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坦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34:57
PzKpfw Ⅵ虎式 Ausf H/E坦克详细资料
乘员          五名  
    车体长         6.3米  
    车长,炮向前     8.45米  
    车宽,含战斗履带   3.72米  
    车宽,含运输履带   3.14米  
    车高(至车长舱顶部)  3.0米  
    运输重量        50.5吨  
    战斗全重        57吨  
    地面压力,战斗履带  1.04千克/平方厘米  
    地面压力,运输履带  1.43千克/平方厘米  
    离地距离  0.47米  
    涉水深,不经准备时  1.6米  
    涉水深,经准备后   4米  
    越壕宽        2.5米  
    通过垂直障碍高    0.8米  
  ———————————————————————————————————————————
    悬挂装置类型         横向扭力杆  
    负重轮辐数          每侧八对  
    每根扭力杆上的负重轮轮辐  一对  
    每对轮辐档的负重轮数    三个(外侧轮为拆卸式;后期型为两个)  
    托带轮            无  
    负重轮尺寸          800毫米×75毫米  
    轮胎             橡胶(后期型为合成橡胶钢轮圈)  
  ———————————————————————————————————————————
    动力装置类型  马巴赫HL230 P45汽油发动机  
    配置  4冲程V-12;每组SOHC  
    阀  每组汽缸两个;钠冷排气  
    材料  铸铝曲柄轴箱和滑轮;铸铁套  
    名义输出功率  以3000转数/分的速度输出700马力  
    名义功效  30.4马力/升  
    功率/重量比率(战斗)  12.3马力/吨  
    容积  23095立方厘米  
    汽缸内径  130毫米  
    冲程  113毫米  
    压缩比率  6.8:1  
    通风装置  四个双阻气Solex 52 JFF  
    曲轴轴承  七个,滚转式  
    润滑装置  干燥机油箱;两个换气泵,一个压力泵  
    油量  28升  
    冷却剂类型  液式,借助风扇  
    冷却液容量  75升  
    燃料容量  540升  
    名义公路行程  195千米  
    名义越野行程  110千米  
    名义最大速度  45.4千米/小时(当发动机转速限制在2500转数/分时降低至38千米小时)  
    平均公路速度  10千米/小时  
    平均越野速度  20千米/小时  
    传动装置类型  OLVAR液压启动预选式变速箱,有8个前进档,4个倒档,液压启动离合器  
    最终传动  行星式  
    从动链轮  前部  
  ———————————————————————————————————————————
    各个档位的最大速度
      第1档  2.8千米/小时  
      第2档  4.3千米/小时  
      第3档  6.2千米/小时  
      第4档  9.2千米/小时  
      第5档  14.1千米/小时  
      第6档  20.9千米/小时  
      第7档  30.5千米/小时  
      第8档  45.4千米/小时  
      第1倒档  2.8千米/小时  
      第2倒档  4.3千米/小时  
      第3倒档  6.2千米/小时  
      第4倒档  9.2千米/小时  
  ———————————————————————————————————————————
    操纵装置类型  轮控液压再生式;差动制动器紧急制动  
    最小旋转半径  3.11米  
    最大旋转半径  165米  
    主炮  一门口径88毫米L/56 KwK36膛线炮  
    辅助武器  两挺口径7.92毫米MG34机枪、一挺同轴装置,一挺装置于车体内  
    辅助军械  一挺口径7.92毫米MG34机枪高射机枪(后期型随意)、六个烟幕施放器(后期型撤除),三个口径92毫米榴弹(或者炸弹)发射器(后期型撤除),一支口径9毫米MP38或MP10冲锋枪、数支口径9毫米P38手枪  
    主炮弹药  92发(野战中有时调整为106或120发)  
    辅助武器弹药  5100发(34个弹带各携150发)  
  ———————————————————————————————————————————
    装甲  轧制均质镍钢板:电焊连锁钢板结构(尺寸极小)  
    车体前部  100毫米  
    侧面(上部)  80毫米  
    侧面(下部)  60毫米  
    后部  80毫米  
    顶部  25毫米  
    车底  25毫水  
    炮塔前部  100毫米  
    发射孔遮板  120毫米  
    炮塔侧面  80毫米  
    炮塔后部  80毫米  
    炮塔顶部  25毫米(10到45毫米)  
  ———————————————————————————————————————————
    炮塔旋转方式  液压式或手动式  
    最大旋转速度  6度/秒  
    仰角调整方式  手动  
    仰角范围  负6.5度到正17度  
    稳定装置  无  
PzKpfw Ⅵ虎式 Ausf H/E坦克详细资料
乘员          五名  
    车体长         6.3米  
    车长,炮向前     8.45米  
    车宽,含战斗履带   3.72米  
    车宽,含运输履带   3.14米  
    车高(至车长舱顶部)  3.0米  
    运输重量        50.5吨  
    战斗全重        57吨  
    地面压力,战斗履带  1.04千克/平方厘米  
    地面压力,运输履带  1.43千克/平方厘米  
    离地距离  0.47米  
    涉水深,不经准备时  1.6米  
    涉水深,经准备后   4米  
    越壕宽        2.5米  
    通过垂直障碍高    0.8米  
  ———————————————————————————————————————————
    悬挂装置类型         横向扭力杆  
    负重轮辐数          每侧八对  
    每根扭力杆上的负重轮轮辐  一对  
    每对轮辐档的负重轮数    三个(外侧轮为拆卸式;后期型为两个)  
    托带轮            无  
    负重轮尺寸          800毫米×75毫米  
    轮胎             橡胶(后期型为合成橡胶钢轮圈)  
  ———————————————————————————————————————————
    动力装置类型  马巴赫HL230 P45汽油发动机  
    配置  4冲程V-12;每组SOHC  
    阀  每组汽缸两个;钠冷排气  
    材料  铸铝曲柄轴箱和滑轮;铸铁套  
    名义输出功率  以3000转数/分的速度输出700马力  
    名义功效  30.4马力/升  
    功率/重量比率(战斗)  12.3马力/吨  
    容积  23095立方厘米  
    汽缸内径  130毫米  
    冲程  113毫米  
    压缩比率  6.8:1  
    通风装置  四个双阻气Solex 52 JFF  
    曲轴轴承  七个,滚转式  
    润滑装置  干燥机油箱;两个换气泵,一个压力泵  
    油量  28升  
    冷却剂类型  液式,借助风扇  
    冷却液容量  75升  
    燃料容量  540升  
    名义公路行程  195千米  
    名义越野行程  110千米  
    名义最大速度  45.4千米/小时(当发动机转速限制在2500转数/分时降低至38千米小时)  
    平均公路速度  10千米/小时  
    平均越野速度  20千米/小时  
    传动装置类型  OLVAR液压启动预选式变速箱,有8个前进档,4个倒档,液压启动离合器  
    最终传动  行星式  
    从动链轮  前部  
  ———————————————————————————————————————————
    各个档位的最大速度
      第1档  2.8千米/小时  
      第2档  4.3千米/小时  
      第3档  6.2千米/小时  
      第4档  9.2千米/小时  
      第5档  14.1千米/小时  
      第6档  20.9千米/小时  
      第7档  30.5千米/小时  
      第8档  45.4千米/小时  
      第1倒档  2.8千米/小时  
      第2倒档  4.3千米/小时  
      第3倒档  6.2千米/小时  
      第4倒档  9.2千米/小时  
  ———————————————————————————————————————————
    操纵装置类型  轮控液压再生式;差动制动器紧急制动  
    最小旋转半径  3.11米  
    最大旋转半径  165米  
    主炮  一门口径88毫米L/56 KwK36膛线炮  
    辅助武器  两挺口径7.92毫米MG34机枪、一挺同轴装置,一挺装置于车体内  
    辅助军械  一挺口径7.92毫米MG34机枪高射机枪(后期型随意)、六个烟幕施放器(后期型撤除),三个口径92毫米榴弹(或者炸弹)发射器(后期型撤除),一支口径9毫米MP38或MP10冲锋枪、数支口径9毫米P38手枪  
    主炮弹药  92发(野战中有时调整为106或120发)  
    辅助武器弹药  5100发(34个弹带各携150发)  
  ———————————————————————————————————————————
    装甲  轧制均质镍钢板:电焊连锁钢板结构(尺寸极小)  
    车体前部  100毫米  
    侧面(上部)  80毫米  
    侧面(下部)  60毫米  
    后部  80毫米  
    顶部  25毫米  
    车底  25毫水  
    炮塔前部  100毫米  
    发射孔遮板  120毫米  
    炮塔侧面  80毫米  
    炮塔后部  80毫米  
    炮塔顶部  25毫米(10到45毫米)  
  ———————————————————————————————————————————
    炮塔旋转方式  液压式或手动式  
    最大旋转速度  6度/秒  
    仰角调整方式  手动  
    仰角范围  负6.5度到正17度  
    稳定装置  无  
虎式坦克的主要对手



坦克 谢尔曼M4坦克 T-34-76A坦克 克伦威尔MK Ⅴ坦克
乘员 五名 四名 五名
车体长 5.85米 6.1米 6.24米
车长,炮向前 5.85米 6.1米 6.4米
车宽 2.62米 3.0米 3.05米
车高(到舱室) 2.74米 2.45米 2.46米
战斗全重 30.25吨 26.5吨 27.9吨
地面压力(千克/平方厘米) 1.1 0.64 0.95
涉水能力 1.0米 1.1米 0.9或1.22米
越壕宽 2.3米 3.0米 2.3米
通过垂直墙高 0.6米 0.9米 0.9米
悬挂装置类型 车辆蜗卷弹簧 克里斯蒂/螺旋弹簧 克里斯蒂/螺旋弹簧
动力装置 R-975-C1径向汽油发动机 V-2-34V-12柴油机 R-R流星V-12汽油发动机
功率输出 400马力 500马力 600马力
功率/重量比率 13.22马力/吨 19马力/吨 21.5马力/吨
容积 15900立方厘米 38900立方厘米 26900立方厘米
燃料容量 660升 420升 525升
公路行程 160千米 450千米 280千米
越野行程 - 260千米 -
名义最大速度 35千米/小时 47千米/小时 62千米/小时
操纵装置类型 Cletrac 离合器式 再生式
旋转半径 9.5米 3.8米 适当位置
主炮 口径75毫米L/40M3 口径76.2毫米 L30.5 M1938 75毫米 L36.5 MkⅤ
辅助武器 两挺口径7.625毫米(0.3英寸) M1919机枪 两挺口径7.62毫米 DT机枪 两挺口径7.92毫米 比塞机枪
主炮弹药 97发 80发 64发(复合)
辅助武器弹药 4750发 2400发 4952发
装甲 浇铸或轧制,焊接 轧制,焊接 轧制,焊接或铆接
车体前部 50.8毫米 45毫米 63毫米
侧面 50.8毫米 45毫米 32毫米
后部 50.8毫米 40毫米 32毫米
顶部 19毫米 20毫米 20毫米
车底 19毫米 15毫米 11毫米
炮塔前部 76.2毫米 15毫米 76毫米
发射孔遮板 90毫米 - -
炮塔侧面 76.2毫米 45毫米 63毫米
炮塔后部 76.2毫米 40毫米 57毫米
炮塔顶部 25.4毫米 15毫米 20毫米
炮塔转向 液压式/手动式 电动式/手动式 液压式/手动式
仰角范围(度数) 负10度到正25度 负3度到正30度 负12.5度到正20度
稳定装置 高低角 无 无
各种型号
装备部队
    德国发展装甲战车起步晚,但是毫不迟缓地赶上甚至超过对手。虎式坦克是希特勒坚持要研制的务必取胜的重型坦克。起初数次设计未能达到要求,最终于1941年初定下方案。结果,不到半年,这种坦克就投入了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司令部对发展装甲战车并没有引起重视。笨重的ATV“风暴”坦克生产数量很小,而且总共20辆坦克中只有15辆投入过战场,从未交过火。1918年4月24日在维布地区附近发生了历来第一次坦克交战,2辆被击毁,第3辆在“急忙”撤退中倾覆。确切地说,这还谈不上“急忙”这个词:这种坦克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时速只不过9公里。这是由于它们遭到配备有两挺机关枪的“雌性”Ⅳ坦克的攻击,又意外发现一辆“雄性”Ⅳ坦克,它火力更强,配备能发射6磅炮弹的双管火炮。  
  尽管初次出征受挫,不过,好在1917年11月英国向康布雷进攻时,这种新式兵器的真正作战价值的认识已被确立了起来。当时腥风血雨的战场上由铁丝网和机关枪为主组成的对峙态势,延续了漫长的3年,最后才把英国参战的474马克Ⅳ坦克击退。  
   1918年德国工程师着手设计新式坦克——147吨重的巨大的“K-马车”坦克(重型坦克),乘员多达22人,配备了4门口径77毫米的火炮和7挺口径7.92毫米的机枪,动力为两台650马力的航空发动机。结果仅完成了2辆样车。另外,根据旅游车车架发展的LK系列轻型坦克的设计也已开始。计划最终要制造出LKⅡ型轻型坦克,乘员3人,重9.14吨,配备1门有固定炮架的口径57毫米加农炮和1挺口径7.92毫米的机关枪。这是针对英国投入类似的“马克A”中型坦克的反应。英国的这种以“小灵狗”著称的坦克比LK重,机动性也较差。  
    LKⅡ轻型坦克具有发展前景,两种样车显示出良好的性能,军方订购了580辆。可是,由于交货太晚而未能投入战场。后来,这种坦克的设计方案转卖给瑞典。他们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旋转炮塔和1挺口径37毫米的机枪,于1924~1925年间以“斯环”(Stridvagn)m/21的名义投入生产。古德里安首次接触的就是这种坦克,到1929年他获准驾驶一辆坦克正式访问瑞典时已经轻车熟路。他终于成为最有实力的装甲部队指挥官。
抛弃《凡尔赛和约》  
  当年瑞典是德国的好朋友。1919年《凡尔赛和约》的签定正式结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个条约禁止德国拥有、发展和制造包括装甲战车在内的许多兵器。1933年纳粹掌权,希特勒单方面撕毁了这个条约。在此之前,德国一直企图依靠外国的暗中相助重整军工生产。
瑞典是给予帮助的国家之一,尽管其规模比丹麦、荷兰和瑞士要小得多。不过,援助最多的是苏联。德国真正避开了欧洲人窥探的眼睛,是在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喀山获得了坦克试验场地。就在这里,他们新一代坦克得到了测试。德国工程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持了与苏联新式装甲部队同步的发展。这是一次历史的嘲弄,不到20年,这两个国家之间爆发了最大的坦克战。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测试的德国第一批坦克是克虏伯和莱尔曼特尔这两家公司制造的LT轻型坦克,他们各自按同样的总体规格生产了3辆样车,每辆重9.84吨,与英国“标记”Ⅱ中型坦克相似,在旋转的炮塔上配备1门口径37毫米火炮。此外,获得测试的另一种是G式(重型)坦克。它有3种型号,分别由克虏伯,莱尔曼特尔和戴姆勒-奔驰3家公司制造的,均配备1门口径75毫米炮,或者口径105毫米的榴弹炮。1933年在这两种坦克之后,德国又制造了“新建设”(Neubanfabrzeng)坦克。其名称在书面文字上通常用首字母缩略为PzKw NbFz。  
  克虏伯、曼纳(MAN)和莱尔曼特尔这三家公司都设法争取NbF2坦克壳体的设计合同,最后由莱尔曼特尔公司获得,而莱尔曼特尔和克虏伯,两家又分别承担炮塔的设计。莱尔曼特尔设计的炮塔为NbF2 B,克虏伯设计的炮塔为 NbF2 A。这两种炮塔与安装在PzKpfw(K)Ⅰ轻型坦克上的相同,都配置两个更小的炮塔。  


早期坦克  
  上面提到的坦克既不实用,也不普及。实际上,炮塔多,需要增加乘员人数也多,还要加固防护挡板,这种思路在开始设计时就受到质疑。很少有这样的坦克制造出来;即使有,从来仅用于训练而已。不过,有几辆在1940年春季,向挪威进攻时出现过。引起了同盟国情报圈内的一片混乱。这种坦克原来的设计名为PzKpfw Ⅴ和PzKpfw Ⅵ,而这些名称又给了我们知道得十分清楚的豹式和虎式坦克。  
  德国人逐渐摒弃了这些坦克。在准备开始投产时,它们也没有受到德国最高司令部所制订的全面作战方案的重视。这个方案要求用轻型和中型坦克装备部队,而且要有一套明确的操作规程。按照这个方案,1934年准备研制的第一辆新式坦克是克虏伯公司设计的LaSA,也就是PzKw ⅠA,后来叫做PzKpfw ⅠA(Sdkfz 101)。当时,德国以“Las”农用拖拉机来命名,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这种坦克重4.92吨,乘员2人,最大装甲厚度13毫米,动力为一台空气冷却的4缸60马力的克虏伯M105汽油发动机,在路面上行驶的最高时速为每小时40英里,行程90英里。坦克配备两挺口径7.92毫米的机枪,这表明它只对没有得到掩护的步兵和装甲很薄的车辆发挥作用。  
  上面提到的PzKpfw ⅠA坦克尽管总重量不大,但其承载装置几乎不符合要求,这是需要从实战经验加以改进的重点问题。接着,1934年末制造出来的是PzKpfw ⅠB型,动力为6缸100马力的马巴赫NL38TR汽油发动机。不过,除了动力增加之外,其作战性能的改进并不明显。这两种坦克在西班牙国内战争期间,还有后来入侵波兰、三个低地势国家(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以及法国时使用过,此后便退居第二线,闲置起来。  
研制中型坦克,以与英国“马克”Ⅰ坦克抗衡的计划被搁置时,一个LaS100 PzKpfw Ⅱ的过渡设计方案取而代之。这种坦克装甲更厚,发动机功率更大,20毫米的加农炮替换其中一挺机枪。其实,英国“标记”Ⅱ型坦克已证明是粗犷的,明显需要作进一步改进。而对于这一点英国尤其是法国,在他们的坦克发展计划中未能加以考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37年德国的中型坦克不断从生产线上驶出为止。其中一种中型坦克为PzKpfw Ⅲ,性能良好,20.6吨重,由戴姆勒-奔驰公司设计,克虏伯公司作了改进,另一种为PzKpfw Ⅳ,22.63吨重,由克虏伯设计,莱尔曼特尔公司作了改进。这两种坦克原先以为是部队司令官和坦克营长的指挥装甲车。如同Las一样,这样的设计编号会引起混乱。  
  这两种坦克,尤其是后者,都有一个更大的炮塔圈,从攻击设备和防护能力的角度来看都也显然需要加以改进,因为它们能够承受的装甲重量达到危险的程度。在投产这一年就对它们有普遍的看法:这些坦克在已经可以看到的不可避免的战争中将最终证明难以正常使用。  


