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美国好榜样系列 之一】美国当年如何坐二谋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8:41:19
毛主席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那么对于今天的中国,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有是我们的敌人呢?个人认为衡量敌友的标准就一条:即,有助于中国企业扩大市场、实现产业升级的就是我们的朋友,反之,阻碍这两个目标实现的就是我们的敌人。

以史为镜,有助于我们拨开眼前迷雾,抓住主要矛盾。

如果要找一个时代做借鉴,那么最有借鉴意义的无疑是二十世纪初这段时间的历史。那时,旧霸主英国开始力不从心,新生力量德国、美国则跃跃欲试,觊觎大位。简而言之,是一个旧势力未完全退出,新势力也未全面接掌的混乱时期。

那么今天的世界,同样也处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变局时代,进入21世纪后美国可谓祸不单行,9·11、阿富汗、伊拉克、2008金融海啸。。。疲于应对之余,恍然发现,昔日那个消瘦的大个子中国已经肌肉丰满,神似20世纪初超越英国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国的美利坚。下坡路,总是快得超出人们的预计,与之相比,上坡路,却又总是漫长的好像永无尽头。

变化如此快,美国没想到,中国更没想到。


那么身处这样一个变局之中,中国应如何抉择?做当年的德国?还是美国?

我们不妨先来简要回顾一下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是如何抉择的:

统一而强大的德国改变了欧洲格局,英法等老牌欧洲强国无不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德国随时面临着被肢解与瓜分的危险。对德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东面的俄国、西面的英法。欧洲陆战对于德国来说意味着两线作战。

而迅速成长的德国,也迫切需要更大的市场、原材料来源和更稳定的安全国际环境。

于是双方都互看不顺眼,解决方法只有战场上见分晓了。

----------------------以下部分引述自《世界金融五百年(下) 》----------------------

美国人原本就是欧洲各国的移民,其中有1/10是德裔和大量反英的爱尔兰后裔。欧洲发生战争,政府无论站在哪一方都会引起国内部分民众的反对,因此从华盛顿时代开始美国便以中立主义为主流。威尔逊总统在“一战”爆发后宣布美国保持中立:“这是一次对我们而言是无所作为的战争,他们之间的战争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但由于战争的需要,大量欧洲资金抽逃出美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美国开始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内部也发生了分裂。那些祖籍德国、奥地利的美国人在心中支持同盟国,占美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英法裔则支持协约国。在战时,这些欧洲后裔与各自的祖国开展贸易。到了1915年,战争双方的订货却刺激了经济增长。到1917年4月,美国已将价值20多亿美元的物资出售给英法为首的协约国。

从中立的角度来看,美国应该对交战双方不偏不倚,但严格地说,美国在保持中立时实质上已经卷入欧战之中。对于美国来说,协约国的胜利,将削弱欧洲的优势,提升美国的力量,但德国的胜利则意味着美国不可能获取霸权。因为,德国是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之一。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德国占20.1%,而美国所占份额却不超过17%。甚至在美洲,德国都在抢夺美国的市场。1913年,拉丁美洲对外贸易中,美国占28%,德国在很短的时间便上升到14.2%。一旦德国获胜,美国在拉美的优势将彻底瓦解。因此,美国开始倒向协约国,逐渐变成了协约国单方面的军需供应国。美国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

1915年,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摩根财团成为协约国在美采购军需品的代理人。英国政府价值5亿美元的黄金被交送摩根财团保存,而摩根财团则以国债方式向美国采购5亿美元的军火。同年,美国政府向协约国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用来帮助协约国购买美国军火与其他补给品。英国这个老大帝国终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缓过气来,而美国经济也随之开始繁荣起来。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协约国捆绑在一起。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将血本无归。尤其重要的是,美国金融家与工业家的命运与协约国也紧密联系在一起。1934年2月,共和党参议员杰拉尔德·奈所成立的国会奈氏委员会的调查表明,美国1917年的参战很大一个原因是金融家和军火巨头的操纵。这些人几乎只与协约国做生意,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希望协约国取胜,这样才能大赚其利。

