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老专家戚发轫:中国离航天强国还有距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44:31
戚发轫:

  路得一步一步走,我肯定支持登月

  探索宇宙,就是想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要让今后的人们吃上饭。我们不能只管当代,要看到三代、五代以后的事情

  本刊记者/钱炜

  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天成功。戚发轫悄然起身离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身后,是人声鼎沸的现场;面前,是万众欢腾的国家。这位79岁的“中国载人航天之父”迎着夕阳赶回自己的办公室。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大楼,是这位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工作了44年的地方,此刻,这座建筑在暮色之中更显宁静。

  “咱们就不要谈那些‘花边新闻’了,”满头银发的戚发轫开场便说,“纠缠于技术细节也没有意义,搞不好还让别人偷学了去。”从1992年“921工程”正式启动算起,神九的发射成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20年的一次检阅。就在“神九”飞天的第一时间,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第一次运载火箭升空、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戚发轫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一次沉静的思考——这就是他的庆祝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神九发射成功了,看得出你很高兴?

  戚发轫:的确很高兴。不过,现在只是运载火箭发射的成功,接下来还有自动和手动两次对接;对接成功以后,航天员还要在里面呆十几天;最终还要看能否顺利回收。所以,发射仅仅是个开始。

  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时,媒体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那么时至今日,中国有没有发展成为航天强国?

  戚发轫:说航天大国没有问题,但离航天强国还有距离。这些年,整个世界都在进步,我们的进步更快一些,但还是没有超过别人。

  要评价一个国家是不是航天强国,有3个主要标志。

  首先,是进入太空的能力,即一个国家有多大的运载火箭,可以把多重的物体送到太空。中国的火箭目前可以把10吨的物体送到近地轨道,把5吨的物体送到地球同步轨道,如果要进行空间站计划、把探测器送上月球并返回,这种运载能力就不够了,需要研制更大型的火箭。然而,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吨级的火箭,其他几个主要的航天国家都有了,但我国还没有,目前正在建造,并在海南新建了一个发射基地。

  其次,是利用太空的能力。不仅要有把物体送到太空的能力,还要有利用这些物体获取太空中资源的能力,例如延长航天器的使用寿命、迅速发射卫星组成不同功能的星座系统的能力。这就要建立连续不断、稳定工作的空间设施。

  最后,是控制太空的能力。航天器在太空中要防备可能的干扰和破坏,因此要拥有防止航天器被干扰破坏的控制能力。

  中国新闻周刊:与美国和俄罗斯相比,你如何评价中国的载人航天战略?

  戚发轫:中国很早就有人提出要发展载人航天,但受到国家财力、物力的限制,(对这个计划的考虑)有所反复。1971年,我们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不久,就提出要搞载人航天,当时叫曙光一号飞船。但那时,中国在经济力量、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受到限制,中央决定先集中力量搞卫星,这个工程就暂时下马了。

  1986年,在4位科学家的倡议下,863计划启动。当时,863计划的第二大领域就是载人航天。经过5年论证,做好了前期准备。1992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就正式上马了。

  载人飞船只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美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军备竞赛,先后发射飞船上天。但由于都处在冷战思维,送航天员上去干什么,这个问题他们当时并没有想清楚,走了一些弯路。我们在立项的时候,把美苏走过的路都总结了一遍,就认识到,建载人飞船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往返于天地的运输工具。因此,我们设计的飞船功能很齐全,不像苏联当初那么简单。在可见的将来,我们要用飞船来建空间站,至于未来再做什么,是登月还是去火星,目前还没定。

  总的来说,我们的载人航天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走得很顺利,速度也很快,没有大的反复。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航天领域在取得这么多成就的情况下,还有哪些亟待加强的环节?