重型坦克样车  
  这种有相当理由的担心导致对坦克设计的进一步研究。1937年制造另一种29.52吨样车的合同委托给亨舍尔·索尼公司,到这时为止,这家公司还没有明显地插手这一领域。第二年,亨舍尔公司对第一辆“突破”DW1型坦克的车身和底盘刚开始测试,就停顿下来。他们奉命制造更大的坦克即64吨的VK6501型。这种坦克是从NbF2发展而来的,原来有缺陷的机枪辅助炮塔也得到完善,他们完成了2辆样车。可是到1940年,VK6501坦克的研制又被取消了。他们得到指示要重新开始对29.52吨级坦克的研制。这种坦克现在称为“突破”DW2型。  
   1941年,这项DW2型计划再次中止,以便为设计制造同级别的新式坦克让路。建议是由戴姆勒-奔驰、曼纳、波尔舍以及亨舍尔·索尼四家公司提出的。其中,后两家公司各自生产4辆样车,分别叫做VK 3001(P)和VK 3001(H)。与此同时,35.5吨重的VK 3601型坦克的研制工作也着手进行。这种坦克将配备经过革新的口径75毫米火炮,它不但具有与口径88毫米火炮同等的摧毁能力,还能在同样大的空间里储存更多的炮弹。可是这最终也放弃了,因为炮弹要用钨作材料,而钨在当时严重短缺。后来就以口径75毫米的长身管KwK 42型炮代替。  
VK 3001(H)坦克的设计从各方面来看都是循规蹈矩的,在外形上与PzKpfw Ⅳ相似。不过在布局上它有7对中等直径的负重轮。费迪纳德·宝什博士把他设计的VK 3001(P)坦克称为“豹”,外形与VK 3001(H)相似,但运用了一个不同寻常的构思。这个设计有个纵向扭力杆和一个由油转换成电的装置,主发动机带动一台发电机,发电机再为电动机提供驱动履带的动力。这个主意不是什么独创,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使驾驶坦克这个复杂问题变得大为简单,但是,这也意味着大量能量的损耗,还带来了其他一些严重的缺陷。  
  亨舍尔·索尼公司的4辆VK 3001(H)样车先后于1941年3月和4月分两批制造出来,它们配备有原安装在早期的PzKpfw Ⅳ坦克上的长身管的口径75毫米慢速KwK 43 L/43火炮。当时这种火炮都为重型坦克设计所采用。从机械技术来说,这个坦克设计的确是完美的,但是试验在不断进行,从春天延续到夏天,随着同类的PzKpfw Ⅳ坦克在战场上难以适应的报道慢慢地从苏联战场上泄露出来,对这种坦克的怀疑也开始蔓延开来了。  
   PzKpfw Ⅳ坦克前部钢板厚度只有30毫米,它们遇到苏联坦克时显得非常脆弱。同时,这种坦克配备口径75毫米的L/24火炮,以大约每秒385米的初速发射6.75千克装有穿甲帽的炮弹,穿透不了敌军坦克45毫米厚并带有斜度的前部钢板,除非在自杀性近距离以内。  
   1941年11月20日,德国工程技术调查组查看了缴获的基本上完好无损的一辆苏联新式T-34坦克,他们仅剩的乐观看法便烟消云散了。仅仅过了几天,VK 3001/VK 3601坦克的发展计划便放弃了,他们把所有的资源转而用于研制重型坦克。这种坦克要具有更强的防护能力,配置一门在1500米距离上穿透100毫米钢板的大炮,这样就能在敌军坦克有效射程之外将它们击毁。  
  从事后情况发展来看,这个决定是否完全明智还是值得商榷的。后来,29.5吨重坦克研制计划还是恢复了,由曼纳公司提出的设计最终成为PzKpfw Ⅴ豹式Sdkfz 171坦克。许多人认为除了开始时有些令人失望以外,这种坦克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全面的。这就引起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虎式坦克是否应当在当时投入生产以便到俄罗斯参战?或者这是否是为了尊重希特勒个人对坦克大小和重量所公开表示的意见而作出的选择呢?  


第一辆虎式坦克  
   1940年5月向亨舍尔和波尔舍公司订购了VK4501样车。一年后制造重型坦克的大量工作已经完成。这个事实影响到作出研制44.3吨级重型坦克的决定。实际上,VK4501型是经过改进的VK3001型,采用为DW2型研制的负重轮和从性能很好的口径83厘米KwK Flak18高射炮发展而来的口径88毫米KwK36L/56型火炮。这种炮能以每秒773米的初速发射10千克重、装有穿甲帽的炮弹,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穿透T-34坦克的前部钢板。为了获得理想的防护能力,这两家公司制造的样车的重量超过设计的要求,以亨舍尔型为例超过10.8吨。而这两种样车的发动机动力都没有在原来设计上有所增加。  
  计划定于1942年4月20日完成第一批坦克,准备给元首53岁生日献礼。这两家公司都满足了这个时间安排,而且后来都接到了来制造这种德国第一次具有正式名称的坦克——PzKpfw Ⅵ虎式订单。如果亨舍尔公司不能预期交货,那么波尔舍公司仅有90辆的订单是完全可靠的。事实上,不久就明白,亨舍尔公司在工厂的生产一切正常,倒是亨舍尔公司的坦克未能及时装备反坦克炮而受到影响。  
   1942年春天,2辆样车和一辆定型车交给了德国军队试用,后来又有3辆不定期地交了货。1942年8月中旬,第一批4辆PzKpfw Ⅳ [ cdhyy注:原书如此,似乎应为“PzKpfw Ⅵ” ] 虎式Ausf H(Sdkfz 181)重型坦克运送到第502坦克营第一连。当时这个营装备的是PzKpfw Ⅲ坦克,正要从驻地乘火车开赴前线。8月29日到达东线,加入了部署在列宁格勒东面雷特格湖南部地区的北方集团军群。1942年9月的第一周里,一辆虎式坦克就在此地第一次单独地执行了安全巡逻任务。  
虎式坦克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根据实战经验设计出来的第一种坦克。尽管外形庞大,其车体和炮塔的可用空间却十分狭窄,而且进出困难。然而由于虎式坦克拥有当时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厚的装甲钢板以及最威猛的火力,其防护的安全性和强大的攻击力足以弥补不够舒适的欠缺。
希特勒对后来称为PzKpfw Ⅵ虎式(Sdkfz 181)重型坦克提出的基本要求简单明了:研制发展出来的这种坦克要成为战场上的主宰,不仅在1941年末,而且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一概如此。当然,希特勒要求生产出一种所向披靡的坦克是一回事,事实上在规定的交货期限很短的情况下,要设计、开发并完成这样的坦克就有点勉为其难了。值得庆幸的是,德国拥有这一领域最有才华的工程师之一,H.E.克尼凯普,全面负责履带式车辆的发展。早在德国装甲车计划为公众获悉之前,克尼凯普已经在主管这项工作。1942年时,47岁的他正处于杰出才华的巅峰状态。显然,发展一种全新的重型坦克是一项繁重的任务,得由许多人协同工作。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克尼凯普的贡献极为显著。他甚至对HL210/230系列发动机的设计和OLVAR半自动传动装置以及相关的再生式转向装置的改进产生了巨大影响。  


新坦克的目标:所向披靡  
  当然,德国并非得天独厚,其他国家同样拥有才华横溢的坦克设计师。随着苏联在车里雅宾斯克的装甲车发展机构为人所知,人们也知道了苏联的坦克设计师。其中特别突出的是M.I.科什金和他的学生,同时也是他1940年病逝后“坦克城”总设计师的接任者,A.A.莫洛佐夫。由科什金开始研制,莫洛佐夫接替完成设计并投入生产的T-34式坦克无疑是同时期最显赫的装甲车。T-34系列中的许多坦克,尤其是在后期装备了85毫米火炮的改进型,一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出色的全能型坦克。德国新研制的坦克主要用于对付T-34式坦克,战胜它就是德军的短期目标,因此在制定和确立新坦克的最低开发要求时,明显受到了T-34式坦克作战能力和操作特点的很大影响。但同样毋庸置疑的是,虎式坦克大大超过了T-34式坦克。  
  撇开西班牙内战中有点令人误解的一些例子不说,这种新的德国坦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根据实际作战经验设计的首例。与早期生产的T-34/76A式坦克相比,新坦克的战斗全重和装甲厚度都是其两倍多。它的口径88毫米L/56 KwK36主炮能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即完全穿过)30度倾角的138毫米厚的均质装甲。比较起来,在同样的射程针对同样倾角的装甲,早期T-34式坦克的76.2毫米L/30.5 M1938 L-11火炮能击穿的厚度为58毫米;而1942年生产的L/41.5 M1940F-34炮略胜一筹,也只能击穿67毫米厚的装甲。  


虎式坦克的对手  
  鉴于虎式坦克在防护能力和攻击力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人们认为仅仅击败T-34式坦克还不够,它应该有更宽广的用武之地。事实上,这种坦克的垂直外廓、复杂结构、巨大重量以及巨额生产成本注定它只能仅仅是一个临时过客。(一辆虎式坦克少说需耗资250000德国马克,这还不包括诸如苦工之类的开支。相反,一辆PzKpfw Ⅲ型坦克耗资为96200德国马克,一辆PzKpfw Ⅳ型坦克需103500德国马克,一辆豹式坦克需117000德国马克;这些数据都不包括武器装备和无线电通信耗费。)当时T-34式坦克的生产数量是虎式坦克的25倍多,谢尔曼坦克的生产数量约是其35倍。然而,一直到战争的最后阶段,只要虎式坦克参战,它就是战场上的主宰。  
  当然,虎式坦克一问世,就有其他坦克被研制出来与其抗衡。苏联的IS系列坦克装备了厚重的装甲以及威力超过KwK36的火炮,借助威力很快迫使虎式坦克处于下风。但也有歪打正着,虎式坦克因过于笨重而难以成功地进行火力与机动作战,防守反击正好是其最佳作战状态。与此同时,美国的M26坦克和英国的A34彗星坦克走的则是中间路线,装备的装甲坚固性稍弱,火炮也略差一点,表现却相当不俗。但这些坦克出现得太晚,无法对抗虎式坦克在西欧战场上的肆虐。盟军只好以卵击石,相当冒险地集中谢尔曼坦克和其他作战能力稍差的装甲车与之作战,结果常常人员伤亡惨重。英美突破德军防线应归功于坦克数量上的绝对优势而非其性能优势。  
出色的防护能力和强大的火力是虎式坦克的两大特征。完全可以说,这仅仅是影响坦克生存能力的诸多重要因素中的两个。机动性和机械可靠性几乎同样重要。但还有一个因素也得加以考虑,现在我们称之为工效学。它不仅会影响体现坦克乘员效率的战斗室及舱室的设计,也影响到日常维修和大检修的可操作性。对设计师而言,孕育新坦克的构思是相当复杂的过程,他必须平衡和协调所有这些因素。  


设计师面临的问题  
  根据一些最基本的要求,也许仅仅是为了击败某种特定的敌方坦克所需的防护性能以及军械装备,设计师构思出一个理论框架,对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进行整理、琢磨和必要的平衡协调,最后得出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设计师总是身不由己地受到一些无法控制的“人为”因素的制约,例如,运输坦克的铁路系统的最大承载规格,道路和铁路桥梁的限定载重额,以及装备的武器和动力装置的外观和结构等等。  
  此外,设计师还要考虑一些特殊的要求,例如要尽可能使履带接地长度与履带间距之间的比率接近单式,因为这一比率越高,坦克就越难以操纵。所有这一切,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都必须加以考虑,其中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的要求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最重要的是,坦克设计师要负责设计出无往而不克的坦克。与任何其他形式的地面战争相比,在装甲车战场上,敌对双方战车自身的攻击和防御能力常常比战术、技能和训练更重要。正因如此,也许永远不可能在战斗中出现的设计师,扮演的却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设计方法  
  公正地说,虎式坦克的设计师们全力以赴地投入了工作,尽管有时他们的工作不尽如人意。其中有些错误也许本来可以避免,但是大多数是由客观条件造成的,即,研制时间太短所导致的。考虑到新坦克的第一批样车仅在这一项目正式启动后九个多月的时间里就生产出来,成绩还是不容小觑。  
  设计师的一个重要才能是能够调整坦克外形和结构来优化他的构思以及弥补他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造成的缺陷。坦克设计师特别关心的一点是在战斗全重预算范围内尽量加强防护能力,在这方面,他仅能进行非常有限的改造和革新。由于无法对装甲战车的结构进行重新设定,1942年时设计师基本没有这种选择权,增强坦克防护能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采用倾角装置防护钢板。这样既能提高“正面”的有效厚度,又可非常容易地使射来的炮弹偏斜。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期间,对这种方法是否有效颇有争议。有人认为坦克很可能以很多不同角度相遇,因此倾斜装甲未必会有什么好处。
这种看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当时坦克的主要功能是支援步兵突袭敌军的固定防御阵地,而战壕和其他障碍物常常迫使他们采取非同寻常的作战姿态。但是到1941年时,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当时坦克对坦克战役已比比皆是,战斗在空旷的野外进行,敌对双方坦克相对于对方而言都处于或接近零角度,倾斜装甲的作用被一再地证明。  
  然而,在虎式坦克的设计和规范中,无论是在垂直面还是水平面,几乎没有采用倾斜装置装甲的方法。这一点,比其他所有因素更能说明虎式坦克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许可以从中看出在规定其结构时的仓促以及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虎式坦克本质上就是过渡性的。无独有偶,早期较小的PzKpfw Ⅲ型和Ⅳ型坦克在装甲方面与虎式坦克极为相似。这一相似性有其好处,据说盟军,尤其是美国士兵经常把PzKpfw Ⅳ型坦克误认为是虎式坦克并相应地调整行动。另一方面,把虎式坦克和后来的两种坦克,也就是在1942年出现的豹式坦克以及同年开始设计研制的虎王式坦克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德国设计师的理念已可和其对手的设计师的观念相媲美。  


采用倾角装甲  
  很难理解亨舍尔公司的设计师们为什么会把虎式坦克的车体设计成箱形。倾斜装甲早已融入早期德国坦克的设计之中:重型坦克和更为特别的20世纪20年代末的轻型坦克,都运用了又长又斜的前装甲,小型的PzKpfw Ⅰ型坦克也是如此。但是在虎式坦克中,前装甲这一至关重要的部件,几乎是垂直装置的。虎式坦克的全焊接结构给倾角装甲提供了条件,但现在有人认为即便如此,装配还是有难度的,这并不是指结构上的难度。例如,亨舍尔公司的虎式坦克炮塔的侧面和后部都是80毫米厚的单片均质装甲,需弯曲成半径仅略大于1米的马蹄形。PzKpfw Ⅲ型和Ⅳ型坦克的情况则不一样。在装配这两种坦克时,采取的方法是,先预制好零部件,再把它们用螺栓连结起来。也许这些装甲车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虎式坦克的设计师们。  
  虎式坦克上惟一倾角较大的部分是以垂直81度角安装在车体上部前装甲向前的短装甲,前装甲上有装在弹架上的机枪和驾驶员的观察孔。事实上,厚重的垂直装甲板足以抵挡几乎任何攻击。但是,如果只要有可能,就以一定的垂直角度装配车体和炮塔装甲,虎式坦克也许能更好。因为那将有可能减轻坦克的战斗全重,而这一直是个重要问题。例如,在受到相对角度为零的迎面攻击时,以35度倾角安装的60毫米厚的前装甲所能提供的防护能力与100毫米厚的垂直装甲一样。如果在能采用倾角的地方都这样安装装甲,结果将会减少坦克的很多重量。  


虎式坦克的装甲  
  虎式坦克的庞大装甲前所未有。垂直和接近垂直的外部装甲(上、下装甲,炮塔两侧,车体两侧和后部的装甲,并不垂直,而是以81度倾角安装的,与前装甲平行。)厚度最大为100毫米,最小为80毫米。由于大直径负重轮的重叠式排列使防护力增强,负重轮内侧的又短又斜的前装甲以及下车体的侧装甲厚仅为60毫米。而炮塔表面是最易受攻击的区域,其装甲厚度达120毫米,并且在炮管底部加了一层同样厚度的铸钢遮板对这一区域进行加固。这种装甲规格意味着在射程大于300到400米时,T-34式坦克的76毫米火炮无论从哪个角度攻击,基本都难以射入虎式坦克的车体和炮塔。  
  水平和接近水平的装甲(炮塔顶部和车体顶部,包括坦克的腹部和发动机盖)防护能力较弱,但其厚度依然达到25毫米。一般说来,这里的防护能力还是符合要求的。但是,有很多次虎式坦克对攻击其顶部装甲的俯射炮击无能为力。轻型坦克和装甲汽车在常规遭遇战中根本没有机会与虎式坦克一决胜负,但有几次在演习时,它们得以在非常近的射程上俯射或是击中后部装甲并成功击毁这个庞然大物。
后部装甲由于与发动机排气盖、滤气器及类似的部件混杂在一起,极易受到损坏,首当其冲成为敌军攻击的目标。  
  随着近距支援战斗轰炸机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在1944年和1945年,炮塔和车体顶部装甲遭到损毁常常导致虎式坦克的失败。像皇家空军的“台风”号和“严暴”号这样装备火箭的战斗机能成功地与虎式坦克对抗,也许是虎式坦克在战场上遭遇的最强的敌手。但是装备加农炮和炸弹的P-47“霹雳”号以及苏联空军的Il-2和Il-10战斗机也极具破坏性。在虎式坦克的上部表层采用这种相对较薄的钢板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缺乏预见的一种体现。一直没有改变发动机上方的装甲厚度,但是从1944年中期起炮塔顶部的装甲厚度增加到40或45毫米。  
  德国制造商在1944年才开始应用装甲钢板的火焰切割技术。先是用氧乙炔,后来用氧丙烷。这样,所有虎式坦克的装甲形状都用钨顶工具机械切割而成。  
  除了装甲的重量和厚度之外,虎式坦克近乎垂直的外观也引起了空间稳定性及刚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使用了最大尺寸的钢板。例如,腹部的钢板是从一片厚25毫米的均质钢材上切割下来的,约5米长,1.8米宽。对焊接点的整合性也相当重视。这既是为了增强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也是为了加强抗击力。对需接合的边缘进行分级然后切削以便交叉连接,很像木工交叉对分或接榫眼的方法。这一技术应用得最好的并非虎式坦克,而是PzKpfw Ⅴ豹式坦克。这一点在上、下斜装甲接合点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一技术最初似乎应用于制造如压力机之类的重型机械上,与简单的并列焊接相比,它减轻了焊接点的压力。  
奥氏体的电弧焊接法被普遍使用。这使以前需要三个接口的地方现在只需一个接口就能完成,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均质整体。它甚至可以使钢板装甲和铸钢装甲连接在一起而并不影响其强度,但虎式坦克并没有这样做。虽然英美工程师在对缴获坦克的研究报告中对附加金属的质量和工艺提出了异议,坦克车体焊接的整体性还是受到了普遍好评,这充分说明设计师们早已想到了生产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能在规范说明阶段找到方法来加以解决。  
  可加工的均质装甲(即性质完全一致的钢板,而不是通常经过渗碳加工的表面硬化装甲)是专用的。虎式坦克有时用装甲裙板来防护履带,尤其是在抵抗突击先锋的火箭推进式手榴弹和炸药包的攻击时更是如此。但没有装过在PzKpfw Ⅲ和Ⅳ型坦克后期生产型上使用的间隙辅助装甲。  


