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赴南苏丹维和官兵贫瘠红土地上种出蔬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04:29
中广网南苏丹瓦乌8月23日消息(通讯员张晓斌 夏阿龙 余健兵)每次走到营区后面那片“开心农场”,维和官兵心里都无比舒畅。自从有了它,出屋可看,散步必到。大家累了,就静静地看它们开花;想家了,就和它们说说悄悄话……。这片“农场”的管理者名叫魏松,在任务区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但是身边的战友都会称他是“绿色使者”。大家之所以给他这么崇高的称谓,是因为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保障了大家的营养所需,在这贫瘠的红土地上长出绿色蔬菜。
  魏松何其人也?原某师工兵营司机班班长,现为维和大队小车班司机,江苏丰县人,1982年3月出生,2000年12月入伍,5次被上级评为“红旗车驾驶员”,荣立三等功二次,参加过08汶川抗震救灾和数次重大演习等任务。
  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属热带气候,干旱少雨,蔬菜种植很难成活。同时由于多年战乱,物质非常匮乏,特别是新鲜蔬菜的供应难度极大。维和官兵日常食用的蔬菜瓜果,是由联合国供应,联合国负责在别国采购后,最后物流公司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运输才到维和营区。所供给的蔬菜数量少,腐烂严重,难以保障官兵所需,这就使吃到新鲜蔬菜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来到任务区不久,魏松就随施工分队赴80公里以外的马普尔施工点施工,因马普尔施工点生活环境比较差,半个月就要回瓦乌大本营拉一次给养和生活用水,官兵们吃上新鲜蔬菜就更困难了,刚开始因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部分官兵备受嘴角溃烂、手脚脱皮等维生素缺乏症的困扰。大队领导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准备挑选一名战士专门担负蔬菜种植任务。经过考察,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有蔬菜种植经验的魏松肩上。他接受这一任务后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片红土地上种出菜来,让战友们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不辜负领导和战友们的期望。”
虽然,他在营里的时候种过菜,对菜地种植也颇有造诣,但是,当他真正面对这块红土地时却犯了愁。这里的红土不仅极度的贫瘠,而且土质坚硬,且最大的困难还是水。由于南苏丹当时正处于旱季,缺水严重,当地饮用水十分珍贵。官兵的生活用水是每半月从瓦乌大本营拉,一般性用水(洗澡和洗衣服)是从当地部落的一口水井中提取,每天只能少量的取水,在施工点上水对官兵来说非常重要,何况还要种菜。
  针对土地贫瘠、缺肥少料,他主动想办法,他和战友到施工点外取来好土,把找来的草木灰深挖后填到红土中; 从厕所中取来粪料,还从当地捡牛粪用来改良土壤。随后,他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壤特征,精选了10余种易成活、产量大、生长周期短的耐热蔬菜品种,并指导人员精心种植。
  为了使菜种能发芽和细嫩的菜苗不被强烈的太阳光晒死,他想方没法用茅草编织草帘子,搭设防晒网,四周建起围栏,把整个空间封闭起来,这样既可以阻挡强烈阳光的直射又可以抵御狂风的侵袭,还可以防止各种动物啃食菜苗,可谓一举多得;为了菜地有足够的水分,他利用废旧水桶收集官兵用过的水浇菜,在这里,官兵们基本上洗脸都不用香皂,这样用过的水还可以浇菜。他精心地给菜地浇灌,就象是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菜苗……每天他坚持在菜地一干就是6个小时以上,反复的松土、浇水、施肥……然而,在如此精心照顾下,因白天气温过高,部分菜苗经常被晒死,他面对这些困难,并没有气馁,依然坚持在菜地反复补苗,辛勤劳作。终于,无数次的失败换来了希望的成长,菜种发芽了,黄瓜苗长起来了、豆角苗长起来了……菜苗都成活了!初次尝到的成功喜悦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动力,他更加卖力地投入到菜地之中去。为了战友们能够吃到更多新鲜蔬菜,他利用休息时间,新开垦了半亩菜地,并种上了西瓜和甜瓜。经过多日汗水浇灌,他和战友种植的蔬菜渐渐结出了累累硕果,逐渐摆上了餐桌。战友们每天吃着可口的蔬菜个个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目前施工点上的蔬菜自给率达到35%。当看到战友们开心地享受绿色大餐时,他的心里总是感觉无比幸福。
  在他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付出终于有了收获,以前寸草难生的地里长出了满眼绿色,如今蔬菜满园、瓜果飘香。南苏丹农业部副部长贝达马查在视察马普尔施工点时,看到官兵们种植的蔬菜后惊喜地说到:“中国工兵真是了不起,能种出这么好的菜,我一定要让我的人民来向你们学习。” 中国工兵种植的菜地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中国工兵引以自豪的“中国名片”,引来许多联合国官员和当地民众慕名前来请教。