在陆地上,德国正一步步取得胜利。而在海洋上,德国却遭到英国的严密封锁。英国海军布雷北海对德国和欧洲中立国家设下很长的海军封锁线,并搜捕所有开往德国港口的中立国家的船只,尤其是装载粮食到意大利、荷兰和其他欧洲中立国以便转运的德国船只。德国水面舰船力量薄弱,无法打破英国的封锁。而德国粮食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进口,结果,德国面临严重的饥荒。迫于无奈,德国只有用潜水艇来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5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领海以及英吉利海峡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例外。

1915年5月,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用鱼雷击中。船上有大量美国人死亡。美国声称“卢西塔尼亚”号装载的是非战争物资,因此,德国用鱼雷攻击它是一种罪恶滔天的大规模谋杀。其实,英美政府完全是骗子。当时“卢西塔尼亚”号装有数千箱运往英国的弹药。威尔逊总统警告德国说,如果德国继续攻击民用船只的话,美国就将对德国宣战。德国并不希望再增加一个强大的对手,因此,德国许诺不会再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攻击民用船只,并就“卢西塔尼亚号事件”表示道歉。美国政府为了安抚国内德裔与爱尔兰裔美国人,接受了德国道歉,仍然在口头上保持中立。

很多人认为,美国是有意让自己的船只被德国人击沉,以此激发美国人参加战争的热情,并堵住孤立主义者与德裔、爱尔兰裔的嘴。时任美国海军助理部长后来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便是这种政策的拥护者之一。他全力支持将武装了的美国运输船只派到欧洲交战区,故意激怒德国海军,让德国人将美国船只击沉,从而让政府清除参战的国内障碍。(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二战时的“珍珠港”、越战时的“东京湾”,美国人这剧本这么多年就不换个新点的,太对不起观众了。)

到了1916年,美国通过船只对协约国的大量援助终于彻底激怒了德国。德国再次发动无限制潜水艇战,不惜一切代价攻击美国船只。德国潜艇战的效果非常好,缺乏补给的协约国在陆地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1917年年初,随着协约国战场形势的不利,美国开始有了爆发金融危机的苗头。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很快,德国人便投降了。

“一战”给美国带来了普遍繁荣,美国金融业迎来了飞跃性的大发展。不仅为战争融资而发行的国债扩大到了250亿美元,自由公债发行量也达到了215亿美元。美国股市规模更是得到了大幅扩张,尤其是和战争相关的钢铁行业发展更快。伯利恒钢铁公司股价从战前的46美元飙升到了战后的460美元,甚至一度达到600美元。资本市场投资者也由战前的35万增加到了数百万之众。整个战争期间,仅摩根银行就代英国发行了30多亿美元的国债。英法等国则由于巨额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日益成为美国商品和付息贷款的市场。美国还借机收回了外国人所有的价值20亿多美元的证券,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美国政府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100亿美元,成了20个国家的债主。它还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掌握到了手里。

与金融业紧密相连,美国工业也因战争而突飞猛进。仅杜邦公司就为协约国提供了40%以上的军需品,业务增长了176倍。“一战”前,杜邦无烟火药年生产能力为840万磅。到1917年4月,也就是仅仅时隔两年半,产量已经达到4.55亿磅,增长54倍;员工总数则由5 300人增加到8.5万人。杜邦公司在“一战”中资产从战前的7 500万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亿美元,成为当时最大的垄断公司之一。1918年2月,杜邦家族以6 000万美元收购通用汽车公司23%的股票,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老板。第二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在战前接的最大订单是1 000万美元,但战争开始后的第一笔英国订单就有15亿美元。摩根一手创建的控制美国65%钢产量的美国钢铁公司仅1916年一年就获利3.48亿美元。

美国不仅从对欧洲的军火出口中大发横财,而且还趁大战之机从欧洲人手中攫取并巩固了新的市场。美国对拉美的进出口总值从1914年的7.98亿美元增长为1920年的33.9亿美元。到1917年,美国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和橡胶、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此外,美国还加强了在中国和中近东市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的争夺。

英国的丘吉尔面对此情此景,也只能代表大英帝国哀叹道:“美国的巨大潜力成为地球的不祥之兆。”

---------------------------引用结束----------------------------------

回顾完这段陈年往事,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的处境,就更清晰了。今天中国企业扩大市场、产业升级最大的阻力来自何方?美国?德法?日韩?