  戚发轫:中国航天的未来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虽然中国目前在航天技术、体制和管理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而且我们早已迈出解决问题的步伐。

  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我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对制造工艺的关注不够。我们现在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造工艺差距较大,制约了前进的步伐。此外还有材料问题。

  举个例子,航天器的制造问题,主要在加工工艺方面。神舟飞船最早采用氢弧焊,焊接变形很厉害,通过技术攻关,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后来,焊接部件越来越厚,如空间实验室的零部件,氢弧焊不能把接缝焊透,就采用了一种名叫变频等离子焊的技术来焊接,可以无变形地把较厚的部件焊透。下一步要研制空间站、节点舱,可能需要焊接更厚的部件,因此新的问题又来了:是继续改进现有技术,还是采用新型焊接技术呢?这样的问题都在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新闻周刊:到2020年中国的空间站建立之后,下一步怎么走?

  戚发轫:我是研究载人的,所以我肯定支持登月。对此,有人反对,觉得美国人已经去过了,我们还有必要去吗?我认为,我们没去过,当然要去一次。还有人认为应当直接去火星。我觉得,路得一步一步走,离地球38万公里远的地方还没去,又如何能去4亿公里以外的地方呢?中国的下一步究竟是“跨大步”还是“跨小步”,还需要大家充分讨论。

  863计划启动时,4位专家曾说了几句话,我到现在都记着:谁能够准确判断当前世界发展的动向,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当中占有优势;高新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得自己做,要花时间、花力气;只有大项目才能凝聚人才,锻炼人才。我认为这几句话说在了点子上,这些认识对于我们航天领域下一步怎么走,仍具有启示意义。

  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以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动作频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共进行了近70次发射,有人觉得发射密度太高了,你如何看?这么频繁的发射,会不会有风险?

  戚发轫:火箭发射活动反映的是一个国家进入太空的能力,而进入太空是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的前提。中国现在实际上还远远不够。比如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计划得有36颗卫星,现在只发射了十几颗。俄罗斯与美国这么多年来的发射次数加起来已经有近6000次,而我国只有160次左右,相比起来,我们的发射次数并不算多。

  从概率来讲,发射次数越多,出事的几率越大,这是必然的。但中国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

  中国新闻周刊:有数据表明,向太空运送1公斤货物的成本高达几万美元。航天领域的项目投资巨大,却往往并不能很快见到收益。因此有人认为,与其探索虚无缥缈的太空,还不如把钱拿来用于改善民生。对此你怎么看?

  戚发轫:人对宇宙的认识知之甚少。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理想,我们中国人就不应当追求吗?

  从实际的角度来讲,地球资源已日益枯竭,各国都上天、入地、下海寻找资源。太空里的资源很多,你不去探寻,就被别人拿去了。探索宇宙,就是想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要让今后的人们吃上饭。我们不能只管当代,要看到三代、五代以后的事情。

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6-21/163024635232_2.shtml戚发轫:

  路得一步一步走,我肯定支持登月

  探索宇宙,就是想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要让今后的人们吃上饭。我们不能只管当代,要看到三代、五代以后的事情

  本刊记者/钱炜

  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天成功。戚发轫悄然起身离开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身后,是人声鼎沸的现场;面前,是万众欢腾的国家。这位79岁的“中国载人航天之父”迎着夕阳赶回自己的办公室。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大楼,是这位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工作了44年的地方,此刻,这座建筑在暮色之中更显宁静。

  “咱们就不要谈那些‘花边新闻’了,”满头银发的戚发轫开场便说,“纠缠于技术细节也没有意义,搞不好还让别人偷学了去。”从1992年“921工程”正式启动算起,神九的发射成功,可以看作是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20年的一次检阅。就在“神九”飞天的第一时间,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枚导弹发射、第一次运载火箭升空、第一颗卫星上天的戚发轫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一次沉静的思考——这就是他的庆祝方式。

  中国新闻周刊:神九发射成功了,看得出你很高兴?

  戚发轫:的确很高兴。不过,现在只是运载火箭发射的成功,接下来还有自动和手动两次对接;对接成功以后,航天员还要在里面呆十几天;最终还要看能否顺利回收。所以,发射仅仅是个开始。

  中国新闻周刊:2003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时,媒体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航天大国。那么时至今日,中国有没有发展成为航天强国?

