组织上临时决定要他到部队工作,吴慰祖毫不犹豫,义无返顾,欣然前往。因为他深深地知道,新中国的发展壮大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保证。这时,他已下决心,要为党和人民,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努力工作一辈子。

吴慰祖长期在军队研究所实验室工作,所从事的是部队里的国防科技,大多是军事秘密,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吴慰祖院士许多年来绝少有抛头露面的机会。40多年过去了,当年他在清华、北大的同学有的已经是著名的专家学者了,但外界对吴院士却知之甚少。这么多年,吴院士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更不要说是出版专著了。并不是吴院士没有成就,而是他严守保密纪律,所取得的成果从不公开,更不能参加任何公开形式的评奖。关于这些事情,吴院士从来不和家人闲谈,家人也从不过问。吴院士已经习惯了这种默默无闻的状态,因为他对人生有自己的理解。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吴慰祖已经工作了50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取得几十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大都正在我国的国防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1999年11月,吴慰祖有幸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吴院士的说法是:我只是想着怎样做好本职工作,从来没有想当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非常严格,在吴慰祖当选院士的那一年,全国有效候选人有822人,经过院士会议首轮评审,剩200多人,年底再次召开院士会议,113人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新当选院士15人,其中就有吴慰祖的名字。
http://www.ntzx.cn/HTML/tzr/qxcc/2012/02/16/0850416217.html
沙林(Sarin)的销毁目前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水解法和热解法,但都存在着效率低下、反应时间过长等问题。 光化学在星际过程、大气化学、环境污染以及生物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引起了理论和实验化学家的广泛关注。最近一段时间,研究人员发现在一定的波长下,沙林(Sarin)可以高效而快速地分解,这为人们打开了一条处理和销毁沙林(Sarin)等军用毒剂的新路。 然而,由于军用毒剂的特殊性,虽然研究人员发现在一定波长范围内沙林(Sarin)可以分解,且最大吸收在204nm附近,但对于其光解产物的具体组成却不能明确地测定,同时,对于至关重要的反应机理实验上也不能给出。 我们运用量子力学的的方法对沙林(Sarin)的基态、激发态以及光解离的动力学过程进行了理论研究。由于实验上并没有测得沙林(Sarin)的基态结构,考虑到计算只可以得出某一构象最低能量,不能保证是能量最低构象,因此我们使用密度泛函(DFT)的方法优化多个不同的分子构象,从而得到基态的能量最低构象。同时,我们还采用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CASSCF)方法对基态和激发态进行进一步研究。 为了解释沙林(Sarin)分子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即对光解离的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得到其在光照下可能断裂的键及其光解离途径以及整个光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我们采用完全活化空间自洽场(CASSCF)与单激发组态相互作用方法连用的手段,得到了反应的势能面,解释了反应机理。计算发现:从S<,0>态到S<,1>态的垂直激发能为198nm,这与实验值204nm非常一致;在优化的结构、计算的能量和分子轨道分析的基础上,S<,1>态和T<,1>态分别被指认为<''1>nπ<''*>态和<''3>nπ<''*>态;当204nm的光把分子由基态激发至第一激发单态后,首先发生系问窜越到T<,1
http://www.verylib.com.cn/detail/7/145/701524.htm
1999年11月,吴慰祖有幸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对此,吴院士的说法是:我只是想着怎样做好本职工作,从来没有想当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评选非常严格,在吴慰祖当选院士的那一年,全国有效候选人有822人,经过院士会议首轮评审,剩200多人,年底再次召开院士会议,113人当选,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新当选院士15人,其中就有吴慰祖的名字。
----------------------------------------------------------------------------------------
人家当选院士叫“有幸”?吴院士有实实在在的科技成果,当选院士叫“有幸”?如果吴院士自谦的话,还是可以的;记者写出这话实在有失水准,就如称对方的儿子为“您的犬子”一样可笑!
六发大运 发表于 2012-7-29 08:59
从大学毕业到现在,吴慰祖已经工作了50年。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取得几十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大都正在我国的 ...
你说得很对
用紫外光分解销毁沙林
这个具体的应用不知道是怎样的 大规模防沙林似乎很难 哪里搞大量的远紫外光
估计是销毁贮存沙林的
hswz 发表于 2012-7-29 00:50
化学战方面的?消除沙林毒气的?

军用毒剂分子Sarin光化学反应的理论研究
这个研究没有保密价值,而且这是计算化学嘛,并不是光化学
camlost 发表于 2012-7-29 10:44
这个研究没有保密价值,而且这是计算化学嘛,并不是光化学
保密的意思就是不让你知道。不让人知道的东西一般都是害人的,不是救人的。当然,事物都是两面的,杀恶人亦是行善。
camlost 发表于 2012-7-29 10:44
这个研究没有保密价值,而且这是计算化学嘛,并不是光化学
这篇论文不是吴院士的,随便搜索下军事上与光化学反应找到了这篇
不发论文是好的。有些科技的东西,只要发现了决窍,找对了方向,有时可能很简单。一个思路就可能让别人茅塞顿开。
这个太偏门了,只能默默的奉献广大群众了


次轨道 发表于 2012-7-29 17:26
这个太偏门了,只能默默的奉献广大群众了
这个倒不偏门,化学武器是小国的,穷国的原子弹,世界各国都研究的很紧
南通中学 很nb的
这才是真正的牛人。。。
默默奉献的科学家,致敬!
南通中学,顶
我冒昧的理解一下。。

就是搞生化武器嘛。。。。。。。。。。。。。

这个大家都不好公开的吧。。。。。。。。。。。。。。。。。毕竟大批量屠杀人的东西啊。。
其实也就是不够自信不够拽而已
美国人就能大张旗鼓地宣传和纪念他们的化学武器专家
Lee Irvin 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