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劳动力】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7:03:11
   2008年底开始的金融危机,让全世界很多行业都遭受了重创。但有一个行业却是例外,那就是工业机器人。

    爆发式增长

    2008年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暴涨,让工业机器人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当年,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销售达到7500台,其数量是前24年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

    其后的4年,工业机器人的销售继续呈现高增长态势。国内需求量大增,形成对国内、国外产品一并通吃的局面。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粗略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机器人2.34万台,同比增长130%;进口金额5.28亿美元,同比增长69%。2011年进口机器人3.8万台,同比增长62%;进口金额8.6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4%。

    2011年的中国市场,被称为工业机器人增长的爆发年。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邹涛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库卡在中国的机器人销量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今年一季度以来,虽然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但仍然有一些公司延续了高增长态势,一些产品还供不应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今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7.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00多万元,同比增长37.45%。

    上海东芝机械有限公司控制机器部的胡志伟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今年一季度在中国的发货量为20台,比去年情况要好。日本的那智不二越(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刘晓东对记者说,今年以来,每个月的发货量比去年高很多。

    同台竞技

    作为现代工业智能化的产物,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与使用,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发那科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制造的巨头。2011年,其工业机器人的销量突破25万台,同年中国市场的销量为3400台。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拓展,最早始于外资企业。1997年,发那科机器人进驻上海;2000年,库卡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早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主要在汽车领域。上海通用汽车、广州本田等,发那科机器人是主力;而德国大众、奔驰、宝马等汽车公司,则青睐于库卡。

    十年前,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并未成气候。到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刚超过3500台。但这个数字到2008年就一跃而成为3万台。工业机器人在搬运、焊接、装配、喷涂、涂胶等生产环节的广泛应用,使得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也有了施展抱负的空间。

    新松背靠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在2009年上市,目前是国内主板惟一的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2011年新松机器人的销售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42%。和年产量5000~10000台、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的国外大型公司相比,新松显然还属于后起之秀,但从国内整体行业状况来看,以新松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发展快、亮点多。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机器人业务开展时间不过4年,但已经与比亚迪、珠海格力等企业合作推广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并与广州机床厂、上海第三机床厂等多家国内机床厂家展开合作。今年4月,广州数控在广州番禺区投资4.5亿元新建产业园区,占地17万平方米,建设期为4年,主要生产工业机器人和精密电动注塑机等数控设备。其中工业机器人达产后,预计年产量将达2000台/套,新增产值2.6亿元。

    与此同时,国外企业也在力争本土化,以加强与国内企业的竞争。2011年12月,发那科公司总部的产业用机器人新工厂正式投产,月产能将达到5000台,是以往的2倍。据悉,该主体组装工厂占地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部件加工工厂占地1.5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工厂。稻叶善治总经理表示,机器人的世界需求正不断增长,公司将整顿生产体制,全力满足世界需求。针对中国市场,发那科在上海有2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主要用来二次开发,进行一些技术研发、应用实验、系统集成、安装调试以及备件服务等。

    另一些外资企业则正在考虑本土化。邹涛表示,从国外进口机器人会涉及到运输成本和交货期等问题。因此,从长远看来,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本地化还不太可能,很多零部件还需从国外进口。

    那智不二越也认同这种逐步本地化的思路。刘晓东表示,现在公司的产品都是原装进口,希望将来能够本地化,不过最早也要在明年以后。与发那科同种类型、相同应用领域的产品相比,那智不二越的价格与之互有参差,希望将来能借助本地化提升竞争优势。

    新势力

    2007年,当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行业以外的应用达到半数的规模时,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特征就开始显现出来。其制造商群体,也成为制造业的一个新势力。