  戚发轫:说航天大国没有问题,但离航天强国还有距离。这些年,整个世界都在进步,我们的进步更快一些,但还是没有超过别人。

  要评价一个国家是不是航天强国,有3个主要标志。

  首先,是进入太空的能力,即一个国家有多大的运载火箭,可以把多重的物体送到太空。中国的火箭目前可以把10吨的物体送到近地轨道,把5吨的物体送到地球同步轨道,如果要进行空间站计划、把探测器送上月球并返回,这种运载能力就不够了,需要研制更大型的火箭。然而,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吨级的火箭,其他几个主要的航天国家都有了,但我国还没有,目前正在建造,并在海南新建了一个发射基地。

  其次,是利用太空的能力。不仅要有把物体送到太空的能力,还要有利用这些物体获取太空中资源的能力,例如延长航天器的使用寿命、迅速发射卫星组成不同功能的星座系统的能力。这就要建立连续不断、稳定工作的空间设施。

  最后,是控制太空的能力。航天器在太空中要防备可能的干扰和破坏,因此要拥有防止航天器被干扰破坏的控制能力。

  中国新闻周刊:与美国和俄罗斯相比,你如何评价中国的载人航天战略?

  戚发轫:中国很早就有人提出要发展载人航天,但受到国家财力、物力的限制,(对这个计划的考虑)有所反复。1971年,我们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不久,就提出要搞载人航天,当时叫曙光一号飞船。但那时,中国在经济力量、技术水平等方面还受到限制,中央决定先集中力量搞卫星,这个工程就暂时下马了。

  1986年,在4位科学家的倡议下,863计划启动。当时,863计划的第二大领域就是载人航天。经过5年论证,做好了前期准备。1992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就正式上马了。

  载人飞船只是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美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军备竞赛,先后发射飞船上天。但由于都处在冷战思维,送航天员上去干什么,这个问题他们当时并没有想清楚,走了一些弯路。我们在立项的时候,把美苏走过的路都总结了一遍,就认识到,建载人飞船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往返于天地的运输工具。因此,我们设计的飞船功能很齐全,不像苏联当初那么简单。在可见的将来,我们要用飞船来建空间站,至于未来再做什么,是登月还是去火星,目前还没定。

  总的来说,我们的载人航天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走得很顺利,速度也很快,没有大的反复。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的航天领域在取得这么多成就的情况下,还有哪些亟待加强的环节?

  戚发轫:中国航天的未来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虽然中国目前在航天技术、体制和管理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但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而且我们早已迈出解决问题的步伐。

  我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一直有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我国在航空航天方面对制造工艺的关注不够。我们现在与国外先进水平有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造工艺差距较大,制约了前进的步伐。此外还有材料问题。

  举个例子,航天器的制造问题,主要在加工工艺方面。神舟飞船最早采用氢弧焊,焊接变形很厉害,通过技术攻关,这个问题基本解决了。但是后来,焊接部件越来越厚,如空间实验室的零部件,氢弧焊不能把接缝焊透,就采用了一种名叫变频等离子焊的技术来焊接,可以无变形地把较厚的部件焊透。下一步要研制空间站、节点舱,可能需要焊接更厚的部件,因此新的问题又来了:是继续改进现有技术,还是采用新型焊接技术呢?这样的问题都在进一步的研究。

  中国新闻周刊:到2020年中国的空间站建立之后,下一步怎么走?

