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人讲述苏丹维和经历 已有6名官兵牺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02:53
引子

一日,战友聚会。席间,济南军区某车材仓库主任王绍勋说起他和政委张华系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参军,同批首赴苏丹维和,同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同称“蓝盔勇士”。这就巧了。更巧的是他俩的妻子是同村的,儿子是同班同学,就连老父亲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俩人又同在一个单位当主官,平时互相称“哥”,工作上是搭档,生活上是兄弟。

我说:“这是在战争年代才能发生的故事,在你俩身上得到演绎。你好好把你俩的故事给我们唠唠。”他打开了话匣子



先说说俺俩的第一次相遇吧!1996年那会儿,我在后勤部队汽车独立营代理排长,张华是野战部队基层连队的排长。有一次,上级赋予战术背景下紧急输送弹药任务,黎明前必须到达演习地域,我受命带车,他带兵荷枪实弹负责押运。

太行腹地,满载弹药的东风车伪装隐蔽等待出发。

夕阳霞光,黛色山岭变成一片火红。运输编队趁夜幕在崎岖山路上疾行。大灯不亮小灯亮,好像一个个萤火虫。我开头车,他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半夜时分,车到葫芦峪,上级指示我们自行选择路线。打着手电,展开地图。这里就是有名的“一线天”,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传说穆桂英大战洪州,兵困马乏,无路可走,敌人追兵在即,怎么办?穆桂英镇定自若,忽然抽出那把雪亮的宝剑,猛地一劈,山分两半,豁然出现一条栈道。

我们是从一线天闯过,还是绕过葫芦峪走平坦大道?黑暗中,大家心有余悸,意见不一。我说,这样吧,俺俩把意见各自写在掌心上,意见一致就走一线天,不一致就绕道而行。我俩在掌心写完,攥紧了拳头,手电光下同时展开,大家一看,3个相同的字赫然在目:一线天。

就这样,我们凭着勇敢和智慧把弹药安全送达基地。上级首长看俺俩任务完成得好,年龄差不多,个头也差不离,便称赞地说:“你俩真像一对亲兄弟!”

你别说,首长这句话,还真把我们之间的感情和距离拉近了。

2006年,苏丹维和分队在腊山集结,我和张华再次见面,一时都激动地不知说啥好。我打了他一拳说,华哥,怎么是你呀?他嘿嘿地笑着,心里充满惬意。

这次出国到苏丹维和,我任运输大队副大队长,张华任医疗保障组组长。

临行前,我俩都在紧锣密鼓地做准备。我开着叉车一件件装卸集装箱,几天几夜没休息,突然晕倒了!住院时我没有告诉家里。但很快被妻子王书琴知道了。她哭天喊地:“你身体这个样子,能不能不去呀!”我和她是一个村上的,青梅竹马,她怪我,心疼我,我能理解,但最后去不去要由组织决定。我安慰她说,你别急,现在还是集训期,实行淘汰制,能不能去还不一定呢!妻子刚走,张华就来了。医疗器械物件多,装卸复杂,他是来向我求教吊装经验的。他说王哥,你不能听老婆的,能去维和可是万里挑一,军人一生的荣幸啊!不能退缩!听他这么一说,我坐不住了。我说听你的,我这就出院。

首批维和部队先遣队员出发。我带领8名官兵经过20多天的海上劳顿、陆路跋涉,率先到达珠尔河左岸。

战争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千疮百痍,断壁残垣,蛇蝎横行,飞机残骸、炸弹雷区遍布营地周围……

当地居民住的是小窝棚,吃的是高粱粉,孩子们一早就钻进有果子的灌木林。我看过凯文卡特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满目苍凉令人吃惊!

“我们要尽快争取时间。”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在大部队到来之前把营区整出个样儿来!

糟糕的是从国内运来的食品,因高温潮湿而霉烂变质,生活器材在途中颠簸散了架,油漆稀料也被氧化蒸发了。

面对一堆堆凌乱不堪的集装箱,我心痛至极。

我心力交瘁。一边率领先遣队员,冒着60摄氏度高温,顶着难闻气味归类处理这些恶臭难闻的东西;一边协调联苏团提供必要援助。

那天中午,我在吊车上觉着浑身哆嗦,战友们劝我下来,我坚持着作业,不料又晕倒了,队员们把我送到医疗队。醒过来后,我就想着张华说的那句话:“维和可是军人一生的荣幸啊!不能退缩!”

疟疾是非洲最常见、传播最广泛的一种疾病,感染后就会发高烧、浑身无力、“打摆子”,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各种各样的蚂蚁、多足虫、变色龙随时都会爬进你的衣服、鞋子,一不小心就会遭到黑马巴毒蛇的攻击。

队员们很快感染了疟疾,有3人连续高烧不退,备用药品根本不够用,我心急如焚,把自己的备用药拿出来,让病重战士服用。我给张华发传真,让他想办法从医院多弄些药来。告诉他包装食品不能带,要带就带腌制的干货。

恶劣的天气,酷热的高温,队员们长时间暴晒,都患上了日光性皮炎,被汗水浸渍,患处感染结痂,痛痒难忍。

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白天休息,早晨和傍晚作业,避免烈日暴晒。我是领队,是兄长,我得替战友们的健康着想。

连续23天奋战,我硬是带领队员在灌木丛生的红土地上,平整出5000多平方米营区,架设了900多米铁丝网,搭建了简易炊事操作间、澡堂、厕所和13顶帐篷。由于超负荷连续工作,在吊装过程中,仅钢丝绳就用断了5根。我们顽强拼搏,赢得了联苏团长官对“中国速度”的赞誉。