火炮的选择  
  现在普遍认为是阿道夫·希特勒本人坚持用口径88毫米的L/56火炮来装备虎式坦克,而不用最初指定并且自1941年7月以来在莱尔曼特尔发展改进的加长型75毫米火炮。这种后来装在PzKpfw Ⅴ豹式坦克上被称为KwK42的火炮炮管长度是其口径的70倍,因此炮管总长是5.25米,比KwK36长320毫米。KwK42火炮6.8千克重的Pzgr.39被帽穿甲弹能在1000米的距离上击穿倾角为30度的厚110毫米的装甲,4.75千克重的钨心Pzgr.40的75毫米炮弹则能击穿150毫米厚的装甲。这和KwK36的88毫米口径炮在同样情况下用同类弹药所能击穿的装甲厚度100毫米和138毫米相比略胜一筹。区别源于炮管加长能使炮弹加速时间更长,从而形成一个更高的初速(口径75毫米弹约初速分别为925米/秒和1120米/秒,口径88毫米弹药初速分别为773米/秒和930米/秒),速度的提高抵消了弹药重量的减轻。小口径火炮的更大优势是其弹药更轻、更小,弹药越轻就越容易操纵。特别是在坦克车体和炮塔这样狭窄的空间里,较小的弹药所需的承载空间自然更小。其实在1942年6月,这种小口径火炮已准备投入生产,正好可供两个月后生产出来的首批虎式坦克使用。  


决定性因素  
  然而,尽管小口径火炮有着这些潜在的优势,虎式坦克装备的却是大口径火炮。这也导致最后成型的坦克尺寸巨大。口径88毫米火炮对虎式坦克的成功真的是不可或缺的吗?一辆装备小口径火炮而防护能力与虎式坦克相同的坦克必定更轻,因为火炮的尺寸决定了架置火炮的炮塔的尺寸,从而最终决定了车体的大小。可以设想,装备小口径火炮的坦克的战斗全重可以维持在相当惊人的45吨之内,或者至少是比装备完毕战斗全重为56吨的虎式坦克更接近于这一数字。当然,这样的坦克在攻击力方面应该能和1942年末出现的虎式坦克相媲美,而战斗全重上的适度减轻将大大有助于解决超重坦克存在的操作问题。因此,选择KwK36火炮而不用KwK42火炮对虎式坦克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  
曾有人称战斗全重设计为45吨的坦克比20吨和36吨的坦克更受青睐的原因就是由于它能使用口径88毫米火炮。“这样就能在火力上赢得优势”,一位专家这么说。这种优势其实并不存在。因为无论是口径75毫米火炮还是口径88毫米火炮,只要它们击穿敌坦克装甲,就足以将对方置于死地,特别是用高爆装填的Pzgr.29弹药时更是如此。无论如何,不管是由希特勒还是由坦克发展委员会来决定用什么火炮,他们的指导原则显然都是力求万全。  
   KwK36自一种高射炮演变而来,最初在纳粹上台前由克虏伯和瑞典的军火制造商秘密合作发展而成的。这种高射炮于1933年开始服役,并确立了口径88毫米火炮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次使用)。它最大的缺点是炮管生存力极弱,开始时只有900发弹药,后来在改变推进剂装药后增加到3000发。但当火炮能维持每分钟15发的射击速度时,这还是达不到要求。克虏伯的主要竞争对手,莱尔曼特尔,奉命找出解决办法。结果他用更廉价、更容易替换的三节炮膛内管来代替完整的炮管,于是就有了改良后投入使用的高射炮18/36。  
在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西班牙内战期间,口径88毫米高射炮偶尔也充当反坦克的角色,到1940年时已广泛使用,通常还给所有的高射炮兵部队供应穿甲弹药。这些简易的反坦克武器获得巨大的成功,后来成了战斗中,用于远距离掩护装甲队形这种战术序列的确定部分。1941年夏入侵苏联后,德军发现陆军部队和党卫队装甲师的PzKpfwⅢ型和Ⅳ型坦克难以抵挡俄军T-34式和KV-1式坦克76毫米L/41高速火炮的远程袭击,拖曳式的口径88毫米火炮证明是惟一可行的反坦克武器。正是“巴巴罗萨”计划导致了战斗全重为30吨的坦克发展计划的流产,并促使虎式坦克发展项目试运转。因此,毫不奇怪,新坦克特用的是这种可信可靠的口径88毫米火炮。  


以电力击发  
  装备在虎式坦克上的口径88毫米火炮与用作高射炮时略有不同。它利用推进弹药中电荷通过电阻(基本上和一根引信线一样简单)时产生的热量进行电力发射,而不采用对雷管帽击针的击发方式,雷管帽含有雷汞。因此虽然这两种火炮所用的弹药大小一样,却不能互换使用。然而,为了避免后勤方面的一些问题,并能与坦克协同作战,口径88毫米拖曳式反坦克炮装备了同样的电力系统,用的弹药也与虎式坦克的相同。虎式坦克火炮装有一个改良的双隔板炮口制退器,可以改变部分推进剂气体的方向。这样,既能减少百分之七十的后坐力,又可减少在干燥的环境条件下搅拌产生的灰尘和碎片,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灰尘和碎片很容易模糊炮手的视野,如果没有炮口制退器,火炮就无法射击,或者,最多只能射击一次。  
  为了达到最佳射击精度和最强的火力效能,观测瞄准系统同样十分重要。相对于其对手而言,在这方面德国一贯保持着优势,当时德国的光学工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虎式坦克装有铰接式双筒镜炮塔射击瞄准具(TZF),其双物镜与主炮管平行安装。1944年4月以前使用的TZF 9b只能放大2.5倍,而随后使用的TZF 9c可以放大2.5倍或5倍。除此之外,它们基本类似。瞄准具的每个管子都有不同的照明标线模式,左管子有格子线或瞄准点标志,是一个每条边各有三个辅助点的中心三角,既能引导活动目标,又可辅助目测射程。右管子有瞄准点标志和高低角分划,呈弧形排列在右侧和左侧。前者刻度一直标至4000米,后者至1200米,分别供主炮和同轴机枪、炮参考。  


视距测距  
  高低角分划以备忘录的形式标记,通过旋转可以使计算距离与指示标记相符。瞄准具里用于辅助测距的最精密复杂的设备是辅助瞄准点。视距测距这种技术有一个时期被普遍应用,但这需要借助于炮手的经验:在任何射程下,炮手都应知道目标影像穿越高低角标度的距离。为了使测距更精确,还可采用交叉射击的方法:炮手先射出一发炮弹,然后在再次射击前通过升高和降低火炮的方式实施必要的射击修正。由于口径88毫米火炮的弹道低平,这一过程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精确。  
  受过训练的炮手应该能在1200米的距离上用第一发炮弹击中一个固定目标,在最大有效射程2000米以内,只有射程超过1200米时,才有必要实施交叉射击。在这一射程上,第四发炮弹应击中目标。对于一个在800到1200米的距离上,以20千米/小时的速度在前方移动的活动目标,炮手应能以每30秒内一发炮弹的速度,在三发炮弹内击中目标。  
复合焦点测距仪  
  虎式坦克上装有只能在外部操作的光学复合焦点测距仪。早期的坦克上是手提式的,后期生产的型号安装在车长指挥塔上的一个支架上。本质上说,复合焦点测距仪是一些视界狭窄的低功率双目镜,排列起来使得到每一片目镜的射线路径都来源于相隔1米或更长一点的目标(从1943年初就配备在虎式坦克上的TZR1装置有一个1.4米的基线测距量)。调整两个物镜间的角度直到目镜上的影像一致,然后就可以从标尺上读出目标的距离。  
  炮手在炮塔里通过升降和旋转火炮来瞄准目标,并用右手操纵装在水平轴上的直径190毫米的手轮在负6.5度到正17度之间调整高低角。主炮的射击扳机装在升降装置轴上靠近手轮的地方,用一个手指就能扣动。  
  虎式坦克上装有液压传动炮塔转向装置,动力泵通过一个小小的辅助设备与主变速箱脱离。这一装置完成一个炮塔旋转循环至少需要大约25秒,最多60秒,这取决于发动机的转动速度。(作个比较,一台M4谢尔曼动力回旋装置能在10秒钟内转动炮塔360度,这常被看作是一种意义非凡的优势。)在TZF 9瞄准具的23度视界以内,炮手可以通过转向装置使火炮瞄准目标的大致方向,然后再以每转向度转动直径260毫米的手轮两次的速度改用手动转向以精确瞄准目标。车长也有一个转向轮,传动速度比炮手的要高,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控制,因为炮手的转向轮上装了一个只有他能开启的闭锁装置,车长无法操纵动力回旋装置。两人都有简单的钟面指示器显示炮塔相对于坦克纵轴的位置,炮手还配有一个倾斜仪用来显示火炮的高低角。当液压传动发生故障或主发动机无法运作时,可以采用手动转向,但长时间的手动转向是一件无聊乏味的事情。液压机械装置不是特别精确,踏板的安装和设计也不太理想,对改善液压机械的可用性无能为力。它不能自动恢复零位或空档,这肯定一直是过度补偿的原因。  
   1947年,一位英国军官在一份关于现在称为坦克功效学的“动作研究”报告中,特别就炮手的位置问题,针对其整体安排和火炮操纵杆的设计提出了很多的质疑。报告中总结说:“总体上看,炮手的位置非常不理想,空间太狭小。操纵杆的设计和布局十分糟糕,图像设备也不合适。”报告中还指责了前炮手、车长以及驾驶员的位置,并指出只有装填手可能会舒服一点。在适当的时候,我们还将会更详细地讨论这份报告。  
弹药的存储  
  虎式坦克的装载空间能容纳92发口径88毫米的火炮弹药,分别装在10个箱子里,由放置的地方决定各箱装16发、4发或者6发弹药。所有弹药箱的弹药都是水平纵向地装载。车体两侧有四箱待命弹药共64发。另有四箱16发弹药装在车体底部,装填手也能拿到,但比起车体两侧的弹药来,要难取得多。最后还有12发一般只用于补充待命弹药箱的弹药,6发放在驾驶员座位旁边,6发放在可旋转炮塔下面。坦克行进时,无法动用炮塔下面的6发弹药。当火炮处于正前方位置时,可以取用存放在驾驶员旁边的六发弹药。不管炮塔和车体的相对位置如何,待命弹药箱装满时,可供装填手使用的弹药一定超过20发。装填弹药在刚开始时很简单,但随着弹药的消耗,装填手必须进入弹药箱深处拿取新的弹药,由于受到搁置弹药的支架的阻碍,装填渐渐地变得困难起来。必须记住,一发Pzgr.39弹药重量超过16千克。英国的运动研究报告发现,主炮的平均装填时间是6.4秒,报告官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快”。  


机枪  
  在战场上,虎式坦克也会在主弹药箱上方装上两个或四个附加的弹药架,每个装7发弹药,使改进后的坦克弹药存储量达到106或120发。关于这一改进是在营一级单位自行进行的,还是执行军方指令而进行的,就不得而知了。穿甲弹药与高爆炸药的最佳组合是各占一半。由于钨心Pzgr.40弹药总是供不应求,在以一辆坦克4~6发的比例配发时,总是装在背面用来对付特别棘手的目标。  


辅助武器  
  虎式坦克的辅助武器包括两挺MG34口径7.92毫米多功能机枪。20世纪30年代初由莱尔曼特尔研发的MG34,采用了毛瑟设计的枪栓锁定方法,是当时最复杂的机枪,但毫无疑问也是最好的。要把机枪从步兵所用的两脚架或三脚架装置改装到活动式车载装置上,只需把机枪装入一个炮架并推入一个定位销。枪托完全分离,握枪把手留在适当的位置。MG34能从一个装有75发弹药的联合双鼓型弹匣中添弹,但是弹匣太庞大,无法装在坦克里,因此常用一种备用的弹带送弹装置。存储弹药的带子放在靠近机枪的位置,每个弹带装150发弹药。全负荷装备共包括34个弹带,总计5100发弹药。后期的虎式坦克上装了为豹式坦克设计的指挥塔,在车长室舱口的简易枢轴上可以再装一挺机枪,用以对付飞机,或是更有效地对付地面目标。  
机枪手  
  前机枪装在坦克左侧前装甲的炮弹上架上,通过连接在炮弹上架上的镶填式头柄和手枪柄转向和操控,用普通的手动扳机就能射击。前机枪的升降范围为30度(负10度到正20度之间),其旋转弧度相似,在左右15度之间。炮弹上架离炮管盖一段距离,靠近炮口,限制了火炮的自由活动,使火炮明显地不平衡。采用炮尾增重这种平衡装置或是补偿弹簧也无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前面引用过的报告中说:“头柄沉重地压在前炮手的头部引起极度的不适”(斜体字为原文)。  
  火炮上装有一架1.8放大倍率和18度视界的标准KZF 2瞄准望远镜并可以随之移动,这是前机枪手独立搜寻目标的惟一办法。装填和拆卸维修前机枪手的机枪比较容易,而炮塔里同轴装置的主炮则难以进行且不易拆卸。它由主炮装填手负责装填和维护,主炮手通过脚踏板进行射击。糟糕的是,脚踏板的位置过于靠近动力回旋踏板,炮手在击发机枪时有可能会不小心同时旋转炮塔。高射机关枪尽管在对付空中袭击时几乎形同虚设,因而更可能用于对付地面部队和地面未装甲目标。如果要装高射机关枪,一般会选择MG34或与其基本类似的MG42,并且不配备特别的高射瞄准具。  
  另外,坦克备有一支口径9毫米的MP40冲锋枪,许多炮手还携带口径9毫米的P38或者P08手枪。早期的虎式坦克有两个射击孔,后期生产型只有一个,杀伤手榴弹可以从炮塔的手枪射击孔扔出去。炮塔顶部装着92毫米炸弹或手榴弹的三个弹射器,在坦克里面就能操纵。但是在1994年 [ cdhyy注:1944年? ] 中期,新坦克上不再装弹射器,原有的坦克在彻底检修时也拆除了弹射器。在坦克前部装了6个发烟器,炮塔两侧各3个。但是有一次一个发烟器被轻武器火力击落,致使炮手失去战斗力,损失一辆坦克。这次事故之后,发烟器也被拆除。  
马巴赫发动机  
  微型PzKp LaS A坦克是1934年投入使用的第一辆德国坦克,自此以后二战中的德国坦克装置的都是马巴赫发动机,火炮牵引车也采用这种发动机。这种事实上的垄断给费里德里希公司和其创始人兼负责人,卡尔·马巴赫博士提供了发展合适动力装置前所未有的机会。到战争结束时公司不仅生产了虎式坦克专用的OLVAR传动装置之类的数以千计的半自动变速箱,而且供应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发动机约140000台,其中50000台是HL210/230和其变型。只有前苏联有一套可与之媲美的坦克动力装置的标准化系统。英国和美国都没有生产出如此协调的动力装置。例如,M4谢尔曼坦克的动力装置是五个制造商生产的五台各不相同的发动机,这对战场上的后勤保障来说,是一件极可怕的事。这些动力装置中,只有额定容量18升,功率500马力的福特GAA V-8发动机是真正为坦克设计的;另外的都从其他用途的发动机改造而来,其中包括航空发动机。  
  最初虎式坦克设定的发动机是一种液冷式60度V-12装置,额定容量21升。每个汽缸组都有单个的顶部凸轮轴,还有四个双阻气门和倒焰汽化器,以最大3000转/分输出642马力的功率。最先生产的250辆虎式坦克装置了HL210 P45发动机,后来代之以功率增大52马力的23升HL230 P45。 HL210/230发动机最引人注目的也许是其外廓尺寸,它们从HL120系列发动机改型而来,总体长度几乎没有增加。但顾名思义,HL210/230发动机的容量几乎是HL120的两倍,功率则是其两倍多。得益于一些辅助设备更加灵活的安装方法,容量更大的HL230实际上比HL210几乎短百分之十。相比较而言,战斗全重40吨的丘吉尔坦克的贝德福德V-8发动机,尽管容量差不多,为21.3升,功率则只有325马力。  
  比较一下HL230和装置于A27(M)克伦威尔坦克、A34彗星坦克及A41“百人队长”坦克的劳斯莱斯流星发动机,也许更加清楚。流星发动机通常是27升隼式航空发动机的抽气式(即非超动力式)动力装置。初次生产于1936年,设计先进,有双排气和进气开关以及双火花栓塞。其特征和HL230基本相似,也是每组汽缸有单个顶部凸轮的60度V-12发动机,但它的汽缸盖是不可拆卸的。流星发动机也是汽缸套设计,但有一个常规机轴。发动机重约750千克,以2500转/分的转速输出600马力,这与它的原型发动机1943年时所达到的1600马力比起来差得很远。流星发动机的功率与重量之比为0.8马力/千克,优于HL230发动机的0.6马力/千克的单位功率。装置于战斗全重28吨的克伦威尔坦克的流星发动机越野时消耗燃料为每英里9~12升,公路消耗量约是其一半,公路最大速度可超过60千米/小时。
装置于PzKpfw Ⅲ型和Ⅳ型坦克的功率为300马力的HL120发动机是经过试验的,但是HL230发动机并不是简单地将其按比例放大。例如,两者的机轴是完全不同的设计,HL230发动机的机轴由装在大直径主轴承上,并通过支撑双连接标尺的机轴销子连接起来的七个圆盘组成。双连接标尺中一个是普通型的,另一个有两个相当狭窄的轭状轴承面,前者装在后者里面,正是这一革新使其长度得以大幅度缩减。即使跨发动机纵轴的汽缸间距仅为1毫米,汽缸套也能保证冷却不受影响。HL230发动装置重1200千克,采用铝质的汽缸座和铸铁的汽缸盖。曾经试验过全铝质的汽缸,但从未投入生产。  
  尽管这些发动机,特别是HL230,非常出色,但应用于超过原定重量百分之二十五的重型坦克时就不那么完美了。当工作温度超过95摄氏度时,发动机会产生干扰,使冷却液流向油路,这似乎是因密封环里的合成橡胶的特性引起的,并非设计上的缺陷。其他发动机同样有这个问题,这是德国机器因战略物资短缺导致的一个缺憾。  


速度和动力装置  
  由于在发展过程还未成熟时就仓促投产,早期的虎式坦克很容易发生故障。但比起因试验不足而导致的失败来,更主要的是人们对它的作战能力期望值过高。单位功率为12.35马力/吨的发动机并没有锦上添花,更不允许出现偏差。幸亏坦克的八速传动装置的最终驱动速度较高,虎式坦克的公路最大速度相当合理,达到了37千米/小时。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这个速度比M4谢尔曼坦克慢3~4千米/小时,而与单位功率为19马力/吨的T-34式坦克相比,虎式坦克比它重两倍,公路最大速度则慢10千米/小时。但是虎式坦克在越野时,最高有效速度只有公路速度的约一半。  
  同样的动力装置稍作改进后成了P30,专用于战斗全重45吨的豹式坦克,尽管最初时可靠性不强,但还是发挥了更好的作用。虎式坦克原先设计的重量也是45吨,单位功率为15.4马力/吨,虽然不是很大,却更实际。P30动力装置用于战斗全重70吨的虎王式坦克时脉冲被过度加宽,为了增强可靠性把功率降低到600马力之后更是如此,这自然就致使动力装置发生故障的平均间隔时间缩短。但是值得称道的是,这三种坦克的发动机都能非常方便迅速地拆卸和更换。  
简单地说,总重量巨大的虎式坦克需要发动机总是能提供可用动力的大部分能量,而大量的需求使得定期检修经常无法进行,另外虎式坦克还常常被用于牵引其他坦克,这些都是导致发动机不可靠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这对燃料消耗量有很大影响。被俘的德国坦克手说,虎式坦克越野行驶时,其全部燃料加注567升只能维持两个半小时,这让抓获他们的盟军士兵大为吃惊。“官方”数字表明在“正常”的越野行驶中燃料消耗量为7.8升/千米。但是有报告称,如果把静止时发动机试车以及炮塔转向等因素考虑在内,更确切的消耗量应是10升/千米。这毫无疑问是虎式坦克操作上最大的缺点。  


