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次中国化的华裔崛起--泰国典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25:50
作者:半瓶摇


●前引

本次印度洋海啸的发生暴露了中国很多不足的地方,让我们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如果能够亡羊补牢就是件好事。要真正的走向世界,做真正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国还有很多细节要做,还有很多路要走。这次事情也暴露了一些东南亚国家还是对我们存在一些戒心的,和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为拌,心有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要防止美国、日本等国家利用这个机会趁机扩大在东南亚的势力,甚至为将来剑出“马六甲”做好心理准备。本次海啸,美日都派出了数量众多的军政和民间组成的救援团体,而我们中国大陆恰没有。这绝不是中国力所不补,而是没有完善的政治策略。由此说明中国的思路有局限性,很有可能失去扩大国家影响的机遇,同时也不能更好的为灾区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在这次海啸中,富裕的华人又成了受害者,有时候要我们去援助一些对华人不友好的国家心理确实有些矛盾,不过我们不得不去做。不论是站在人道精神的角度,还是为了我们赢得一个好的发展环境的角度,还是为华裔赢得一点空间,我们还是要为灾区尽一分力。援助也要以贴近灾区需要而且可以赢得民心的方法为宜,出人力、物力也许比光出钱效果更好。一切又应该量力而行,有多大的鱼划出多大的水花,不要低估了东南亚各国的领导人智商,什么样的行为他们也能分出个一二,既而一思中的,盘算着最大利益的到来!我们绝不能做现代阿Q。

中国到目前为止已为灾区提供了数亿人民币(后续正捐款中,包括动员机制的启动费用和最终捐款数额肯定会大大超过十亿),如此庞大的款项我们恰不能掌握支配权,不能动用自己的力量直接送到灾区,总觉得有不平衡。如此这般那般的所谓大陆难言之隐,那么真正那些同根生的海外华人又怎么做的呢?华人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可惜军政实力不够,光凭自己很难保障自己的利益。虽然98印尼迫害华人事件有美国人和印尼军方的影子,但我们为华人做出的还真的不够,也许我们也有自己的苦衷。

眼光问题,视野问题,中国人有时候把心思放的不是地方。时不我待啊!!!


●海外华人世界

华夏子孙移民海外,历史渊源流长,在世界各地过着三颠四喜的生活,组成一道人类现代文明风景线。从19世纪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策略和世俗经济模式的逐渐绥落,无地耕作的农民和受萧条意识所迫的市民无以寄托,失去温饱另寻他途的民众。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殖民者为加快挖崛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而急需廉价的劳动力,于是通过招募或诱拐等手段,使大批中国劳工出国。这些早期中国移民的情况与西方殖民者完全不同,他们大多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小商贩等。他们都是为生计所迫而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海外。他们的足迹遍及南洋群岛和美洲各地。还有一些所谓自由移民,同样是为了谋生,他们的境遇也不比这些劳工好多少。他们既没有资本,也没有专门的技术,更不可能得到当时中国政府的支持,因此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而勉强度日。正是这些华侨的先辈,凭着他们不畏艰险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勤劳节俭的美德,与当地各族人民一道,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界各地,不管是单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对于资本都是统一的概念,不管是白人的资本还是黑人的资本,不管是黄种人的资本还是棕种人的资本都没有具体分开系列,另立规则,但,近年对于华人的资本恰分出个“可以动用资本论”。其目的是什么呢?显然,这一理论所谓的“可以动用”的资本,实际上是就上述华人资本而言的。某些日本学者和媒体提出这一论点,是为了说明海外华人资本的强大,是为了论证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华人正在同中国联合“主宰”东亚的经济。这些“可以动用”的华人资本就是所谓跨国家的华人经济圈的基础和根据。宣扬这种耸人听闻的论断的真实目的何在,是十分清楚的,及“次中国化”威胁论。我们当然不应该人云亦云,去盲目附和这种错误说法,但也应该肚明此论点的理由规律。华人的传承思想于大同精髓必引侧目和被居心者所用。

纵观大千世界,华人随处可觅,几家欢喜几家愁。在世界他处的华人自顾保持着中国优良传统,勤劳挣钱, 而在政治军事上恰了无建树, 异邦眼红时很容易拿势落的华人做劫杀对象,事后又无后顾之忧。特别在东南亚中, 又以泰国华人的思维最为典范,泰国中富裕的华人除了会挣钱,改善既定生存条件,也会有前瞻性地送子孙们叁军从政的传统, 很多泰国军政要人都是些挂着个泰国名字的地道华人。由于华人在泰国上层建筑中有存在着不可忽缺的势力, 排华、劫华、杀华人的事件基本不会在泰国发生。泰国近年和中国关系一直保持良好, 那些在泰国军政高层的华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泰国华人
  
