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忆知青生活:能住上房子 已经觉得很幸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12:04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知青 > 正文  2012年06月12日 09:14
来源:打工妹 作者:敬一丹 王邵辉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ziliao/detail_2012_06/12/15227178_0.shtml
核心提示:妈妈的话给我打了预防针,让我提前做好了“遭罪”的思想准备。所以当我真到了林区,虽然真是没有电,但居然能住上房子,已经觉得很幸福了。



本文摘自《打工妹》2004年07期,作者:敬一丹 王邵辉,原题为《敬一丹:热爱生活的女人最有味》

闹“书荒”的青春

哈尔滨是我的家乡。我把我最单纯的一段时光———童年和少年的记忆,留在了那个冰天雪地的城市。

学生时代,我也算品学兼优吧,只是偏科,我的化学成绩就曾只考过四十几分,至今也没闹明白元素周期表是怎么回事儿。我们那代人生活在一个只有英雄没有偶像的年代,如果真要说到崇拜,居里夫人是我一生都非常崇拜的人,不光是因为她的成就为她赢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名杰出女性。

经历“文革”是我们这代人不忍去回想的伤痛,而经历“文革”中的“书荒”更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遗憾。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许多人已经远离了书本,市面上也根本看不到几本社科书,铺天盖地的都是当时的主流媒体“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可以想像我们那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何等的贫瘠。

我的幸运来自于17岁那年。我和其他女同学参与整理了黑龙江省图书馆大型书库。我平生第一次看见那么多书。我记得,当我迈进那个巨大无比的藏书室,看见高高耸立的书架时,我受到的震撼不仅是来自于它的规模之巨,也是来自到处落满的厚厚灰尘。那些书被禁在这里多年了。当我轻轻地吹开那些灰尘时,它们能立刻呛住我的嗓子,那一刻我理解了“尘封”一词的含义。当时书库的管理员对我们学生特别优待,为每人办了张借书卡,每次整理完书我都要借上两本。也就是在整理书库的那半年时间里,我阅读了一些禁书,如:《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等,第一次看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珍贵的美术作品时,我非常震撼,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东西!后来我有机会在欧洲亲眼看到那些作品的原件时,我好像又闻到了黑龙江省图书馆书库的味道,那是一种真实的嗅觉记忆。

吃苦是门学问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一家6口人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地方:爸爸进了呼兰的军管会学习班,妈妈去了北安的凤凰山农场,姐姐去了密山的生产建设兵团,我与两个弟弟留在哈尔滨上学。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学着操持整个家了。我要跟各种布票、粮票打交道,为远方的亲人寄他们需要的东西,照顾两个小弟弟。好在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跟妈妈学会了针线活,因此,给弟弟缝补衣服已经难不倒我。苦的时间长了,也就不以为苦,甚至以苦为乐了。直到现在,市面上已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式拖把,我仍喜欢自己扎拖把。扎好了,抖搂抖搂那整齐的旧布条,仍能体会到一种快意、一种成就感。

当年,我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到了黑龙江的小兴安岭青河林场当知青。临行前,妈妈告诉我:“享福不用学,吃苦可是一门大学问。你要去的地方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帐篷,也不会有电,只能点煤油灯,你得学会吃苦啊!”妈妈的话给我打了预防针,让我提前做好了“遭罪”的思想准备。所以当我真到了林区,虽然真是没有电,但居然能住上房子,已经觉得很幸福了。

后来才意识到,妈妈当年对我说过的让我学会吃苦的话,实际上是让我逐渐学会一种积极实际的生活态度,确实使我受用终生。

知青生活的第一年,我每天干的活是修路。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有个印象深刻的画面,那就是每回修路遇到过往车辆,我们知青都会不约而同地停下手里的活,眼睛齐刷刷地看着车从视线的这头开来,再目送着它消失在视线那头,不为别的,只因为那辆车连接着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发自内心地羡慕车上的人能有来来往往的自由。

父亲给我的信中曾这样写道: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也修过路,他在修路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心爱的人冬尼娅。父亲指点我,下乡锻炼不仅是过艰苦的日子,还是在锻炼自己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这种指点对一个17岁的少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话给了我激励,我忽然明白了,下乡当知青不光是为了吃苦, 更是为了成为像保尔那样意志坚强的人。

当年当知青修路那会儿,我没有像保尔那样遇到冬尼娅,倒是日后在考研究生的过程中,遇到了命运安排的那个“他”。
考场上收获爱情

结束了上山下乡之后,我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学成后我被分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当播音员,有了份不错的工作。我似乎应该知足了,但两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意犹未尽,于是考研成了我重返校园的惟一途径。终于,我第三次上考场不仅如愿以偿,而且在考研过程中还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缘。 80年代初,考研究生的人很少,女性更是凤毛麟角。我和先生都考的是北京的研究生,而且考点在同一个学校。巧的是,我们两家所在的方向也一致,于是当他每科考完骑车回家时都能看见我背着个书包往回走,他说他在第一次考研时就注意上我了,后来省直机关广播操比赛,我先生再次在人群里发现了我,并且记下了我队服上印着的单位名称———省电台。再后来,他通过他在省电台的朋友打听我,于是就有了这份缘。