一个月后,大队人马到达瓦乌。大家已经认不出我这个副大队长了,他们看我黑黝黝的,还以为是个“老外”。张华一眼认出了我,他跑过来一把抱住我,双手颤抖地说:“王哥,你咋瘦成这样了?”禁不住泪流满面。

我反倒乐了,我的好兄弟来了,以后的事就好办了。

世界上动人的事往往平凡。工兵、运输、医疗3支队伍会合在一起,张华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摆在张华面前是一大堆困难。

建板房、通水电、修厨房、盖厕所接踵而至。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大家的吃、喝、拉、撒、睡。

为了早日告别闷热的帐篷,张华每天天不亮就带着队友赶到施工场地。虽然板房施工现场与临时住所近在咫尺,他还是让炊事班干脆把午餐送到工地,简单把饭菜填进肚子,头顶高温接着施工。抢速度、赶进度呗!

连续几个月烈日烘烤,张华晒得像个黑铁塔。不久,他感染上了疟疾。

身患疾病,身上一会冷一会热,张华仍然带病率领队员们夜以继日地干。两个多月时间里,他先后感染疟疾7次,是医疗队感染疟疾次数最多的人。他这种宁可豁出性命也不辱使命的工作精神让我们大家深受感动。我力所能及在各个方面帮助这位共同履行职责使命的战友兄弟。

工兵、运输都是兵马强壮的小伙子,唯有医疗队60个兄弟姐妹,有的年纪大,有的是娇弱姑娘,我就抽调运输队员帮助他们。

“张华,今天我抽几个壮劳力给你指挥。”

“谢谢啊,王哥。”他很感激。

我隐约发现他左腿有点不得劲。开始我还以为是个小毛病,也没有去细问。

正当大家冒着高温,不分昼夜连续奋战建板房时,突然一阵狂风黑云铺天盖地袭来。

“沙尘暴来了!”我大喊,赶紧跑去加固帐篷,帐篷是保住了,可建了一半的板房全毁了。

半个多月心血化为乌有,队员们伤心地流下了热泪。擦干泪水从头干起,而这时我发现张华的腿更不利索了。

我心疼地问:“张华,你的腿是怎么回事?”

他这才道出原因。那是在出国前吊装医疗装备时,张华的左脚不小心骨折了,打了20天石膏,天天坐在平板车上指挥吊装集装箱,一星期下来,拄着拐杖也不能走了。组织上考虑过“临阵换将”,他却坚持“舍我其谁”,脚伤没有完全愈合就到苏丹维和来了。保护帐篷时由于用力过猛,他的腿伤又加重了。

我说,张华,你真行。

他说,王哥,没啥?你也不容易!

艰难困苦,砥砺坚强意志。就这样,我们携手完成营区建设。终于建起一座迷彩色、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厅,解决了维和官兵就餐、学习、娱乐等问题。

张华心细。任务区内蚊虫、蛇蝎成群出没,他大胆把队员宿舍与厨房、餐厅和洗浴间、厕所连成一体,既方便管理又预防感染疟疾。还为女队员单独建立舒适敞亮的淋浴池。

他的设计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瓦乌的“星级宾馆”,也引得兄弟国家维和部队相继参观学习。

张华喜欢写日记。维和期间,条件再苦、环境再差,他都坚持记录每天的工作经历与心绪。他的“战地日记”,承载一名维和队员子夜与黎明的日子,记录第一次维和出征的心情与感受,彰显战友们战天斗地的豪迈激情,也感怀远离祖国万水千山割不断的浓浓情思……

他日记里有一段记录的是我们共同亲历的事。

一次,张华正在翻腾帐篷,没想到一大团像脸盆一样的东西盘在那里,他正要动手去拿,被我看到了,我大喊一声:“别动!”这就是黑马巴毒蛇,我听当地居民讲过,如果被咬伤,必死无疑,无药可救。张华吓的够呛,感激地说:“好险啊,王哥,你救了我一命!”

我调侃他:“谁让咱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呢!”

大部队到达任务区后,由于特殊原因,运输装备滞留在距营区近300公里的伦拜克。雨季来临,运输机械如果不及时保养检修,必会受到损坏,影响维和任务的执行。维和部队党委决定:立即派人将这些机械装备运回营区。

当时任务区交通设施破坏严重,大多数道路年久失修不堪使用,战乱遗留下来的地雷到处都是,而且途经反政府武装所在地,时有小股持械武装分子出没丛林。维和人员初来乍到,对当地交通路况不熟,执行任务的危险性可想而知。

我向党委请战:“我来任务区最早,情况比较熟悉,我去!”

张华也主动请缨,他是应急战斗小分队队长,他要和我一起去。

党委批准了我俩的请求。队员们冒雨到达伦拜克。我看见装备全部泡在1米多深的臭水坑里,任凭风吹雨淋,真是心疼。

我二话没说跳进泥潭固定绞绳,队员们也一起跳下去动手就捆。

当我们把装备拖到干燥地后,都成了“泥人”。顾不了许多,大家争分夺秒开始检修。装备在泥潭中浸水时间太长,受损严重,我一边协调联苏团从瓦乌运送油料,一边对装备进行维修保养。

就在回来路上,远处传来一阵爆炸声,引起人们担忧。原来途中一所弹药库发生爆炸,张华机智勇敢地带领大家绕过爆炸点,顺利返回了营地。

那天,3支队伍在一起举行篝火联欢晚会,邀请了联苏团二战区司令东宝上校。晚会上,我和张华,一对被运输和医疗队分别称为“老黑兄弟”的战友,合唱了一曲《我们是兄弟》:

不管天空是否下雨

不管长路多弯曲

我们有勇气一同努力

……

我们是兄弟

未来岁月在一起

我们永远都珍惜

不离不弃

这份兄弟情义……

一曲唱罢,大家热泪盈眶。大队长张勇通过翻译向东宝上校介绍了我俩的故事,上校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说:“中国,真棒!中国兄弟,好样的!”



