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星2A卫星研制历经五年磨砺步步艰辛步步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13:14


   “在地面测试中,五院对卫星加电时间要求在1000小时以上,而中星2A的电测时间则达到2500小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试验队员们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使卫星实现了‘工作零缺陷、产品零故障’的目标。”回忆起与卫星相伴走过的5年岁月,一幕幕场景在中星2A卫星总指挥张宝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6月初,该卫星经过数次变轨后成功定点,已处于正常的工作姿态。

  “久经考验”攻克难关

  据介绍,中星2A卫星上有600多台设备,是以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平台为主研制的最大的通信卫星。2007年4月,该卫星立项研制。

  为了满足用户指标要求,“卫星研制队伍确定了8项关键技术、1项专项技术,要迈上新台阶,难度非常大。”张宝介绍道。科研人员虽然曾对卫星关键技术开展了预研工作,但进入工程阶段后,仍有一些关键技术未全部实现工程化。这给后续研制工作增加了困难,对卫星的研制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研制周期紧张的局面,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张宝说,“其一,由于初样、正样研制阶段交叉很多,我们对已经初样验证的分系统或单机产品先行进行正样投产;其二,优化测试流程,边测试边等待后续产品交付,以满足进度要求;其三,对交付进度紧张的分系统或单机单位,型号‘两总’深入一线,到研制单位帮助解决技术和保障条件等问题。”

  一般卫星的电测时间是1500小时左右,为什么中星2A卫星长达2500小时?

  其实,长时间电测的目的是让研制人员能够发现并解决卫星上可能出现的元器件早期失效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经过1000小时的电测,一些早期就会失效的元器件便能在这期间被发现,但这是针对成熟设备及单机的要求。

  “中星2A卫星应用了很多新设备、新技术,初样、正样阶段交叉状态很多,研制人员需要更长的电测时间来检测新设备能否满足要求。”卫星总设计师邹恒光如是说。

  “卫星需要更多的试验来验证新技术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邹恒光带领技术人员不辞辛苦反复设计试验,才最终掌握了关键技术,为保证卫星研制周期和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张宝说。

   “认真劲”树起榜样

  中星2A卫星副总师王世波的“认真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试验队员王善敏说。

  1992年,王世波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来到五院工作。经过近20年的历练,他对卫星的技术状态了如指掌,特别注重卫星研制过程中的细节的控制。

  测试主任设计师刘枫回忆说,有一次,当天的测试工作接近尾声,整星断电后,除湿仪供电电源电力不足,致使除湿仪不能正常工作。一些人认为,所有的工作都结束了,没什么关系。可这一细节没有逃过王世波的眼睛,他及时提醒技术人员更换电源,保证了除湿仪正常工作。

  “他把每一个环节都放在心上,保证每一个细节不出纰漏。他认真负责、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善敏说。

  之前,王世波也担任过测试主任设计师,对综合测试工作非常熟悉。在日常测试工作中,他经常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队员们,告诉他们怎样做,在测试细节上要注意哪些方面。

  有一次,在卫星接口测试中,测试数据出现了超差情况,大家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得知情况后,王世波没有急于听取大家的解释,而是直接拿起仪器亲自去测试,并最终解决了问题,获取了正确的测试数据。

  王世波以实际行动让年轻的队员们学到了不少东西。“问题出现了,仅靠想是不够的,而应该去实践,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提起王世波这位“老师”的教诲,王善敏深有感触地说。

  中星2A卫星在出厂前经历了近2400小时的电测时间,加上在卫星发射中心100多小时的电测时间,打破了王世波和队员们在尼日利亚通信卫星测试时创造的纪录。长时间的加班加点、并肩作战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就在中星2A卫星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久,王世波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但他打完点滴后第一时间就出现在测试现场,这让所有的队员们感动不已。“我们有无穷的力量,没有理由不成功。”王善敏激动地说。面对队员们的敬重,王世波却很平静地告诉记者:“我毕竟工作了20年,经验多、方法多,对年轻队员们进行‘传帮带’,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协同工作。”

     “年轻不是问题”

