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秒黑障期,通过雷达反射式跟踪保持对飞船的连续跟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12:06
“黑障”期:雷达追踪“消失”的神九

  神舟飞船在执行完任务返回地面前,在距地面高度120公里至40公里左右这段行程中,将短暂消失大约240秒左右。

  这是由于飞船与大气层摩擦,会在神舟飞船表面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从而隔绝了地面遥控设备与其通信,形成“黑障”,飞船会与地面失去联系。

  此时,已服役13年的我国第一部精密跟踪相控阵测量雷达——回收一号将大展功勋雷达风采,紧盯消失的神九。回收一号雷达将弥补地面遥控设备的不足,通过雷达反射式跟踪保持对飞船的连续跟踪,直至飞船着陆,为准确定位飞船着陆点提供了精确数据。


守护“神舟”回家 铸就九战九捷
——航天科工回收一号雷达建功载人航天纪实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9日        文章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字体:【大】  【中】  【小】
  “神舟九号成功着陆!”

  2012年6月29日,胜利完成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平安着陆在内蒙古中部草原,为中国进一步向空间领域迈进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现场,有一支团队自始至终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激动得早已热泪盈眶、拍肩相拥,分享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神舟”飞船返回任务技术保驾团队。

  在本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部精密跟踪相控阵测量雷达——LM-313车载有限电扫测量雷达(“回收一号”雷达)圆满完成了指引“神舟九号”顺利返航的使命,以完美的表现为“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系列飞船九次凯旋立下了赫赫战功,铸就了“九战九捷”的辉煌成就。

  雷达与功勋结缘

  1994年下半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论证,要在神舟飞船着陆场配置相控阵测量雷达,以保证黑障区内USB(S波段统一测量控制系统)丢失目标时,通过雷达反射式跟踪保持对飞船的连续跟踪。当时,用户为此专门成立调研组,开始在国内相关单位调研。

  凭借在研制雷达及研制C波段相控阵方面的雄厚技术基础,23所认定这是一次能够确立在国内相控阵雷达领域领先地位的难得的机会,于是果敢地递交了研制申请书,并迎难而上加大了相关工作宣传力度。

  事在人为,1995年1月,23所终于与用户签订了主着陆场LM-313车载式有限电扫测量雷达的研制合同。并且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创新采用20多项雷达新技术,于1999年1月开始系统联调、系统校飞,1999年8月代号为“回收一号”的雷达转移至主着陆场——白云鄂博场区前置雷达站,为神舟一号回收测量任务进行准备。同年11月21日圆满完成了对神舟一号的回收段跟踪测量任务。

  199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回收一号”连续八次执行“神舟”返回任务,并承担了“和平号”空间站坠落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

  八战八捷,成绩显赫。在取得成功的背后,时任该雷达总设计师的史仁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雷达研制总体技术把关到设计试验决策,再到一次次调试,年近六旬的他始终与团队并肩工作在一线,分析故障、解决难题。由于过度劳累,史仁杰的身体一直处于“透支”状态,肝硬化的老毛病不时发作,劳累时疼痛难忍。但作为党员、总设计师,他知道,飞天是中国人翘首期盼已久的梦想,不能因为自己而耽误国家大事。为了确保调试进度并让团队安心工作,他依靠药物来缓解病情,仍然坚持着每天正常工作,到了夜晚却又经常辗转反侧,思考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2004年,他不得不进入手术室,做了肝移植手术。付出的一切,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回收一号”雷达在出色完成了护航“神舟”飞船安全返回任务同时,也先后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中央军委授予该雷达所在的回收站为“功勋回收站”光荣称号。

  升级改造,出战就铸辉煌

  “最难忘的时刻是在距离700公里时,操作手报告雷达发现目标。”李卓林回忆起“神舟八号”回收任务说。由于“神舟八号”回收任务是该雷达升级改造后第一次的大型任务,时任时任“回收一号”副总师的她,显得格外兴奋。设计师季卫东也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铸辉煌成就的性能改造问题:“在这次改造中,为了确保尽早捕获目标、跟踪连续稳定,23所在‘回收一号’雷达上首次应用新波形,保证了雷达的威力,起始跟踪距离已经离任务要求足足超出372公里,充分挖掘了它的潜力。”