非洲的月亮又大又亮。

没事的时候,我和张华坐在营地榕树下纳凉聊天,听彼此讲那过去的故事,又多了几分相知和理解。

小时候,父亲教我拉大锯。他在上,我在下,汗流浃背,从冬到夏。父亲是想让我当木匠,学会一门吃饭手艺。我的家乡招远是一片红色土地,不仅出黄金也出将军。有一天村上的将军回来了,我们都跟在他身后跑。将军非常和蔼可亲,鼓励我们长大后都去当兵,他的话在我心里点燃一团火。

那年,部队征兵,我偷偷报了名。父亲发脾气了,我和他产生了矛盾。当时南方边境有战事,村上就有人在前线牺牲了。我家三代单传,老爷子是担心啊!年轻人都有报国热情,我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当兵!

1986年冬季,我18岁,应征入伍了。

张华也是这个时候当的兵。他的家乡桓台县在鲁中,我在胶东,飞奔的军列相遇胶济线,我们擦肩而过。

张华和我有所不同。他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瓦工、木工都干过,比我吃的苦可多多了。桓台虽有“北国江南”之称,但他家里兄妹多,小的时候,父亲几次都想把他送给人家,他哭闹着不走,硬是姥姥出面阻拦,才把他留了下来。

有一天,父亲把张华从外面叫了回来,说,娃儿,你去当兵吧,你和老大都就这么耗着,恐怕将来连个媳妇也找不着哩。这话正对他心思,他把干活的锯子刨子统统交给了师傅,离开了“建筑之乡”。

张华在战斗英雄杨根思部队当导弹射手,他刻苦训练,很快成为部队“优秀技术能手”。每次射击,他都百发百中,因为导弹价格昂贵,他发射的实弹价值百万,慢慢被大家称为“张百万”。

张华不仅是连队训练尖子,也是部队执行大项任务的骨干,京广线铁路电气化施工、河南引黄水利工程等,都参加过,磨炼了筋骨,也增长了才干。

一次部队演习,张华带领战友潜伏阵地“七天七夜”,为部队发起攻击扫清障碍,荣立三等功。他过硬的军事素质得到部队认同,破格提干并入学深造,毕业后分配到军区总医院,在院务部先后担任指导员、干事、协理员。他利用作战部队打下的底子,做政治工作给力,后勤管理也触类旁通,很快就成了政治、后勤工作的行家里手。

我当兵就被分到汽车营,从小拉大锯的双手握上了方向盘。我刻苦钻研心无旁骛,同期学员刚学会驾驶,我已经精通了汽车修理技术。服役期满,由于表现突出,技术精湛,超期服役两年后考入士官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区修理技工专业技术比武,一共7个比赛项目,我得了5个第一。人们在惊讶中,从我床头柜里近百种杂志书籍、一本本读书学习笔记中找到答案。求知若渴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武器和方向盘。

1995年我由士官直接提干。先后任汽车修理所长、汽车连长、车管助理员、汽车营长、仓库业务处长。有人质疑,这小子进步挺快的,有啥关系?啥也没有。我和张华都是农家子弟,每前进一步靠的都是脚踏实地。

维和的日子艰苦而又漫长,我们数着指头过了一天又一天。离家乡、离部队、离祖国那么远,想啊!2007年元旦,就在中国营地大榕树下,湛蓝的天空飘扬着五星红旗,国内慰问团带来了祖国亲人的来信。晚上,我们开展“爱祖国思亲人”家书共享活动。张华读医疗队那边的,我读运输队这边的。开始我还能挺得住,当读到战士闫振宇爷爷的来信时,我忍不住哽咽失语。我想把信交给张华来读,一看他早已泣不成声。我俩哭,官兵们都跟着哭,眼泪好似长江水,流淌的都是中国心……

那天晚上,大伙散去后,我一人出来散步。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天上有一群大雁在飞。我正苦思冥想,张华悄悄走近我身旁。

“王哥,想啥呢?”

“我想我的老父亲了。今天是他的生日。”

“啊?!我老爸也是今天生日呀!”

“怎么这么巧啊,俺俩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俺俩的老父亲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啊!”

“敢情,那我们一起为老爹祝福吧。”

风吹国旗哗啦啦,我和他,月光下,在异国,在他乡,共同祝福我们的爹和妈健康长寿!

2007年元旦过后,联合国秘书长驻苏丹特别代表,联苏团最高长官卡齐先生要到中国营地来,为中国队员颁发“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这一天,我在布置场地,张华在院子里锯木头,准备举行篝火晚会。大家兴致勃勃正在忙碌,突然“啊”的一声呼喊,“吱吱”作响的电锯声戛然而止。

我听到喊声感觉不好。大声问道:

“怎么了,张华?”

“我锯到腿了!”