我先生先我一年考上的研究生,虽然他已高我一个台阶了,但却从不给我压力,我们的书信来往中他曾多次这样说:我不会因为我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而非要求你也上这个台阶,我尊重你的兴趣和你最终的决定。当我最后还是决定第三次考研时,我先生主动指导我复习,所有的政治经济题也都是他帮我划定范围的,而且果然有效,他是学政治经济学的嘛。

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对一个女人来说,在大学里当老师,既可以照顾家庭,又非常稳定。可我内心还有一种欲望,想过富于变化的生活,特别想到新闻第一线去做工作。于是我利用在中央电视台进修的机会,开始学做一名普通的记者。记得我初次参与的报道只是个小型的经济研讨会议,但能记录与会学者踊跃的发言,感受他们活跃的思维,我好像一下子离社会生活近了,能摸到社会跳动的脉搏了,这让我体味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感。在回家的路上,夏天的北京下起了小雨,我兴奋难抑,独自在雨中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好像忽然间知道什么能让我兴奋了,那就是面对一切新鲜和未知。因为这样,到电视一线上去,只是早晚的事了。

我的丈夫是研究经济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曾在国家经贸委工作。后来他组建了一个由63家大中型企业做股东的保险公司,他做董事长。

做新闻工作的,工作和生活没有规律。我是说出差就出差,说加班就加班,接触的人既多又杂,但是丈夫理解我的工作,这让我感动,也让我更加尊敬他。曾经有人问我:“给你这样的人当丈夫,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说:“我先生,一宽容,一自信。当宽容和自信结合到同一个男人身上时,就是很好的丈夫了。”

80岁也是女人

有一次,我在镜子里端详自己不再年轻的脸,叹口气说:“我都有皱纹了。”这时,站在我身后的妈妈说:“一丹啊,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初听这句话,觉得没什么,甚至有些不以为然,可是越琢磨越有味道。哪个女人都在乎自己的面容,何况以出头露面为职业的女人呢。我开始做主持人时就已经不年轻了。妈妈的这句话对我是一个提醒,我应该准确地给自己一个定位。年龄,可能是一种负担,也可能是一种财富,就看自己用什么眼光去看它了。

我刚刚过了本命年。这一年,穿红戴红,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年轻起来,连刚刚出版的书《99个问号》的封面都是红色的,年近半百,过去很遥远,现在就在眼前。我之所以不避讳谈年龄,正是母亲的话让我学会了从容面对。

母亲还对我说过一句话:“80岁也是女人。”母亲说,这是我的外公对她说的。在74岁的母亲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获得了许多人生的感悟:离休之后的母亲利利索索地盘起了头发,穿上了鲜亮的紫红色毛衣,后来还参加了省公安厅老干部组织的金盾合唱团,居然还学会了跳交谊舞。有一次,我随母亲到老干部活动室去跳舞,看到她翩翩的舞姿,那形象既熟悉又陌生。有滋有味,热爱生活,这也许是最本质的女人味儿。“80岁也是女人”这句外公告诉母亲的话,将来我也会告诉我的女儿。

给“新一代”女儿当妈

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儿女,我也不例外。我有一个非常令我骄傲的女儿,我一直视她为我的贴心小棉袄。

我曾经以为,孕育孩子的时候,读几本《育儿指南》能管事儿,但,孩子一天天长大,每天都在给妈妈出题,没有哪一本书能管理好全天下的孩子,能解这课题的, 还是当妈妈的人。

学着当妈妈———学着给小婴儿当妈妈,学着给第一次走进幼儿园的孩子当妈妈,学着给青春期的孩子当妈妈,学着给遭遇挫折的孩子当妈妈———当妈妈真是一门深刻的学问。我妈曾看着长大了的儿女说:过去是三娘教子,现在是子教三娘。现在我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我经常在长大了的女儿身上得到某种启示,甚至在她面前我都不好意思偷懒。当我几经犹豫,放弃了考博士的打算时,我女儿说:“妈妈不思进取。”这还真说到点上了。我现在最大的毛病就是缺少内心的激情和冲劲儿,嘴里唱着“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是为自己找一个不进取的借口。女儿在成长,她不知道她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在妈妈这里产生某种反应,当产生良性反应时,当妈妈的是挺欣慰的。
凤凰网资讯 > 历史 > 知青 > 正文  2012年06月12日 09:14
来源:打工妹 作者:敬一丹 王邵辉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iqing/ziliao/detail_2012_06/12/15227178_0.shtml
核心提示:妈妈的话给我打了预防针,让我提前做好了“遭罪”的思想准备。所以当我真到了林区,虽然真是没有电,但居然能住上房子,已经觉得很幸福了。