出色的变速箱  
  发动机装在坦克的后部,通过传动轴向前传动至变速箱,传动轴装在炮塔底部下方,以及占据车体底部大部分空间的悬挂扭转条的上方,液压传动的三盘离合器则与变速箱连在一起。操纵装置直接用螺栓固定在变速箱的前部,通过传动链齿轮中心的一个最终减速齿轮驱动履带。马巴赫OLVAR变速箱是虎式坦克最复杂最昂贵的部件。这种预选式变速箱通过液压启动,可以由四个恒常啮合齿轮组和一个转换装置提供八个前进档,四个倒档。其操作的简单性正好与设计和生产的复杂性形成对比,获得了虎式坦克驾驶员的一致好评。  
  操纵装置是再生式的,每个链齿轮部有行星链,既可以从输入口转至主变速箱,又可从主变速箱转至输出口。甚本上,操纵装置将传动系分成两部分:主传动装置正常运作,辅助传动装置通过输入轴把动力传给变速箱,然后集中在其中一条履带上,使一条履带比另一条履带转得快,坦克实现左转或右转。当主传动装置位于空档时,只有辅助传动装置起作用,使一条履带转向一个方向,另一条履带转向相反方向,坦克得以完成其推进。  
  这一操纵装置在英国首创,最先应用于丘吉尔坦克;德国的操纵装置则是在研究了缴获的坦克之后生产出来的。转动的速度和方向都由一个普通方向轮液压控制,这是德国坦克第一次装备再生式转向系统。在这之前,德国坦克用的是更简单但效率也更低的差动系统或者离合器制动系统。再生式转向系统像传动装置那样受到了虎式坦克乘员的普遍欢迎,操纵装置和传动链轮齿之间的最终驱动轴上的圆盘闸也可用作紧急制动器,以备在发动机无法运转时使用。至少可以说,用差动闸操纵使战斗全重56吨的坦克惯性滑行的情形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如果要持续正常运行,需要对复杂的变速箱和操纵装置的保养程序特别小心。毫不奇怪,在战场环境下,有时很难做到这一点。一份英国军方对被俘的虎式坦克乘员的讯问报告指出,变速箱和操纵装置出现故障是导致虎式坦克崩溃的最普遍原因。有一次,后文还会详细地提到,由16辆虎式坦克组成的加强连,在一天里就损失了多达15辆坦克,其中9辆是因传动装置出现机械故障受到了钳制然后遭到击毁,另外2辆因为履带向上拱起卷过链齿轮而遭损。这一数量总计占了当时在意大利的所有重型坦克的近六分之一。  
  锰钢浇铸的履带由96个链环组成,每一个重30千克,通过直径28毫米的止动销与别的链环连接。履带覆过传动链齿轮,每侧各8副直径800毫米的车轮以及一个用于调节履带张力的后惰轮,但没有装置履带反向滚轮。第一批虎式坦克装的是橡胶轮圈车轮,但在第825号车后,取而代之的是持久时间更长的钢质轮圈。每一对轮辐由“轮圈”宽75毫米的三个车轮组成,以两个成对,一个单独的形式排列,轮辐间隔比成对圆盘的组合宽度略大。第一对轮辐的内侧是成对的车轮,外侧单个。第二对轮辐正好相反,第二对的成对车轮插在第一和第三对轮辐的间隔里,整个车身都以这种方式排列。这种交错重叠式的排列为安装更多的悬挂装置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坦克能平稳行驶,但这也造成了一个无法预见的问题:在北欧的严峻寒冬中,堵塞在交错轮子间的泥浆和淤泥经过一段时间后冻结了,使坦克无法行驶。许多在俄罗斯战场上的虎式坦克就是因此被俘获和遭到损坏的。  
空间狭窄 缺乏舒适性  
  夹在车轮之间的碎片,特别是堆积起来的岩块和石子都会使虎式坦克的履带向链齿轮上拱起,并将其卡得严严实实,在沼泽地形下,倒退或转向时会出现同样的情况。这个问题相当棘手,因为受影响的履带张力变得非常强,即使借助惰轮上的张力调节也难以缓和,履带销也无法拔出。理论上讲,要拖曳这种失去活动能力的坦克还是可能的。但这必须通过给牵引车施加巨大的张力才能完成。拖曳如此笨重的坦克,需要动用3辆全重18吨的半履带式牵引车,或一前一后2辆虎式坦克。否则的话,惟一的办法是在履带下面放置炸药,炸裂其中的一个链环。但是官方的立场是,只有当采取前一种方法也会损毁坦克时才可使用这种非常手段。  
  虎式坦克的标准履带板宽725毫米,致使其车宽达到2.73米,这对于西欧铁路系统的量载规格而言太宽了。为了使坦克能通过铁路运输,生产了宽520毫米的装运履带。要安装装运履带,坦克两侧的第一、三、五和七对轮辐的外层单轮必须卸下。与斜装甲水平且倾角一样的前挡泥板由两个部分组成,装了铰链的外层在装运履带装好后可以折叠起来。把坦克装上和卸下火车是一件繁琐又费力的差事
为了使虎式坦克给地面造成的压力维持在一定界限内,需要用较宽的履带:装备战斗履带时地面压力为1.04千克/平方厘米,装上装运履带时则要大百分之四十。相比较而言,T-34式坦克在设计时一直考虑到坦克要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松软地面上作战,所以其地面压力只有0.64千克/平方厘米。自1944年3月初生产的第825号坦克以后,虎式坦克的车轮一直采用交错重叠式排列的方法。这种排列的外层单轮始终是引起一些问题的一个根源,所以,即使坦克装备着宽阔的战斗履带时,也会将单轮拆除。  
  虎式坦克的悬挂装置由横向扭力杆组成,每对轮辐各一个,牢牢地装在车体远离减震轮的一侧,正好位于夹布胶木轴承的悬置侧,每隔一定时间还得进行人工润滑。扭力杆的一侧装有转向轴,另一侧是引导轴,从而使两侧的负重轮达到一致。负重轮依靠也是人工润滑的成对滚柱轴承行进。两侧的前负重轮和最后面的负重轮上都装有装满油的减震器,它们的扭力杆负荷量更大。  
  虎式坦克通常分成三个舱室:发动机、冷却设备以及油箱装置在后部;驾驶员舱和前炮手兼通讯员舱位于前部,由变速箱和操纵装置把它们隔开;炮塔以及里面的主炮和三个乘员——车长,炮手和装填手——位于中间部位。由于需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炮尾,内径为1.8米的炮塔相当宽敞,但是只有装填手能真正享受到。在对1943年缴获的一辆坦克的描述中,英国军方对炮塔的宽敞性作了评论。有后坐力导板的炮尾装置几乎已接近炮塔的后壁,把炮塔分成了两个部分,但实际上不是平分,因为火炮向右侧偏了100毫米。炮塔上面随着炮塔转动的直径1.45米的转盘悬挂在三根顶部附在炮塔环上的管状钢柱上。转盘上装有液压转向装置,里面可存放汽油罐和泡沫灭火剂,还有一个出口可到下方的弹药锁扣装置。从转盘到炮塔顶的净空间高度是1.55米。在早期生产型中,指挥塔里另外还有270毫米高的空间;1944年在装备豹式坦克时,指挥塔的设计进行了改进,有效高度有所增加。  
  炮手的位置向前、偏左,坐着时他必须并拢双膝,并向右侧倾斜。在他对面主炮远端的装填手则面朝炮塔后部。由于装填手比其他乘员走动得多,为了方便他进入弹药储藏仓,需要给予更大的空间。英国军方的运动报告指出在整辆坦克中只有他的位置是舒服的。  
  炮手后面车长的座椅实际上是一个两层座,因为低座的靠背打开后就成了另一个座位,比转盘高出1.32米,指挥塔舱口打开时就可以坐。高座没有靠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支撑身体,车长坐上去不太稳,也不舒服。低座安放在转盘上方0.9米处,坐在上面时,车长的头还在指挥塔里,眼睛与五个94毫米厚的层压视界组块圈环保持水平。在车长正前面,有两套安装在支撑驾驶员座椅的柱子上的脚凳供车长使用。他还可以站在转盘上,但是得弯曲身体,而且在坦克行驶时有受颠倒的危险。  
  除了指挥塔里的视界组块外,车长还配有一个所谓的“剪形”双筒潜望镜,由于其视界有限,因此主要用于观察炮弹落点,而不是用来搜寻目标。车长通过舱口进行观察,头部得顶住在舱盖之底,以确保能获得支援。在炮塔的侧壁,炮手和装填手各有一个可左右各转30度的单视界组块。坦克上所有的视界组块和反射投影机或潜望镜都装有保护装置。  
驾驶位置  
  驾驶员的位置在车体的前部左角落上,还算比较舒服,但是没有足够的空间供他舒展双腿。关于驾驶员位置的另一个主要质疑是,即使是在相对安全的后梯队中,驾驶员的位置也没有开放性。因为他的视线要穿过前装甲上94毫米厚的240毫米×70毫米的遮光板。遮光板装有双滑动门,通过一个装在方向轮右侧的手轮在垂直面上移动。只有滑动门完全打开时,驾驶员才会有较宽阔的视界。驾驶员还配备一个有125毫米×35毫米的潜望镜,装在他头部上方的舱口处,以30度角偏向左侧,但到1944年中期时好像被拆除了。驾驶员的座椅可以纵向调节和倾斜,把靠背放低,他就可以进入炮塔,把弹药箱里的补充弹药往上递到他的左边。驾驶员还有一个普通的方向轮,加速器、制动装置和离合器各种踏板。而他左右侧的控制杆分别操纵不同的制动闸,遇到紧急情况时驾驶员可以用这些装置来操纵坦克。  
前炮手的位置是驾驶员位置的镜像,但他的座椅是固定的,而且稍小一点。如果不是腿部活动空间狭小,以及由于火炮头盘的压迫所引起的不适,前炮手应该会相当舒服。除了机枪的望远镜瞄准具以外,像驾驶员那样,前炮手的头部上方舱口也装了潜望镜,与坦克纵轴线成30度角。他还负责操纵装在其左侧的变速箱顶部的Fu-5坦克之间无线电通讯设备。  


出入舱口  
  除了指挥塔舱门外,炮塔前方驾驶员和前炮手的头部上方也有两扇出入舱门,直通他们的舱室。装填手的上方另外还有一个出入口,不仅作为通道,也是他处理废弃弹药箱的出口。这扇舱门还可以充当弹药装填入口,事实上在早期生产的坦克中这也是惟一的办法。跟其他的圆形舱门不一样,装填手的舱门是长方形的,前部装着铰链,通过装在炮塔顶下部的缓冲活塞和缓冲臂来开关,这经常是件麻烦的事情。与装填手的舱门一样,前炮手和驾驶员的舱门也是弹簧装置的,门开向侧面,几乎与车体持平。与此相反,指挥塔里车长的舱门,在垂直面上开向右侧,这使车长多了一个侧面保护,但舱门打开时,也增加了坦克一定的有效高度。1943年末虎式坦克后期的产品中,在炮塔壁的右后侧,装有一个圆形的紧急出入口。底部装了铰链,打开时舱门会下降,阻碍炮塔的转动,而且在坦克里面无法把门再关上。这扇舱门主要在坦克陷入困境时充当一条备用出口路线,也可用于给坦克装填弹药。  
英国的运动报告指出,前炮手、驾驶员和装填手大约需花7秒钟时间通过他们头部上方的舱门从坦克撤离,车长能在9秒钟里从指挥塔舱门撤离,而惟一没有自己的出入口的主炮手则紧随其后在3秒钟以后出来。  
  发动机隔舱里装有一个自动灭火系统,双金属自动调温器装置在120摄氏度时启动检测。自动调温器位于汽化器进气口靠近燃油泵的地方,通过螺线管打开装有3升四氧化碳的增压容器上的导出阀排气,并通过管子把四氧化碳输送到四个喷雾嘴里。7秒钟后,一个钟表式定时器关闭抑制系统,但如果这一部位的温度还降得不够,抑制系统马上会再次启动。这一装置的容量能运行五个抑制循环。  
  我们已经知道,虎式坦克的设计师们为了减轻坦克地面压力,而同时又能保证用铁路运输的问题,不辞辛苦地把战斗履带换成装运履带(相关的过程描述见下文)。对桥梁载重量的问题他们则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回避措施,设计师们设计出可以完全在水下操作的坦克,涉水深达4.5米。这样一来,坦克以自身动力几乎就能穿越欧洲所有的河流。坦克的所有舱门,包括发动机出入口都用橡胶密封,而炮塔环则用充气橡皮管密封。驾驶员和前炮手的舱门之间的车体上装甲装有一个可以全密封的蘑菇形通风器,用作乘员舱室的进气口,废气出口则装有一个止逆的片状阀。  
  位于后部的散热器隔舱与发动机隔离,它的同样是蘑菇形的通风器可以密封,坦克潜入水中时,通过散热器吸气的风扇传动装置断开,隔舱里就全是水。最后一根四套筒式竖管竖立在发动机隔舱盖上以满足乘员和动力装置的需要;废气通过配有消音器的止逆阀直接排放到水中,另外还有给炮塔旋转装置输送动力的辅助变速箱所驱动的机械船底排水泵,用来清除渗入的水。  


潜水性能  
  尽管开始设计虎式坦克时就要求能够潜水,而不是后来进行简单的调整,但设计是否成功还是受到了质疑。1944年末或1945年初,英军截获一条德国的命令明确禁止坦克潜水,而且在早些时候缴获的更新式的坦克也没有潜水必需的一些装备。然而这并不一定能最终证明是这种装备的失败。由于那时德军已处于守势,而且在已征服的地区也是到处节节败退,所以坦克不再需要经常驶越未经试验且不知载重量的桥梁过河,涉水装置也是供大于求。完全有这样的可能,这一装置本来就只是勉强能运作,并不完全可靠,因此一旦没有这种需要,就不再装备坦克了。  
  尽管虎式坦克外廓庞大,车身笨重,循环操纵装置和OLVAR变速箱的结合运用使得虎式坦克比较容易驾驶。而重量不到虎式坦克一半的PzKpfw Ⅲ型和Ⅳ型坦克由于装置的是差动操纵机构和人工变速箱,驾驶起来却困难得多,而且相当费体力。如果说虎式坦克的转向系统有操作缺点,那就在于其循环系统的内在特性,发动机转动时,即使变速排档处于空档,转动方向轮也会使整辆坦克绕着轴线转动。因此,发动机运转的过程中,特别是驾驶员进出座椅时,他得非常小心避免无意中碰到方向轮。  
  选择行进方向和改换档位是两个互不相干的操作,各有各的控制杆,自然都是装在靠近驾驶员右手的变速箱上。两个控制杆都是简易的纵向拱形,每个位置都有槽口。方向选择杆有三个位置:前进、零位和倒退。前进时,驾驶员有八个速档可以选择,而倒退时,他只能从较低的四档范围内,即从第一档到第四档进行选择。档位选择器有八个位置,当坦克在四个高速档范围里行进时不能挂空档。这是一个审慎的安全装置,因为空档时,如果驾驶员转动方向轮,坦克就会在履带上打转。在选择了低速范围内的任意一档时,不管是前进或者后退,如果要制动或挂低速档,都得先把调速杆推至空档。在高速档时,驾驶员在制动或停车前都要先松开离合器。  


切换档位  
  在停车后再启动坦克,驾驶员先挂空档,然后选择前进或倒退,再根据地形在第一到四档中选择一个档位,例如,在山坡上或松软地面上,要选择第一档,而在平地和地表坚硬的路面上则选择第四档。驾驶员压下加速器,直到发动机转速超过1600转/分,然后踩下离合器,坦克开始前进。之后,在换档加减速时不需要再用离合器;驾驶员只需松开加速器,换到要挂的档位然后再压下加速器就可以完成。不一定要按次序换档位,例如,可以从第四档调到第六档。必须做到的是选择的档位一定要使发动机速度保持在1600转/分以上,因为在这一速度以下,变速箱泵流出的油量达不到操纵离合器所需的标准。当然发动机的速度得控制在最高限速以内。  
  对驾驶员来说最困难的也许是,在环境条件改变时,如何使发动机速度与坦克公路速度协调,并知道应该换什么档位使发动机转速保持最佳水准。一般建议在发动机速度为1700转/分时减速,在2300转/分时加速,在如此笨重的动力装置中,600转/分只是一个范围非常狭窄的动力带。一般在下坡时需要用发动机制动,严格禁止下坡时加速,这不仅仅是因为坦克俯冲时发动机调速器不起作用,还因为即使是相当轻微的加速都必定会给由笨重活塞式部件组成的发动机带来严重的损毁。  
  马巴赫意识到发动机常常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而其安全余地又较小,于是他竭尽全力来减少由于驾驶技术差或无法进行必需的维修可能给动力装置带来的损害。他采取的措施是,只要有可能,就装滚柱轴承和干燥油盘润滑油。然而,世上最好的设计也经不起操作不当的折腾。可以肯定,虎式坦克的返修率比人们想象的要高。但据记载,机械故障主要发生在错综复杂的传动装置,而不是发动机上。  
这货老是打不过IS2,很郁闷
经常打不穿IS2,有次居然连su85都没打过
组图说明
组图说明
 重型虎式坦克的发展给德国装甲师的编制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最初打算把新坦克和PzKpfw Ⅲ型和Ⅳ型中型坦克一起编成混合排,但是这个计划很快被搁置了。
在决定生产重型坦克后不久,甚至还没有了解坦克的特性,德国军队和武装党卫军就着手改变对装甲师的编制表以吸纳这些坦克。第一步是建立重型坦克连作为独立部队,辖三个排,各装备3辆PzKpfw Ⅵ型坦克。起初在1942年2月16日成立了两个重型坦克连,第501连和第502连。5月10日这两个连进行合编重组,成为第501重型坦克营的1连和2连。实际上,第503重型坦克营在5天前已经组成,因此至少在名义上,它是德军的高级重型坦克营。因为第502重型坦克营于两星期后才成立。  
  起初计划给第501和第503重型坦克营装备PzKpfw Ⅵ(P)坦克,并派往北非战场,而第502重型坦克营则装备PzKpfw Ⅵ(H)坦克,调往东线战场。由于取消了波尔舍公司PzKpfw Ⅵ(P)坦克的制造,导致生产计划延误,使第501和第503重型坦克营只好针对截然不同的亨舍尔公司的坦克进行重新训练。因此,事实上第502重型坦克营成了第一支装备虎式坦克投入战斗的部队。  
  当然在装编虎式坦克前,先遣部队已经装备了其他坦克。1942年4月决定每一辆参战虎式坦克必须配备一辆PzKpfw Ⅲ型坦克以保障安全,并相应地草拟了战时编制表1176,于4月25日正式发布。辖四个排的连在装备重型坦克时,总共补充了10辆PzKpfw Ⅲ(75)型坦克。  
   PzKpfw Ⅲ(75)型坦克是一种装有短身管L/24口径75毫米火炮的一种PzKpfw ⅢAusf N坦克,能够发射高爆炸药、反坦克高爆榴弹、烟幕弹和杀伤弹药,一般称之为PzKpfw ⅢKz(Kz是“短”的意思)坦克。  
  第502重型坦克营所辖的两个排各装备4辆PzKpfw Ⅵ型坦克,另外两个排各装备5辆PzKpfw ⅢKz坦克,连部装备一辆PzKpfw Ⅵ型坦克。而第501和第503重型坦克营的战斗连所辖的每个排各装备2辆PzKpfw Ⅵ型坦克和2辆PzKpfw ⅢKz坦克,连部装备的是一辆PzKpfw Ⅵ型坦克和2辆PzKpfw Ⅲ Kz坦克。这在1942年8月15日下达的战时编制表1176d中成了正式的编制。  