赶过来的医生一看惊呆了。他的左腿膝盖血肉模糊,一条十几公分长的口子鲜血直流。

张华本来受伤的左腿雪上加霜,他只能在手术台上静静地躺着。思乡心切的他,推迟回国。

临别时,我到病床前,将两只干海参塞给了他。这是张勇大队长老母亲给儿子捎来的,他舍不得吃,分给了大家,我也没有舍得吃,想留着做个纪念。现在我把海参转赠与他,张华没有推辞,泪花在眼眶里打转,没有溢出。

那一天,民航飞机从苏丹首都喀土穆机场起飞,几经辗转降落在济南遥墙。

我远远看见他妻子张小红翘首以盼,这位和我爱人一样朴实的农家妹子,并没有盼回来自己的丈夫。谁也没有说出事实真相,只用善意的谎言应付她。维和就会有牺牲,至今已有6名中国官兵永远留在了那里。这位深明大义的农村妻子,只能默默地回家等待。



张华是最后一个回国的,回到军区总院仍然做着政治协理员工作。那些同批出国的医生护士见了面,还是亲切地叫他“老黑”。

回来后,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偶尔通通电话,发发短信,谈工作,谈事业,谈人生。

苏丹维和,已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里的蓝天,那里的人民,那里的红土地和茅草屋,还有芒果树和鹳鸟群,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梦中;苏丹维和,也让我和张华成为一对无话不谈的好兄弟,好战友,有什么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彼此总是第一个想到找对方倾吐。

2010年7月,我已调到济南军区某车材仓库任主任。没几天,老政委调走了,我听说新来的政委是军区总医院的,但不知具体是谁,迫不及待地给张华打了个电话:

“张华,打听个事儿?”

“什么事呀?王哥。”

“我呀,听说给我们这里配的政委是你们总医院的,你给我打听打听到底是谁?”

电话里半天没有回音。我觉着奇了怪了,一贯心直口快的张华这是怎么了?

张华忽然问我:“你想要谁?”

“我想要你,能行吗?”

“那就是我了,怎么样?”

“别逗了,哪儿有那么巧的事。”

“还真的就是我了,我来了你难道不高兴?”

这回该我无语了。

“这世界怎么这么小啊!我怎么在哪里都能碰到你啊,真受不了。”我嘴上这么说,可打心眼里为我又能和这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在一块工作感到高兴。

2010年金色秋天,济南遥墙国际机场,荷花相映,风和日丽。

军区赴巴基斯坦医疗救援队将从这里启程。一大早我就带着妻儿来此给张华送行。

当时,中国人民的好邻居、好伙伴巴基斯坦遭遇水灾,人民受到瘟疫侵害,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救援。那里环境条件更加复杂,我军也是首次成建制向外派遣医疗救援队,任务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在生活保障组长人选上,医疗队领导一再斟酌,反复衡量,自然想到了张华,他是多次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首席“粮草官”。

可是,在这之前的9月8日,张华的任职命令已经下达。

张华心里也是难以割舍。一边是去新单位报到,一边是赴巴基斯坦救援,何去何从?

领导向他说明情况,他没有丝毫犹豫。

“看,张华来了!”赴巴医疗救援队缓步而行。

我箭步上前,将一束鲜花捧到他胸前。

张华的妻儿也来了!她和我妻子也成了好姐妹,我们各自的儿子也成了好同学和好兄弟。

我说,张华,等你凯旋,一路平安!

不久,我就收到了异国来信:

“亲爱的王哥,承蒙吉言,医疗救援队已安全到达巴基斯坦,任务区是信德省塞赫万县。刚到这里,没有干净水吃,蚊蝇更加肆虐,反政府武装威胁无处不在,这比在苏丹条件还要恶劣,环境还要危险……

为了保障好全体队员,让医疗队员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医疗救治当中,我和3名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在巴方武装警卫排荷枪实弹保护下,三天两头就到卡拉奇集市上采购肉蛋和蔬菜。

虽然每次都有一个排的武装保护,但在集市上遇到当地人围观的事经常发生。有一次采购返回营地不到两小时,离采购集市不远的马路上,就发生了人体炸弹袭击,造成了车辆损毁,多人伤亡。而此时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苏丹的日子,危难之际咱们结下的兄弟情义……”

我读着这封滚烫的信,心里说,张华,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是好兄弟,你为国争光,我和官兵们等着你……



寒冬腊月,瑞雪纷飞。泉城兵营沉浸在安宁和谐的气氛里。

一辆猛士越野车跨过黄河,穿越都市向某部机关疾驰。

车上坐着我和张华。

张华今天刮了胡子,脸上带着微笑,显得英俊潇洒。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喜部队科技创新结硕果,我们研发的野战多功能液压搬运车、悬臂式车载液压升降平台、二维条码应急保障系统等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二喜野战条件下装备器材快速收发课目演示,在后勤观摩会上受到好评!三喜部队全面建设科学发展,我俩也被官兵们誉为“一对好主官”。

记得张华援巴归来,第一次参加部队党委会时,他说,绍勋同志,俺俩就是一对好兄弟,你是哥,我也是哥……
http://news.qq.com/a/20120620/000883.htm

我说,那自然,咱俩是过命的交情。

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提起我们刚搭班子时的趣事,我和他不约而同哈哈大笑起来。

朗朗笑声传出很远,在雪野中久久回荡。(解放军报)
引子

一日,战友聚会。席间,济南军区某车材仓库主任王绍勋说起他和政委张华系同年同月同日生,同年参军,同批首赴苏丹维和,同获“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同称“蓝盔勇士”。这就巧了。更巧的是他俩的妻子是同村的,儿子是同班同学,就连老父亲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俩人又同在一个单位当主官,平时互相称“哥”,工作上是搭档,生活上是兄弟。