  2009年,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成功10周年之际,“回收一号”功勋雷达载誉回家,进行升级改造。“回收一号”部分元器件已出现老化和性能指标下降的情况,要在后续的工作中发挥功勋雷达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进行升级改造。

  当年6月15日,用户同23所签订了“回收一号”雷达改造合同书和改造技术协议,并要求2010年8月前完成改造。

  针对用户的要求和协议,23所组建了改造小组。经过认真的讨论和协商,决定在保持雷达现有结构形式、装载方式和接口方式不变的前提下,以提高系统性能、可靠性和维修性为主要目的,对雷达进行维持性局部改造,重新研制在历次任务中故障较多、可靠性较差的设备,对于易损寿命件进行更换,对其他设备进行维护维修。

  尽管是局部的改造升级工作,但它的工作量不亚于研制一部新设备。首先摆在团队面前的问题就是人员变动大,当时参与“回收一号”设计、调试的人员,有的已调离23所,有的已经在其他岗位上,很难找到对设备了如指掌的专家。改造小组知道,“回收一号”是为了确保在黑障区对飞船轨迹进行精确的测量,2011年还要为神舟八号飞船平安回家保驾护航,必须达到高精度、大功率测量要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3所向参加过当年设备研制的技术骨干和专家吹响了“集结号”,邀请他们集智攻关。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聚齐了当年的技术人员,但新的问题却又接踵而至。

  天线是雷达的眼睛,但恰恰是天线为调试组出了难题。原本在微波暗室状态极其稳定的天线,到调试场后状态很不稳定!而此时,离雷达出所仅剩3个月的时间。调试人员在李卓林副总师的指挥下,咬紧牙关、逐一排查问题,最终发现是电缆出现了问题,并及时换上新的电缆,确保了天线性能。为了在天线上不出现关键性问题,调试组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彻底对天线“扫雷”,解决了后顾之忧。最后,坚强的雷达人没有被各种问题压垮,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改造任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11年9月初开始,23所先后派出20来名精兵强将牺牲国庆节等节假日、休息日,驻扎内蒙古中部茫茫大草原的跟踪测量雷达站,为神八的回收任务开始了对雷达的全面技术体检工作。从天线架设恢复到控制车内每一根电缆的对接、每一个细节他们都不放过。对雷达各个部分进行一次次的测试检查,更换了部分电缆、部件,对雷达的工作性能进行全面验证;参与在着陆场系统先后组织的7次搜索回收综合演练,始终以可靠的性能、精确的测量度,为顺利返回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时在任务第一现场最年轻的党员设计师赵高升说:“我在现场亲眼目睹了神八飞船进入黑障区、地面通讯设备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只有我们雷达能探测和引导它的轨迹,为中国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切实体会到了雷达人的光荣与自豪,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战胜重重困难后的幸福。那一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责任与使命的份量。”

  守护“神九”,瞭望星空

  继出色完成“神舟八号”飞船回收任务之后,时隔   个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3所接到了让LM-313功勋雷达出战2012年“神九”回收任务的军令状。这是升级改造后的该雷达第二次出征。

  23所知道,这次任务意义非凡,是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九州内外万众瞩目、举国上下翘首期盼。

  尽管2009年已完成对该雷达的局部升级改造,尽管2011年也出色完成了“神八”回收任务,但任务无小事,尤其国家重大任务必须严慎细实、确保万无一失。

  2012年4月,23所根据任务要求和特点,与用户多次协商,任务未行,维护现行,执行任务前3个月,就根据制定好的缜密方案,以现场检测和后方攻关紧密结合的方式,为本次任务的万无一失做好了充分准备。

  天线阵面作为雷达的重要部位,直接关系到雷达的效力。23所根据8人保障团队在现场对雷达的全面体检,发现阵面的部分单元有损坏的情况,尽管专家均认为损坏率5%都未达到,离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10%还有很大的距离不会影响捕捉目标功能,但是,为确保国家重大任务,该所立足严慎细实、用户至上的理念,对天线的3100多个阵面单元进行扫雷式的排查、一一核对每个单元的故障位置,并拆卸故障单元,更新安装了新备件。并且考虑“回收一号”雷达毕竟是新老设备的混合体,23所已备份发射管等其他部件设备,做好了任务前的多手准备。