  在中星2A卫星试验队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该试验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吴继峰给记者出示的一份试验队员特点分析报告中显示:该试验队共有158名队员,平均年龄为34.4岁。

  在卫星发射中心的40多天里,年轻的队员们取得了工作无缺陷、产品零故障的佳绩,试验队的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

  “年轻不是问题,只要肯认真学习、善于总结经验,工作一样能做得出色。”中星2A卫星副总指挥张浩说。为此,试验队在卫星发射中心组织了11期专题技术讲座,并对首次进场人员开展了系统培训。

  在卫星发射中心,“80后”女试验队员杨潇还是第一次从事电测指挥工作。这个岗位需要她合理安排流程,力求用最短的时间让每个分系统得到准确的测试,同时要防止人为的误操作及测试不当对卫星造成的损害。她的职责如同“交通警察”,要合理指挥交通,使道路畅通无阻。

  在指挥测试过程中,她通过调度电话喊出的7500多句指挥口令标准、清晰,深得张宝和队员们的认可:“有条有理,很沉稳。”

  “虽然第一次在前方担任电测指挥,但我发出的每一道口令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杨潇说,为此,她曾专门仔细学习了其他型号的电测指挥口令。

  杨潇的嗓音清脆悦耳,可她觉得,自己的嗓音还不够洪亮,所以在喊口令时会尽量提高音量。电测车间不允许带水进入,作为电测指挥,更不允许离岗去喝水。所以,她在岗位上坚持不喝水、不离岗。有一次,她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从岗位上下来后嗓子特别疼,我就直接去找队医了。”她笑着说。

  由于表现出色,杨潇被试验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总结说:“说到底,工作就是要严慎细实。作为党员,还要做表率、讲奉献。”

  在张宝心中,一支优秀的团队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其次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显然,在这支队伍中,三方面的要求都实现了。(黄琦) 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4/n206/n216/c246573/content.html

   “在地面测试中,五院对卫星加电时间要求在1000小时以上,而中星2A的电测时间则达到2500小时。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试验队员们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使卫星实现了‘工作零缺陷、产品零故障’的目标。”回忆起与卫星相伴走过的5年岁月,一幕幕场景在中星2A卫星总指挥张宝脑海中清晰地浮现出来。6月初,该卫星经过数次变轨后成功定点,已处于正常的工作姿态。

  “久经考验”攻克难关

  据介绍,中星2A卫星上有600多台设备,是以东方红四号通信卫星平台为主研制的最大的通信卫星。2007年4月,该卫星立项研制。

  为了满足用户指标要求,“卫星研制队伍确定了8项关键技术、1项专项技术,要迈上新台阶,难度非常大。”张宝介绍道。科研人员虽然曾对卫星关键技术开展了预研工作,但进入工程阶段后,仍有一些关键技术未全部实现工程化。这给后续研制工作增加了困难,对卫星的研制进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解决研制周期紧张的局面,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张宝说,“其一,由于初样、正样研制阶段交叉很多,我们对已经初样验证的分系统或单机产品先行进行正样投产;其二,优化测试流程,边测试边等待后续产品交付,以满足进度要求;其三,对交付进度紧张的分系统或单机单位,型号‘两总’深入一线,到研制单位帮助解决技术和保障条件等问题。”

  一般卫星的电测时间是1500小时左右,为什么中星2A卫星长达2500小时?

  其实,长时间电测的目的是让研制人员能够发现并解决卫星上可能出现的元器件早期失效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经过1000小时的电测,一些早期就会失效的元器件便能在这期间被发现,但这是针对成熟设备及单机的要求。

  “中星2A卫星应用了很多新设备、新技术,初样、正样阶段交叉状态很多,研制人员需要更长的电测时间来检测新设备能否满足要求。”卫星总设计师邹恒光如是说。

  “卫星需要更多的试验来验证新技术设计的可行性和可靠性。邹恒光带领技术人员不辞辛苦反复设计试验,才最终掌握了关键技术,为保证卫星研制周期和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张宝说。