我说:“这是在战争年代才能发生的故事,在你俩身上得到演绎。你好好把你俩的故事给我们唠唠。”他打开了话匣子



先说说俺俩的第一次相遇吧!1996年那会儿,我在后勤部队汽车独立营代理排长,张华是野战部队基层连队的排长。有一次,上级赋予战术背景下紧急输送弹药任务,黎明前必须到达演习地域,我受命带车,他带兵荷枪实弹负责押运。

太行腹地,满载弹药的东风车伪装隐蔽等待出发。

夕阳霞光,黛色山岭变成一片火红。运输编队趁夜幕在崎岖山路上疾行。大灯不亮小灯亮,好像一个个萤火虫。我开头车,他坐在副驾驶位置上。半夜时分,车到葫芦峪,上级指示我们自行选择路线。打着手电,展开地图。这里就是有名的“一线天”,悬崖峭壁,万丈深渊。传说穆桂英大战洪州,兵困马乏,无路可走,敌人追兵在即,怎么办?穆桂英镇定自若,忽然抽出那把雪亮的宝剑,猛地一劈,山分两半,豁然出现一条栈道。

我们是从一线天闯过,还是绕过葫芦峪走平坦大道?黑暗中,大家心有余悸,意见不一。我说,这样吧,俺俩把意见各自写在掌心上,意见一致就走一线天,不一致就绕道而行。我俩在掌心写完,攥紧了拳头,手电光下同时展开,大家一看,3个相同的字赫然在目:一线天。

就这样,我们凭着勇敢和智慧把弹药安全送达基地。上级首长看俺俩任务完成得好,年龄差不多,个头也差不离,便称赞地说:“你俩真像一对亲兄弟!”

你别说,首长这句话,还真把我们之间的感情和距离拉近了。

2006年,苏丹维和分队在腊山集结,我和张华再次见面,一时都激动地不知说啥好。我打了他一拳说,华哥,怎么是你呀?他嘿嘿地笑着,心里充满惬意。

这次出国到苏丹维和,我任运输大队副大队长,张华任医疗保障组组长。

临行前,我俩都在紧锣密鼓地做准备。我开着叉车一件件装卸集装箱,几天几夜没休息,突然晕倒了!住院时我没有告诉家里。但很快被妻子王书琴知道了。她哭天喊地:“你身体这个样子,能不能不去呀!”我和她是一个村上的,青梅竹马,她怪我,心疼我,我能理解,但最后去不去要由组织决定。我安慰她说,你别急,现在还是集训期,实行淘汰制,能不能去还不一定呢!妻子刚走,张华就来了。医疗器械物件多,装卸复杂,他是来向我求教吊装经验的。他说王哥,你不能听老婆的,能去维和可是万里挑一,军人一生的荣幸啊!不能退缩!听他这么一说,我坐不住了。我说听你的,我这就出院。

首批维和部队先遣队员出发。我带领8名官兵经过20多天的海上劳顿、陆路跋涉,率先到达珠尔河左岸。

战争让这片贫瘠的土地千疮百痍,断壁残垣,蛇蝎横行,飞机残骸、炸弹雷区遍布营地周围……

当地居民住的是小窝棚,吃的是高粱粉,孩子们一早就钻进有果子的灌木林。我看过凯文卡特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满目苍凉令人吃惊!

“我们要尽快争取时间。”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在大部队到来之前把营区整出个样儿来!

糟糕的是从国内运来的食品,因高温潮湿而霉烂变质,生活器材在途中颠簸散了架,油漆稀料也被氧化蒸发了。

面对一堆堆凌乱不堪的集装箱,我心痛至极。

我心力交瘁。一边率领先遣队员,冒着60摄氏度高温,顶着难闻气味归类处理这些恶臭难闻的东西;一边协调联苏团提供必要援助。

那天中午,我在吊车上觉着浑身哆嗦,战友们劝我下来,我坚持着作业,不料又晕倒了,队员们把我送到医疗队。醒过来后,我就想着张华说的那句话:“维和可是军人一生的荣幸啊!不能退缩!”

疟疾是非洲最常见、传播最广泛的一种疾病,感染后就会发高烧、浑身无力、“打摆子”,人就会有生命危险。各种各样的蚂蚁、多足虫、变色龙随时都会爬进你的衣服、鞋子,一不小心就会遭到黑马巴毒蛇的攻击。

队员们很快感染了疟疾,有3人连续高烧不退,备用药品根本不够用,我心急如焚,把自己的备用药拿出来,让病重战士服用。我给张华发传真,让他想办法从医院多弄些药来。告诉他包装食品不能带,要带就带腌制的干货。

恶劣的天气,酷热的高温,队员们长时间暴晒,都患上了日光性皮炎,被汗水浸渍,患处感染结痂,痛痒难忍。

没有办法,我们只好白天休息,早晨和傍晚作业,避免烈日暴晒。我是领队,是兄长,我得替战友们的健康着想。

连续23天奋战,我硬是带领队员在灌木丛生的红土地上,平整出5000多平方米营区,架设了900多米铁丝网,搭建了简易炊事操作间、澡堂、厕所和13顶帐篷。由于超负荷连续工作,在吊装过程中,仅钢丝绳就用断了5根。我们顽强拼搏,赢得了联苏团长官对“中国速度”的赞誉。



一个月后,大队人马到达瓦乌。大家已经认不出我这个副大队长了,他们看我黑黝黝的,还以为是个“老外”。张华一眼认出了我,他跑过来一把抱住我,双手颤抖地说:“王哥,你咋瘦成这样了?”禁不住泪流满面。

我反倒乐了,我的好兄弟来了,以后的事就好办了。

世界上动人的事往往平凡。工兵、运输、医疗3支队伍会合在一起,张华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摆在张华面前是一大堆困难。

建板房、通水电、修厨房、盖厕所接踵而至。当务之急就是解决大家的吃、喝、拉、撒、睡。

为了早日告别闷热的帐篷,张华每天天不亮就带着队友赶到施工场地。虽然板房施工现场与临时住所近在咫尺,他还是让炊事班干脆把午餐送到工地,简单把饭菜填进肚子,头顶高温接着施工。抢速度、赶进度呗!