  戚发轫:我是研究载人的,所以我肯定支持登月。对此,有人反对,觉得美国人已经去过了,我们还有必要去吗?我认为,我们没去过,当然要去一次。还有人认为应当直接去火星。我觉得,路得一步一步走,离地球38万公里远的地方还没去,又如何能去4亿公里以外的地方呢?中国的下一步究竟是“跨大步”还是“跨小步”,还需要大家充分讨论。

  863计划启动时,4位专家曾说了几句话,我到现在都记着:谁能够准确判断当前世界发展的动向,谁就能够在国际竞争当中占有优势;高新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得自己做,要花时间、花力气;只有大项目才能凝聚人才,锻炼人才。我认为这几句话说在了点子上,这些认识对于我们航天领域下一步怎么走,仍具有启示意义。

  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以来,中国在航天领域动作频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总共进行了近70次发射,有人觉得发射密度太高了,你如何看?这么频繁的发射,会不会有风险?

  戚发轫:火箭发射活动反映的是一个国家进入太空的能力,而进入太空是利用太空和控制太空的前提。中国现在实际上还远远不够。比如我们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按计划得有36颗卫星,现在只发射了十几颗。俄罗斯与美国这么多年来的发射次数加起来已经有近6000次,而我国只有160次左右,相比起来,我们的发射次数并不算多。

  从概率来讲,发射次数越多,出事的几率越大,这是必然的。但中国的成功率是比较高的。

  中国新闻周刊:有数据表明,向太空运送1公斤货物的成本高达几万美元。航天领域的项目投资巨大,却往往并不能很快见到收益。因此有人认为,与其探索虚无缥缈的太空,还不如把钱拿来用于改善民生。对此你怎么看?

  戚发轫:人对宇宙的认识知之甚少。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理想,我们中国人就不应当追求吗?

  从实际的角度来讲,地球资源已日益枯竭,各国都上天、入地、下海寻找资源。太空里的资源很多,你不去探寻,就被别人拿去了。探索宇宙,就是想解决资源枯竭的问题,要让今后的人们吃上饭。我们不能只管当代,要看到三代、五代以后的事情。

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6-21/163024635232_2.shtml
谭邦治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方案中的轨道舱留轨这一创意来自于任新民的建议。任新民在研究前苏联“联盟号”飞船的结构示意图时发现,“联盟号”飞船把轨道舱作为垃圾留在太空,非常可惜。

  国外的载人飞船通常只有返回舱才配备太阳能帆板,任新民建议,为轨道舱加装一对帆板。在返回舱着陆后,轨道舱可以靠这对帆板提供的能源围绕近地轨道运行半年,堪称加强版的对地观测卫星。

  两对帆板在太空展开后,飞船看起来像一只蜻蜓,这成为中国载人飞船的一大特色。2002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在现场观看了“神舟四号”飞船的发射后,对任新民说:“看来你坚持轨道舱留轨是正确的。”

  1992年9月21日,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天。

  中南海勤政殿里,中共中央第195次政治局常委扩大会召开,听取国防科工委、航空航天部的汇报,讨论审议中央专委会《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会议批准了这一请示,并做出了一个让航天人深受鼓舞的决定: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工程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

  至此,中国载人飞船工程正式批准立项,并于当年开始实施。

  按照中国多数重大科技工程的惯例,载人航天工程也因为立项这一天是9月21日,获得了代号:921工程。

http://news.sina.com.cn/c/sd/2012-06-21/163024635232.shtml
兰州老发这种帖是想证明个啥?我朝一直在追赶,补课总也有个过程不是?
highwayup 发表于 2012-6-27 17:06
兰州老发这种帖是想证明个啥?我朝一直在追赶,补课总也有个过程不是?
什么叫老发?这是今天刚刚刊登出来的新报道啊,呵呵

你的意思是只许叫好不许中国航天老专家说点实事求是的言论了???????