中国制造业要扩大市场,摆脱低端制造的国际分工、向上中游升级,德法、日韩、美国都会受影响。

但德法、日韩对中国的敌意似乎更为明显,日韩在黄海、钓鱼岛频频制造摩擦,德法除了一贯支持藏独给中国添堵外,去年更是直接在非洲砸场子,利比亚3万中国工人大撤侨,史无前例!更不用说中国在利比亚几百亿的工程合同、多年的经营都一起瞬间泡汤。


卡扎菲被北约处决,利比亚陷入动荡,中国企业重返利比亚也遥遥无期。

如果说美对台售武、日韩在黄海、东海制造摩擦只是打脸,让中国面子上不好看,那么法国在非洲砸场子,则是赤裸裸的直接从中国兜里抢钱!

为什么拉萨3·14、奥运火炬传递,德法等国媒体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拼命落井下石?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德、法、日、韩、美等国媒体对中国的态度,无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不满与对抗情绪。

那么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些旧势力?是就此作罢,缩回来继续在家里小打小闹;还是重新深入思考规划我们前进的路线图,巧妙的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个人认为应区别对待,即:稳住美国,打击德法,拉拢日韩。之所以这样选择,理由如下:

①稳住美国,理由不需多说,毕竟它目前还是世界头号强国,中国如果像当初的德国一样直接挑战老大,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为他人作嫁衣裳。

②打击德法。与美国相比,德法为核心的欧洲显然更加虚弱,去年年初华尔街的大空头们摩拳擦掌,纷纷唱空中国(地产泡沫、地方负债。。。blabla。。。),结果唱了半年中国也没崩溃,于是下半年果断转战欧洲,把欧洲搞得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常看动物世界的同学都熟悉这一幕,狼群在选择攻击目标时,不是选择最肥、最壮的猎物,而是选择老弱病残等最虚弱、最容易得手的目标。

华尔街的资本家们都看明白了目前谁最虚弱,中国为什么对更容易推倒的欧洲视而不见,非要自讨苦吃去啃美国这块更硬的骨头呢?

目前的欧债危机,个人觉得中国选择袖手旁观、不落井下石就已经很仁义了。要是还自作多情去出手相救,那就糊涂到家了,人家在非洲都直接抄家伙砸你场子了,你还在这犹豫要不要做“东郭先生”,还有比这更糊涂的吗?

欧洲倒掉对中国有哪些好处?首先欧洲实力削弱,有利于中国在非洲站稳脚跟,因为历史上非洲基本都是欧洲人的殖民地,其中又以英法最多。欧洲实力削弱,自然无力更多插手非洲的事情,中国则可趁势填补这个真空。


其次,欧洲倒掉,中国企业可借机收购欧洲企业手中的技术、品牌,为中国企业产业升级助力。

第三,欧洲和中国一样,都缺乏能源,欧洲倒掉,中国就少了一个能源上的竞争对手,至少对俄罗斯砍价可以更强硬一些。

第四,杀鸡儆猴。欧洲倒掉,有利于警告日韩。这两个国家国内一直就有声音希望与中国更多融合,但由于美国从中作梗,使得日韩总是犹豫不决,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欧洲倒掉,日韩必然物伤其类,从而促使它们加快倒向中国。

③拉拢日韩。亚洲的经济,重心无疑在东北亚,中国要整合亚洲,无疑要先整合东北亚,中日韩的经济早就深度融合,阻碍在于政治,欧洲倒掉无疑有利于加重日韩的危机感,促使其更早的下决心。现在欧债危机还没完,5月23日惠誉就把日本主权评级至A+,前景为负面。日本再糊涂,也该看清下一个目标是谁了吧?