混合坦克连  
  此外,坦克营的指挥连根据同一天发布的战时编制表1150d编制,装备了2辆虎式指挥坦克和1辆装有KwK39口径50毫米L/60火炮的PzKpfw ⅢAusf L坦克,这种坦克装备在通讯排时也称为PzKpfw ⅢLg(Lg是“长”的意思)坦克。另有5辆PzKpfw ⅢLg坦克编在独立排。四个月后,首批虎式坦克投入战斗,随后发布了一份修正编制表,把战斗连的PzKpfw ⅢKz坦克换成了PzKpfw ⅢLg坦克。  
  原先每个营辖两个战斗连,但在1943年头三个月里增编至三个。2月10日,第502重型坦克营的2连成了第503重型坦克营的3连,又于4月1日增编了新的2连和3连。也许因为只是被当作试验性部队编制,第502重型坦克营1连的编制表并不规则,1942年9月末,又另外装备了9辆PzKpfw ⅢLg坦克作为9辆PzKpfw ⅢKz坦克的补充。有记录表明这三种型号的坦克一直服役到1943年下半年。直到1943年7月的“堡垒”作战计划(库尔斯克攻击战),第505重型坦克营在东线战场一直运用虎式坦克和两种型号的PzKpfw Ⅲ型坦克。  

然而从总体上看,PzKpfw ⅢLg坦克证明跟Ausf N坦克一样表现平平。1943年3月5日的战时编制表1176e中阐明,每个连的实力都增强到14辆PzKpfw Ⅵ型坦克,编成3个排,每个排4辆,另外还有2辆装备连部。同样,每个营都有一个通讯排,装备1辆标准PzKpfw Ⅵ型坦克,另外有2辆改装的指挥坦克Sdkfz 267和268,腾出原来坦克的一些弹药储存箱用于存放附加的无线电设备。这样,全营战斗力总计是45辆坦克。  
  尽管大多数相关部队指挥官提出反对意见,除了第502重型坦克营的1连和第505重型坦克营外,所有的PzKpfwⅢ型坦克都被撤编,代之以半履带式装甲兵运输车Sdkfz 250,装备给营指挥连用于侦察和周界防御警卫任务。到“堡垒”作战计划开始时,东线已基本完成了这些改编。  
  重新编制既是出于战术因素,又是出于后勤因素的考虑。装备PzKpfw Ⅲ型坦克时曾希望其充任虎式坦克的“保护者”,但他完全不能胜任,其实这一点自始至终都很显然,因为当初正是这种中型坦克的不足之处导致了虎式坦克的仓促投产。此外,每个连同时装备两种类型的坦克给连车辆保养分队和营维修连增加了很重的负担,而撤编这些中型坦克在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这一任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PzKpfw Ⅲ型和Ⅳ型坦克退出战场,只是现在中型坦克不再担任护卫虎式坦克的任务。  
  德军总计组建了11个重型坦克营,编号从501到510,另外还有1个帝国坦克团的第3营,坦克团由第501营和第504营的余部以及团里原有的重新组建的一个连组成。当用于装备部队的坦克驶离生产线时,编制就落实了。最后一个营第510营一直到1944年6月6日盟军登陆诺曼底之日才组建完成。在大战期间,一些部队的番号有变化:重新编制的第501营在1944年11月时成了重型坦克营424;第502营于1945年1月5日重新命名为第511营;第503营在1944年12月21日改名为统帅部重型坦克营。

战争后期,配备给预备陆军训练部队的坦克也暂用于战斗勤务。完全可以想象,这些部队的装备其实是现役的不同车辆的混编,虎式坦克也在其中。总共有30辆虎式坦克(一说更多)和15辆虎王式坦克输送到陆军训练部队,其中包括1944年9月前运输到帕德博恩的14辆虎式坦克和另外装备给党卫军训练分队的8辆。无线电操纵部队也装备了虎式坦克,训练其操纵装满炸药的自动的半履带式遥控坦克Sdkfz 301。无线电操纵部队未能获得成功,最后结局也只是在1945年以常规方式投入战斗。1944年1月轻型装甲师由较小的轻型装甲部队组建成立,上年10月装备给第130轻型装甲团的10辆虎式坦克中的几辆组成了这个师编制的一部分,但并没有组成完整的一个连。  
   1942年11月13日武装党卫军被授权组建重型坦克连,党卫队第1、第2和第3坦克团各辖一个,分别属于“阿道夫·希特勒”党卫队装甲师、“帝国”装甲师和“骷髅”装甲师。这些重型坦克连的编制方法与陆军连一样,各连装备9辆虎式坦克。到1943年1月底,三个连的编制均达到定额。第二年3月发布了经过修正的编制表1176e,每个连又各增加了5辆坦克。1943年夏,党卫队重型坦克连扩编成营,成为第101到第103党卫队重型坦克营,后来在1944年9月又重新命名为第501到第503党卫队重型坦克营。这就引起了混乱,因为已经有相同番号的陆军重型坦克营,结果就像前文所提到的那样,后者又重新改名。经过这一番重组,第1、2、3党卫队坦克团都保留了各自的重型坦克连。  


独立部队  
  我们现在称为陆军战斗队的部队也在当时组建,装备了包括虎式坦克在内的各种不同装甲车辆,一般都以其指挥官的名字命名。  
   1944年9月17日霍梅尔重型坦克连在帕德博恩的第500重型坦克预备队和训练营的基础上仓促建成,装备了那里现有的14辆虎式坦克,并于9月19日被派往西面的阿纳姆增援第9、第10党卫队装甲师以及刚刚重新编制并配备有新的虎式坦克的第506重型坦克营。原计划只是去接受训练,但是后来投入了阻击盟军试图通过空降着陆和狭窄正面渗透突破莱茵河下游的作战行动。12月8日,这支独立部队没有返回来继续训练任务,而是并入第506重型坦克营成为其4连。第500预备营则增编了新的(也许是重新组装的)坦克。  


虎式坦克部队的实力  
  如果所有的重型坦克营一直都满编,那么在任何时刻战场上虎式坦克的数量都将超过700辆。从1944年3月起,虎王坦克也编入部队,但是最早装备给轻型装甲师下辖的驻扎在诺曼底的316无线电操纵连的5辆坦克可靠性极差,该师在给武装部队总监古德里安的报告中说;“万一投入战场,由于机械故障,坦克有落入敌军之手的危险。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师部要求将这5辆虎Ⅱ式坦克送到德国本土的部队去进行进一步的军队试验。”有关这5辆坦克的最终命运没有记载。事实上,仅仅在1944年7月这一个月里,坦克总数量就达到700辆,这主要归因于4月和5月的产量,这两个月里每月产量高达100辆坦克。7月1日那一天有671辆虎式坦克和55辆虎王坦克在作战。  
   1944年7月同时又是重型坦克营的“黑色”七月:他们损失了195辆虎式坦克。结果到8月1日时还剩下549辆。新坦克和重新组装的坦克之间存在着差异。自那以后,坦克数量逐渐减少。1942年到1944年总计出产了1350辆虎式坦克,其中6辆经测试后被摧毁。据记载,有1413辆虎式坦克参加战斗和接受训练,有69辆坦克返回卡塞尔厂区进行维修后又当作新坦克重新装备部队,这一数据足以说明这些坦克存在着明显缺陷。大多数留存的坦克在战后被捣毁成残片。据悉到20世纪50年代时,仅剩下4辆。

虎式坦克战术  
  第一批重型坦克连是在特殊情况下接受作战任务的。这种坦克固若金汤的钢甲使敌人无比惊讶,但除此之外,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结果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当然在当时,关于发展战术问题很少进行考虑和给予指导。  

因此,首批部队,第501、第502和第503重型坦克营的官兵,只能凭借原先轻型和中型坦克部队作战的经验,主要依靠自己来操作坦克。自然,战术发展需要优先加以考虑,还要求部队指挥官有定期报告。在装备14辆坦克的连队定编后,1943年5月20日发行了训练册47a/29和47a/30,使用这些训练册时要结合已有的中型坦克部队适当的训练操作指南。这里,有必要详尽地引述一下这些小册子,因为它们既体现了德军操作虎式坦克的经验,也可从中看出他们对这种坦克的期望值很高。对那些有经验的坦克手来说,这些文件中的一些主张看来不太切实际。这两本训练册似乎出自很多人之手。毫不奇怪,针对高级营指挥官的册子更为成熟。  


虎式重型坦克连训练和应用手册47A/29  
   A.目标,任务以及重型坦克连的编制  
   1.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即使在冬天也有很强的地形穿越能力,还有强大的超越能力,这些都是重型坦克的特点。这使连队能够:  
   ·在第一个攻击波中进攻坚固的防御阵地  
   ·在远距离射程上破坏敌军重型坦克和其它装甲目标  
   ·决定性地击溃敌军防御  
   ·突破加强防御阵地。  
   2.重型坦克连是装甲部队中最强大的作战武器。通常其任务是在坦克营的范围内,依靠坚固的装甲,利用集中有效火力优势,遏制敌军的抵抗,突破其防御阵地。  
   3.重型坦克的巨大重量使其无法通过许多桥梁,所以迫切需要加固其它桥梁,提供架桥筑路的设备,还要预先侦察可能要徒涉的地方。  
   B.单辆PzKpfw Ⅵ型坦克  
   1.PzKpfw Ⅵ型坦克在一个排的建制内以2辆坦克为一小分队或单辆坦克单独执行战斗任务,去保卫其余坦克和部队集结地域。当排长或分队长牺牲,情况发生急剧变化时,单辆坦克能独立应变。  
   2.PzKpfw Ⅵ型坦克凭借其主要武器与下列对手交战时占有优势:  
   ·装甲目标和掩体枪炮眼(装有穿甲弹药)  
   ·隐蔽的防御工事、反坦克炮、炮兵阵地和密集目标(装备有高爆弹药)  

坦克能借助远程口径88毫米火炮与远距离目标进行有效交战。  
   3.在远至9000米的距离上也可使用火炮象限仪进行远程射击:但是只有当射程在5000米以内,而且坦克又因障碍物或地形障碍无法接近目标时,对炮兵或密集目标实施远程射击才是实际可行的。  
   4.口径88毫米火炮在坦克停止行进时实施射击,进入射击阵地的坦克前部基本面向敌火力命中角和较厚的防护装置。注意利用隐蔽和车体隐蔽射击阵地。  
   5.由于口径88毫米弹药弹道低平,在己方部队上方射击时需特别注意安全。  
   6.PzKpfw Ⅵ型坦克可利用炮塔和车体的机枪,与无装甲目标展开近距离交战(前者可达400米,后者只能到其一半距离)。在射程远至800米时,也可与密集目标成功交战。  
   C.排  
   Ⅰ.概要  
   1.排长,通常是一名一级军士,对全排的战备状态负责,根据连指挥部的命令,通过无线电和信号来指挥部队,并做到以身作则。  
   2.排里装备4辆坦克,编成两个分队。在独立行动中,排长指挥第一分队,分队长指挥第二分队……  
   Ⅱ.作战  
   1.排是连下辖的一个单位。也有例外情况,排编制在一个装备PzKpfw Ⅲ型或Ⅳ型坦克的中型坦克连里或是坦克投弹兵(装甲车辆步兵部队)。因为有时为了执行如点瞄准之类的特殊任务,或者为了支持步兵而横渡河流在加强防御阵地与敌交战,也许就有必要加强中型坦克的力量。  
   2.排采用不断地在射击与行进之间快速转换的方法,实施攻击。小分队和单辆坦克间相互支援,掩护对方推进。建议短暂停顿后再进行射击,然后快速推进到下一射击阵地。部队必须有较长的推进距离,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于200米,利用地形地物频繁改变推进方向和射击阵地。  
   D.连  
   Ⅰ.行军  
   1.考虑到重型坦克的宽度、长度(特别是火炮的长度)和战斗全重,需要对行军路线进行特别彻底的侦察。用航拍方式找出乡村和隘路的窄角街道及羊肠小道。  

一般说来,PzKpfw Ⅵ型坦克能驶过所有能承载PzKpfw Ⅳ型坦克的短桥。  
   2.在长途行军中,虎式坦克连不能和摩托化纵队或其他坦克部队一起行军,特别是在地形不明了的情况下,禁止这么做。因为桥梁和隘路都有可能阻碍虎式坦克的推进,那将会危及整个部队的行军流程。  
   3.在夜间行军中,特别是在漆黑的夜晚,可以让一个乘员坐到重型坦克的履带防护装置的前方外角落处,通过敞开的驾驶员舱口大声喊叫引导驾驶员。  
   4.重型坦克需要经常停下来进行保养。在第一个5千米行程后就要下令进行一次停车保养,然后每10到15千米进行一次。  
   5.基本上,行军时应选择松软的道路,因为硬表面道路和公路上的拱形地带会给运转中的齿轮,特别是内侧负重轮造成巨大的压力。  
  昼间行军的平均速度是10到15千米/小时,夜间为7到10千米/小时。  
   Ⅱ.准备战斗  
   1.在夜间很远就能听到重型坦克发动机独特的啸叫声。所以为了保持对敌袭击的突然性,需要对风向加以考虑,集结地域则应离前线一定距离。  
   2.在离开集结地域后,通常有必要在己方防线区内暂停一下,加注燃料。  
   3.在驶入集结地域后,为了躲避敌军对坦克行踪的空中侦察,必须把重型坦克留下的极易识别的又宽又深的车辙清除。  
   4.如果必须在白天进入集结地域,全连应疏散行进,而且在行军中要用树枝或防水油布伪装坦克。  
   Ⅲ.作战  
  进攻  
   1.重型坦克连的进攻实力体现在全营的集中运用中。  
   2.通常,连队的攻击队形是宽楔形(见下文)。  
   3.随着射击与行进之间的频繁转换,坦克连突破到敌军阵地,在敌方抵抗地带冲锋陷阵,与敌装甲目标、防御武器、隐蔽的防御工事和重型武器交战并击败它们,摧毁敌军火炮。依靠连队的作战分队摧毁所有的反坦克武器非常重要。  
   4.连长,通常是一名中尉,必须努力使重型坦克连所有的武器装备发挥整体作用。  
   5.要特别注意侧方掩护。  
   Ⅳ.坦克对坦克作战  
   1.重型坦克连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与敌坦克交战,跟其他任务比起来,这是首要的。  
   2.连队成功的基础在于连长对问题独立迅速的处理能力以及简洁明了地严格管理连队的策略,快速攻击常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3.通过不断改变进攻方法来反复诱导和迷惑敌人,下列战术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a.在有利位置以最大有效射程从预想不到的方向伏击(如车体隐蔽、林区或城镇边缘地带等)。  
   b.在遭到敌坦克反击时,建立一道火力前线,派出兵力用侧射火力与敌交战。缩短射程,关掉发动机以便把敌军情况听得更清楚,然后给敌人致命的反击。  
   c.包围或迂回绕行复杂的地形。  
   d.充分利用太阳的位置、风向和地面掩蔽物,依靠侧翼和后部实施攻击。  
   e.如果遭遇敌军出乎意料的强大正面防御和反坦克障碍物,迅速从敌军火力区撤退,然后从对方意想不到的位置重新发起进攻,还可以巧妙地运用烟幕。  
   f.在隐蔽地进攻或建筑物密集区作战时,事先派步兵部队或步行侦察部队摸清敌坦克位置,然后定下一个有利的进攻方向,或者在相互支援的火力掩护下边行进边找到有利的射击位置。  
   g.及时追踪撤退的敌坦克并加以摧毁。  
   4.在撤退时炸掉被击毁或丧失活动能力的敌坦克。  


重型坦克营作战训练手册47A/30  
   A.目标、任务和重型坦克营的编制  
  虎式坦克因其强大的火力、坚固的装甲和高度的机动性而成为装甲部队中最有威力的作战武器。  
  因此虎式坦克营是强大的决定性武器,其战斗实力来源于集中且威力无比的攻击力,疏散会削弱其攻击力。作好关键性时刻作战的基本准备是胜利的保证。  
  虎式坦克营是独立部队,可在关键性时刻与其他装甲部队一起作战获得显著成效。不能因执行辅助任务过早地把虎式坦克都派上战场。它们特别适合与重型敌坦克部队作战,所以必须寻求这类战场。摧毁敌坦克能为己方轻、中型坦克成功完成作战任务创造条件。  
  严格禁止把轻、中型坦克或自行突击炮能完成的任务派给虎式坦克,虎式坦克也不执行侦察与安全警卫任务。虎式坦克营的编制如下:  
  营部  
  指挥连下辖:  
    信号排  
    装甲侦察排  
    侦察排  
    战斗工程排  
    高射炮排  
    三个(后来有时是四个)重型坦克连  
    坦克修理连  

B.应用  
  一般说来,其他坦克部队的原则同样适用于虎式坦克营,以下这些则是针对虎式坦克的具体特点而制定的:  
   Ⅰ.行军  
   1.虎式坦克营作为决定性武器,常安排在行军序列的前部。  
   2.需特别仔细地选择行军路线。  
   3.营长负责全面侦察。最重要是侦察行军路线上的桥梁、徒涉场和隘路的构筑。及时部署侦察排和战斗工程排的任务,并准确研究地图,仔细分析航空照片。  
   4.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长途行军时,虎式坦克不能融入其余的装甲部队。  
   5.需穿过承载额不清或不可靠的桥梁时,虎式坦克应该让轻、中型坦克和它们的作战装备先行。  
   6.昼间行军的平均速度是10到15千米/小时,夜间为7到10千米/小时。  
   7.行军中需要经常停下来进行保养。在第一个5千米行程后就要下令进行一次停车保养,然后每10到15千米一次。  
   8.避免在硬表面道路和公路的拱形地带上行军。  
   Ⅱ.准备战斗  
   1.因为虎式坦克发动机的啸叫声传得很远,为保持袭击的突然性,集结地域应离敌军一定距离,还要注意风向和风力。  
   2.在驶入集结地域后,为了躲避敌军对虎式坦克行踪的空中侦察,必须把坦克留下的极易识别的又宽又深的车辙清除。  
   Ⅲ.作战  
   1.侦察排应在主力部队之前作为先遣。有需要时,可以收编与虎式坦克营协同作战的部队的轻型坦克。  
   2.在作战中,虎式坦克在关键性时刻参与战斗,所有其他武器装备支援其执行作战任务,及时部署扫雷部队和作战工程队,需和它们通力合作发现并清除地雷和障碍物。  
   3.在与敌坦克的交战中,快速处理问题和严格的指挥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指挥官通过不断改变进攻方法来尽力诱骗和迷惑敌人。经验证明,下列方法是成功的:  
   a.通过轻、中型坦克部队的正面射击来钳制敌坦克,然后虎式坦克营可以迂回绕行,从侧面和后部进行攻击。  

b.在仓促的正面或侧方射击时,虎式坦克在轻、中型坦克部队的火力支援下获得优势。  
   4.在建筑物密集区作战时,因为乘员有很大的“盲区”,再加上长长的火炮,虎式坦克一般不采用逐屋战斗的方法。在林区作战时同样如此。  
   5.虎式坦克特别适合追击敌坦克。预先的侦察、燃料和弹药的事先储备是实施追击的先决条件。(作者本人对这最后一段也不太理解。)  
   Ⅳ.维修服务  
  虎式坦克营要利用一切休整时间来进行维修保养。  
  经过长时间的战斗,需有足够时间对坦克进行基本保养和彻底检修以恢复其全部战斗力。  
  所有部门和管辖机构都应充分支持维修服务。  
  虎式坦克排的核定队形有四种。横队队形用于集结部队,排长在最右端,分队长与他隔2辆坦克。纵队队形用于集结和行军,排长在前面,分队长在第2辆坦克上。集结时坦克之间的间隔为10米,行军时间隔25米。双纵队既适用于在空旷的郊野战斗前进,又适用于突击,排长在右侧纵队的队首,分队长在他旁边,对于一个排而言,双纵队实际上就是一个箱形队形。在战斗中,纵队间相隔150米,横队间相隔100米。楔形队形是进攻中最常用的队形,在这一队形中,排长和分队长保持水平,间隔100米;每个分队中第2辆坦克在100米之后,左、右也分别间隔100米。战斗一旦开始,为了能最好地利用地形和判断局势,排长要走到队形中去,所以,要长时间保持双纵队队形和楔形队形的完整似乎是不太可能的。  
  虎式坦克连的额定队形有五种。纵队用于部队集结,基本上是肩并肩的三个排的纵队队形,连长和他的备用坦克在中间纵队的队首。行军时用的是疏开纵队,连长排在队首,连部的第2辆坦克紧随其后,三个排长长地拖在后面。在战斗前进时,采取连双纵队队形,第三排和第一排并列。楔形连队本质上是楔中之楔,连部坦克在队形的中间,以梯次配置排在第一个排最后的坦克之后,在第二和第三排的领头坦克之前;还有一种方法是,第二和第三个排可以在连部坦克后组成纵队或双纵队队形。连队楔形倒过来就是宽楔形,两个排在前方,一个排在后面,连部坦克在队形的中间,以梯次配置排在第三排的2辆领队坦克的前面,一旦连队发现翼侧没有掩护,第三排将以梯次配置在那一侧。无论是在连队楔形或宽楔形队形中,连队所占范围都是约700米交叉和400米纵深。  