补课是有过程,这点大家都清楚啊!但是你是不是有点敏感了,这是航天专家的访谈
highwayup 发表于 2012-6-27 17:06
兰州老发这种帖是想证明个啥?我朝一直在追赶,补课总也有个过程不是?
这是几天前腾讯的报道,这也是国家正规媒体的报道:

中美俄上演载人航天三国演义 中国落后美10年
2012年06月24日05:15广州日报

差距

中国追上一流水平还需加劲

尽管中国载人航天业取得长足进步,但事实上,中国与美俄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澳大利亚太空专家莫里斯看来,中国在太空飞行领域达到与美俄相当的水平至少还需要10年。

火箭:美国战神遥不可及

对于载人航天来说,火箭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1969年7月16日,将人类首次送上月球的就是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如今,随着航天飞机的退役,美国已经启动的新一代航天工程“星座计划”,旨在从2015年开始将宇航员送达国际空间站,而战神系列火箭就是计划中的新一代运输火箭。战神系列火箭大量采用现有成熟技术,具有很高的成熟度、相对低廉的成本和强大的功能拓展潜力,其最大起飞重量甚至达到了3704.5吨。

俄罗斯的火箭技术也不可轻视,该国在火箭总体发射次数上仍占据着绝对领先地位。算上“联盟”号的所有型号,该系列火箭已进行了1735次以上的发射,使其成为世界上迄今使用最频繁的火箭。

从首枚神舟飞船到神舟九号,送他们上太空的都是长征二F火箭。但中国要完成自己的大型空间站的发射,就需要具备一个新的推力更强的发射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五号是中国正在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重型运载火箭系列,运载能力与欧洲“阿丽亚娜”5基本同级,但其最大起飞重量与美俄火箭都相去甚远。

载人飞船:俄罗斯低成本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中国载人飞船不断完善与改进。与前八艘飞船相比,神舟九号性能更稳定,可靠性更高;飞船内部设计也更人性化。但与美俄航天器相比,中国神舟系列仍是小弟。

已全部退役的美国航天飞机被认为是人类迄今建造的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多用途航天器。除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外,还能送7人外加近30吨货物进入太空,返回时可把14.5吨的有效载荷从轨道上运回。这样的载重足以直接将中国的神舟号或者俄罗斯的“联盟”号太空船直接运上太空。但航天飞机的弱点是单次运行成本过高,风险也不容忽视。美国的5架航天飞机中,有2架在执行任务时候发生了爆炸、解体,有14位宇航员为此丧命。为避免悲剧重演,美国正在研制下一代载人航天器“猎户座”,并计划为其配备宇航员逃生系统。

不过,在美国新一代载人航天器问世之前,俄罗斯将至少在5年内垄断前往国际空间站的载人航天飞行。昔日太空霸主的美国也只能接受俄罗斯人一次次的“坐地起价”。而到2016年时,“联盟”号上的每个座位的票价将高达6300万美元。不管美国人对“联盟”号这种“老爷”飞船多么不屑,俄罗斯人还是笑到了最后。“联盟”号代表了低成本人类太空探索的成功。而且,其总体上比航天飞机要安全得多。

空间站:中国个头最小

与美苏曾经发射的空间站相比,将作为小型空间实验室的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个“小个子”。“天宫一号”重量为8.5吨,而美国1973年发射的“天空实验室”重达80吨,前苏联1986年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核心舱也有20吨重,更不用说眼下450多吨重的国际空间站。

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核心舱和两个试验舱总计60多吨,加上一艘8吨级的神舟飞船和一艘13吨级的货运飞船也不过80多吨,这个重量不仅小于目前的国际空间站,也小于早已坠毁的约130吨的“和平”号空间站。

也正因此,西方航天界认为,中国太空计划与世界顶尖水平还有很大距离,技术还没有赶上美国与俄罗斯这两个太空强国。

反哺

航天技术成果走进千家万户

尽管目前的载人航天领域初步出现三足鼎立的势头,但在这种竞争的背后,则是多年来航天技术不断转化为民用技术,并给整个人类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7年9月17日,美国宇航局局长迈克尔·格里芬在华盛顿发表旨在纪念宇航局成立50周年的演讲时说,“太空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美国宇航局所主导的太空活动开创了新的市场空间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脱水菜 运动鞋 处处都有航天技术