泰国华人是华侨和华裔在泰国繁衍的后代。泰国1912年的国籍法采用“出生地原则”,即不论其父母为哪个国家的国籍,凡在泰国出生者,都属于泰国人。因此华裔泰人逐年增多,目前约有500多万人,占全国的12%,但民间认为有1000多万,占泰国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华裔泰人可分为几种类型
一:原为华侨,后加人泰国国籍,多是1949年以前到泰国谋生者,至今仍保持本民族风俗,这些人年纪大人数少,目前由于自然减员而人数逐年减少。

二:受过中文教育的第二代华裔,会讲汉语普通话,仍保持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是华裔泰人的组成部分。

三:华侨和前两种人的后裔,其中大部分是第三、四代华裔,占华裔泰人的大部分,他们绝大多数不识中文,不会讲中国普通话,有的会讲广东、福建方言。泰国的华人80%是潮州人。华裔泰人已成为泰国居民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多数居住在首都曼谷和泰国湾沿岸各省,50年代后逐渐向内地发展。其中不少人受过高等教育,或到欧美留过学。很多人在泰国的政府、工商界、文教卫生、科技界工作。近年来中国台湾到泰国的新移民约有12万至13万人,从中国云南沿泰国北部涌入的人更不计其数。泰国的华人社团大约有400多个,以首都曼谷为基地的大约有200多个。


●民族问题及相应政策

1.华人问题及政策

华人移居泰国历史悠久,早在700多年前的素可泰王朝时期就有一些中国人乘船前往泰国进行民间贸易,因气候变化或经商需要滞留当地。此后随着中国与泰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增多,移居泰国的华人也越来越多。泰国政府从古至今对华人采取的主要是同化政策,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特点。
  
从古代到20世纪初,是泰国王朝优待华侨的时期。近千年来,华人陆续冲破中国历朝的海禁政策,到泰国开垦经商,传授先进工艺,甚至参加泰国保卫家园的战斗,因而普遍受到泰国封建主的鼓励和优待。当时华侨入境不受限制,被特许免除各种劳役和人身依附,三年一纳的人头税也比当地人轻,可以在全国自由居住和经商,还可以与泰国妇女结婚。当时大城王朝的法律规定,泰国妇女不许与英国、法国、马来亚等国人通婚,但不包括中国人。一些华侨上层人物的女儿,也往往嫁给泰国的王室和贵族为妻。当时暹罗王室认为西方人和马来亚人都是误入歧途的异教徒,而把华人作为争取同化的对象。
  
这一时期泰国王室政府对为泰国社会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华侨采取的是封宫赐爵的政策,这对促进华侨归化泰国起到了积极作用。泰国的尖竹汶、北大年、卓莫、董里等地都有华人充当地方行政长宫。此外还有少数通过经商或充当王室包税人而致富的华人,利用经济实力拉拢泰国显贵,从而被授予官职和爵位。泰国政府的册封政策,一方面成功地把华人纳入泰国统治阶级范围内,使之为其统治服务。二是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增强了华人上层对泰国王室的效忠精神,加速了华人与泰人的融合过程。这一时期,许多华人自愿剪去辫子加入泰籍,很好地融合于当地社会,而没有象东南亚其他国家那样,出现一个游离于土著社会之外的华人社会。
  
从20世纪初开始,泰国政府对华人采取的是强制同化的政策。1910年以后,由于海上交通条件改善,中国妇女开始进入泰国并人数逐渐增多,1937年入境的中国妇女人数达到入境男性的一半以上,致使华侨与当地妇女结婚人数减少。同时由于受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主义思潮在华侨中兴起,华校不断建立和华侨子女接受华文教育增多,华人和华侨被同化的程度放慢。
  
泰国政府认为,通过同化政策把华人变成泰人,是限制华侨经济力量发展的最有效办法,这样几十年或上百年后,华侨经济就变成了泰人经济,就可以削弱华侨经济力量和加强泰人的经济力量。但泰国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压迫华人对于泰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利,因而政府1936-1938年期间逐渐改善了与华人的关系。
  
1939年披汶颂堪军人政府执政后,一反前政府对华人的同化政策和限制方针,采取公开排华和挤压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对华侨进行严厉镇压。政治上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推行泰化运动和“大泰族主义”,镇压华侨的一切抗日组织和活动,逮捕大批华人,并将数千华人驱逐出境,公布“划定地区禁止外侨居留法令”,不允许华人华侨在某一地区居住。经济上推行泰化政策,建立国营经济,把华侨经营的中小企业合并到国营企业之中,大搞行业垄断,颁布了为泰人保留的职业条例,排斥在工厂和某些行业工作的华工,企图用泰人来取代华人的经济地位。文化上极力摧残中华文化,扼杀华文教育和封闭华文报纸,借口民校违反有关条例,5个月内封闭了285所华校,最后全国只剩两所华校,1940年泰国原有的10家华文报纸只剩下一家。
  