中国有市场,日韩有中国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人才,三者合作无疑是最佳选择,但要达成这个目标,除了耐心等待时机成熟,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其施加外部压力,加速这个进程。

*********************************************************************

【附】从二十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到二战结束成为新霸主,差不多50年、接近两代人时间,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耐心,对于这一时期的美国可以用八个字简单概括之,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美国除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坚决站在老大一边、尊王攘夷之外,还有那些作为呢?以下资料供大家参考:

【希特勒崛起与华尔街金融家的支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30aed0102e2fd.html
美国人在夺取英国霸主地位的过程中,其政策可以说非常的有弹性,先帮助老大镇反,然后在德国被打残之后,再去输血,使之将来可以继续挑战英国,直到两者国力都被耗尽为止。所有政策核心只有一个:即,挑动对手斗对手,让自己的潜在对手们去狗咬狗,然后坐收渔利。凡是有利于削弱对手,有利于自己崛起的美国都会毫不犹豫的去做。经过两场世界大战,50多年的折腾,终于把老大赶走,同时把潜在对手全部打残,一段美国问鼎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崛起教科书。

毛主席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那么对于今天的中国,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有是我们的敌人呢?个人认为衡量敌友的标准就一条:即,有助于中国企业扩大市场、实现产业升级的就是我们的朋友,反之,阻碍这两个目标实现的就是我们的敌人。

以史为镜,有助于我们拨开眼前迷雾,抓住主要矛盾。

如果要找一个时代做借鉴,那么最有借鉴意义的无疑是二十世纪初这段时间的历史。那时,旧霸主英国开始力不从心,新生力量德国、美国则跃跃欲试,觊觎大位。简而言之,是一个旧势力未完全退出,新势力也未全面接掌的混乱时期。

那么今天的世界,同样也处于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变局时代,进入21世纪后美国可谓祸不单行,9·11、阿富汗、伊拉克、2008金融海啸。。。疲于应对之余,恍然发现,昔日那个消瘦的大个子中国已经肌肉丰满,神似20世纪初超越英国成为世界最大工业国的美利坚。下坡路,总是快得超出人们的预计,与之相比,上坡路,却又总是漫长的好像永无尽头。

变化如此快,美国没想到,中国更没想到。


那么身处这样一个变局之中,中国应如何抉择?做当年的德国?还是美国?

我们不妨先来简要回顾一下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是如何抉择的:

统一而强大的德国改变了欧洲格局,英法等老牌欧洲强国无不视之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德国随时面临着被肢解与瓜分的危险。对德国威胁最大的莫过于东面的俄国、西面的英法。欧洲陆战对于德国来说意味着两线作战。

而迅速成长的德国,也迫切需要更大的市场、原材料来源和更稳定的安全国际环境。

于是双方都互看不顺眼,解决方法只有战场上见分晓了。

----------------------以下部分引述自《世界金融五百年(下) 》----------------------

美国人原本就是欧洲各国的移民,其中有1/10是德裔和大量反英的爱尔兰后裔。欧洲发生战争,政府无论站在哪一方都会引起国内部分民众的反对,因此从华盛顿时代开始美国便以中立主义为主流。威尔逊总统在“一战”爆发后宣布美国保持中立:“这是一次对我们而言是无所作为的战争,他们之间的战争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

但由于战争的需要,大量欧洲资金抽逃出美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美国开始发生了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内部也发生了分裂。那些祖籍德国、奥地利的美国人在心中支持同盟国,占美国人口绝大多数的英法裔则支持协约国。在战时,这些欧洲后裔与各自的祖国开展贸易。到了1915年,战争双方的订货却刺激了经济增长。到1917年4月,美国已将价值20多亿美元的物资出售给英法为首的协约国。

从中立的角度来看,美国应该对交战双方不偏不倚,但严格地说,美国在保持中立时实质上已经卷入欧战之中。对于美国来说,协约国的胜利,将削弱欧洲的优势,提升美国的力量,但德国的胜利则意味着美国不可能获取霸权。因为,德国是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主要竞争者之一。在当时的世界贸易中,德国占20.1%,而美国所占份额却不超过17%。甚至在美洲,德国都在抢夺美国的市场。1913年,拉丁美洲对外贸易中,美国占28%,德国在很短的时间便上升到14.2%。一旦德国获胜,美国在拉美的优势将彻底瓦解。因此,美国开始倒向协约国,逐渐变成了协约国单方面的军需供应国。美国成了协约国的仓库和兵工厂。