   “认真劲”树起榜样

  中星2A卫星副总师王世波的“认真劲”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试验队员王善敏说。

  1992年,王世波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来到五院工作。经过近20年的历练,他对卫星的技术状态了如指掌,特别注重卫星研制过程中的细节的控制。

  测试主任设计师刘枫回忆说,有一次,当天的测试工作接近尾声,整星断电后,除湿仪供电电源电力不足,致使除湿仪不能正常工作。一些人认为,所有的工作都结束了,没什么关系。可这一细节没有逃过王世波的眼睛,他及时提醒技术人员更换电源,保证了除湿仪正常工作。

  “他把每一个环节都放在心上,保证每一个细节不出纰漏。他认真负责、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善敏说。

  之前,王世波也担任过测试主任设计师,对综合测试工作非常熟悉。在日常测试工作中,他经常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年轻的队员们,告诉他们怎样做,在测试细节上要注意哪些方面。

  有一次,在卫星接口测试中,测试数据出现了超差情况,大家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了哪,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得知情况后,王世波没有急于听取大家的解释,而是直接拿起仪器亲自去测试,并最终解决了问题,获取了正确的测试数据。

  王世波以实际行动让年轻的队员们学到了不少东西。“问题出现了,仅靠想是不够的,而应该去实践,才能最终解决问题。”提起王世波这位“老师”的教诲,王善敏深有感触地说。

  中星2A卫星在出厂前经历了近2400小时的电测时间,加上在卫星发射中心100多小时的电测时间,打破了王世波和队员们在尼日利亚通信卫星测试时创造的纪录。长时间的加班加点、并肩作战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就在中星2A卫星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不久,王世波因水土不服病倒了,但他打完点滴后第一时间就出现在测试现场,这让所有的队员们感动不已。“我们有无穷的力量,没有理由不成功。”王善敏激动地说。面对队员们的敬重,王世波却很平静地告诉记者:“我毕竟工作了20年,经验多、方法多,对年轻队员们进行‘传帮带’,能帮助他们更快地成长,这样大家才能更好地协同工作。”

     “年轻不是问题”

  在中星2A卫星试验队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该试验队临时党委副书记吴继峰给记者出示的一份试验队员特点分析报告中显示:该试验队共有158名队员,平均年龄为34.4岁。

  在卫星发射中心的40多天里,年轻的队员们取得了工作无缺陷、产品零故障的佳绩,试验队的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

  “年轻不是问题,只要肯认真学习、善于总结经验,工作一样能做得出色。”中星2A卫星副总指挥张浩说。为此,试验队在卫星发射中心组织了11期专题技术讲座,并对首次进场人员开展了系统培训。

  在卫星发射中心,“80后”女试验队员杨潇还是第一次从事电测指挥工作。这个岗位需要她合理安排流程,力求用最短的时间让每个分系统得到准确的测试,同时要防止人为的误操作及测试不当对卫星造成的损害。她的职责如同“交通警察”,要合理指挥交通,使道路畅通无阻。

  在指挥测试过程中,她通过调度电话喊出的7500多句指挥口令标准、清晰,深得张宝和队员们的认可:“有条有理,很沉稳。”

  “虽然第一次在前方担任电测指挥,但我发出的每一道口令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杨潇说,为此,她曾专门仔细学习了其他型号的电测指挥口令。

  杨潇的嗓音清脆悦耳,可她觉得,自己的嗓音还不够洪亮,所以在喊口令时会尽量提高音量。电测车间不允许带水进入,作为电测指挥,更不允许离岗去喝水。所以,她在岗位上坚持不喝水、不离岗。有一次,她连续工作了10多个小时。“从岗位上下来后嗓子特别疼,我就直接去找队医了。”她笑着说。

  由于表现出色,杨潇被试验队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总结说:“说到底,工作就是要严慎细实。作为党员,还要做表率、讲奉献。”