  此外,实验队还对计算机的每一块备件板上机进行了在线测试,对存在问题的备件进行了返厂维修。并且,对称为雷达与外界联系的枢纽的运管软件,进行了版本升级,可以让远程控制室更方便、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雷达的状态。

  在对雷达维护过程中,全体设计师连续作战、攻坚克难,却无人半句怨言。白云地处草原,气候多变,在对天线阵面进行维护当天,早晨还是万里无云,中午时突然刮起了大风,不一会就变成了沙尘暴,只要一开口,沙子“毫不客气”地飞进嘴里,人马上就上了沙尘灰妆。张汉龙师傅冒着大风,在高高的天线架上耐心认真地拆卸下每一个阵面单元;体型瘦小的朱颖则在一旁认真调试参数。傍晚时分,眼看天要下起大雨,张汉龙师傅更是在大雨前的一刻将天线阵面罩全面复位,冒着大雨紧固好每一个螺丝,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天线恢复完毕,他早已变成“落汤鸡”,身上还淌着雨水和汗水。时值4月的内蒙古草原,依然寒气刺骨……

  之后,23所还多次对雷达整个系统进行更加深入仔细的检查,经过初查——复查——再复查的全面体检,逐一排除“绊脚石”,为“神九”铺平了返回的道路。

  此次“神舟九号”飞船回收任务的成功完成使“回收一号”又一次大展了功勋风采,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航天科工以先进可靠的雷达技术参与我国空间领域重大工程的信心。

  (责任编辑:于倩)
http://www.casic.com.cn/n103/n133/c809505/content.html“黑障”期:雷达追踪“消失”的神九

  神舟飞船在执行完任务返回地面前,在距地面高度120公里至40公里左右这段行程中,将短暂消失大约240秒左右。

  这是由于飞船与大气层摩擦,会在神舟飞船表面形成高温等离子气体层,从而隔绝了地面遥控设备与其通信,形成“黑障”,飞船会与地面失去联系。

  此时,已服役13年的我国第一部精密跟踪相控阵测量雷达——回收一号将大展功勋雷达风采,紧盯消失的神九。回收一号雷达将弥补地面遥控设备的不足,通过雷达反射式跟踪保持对飞船的连续跟踪,直至飞船着陆,为准确定位飞船着陆点提供了精确数据。


守护“神舟”回家 铸就九战九捷
——航天科工回收一号雷达建功载人航天纪实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9日        文章来源: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字体:【大】  【中】  【小】
  “神舟九号成功着陆!”

  2012年6月29日,胜利完成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平安着陆在内蒙古中部草原,为中国进一步向空间领域迈进画上了圆满句号。

  在现场,有一支团队自始至终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激动得早已热泪盈眶、拍肩相拥,分享成功的喜悦。他们就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神舟”飞船返回任务技术保驾团队。

  在本次任务中,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3所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部精密跟踪相控阵测量雷达——LM-313车载有限电扫测量雷达(“回收一号”雷达)圆满完成了指引“神舟九号”顺利返航的使命,以完美的表现为“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系列飞船九次凯旋立下了赫赫战功,铸就了“九战九捷”的辉煌成就。

  雷达与功勋结缘

  1994年下半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论证,要在神舟飞船着陆场配置相控阵测量雷达,以保证黑障区内USB(S波段统一测量控制系统)丢失目标时,通过雷达反射式跟踪保持对飞船的连续跟踪。当时,用户为此专门成立调研组,开始在国内相关单位调研。

  凭借在研制雷达及研制C波段相控阵方面的雄厚技术基础,23所认定这是一次能够确立在国内相控阵雷达领域领先地位的难得的机会,于是果敢地递交了研制申请书,并迎难而上加大了相关工作宣传力度。

  事在人为,1995年1月,23所终于与用户签订了主着陆场LM-313车载式有限电扫测量雷达的研制合同。并且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创新采用20多项雷达新技术,于1999年1月开始系统联调、系统校飞,1999年8月代号为“回收一号”的雷达转移至主着陆场——白云鄂博场区前置雷达站,为神舟一号回收测量任务进行准备。同年11月21日圆满完成了对神舟一号的回收段跟踪测量任务。