http://mil.cnr.cn/zgjd/201208/t20120823_510670775.html中广网南苏丹瓦乌8月23日消息(通讯员张晓斌 夏阿龙 余健兵)每次走到营区后面那片“开心农场”,维和官兵心里都无比舒畅。自从有了它,出屋可看,散步必到。大家累了,就静静地看它们开花;想家了,就和它们说说悄悄话……。这片“农场”的管理者名叫魏松,在任务区他虽然没有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但是身边的战友都会称他是“绿色使者”。大家之所以给他这么崇高的称谓,是因为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保障了大家的营养所需,在这贫瘠的红土地上长出绿色蔬菜。
  魏松何其人也?原某师工兵营司机班班长,现为维和大队小车班司机,江苏丰县人,1982年3月出生,2000年12月入伍,5次被上级评为“红旗车驾驶员”,荣立三等功二次,参加过08汶川抗震救灾和数次重大演习等任务。
  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属热带气候,干旱少雨,蔬菜种植很难成活。同时由于多年战乱,物质非常匮乏,特别是新鲜蔬菜的供应难度极大。维和官兵日常食用的蔬菜瓜果,是由联合国供应,联合国负责在别国采购后,最后物流公司经过十多天的长途运输才到维和营区。所供给的蔬菜数量少,腐烂严重,难以保障官兵所需,这就使吃到新鲜蔬菜几乎成了一种奢望。
  来到任务区不久,魏松就随施工分队赴80公里以外的马普尔施工点施工,因马普尔施工点生活环境比较差,半个月就要回瓦乌大本营拉一次给养和生活用水,官兵们吃上新鲜蔬菜就更困难了,刚开始因长期吃不上新鲜蔬菜。部分官兵备受嘴角溃烂、手脚脱皮等维生素缺乏症的困扰。大队领导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准备挑选一名战士专门担负蔬菜种植任务。经过考察,这一重任最终落在了有蔬菜种植经验的魏松肩上。他接受这一任务后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片红土地上种出菜来,让战友们都能吃到新鲜蔬菜,不辜负领导和战友们的期望。”
虽然,他在营里的时候种过菜,对菜地种植也颇有造诣,但是,当他真正面对这块红土地时却犯了愁。这里的红土不仅极度的贫瘠,而且土质坚硬,且最大的困难还是水。由于南苏丹当时正处于旱季,缺水严重,当地饮用水十分珍贵。官兵的生活用水是每半月从瓦乌大本营拉,一般性用水(洗澡和洗衣服)是从当地部落的一口水井中提取,每天只能少量的取水,在施工点上水对官兵来说非常重要,何况还要种菜。
  针对土地贫瘠、缺肥少料,他主动想办法,他和战友到施工点外取来好土,把找来的草木灰深挖后填到红土中; 从厕所中取来粪料,还从当地捡牛粪用来改良土壤。随后,他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土壤特征,精选了10余种易成活、产量大、生长周期短的耐热蔬菜品种,并指导人员精心种植。
  为了使菜种能发芽和细嫩的菜苗不被强烈的太阳光晒死,他想方没法用茅草编织草帘子,搭设防晒网,四周建起围栏,把整个空间封闭起来,这样既可以阻挡强烈阳光的直射又可以抵御狂风的侵袭,还可以防止各种动物啃食菜苗,可谓一举多得;为了菜地有足够的水分,他利用废旧水桶收集官兵用过的水浇菜,在这里,官兵们基本上洗脸都不用香皂,这样用过的水还可以浇菜。他精心地给菜地浇灌,就象是呵护孩子一样呵护着菜苗……每天他坚持在菜地一干就是6个小时以上,反复的松土、浇水、施肥……然而,在如此精心照顾下,因白天气温过高,部分菜苗经常被晒死,他面对这些困难,并没有气馁,依然坚持在菜地反复补苗,辛勤劳作。终于,无数次的失败换来了希望的成长,菜种发芽了,黄瓜苗长起来了、豆角苗长起来了……菜苗都成活了!初次尝到的成功喜悦给他带来了无尽的动力,他更加卖力地投入到菜地之中去。为了战友们能够吃到更多新鲜蔬菜,他利用休息时间,新开垦了半亩菜地,并种上了西瓜和甜瓜。经过多日汗水浇灌,他和战友种植的蔬菜渐渐结出了累累硕果,逐渐摆上了餐桌。战友们每天吃着可口的蔬菜个个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目前施工点上的蔬菜自给率达到35%。当看到战友们开心地享受绿色大餐时,他的心里总是感觉无比幸福。
  在他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下,付出终于有了收获,以前寸草难生的地里长出了满眼绿色,如今蔬菜满园、瓜果飘香。南苏丹农业部副部长贝达马查在视察马普尔施工点时,看到官兵们种植的蔬菜后惊喜地说到:“中国工兵真是了不起,能种出这么好的菜,我一定要让我的人民来向你们学习。” 中国工兵种植的菜地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中国工兵引以自豪的“中国名片”,引来许多联合国官员和当地民众慕名前来请教。
http://mil.cnr.cn/zgjd/201208/t20120823_510670775.html
难怪央视农业台老是播PLA。。。
南泥湾的优良传统,不是盖的
主要是老黑们太懒了
黑蜀黍就是懒,还想学冥主人犬那套。
..我知道这没什么很正常
不过用粪便改善土地后 再种出吃的
有胡萝卜种子吗