一碗方便面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员食品中的脱水菜;而各类时髦的运动鞋,其“中空吹塑成型”的制造技术,源自航天服……载人航天技术,看似遥不可及,其实处处渗透在普通百姓的生活里。

当你手持遥控器在几十个频道间不停地选择电视节目时,当你收听天气预报时,当你打电话或者上网时,你已经在享受来自卫星的服务了;而你餐桌上可口的菜品、生病时服用的药品,都可能有太空技术。

“神九航天员在轨飞行时间较长,将检验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成果,部分成果或可造福长期卧床的病人,具有很高的民用价值。”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的一席话,揭示了太空生命科学试验的巨大潜力。

每投入1元,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据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研究,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运行的头10年里发现了10个稀有金属矿和117个油脉,其价值远远超过空间站的全部研制和维护费用。更为典型的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的实施,带动了美国计算机、超高强度材料和耐高温材料等领域的一大批新兴科技工业群体的出现,其派生出来的上千种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上世纪后20年美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1100多种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在卫星通讯导航、防灾减灾、食品生产等方面服务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http://news.qq.com/a/20120624/000124.htm
路要一步一步走
关键分析段落摘录,文章中间一段:


薛理泰:中国航天技术落后美国40多年


“神九”任务四大难点

据中国航天部门透露,“神九”飞船的任务有四大特点难点:第一次实施手控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访问在轨飞行器,女航天员第一次太空飞行,第一次进行十多天的载人在轨飞行。

几十年前,美俄两国早就实现了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惹人注目的是,2011 年发射的神舟八号已经与“天宫一号”实现首次自动交会对接,为何还要进行手控对接?这是因为如果自动对接出现意外状况,便可由手控对接解决问题。人脑毕竟比电脑更可靠,手控交会对接要求一次成功;一旦两个高速飞行体发生碰撞,对接机构受损,“天宫一号”就再也无法对接了。

手控对接既对航天员操作的精准性和灵敏性提出很高要求,同时也对飞船控制系统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航天员在舱内操作空间狭小,又受到强光线干扰,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将消耗很多体力。这对航天员的操作水准是一次考验。

“神九”飞船相当于前苏联、美国早期的载人飞船工程。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美国的宇航局竞相展开载人飞船工程。比如女航天员进入太空,1963 年前苏联把人类首位女航天员送入太空,二十年以后,美国首位女航天员于1983年进入太空。

美国太空总署急起直追,为了实现太空实验室计划,先后把多批航天员送入太空,从而快速推动了美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1969年,美国首次把航天员送往月球,实现了人类梦寐已久登陆月球的理想。据此观之,论太空规划和技术,今天中国与当年美国相比,还有颇大的差距。

http://view.163.com/12/0618/10/849CO16K00012Q9L.html
大而不强,这个论断很符合实际。何止是航天,很多方面都是如此。

看到成绩,看到差距,努力进取,这是很好的态度。
是实话,某些方面差俄罗斯和MD还很多
忒别是卫星和火箭这块
这个差距目前看来只会拉大,因为美国的龙飞船已经是私企在搞了,中国的还是举国体制在搞,所以没有竞争性。
慢慢来吧,毛子虽然经济不行,但基础还是很强的。
恩,差距很大~以前欠得太多~这个得努力补课~~~~
Shield 发表于 2012-6-27 17:38
慢慢来吧,毛子虽然经济不行,但基础还是很强的。
俄罗斯的理工教育储备大量智力资源,保障了俄罗斯这些年的领先
看到差距,继续努力,没有哪道坎中国人迈不过去的!
maoxuangen 发表于 2012-6-27 17:35
这个差距目前看来只会拉大,因为美国的龙飞船已经是私企在搞了,中国的还是举国体制在搞,所以没有竞争性。
哦,你也看过中国航天报的有关spacex公司管理经验的报道了?哈哈