1944年披汶内阁垮台后,由抗日的“自由泰”组织执政,宣布撤消披汶政府所推行的各项排华措施,泰国的华人华侨政策才回到正常轨道上来。战后泰国新政府对外实行和平外交方针,对华侨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1946年泰国与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正式建交,签定《中暹友好条约》,华侨受到极大鼓舞。华文教育重新兴起,华校数目增加到500多所,华文报刊也享受充分自由,华侨入境也无节制。1946-1947年大约有17万华人进入泰国,使华人的同化率降到最低点。
  
1947年11月披汶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翌年4月第二次执政,重演反共排华闹剧。他加紧对华侨的迫害,拘捕华侨领袖数万名,对华侨子女强迫进行泰文教育,加强对华校的控制,使全国华校比全盛时期减少三分之一,中学全部停办,限制中国人移居泰国,逐年减少允许入境华侨人数,恢复对泰国人的《职业保留条例》,提出“泰国是泰人的国家”等极端民族主义口号,限制华侨及其子女参政,规定父亲为外侨而在泰国出生的人,只有接受泰文教育到高中三年级,或在政府部门工作至少5年者,才有选举权。政治机构的候选人,其父亲必须是泰人,增加申请归化的难度和费用等。但他鉴于上次执政时实施的“经济泰化”政策失败的经验教训,重视泰华工商界在经济泰化中的作用,促使华人领袖与政府高级官员开展经济合作,导致部分华人经济与泰国官僚资本相结合。
  
50年代初期,由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泰国的华人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压制和阻止同化转变为友好和鼓励同化。这一阶段,泰国政府奉劝华侨及其子女加入泰籍,修改兵役法允许华侨子女服役,废除父为外侨的泰国公民不能获得土地权的特殊法令,减少外侨的登记费和归化费,允许父为外侨的泰籍公民参加议会选举等。但在华文教育上继续推行限制政策。1957年亲美的陆军总司令沙立元帅上台,对中国采取遏止政策,禁止泰中来往,两国关系从此中断了14年,泰国的华人和华侨继续受到排斥和歧视。
  
1975年7月1日泰中建交后,泰国政府进一步放宽华人入籍条件。80年代以来,泰国政府为了解决泰共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更加民主化的政策,华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得到了与原住民同等的权利。这一时期进入泰国的华人很少,原有的华侨为了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愿意淡化自己的华裔身份,改入泰籍和改用泰人姓名的逐年增多,因而使泰国华人的同化率又大大加快。
  

●泰国政府对华人的同化政策是卓有成效的,泰国华人同化于当地位会的程度在东南亚国家中最高,目前泰国已不存在华人问题。泰国政府在各个时期对华人采取的同化政策,使战后泰国华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绝大部分华侨华人已经归化泰籍。由于生于当地的第二代以后的华人根据泰国法律自动取得泰国国籍,第一代华侨加入泰国国籍的人数越来越多。1949年以后,中国移民大大减少,因此已经归化泰国的华人约占华人华侨总数的96%,剩下的华侨仅有26万(90年代初期),而且老化现象严重,50岁以上的占80%。老一代华侨虽对祖国和家乡感情深厚,但已隔绝多年,而他们熟悉泰国的风土人情,在当地子孙繁衍,经济也有了基础,因此不再抱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他们的子孙在泰国出生,从小受佛教文化熏陶以及西方文化影响,泰语流利,融入当地社会较深,对中国的观念淡化,更无回到中国的想法,但他们知道自己是华裔,仍关心中国的命运。
  
二:泰华种族混合程度较深。目前东南亚诸国中华人与当地人所繁衍的混血儿以泰国最多,一般说法是大约有1000多万,而民间猜测有2000多万人。民众种族观念淡化,每次全国大选中,参选的政党林立,但没有政党标举种族旗帜,泰华一家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出现了所谓的“泰华大熔炉”现象,中泰混合型社会成为今日的主流,并有日益发展的趋势。
  
三:华裔参政的机会不断增多。第一代华侨被排除在政治事务和权力之外,选举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华侨参加政治活动。第二代华侨已有国籍和参政机会,但在大官僚主义的政治环境下,直接参政的机会较少。战后第三、四代受过高等教育或出国留学,有才干的华人在民主制度下通参加竞选、公开考试等方式,陆续进入政府的各个重要部门,早已打破了过去主要由泰人担任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现象。1932年以来泰国的33届总理中,约有一半是华裔。近10年来的几任总理,如川立派、班汉、差瓦立、塔信等均有华裔血统。目前塔信内阁中约有50%以上的人有华裔血统。
  