PLA简直弱爆了,看王师的:









PLA简直弱爆了,看王师的:

王师1.jpg (59.29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8-23 22:56 上传



王师2.jpg (73.5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8-23 22:56 上传



王师3.jpg (64.5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2-8-23 22:56 上传



兔子的光荣传统啊
其实非洲本来就是很富饶的。

只是黑蜀黍太懒而已。
在国外见过,凡是院子里有片菜地的,基本上都是华人。
老瓢 发表于 2012-8-23 21:34
难怪央视农业台老是播PLA。。。
您没辱没2楼
不忘本总是有用的着的一天。
再接再厉。
南苏丹农业部副部长贝达马查在视察马普尔施工点时,看到官兵们种植的蔬菜后惊喜地说到:“中国工兵真是了不起,能种出这么好的菜,我一定要让我的人民来向你们学习。”

黑叔就是太懒,大家认为这个农业部长在想什么?不会是在想:小样,快滚吧。你们滚了地里的蔬菜就全归我了。
小农经济时期一直科技冠盖全球的中国,在农业方面是有悠久历史的
天气热的地方人们普遍比较懒!
南苏丹要引进人才啊,特聘为农业部部长
什么是土共?这就是土共!
如果当地人有中国军人一半的这种认真勤奋的精神,哪里会挨饿。
PLA简直弱爆了,看王师的:
看不到,可不可以修复一下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2012-8-23 22:18 上传

兔子的精神不是黑蜀黍能比的~

跨越国界的爱 发表于 2012-8-23 22:19


那个......