本文摘自《打工妹》2004年07期,作者:敬一丹 王邵辉,原题为《敬一丹:热爱生活的女人最有味》

闹“书荒”的青春

哈尔滨是我的家乡。我把我最单纯的一段时光———童年和少年的记忆,留在了那个冰天雪地的城市。

学生时代,我也算品学兼优吧,只是偏科,我的化学成绩就曾只考过四十几分,至今也没闹明白元素周期表是怎么回事儿。我们那代人生活在一个只有英雄没有偶像的年代,如果真要说到崇拜,居里夫人是我一生都非常崇拜的人,不光是因为她的成就为她赢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更重要的是她是一名杰出女性。

经历“文革”是我们这代人不忍去回想的伤痛,而经历“文革”中的“书荒”更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遗憾。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许多人已经远离了书本,市面上也根本看不到几本社科书,铺天盖地的都是当时的主流媒体“两报一刊”(即《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可以想像我们那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何等的贫瘠。

我的幸运来自于17岁那年。我和其他女同学参与整理了黑龙江省图书馆大型书库。我平生第一次看见那么多书。我记得,当我迈进那个巨大无比的藏书室,看见高高耸立的书架时,我受到的震撼不仅是来自于它的规模之巨,也是来自到处落满的厚厚灰尘。那些书被禁在这里多年了。当我轻轻地吹开那些灰尘时,它们能立刻呛住我的嗓子,那一刻我理解了“尘封”一词的含义。当时书库的管理员对我们学生特别优待,为每人办了张借书卡,每次整理完书我都要借上两本。也就是在整理书库的那半年时间里,我阅读了一些禁书,如:《安娜·卡列尼娜》、《红与黑》等,第一次看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非常珍贵的美术作品时,我非常震撼,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东西!后来我有机会在欧洲亲眼看到那些作品的原件时,我好像又闻到了黑龙江省图书馆书库的味道,那是一种真实的嗅觉记忆。

吃苦是门学问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一家6口人分布在四个不同的地方:爸爸进了呼兰的军管会学习班,妈妈去了北安的凤凰山农场,姐姐去了密山的生产建设兵团,我与两个弟弟留在哈尔滨上学。

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学着操持整个家了。我要跟各种布票、粮票打交道,为远方的亲人寄他们需要的东西,照顾两个小弟弟。好在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跟妈妈学会了针线活,因此,给弟弟缝补衣服已经难不倒我。苦的时间长了,也就不以为苦,甚至以苦为乐了。直到现在,市面上已有了各种各样的新式拖把,我仍喜欢自己扎拖把。扎好了,抖搂抖搂那整齐的旧布条,仍能体会到一种快意、一种成就感。

当年,我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上山下乡,到了黑龙江的小兴安岭青河林场当知青。临行前,妈妈告诉我:“享福不用学,吃苦可是一门大学问。你要去的地方没有房子住,只能住帐篷,也不会有电,只能点煤油灯,你得学会吃苦啊!”妈妈的话给我打了预防针,让我提前做好了“遭罪”的思想准备。所以当我真到了林区,虽然真是没有电,但居然能住上房子,已经觉得很幸福了。

后来才意识到,妈妈当年对我说过的让我学会吃苦的话,实际上是让我逐渐学会一种积极实际的生活态度,确实使我受用终生。

知青生活的第一年,我每天干的活是修路。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有个印象深刻的画面,那就是每回修路遇到过往车辆,我们知青都会不约而同地停下手里的活,眼睛齐刷刷地看着车从视线的这头开来,再目送着它消失在视线那头,不为别的,只因为那辆车连接着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发自内心地羡慕车上的人能有来来往往的自由。

父亲给我的信中曾这样写道: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保尔也修过路,他在修路的过程中还遇到了心爱的人冬尼娅。父亲指点我,下乡锻炼不仅是过艰苦的日子,还是在锻炼自己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这种指点对一个17岁的少女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话给了我激励,我忽然明白了,下乡当知青不光是为了吃苦, 更是为了成为像保尔那样意志坚强的人。

当年当知青修路那会儿,我没有像保尔那样遇到冬尼娅,倒是日后在考研究生的过程中,遇到了命运安排的那个“他”。
考场上收获爱情

结束了上山下乡之后,我考取了北京广播学院。学成后我被分到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当播音员,有了份不错的工作。我似乎应该知足了,但两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意犹未尽,于是考研成了我重返校园的惟一途径。终于,我第三次上考场不仅如愿以偿,而且在考研过程中还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缘。 80年代初,考研究生的人很少,女性更是凤毛麟角。我和先生都考的是北京的研究生,而且考点在同一个学校。巧的是,我们两家所在的方向也一致,于是当他每科考完骑车回家时都能看见我背着个书包往回走,他说他在第一次考研时就注意上我了,后来省直机关广播操比赛,我先生再次在人群里发现了我,并且记下了我队服上印着的单位名称———省电台。再后来,他通过他在省电台的朋友打听我,于是就有了这份缘。