  199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回收一号”连续八次执行“神舟”返回任务,并承担了“和平号”空间站坠落测量任务,均圆满完成。

  八战八捷,成绩显赫。在取得成功的背后,时任该雷达总设计师的史仁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雷达研制总体技术把关到设计试验决策,再到一次次调试,年近六旬的他始终与团队并肩工作在一线,分析故障、解决难题。由于过度劳累,史仁杰的身体一直处于“透支”状态,肝硬化的老毛病不时发作,劳累时疼痛难忍。但作为党员、总设计师,他知道,飞天是中国人翘首期盼已久的梦想,不能因为自己而耽误国家大事。为了确保调试进度并让团队安心工作,他依靠药物来缓解病情,仍然坚持着每天正常工作,到了夜晚却又经常辗转反侧,思考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2004年,他不得不进入手术室,做了肝移植手术。付出的一切,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回收一号”雷达在出色完成了护航“神舟”飞船安全返回任务同时,也先后获得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中央军委授予该雷达所在的回收站为“功勋回收站”光荣称号。

  升级改造,出战就铸辉煌

  “最难忘的时刻是在距离700公里时,操作手报告雷达发现目标。”李卓林回忆起“神舟八号”回收任务说。由于“神舟八号”回收任务是该雷达升级改造后第一次的大型任务,时任时任“回收一号”副总师的她,显得格外兴奋。设计师季卫东也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起铸辉煌成就的性能改造问题:“在这次改造中,为了确保尽早捕获目标、跟踪连续稳定,23所在‘回收一号’雷达上首次应用新波形,保证了雷达的威力,起始跟踪距离已经离任务要求足足超出372公里,充分挖掘了它的潜力。”

  2009年,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飞行成功10周年之际,“回收一号”功勋雷达载誉回家,进行升级改造。“回收一号”部分元器件已出现老化和性能指标下降的情况,要在后续的工作中发挥功勋雷达的重要作用,就必须进行升级改造。

  当年6月15日,用户同23所签订了“回收一号”雷达改造合同书和改造技术协议,并要求2010年8月前完成改造。

  针对用户的要求和协议,23所组建了改造小组。经过认真的讨论和协商,决定在保持雷达现有结构形式、装载方式和接口方式不变的前提下,以提高系统性能、可靠性和维修性为主要目的,对雷达进行维持性局部改造,重新研制在历次任务中故障较多、可靠性较差的设备,对于易损寿命件进行更换,对其他设备进行维护维修。

  尽管是局部的改造升级工作,但它的工作量不亚于研制一部新设备。首先摆在团队面前的问题就是人员变动大,当时参与“回收一号”设计、调试的人员,有的已调离23所,有的已经在其他岗位上,很难找到对设备了如指掌的专家。改造小组知道,“回收一号”是为了确保在黑障区对飞船轨迹进行精确的测量,2011年还要为神舟八号飞船平安回家保驾护航,必须达到高精度、大功率测量要求。“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3所向参加过当年设备研制的技术骨干和专家吹响了“集结号”,邀请他们集智攻关。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聚齐了当年的技术人员,但新的问题却又接踵而至。

  天线是雷达的眼睛,但恰恰是天线为调试组出了难题。原本在微波暗室状态极其稳定的天线,到调试场后状态很不稳定!而此时,离雷达出所仅剩3个月的时间。调试人员在李卓林副总师的指挥下,咬紧牙关、逐一排查问题,最终发现是电缆出现了问题,并及时换上新的电缆,确保了天线性能。为了在天线上不出现关键性问题,调试组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彻底对天线“扫雷”,解决了后顾之忧。最后,坚强的雷达人没有被各种问题压垮,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改造任务。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011年9月初开始,23所先后派出20来名精兵强将牺牲国庆节等节假日、休息日,驻扎内蒙古中部茫茫大草原的跟踪测量雷达站,为神八的回收任务开始了对雷达的全面技术体检工作。从天线架设恢复到控制车内每一根电缆的对接、每一个细节他们都不放过。对雷达各个部分进行一次次的测试检查,更换了部分电缆、部件,对雷达的工作性能进行全面验证;参与在着陆场系统先后组织的7次搜索回收综合演练,始终以可靠的性能、精确的测量度,为顺利返回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时在任务第一现场最年轻的党员设计师赵高升说:“我在现场亲眼目睹了神八飞船进入黑障区、地面通讯设备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只有我们雷达能探测和引导它的轨迹,为中国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画上了圆满句号,切实体会到了雷达人的光荣与自豪,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战胜重重困难后的幸福。那一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责任与使命的份量。”