1915年,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摩根财团成为协约国在美采购军需品的代理人。英国政府价值5亿美元的黄金被交送摩根财团保存,而摩根财团则以国债方式向美国采购5亿美元的军火。同年,美国政府向协约国提供了30亿美元的贷款,用来帮助协约国购买美国军火与其他补给品。英国这个老大帝国终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缓过气来,而美国经济也随之开始繁荣起来。美国的经济繁荣与协约国捆绑在一起。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将血本无归。尤其重要的是,美国金融家与工业家的命运与协约国也紧密联系在一起。1934年2月,共和党参议员杰拉尔德·奈所成立的国会奈氏委员会的调查表明,美国1917年的参战很大一个原因是金融家和军火巨头的操纵。这些人几乎只与协约国做生意,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希望协约国取胜,这样才能大赚其利。

在陆地上,德国正一步步取得胜利。而在海洋上,德国却遭到英国的严密封锁。英国海军布雷北海对德国和欧洲中立国家设下很长的海军封锁线,并搜捕所有开往德国港口的中立国家的船只,尤其是装载粮食到意大利、荷兰和其他欧洲中立国以便转运的德国船只。德国水面舰船力量薄弱,无法打破英国的封锁。而德国粮食很大一部分依赖于进口,结果,德国面临严重的饥荒。迫于无奈,德国只有用潜水艇来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1915年2月,德国宣布实行无限制潜水艇战,对环绕大不列颠和爱尔兰领海以及英吉利海峡的敌国商船一律击毁。事先不加警告,中立国的船只也不例外。

1915年5月,英国客轮“卢西塔尼亚”号被德国潜艇用鱼雷击中。船上有大量美国人死亡。美国声称“卢西塔尼亚”号装载的是非战争物资,因此,德国用鱼雷攻击它是一种罪恶滔天的大规模谋杀。其实,英美政府完全是骗子。当时“卢西塔尼亚”号装有数千箱运往英国的弹药。威尔逊总统警告德国说,如果德国继续攻击民用船只的话,美国就将对德国宣战。德国并不希望再增加一个强大的对手,因此,德国许诺不会再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攻击民用船只,并就“卢西塔尼亚号事件”表示道歉。美国政府为了安抚国内德裔与爱尔兰裔美国人,接受了德国道歉,仍然在口头上保持中立。

很多人认为,美国是有意让自己的船只被德国人击沉,以此激发美国人参加战争的热情,并堵住孤立主义者与德裔、爱尔兰裔的嘴。时任美国海军助理部长后来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便是这种政策的拥护者之一。他全力支持将武装了的美国运输船只派到欧洲交战区,故意激怒德国海军,让德国人将美国船只击沉,从而让政府清除参战的国内障碍。(不由得让人想起了二战时的“珍珠港”、越战时的“东京湾”,美国人这剧本这么多年就不换个新点的,太对不起观众了。)

到了1916年,美国通过船只对协约国的大量援助终于彻底激怒了德国。德国再次发动无限制潜水艇战,不惜一切代价攻击美国船只。德国潜艇战的效果非常好,缺乏补给的协约国在陆地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1917年年初,随着协约国战场形势的不利,美国开始有了爆发金融危机的苗头。1917年4月6日,美国对德宣战。很快,德国人便投降了。

“一战”给美国带来了普遍繁荣,美国金融业迎来了飞跃性的大发展。不仅为战争融资而发行的国债扩大到了250亿美元,自由公债发行量也达到了215亿美元。美国股市规模更是得到了大幅扩张,尤其是和战争相关的钢铁行业发展更快。伯利恒钢铁公司股价从战前的46美元飙升到了战后的460美元,甚至一度达到600美元。资本市场投资者也由战前的35万增加到了数百万之众。整个战争期间,仅摩根银行就代英国发行了30多亿美元的国债。英法等国则由于巨额逆差,不得不付给美国大量黄金,日益成为美国商品和付息贷款的市场。美国还借机收回了外国人所有的价值20亿多美元的证券,从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美国政府借给协约国的战债约100亿美元,成了20个国家的债主。它还把世界黄金储备的40%掌握到了手里。