    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群体在生产、营销、推广方面的运作开始相对独立,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营销方面来说,以前的产品推广,主要是跟随客户行业的展览会来开展的。比如到汽车行业推广产品,就参加汽车展;到铸造行业推广,就参加铸造展;到焊接行业推广,则参加焊接展。2012年6月刚结束的第十七届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就展出了174台机器人。库卡已经是连续第七次参加该展会了,在126平方米的展位上,向观众展示了库卡运动控制系统KMC、数控系统KU鄄KA.CNC、库卡自适应补偿打磨系统,并推出了KUKAMyArc弧焊包针对金属工业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发那科机器人则在17个合作商的展台上展示了27台黄色机器人;广州数控也在全国转战,从南京的机床展到广州的自动化展,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不过分散参展,毕竟比不上整合的力量。因此,当专业性的机器人展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制造商们的青睐。

    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上海东博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2012中国(上海)国际机器人展览会暨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将于7月3~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报名的企业很是踊跃,沈阳新松的参展面积为180平方米;广州数控参展面积218平方米,产品14种。发那科的参展面积为108平方米,有8台机器人,分别有焊接、搬运、去毛刺、检测等工艺应用于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行业。库卡的参展面积为60平方米,展出库卡运动控制系统KMC以及数控系统KUKA.CNC。那智不二越的参展面积为120平方米,包括视觉传感机器人、码垛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产品。

    东芝将有5台机器人展出,参展面积54平方米。胡志伟还特地介绍说,有一款产品是去年年底刚刚开发出来的,这次是首次在中国展出。这款产品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比东芝的其他机器人价格要低将近一半。目前,这款产品在日本卖得很好。他还说,东芝主要是生产应用到电子、搬运、组装等行业的小型化产品,与发那科、ABB、库卡的产品有差异。

    “只需要两年工资的投入,就可以获得一台24小时连续工作的高效率机器人。”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的这句话,代表了他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位。

    十几万元一台的机器人,前十年对于中国客户来说,确实价格不菲。2001年,广州工业机器人仅电费一项支出就高达近800元,比当地农民工高20%。但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以2001年不变价格计算,农民工月工资在2010年达到1383元,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多。相比之下,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不升反降。现今机械手臂的价格已经是20年前的一半。因此有关人士预言,再过几年只要设备与辅助设备的售价持续降低,工人薪资成长的趋势没有改变,亚洲地区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自动化必定是无法避免。

    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当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达到4万台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成为了硬道理。而制造商群体,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2-06/19/c_131663231.htm   2008年底开始的金融危机,让全世界很多行业都遭受了重创。但有一个行业却是例外,那就是工业机器人。

    爆发式增长

    2008年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暴涨,让工业机器人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当年,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销售达到7500台,其数量是前24年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

    其后的4年,工业机器人的销售继续呈现高增长态势。国内需求量大增,形成对国内、国外产品一并通吃的局面。据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粗略统计:2010年我国进口机器人2.34万台,同比增长130%;进口金额5.28亿美元,同比增长69%。2011年进口机器人3.8万台,同比增长62%;进口金额8.6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4%。

    2011年的中国市场,被称为工业机器人增长的爆发年。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邹涛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1年库卡在中国的机器人销量实现了三位数的增长。今年一季度以来,虽然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但仍然有一些公司延续了高增长态势,一些产品还供不应求。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松),今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7.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00多万元,同比增长37.45%。

    上海东芝机械有限公司控制机器部的胡志伟告诉中国工业报记者,今年一季度在中国的发货量为20台,比去年情况要好。日本的那智不二越(上海)贸易有限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刘晓东对记者说,今年以来,每个月的发货量比去年高很多。

    同台竞技

    作为现代工业智能化的产物,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生产与使用,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发那科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工业机器人制造的巨头。2011年,其工业机器人的销量突破25万台,同年中国市场的销量为3400台。

    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拓展,最早始于外资企业。1997年,发那科机器人进驻上海;2000年,库卡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早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主要在汽车领域。上海通用汽车、广州本田等,发那科机器人是主力;而德国大众、奔驰、宝马等汽车公司,则青睐于库卡。

    十年前,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并未成气候。到200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刚超过3500台。但这个数字到2008年就一跃而成为3万台。工业机器人在搬运、焊接、装配、喷涂、涂胶等生产环节的广泛应用,使得国内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也有了施展抱负的空间。