SpaceX公司的高效管理模式
来源:中国航天报  日期:2012/04/03


qing2012 发表于 2012-6-27 17:40
俄罗斯的理工教育储备大量智力资源,保障了俄罗斯这些年的领先
俄罗斯的领先是靠苏联时代的老本,它现在还有毛的智力资源?搞航天的人都胡子一大把了。
youyuyou 发表于 2012-6-27 17:40
恩,差距很大~以前欠得太多~这个得努力补课~~~~
确实,只要接着走只要不停止就行,
CVN 发表于 2012-6-27 17:30
大而不强,这个论断很符合实际。何止是航天,很多方面都是如此。

看到成绩,看到差距,努力进取,这是很 ...
航天老专家了经历过航天低潮和现在的航天高潮,自然对行业状况有冷静的认识,不会幻想一些超实际的事情了
wang314014 发表于 2012-6-27 17:34
是实话,某些方面差俄罗斯和MD还很多
忒别是卫星和火箭这块
基础研究还有材料元器件都差不少呢
深空这块差距就更大了,所以现在只能说我们又可以继续往前追赶了
兰州工作很卖力,这个值得肯定。(观海曰)

戚老比的是美俄,和美俄有差距有什么不正常的?世界上中国航天水平是最接近美俄的,这就够了
数字君 发表于 2012-6-27 18:19
戚老比的是美俄,和美俄有差距有什么不正常的?世界上中国航天水平是最接近美俄的,这就够了
你觉得我们应该比印度吗?哈哈
中国航天两个老师就是俄罗斯和美国,至于最接近这话不敢说对不对,但是中国算是国际航天第二集团比较领先的国家
你觉得我们应该比印度吗?哈哈
中国航天两个老师就是俄罗斯和美国,至于最接近这话不敢说对不对,但是中 ...
那你觉得中国航天不算强国?哈哈哈
第二集团比较领先的国家?麻烦你举一个更领先的国家出来,哈哈哈
数字君 发表于 2012-6-27 18:24
那你觉得中国航天不算强国?哈哈哈
第二集团比较领先的国家?麻烦你举一个更领先的国家出来,哈哈哈
行了,别自我膨胀了,航天事业是高风险高技术行业

还有如果太空军事化了,有可能出现赢家通吃没有第二名的场面,所以还是努力做第一吧

不知你现在高兴什么,这个排名随时可以变动的,美国可以输出技术扶持盟友的
两位老专家的观点还是很不错的,值得听取

另外有个体会,国家高层的战略思维令人佩服,用大项目来凝聚人才、锻炼人才的思路着实有高度
差距大连CCTV都不避讳

各位这么激动做什么
按他提出那三个标准,长5弄完,就都达到了
行了,别自我膨胀了,航天事业是高风险高技术行业

还有如果太空军事化了,有可能出现赢家通吃没有第二 ...
哈哈哈,不知道你一直在这里酸点什么,航天高风险高技术说的对其他国家好像不存在障碍一样。
太空军事化“可能”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你是不是不知道现在近地/同步飞的那些间谍卫星和早期预警卫星都是太空军事化的一部分?
美国输出技术扶植盟友?你怎么不说md愿意可以输出技术和人力资源让索马里变成世界军事和经济强国,那个代价吗,哈哈哈,有人要把md往死路上逼啊。
maoxuangen 发表于 2012-6-27 17:35
这个差距目前看来只会拉大,因为美国的龙飞船已经是私企在搞了,中国的还是举国体制在搞,所以没有竞争性。
入门了,只是有了缩小差距的可能。至于举国体制方面么,资源不多的时候其实是优点,等俺们技术力量雄厚了,物质资源充足了,也搞招投标…………
数字君 发表于 2012-6-27 18:36
哈哈哈,不知道你一直在这里酸点什么,航天高风险高技术说的对其他国家好像不存在障碍一样。
太空军事化 ...
你可真会挑拣啊,你怎么不看看印度航天是怎么大跃进的,就是美国俄罗斯和欧盟技术支持出来的啊,你以为印度是自己长出来的进步嘛!!!
俄罗斯的理工教育储备大量智力资源,保障了俄罗斯这些年的领先
没有持续的高投入,单靠培养几个理科生就能保持航天技术领先?
纯属妄想空谈。
哪天我们说过我们的航天技术世界第一?就像大家都在说今天的月亮好园啊,偏偏旁边有个人插一句,原来月亮不是方的啊。
你可真会挑拣啊,你怎么不看看印度航天是怎么大跃进的,就是美国俄罗斯和欧盟技术支持出来的啊,你以为印 ...
印度还大跃进?你以为航天技术是钱卖的来的吗?
百病良医小白兔 发表于 2012-6-27 18:42
没有持续的高投入,单靠培养几个理科生就能保持航天技术领先?
纯属妄想空谈。
俄罗斯留学:理工艺术专业走俏