  守护“神九”,瞭望星空

  继出色完成“神舟八号”飞船回收任务之后,时隔   个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二院23所接到了让LM-313功勋雷达出战2012年“神九”回收任务的军令状。这是升级改造后的该雷达第二次出征。

  23所知道,这次任务意义非凡,是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九州内外万众瞩目、举国上下翘首期盼。

  尽管2009年已完成对该雷达的局部升级改造,尽管2011年也出色完成了“神八”回收任务,但任务无小事,尤其国家重大任务必须严慎细实、确保万无一失。

  2012年4月,23所根据任务要求和特点,与用户多次协商,任务未行,维护现行,执行任务前3个月,就根据制定好的缜密方案,以现场检测和后方攻关紧密结合的方式,为本次任务的万无一失做好了充分准备。

  天线阵面作为雷达的重要部位,直接关系到雷达的效力。23所根据8人保障团队在现场对雷达的全面体检,发现阵面的部分单元有损坏的情况,尽管专家均认为损坏率5%都未达到,离影响设备正常运行的10%还有很大的距离不会影响捕捉目标功能,但是,为确保国家重大任务,该所立足严慎细实、用户至上的理念,对天线的3100多个阵面单元进行扫雷式的排查、一一核对每个单元的故障位置,并拆卸故障单元,更新安装了新备件。并且考虑“回收一号”雷达毕竟是新老设备的混合体,23所已备份发射管等其他部件设备,做好了任务前的多手准备。

  此外,实验队还对计算机的每一块备件板上机进行了在线测试,对存在问题的备件进行了返厂维修。并且,对称为雷达与外界联系的枢纽的运管软件,进行了版本升级,可以让远程控制室更方便、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雷达的状态。

  在对雷达维护过程中,全体设计师连续作战、攻坚克难,却无人半句怨言。白云地处草原,气候多变,在对天线阵面进行维护当天,早晨还是万里无云,中午时突然刮起了大风,不一会就变成了沙尘暴,只要一开口,沙子“毫不客气”地飞进嘴里,人马上就上了沙尘灰妆。张汉龙师傅冒着大风,在高高的天线架上耐心认真地拆卸下每一个阵面单元;体型瘦小的朱颖则在一旁认真调试参数。傍晚时分,眼看天要下起大雨,张汉龙师傅更是在大雨前的一刻将天线阵面罩全面复位,冒着大雨紧固好每一个螺丝,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当天线恢复完毕,他早已变成“落汤鸡”,身上还淌着雨水和汗水。时值4月的内蒙古草原,依然寒气刺骨……

  之后,23所还多次对雷达整个系统进行更加深入仔细的检查,经过初查——复查——再复查的全面体检,逐一排除“绊脚石”,为“神九”铺平了返回的道路。

  此次“神舟九号”飞船回收任务的成功完成使“回收一号”又一次大展了功勋风采,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航天科工以先进可靠的雷达技术参与我国空间领域重大工程的信心。

  (责任编辑:于倩)
http://www.casic.com.cn/n103/n133/c809505/content.html
黑障只是造成通讯失联,不影响跟踪定位!
几句话胜过长篇大论!
这意思是说神马等离子隐身就是扯蔡国庆的蛋……

H2SamHon 发表于 2012-6-30 17:42
黑障只是造成通讯失联,不影响跟踪定位!


四代机隐身有一项措施就是利用了等离子效应
H2SamHon 发表于 2012-6-30 17:42
黑障只是造成通讯失联,不影响跟踪定位!