连续几个月烈日烘烤,张华晒得像个黑铁塔。不久,他感染上了疟疾。

身患疾病,身上一会冷一会热,张华仍然带病率领队员们夜以继日地干。两个多月时间里,他先后感染疟疾7次,是医疗队感染疟疾次数最多的人。他这种宁可豁出性命也不辱使命的工作精神让我们大家深受感动。我力所能及在各个方面帮助这位共同履行职责使命的战友兄弟。

工兵、运输都是兵马强壮的小伙子,唯有医疗队60个兄弟姐妹,有的年纪大,有的是娇弱姑娘,我就抽调运输队员帮助他们。

“张华,今天我抽几个壮劳力给你指挥。”

“谢谢啊,王哥。”他很感激。

我隐约发现他左腿有点不得劲。开始我还以为是个小毛病,也没有去细问。

正当大家冒着高温,不分昼夜连续奋战建板房时,突然一阵狂风黑云铺天盖地袭来。

“沙尘暴来了!”我大喊,赶紧跑去加固帐篷,帐篷是保住了,可建了一半的板房全毁了。

半个多月心血化为乌有,队员们伤心地流下了热泪。擦干泪水从头干起,而这时我发现张华的腿更不利索了。

我心疼地问:“张华,你的腿是怎么回事?”

他这才道出原因。那是在出国前吊装医疗装备时,张华的左脚不小心骨折了,打了20天石膏,天天坐在平板车上指挥吊装集装箱,一星期下来,拄着拐杖也不能走了。组织上考虑过“临阵换将”,他却坚持“舍我其谁”,脚伤没有完全愈合就到苏丹维和来了。保护帐篷时由于用力过猛,他的腿伤又加重了。

我说,张华,你真行。

他说,王哥,没啥?你也不容易!

艰难困苦,砥砺坚强意志。就这样,我们携手完成营区建设。终于建起一座迷彩色、宽敞明亮的多功能厅,解决了维和官兵就餐、学习、娱乐等问题。

张华心细。任务区内蚊虫、蛇蝎成群出没,他大胆把队员宿舍与厨房、餐厅和洗浴间、厕所连成一体,既方便管理又预防感染疟疾。还为女队员单独建立舒适敞亮的淋浴池。

他的设计被队员们亲切地称为瓦乌的“星级宾馆”,也引得兄弟国家维和部队相继参观学习。

张华喜欢写日记。维和期间,条件再苦、环境再差,他都坚持记录每天的工作经历与心绪。他的“战地日记”,承载一名维和队员子夜与黎明的日子,记录第一次维和出征的心情与感受,彰显战友们战天斗地的豪迈激情,也感怀远离祖国万水千山割不断的浓浓情思……

他日记里有一段记录的是我们共同亲历的事。

一次,张华正在翻腾帐篷,没想到一大团像脸盆一样的东西盘在那里,他正要动手去拿,被我看到了,我大喊一声:“别动!”这就是黑马巴毒蛇,我听当地居民讲过,如果被咬伤,必死无疑,无药可救。张华吓的够呛,感激地说:“好险啊,王哥,你救了我一命!”

我调侃他:“谁让咱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呢!”

大部队到达任务区后,由于特殊原因,运输装备滞留在距营区近300公里的伦拜克。雨季来临,运输机械如果不及时保养检修,必会受到损坏,影响维和任务的执行。维和部队党委决定:立即派人将这些机械装备运回营区。

当时任务区交通设施破坏严重,大多数道路年久失修不堪使用,战乱遗留下来的地雷到处都是,而且途经反政府武装所在地,时有小股持械武装分子出没丛林。维和人员初来乍到,对当地交通路况不熟,执行任务的危险性可想而知。

我向党委请战:“我来任务区最早,情况比较熟悉,我去!”

张华也主动请缨,他是应急战斗小分队队长,他要和我一起去。

党委批准了我俩的请求。队员们冒雨到达伦拜克。我看见装备全部泡在1米多深的臭水坑里,任凭风吹雨淋,真是心疼。

我二话没说跳进泥潭固定绞绳,队员们也一起跳下去动手就捆。

当我们把装备拖到干燥地后,都成了“泥人”。顾不了许多,大家争分夺秒开始检修。装备在泥潭中浸水时间太长,受损严重,我一边协调联苏团从瓦乌运送油料,一边对装备进行维修保养。

就在回来路上,远处传来一阵爆炸声,引起人们担忧。原来途中一所弹药库发生爆炸,张华机智勇敢地带领大家绕过爆炸点,顺利返回了营地。

那天,3支队伍在一起举行篝火联欢晚会,邀请了联苏团二战区司令东宝上校。晚会上,我和张华,一对被运输和医疗队分别称为“老黑兄弟”的战友,合唱了一曲《我们是兄弟》:

不管天空是否下雨

不管长路多弯曲

我们有勇气一同努力

……

我们是兄弟

未来岁月在一起

我们永远都珍惜

不离不弃

这份兄弟情义……

一曲唱罢,大家热泪盈眶。大队长张勇通过翻译向东宝上校介绍了我俩的故事,上校由衷地竖起大拇指说:“中国,真棒!中国兄弟,好样的!”