虎式坦克在作战能力较差的中型坦克的支援下独立作战时,楔形队形更有利。一辆重型坦克在尖端,几辆中型坦克(后来用PzKpfw Ⅴ型豹式坦克)在尾部。这种队形早在1943年7月就改进成了“铃”形,实际上是由中型坦克组成一个密封弧或圆形楔,中间是1辆虎式坦克,相当于铃舌。  
  战术指示自然是根据作战经验进行修正的,尤其是后来发现虎式坦克并不像前面所说的那样“特别适合追击敌坦克”,实际上它最擅长用超级火炮在伏击阵地远程对付来袭的敌坦克。  


受损虎式坦克的摧毁  
  很早的时候有一点就很明显:尽管虎式坦克的防护能力很强,由于机械方面的缺陷,其耗损率也非常高,特别是在复杂的地形更是如此。迫切需要用有效手段拖救作战地带失去战斗力的坦克。为了使失去战斗力的坦克能迅速顺利地恢复战备状态,手头还要有充足的备用零部件。由于有一条命令严格要求虎式坦克绝不能落入敌人之手,这就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因为这意味着即便是完全报废的坦克也必须拖引回来,以确保最后将其摧毁,同时也可拆卸尚可使用的配件。  
   1943年1月在突尼斯,第501重型坦克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第一辆虎式坦克遭到炮击后报废,一发炮弹穿过最后面的负重轮,钻进了侧装甲,尽管没有击穿装甲却炸裂了里面的油箱。乘员设法把坦克开出作战区域,但很快汽油就着火了,坦克被完全烧毁。第二天晚上,2辆18吨重的四分之三履带式抢修车把坦克拖离敌军视界,把包括炮塔在内的还可修复的部件拆卸下来,而残骸都被粉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辨认的蛛丝马迹。同一天还有一辆受创的虎式坦克得到了拖救,坦克被击中24次,五发弹药击穿了车体和炮塔两侧。有意思的是,所有的重创都来自垂直90°角的迎面攻击,由口径57毫米的反坦克炮在500米左右的距离上实施完成。但是除了无线电设备外,没有重要的部位受损。所有的射击都来自约500米距离上的口径57毫米反坦克炮。这些信息对成功作战非常重要,急需战后报告加以说明,而报告内容很快就成为修订战术规则的依据。例如,考虑到坦克容易受到较轻型反坦克炮发动的舷侧射击,修改了的侧翼攻击原则中建议持续进行四分之三或全正面攻击,指令还强调尽可能宽地攻击正面,另外,建议队形中单辆坦克之间的距离应加倍。  
  当虎式坦克部队指挥官具备了一定的战斗经验后,立刻就对战术规则的理解以及各种战术方案的相对价值问题展开了辩论。当局势真的变得非常严峻时,只要稍稍遭到敌军的抵抗,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希望把虎式坦克投入战场。虽然对初级指挥官而言,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一种倾向。但充分说明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储备虎式坦克的必要性,所以必须对这种倾向加以限制。  

柏林方面经常谴责擅用重型坦克的建议。例如,在装备14辆坦克的连队编制未成立前1942年3月中旬的两个星期里,“大日耳曼”师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西部采取了军事行动,在关于这次行动的战后报告中,该师建议给每个坦克营另外增配3到4辆虎式坦克,理由是重型坦克非常善于突破地形挖掘得很好的反坦克炮阵地,并迫使远程敌装甲火力采取规避行动。装甲部队的总监古德里安在回复时毫不客气地说:“坚决反对给每个坦克营再装备3到4辆虎式坦克的建议。虎式坦克是装甲部队中的决定性武器,把它们疏散到各装甲营中是对这一价值非凡的武器装备愚蠢之极的浪费。”显然古德里安毫无诚意,毕竟这个建议只是要求装备更多的坦克,而并不是要疏散已有的坦克。但在当时生产和装备的虎式坦克还不到200辆(30辆已经在战斗中遭损),所以古德里安对这样的要求不加理会毫不奇怪。  


作战规则  
  同一时期,“大日耳曼”师所辖的虎式坦克连连长在辅助报告中说既然虎式坦克的装备如此之好,防护能力如此之强,不言而喻虎式坦克连在任何进攻中都应起到先遣作用,他们这么说一开始就使自己处于不利位置。关于这一点,古德里安同样有他自己的看法。陆军司令部最初并没有作出正面答复,他们的反应是:“让虎式坦克起先遣作用并不完全合适,尽管有时候的确有这个必要或能起到作用。但这得取决于要执行的任务以及能投入战斗的虎式坦克的数量。如果师里只有9辆虎式坦克(这次‘大日耳曼’师的情况正是如此),而且都被用作尖兵部队,那么当我们需要攻击敌坦克时,就会找不到备战的虎式坦克。因为由于地雷和桥梁的问题,还有遇到无法穿越的地形时被延搁,都会导致虎式坦克遭受损失。另外,失去活动能力的虎式坦克还经常会阻塞道路影响后面的部队。”  

1943年5月14日,正好是上文引述的小册子发行之前一个星期,古德里安在一封信中表达得更加直接:“虎式坦克部队是坦克部队中最有价值和最强大的武器”,他写道,“如果被用作尖兵部队,凭借其强大的作战力,能很快取得局部性胜利,但是虎式坦克会因地雷、中弹和地形障碍而遭受严重损坏,这样,在进入战斗的决定性阶段之前,它们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因此可以看出,虎式坦克已被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需要精心储备,使用时也要呵护备至,同时还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暴露。问题在于如何理解“不必要”这一概念,因为这对司令部指挥机构来说是一种含义,对战斗在最前线的作战部队来说其含义则大相径庭。  
  当然,古德里安和那位参谋是完全正确的。虎式坦克在设计时就被期望用于对付俄罗斯拥有超级火力和出色作战能力的中、重型坦克。无论什么原因,如果在战斗中的决定性时刻虎式坦克不能遭遇和击败它们,那么为生产这种超级坦克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如果因为机械故障致使虎式坦克无法上战场,那实在是糟糕之极,事实也经常如此。但如果因浪费在那些不堪一提的目标上而无法发挥虎式坦克的应有作用时,就得另当别论了。  
   1943年7月5日在库尔斯克执行“堡垒”作战计划的第一天,第503重型坦克营的一个连突进到Ⅲ坦克军团的最前线。古德里安对于保证虎式坦克不冒不必要的险这一点到底有无成效可以从这次行动中窥见一斑。这次战斗中,一些未被识明的地雷导致连队装备的14辆虎式坦克中的9辆瘫痪(另外有4辆因其他原因失去活动能力),这些地雷中有许多是德国埋设的,当时对其下落未做明确记录。这使德军在那个防区的成功机会化为乌有,因为随着他们的决定性武器失去战斗能力,他们完全处于一个绝望的处境,仿佛虎式坦克从来不曾出现在战场上。第503重型坦克营的44辆作战虎式坦克中总共有34辆在7月5日到8日这期间离开战场。7月8日中午,12辆坦克依旧没有战斗力,其中2辆完全报废。  


操作不当的代价  
  如果前面提到的部队坚持战略规则并“根据训练册”作战,依靠其作战工程师,而不是重型坦克,步行向前推进,并且勤勉地扫雷,形势就不会如此严峻。军长布莱特将军在战后向Ⅲ坦克军团发布的书面指示中多次重复现行指令,强调必须正确侦察,充分准备,而且所有部队都应支援重型坦克。这个指示在战争结束前大约两年的时间里被反复重申。尽管已经吞食了苦果,指令却还是经常被违反,对重型坦克营的表现产生了不良影响。  
  自始至终,如果适当操作虎式坦克,它就有可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在合适的人,如迈克尔·惠特曼等著名虎式坦克专家手中,虎式坦克的确是一件极具破坏性的武器,虽然必须承认“专家”容易独断专行,战果辉煌时权威机构也会对他们违反规则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但无论如何,虎式坦克并不是真的无往不胜,假如操作不当,特别是对它期望值过高时就很容易受到攻击,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盟军发展的武器能在越来越远的距离上打击虎式坦克。在西线战场上,装备了英国17磅重火炮的谢尔曼坦克也许是最出类拔萃的,东线战场上则有旗鼓相当的“约瑟夫·斯大林”重型坦克。同时,德军和武装党卫军正被人数上占优势的敌军逼得越来越紧。最后,虎式坦克纯粹由于敌众我寡遭到失败,正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  
1942年9月虎式坦克投入作战并未给世人留下什么印象。但是,不久苏联红军就发现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什么办法来扼制这种新式武器。于是在盟军研制出防御武器前,德军加紧给部队大量装备虎式坦克……
由第502重型坦克营1连的4辆最新装备的虎式坦克(车号250002~250005)组成的分队于1942年8月的最后一个星期离开了位于汉诺威与汉堡之间的兵站,开始了他们先向东,后向北,朝列宁格勒地区去与北方集团军群会合的漫长旅行。自从大约15个月前开始的巴巴罗萨的作战行动以来,这个集团军群未能单独对围绕苏联这座第二大城市的防御圈形成任何压力。  
  坦克分队一开始出发就不顺利。一辆新式坦克还未装上火车,动力装置就出现故障。但是,它还是被运走了,在俄罗斯进行了修复。另外还有2辆坦克在8月29日到达目的地不久便发生了同样的问题。不论如何,这个坦克连增加了4辆PzKpfw Ⅲ(75)S型坦克,扩展为两个排。到9月16日就要投入战斗,去攻击苏联准备就绪的步兵和炮兵防御阵地,这是一次小规模较量,所有4辆虎式坦克安全返回。坦克兵们对这种新式武器优良的防卫和攻击能力比以前更有信心了。然而,这种信心很快发生了动摇。  
  坦克连第二次参战是在9月21日。坦克兵很快发现自己处于困难的境地,幼树密布的沼泽地这种糟糕的地形环境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机动能力。结果,4辆坦克中有3辆被反坦克火炮击中,它们的主要军械装置失去了战斗力。其中一辆起火燃烧,更严重的是,陷在泥潭里不能挪动。(后来尽管多次设法挽救,还是瘫在原地无济于事,一直到1943年1月17日德军被迫从这个地区撤离时将它炸掉以免落入敌军手中。)这次战斗惟一庆幸的是苏军反坦克炮未能击穿虎式坦克的装甲。
在这以后的一个星期里,这个坦克连的其余大部分人员都到了。他们带来的坦克有3辆虎式坦克,5辆PzKpfw Ⅲ(75)型和9辆配备有L/60口径50毫米炮的PzKpfw Ⅲ(75)型。而在作战中未受打击的该营第2连的2辆虎式坦克后来转移走了,到9月中旬才重新返回。  
   1943年1月他们第三次投入战斗,却是第一次攻击苏军的坦克集结地,结果喜忧参半。一方面从1月12日到3月31日先后采取的3次作战行动中,这个连损失了9辆虎式坦克和13辆PzKpfw Ⅲ型坦克。(在第一次行动中就损失了6辆重型坦克和12辆中型坦克;后来一次调来补充的只是4辆重型和3辆中型坦克。)共有三分之一的中型坦克和一半的虎式坦克在与敌军交战中遭到损失,其余的由于机械故障而瘫痪。另一方面,第502坦克营第一连摧毁了大约160辆苏军坦克。这是一个鲜明的输赢对比。  


落入敌手  
  然而,这些数字隐含着更为严重的失败苗头。损失的坦克中甚至有一辆是连长乘坐的指挥坦克。它在1月16日驶入沼泽地后被苏军完好无损地俘获。俄罗斯工程师设法把它从泥潭中拉出来,并很快将其向东部转移。到了5月,红军对虎式坦克的优势和弱点都已经了如指掌。  
早在1941年11月在检查一辆缴获的苏军T-34型坦克时,德军就发现他们所掌握的许多关于装甲战车的材料已经过时。现在苏军与德军一样也意识到了这点。不过,他们作出的反应更为恰当。他们将火力更强的85毫米口径的火炮安装到已经服役的KV-1重型坦克宽敞的炮塔内和T-34型坦克的车体内。这样,T-34/85型坦克可能就是当时性能最好的坦克。尽管这种坦克还不能在各方面比得上虎式坦克,但它能以每秒800米的初速发射的9.36公斤重的装有穿甲帽的炮弹在1000米的距离上穿透100毫米厚的装甲,这当然使德军对其坦克可能还具有优越性估计一扫而光。  
  与此同时,原使用波尔舍公司生产的虎式坦克的第501重型坦克营正在加紧换装训练,把装备改为由亨舍尔公司生产的坦克。第一批的2辆坦克于1942年9月到达,接下来的8辆也于10月抵达。11月2日,由于英国和英联邦军队在阿拉曼取得胜利,这个营奉命调往北非,作为第10装甲师的一部分加入来的第5坦克军。然而,这个部队在接到命令后直至出发前的这段时间里,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盟军在以“火炬”为代号的作战行动中在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插入德军的后方。  


虎式坦克来到突尼斯  
  希特勒对此很快作出了反应,他命令占领1940年6月以来德国有效控制的但尚未占领的所谓的维希法国,以加强轴心国军队在北非的力量。奉调的一支坦克分队是第501重型坦克营第2连,它是在1942年底出发的。以后有20辆坦克分批于1942年11月至1943年1月24日之间先后到达比塞大和突尼斯。这样,整个坦克营到1943年1月末才集结起来。  
  这些坦克原来的意图是增援那些设法阻止英国人向西推进通过利比亚的军队,实际上恰好与按照“火炬”作战计划登陆的八万五千人的盟军部队相遇。他们动员了本营的所有作战力量,再与其它的轻型坦克营一道组织起来于12月1日作好了战斗准备。从这时候起到5月13日这个营的残余部队投降为止再也没有出现过14辆虎式坦克同时参加战斗的情况。  


加速败北  
  到3月底,在北非参战的坦克就只有这些。不过,在4月份,扩充的部队有营司令部、司令部连,以及第504重型坦克营的第1连。这个营是在1月组建的,共有11辆重型坦克和一些PzKpfw Ⅲ型坦克(该营第2连驻在西西里后方)。到这时为止,第501营已经损失了9辆虎式坦克而没有及时得到任何补充,所以这两个缺编营合在一起的全部有效实力只不过是22辆重型坦克。实际上可投入战斗的坦克只有在4月初的一次达到了两位数。  
  统计数据清楚表明,自1942年末到1943年初,虎式坦克在德军企图守住他们在非洲最后一块阵地时发挥了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充分利用坦克,他们在战区内有必要频繁地调动它们。然而,高低不平的多山地形,糟糕的路况以及潮湿的冬季天气使重型坦克的动力装置磨损严重。也正是这个原因,而不是敌军的炮火,使大量坦克不能同时投入战斗。刚刚到达的虎式坦克往往需要在车间停留至少一个星期,有时两个星期,来排除机械故障,而这种故障在行驶了数百公里后才会显现出来。就这样,在1月25日第1辆坦克出现了严重故障后,第2辆坦克的损坏不久也接踵而来。  
  在突尼斯的几次会战称得上是虎式坦克与英、美坦克的首次交锋。总的来说,德军已经在埃及和利比亚获得了一些重要经验。美军的M2轻型坦克和M3“格兰特”等中型坦克与英军的“丘吉尔”、“十字军”、“范伦泰”坦克一起部署可随时接受英军指挥。美军这些坦克从来就被证明不是德军PzKpfw Ⅲ和Ⅳ型虎式坦克的对手 [ cdhyy注:原书如此。PzKpfw Ⅲ和Ⅳ为中型坦克,似为“Ⅲ和Ⅳ型‘以及’虎式坦克” ] 。1942年9月,改进的M4“谢尔曼”坦克加入进来,正好参加起到转折作用的阿拉曼战役。  
  美军这种新式坦克的第一次任务是11月末在摩洛哥由第13装甲团第2营执行的。从战后美军针对德军记录的报告看,谢尔曼坦克与虎式坦克首次交战发生在12月6日。当时有5辆谢尔曼坦克在数十分钟内遭到德军第10装甲师的3辆虎式坦克和4辆PzKpfw Ⅲ型坦克的围攻而被击毁。然而,尽管虎式坦克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它们并未将其足够地发挥而占上风。结果,随着盟军坦克数量的增加,德军的防御能力逐步削弱了。  


接着,到了2月,盟军的攻击渐渐缺乏锐气,德军发动了一系列反攻。其中一次行动是从圣瓦伦丁节这一天开始的,揭开了闻名的卡塞林隘口之战的序幕。德军第10装甲师从北面进攻位于摩洛哥中部的敌军集结地域,而隶属隆美尔非洲装甲军的第21装甲师在赶在有序推进的英军之前从南面袭击这些敌军。这天处于良好状态的11辆虎式坦克在相当平坦的地面上展开了在战场上第一次没有阻挡的机动。战斗打响的第一天,美军第1装甲团第3营参战的50辆M4谢尔曼坦克损失了44辆,其中15辆是被德军第501重型坦克营击毁的。第二天,尽管第501营原地待命,美军这个团的第2营还是损失了46辆谢尔曼坦克和1辆M3中型坦克。美军的中型坦克,即使配备了改进的M3口径为75毫米的火炮,证明还是远远落后于德军坦克。  