与金融业紧密相连,美国工业也因战争而突飞猛进。仅杜邦公司就为协约国提供了40%以上的军需品,业务增长了176倍。“一战”前,杜邦无烟火药年生产能力为840万磅。到1917年4月,也就是仅仅时隔两年半,产量已经达到4.55亿磅,增长54倍;员工总数则由5 300人增加到8.5万人。杜邦公司在“一战”中资产从战前的7 500万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亿美元,成为当时最大的垄断公司之一。1918年2月,杜邦家族以6 000万美元收购通用汽车公司23%的股票,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老板。第二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在战前接的最大订单是1 000万美元,但战争开始后的第一笔英国订单就有15亿美元。摩根一手创建的控制美国65%钢产量的美国钢铁公司仅1916年一年就获利3.48亿美元。

美国不仅从对欧洲的军火出口中大发横财,而且还趁大战之机从欧洲人手中攫取并巩固了新的市场。美国对拉美的进出口总值从1914年的7.98亿美元增长为1920年的33.9亿美元。到1917年,美国已控制了墨西哥的石油和橡胶、玻利维亚的锡矿、智利的硝石、巴西的咖啡。此外,美国还加强了在中国和中近东市场的政治与经济地位的争夺。

英国的丘吉尔面对此情此景,也只能代表大英帝国哀叹道:“美国的巨大潜力成为地球的不祥之兆。”

---------------------------引用结束----------------------------------

回顾完这段陈年往事,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当前中国的处境,就更清晰了。今天中国企业扩大市场、产业升级最大的阻力来自何方?美国?德法?日韩?

中国制造业要扩大市场,摆脱低端制造的国际分工、向上中游升级,德法、日韩、美国都会受影响。

但德法、日韩对中国的敌意似乎更为明显,日韩在黄海、钓鱼岛频频制造摩擦,德法除了一贯支持藏独给中国添堵外,去年更是直接在非洲砸场子,利比亚3万中国工人大撤侨,史无前例!更不用说中国在利比亚几百亿的工程合同、多年的经营都一起瞬间泡汤。


卡扎菲被北约处决,利比亚陷入动荡,中国企业重返利比亚也遥遥无期。

如果说美对台售武、日韩在黄海、东海制造摩擦只是打脸,让中国面子上不好看,那么法国在非洲砸场子,则是赤裸裸的直接从中国兜里抢钱!

为什么拉萨3·14、奥运火炬传递,德法等国媒体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拼命落井下石?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德、法、日、韩、美等国媒体对中国的态度,无疑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不满与对抗情绪。

那么中国应如何应对这些旧势力?是就此作罢,缩回来继续在家里小打小闹;还是重新深入思考规划我们前进的路线图,巧妙的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个人认为应区别对待,即:稳住美国,打击德法,拉拢日韩。之所以这样选择,理由如下:

①稳住美国,理由不需多说,毕竟它目前还是世界头号强国,中国如果像当初的德国一样直接挑战老大,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为他人作嫁衣裳。

②打击德法。与美国相比,德法为核心的欧洲显然更加虚弱,去年年初华尔街的大空头们摩拳擦掌,纷纷唱空中国(地产泡沫、地方负债。。。blabla。。。),结果唱了半年中国也没崩溃,于是下半年果断转战欧洲,把欧洲搞得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常看动物世界的同学都熟悉这一幕,狼群在选择攻击目标时,不是选择最肥、最壮的猎物,而是选择老弱病残等最虚弱、最容易得手的目标。

华尔街的资本家们都看明白了目前谁最虚弱,中国为什么对更容易推倒的欧洲视而不见,非要自讨苦吃去啃美国这块更硬的骨头呢?

目前的欧债危机,个人觉得中国选择袖手旁观、不落井下石就已经很仁义了。要是还自作多情去出手相救,那就糊涂到家了,人家在非洲都直接抄家伙砸你场子了,你还在这犹豫要不要做“东郭先生”,还有比这更糊涂的吗?