    新松背靠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在2009年上市,目前是国内主板惟一的工业机器人上市公司。2011年新松机器人的销售收入7.8亿元,同比增长42%。和年产量5000~10000台、年销售额数十亿美元的国外大型公司相比,新松显然还属于后起之秀,但从国内整体行业状况来看,以新松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发展快、亮点多。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的机器人业务开展时间不过4年,但已经与比亚迪、珠海格力等企业合作推广机器人在生产线上的应用,并与广州机床厂、上海第三机床厂等多家国内机床厂家展开合作。今年4月,广州数控在广州番禺区投资4.5亿元新建产业园区,占地17万平方米,建设期为4年,主要生产工业机器人和精密电动注塑机等数控设备。其中工业机器人达产后,预计年产量将达2000台/套,新增产值2.6亿元。

    与此同时,国外企业也在力争本土化,以加强与国内企业的竞争。2011年12月,发那科公司总部的产业用机器人新工厂正式投产,月产能将达到5000台,是以往的2倍。据悉,该主体组装工厂占地总面积为4万平方米,部件加工工厂占地1.5万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机器人工厂。稻叶善治总经理表示,机器人的世界需求正不断增长,公司将整顿生产体制,全力满足世界需求。针对中国市场,发那科在上海有2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主要用来二次开发,进行一些技术研发、应用实验、系统集成、安装调试以及备件服务等。

    另一些外资企业则正在考虑本土化。邹涛表示,从国外进口机器人会涉及到运输成本和交货期等问题。因此,从长远看来,外资企业的本土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本地化还不太可能,很多零部件还需从国外进口。

    那智不二越也认同这种逐步本地化的思路。刘晓东表示,现在公司的产品都是原装进口,希望将来能够本地化,不过最早也要在明年以后。与发那科同种类型、相同应用领域的产品相比,那智不二越的价格与之互有参差,希望将来能借助本地化提升竞争优势。

    新势力

    2007年,当工业机器人在汽车行业以外的应用达到半数的规模时,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特征就开始显现出来。其制造商群体,也成为制造业的一个新势力。

    工业机器人制造商群体在生产、营销、推广方面的运作开始相对独立,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营销方面来说,以前的产品推广,主要是跟随客户行业的展览会来开展的。比如到汽车行业推广产品,就参加汽车展;到铸造行业推广,就参加铸造展;到焊接行业推广,则参加焊接展。2012年6月刚结束的第十七届北京·埃森焊接与切割展览会,就展出了174台机器人。库卡已经是连续第七次参加该展会了,在126平方米的展位上,向观众展示了库卡运动控制系统KMC、数控系统KU鄄KA.CNC、库卡自适应补偿打磨系统,并推出了KUKAMyArc弧焊包针对金属工业的全方位解决方案。发那科机器人则在17个合作商的展台上展示了27台黄色机器人;广州数控也在全国转战,从南京的机床展到广州的自动化展,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不过分散参展,毕竟比不上整合的力量。因此,当专业性的机器人展一经推出,便赢得了制造商们的青睐。

    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上海东博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2012中国(上海)国际机器人展览会暨中国机器人产业推进大会将于7月3~6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报名的企业很是踊跃,沈阳新松的参展面积为180平方米;广州数控参展面积218平方米,产品14种。发那科的参展面积为108平方米,有8台机器人,分别有焊接、搬运、去毛刺、检测等工艺应用于汽车、电子、金属加工等行业。库卡的参展面积为60平方米,展出库卡运动控制系统KMC以及数控系统KUKA.CNC。那智不二越的参展面积为120平方米,包括视觉传感机器人、码垛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产品。

    东芝将有5台机器人展出,参展面积54平方米。胡志伟还特地介绍说,有一款产品是去年年底刚刚开发出来的,这次是首次在中国展出。这款产品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开发的,比东芝的其他机器人价格要低将近一半。目前,这款产品在日本卖得很好。他还说,东芝主要是生产应用到电子、搬运、组装等行业的小型化产品,与发那科、ABB、库卡的产品有差异。