四:华人经济转化为泰国经济。华人经济实力雄厚,50年代披汶政府推行的泰化经济运动,实际收效甚微,但却促成了华侨资本与泰国官僚资本和国家资本的结合,建立了各个行业的垄断组织,开始了泰国的工业化进程。60年代以来在泰国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华人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建立起化工、机械、电器、炼油、运输设备、银行等大企业和金融业。长期以来华人经济成为泰国经济的主力,推动了泰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他们已经归化泰籍,因此经济自然转化为泰国经济,目前华人资本在泰国注册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已很小。
  
五:中泰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泰国的华侨华人一般仍过中国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祭灶等传统节日,但也重视泰国的泼水节、佛诞节、水灯节等,许多盛大仪式采取泰中结合的方式庆祝。华人普遍有泰国名字,泰语流利,会说中文的已经很少。宗教信仰上华裔也愿意信仰泰人所崇拜的小乘佛教,而开始减少对儒教和大乘佛教的信仰。因此泰国的华人文化已成为一种混合型的文化。
  

●华人与泰国人民的同化过程,既是一种自然的融合,又带有政府疏导和制约的色彩。
  
首先得益于泰国王室长期推行的华人政策,其特点是:
一以感化为基调,同化为目的。早期王室允许华人从事商业、农业和手工业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就业和谋生的机会。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泰国的华人基本享受到了平等的待遇,以及良好的谋生条件和便利,因此许多华商的事业取得成功。另外,泰国王室对华人赐封爵位,使之成为泰国官员,增加了华商的荣誉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以此感化华人,联络泰华感情,增加华人对泰国王室的效忠,以及对王室的归附感。

二:王室对华人是重用而非利用。华商在泰国的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起到沟通和联络的作用,填补了泰国社会的空缺。华人所具有的各种工艺技术也是泰国社会开发和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泰国王室在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必须重用华人,依靠华人的力量。
  
其次,泰国的社会性质也很利于民族同化政策的执行。
一:在宗教关系上,泰人信奉小乘佛教,而华人信奉大乘佛教和儒教,这些宗教之间无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两种宗教同属于一种软性宗教意识,具有较大包容性,它与硬性的宗教意识如伊斯兰教是有区别的。所以,泰国的华侨仍可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不至于同泰人的宗教信仰发生矛盾冲突。另外泰国的佛教训导人们不得歧视、憎恶信奉其他宗教的民族,也对泰人与华人的和睦相处起到了重要影响。

二:泰国没有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华人直接处于泰国王室的统治之下,双方关系比较融洽,华人的人数较少,不对泰族构成威胁,因此泰人对华人不存在仇视心理。

三:华人与泰人在外形上虽有差别,但比起其他地区的人种差别要小得多。因此泰华民间关系很好,军政府独裁统治时期虽两度排华,但都无群众基础,泰国民间从未发生过大的民族冲突。


●华人再起辉煌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二战结束后,随着华人所在国家经济的增长,华商自然也获得了壮大的有利时机。特别是在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各国,在原有的华侨绝大多数陆续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的公民以后,他们在经济上的发展更为迅速。尽管有些国家对华裔公民经营各类企业采取了某些限制和歧视的政策,但是,这些华裔公民毕竟在经济活动中获得了比过去更多的发展机会。

60年代中期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较为有利的经济环境中,海外华人的经济力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华商经营的行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零售杂货业、餐馆业等,而是扩展到批发贸易、银行、保险、建筑、房地产、工业制造和旅游等行业,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大的跨国企业集团。在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华人创建的高科技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并陆续涌现出一批具有强大实力和发展前途的著名公司,如美国王嘉廉的国际电脑联合有限公司、杨致远的雅虎电脑软件有限公司以及新加坡沈望傅的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等。

近数十年来,海外华人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成为各国媒体竞相报道的热门新闻,也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为了使这一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澄清一些重要的概念。否则,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海外华人在各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财富,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有好的,也有坏的,关键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学习别的民族好的东西,重塑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作者:半瓶摇


●前引

本次印度洋海啸的发生暴露了中国很多不足的地方,让我们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不过如果能够亡羊补牢就是件好事。要真正的走向世界,做真正对世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国还有很多细节要做,还有很多路要走。这次事情也暴露了一些东南亚国家还是对我们存在一些戒心的,和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为拌,心有不安是可以理解的。中国要防止美国、日本等国家利用这个机会趁机扩大在东南亚的势力,甚至为将来剑出“马六甲”做好心理准备。本次海啸,美日都派出了数量众多的军政和民间组成的救援团体,而我们中国大陆恰没有。这绝不是中国力所不补,而是没有完善的政治策略。由此说明中国的思路有局限性,很有可能失去扩大国家影响的机遇,同时也不能更好的为灾区提供应有的技术支持,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在这次海啸中,富裕的华人又成了受害者,有时候要我们去援助一些对华人不友好的国家心理确实有些矛盾,不过我们不得不去做。不论是站在人道精神的角度,还是为了我们赢得一个好的发展环境的角度,还是为华裔赢得一点空间,我们还是要为灾区尽一分力。援助也要以贴近灾区需要而且可以赢得民心的方法为宜,出人力、物力也许比光出钱效果更好。一切又应该量力而行,有多大的鱼划出多大的水花,不要低估了东南亚各国的领导人智商,什么样的行为他们也能分出个一二,既而一思中的,盘算着最大利益的到来!我们绝不能做现代阿Q。