  在张宝心中,一支优秀的团队首先要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其次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显然,在这支队伍中,三方面的要求都实现了。(黄琦) http://www.spacechina.com/n25/n144/n206/n216/c246573/content.html
成绩值得庆贺,追上美日欧还要努力。
留个爪~~~~~~~~
电测都要2400小时啊
这卫星寿命是多少?
1125492765 发表于 2012-6-6 20:14
这卫星寿命是多少?
东四设计寿命是12~15年吧。


zjl625 发表于 2012-6-6 20:10
电测都要2400小时啊


通讯星是各种卫星里,要求的使用寿命最长的,现代通讯星一般要求至少12年,好一点的要求15年,但很多星实际能够工作20年左右。

通讯星上的很多器件要求24X365的不间断工作。

可靠性是第一位,其次才是性能。
zjl625 发表于 2012-6-6 20:10
电测都要2400小时啊


通讯星是各种卫星里,要求的使用寿命最长的,现代通讯星一般要求至少12年,好一点的要求15年,但很多星实际能够工作20年左右。

通讯星上的很多器件要求24X365的不间断工作。

可靠性是第一位,其次才是性能。
rolltide 发表于 2012-6-6 20:18
通讯星是各种卫星里,要求的使用寿命最长的,现代通讯星一般要求至少12年,好一点的要求15年,但很多星 ...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通讯星是卫星领域唯一一个真正在赚钱的客户。。。所以对这类VIP客户当然就要提供最好最优质的服务。。。仅此而已。
体积载荷都要提高

东方红四号平台很成熟了,要开发新的平台啊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2-6-6 20:26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通讯星是卫星领域唯一一个真正在赚钱的客户。。。所以对这类VIP客户当然就要提供最好 ...


当然,因为是商业客户,竞争也就更激烈。


其实能够赚钱的领域不仅仅是通讯星,商业遥感星也发展出市场了,例如DigitalGlobe和GeoEye的商业遥感星。但相比通讯星,除了这个市场相对较小、竞争没那么激烈,另一个因素也许是遥感星会牵扯变轨等等操作,红外波段的还要带冷却剂。从费效比角度讲,带太多燃料、冷却剂什么的不划算吧。这些都会影响卫星寿命。

其实提高卫星寿命是一个重要的事情。看看毛子的情况,一年发很多星,但卫星保有量却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毛子的很多发射是在给别人代工、并非自己的有效载荷,另一方面是因为毛子卫星平均寿命短(前两天还有人提到毛子还在发胶片侦查星,寿命很短的)。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2-6-6 20:26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通讯星是卫星领域唯一一个真正在赚钱的客户。。。所以对这类VIP客户当然就要提供最好 ...


当然,因为是商业客户,竞争也就更激烈。


其实能够赚钱的领域不仅仅是通讯星,商业遥感星也发展出市场了,例如DigitalGlobe和GeoEye的商业遥感星。但相比通讯星,除了这个市场相对较小、竞争没那么激烈,另一个因素也许是遥感星会牵扯变轨等等操作,红外波段的还要带冷却剂。从费效比角度讲,带太多燃料、冷却剂什么的不划算吧。这些都会影响卫星寿命。

其实提高卫星寿命是一个重要的事情。看看毛子的情况,一年发很多星,但卫星保有量却不高。这一方面是因为毛子的很多发射是在给别人代工、并非自己的有效载荷,另一方面是因为毛子卫星平均寿命短(前两天还有人提到毛子还在发胶片侦查星,寿命很短的)。


lafee 发表于 2012-6-6 20:35
体积载荷都要提高

东方红四号平台很成熟了,要开发新的平台啊


东五已经在开发中。

但东四还算不上很成熟。

东四的卫星在轨数还很有限,而且还没有达到过设计寿命的(因为都比较新)。


以劳拉LS-1300为例,其低端型号对应东四,高端型号对应东五。在轨工作的LS-1300已经上百颗了,总和在轨工作时间在千年以上。

通讯星主要就是拼可靠性了。而累积可靠工作时间是最大卖点之一,基本和航空公司的无事故小时数一样。
lafee 发表于 2012-6-6 20:35
体积载荷都要提高