我先生先我一年考上的研究生,虽然他已高我一个台阶了,但却从不给我压力,我们的书信来往中他曾多次这样说:我不会因为我已经上了一个台阶而非要求你也上这个台阶,我尊重你的兴趣和你最终的决定。当我最后还是决定第三次考研时,我先生主动指导我复习,所有的政治经济题也都是他帮我划定范围的,而且果然有效,他是学政治经济学的嘛。

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对一个女人来说,在大学里当老师,既可以照顾家庭,又非常稳定。可我内心还有一种欲望,想过富于变化的生活,特别想到新闻第一线去做工作。于是我利用在中央电视台进修的机会,开始学做一名普通的记者。记得我初次参与的报道只是个小型的经济研讨会议,但能记录与会学者踊跃的发言,感受他们活跃的思维,我好像一下子离社会生活近了,能摸到社会跳动的脉搏了,这让我体味到了从未有过的快感。在回家的路上,夏天的北京下起了小雨,我兴奋难抑,独自在雨中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好像忽然间知道什么能让我兴奋了,那就是面对一切新鲜和未知。因为这样,到电视一线上去,只是早晚的事了。

我的丈夫是研究经济学的,研究生毕业后曾在国家经贸委工作。后来他组建了一个由63家大中型企业做股东的保险公司,他做董事长。

做新闻工作的,工作和生活没有规律。我是说出差就出差,说加班就加班,接触的人既多又杂,但是丈夫理解我的工作,这让我感动,也让我更加尊敬他。曾经有人问我:“给你这样的人当丈夫,应该是个什么样子?”我说:“我先生,一宽容,一自信。当宽容和自信结合到同一个男人身上时,就是很好的丈夫了。”

80岁也是女人

有一次,我在镜子里端详自己不再年轻的脸,叹口气说:“我都有皱纹了。”这时,站在我身后的妈妈说:“一丹啊,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初听这句话,觉得没什么,甚至有些不以为然,可是越琢磨越有味道。哪个女人都在乎自己的面容,何况以出头露面为职业的女人呢。我开始做主持人时就已经不年轻了。妈妈的这句话对我是一个提醒,我应该准确地给自己一个定位。年龄,可能是一种负担,也可能是一种财富,就看自己用什么眼光去看它了。

我刚刚过了本命年。这一年,穿红戴红,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年轻起来,连刚刚出版的书《99个问号》的封面都是红色的,年近半百,过去很遥远,现在就在眼前。我之所以不避讳谈年龄,正是母亲的话让我学会了从容面对。

母亲还对我说过一句话:“80岁也是女人。”母亲说,这是我的外公对她说的。在74岁的母亲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获得了许多人生的感悟:离休之后的母亲利利索索地盘起了头发,穿上了鲜亮的紫红色毛衣,后来还参加了省公安厅老干部组织的金盾合唱团,居然还学会了跳交谊舞。有一次,我随母亲到老干部活动室去跳舞,看到她翩翩的舞姿,那形象既熟悉又陌生。有滋有味,热爱生活,这也许是最本质的女人味儿。“80岁也是女人”这句外公告诉母亲的话,将来我也会告诉我的女儿。

给“新一代”女儿当妈

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儿女,我也不例外。我有一个非常令我骄傲的女儿,我一直视她为我的贴心小棉袄。

我曾经以为,孕育孩子的时候,读几本《育儿指南》能管事儿,但,孩子一天天长大,每天都在给妈妈出题,没有哪一本书能管理好全天下的孩子,能解这课题的, 还是当妈妈的人。

学着当妈妈———学着给小婴儿当妈妈,学着给第一次走进幼儿园的孩子当妈妈,学着给青春期的孩子当妈妈,学着给遭遇挫折的孩子当妈妈———当妈妈真是一门深刻的学问。我妈曾看着长大了的儿女说:过去是三娘教子,现在是子教三娘。现在我终于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我经常在长大了的女儿身上得到某种启示,甚至在她面前我都不好意思偷懒。当我几经犹豫,放弃了考博士的打算时,我女儿说:“妈妈不思进取。”这还真说到点上了。我现在最大的毛病就是缺少内心的激情和冲劲儿,嘴里唱着“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是为自己找一个不进取的借口。女儿在成长,她不知道她的每一个变化都会在妈妈这里产生某种反应,当产生良性反应时,当妈妈的是挺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