中国到目前为止已为灾区提供了数亿人民币(后续正捐款中,包括动员机制的启动费用和最终捐款数额肯定会大大超过十亿),如此庞大的款项我们恰不能掌握支配权,不能动用自己的力量直接送到灾区,总觉得有不平衡。如此这般那般的所谓大陆难言之隐,那么真正那些同根生的海外华人又怎么做的呢?华人在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可惜军政实力不够,光凭自己很难保障自己的利益。虽然98印尼迫害华人事件有美国人和印尼军方的影子,但我们为华人做出的还真的不够,也许我们也有自己的苦衷。

眼光问题,视野问题,中国人有时候把心思放的不是地方。时不我待啊!!!


●海外华人世界

华夏子孙移民海外,历史渊源流长,在世界各地过着三颠四喜的生活,组成一道人类现代文明风景线。从19世纪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策略和世俗经济模式的逐渐绥落,无地耕作的农民和受萧条意识所迫的市民无以寄托,失去温饱另寻他途的民众。另一方面由于西方殖民者为加快挖崛在东南亚的殖民地而急需廉价的劳动力,于是通过招募或诱拐等手段,使大批中国劳工出国。这些早期中国移民的情况与西方殖民者完全不同,他们大多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破产农民、手工业者以及小商贩等。他们都是为生计所迫而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海外。他们的足迹遍及南洋群岛和美洲各地。还有一些所谓自由移民,同样是为了谋生,他们的境遇也不比这些劳工好多少。他们既没有资本,也没有专门的技术,更不可能得到当时中国政府的支持,因此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而勉强度日。正是这些华侨的先辈,凭着他们不畏艰险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勤劳节俭的美德,与当地各族人民一道,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世界各地,不管是单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对于资本都是统一的概念,不管是白人的资本还是黑人的资本,不管是黄种人的资本还是棕种人的资本都没有具体分开系列,另立规则,但,近年对于华人的资本恰分出个“可以动用资本论”。其目的是什么呢?显然,这一理论所谓的“可以动用”的资本,实际上是就上述华人资本而言的。某些日本学者和媒体提出这一论点,是为了说明海外华人资本的强大,是为了论证海外华人特别是东南亚华人正在同中国联合“主宰”东亚的经济。这些“可以动用”的华人资本就是所谓跨国家的华人经济圈的基础和根据。宣扬这种耸人听闻的论断的真实目的何在,是十分清楚的,及“次中国化”威胁论。我们当然不应该人云亦云,去盲目附和这种错误说法,但也应该肚明此论点的理由规律。华人的传承思想于大同精髓必引侧目和被居心者所用。

纵观大千世界,华人随处可觅,几家欢喜几家愁。在世界他处的华人自顾保持着中国优良传统,勤劳挣钱, 而在政治军事上恰了无建树, 异邦眼红时很容易拿势落的华人做劫杀对象,事后又无后顾之忧。特别在东南亚中, 又以泰国华人的思维最为典范,泰国中富裕的华人除了会挣钱,改善既定生存条件,也会有前瞻性地送子孙们叁军从政的传统, 很多泰国军政要人都是些挂着个泰国名字的地道华人。由于华人在泰国上层建筑中有存在着不可忽缺的势力, 排华、劫华、杀华人的事件基本不会在泰国发生。泰国近年和中国关系一直保持良好, 那些在泰国军政高层的华人起到了重要作用。


●泰国华人
  
泰国华人是华侨和华裔在泰国繁衍的后代。泰国1912年的国籍法采用“出生地原则”,即不论其父母为哪个国家的国籍,凡在泰国出生者,都属于泰国人。因此华裔泰人逐年增多,目前约有500多万人,占全国的12%,但民间认为有1000多万,占泰国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华裔泰人可分为几种类型
一:原为华侨,后加人泰国国籍,多是1949年以前到泰国谋生者,至今仍保持本民族风俗,这些人年纪大人数少,目前由于自然减员而人数逐年减少。