  俄罗斯留学:理工艺术专业走俏。理工艺术在俄罗斯、乌克兰近几年逐渐跃居中国学生选择留学的热点国家。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在俄罗斯的中国留学生已达3万人,在乌克兰已达2万人,在俄乌的中国留学生数量累计增长了近10倍。

  据金吉列留学济南分公司留学顾问朱琳介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商科毕业生在就业上已经面临着困难。理工的就业一直非常稳定并呈现上升趋势,因此,2008年留学生专业选择倾向于从商科转向选择理工艺术。而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在理工科上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一些理工科专业在这几个国家优势非常明显,比如航空航天、电力机械、电子技术、能源工程、船舶制造、生物医学、分子物理等专业或领先于欧美国家,或与其并驾齐驱,居世界一流水平。而留学生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攻读硕士的比例也在逐渐上升,因为俄罗斯、乌克兰对于本科生攻读硕士并没有语言要求,不改专业就可以直接读硕士,可以在1-2年内获得国家承认的研究生文凭。

  艺术也呈上升趋势,音乐、美术是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优势专业,目前申请俄罗斯奖学金的学生已经占到俄乌项目总人数的3成。很多学生反馈国外的师资力量强,国际水准高,参加各种世界级别赛事机会多。朱琳介绍,俄乌大学收费相对比较便宜,但文凭含金量高。俄罗斯学费一般在1200-2500美元/年,本科在1500-4000美元/年,博士2000-5000美元/年,中国家庭一般都可以接受。俄乌所有大学几乎都是国立大学(包括综合类、理工艺术、技术、医学、音乐、体育等),大学颁发的文凭,世界各国都给予承认,另外,俄乌大学的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动口、动手能力或独立意识,培养很多顶尖人才。

  
[发表评论]  
来源: 533出国留学网 作者: 编辑: 陈雪焦 11-01-14  
http://www.hljnews.cn/xw_jysk/system/2011/01/14/010781172.shtml
T-54坦克 发表于 2012-6-27 18:45
印度还大跃进?你以为航天技术是钱卖的来的吗?
印度就是这样的搞出来的哦,你以为这世界没有印度这样的奇葩嘛!
印度航天背后就是欧盟美国俄罗斯的技术输出和部件支援,这是新闻报道过的
qing2012 发表于 2012-6-27 17:09
什么叫老发?这是今天刚刚刊登出来的新报道啊,呵呵

你的意思是只许叫好不许中国航天老专家说点实事求 ...
人家说的你老发这种贴,没说这个贴,孩纸
明白了 少年
如是我观 发表于 2012-6-27 18:47
人家说的你老发这种贴,没说这个贴,孩纸
中国航天老专家戚发轫:中国离航天强国还有距离就是这一贴,你自己找找还有同样的帖子吗!
楼主 不是我说你 你翻下你最近这段时间的帖子都是这些东西!你证明什么呢?搞不懂!你说的这些东西能不能归类到你宣传的那个龙飞船里面去!搞的畅谈版都是这些东西. 大都都是没什么营养的东西
按专家的观点,TG在建成空间站后下一个目标就是飞向月球?那现在就要准备巨型火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