    “只需要两年工资的投入,就可以获得一台24小时连续工作的高效率机器人。”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的这句话,代表了他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位。

    十几万元一台的机器人,前十年对于中国客户来说,确实价格不菲。2001年,广州工业机器人仅电费一项支出就高达近800元,比当地农民工高20%。但是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以2001年不变价格计算,农民工月工资在2010年达到1383元,比十年前增加了一倍多。相比之下,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不升反降。现今机械手臂的价格已经是20年前的一半。因此有关人士预言,再过几年只要设备与辅助设备的售价持续降低,工人薪资成长的趋势没有改变,亚洲地区使用机器人进行生产自动化必定是无法避免。

    不管是国产还是进口,当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达到4万台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成为了硬道理。而制造商群体,也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新势力。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2-06/19/c_131663231.htm
说明我们的劳动力还是过剩的
发展得太慢了,我就盼着脏活累活都仍给苦逼机器人干,一天干23个小时。
还有不是有人说计划生育导致劳动人口降低?  这不就破了。
机器人取代人,首先在基础理论上没有突破,类似人类的联想类比自学习功能基本上作不到!
机器人要取代人,还早的很!

楼上几位,不要太乐观了!
murki 发表于 2012-6-21 23:59
机器人取代人,首先在基础理论上没有突破,类似人类的联想类比自学习功能基本上作不到!
机器人要取代人, ...
我觉得不需要什么基础理论

人类的思想 不过是最高级的神经应激反应吧

计算机模拟低等动物的行为逻辑 现在不成问题吧 一步一步来就行了
murki 发表于 2012-6-21 23:59
机器人取代人,首先在基础理论上没有突破,类似人类的联想类比自学习功能基本上作不到!
机器人要取代人, ...
工业用机器人,你还指望自带智能升级自行编程???
说白了,就是机器而已,加个“人”字显得高级
高技能工人缺乏。
“只需要两年工资的投入,就可以获得一台24小时连续工作的高效率机器人。”

哈哈,记得50年代苏联有一幅漫画,一个厂长对来视察的局长说:“我们用了一台机器,
能省下一个工人”。背景是:四个机修工在围着这台机器转。

不过没用,我还是那句老话儿,该做的功课,可以做的快一些,但是不能不做,该
犯的错误,可以损失少一些,但不会不犯。人家在几十年工业历程上的过度自动化
的错误,尽管有经验教训,但中国的老板们也不会免俗。你劝他们没用,他们第一个
想到的还是自动化。但我担心的是:中国老板有一个贪大求洋的毛病,有一个崇拜规模经济
的毛病,有一个过度投资和一哄而上从众的毛病,有一个好面子的毛病,所以他们在这一波
自动化大潮中很难把握自己,以后所产生的问题,不会因为以前工业化国家有经验教训而
小,甚至会更大。

郭台铭用百万机器人了,工人可以少跳楼,那么ABB、卡瓦杀鸡、裤卡、抠猫的机修工会不会
跳楼?他们要是不跳楼,那老郭只好跳楼了。

“只需要两年工资的投入,就可以获得一台24小时连续工作的高效率机器人。”
哈哈,忽悠谁呢?
造汽 发表于 2012-6-22 07:34
“只需要两年工资的投入,就可以获得一台24小时连续工作的高效率机器人。”

哈哈,记得50年代苏联有一幅 ...
哈哈,记得50年代苏联有一幅漫画,一个厂长对来视察的局长说:“我们用了一台机器,
能省下一个工人”。背景是:四个机修工在围着这台机器转。
---------------
那么现在呢?   几乎所有的厂里都用上机器了吧。

刚开始汽车也不比马车跑得更快,如果有人因为这个理由,而抹杀汽车的价值,那么那人一定会被历史的车轮辗压。

中国现在用自动化生产线的厂子多着,没见哪个厂长跳楼了。   你在忽悠谁呢?
ycjihj 发表于 2012-6-22 08:50
哈哈,记得50年代苏联有一幅漫画,一个厂长对来视察的局长说:“我们用了一台机器,
能省下一个工人”。 ...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
造汽 发表于 2012-6-22 08:59
你没看懂我的意思。
抱歉,我误会了。   