二:受过中文教育的第二代华裔,会讲汉语普通话,仍保持中国的传统风俗习惯,是华裔泰人的组成部分。

三:华侨和前两种人的后裔,其中大部分是第三、四代华裔,占华裔泰人的大部分,他们绝大多数不识中文,不会讲中国普通话,有的会讲广东、福建方言。泰国的华人80%是潮州人。华裔泰人已成为泰国居民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多数居住在首都曼谷和泰国湾沿岸各省,50年代后逐渐向内地发展。其中不少人受过高等教育,或到欧美留过学。很多人在泰国的政府、工商界、文教卫生、科技界工作。近年来中国台湾到泰国的新移民约有12万至13万人,从中国云南沿泰国北部涌入的人更不计其数。泰国的华人社团大约有400多个,以首都曼谷为基地的大约有200多个。


●民族问题及相应政策

1.华人问题及政策

华人移居泰国历史悠久,早在700多年前的素可泰王朝时期就有一些中国人乘船前往泰国进行民间贸易,因气候变化或经商需要滞留当地。此后随着中国与泰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增多,移居泰国的华人也越来越多。泰国政府从古至今对华人采取的主要是同化政策,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特点。
  
从古代到20世纪初,是泰国王朝优待华侨的时期。近千年来,华人陆续冲破中国历朝的海禁政策,到泰国开垦经商,传授先进工艺,甚至参加泰国保卫家园的战斗,因而普遍受到泰国封建主的鼓励和优待。当时华侨入境不受限制,被特许免除各种劳役和人身依附,三年一纳的人头税也比当地人轻,可以在全国自由居住和经商,还可以与泰国妇女结婚。当时大城王朝的法律规定,泰国妇女不许与英国、法国、马来亚等国人通婚,但不包括中国人。一些华侨上层人物的女儿,也往往嫁给泰国的王室和贵族为妻。当时暹罗王室认为西方人和马来亚人都是误入歧途的异教徒,而把华人作为争取同化的对象。
  
这一时期泰国王室政府对为泰国社会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的华侨采取的是封宫赐爵的政策,这对促进华侨归化泰国起到了积极作用。泰国的尖竹汶、北大年、卓莫、董里等地都有华人充当地方行政长宫。此外还有少数通过经商或充当王室包税人而致富的华人,利用经济实力拉拢泰国显贵,从而被授予官职和爵位。泰国政府的册封政策,一方面成功地把华人纳入泰国统治阶级范围内,使之为其统治服务。二是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增强了华人上层对泰国王室的效忠精神,加速了华人与泰人的融合过程。这一时期,许多华人自愿剪去辫子加入泰籍,很好地融合于当地社会,而没有象东南亚其他国家那样,出现一个游离于土著社会之外的华人社会。
  
从20世纪初开始,泰国政府对华人采取的是强制同化的政策。1910年以后,由于海上交通条件改善,中国妇女开始进入泰国并人数逐渐增多,1937年入境的中国妇女人数达到入境男性的一半以上,致使华侨与当地妇女结婚人数减少。同时由于受中国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主义思潮在华侨中兴起,华校不断建立和华侨子女接受华文教育增多,华人和华侨被同化的程度放慢。
  
泰国政府认为,通过同化政策把华人变成泰人,是限制华侨经济力量发展的最有效办法,这样几十年或上百年后,华侨经济就变成了泰人经济,就可以削弱华侨经济力量和加强泰人的经济力量。但泰国许多有识之士认为,压迫华人对于泰国的经济文化发展不利,因而政府1936-1938年期间逐渐改善了与华人的关系。
  
1939年披汶颂堪军人政府执政后,一反前政府对华人的同化政策和限制方针,采取公开排华和挤压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领域对华侨进行严厉镇压。政治上用狭隘的民族主义推行泰化运动和“大泰族主义”,镇压华侨的一切抗日组织和活动,逮捕大批华人,并将数千华人驱逐出境,公布“划定地区禁止外侨居留法令”,不允许华人华侨在某一地区居住。经济上推行泰化政策,建立国营经济,把华侨经营的中小企业合并到国营企业之中,大搞行业垄断,颁布了为泰人保留的职业条例,排斥在工厂和某些行业工作的华工,企图用泰人来取代华人的经济地位。文化上极力摧残中华文化,扼杀华文教育和封闭华文报纸,借口民校违反有关条例,5个月内封闭了285所华校,最后全国只剩两所华校,1940年泰国原有的10家华文报纸只剩下一家。
  
1944年披汶内阁垮台后,由抗日的“自由泰”组织执政,宣布撤消披汶政府所推行的各项排华措施,泰国的华人华侨政策才回到正常轨道上来。战后泰国新政府对外实行和平外交方针,对华侨采取较为宽容的政策。1946年泰国与中国的国民党政府正式建交,签定《中暹友好条约》,华侨受到极大鼓舞。华文教育重新兴起,华校数目增加到500多所,华文报刊也享受充分自由,华侨入境也无节制。1946-1947年大约有17万华人进入泰国,使华人的同化率降到最低点。
  