“牛头”作战行动  
  接下来德军第501重型坦克营投入了以“牛头”为代号的作战行动。该营临时改名为第7装甲团第3营第7、8连,增加了15辆带有口径75毫米KwK 40 L/30火炮的PzKpfw ⅣAusf G型坦克,也叫做PzKpfw ⅣLg型坦克。这次作战行动的目的是要取得对贝贾附近几个山坳的控制权。这一次是在更为困难的地面展开的,交战的结果大不相同。战斗在2月26日6时开始,有报告说当时14辆虎式,12辆PzKpfw ⅣLg和15辆PzKpfw ⅢKz坦克处于良好状态。到了3月1日傍晚,所有14辆虎式坦克、11辆PzKpfw ⅣLg和4辆PzKpfw Ⅲ不能使用了,其中许多坦克要么损坏严重不能修复,要么留在前沿处于难以脱身的处境中。当晚有报告说损失的坦克中没有一辆是出于机械或者设计上的缺陷,而是天气和地形(暴雨落在没有低洼地的旷野上)迫使他们的坦克汇集到一条非常狭窄的前沿阵地,很快闯入到雷区。接着,敌军的地面炮和坦克炮猛烈开火,而敌步兵又牵制住德军地面部队不让其靠近。报告没有提及盟军坦克的作战行动。结果,仅这一天德军就损失了7辆虎式坦克,这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寡不敌众  
  现在第501重型坦克营实力已减为一个连,但依然沿用原来的番号。四月中旬,它与第504坦克营合并实施统一指挥,还能对占优势的敌人发动攻击。例如从4月20日至24日他们击毁盟军坦克75辆以上。但是,这时候,单辆坦克无论火力多强,都明显不能对付众多的敌手。到了5月4日,最后一篇关于北非战场的坦克实力的报告说只有一辆坦克能够使用。  
  失去的虎式坦克中有1辆属第504营1连2排的,它在几乎完好无损地落入英军手中后比在服役时更出名。在被“丘吉尔”坦克一枚6磅重的主炮击中而失去战斗力的后很快就撤离了战场。从此几度成为展示和试验对象,最终移至“英军坦克博物馆”。  


在非洲销声匿迹  
  德军第501和504坦克营的残部连同轴心国在突尼斯剩余部队一起,于1943年5月13日投降,北非战役结束。就这样,德军的虎式坦克在非洲经过了一段短暂而又辉煌的历程后销声匿迹。  
  正当第一批虎式坦克在北非投入战斗时,斯大林格勒及周围的军事态势发生了剧变,使包围该城的鲍卢斯第6集团军难于对付。为了打破僵局压制苏军的反击,德军重型装甲部队紧急东调。首批奉调的部队是第503重型坦克营和归属于它的第502重型坦克营第2连,共计有29辆虎式坦克和35辆PzKpfw ⅢKz型坦克。1943年元旦,这个加强营的先头分队到达目的地,到1月6日部队调动结束。不过前一天该营的20辆坦克已经参战。截止到1月6日晚,战果是击毁苏军坦克18辆(其中14辆为T-34型坦克)。德军一辆虎式被击毁,另有10辆坦克或被击中或因机械故障而暂时失去战斗力。在战斗中虎式坦克表现相对较差,这是由于坦克官兵缺乏东部前线的作战经验和对坦克性能了解和掌握得不够所致。如同第501坦克营一样,第503营过去一直对波尔舍公司制造的坦克进行训练,而对亨舍尔公司生产的坦克只花了很短的时间来适应。  
  尽管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从战术角度来看,这次行动还是成功的。强大的苏军装甲部队遭到了遏止,未能突破攻入德军的火车终点站。在这里,第502重型坦克营2连经过8天的旅行正在下火车。这个连在行军了107公里后,于1月8日与第17装甲师一起参加战斗。1月12日,它与第503营合编。2月12日,它改番号为第3连。同时,第503重型坦克营遭到了重创——两辆虎式坦克被击毁,还有3辆毁坏严重无法在前线修复被送回德国,只有两辆在拼搏。鉴于这种情况,这个营于1月22日撤退下来调到罗斯托夫进行休整,休息是短暂的,向前推进的红军这时已形成了高昂的士气。2月2日下达了撤离罗斯托夫的命令。6辆虎式坦克(和15辆中型坦克)在这天之前已经修复,而剩下的10辆坦克与3辆PzKpfw Ⅲ装上火车继续西撤。第一连尚能使用的坦克分给了第2连和第502营第2连。这样,这两个连分别有9辆虎式,8辆PzKpfwⅢ和8辆虎式,8辆中型坦克。  


2月8日上午,红军进入罗斯托夫,奋力搏杀,企图夺取重要铁路枢纽。德军重型坦克在这集结起来,却面临着极为糟糕的地势——街道狭小,到处都有反坦克沟渠,上面覆盖着白雪难以辨别。还有,在这严寒的冬天里到处都结着冰。对坦克兵来说更为严重的是,座舱的加热器必须拆掉,因为它们会使车内急剧升温,使发动机过热。只要发动机能转动起来,所有这些情况还是可以忍受的;否则,他们就要倒霉了。
图都看不到,肿么回事,只有文字
俄罗斯告捷  
  这一天,这个极为繁重的战斗任务落到该营轻型坦克连的头上。重型坦克连则重新部署,转战在罗斯托夫的西部,目的在于打通与在罗斯托夫南部活动的战斗群的联系,以便这两个战斗群可以转向东面去重新建立这条战线。不过,主要障碍将是这条顿河。其实,不久就明白,重型坦克就连通向这条大河的那些冰雪覆盖的街道也难以通过,市区的地貌使坦克几乎不可能以战术队形前进和实施有效的指挥。更为困难的是,配合坦克的步兵畏缩在一起,并不情愿脱离坦克的保护去分头执行任务。这样,在接下去的4天中,进攻不可避免地停顿下来。不过,苏军也遇到同样的严重困难,他们却坚守阵地没有丢失。  
  在这一个月中,第503坦克营是在东线惟一参战的重型坦克部队。到2月下旬,有2个虎式坦克装备的武装坦克师与大帝国装甲师一起被派往东部,每个师都装备1个重型坦克连。这4个师都投入到哈尔科夫周围地区的战斗,遏制了俄罗斯人的反击,稳定的局势一直到盛夏甚至还要长一些。  
决定性的胜利  
  德军在哈尔科夫坦克战斗中的优势可以从统计资料中推断出来。3月7日至20日,大帝国装甲师击毁了250辆T-34型、16辆T-60/T-70型和3辆KV-1型坦克,而自己仅损失了1辆PzKpfw Ⅲ,12辆PzKpfw Ⅳ和1辆PzKpfw Ⅵ型坦克。这些数字表明,PzKpfw Ⅳ型坦克在作战中首当其冲。不过造成这种坦克的损失是可以理解的,从数量来看,这种坦克占了总数的70%,击毁苏军坦克共计达188辆,而虎式坦克只有30辆。在哈尔科夫一仗结束后平静的阶段里,德军又派遣一支陆军虎式坦克部队到东线,这是由HQ营,HQ连以及2月12日组建的第505重型坦克营第1、2连组成,有1000余辆其它型号的坦克。他们到达后没有立即接受作战任务,而是在集结地域继续进行训练,准备在库尔斯克发动一次“堡垒”作战行动。  
  红军向西反击,已经建立起大体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直径为150公里(93俄里)的半圆形突出部。而德军在北起基洛夫南至别尔哥罗德的前沿“S”形地段上坚守着库尔斯克北面奥廖尔市,并以该市为中心建立起突出部。德军“堡垒”作战计划是从南北夹击库尔斯克的红军突出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春季里他们调集了差不多37个师,其中包括17个装甲师,有指挥坦克在内的各种坦克2475辆。
库尔斯克之战  
  德军在7月5日拂晓战斗打响时差不多出动了1700辆坦克,其中PzKpfw Ⅵ型虎式坦克123辆。第3天,第505坦克营第3连到达战区,又投入了14辆虎式坦克,另外还有35辆坦克替换在作战中损失的党卫队“阿道夫·希特勒”师的坦克,当时总计生产出来的虎式坦克为310辆,所以投入库尔斯克战役的虎式坦克并不少。第503坦克营在斯大林格勒遭到重创后获得重建,成为惟一的一支满编的坦克部队,按编制标准应当有45辆虎式坦克。尽管古德里安提出这个部队应当完整地在一起作战,它的3个连队还是被拆开,分别配属给第6、7和19装甲师。这样,这个营的所有重型坦克都编入南方集团军群,这个集团军群要在贝尔格莱德地域从南面发动进攻,而坦克部队分割为一个连的兵力。  
  从实战结果来看,“堡垒”作战行动是德国人的一场灾难。整个春季,俄罗斯人在红军最杰出的统帅朱可夫和马利诺夫斯基的指挥下把大约50万个车厢的军事装备送往到突出部,把它变成一个庞大而坚固的支撑点。他们之所以有时间这样做主要是由于“元首的消防队员”——指挥德军重兵的陆军元帅霍特·莫德尔。他说服希特勒不要按原计划在5月发动“堡垒”作战攻势,而是等到7月他的部队集结后再开始。他不像生性好疑胆小谨慎的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在这个问题上判断失误,当时,苏军的坦克在数量上超过陆军,而且是在有反坦克炮和地雷掩护的阵地上部署的。  
  在这次战役中,虎式坦克通常显示出良好的性能,只是由于集中的数量不够而未能发挥明显的作用,甚至在它们理应取得突破的时候却因为过于分散而挨打。总的来说,在整个战役中据说有13辆坦克报废,实际数可能还不止这些。与德军在整个7月里共计损失563辆坦克相比,13辆并不算什么。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损失的这个总数通常是被夸大了的,以布拉塞(Brassey)战役为例,估计损失2900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德军在整个战场上也没有那么多坦克。  
  决定性的坦克战在7月12日开始的。这一天,德国党卫队第2装甲军越过苏联在普罗霍洛夫卡最后一道有战壕的防线,立即遭到苏联近卫坦克的反击。不久,1200辆坦克投入战斗,共中四分之三是苏联的,这成为1991年海湾战争前最大的一次坦克战。海湾战争是否真正称作为一次坦克战则另当别论。德军坦克部队的表现比原来估计的要英勇顽强,但由于数量悬殊太大,这发挥不了多大作用。  
就在第二天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这时,中央集团军群在40公里宽的正面仅仅深入战场大约15公里,南方集团军群在同样的宽的前线上向南深入50公里。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红军不久便发动了决定性的反攻。又一次占领了它一度失去的地方,还重新夺回了别尔哥罗德、奥廖尔和哈尔科夫。这一仗表明了希特勒在俄罗斯冒险的结束。从此德国军队节节败退,一步步缩回到它自己的边界,直至它最后灭亡。  


离开非洲  
  正当库尔斯克的大战处于最为剧烈的时候,最终把轴心国军队驱逐出非洲的盟军准备横渡西西里海峡,开始他们那漫长而又艰难的征服意大利的战役。早在四月中旬,德军清楚地知道他们在非洲站不住脚了。柏林命令说无论何时在西西里至少要部署6辆坦克。第504重型坦克营第2连正在向突尼斯这个营的余部会合的途中,便在那里停止了前进。在西西里共有17辆虎式坦克:其中9辆从504营来的坦克还未完到达目的地,很快,就与另外6辆坦克会合。另外2辆原501营的替补坦克也留了下来。分遣队的那段日子是短暂的,却是悲伤的。  
  原来以为是第215坦克营的这个混编单位于1943年7月9日重建为一个标准连,有3辆坦克,很快归属于赫尔曼装甲师。在次日拂晓,盟军开始了对西西里的进攻。  
败走西西里  
  这个加强虎式坦克连隶属于亨莱斯(Henrice)坦克军团,然而这个团的指挥官对于如何部署重型坦克几乎一无所知。更糟的是,他拒绝听取连队指挥官的建议,致使坦克连遭到很大的,也许是十分不必要的损失。在战斗的前三天,至少有10辆坦克受损,它们不是受地形影响陷入泥中无法及时找到,就是因为机械上出了毛病。在战场上,步兵力量相当薄弱,同时没有一辆坦克能得到修复。只要有可能,这些坦克被炸毁不致完好落入敌人的手中。又有3辆坦克在第二个星期里遭到了同样的命运。那时,更多的虎式坦克乘员不再做他们曾受过训练的本职工作,而是被作为步兵来抵御敌人的空袭(这真是一个可笑的兵力浪费)。7月27日,军队听从希特勒的决定从岛上撤退。4辆坦克中有3辆出现故障,他们也只得把它们炸毁以防落入敌手。最终,原有的17辆虎式坦克只剩下1辆,它通过墨西拿海峡运回到内陆。
德军在8月11日晚开始从西西里撤退,到8月17日才完全撤离。在这之前,上级命令组建一支半独立的由两个排组成的部队,称为迈耶虎式坦克部队。这支部队的8辆坦克于7月28日乘上火车离开了帕德博恩附近的军用器械车间。迈耶虎式坦克部队和搜索坦克营一起作战,他们于1944年3月被编入第508重型坦克营。  


迈耶虎式坦克部队  
  这支小部队起初是为了阻止从萨莱诺海岸向北朝那不勒斯进发的盟军,制止他们沿古斯塔夫防线进发,并将其牵制在安齐奥的阵地上。在此期间,没有一辆坦克遭到损失。除了上两星期,所有的虎式坦克都暂时不能被调用外,大多数时候,他们都能调动至少5辆装甲车。这与他们合编前的作战记录形成鲜明对比。以前,他们在1944年2月至1945年2月在意大利损失的坦克多达76辆,最后被迫撤离这个国家。  
  在西西里行将陷落时,另一支装备有虎式坦克的部队从东部前线赶赴意大利。阿道夫·希特勒党卫队的两个武装坦克连,配备有58辆中型坦克和71辆PzKpfw Ⅴ豹式坦克,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即将失利时调离东线。他们部署在意大利北部的山区,目的是解除投降了的意人利军队的武器,并守卫与奥地利接壤的边境和意大利的工业中心。在此期间27辆重型坦克没有1辆与敌交火。直到7月中旬,阿道夫·希特勒装甲师从意大利撤出,再次派往东线。  


卡其诺战役后的重创  
  突尼斯沦陷时,第8坦克团大部分投降了。残部于1943年9月25日扩建为第508重型坦克营。1944年2月,这个营开赴意大利,其间逐渐增强了实力,尽管第3连的2辆坦克遭到毁坏:一辆是因为部件故障造成燃料渗漏,又被丢弃的烟头引起燃烧;另一辆被多发反坦克炮的炮弹击中。除此之外,第508营一切正常。直到5月底,这个营的54辆坦克(由于迈耶虎式坦克部队的加入,实力有所加强)投入战斗来钳制安齐奥阵地敌军的突围,第3连的坦克再次首当其冲,在40小时内,这个军队的16辆虎式坦克丢失了15辆。  


灾难性的机械故障  
  这些坦克损失的报告如同一道令人费解的数学题。连队将坦克车体隐蔽在墨索里尼运河附近的铁路路堤后面,并用烈性炸药来对付冲过来的盟军步兵。他们取得了一些成功,后来越过铁路路堤,只有3辆坦克落在后面:一辆是因为传动装置有问题,另一辆坦克的履带卡住在链轮上而不能动弹,其它的13辆坦克在下坡时把高悬的炮口插入地里。不用说,坦克乘员没能吸取别人的教训。坦克手不得不来清除障碍,他们在开阔地上必然遭到攻击。  
  到了5月24日清晨,5辆坦克失去战斗力。其中1辆坦克被反坦克火炮击中仍设法艰难地开回在科林的汇集点。余下的11辆坦克中有5辆继续阻止敌人的进攻。事实上,盟军在这段战线上遭到反击后退了3千米,损失了计多谢尔曼坦克,虽然没有记录可查。11辆坦克中的另外6辆坦克去拖拉受伤更为严重的3辆坦克。它们中有4辆,原来的3辆坦克与另1辆余下不能动弹的坦克被命令原地销毁。在战斗中的5辆坦克中的2辆撤退下来,另外2辆在战斗间歇期间去拖拉刚刚遭到破坏的4辆坦克。所有这8辆坦克都回到科林,但那时,4辆牵引坦克中只有1辆是好的,发挥着4辆坦克应有的作用。其中有3辆坦克失去了战斗力——1辆被反坦克火炮击中,另外2辆坦克的传动装置遭到破坏——这次轮到它们炸毁了。与此同时,最后1辆作战的坦克也停止了转动,尽管后来被2辆俘虏的谢尔曼坦克拖拉回来。这2辆坦克是从离罗马西北方50公里远的地方派来的。第3连的余部——也是原来增援军的主力,他们在装备的演练上下了很大的功夫——退出了战线,将其它的虎式坦克却留在了战场。  


有限的改良  
  盟军的工程师于8月5日对远离前线的科林及周围地区仅剩的12辆坦克进行了检修。他们对虎式坦克下的结论是:“还不是能完全经得起长途跋涉的机器。在撤退的过程中,这些问题(坦克传动装置中所存在的)便会频繁出现,成为德军保养部门和坦克拖拉队难以对付的严重问题。这个判断在今天看来也是站得住脚的。  
  正如我们所提到过的,德军并未打算去改进虎式坦克的传动装置上存在的问题,就是对于虎式坦克后来的衍生代——虎王式坦克也没有进行改进。不过,在将坦克原先的Ausf H设计改成Ausf E时,作了一些修改。其中包括,提高炮塔顶的防护性能,将炮手的双筒瞄准具改为单筒瞄准具,在经过改进的指挥塔上装置高射机枪架,并用钢质轮胎代替橡胶轮胎。也许1943年在苏联进行的改进是坦克外观上改变最大的一次。当时,在坦克装甲的表层涂上一种加填了大量木屑的胶浆,涂料足有10毫米厚,目的在于防止磁性地雷吸附在上面。波纹刮胶机和这种胶浆的结合使用使坦克外表呈波纹状,因此很容易被识别。  
  第508重型坦克营在5月和7月里共失去了40辆虎式坦克,其间共计补充了33辆坦克。另外,本已接到命令的向东进军的重新组建的第504营由于有了古德里安的干涉,才改变了行军方向。他们在罗马失陷后,在6月的第一星期到达了意大利。他们打得同样糟糕,在一个月内失去了近一半的坦克。在7月里先后有12辆坦克充实部队。1945年2月,当第508营撤回重整时,留给兄弟连队能用的坦克只有15辆,第504坦克营又损失14辆,此后虽然这个营留在意大利,直到战争结束,但再也没有恢复原先满编的实力。  


盟军进入法国  
  就在罗马几乎被马克·克拉克率领的美军攻陷时,大多数德国人一直担忧的战争行动——盟军诺曼底登陆——终于发生了。盟军能够成功登陆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故意制造的假情报使希特勒本人相信入侵战争将发生在加来海峡。盟军凭借其强大的空中火力优势,使得德军颇费了一些时间才得以将配备虎式坦克的有实力的抵抗部队调遣到战区。  
  在盟军大举进攻时,驻扎在诺曼底的德军只有3辆虎式坦克,另外还有第一批刚从卡塞尔工厂的生产线上出来的5辆虎王式坦克,但它们的可靠性并不强,结果只好运回德国以免落入敌军之手。这些虎式坦克编制属轻型装甲师所辖的第130轻型坦克团作为“莱赫”党卫队坦克师无线电操纵部队的一部分。6月10日,这些坦克与刚从东线返回的“阿道夫·希特勒”党卫队装甲兵师下辖的第101重型坦克营的先遣部队合并。  