东方红四号平台很成熟了,要开发新的平台啊


东五已经在开发中。

但东四还算不上很成熟。

东四的卫星在轨数还很有限,而且还没有达到过设计寿命的(因为都比较新)。


以劳拉LS-1300为例,其低端型号对应东四,高端型号对应东五。在轨工作的LS-1300已经上百颗了,总和在轨工作时间在千年以上。

通讯星主要就是拼可靠性了。而累积可靠工作时间是最大卖点之一,基本和航空公司的无事故小时数一样。
lafee 发表于 2012-6-6 20:35
体积载荷都要提高

东方红四号平台很成熟了,要开发新的平台啊
东5在研制过程中了吧

rolltide 发表于 2012-6-6 20:41
当然,因为是商业客户,竞争也就更激烈。


提高卫星保有量的途径,一方面是提高卫星寿命,另一方面是增强卫星的小型化。以新一代铱星和全球星为例,都是采取一箭6星的方式发射,寿命都是15年。这样,几次发射(全球星由毛子发射,铱星由spaceX发射),就可以建立总星数达百颗的两套独立的全球低轨卫星通讯网,而且是长寿命的,15年内不用再射。老美星多,但发射少,就因为卫星寿命长、小型化、以及别家代工发射这几个因素。
rolltide 发表于 2012-6-6 20:41
当然,因为是商业客户,竞争也就更激烈。


提高卫星保有量的途径,一方面是提高卫星寿命,另一方面是增强卫星的小型化。以新一代铱星和全球星为例,都是采取一箭6星的方式发射,寿命都是15年。这样,几次发射(全球星由毛子发射,铱星由spaceX发射),就可以建立总星数达百颗的两套独立的全球低轨卫星通讯网,而且是长寿命的,15年内不用再射。老美星多,但发射少,就因为卫星寿命长、小型化、以及别家代工发射这几个因素。
rolltide 发表于 2012-6-6 20:41
当然,因为是商业客户,竞争也就更激烈。
俄国佬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既然提高不了卫星寿命,那就降低发射成本。
从科学角度,这叫创新思维。
当时从当前商业的角度。不符合当前潮流了。
当然面对用尸体堆满的路标,我们还是要用崇敬的目光看待,但是并不代表我们会愚蠢的继续走那个死胡同。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2-6-6 22:04
俄国佬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既然提高不了卫星寿命,那就降低发射成本。
从科学角度,这叫创新思维。 ...


毛子降低成本的方式就是: 用旧火箭、不升级改造。

其实像联盟、质子这类火箭,当年的设计初衷绝不是经济高效。

只是因为用得久了、发得多了,又没有进一步改造,固定成本很低,所以发射成本很低。

这是毛子的航天产业环境造成的。可遇而不可求。
红色俱乐部 发表于 2012-6-6 22:04
俄国佬只是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既然提高不了卫星寿命,那就降低发射成本。
从科学角度,这叫创新思维。 ...


毛子降低成本的方式就是: 用旧火箭、不升级改造。

其实像联盟、质子这类火箭,当年的设计初衷绝不是经济高效。

只是因为用得久了、发得多了,又没有进一步改造,固定成本很低,所以发射成本很低。

这是毛子的航天产业环境造成的。可遇而不可求。
rolltide 发表于 2012-6-6 22:12
毛子降低成本的方式就是: 用旧火箭、不升级改造。

其实像联盟、质子这类火箭,当年的设计初衷绝不是 ...
火箭很大一个成本就是研制费用的分摊,类似联盟早就没有所谓研制费用的分摊问题了。外加研制时间过早,当时天顶星的技术到现在都是地摊货了。
其实中国卫星研制,倒是确实不重视中小平台,从东方三号平台直接就跳到皮星了。其实把东二捡起来,大不了继续太阳板包身慢慢升级,也能弄个凑活的中小平台。
轩辕夏禹剑 发表于 2012-6-6 16:58
成绩值得庆贺,追上美日欧还要努力。
请把这个日字去掉!!!
rolltide 发表于 2012-6-6 20:46
东五已经在开发中。

但东四还算不上很成熟。
人家的东四类型的卫星都是在90年代就成熟了吧?休斯、劳拉公司都是神一样的存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