1947年11月披汶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政变,翌年4月第二次执政,重演反共排华闹剧。他加紧对华侨的迫害,拘捕华侨领袖数万名,对华侨子女强迫进行泰文教育,加强对华校的控制,使全国华校比全盛时期减少三分之一,中学全部停办,限制中国人移居泰国,逐年减少允许入境华侨人数,恢复对泰国人的《职业保留条例》,提出“泰国是泰人的国家”等极端民族主义口号,限制华侨及其子女参政,规定父亲为外侨而在泰国出生的人,只有接受泰文教育到高中三年级,或在政府部门工作至少5年者,才有选举权。政治机构的候选人,其父亲必须是泰人,增加申请归化的难度和费用等。但他鉴于上次执政时实施的“经济泰化”政策失败的经验教训,重视泰华工商界在经济泰化中的作用,促使华人领袖与政府高级官员开展经济合作,导致部分华人经济与泰国官僚资本相结合。
  
50年代初期,由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以及中国的国际影响提高,泰国的华人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压制和阻止同化转变为友好和鼓励同化。这一阶段,泰国政府奉劝华侨及其子女加入泰籍,修改兵役法允许华侨子女服役,废除父为外侨的泰国公民不能获得土地权的特殊法令,减少外侨的登记费和归化费,允许父为外侨的泰籍公民参加议会选举等。但在华文教育上继续推行限制政策。1957年亲美的陆军总司令沙立元帅上台,对中国采取遏止政策,禁止泰中来往,两国关系从此中断了14年,泰国的华人和华侨继续受到排斥和歧视。
  
1975年7月1日泰中建交后,泰国政府进一步放宽华人入籍条件。80年代以来,泰国政府为了解决泰共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更加民主化的政策,华人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得到了与原住民同等的权利。这一时期进入泰国的华人很少,原有的华侨为了更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愿意淡化自己的华裔身份,改入泰籍和改用泰人姓名的逐年增多,因而使泰国华人的同化率又大大加快。
  

●泰国政府对华人的同化政策是卓有成效的,泰国华人同化于当地位会的程度在东南亚国家中最高,目前泰国已不存在华人问题。泰国政府在各个时期对华人采取的同化政策,使战后泰国华人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绝大部分华侨华人已经归化泰籍。由于生于当地的第二代以后的华人根据泰国法律自动取得泰国国籍,第一代华侨加入泰国国籍的人数越来越多。1949年以后,中国移民大大减少,因此已经归化泰国的华人约占华人华侨总数的96%,剩下的华侨仅有26万(90年代初期),而且老化现象严重,50岁以上的占80%。老一代华侨虽对祖国和家乡感情深厚,但已隔绝多年,而他们熟悉泰国的风土人情,在当地子孙繁衍,经济也有了基础,因此不再抱有落叶归根的想法。他们的子孙在泰国出生,从小受佛教文化熏陶以及西方文化影响,泰语流利,融入当地社会较深,对中国的观念淡化,更无回到中国的想法,但他们知道自己是华裔,仍关心中国的命运。
  
二:泰华种族混合程度较深。目前东南亚诸国中华人与当地人所繁衍的混血儿以泰国最多,一般说法是大约有1000多万,而民间猜测有2000多万人。民众种族观念淡化,每次全国大选中,参选的政党林立,但没有政党标举种族旗帜,泰华一家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出现了所谓的“泰华大熔炉”现象,中泰混合型社会成为今日的主流,并有日益发展的趋势。
  
三:华裔参政的机会不断增多。第一代华侨被排除在政治事务和权力之外,选举法中明确规定禁止华侨参加政治活动。第二代华侨已有国籍和参政机会,但在大官僚主义的政治环境下,直接参政的机会较少。战后第三、四代受过高等教育或出国留学,有才干的华人在民主制度下通参加竞选、公开考试等方式,陆续进入政府的各个重要部门,早已打破了过去主要由泰人担任政府官员和公务员的现象。1932年以来泰国的33届总理中,约有一半是华裔。近10年来的几任总理,如川立派、班汉、差瓦立、塔信等均有华裔血统。目前塔信内阁中约有50%以上的人有华裔血统。
  
四:华人经济转化为泰国经济。华人经济实力雄厚,50年代披汶政府推行的泰化经济运动,实际收效甚微,但却促成了华侨资本与泰国官僚资本和国家资本的结合,建立了各个行业的垄断组织,开始了泰国的工业化进程。60年代以来在泰国发展民族工业的过程中,华人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建立起化工、机械、电器、炼油、运输设备、银行等大企业和金融业。长期以来华人经济成为泰国经济的主力,推动了泰国经济的发展。由于他们已经归化泰籍,因此经济自然转化为泰国经济,目前华人资本在泰国注册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已很小。
  