不过在工业自动化在中国的发展方面,我们的想法确实存在分歧。
ycjihj 发表于 2012-6-22 08:50
哈哈,记得50年代苏联有一幅漫画,一个厂长对来视察的局长说:“我们用了一台机器,
能省下一个工人”。 ...
嗯!
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很多工人鼓动家视机器为敌人,认为机器抢走了工人的岗位,号召工人团结起来,不用机器。甚至早期一些工人运动,就是以砸烂机器为直接目标的!
到现在呢?工业革命到现在都快两百年了,是工业革命前需要的劳动力更多,还是现在需要的劳动力更多?以为劳动力数量降低能依靠机器升级得到解决?不客气的说:幼稚
全世界各国,越是机械化水平高,越是生产力发达的国家,越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反而是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力低下的国家和地区,劳动力需求量很少
ycjihj 发表于 2012-6-22 09:22
抱歉,我误会了。   

不过在工业自动化在中国的发展方面,我们的想法确实存在分歧。
工业自动化当然有前途
但工业自动化的结果并不是如你所想的。
就某个具体的企业而言,工业自动化确实降低了劳动力需求,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劳动力需求反而上升了
ycjihj 发表于 2012-6-22 09:22
抱歉,我误会了。   

不过在工业自动化在中国的发展方面,我们的想法确实存在分歧。
我的关注点是不要重蹈西方的过自动化和自动化原教旨主义的覆辙,
是中国资本家不懂得学习人家的教训的问题。
uritestliaobo 发表于 2012-6-22 00:53
工业用机器人,你还指望自带智能升级自行编程???
说白了,就是机器而已,加个“人”字显得高级
你大概没有看过机器人吧!
机器人带一定的学习智能是必须的!机器人必须要处理很多模糊不精确的情况!

因为机器用久了,定位一定会不精确,模型一定会不精确,电机一定会有变化!
这些都需要机器人要处理这些模糊不确定的情况!

如果时时刻刻要靠人去观察调整,那自动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zhepro 发表于 2012-6-22 00:14
我觉得不需要什么基础理论

人类的思想 不过是最高级的神经应激反应吧

开什么玩笑,人类智能最主要的特点---类比联想。
这个任何计算机都不可能达到,超级计算机也一样!

这个和人的神经元都是网状连接有关系!现在这种冯诺依曼结构是做不到了。
如果计算机要实现这个,估计要等量子计算机了,量子计算机可以实现网状链接!

“27台黄色机器人"  呵呵
murki 发表于 2012-6-22 11:25
开什么玩笑,人类智能最主要的特点---类比联想。
这个任何计算机都不可能达到,超级计算机也一样!

...
你这话真奇怪 任何计算机都倒不倒... 要等量子计算机

那你嘴里的量子计算机是不是计算机呢?

不管用什么词 叫不叫类别联想 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都是低等的神经反应进化组合而来

只要计算机能由低到高的模拟动物的反应 终有一天量变积累到质变
造汽 发表于 2012-6-22 10:06
我的关注点是不要重蹈西方的过自动化和自动化原教旨主义的覆辙,
是中国资本家不懂得学习人家的教训的问 ...
详细介绍一下具体出了哪些问题?维护费用超支?
murki 发表于 2012-6-22 11:22
你大概没有看过机器人吧!
机器人带一定的学习智能是必须的!机器人必须要处理很多模糊不精确的情况!
...
你搞笑吧,这种东西弄个传感器反馈不就完了??
murki 发表于 2012-6-22 11:22
你大概没有看过机器人吧!
机器人带一定的学习智能是必须的!机器人必须要处理很多模糊不精确的情况!
...
工业机器人的优点 是 效率 准确 和 高可靠性 。不是智能。 现在的工业机器人 都是在固定岗上重复做动作的 。需要人讲整个流程编排好后 各岗机器人才会有条不紊的工作。如果 出现可以 自由判断并做出跳出指定程序的动作 那就是工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