非洲的月亮又大又亮。

没事的时候,我和张华坐在营地榕树下纳凉聊天,听彼此讲那过去的故事,又多了几分相知和理解。

小时候,父亲教我拉大锯。他在上,我在下,汗流浃背,从冬到夏。父亲是想让我当木匠,学会一门吃饭手艺。我的家乡招远是一片红色土地,不仅出黄金也出将军。有一天村上的将军回来了,我们都跟在他身后跑。将军非常和蔼可亲,鼓励我们长大后都去当兵,他的话在我心里点燃一团火。

那年,部队征兵,我偷偷报了名。父亲发脾气了,我和他产生了矛盾。当时南方边境有战事,村上就有人在前线牺牲了。我家三代单传,老爷子是担心啊!年轻人都有报国热情,我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当兵!

1986年冬季,我18岁,应征入伍了。

张华也是这个时候当的兵。他的家乡桓台县在鲁中,我在胶东,飞奔的军列相遇胶济线,我们擦肩而过。

张华和我有所不同。他初中毕业就出门打工,瓦工、木工都干过,比我吃的苦可多多了。桓台虽有“北国江南”之称,但他家里兄妹多,小的时候,父亲几次都想把他送给人家,他哭闹着不走,硬是姥姥出面阻拦,才把他留了下来。

有一天,父亲把张华从外面叫了回来,说,娃儿,你去当兵吧,你和老大都就这么耗着,恐怕将来连个媳妇也找不着哩。这话正对他心思,他把干活的锯子刨子统统交给了师傅,离开了“建筑之乡”。

张华在战斗英雄杨根思部队当导弹射手,他刻苦训练,很快成为部队“优秀技术能手”。每次射击,他都百发百中,因为导弹价格昂贵,他发射的实弹价值百万,慢慢被大家称为“张百万”。

张华不仅是连队训练尖子,也是部队执行大项任务的骨干,京广线铁路电气化施工、河南引黄水利工程等,都参加过,磨炼了筋骨,也增长了才干。

一次部队演习,张华带领战友潜伏阵地“七天七夜”,为部队发起攻击扫清障碍,荣立三等功。他过硬的军事素质得到部队认同,破格提干并入学深造,毕业后分配到军区总医院,在院务部先后担任指导员、干事、协理员。他利用作战部队打下的底子,做政治工作给力,后勤管理也触类旁通,很快就成了政治、后勤工作的行家里手。

我当兵就被分到汽车营,从小拉大锯的双手握上了方向盘。我刻苦钻研心无旁骛,同期学员刚学会驾驶,我已经精通了汽车修理技术。服役期满,由于表现突出,技术精湛,超期服役两年后考入士官学校。第一次参加全区修理技工专业技术比武,一共7个比赛项目,我得了5个第一。人们在惊讶中,从我床头柜里近百种杂志书籍、一本本读书学习笔记中找到答案。求知若渴就是我前进的动力、武器和方向盘。

1995年我由士官直接提干。先后任汽车修理所长、汽车连长、车管助理员、汽车营长、仓库业务处长。有人质疑,这小子进步挺快的,有啥关系?啥也没有。我和张华都是农家子弟,每前进一步靠的都是脚踏实地。

维和的日子艰苦而又漫长,我们数着指头过了一天又一天。离家乡、离部队、离祖国那么远,想啊!2007年元旦,就在中国营地大榕树下,湛蓝的天空飘扬着五星红旗,国内慰问团带来了祖国亲人的来信。晚上,我们开展“爱祖国思亲人”家书共享活动。张华读医疗队那边的,我读运输队这边的。开始我还能挺得住,当读到战士闫振宇爷爷的来信时,我忍不住哽咽失语。我想把信交给张华来读,一看他早已泣不成声。我俩哭,官兵们都跟着哭,眼泪好似长江水,流淌的都是中国心……

那天晚上,大伙散去后,我一人出来散步。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天上有一群大雁在飞。我正苦思冥想,张华悄悄走近我身旁。

“王哥,想啥呢?”

“我想我的老父亲了。今天是他的生日。”

“啊?!我老爸也是今天生日呀!”

“怎么这么巧啊,俺俩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俺俩的老父亲也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啊!”

“敢情,那我们一起为老爹祝福吧。”

风吹国旗哗啦啦,我和他,月光下,在异国,在他乡,共同祝福我们的爹和妈健康长寿!

2007年元旦过后,联合国秘书长驻苏丹特别代表,联苏团最高长官卡齐先生要到中国营地来,为中国队员颁发“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

这一天,我在布置场地,张华在院子里锯木头,准备举行篝火晚会。大家兴致勃勃正在忙碌,突然“啊”的一声呼喊,“吱吱”作响的电锯声戛然而止。

我听到喊声感觉不好。大声问道:

“怎么了,张华?”

“我锯到腿了!”