第101重型坦克营  
  连续的长途跋涉使得党卫队第101重型坦克营有45辆坦克出现故障,幸好该营有足够的坦克可供战斗调遣。就在三天后的6月13日上午8时左右,迈克尔·惠特曼率领党卫军在维勒村外几乎将英军的第22装甲旅的2个营完全摧毁,其中的一个是装甲营,另一个是步兵装甲营。这个营在两周内有15辆坦克受损,剩下的装备都因需要维修而无法参战。7月8日,该营余下的30辆坦克中的21辆再次投入战斗,当天又损失2辆坦克。到8月中旬德军已经被迫向东撤回渡过塞纳河,并向南退到卢瓦尔。这一期间,党卫队第101重型坦克营再也没有在战场上显示出甚至是它过去一半的实力。  
  紧接着到达的两支重型坦克部队至少在名义上是满编的。一支是装备33辆虎式坦克和12辆虎王式坦克的第503重型坦克营;另一支是拥有45辆虎式坦克的党卫队第102重型坦克营。党卫队的虎式坦克是通过铁路运来的,而它所属的“帝国”师的其他部队则从图卢兹地区向北长途跋涉而来,期间还卷入到一起臭名昭著的大屠杀中。第102营的重型坦克共需10列火车来装运,其中7列火车上的坦克于6月27日在巴黎西部卸下,但全部装备直到7月2日才运达,但这些坦克还需要装备标准履带行进很长一段路才能到达战场。第一批装备进入战区已是7月10日了。直至10天后,仍有10辆虎式坦克没有到达前线。那时,已经有6辆虎式坦克遭损,但其中的3辆随后就被拖救而且还能进行修复。  
  第503重型坦克营被调往巴黎西部,第一批列车于6月29日到达,最后一列火车于7月6日抵达。到达前线后即被编入第21装甲师,该营的先头部队于7月11日投入战斗。  
  在一直延续到7月底的遏制诺尔曼盟军的整个战斗中,德军总计损失23辆虎式坦克,其中8辆被俘。不仅如此,更为严重的是盟军突破了防线,并开始击退德军。到8月20日,在西部的其余虎式坦克都被完全摧毁,其中大多数是在法莱斯一带遭到了战斗轰炸机的袭击。各装备14辆虎王式坦克的第503重型坦克营1连和党卫队第101重型坦克营1连在早期就遭到最为猛烈的攻击,只好撤离战场,只有这两个连设法把坦克撤回到了塞纳河一线。盟军工程师对这3周内捕获的28辆虎式坦克的分析研究表明,德军的大多数坦克(28辆中的20辆)在发生这样或那样的机械故障后,就被坦克乘员有意摧毁了。  
西线盟军与德国虎式坦克接下来的一次交战发生在阿纳姆,当时西线盟军试图夺取一个莱茵河汊口,英国和波兰的空降部队不幸遭遇到德军第506重型坦克营。该营在帕德博恩重新整编,装备了仓促建成的霍梅尔坦克连的14辆虎式坦克以及新编入的虎王式坦克,当时正在这个地区接受训练。盟军的这个空降旅没有装备比迫击炮更有效的武器,所以根本无法与德军的重型坦克较量,也不可能给他们任何持久的打击。  
  虎式坦克产量本来已经非常稀少的卡塞尔工厂到9月底时完全停产。1944年10月1日后只配置了44辆PzKpfw ⅥAusf E坦克,其中大多数给了第507重型坦克营和“大日耳曼”师的坦克团。亨舍尔公司越来越有限的资源现在都集中用于生产虎王式坦克,485辆虎王式坦克中的183辆在1944年的最后四个月中生产出来,这种更笨重、更威猛、更坚固的坦克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些在战场上严重受损而仍能修复的虎式坦克还是被送回卡塞尔工厂去进行修整。  


从两个战场被逐出  
  到莱茵河畔的阿登大反攻在12月16日开始时,西线只有35辆虎式坦克可以参战,其中27辆属于刚从俄罗斯撤回的第301坦克营的无线电操纵部队,8辆属于第506重型坦克营。在这一战区的另一支重型坦克部队是党卫队第501重型坦克营,当时装备的全是虎王式坦克;第503重型坦克营现在也配备虎王式坦克,已于10月调往匈牙利。总计有123辆各种类型的德军重型坦克集结起来,其中8辆是装备了口径380毫米迫击炮的虎式突击坦克。但是只有79辆坦克能够参加战斗。当反击战以失败告终时,坦克总数只剩下116辆,可用于作战的则只有58辆。当党卫队第501重型坦克营于1945年2月调往东线时,坦克总数进一步减少。  
到3月15日时,正规陆军部队只有15辆坦克可用于对付准备横渡莱茵河的盟军,其中2辆是虎王式坦克。实际上,当天只有4辆坦克可调用。另外还有13辆虎王式坦克前来增援第506重型坦克营。还有一些增援部队也即将出发:有装编21辆虎王式坦克的第507重型坦克营,还有配备25辆坦克的从第510和第511营中抽调的连队,除了从训练基地匆匆召集的小规模战斗部队的坦克以外,这是西线部队最后一批可调用的虎式坦克。  


最后一批虎式坦克  
  现在离战争结束不到2个月时间了,德军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西部和南部边境危在旦夕,但是比美军、英军及联邦军队的进攻更为可怕的是苏军的步步进逼。所以,所有剩余的可投入战斗的重型坦克都集中在了东部。自从“堡垒”作战计划失利后,在苏联的德军就一直处于守势,进行的基本是漫长的守卫战,这对于虎式坦克来说应该是个优势,因为它们不可能被很快击退。只要有时间组织起来,它们就能在精心选择的防御阵地发挥特别显著的作用。然而,虎式坦克又一次因为势单力薄而无法在战场上扭转乾坤。  
1943年下半年“堡垒”作战行动之后,德军的许多重型坦克都被调往东部,七个整编营或缺编营的共计238辆虎式坦克在年底抵达。但这些坦克从不集中在一个地方,而是分散在3个集团军群中,因为在任何时间苏军都可能在多达十几个地方的一处或多处发起进攻。在1944年到1945年其间,在东线总计有9个营在作战,但是并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出现在战线上。最后装备PzKpfw ⅥAusf E虎式坦克同时也是最后一个组建的第501重型坦克营在1944年7月最终也被调遣。

这之后一个月内,原虎式坦克的生产线关闭,而同时第一批虎王式坦克出现在东部战线上。此后,很少有新的或修复的虎式坦克发往东线,总计不到20辆。另外还有第29坦克团的11辆旧坦克,这些坦克是作为增援从训练分队中调集来的,于1945年3月抵达前线。那时,由于红军不屈不挠的进攻,德军被迫快要退出波兰,撤回到自己的国界。坦克的损失极为惨重,超过了卡塞尔工厂的坦克产量。重型坦克营的实力正确确实实地逐渐损耗殆尽。到战争结束的最后一个月时,在东线的各种能参战的重型坦克不足50辆。  


德军的末日  
  战斗自始至终都非常残酷,但在某些阶段更加触目惊心。有名的第501、505和506重型坦克营在1944年的俄罗斯夏季攻击战中被消灭,后来又重新组建。曾在7天的战斗中损失了45辆新的虎王式坦克的第506营在重新组建后,没有返回到东线,而是留在了西线。但第501和505营回到了东线,第501营在那里再次被消灭;第505营在战争结束的最后一个月里被迫退回到德国,它原有的45辆坦克只剩下不到12辆。  
  到5月的第一个星期,德军的防御重心转向柏林,随着补给的渐渐耗尽,虎式坦克的威力荡然无存。然而,在短短两年半的战斗岁月里,尽管参战的虎式坦克数量不多,其声誉还是首屈一指,成为德军军事力量的象征。从许多方面看,虎式坦克成了以后主战坦克仿效的对象,它充分证明只有装甲最厚、火力最强的坦克才能在现代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当然,坦克也要符合其他的重要标准,并且获得充分的支援。  


总结  
  然而,虎式坦克在某些次要方面确实有不足之处,足以导致它的灭亡。过重的引擎和传动装置使坦克显得极为笨重,经常发生涉及到压力问题的机械故障。坦克的燃料消耗十分厉害,行程有限。大部分传动齿轮过于复杂,在战场环境中几乎得不到妥善的保养。炮塔即使在液压装置驱动下转动也很慢;手动操作时,更是慢得让人难以忍受,很难捕捉移动目标。主炮的不稳定使得只有在静止状态下才能精确瞄准目标开火。然而,撇开这些看起来一大堆的缺陷,实际上虎式坦克的防护能力堪称一流,其主炮无疑也是当时同类火炮中最好的。这两个重要因素结合起来使得虎式坦克成为当时战场上最强大、最可怕的武器。  
虎式战场各种
钠冷排气是神马东西....
虎式坦克生产的数量不多,所以其变型车并不多见。由波尔舍公司设计的虎式坦克发展而来的90辆坦克歼击车一败涂地,此外只有18辆虎式坦克的底盘用于改装成突击坦克。

一些坦克,特别是M4谢尔曼坦克和丘吉尔坦克,常被用于发展成形形色色的变型车。但是PzKpfw Ⅵ虎式坦克不属此列,一方面因它自身的特点所局限,另一方面因为其生产数量很少。  
  亨舍尔公司生产的虎式坦克真正的变型车只有三种,其中最普遍的是Sdkfz 267和268虎式指挥坦克。这是一种标准的炮车,撤除了MG34并列机枪和机枪弹药存储舱,并腾空部分主炮弹药存储空间改为存放附加无线电设备:能较远距离通讯的Fu7和Fu8设备,用于与指挥组以及提供近距离空中支援的德国空军保持联系。与德国一些指挥坦克不同,虎式指挥坦克依然保留主炮,可以继续实施攻击。尽管坦克乘员在必要时能开炮,他们坐在炮手和装填手的位置上首先要做的则是操作辅助无线电设备。其他的德国指挥坦克则用腾空的炮位安置一块指挥板,只装一根仿真炮管。然而,所有指挥坦克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有附加无线电天线,并总是首当其冲成为敌军的攻击目标。  


拖救遭损的虎式坦克  
  尽管困难重重,行之有效的办法还是由1辆,有时甚至2到3辆重18吨的四分之三履带式牵引车拖救虎式坦克,车辆间用堆叠在坦克侧甲板的两条牵引电缆前后联挂起来。经验丰富的乘员在上战场前预先把钢索在牵引孔上交叉系紧以减少钢索的偏荡。一般尽可能使用刚性A型牵引杆,因为它在控制被牵引的坦克时特别有效。  
  每个重型坦克营名义上有13辆牵引车的编制,但通常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只好用正常无损的虎式坦克来拖救已瘫痪的坦克。并非只在关键时刻才借助这种方法,因为要在敌人射程内拖救遭损的坦克,坦克显然比未装甲的牵引车更有优势。这种做法导致了好几十,也许好几百辆虎式坦克的损失。  
  有时缴获的敌坦克也会被用作牵引车。也有极少量虎式坦克因此改装成PzKpfw Ⅵ(Sdkfz 185)虎式抢救坦克。  


虎式突击坦克  
  从1943年末开始,18辆虎式坦克被改装成380毫米突击迫击炮的承载器,称为摩托化虎式突击坦克,但更通用的名称是虎式突击坦克。这些坦克都没有炮塔,代之以组装的固定上层舱。这种结构从自行反坦克炮的炮垛衍生而来,它的前壁和侧壁均与垂直面成30度角。其主炮仰角可从水平线一直到几乎垂直的85度范围内调节,转向范围为20度,两者都通过涡轮和副齿杆传动手动操作。这种设计和以往的同类发射器有天壤之别,用一个构思巧妙的紧塞器使从炮管和衬垫之间通过的推进气偏离,然后从炮口的一个穿孔环排出,从而有效减轻后坐力。  
380毫米突击迫击炮装有稳定齿杆,能发射230千克重的高爆榴弹,射程达6000米。射弹太重,乘员无法举起,所以运用了可拆卸的小型起重机。弹药装满时,虎式突击坦克有13发弹药,一发在炮管里,另外12发存放在侧箱。迫击炮管只能在零高程和零方位角装填,因此射速很低。需把炮管降低至装填位,滚柱式送弹盘放在适当的位置。弹药用完后,可通过上层舱顶上纵向钢轨上的绞盘取下弹药架上的弹药,将其推入炮膛,然后升高炮管重新进行瞄准。整个过程需包括炮手在内的四个人完成,而全部坦克乘员为七名。前装甲的炸弹架上有一挺口径7.92毫米MG34机枪。据说曾有8辆虎式突击坦克参加了阿登大反攻,表现却很一般;突击坦克只在毁灭华沙犹太人区的行动中略有成效。  
  除了虎式指挥坦克外,数量最多的一种所谓的虎式坦克变型车实际上已经完全是另一种坦克了,那就是费迪南德·波尔舍最初为了与亨舍尔公司生产的样车进行竞争而设计的坦克的改进型。尽管VK4501(P)外观上与PzKpfw Ⅵ型坦克相似,实际上两者区别很大,VK4501(P)的传动装置和纵向扭力杆悬挂装置复杂得多,它的气冷式汽油发动机通过两台独立电动机驱动发电机传动履带。  


波尔舍虎式坦克的改型车  
  据说费迪南德·波尔舍,这位才华横溢的机动车设计者曾经与希特勒有过私人会晤,而且对元首影响颇大,单凭这一点就保证了90辆PzKpfw Ⅵ Ausf P虎式坦克底盘得以在1942年生产。而实际上当时的情况更有可能是,军方在波尔舍和亨舍尔这两个设计对手间进行选择的余地非常小。亨舍尔公司是第一次制造坦克,而新的重型坦克对战争装备又是生死攸关,因此决定波尔舍公司也接少量订单生产坦克,作为亨舍尔公司的生产线出现故障时的不时之需。后来一切正常,所以在第一批坦克后,再也没有生产波尔舍虎式坦克。  
  以最初设计形式生产的坦克只有5辆,其余的都送到柏林的工厂被改装成重型主战坦克。从一开始就困扰着波尔舍生产计划的价格不菲的气冷式发动机在改进时首先被弃用,代之以马巴赫HL230发动装置,但保留了电动驱动。新型坦克在原来炮塔的位置装置了固定的上层舱,垂直的前装甲厚200毫米,侧面和后部斜装甲厚80毫米,并装配了转向和仰角范围非常狭窄的L/71-PaK 43/2火炮(后来经稍作改进装置于虎王式坦克)。  
新的虎式(P)主战坦克(Sdkfz 184)有一个官方昵称为“费迪南德”,但在那些倒霉地配置了这种坦克的部队里,它却被称为“大象”,官方很快也改变了对这种坦克的看法。1943年3月,坦克通过了作战试验。四个月后,所有现存的坦克都被派参加“堡垒”作战计划。由于没有装备任何防御武器,“大象”对携炸药包的苏联坑道工兵束手无策,而它本来就很低的20千米/小时的最高速度使其无法再放慢,65吨的全重又使其行程只有90千米。  
  重型主战坦克甚至比虎式坦克更容易发生故障,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场上几乎没有一辆是借助自身动力撤离的。后期生产型上多了一挺安装在车体内的机枪,但是所有执行战斗任务的坦克都无法逃过被俘或遭损的命运。某本军事技术百科全书中是这样描述“大象”的,“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作战武器,充分说明了仅仅注意理论上的优势而忽略基本战术要求来设计装甲车辆的危险性。”  
   PzKpfw 虎ⅡAusf B虎王式坦克并不是虎式坦克的变型车,尽管两者名称相似,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一样,而且都装有一门口径88毫米火炮。相反,实际上很多人会把它看作是PzKpfw Ⅴ型豹式坦克的重量级发展产物。  
  这种德国重型坦克和起初的PzKpfw Ⅵ型虎式坦克截然不同,值得对其单独进行全面研究。如果只是想了解德国重型坦克设计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在此注意一下它的主要特点。  
  很显然,设计师们意识到斜装甲能增强防护能力。于是他们在设计新坦克时,上、下前装甲以40度倾角安装,车体侧装甲的倾角为60度。这种倾角安装法还被应用于后来的弹道结构以及完全重新设计的炮塔两侧,炮塔后部有一个明显的裙撑能更好地存放主炮待发弹药。装甲板的厚度也增加了,炮塔顶和车体上装甲最薄,为40毫米,上部前装甲最大厚度为150毫米,而炮塔表面装甲则厚达180毫米。  
以上这一切再加上一门71倍于口径88毫米长身管火炮的使用,使新坦克的战斗全重达70吨。这种坦克有几个不同的名称,德军称之为“虎王”或“虎Ⅱ”式坦克,而与之交过手的美军和英军士兵则称其为“皇家虎”式坦克或“虎王”式坦克。由于装置了与虎式坦克相同的HL230动力装置,它的表现无论如何算不上出类拔萃。据说虎王式坦克的公路速度能达到38千米/小时,而实际上越野速度还不到这一速度的一半。另外坦克耗油量巨大,即使在公路行军,865升的燃料也只能仅仅维持110千米。  
  从1944年1月第一批5辆虎王式坦克配置给在法国的轻型装甲师到1945年3月期间,只生产了492辆虎王式坦克,那时德国工业基础已遭到严重摧毁。生产高峰期出现在1944年8月,当月有94辆坦克驶离亨舍尔厂区。可用于作战的虎王式坦克总数从未超出过1945年2月达到的226辆。  
虎式变型
LZ你几乎所有的图都挂了、、、还有你是从什么地方转的....马巴赫这个翻译真蛋疼
ASSO 发表于 2012-6-18 01:28
钠冷排气是神马东西....
莫非是传说中天顶星科技液态金属微型车辆用反应堆?金属钠做冷却剂还是蛮给力的。
现在流行转帖不需注明出处么?
话说,我觉得超大应该自行设立一个武器、军事历史等方面的资料库,一则方便入门,二则方便查阅,三则省得老是有人拿科普材料来刷帖子。
好些图不是“老虎”而是“费迪南”自行火炮啊,楼主发图不太考究哦。
jiaogang165 发表于 2012-6-18 11:16
好些图不是“老虎”而是“费迪南”自行火炮啊,楼主发图不太考究哦。
说自行火炮也不太靠谱吧。。。
jiaogang165 发表于 2012-6-18 11:16
好些图不是“老虎”而是“费迪南”自行火炮啊,楼主发图不太考究哦。
字看完再说
nazci 发表于 2012-6-18 09:18
现在流行转帖不需注明出处么?
话说,我觉得超大应该自行设立一个武器、军事历史等方面的资料库,一则方便 ...
这篇文章确实当科普都很难啊....各种错误.....有的甚至像是Google机翻
好多图啊
交错负重轮是哪个蛋疼的设计师搞的,害的我做模型都费劲
马巴赫让我愣了一下,想一下。。。 哦 迈巴赫啊
虎的主要对手应该不是谢尔曼、T-34-76、克伦威尔吧?
而应该是潘兴、斯大林、丘吉尔……
况且T-34-76后来升级到85了火力上与老虎还是有的一拼的
2013-3-14 14:07 上传

发一组工厂里的老虎
2013-3-14 14:08 上传

2013-3-14 14:08 上传

2013-3-14 14:09 上传

2013-3-14 14:10 上传

2013-3-14 14:11 上传

2013-3-14 14:12 上传

2013-3-14 14:12 上传

2013-3-14 14:14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