五:中泰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泰国的华侨华人一般仍过中国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腊八、祭灶等传统节日,但也重视泰国的泼水节、佛诞节、水灯节等,许多盛大仪式采取泰中结合的方式庆祝。华人普遍有泰国名字,泰语流利,会说中文的已经很少。宗教信仰上华裔也愿意信仰泰人所崇拜的小乘佛教,而开始减少对儒教和大乘佛教的信仰。因此泰国的华人文化已成为一种混合型的文化。
  

●华人与泰国人民的同化过程,既是一种自然的融合,又带有政府疏导和制约的色彩。
  
首先得益于泰国王室长期推行的华人政策,其特点是:
一以感化为基调,同化为目的。早期王室允许华人从事商业、农业和手工业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各种就业和谋生的机会。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泰国的华人基本享受到了平等的待遇,以及良好的谋生条件和便利,因此许多华商的事业取得成功。另外,泰国王室对华人赐封爵位,使之成为泰国官员,增加了华商的荣誉感,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以此感化华人,联络泰华感情,增加华人对泰国王室的效忠,以及对王室的归附感。

二:王室对华人是重用而非利用。华商在泰国的贵族阶层和平民阶层之间起到沟通和联络的作用,填补了泰国社会的空缺。华人所具有的各种工艺技术也是泰国社会开发和建设所需要的,因此泰国王室在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都必须重用华人,依靠华人的力量。
  
其次,泰国的社会性质也很利于民族同化政策的执行。
一:在宗教关系上,泰人信奉小乘佛教,而华人信奉大乘佛教和儒教,这些宗教之间无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两种宗教同属于一种软性宗教意识,具有较大包容性,它与硬性的宗教意识如伊斯兰教是有区别的。所以,泰国的华侨仍可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不至于同泰人的宗教信仰发生矛盾冲突。另外泰国的佛教训导人们不得歧视、憎恶信奉其他宗教的民族,也对泰人与华人的和睦相处起到了重要影响。

二:泰国没有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华人直接处于泰国王室的统治之下,双方关系比较融洽,华人的人数较少,不对泰族构成威胁,因此泰人对华人不存在仇视心理。

三:华人与泰人在外形上虽有差别,但比起其他地区的人种差别要小得多。因此泰华民间关系很好,军政府独裁统治时期虽两度排华,但都无群众基础,泰国民间从未发生过大的民族冲突。


●华人再起辉煌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二战结束后,随着华人所在国家经济的增长,华商自然也获得了壮大的有利时机。特别是在华人聚居的东南亚各国,在原有的华侨绝大多数陆续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的公民以后,他们在经济上的发展更为迅速。尽管有些国家对华裔公民经营各类企业采取了某些限制和歧视的政策,但是,这些华裔公民毕竟在经济活动中获得了比过去更多的发展机会。

60年代中期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较为有利的经济环境中,海外华人的经济力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华商经营的行业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零售杂货业、餐馆业等,而是扩展到批发贸易、银行、保险、建筑、房地产、工业制造和旅游等行业,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大的跨国企业集团。在美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经济发达国家,华人创建的高科技企业开始崭露头角,并陆续涌现出一批具有强大实力和发展前途的著名公司,如美国王嘉廉的国际电脑联合有限公司、杨致远的雅虎电脑软件有限公司以及新加坡沈望傅的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等。

近数十年来,海外华人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成为各国媒体竞相报道的热门新闻,也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为了使这一研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首先有必要澄清一些重要的概念。否则,就不可能正确认识海外华人在各国经济发展以及在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悠久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很多财富,祖宗留下来的东西有好的,也有坏的,关键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学习别的民族好的东西,重塑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无语,保留意见!!!
泰国总理他信祖籍广东丰顺县,其曾祖父由丰顺移居泰国。
泰国华人最喜欢送子弟叁军. 泰国军队里华人子弟多是军官.
<P>泰国总理他信祖籍广东丰顺县,其曾祖父由丰顺移居泰国。</P><P>================</P><P>丰顺在梅州,好像李光耀也是祖籍梅州的!梅州出了很多名人...可惜梅州的经济没发展起来!</P>
<B>以下是引用<I>huanghy</I>在2005-1-12 12:28:35的发言:</B>

<P>泰国总理他信祖籍广东丰顺县,其曾祖父由丰顺移居泰国。</P>
<P>================</P>
<P>丰顺在梅州,好像李光耀也是祖籍梅州的!梅州出了很多名人...可惜梅州的经济没发展起来!</P>发展起来就出不了名人了
[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