赶过来的医生一看惊呆了。他的左腿膝盖血肉模糊,一条十几公分长的口子鲜血直流。

张华本来受伤的左腿雪上加霜,他只能在手术台上静静地躺着。思乡心切的他,推迟回国。

临别时,我到病床前,将两只干海参塞给了他。这是张勇大队长老母亲给儿子捎来的,他舍不得吃,分给了大家,我也没有舍得吃,想留着做个纪念。现在我把海参转赠与他,张华没有推辞,泪花在眼眶里打转,没有溢出。

那一天,民航飞机从苏丹首都喀土穆机场起飞,几经辗转降落在济南遥墙。

我远远看见他妻子张小红翘首以盼,这位和我爱人一样朴实的农家妹子,并没有盼回来自己的丈夫。谁也没有说出事实真相,只用善意的谎言应付她。维和就会有牺牲,至今已有6名中国官兵永远留在了那里。这位深明大义的农村妻子,只能默默地回家等待。



张华是最后一个回国的,回到军区总院仍然做着政治协理员工作。那些同批出国的医生护士见了面,还是亲切地叫他“老黑”。

回来后,我们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偶尔通通电话,发发短信,谈工作,谈事业,谈人生。

苏丹维和,已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里的蓝天,那里的人民,那里的红土地和茅草屋,还有芒果树和鹳鸟群,常常出现在我们的梦中;苏丹维和,也让我和张华成为一对无话不谈的好兄弟,好战友,有什么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彼此总是第一个想到找对方倾吐。

2010年7月,我已调到济南军区某车材仓库任主任。没几天,老政委调走了,我听说新来的政委是军区总医院的,但不知具体是谁,迫不及待地给张华打了个电话:

“张华,打听个事儿?”

“什么事呀?王哥。”

“我呀,听说给我们这里配的政委是你们总医院的,你给我打听打听到底是谁?”

电话里半天没有回音。我觉着奇了怪了,一贯心直口快的张华这是怎么了?

张华忽然问我:“你想要谁?”

“我想要你,能行吗?”

“那就是我了,怎么样?”

“别逗了,哪儿有那么巧的事。”

“还真的就是我了,我来了你难道不高兴?”

这回该我无语了。

“这世界怎么这么小啊!我怎么在哪里都能碰到你啊,真受不了。”我嘴上这么说,可打心眼里为我又能和这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在一块工作感到高兴。

2010年金色秋天,济南遥墙国际机场,荷花相映,风和日丽。

军区赴巴基斯坦医疗救援队将从这里启程。一大早我就带着妻儿来此给张华送行。

当时,中国人民的好邻居、好伙伴巴基斯坦遭遇水灾,人民受到瘟疫侵害,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急需救援。那里环境条件更加复杂,我军也是首次成建制向外派遣医疗救援队,任务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在生活保障组长人选上,医疗队领导一再斟酌,反复衡量,自然想到了张华,他是多次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首席“粮草官”。

可是,在这之前的9月8日,张华的任职命令已经下达。

张华心里也是难以割舍。一边是去新单位报到,一边是赴巴基斯坦救援,何去何从?

领导向他说明情况,他没有丝毫犹豫。

“看,张华来了!”赴巴医疗救援队缓步而行。

我箭步上前,将一束鲜花捧到他胸前。

张华的妻儿也来了!她和我妻子也成了好姐妹,我们各自的儿子也成了好同学和好兄弟。

我说,张华,等你凯旋,一路平安!

不久,我就收到了异国来信:

“亲爱的王哥,承蒙吉言,医疗救援队已安全到达巴基斯坦,任务区是信德省塞赫万县。刚到这里,没有干净水吃,蚊蝇更加肆虐,反政府武装威胁无处不在,这比在苏丹条件还要恶劣,环境还要危险……

为了保障好全体队员,让医疗队员以更加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医疗救治当中,我和3名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在巴方武装警卫排荷枪实弹保护下,三天两头就到卡拉奇集市上采购肉蛋和蔬菜。

虽然每次都有一个排的武装保护,但在集市上遇到当地人围观的事经常发生。有一次采购返回营地不到两小时,离采购集市不远的马路上,就发生了人体炸弹袭击,造成了车辆损毁,多人伤亡。而此时我想的最多的就是在苏丹的日子,危难之际咱们结下的兄弟情义……”

我读着这封滚烫的信,心里说,张华,无论你在哪里,我们都是好兄弟,你为国争光,我和官兵们等着你……



寒冬腊月,瑞雪纷飞。泉城兵营沉浸在安宁和谐的气氛里。

一辆猛士越野车跨过黄河,穿越都市向某部机关疾驰。

车上坐着我和张华。

张华今天刮了胡子,脸上带着微笑,显得英俊潇洒。人逢喜事精神爽。一喜部队科技创新结硕果,我们研发的野战多功能液压搬运车、悬臂式车载液压升降平台、二维条码应急保障系统等项目,获得科技进步奖;二喜野战条件下装备器材快速收发课目演示,在后勤观摩会上受到好评!三喜部队全面建设科学发展,我俩也被官兵们誉为“一对好主官”。

记得张华援巴归来,第一次参加部队党委会时,他说,绍勋同志,俺俩就是一对好兄弟,你是哥,我也是哥……
http://news.qq.com/a/20120620/000883.htm

我说,那自然,咱俩是过命的交情。

站在一个高高的台阶上,提起我们刚搭班子时的趣事,我和他不约而同哈哈大笑起来。

朗朗笑声传出很远,在雪野中久久回荡。(解放军报)
当年柬埔寨维和也有不少维和官兵牺牲。
去非洲那个旮旯维和真是苦
真的吗?                 
我们是从一线天闯过,还是绕过葫芦峪走平坦大道?黑暗中,大家心有余悸,意见不一。我说,这样吧,俺俩把意见各自写在掌心上,意见一致就走一线天,不一致就绕道而行。我俩在掌心写完,攥紧了拳头,手电光下同时展开,大家一看,3个相同的字赫然在目:一线天。



无数糟点啊。有吐糟,莫辜负。
跪了,这文笔……你不能写质朴点的吗?
看了开头,还以为是酒桌党讲故事,看完了才知道,还是八股。。。
这个八股还凑合
这是小说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