太辱没MD的形象了,是不是那只鸡迷路了,美军在帮它找鸡窝呢:D
跨越国界的爱 发表于 2012-8-23 22:19


那个......

太辱没MD的形象了,是不是那只鸡迷路了,美军在帮它找鸡窝呢:D
zyy8965 发表于 2012-8-23 22:01
在国外见过,凡是院子里有片菜地的,基本上都是华人。
哈哈 我自己出去 我都想到会种菜的 哈哈 这个应该是中国人民的优秀劳动传统
跨越国界的爱 发表于 2012-8-23 22:19
老子平时在城里下馆子都不要钱 何况吃几只破鸡~![:a4:]
TB这么强,还要去找以色列学习农业技术,什么滴灌之类的。
2012-8-23 22:34 上传

2012-8-23 22:35 上传


我驻阿某部与当地群众奏响拥军爱民的动人旋律


来源:驻阿某部 DSZH通讯社特约通讯员:维克托·陈 布莱德·吴


赫尔曼德省拉什卡尔加市位于阿富汗南部地区,与巴基斯坦相邻,是阿巴边境线上一个贫穷的省会城市。当地居民一年四季,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驻阿美军某部就驻守在拉什卡尔加市旁边,官兵们与纯朴善良的市民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建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奏响了边境线上的“双拥”音符。
一只母鸡,外人看来也许算不得什么,但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下蛋鸡,命根子,不能丢。可以说,母鸡就是一个当地居民家中最重要的财产。
可就在前几天,玛基多大爷家的一只鸡丢了,邻居多次帮忙寻找,均无功而返,玛基多大爷更是因此而卧床不起。
大爷家的鸡丢了,官兵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中。2010年2月的一天,他们决定为玛基多大爷找回这只鸡。20多名即将退伍的老兵也决心为驻地再做一点贡献,投入到寻找母鸡战斗中。茫茫大地原野上找只母鸡,谈何容易?为此,驻军调来了全球鹰。官兵们一起上阵,拉网搜索,迷彩服湿了干,干了又湿,一天下来结满了白花花的盐印。脸被太阳晒蜕皮了,脚起泡了,官兵们却从不说苦叫累......经过近一个个星期的搜寻,官兵们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硬是找到了那只已经奄奄一息的老母鸡。母鸡送还玛基多大爷那天,部队还专门搞了个隆重而有简短的仪式。为了表示对官兵们的感激,玛基多大爷把这只鸡命名为“来瘟斯鸡”。


“鱼爱水、水爱鱼,鱼水不分离;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心连心。”在曲折蜿蜒的阿巴边境线上,守边的年轻官兵把汗水洒在这第二故乡,为驻地默默奉献着青春;质朴的当地居民用真情爱护着官兵,军民在共同奏响拥军爱民的动人旋律。
单位的某位领导,女儿在美国,生孩子后他去看孩子,然后就把后院开垦成菜园了。。。。。。。。。
dada904 发表于 2012-8-23 22:16
看不到,可不可以修复一下
我这里看很正常,直接给你个连接吧: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 ... b18972bd50736f4.jpg
我驻阿某部与当地群众奏响拥军爱民的动人旋律



通讯员名字亮了……
御前带枪市委 发表于 2012-8-23 21:41
PLA简直弱爆了,看王师的:

好图!!
TG的土是极具特色的土,是离不开土地的土,是对土地有极大感情的土,要能让TG向非洲移民6亿人,估计非洲立马翻身脱贫,联合国就不用为救济粮食发愁了。
落实621政策
潜水偶尔回复 发表于 2012-8-23 21:40
..我知道这没什么很正常
不过用粪便改善土地后 再种出吃的
那叫绿肥,亲。
兔子就是兔子,到哪都不忘了刨坑
我驻阿某部与当地群众奏响拥军爱民的动人旋律   
你真是写八股的好人才啊 王师应该高薪聘请你。呵呵
yxy123 发表于 2012-8-23 22:34
我驻阿某部与当地群众奏响拥军爱民的动人旋律
你应该去中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