四代机隐身有一项措施就是利用了等离子效应
不是说有等离子雷达用不上吗?谁给科普一下这种雷达的工作原理?
我转个cder的发言:
作者:playfish 黑障中的等离子体的固有振荡频率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对于射程12000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和宇宙飞船而言N大约在10的12-13次方以上,其频率大约为9GHz左右。对于射程低于6000公里的弹道导弹而言N小于10的9次方,其固有频率小于300MHz,基本不影响大于3GHz的微波通讯,基本不受黑障影响。
还有这个,扬子晚报网的:
靠无线电波工作的雷达还分两种,一种是“反射式跟踪”,另一种是“应答式跟踪”。通俗地说,“反射式跟踪”式雷达,工作方式就是“自问自答”:雷达发射无线电信号,遇到飞船后反射回地面,帮助控制中心了解飞船的飞行轨迹。这个过程,就像是雷达在自己“提问”,自己找答案。   而“应答式跟踪”雷达,工作方式是“一问一答”:雷达发出信号,神舟飞船上的应答机接受到之后,又返还一个信号给地面雷达测控站,这个过程,就像是雷达发问:“你在哪儿呢?”神舟飞船回答:“我在这儿呢!”   这些雷达作用高度有多高?冯兵介绍,“反射式跟踪”雷达探测距离在几百千米,“应答式跟踪”雷达能达到数千千米。现在美国的火星探测计划,也是靠这种雷达,跟踪监测火星探测器。我们的神九飞船进入轨道的高度在距离地球200千米-220千米,雷达“看”到它,轻轻松松。
Windsail 发表于 2012-6-30 21:35
四代机隐身有一项措施就是利用了等离子效应
用低温等离子效应吸波涂层不是全频谱的,否则毛子也没那么牛逼声搞反隐形雷达。
所谓隐形不外乎就是降低通常雷达波段的反射率,而所谓反隐形也不外乎改用吸波涂层不能降低反射率的频段。
也就是玩忽悠。
那玩意叫OTH(超地平线雷达),军用方向的用途是确定弹道导弹的落地
jsndz 发表于 2012-7-1 09:20
我转个cder的发言:
作者:playfish 黑障中的等离子体的固有振荡频率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对于射程12000公里 ...
所以可以DDDDDHM?
不知道是不是我算错了,120-40等于80公里,需要240秒穿越,大概每秒333米,还没超过音速?
大雨 发表于 2012-7-2 17:45
不知道是不是我算错了,120-40等于80公里,需要240秒穿越,大概每秒333米,还没超过音速?
不是垂直掉下来的,是在这个高度区间斜插的
黑障是的主要困难是飞船没法和外间联系,当然外界可以监测飞船的位置,但是不了解飞船的状态。
我记得过去玩无线电的人里,就有用流星尾迹通信的。从这个看等离子体恐怕依然会反射无线电波,这等离子隐身是怎么回事?百撕不得骑姐啊。
H2SamHon 发表于 2012-7-2 07:18
用低温等离子效应吸波涂层不是全频谱的,否则毛子也没那么牛逼声搞反隐形雷达。
所谓隐形不外乎就是降低 ...
对呀,所以说离子层影响了雷达定位,一般的雷达需要做改造才能重新定位。
acoustics 发表于 2012-7-2 09:31
所以可以DDDDDHM?
理解能力不错…
jsndz 发表于 2012-7-3 21:34
理解能力不错…
另外,阿波罗的再入中间也有拉起的,两次黑障
acoustics 发表于 2012-7-3 22:00
另外,阿波罗的再入中间也有拉起的,两次黑障
再入后还能拉起?该不是再入角度过小,弹回去了吧?
sergeant_w2 发表于 2012-7-3 22:54
再入后还能拉起?该不是再入角度过小,弹回去了吧?
就是弹起来的,传说中的大气层打水漂。
阿波罗黑障.jpg

当然别的东西也能干这种事
acoustics 发表于 2012-7-3 23:02
就是弹起来的,传说中的大气层打水漂。
要是弹回去就下不来了就悲剧了。
acoustics 发表于 2012-7-3 22:00
另外,阿波罗的再入中间也有拉起的,两次黑障
黑障对我们来说不是大问题。
等离子隐身也不是万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