欧洲倒掉对中国有哪些好处?首先欧洲实力削弱,有利于中国在非洲站稳脚跟,因为历史上非洲基本都是欧洲人的殖民地,其中又以英法最多。欧洲实力削弱,自然无力更多插手非洲的事情,中国则可趁势填补这个真空。


其次,欧洲倒掉,中国企业可借机收购欧洲企业手中的技术、品牌,为中国企业产业升级助力。

第三,欧洲和中国一样,都缺乏能源,欧洲倒掉,中国就少了一个能源上的竞争对手,至少对俄罗斯砍价可以更强硬一些。

第四,杀鸡儆猴。欧洲倒掉,有利于警告日韩。这两个国家国内一直就有声音希望与中国更多融合,但由于美国从中作梗,使得日韩总是犹豫不决,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定。欧洲倒掉,日韩必然物伤其类,从而促使它们加快倒向中国。

③拉拢日韩。亚洲的经济,重心无疑在东北亚,中国要整合亚洲,无疑要先整合东北亚,中日韩的经济早就深度融合,阻碍在于政治,欧洲倒掉无疑有利于加重日韩的危机感,促使其更早的下决心。现在欧债危机还没完,5月23日惠誉就把日本主权评级至A+,前景为负面。日本再糊涂,也该看清下一个目标是谁了吧?

中国有市场,日韩有中国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人才,三者合作无疑是最佳选择,但要达成这个目标,除了耐心等待时机成熟,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其施加外部压力,加速这个进程。

*********************************************************************

【附】从二十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到二战结束成为新霸主,差不多50年、接近两代人时间,不得不佩服美国人的耐心,对于这一时期的美国可以用八个字简单概括之,即,“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美国除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坚决站在老大一边、尊王攘夷之外,还有那些作为呢?以下资料供大家参考:

【希特勒崛起与华尔街金融家的支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30aed0102e2fd.html
美国人在夺取英国霸主地位的过程中,其政策可以说非常的有弹性,先帮助老大镇反,然后在德国被打残之后,再去输血,使之将来可以继续挑战英国,直到两者国力都被耗尽为止。所有政策核心只有一个:即,挑动对手斗对手,让自己的潜在对手们去狗咬狗,然后坐收渔利。凡是有利于削弱对手,有利于自己崛起的美国都会毫不犹豫的去做。经过两场世界大战,50多年的折腾,终于把老大赶走,同时把潜在对手全部打残,一段美国问鼎的历史,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崛起教科书。

关键是下一场战争中国能隔岸观火坐收渔利吗?
中国最应该学习的就是美国警察对黑人,就是要拿他们练枪!!
难的一见地好文'',可惜中央的智囊尽出些馊主意,欧洲尤其是老欧洲那些就应该狠狠打击
欧洲与美国不是一条心的
中国目前的状况不具备那种条件。
各种国内的体系框架千疮百孔。执行的更是乱七八糟。
俾斯麦是一个极具政治智慧的人,他统一了德国,使德国在一战前有很好的国家形势,可惜威廉二世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他嫌俾斯麦太老,步子慢,不能满足其称霸世界的野心,于是把俾一脚踹开了。。。结果德国以后再也没有战略家。

小胡子执政后,德国国势也是蒸蒸日上,太狂了,也不行。。。没那个挑战苏美的实力,竟敢两线作战,死得也快。如果让德国先开发核武,而事实上德国最先开发导弹,两弹一结合,德国天下无敌。。。


一战、二战中国有难,但是各帝国内耗给中国带来复兴的机会。。。当然这机会是土共把握的,刮民党是不能指望的。
就一句话
欧洲倒掉,美国腾出手来收拾中国,中国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再次,即使欧洲倒掉,吃肉的也不是中国,能捞点汤都不错了
让欧洲跟美国再耗个几年,等我TB肌肉够强壮了再去对MD。
cf海丝带 发表于 2012-6-22 22:12
就一句话
欧洲倒掉,美国腾出手来收拾中国,中国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再次,即使欧洲倒掉,吃肉的也不是中 ...
欧洲倒掉,中国在非洲至少压力小点,少一个对头,要不然欧美前追后堵,压力更大。
saka 发表于 2012-6-23 11:48
欧洲倒掉,中国在非洲至少压力小点,少一个对头,要不然欧美前追后堵,压力更大。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你只看非洲 你拿下了守得住? 非洲又不是世界关键点。
看了衡量标准,就知道没必要看下去了
欧洲趴下了,谁去和美国狗咬狗?
欧洲太远,中国捞不到很多东西。我们需要关岛,关岛!
打下韩国,世界都是中国的
楼主你忘了一点中国没有美国那样的地理优势,美国如果失败了还能退回美洲而中国如果失败就什么都没有了
LZ写得真不错,美国人会给你发勋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