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剌子模帝国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1:21:25


此文由鄙人最为敬佩的第三世界古代史专家(空一格) 赫克托尔/无性大象 编写。内容非常详尽,涉及古代中东-伊朗-印度地区大量文化和政治内容。特在此转贴,一来表达对作者的敬意,二来传播世界之知识。

文中重要部分将以文字加粗标出

链接:http://www.cchere.com/article/3674256(我怎么记得论坛是不让外链的来?)

——————————————以下是正文————————————————————


今年初,为了编写《十字架与火焰》,我在网上到处找书,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搞到一部中文电子版《伊朗通史》(Tarikh-i Iran),作者是伊朗人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Abbas Eghbal Ashtiani)。这本书的内容仅限于伊斯兰征服之后,却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中文版伊朗史,对它的阅读,占用了我大量时间,严重耽误了《十字架与火焰》写作进度。

仔细看完《伊朗通史》之后,我总想写点东西,就当读书笔记也好。几经考虑,我打算从盛极一时的花剌子模帝国入手,之所以在《伊朗通史》提到的众多国家和王朝中选中它,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花剌子模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兼具波斯、突厥、伊斯兰三大要素的帝国。通过解读它,可以看到这三大要素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既可以与我们所在的中央帝国做个对照,对分析和解读当今伊斯兰世界和中东局势也有现实意义。

2. 花剌子模是成吉思汗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之一,与金国不相上下。

3. 许多中国历史爱好者,对成吉思汗的征服事业津津乐道,以至于花剌子模在中国历史爱好者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却又不太熟悉,属于既冷门又热门的话题。

4. 网上经常有关于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讨论,常见的比较话题有3:秦国对马其顿、罗马对两汉、中亚瘸狼帖木儿对明朝永乐大帝。前2个与本文无关,帖木儿与朱棣的对比,可以从花剌子模与蒙古的对比中略见端倪。蒙古西征之前,花剌子模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国,没有之一,或许也是蒙古之外世界头号强国。摩诃末的父亲突骑施刚刚灭掉盛极一时的塞尔柱帝国,摩诃末则灭亡了在阿富汗和印度所向无敌的古尔王朝,与乃蛮王子曲出律瓜分中亚前第一强国西辽,军威所向令巴格达的阿巴斯哈里发胆战心寒。单从领土面积来看,1218年的花剌子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领土涵盖全部阿富汗、土库曼、乌兹别克,绝大部分伊朗和大部分巴基斯坦,比金国略大,远大于支离破碎的阿尤布/马木留克王朝、南宋、印度的德里苏丹国、西班牙穆瓦希德王朝和神圣罗马帝国。说突骑施父子是中亚的腓力和亚历山大并不算过誉,甚至被成吉思汗打垮的花剌子模残余势力,依然能在勇敢的扎兰丁的率领下,征服西伊朗、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在西亚混得风生水起,对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和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造成严重威胁。扎兰丁去世之后,他的花剌子模残兵败将,虽然群龙无首,却依然败而不乱,他们一路西奔,于1244年跑到犹地亚占领了由十字军控制的圣城耶路撒冷,由此引发了第7次十字军。

综上所述,经过几代人经营的花剌子模,国力和军力至少不逊于暴发户帖木儿。而刚刚靖难夺取天下的永乐大帝,军政才干和帝国国力,也不输于成吉思汗,朱棣的百战精兵中,不乏优秀的蒙古骑兵。从成吉思汗轻松打垮花剌子模的过程来看,朱棣面对帖木儿的胜机很大,至少不会像明黑说的那样会迅速一败涂地。




图为1200年的欧亚大陆,同年摩诃末即位,在此后的20年内,摩诃末征服了东南的古尔王朝(Ghurid),瓜分和事实灭亡了东北的西辽(Kara Khitai),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闲话少说,详情请看下一章《追本溯源》。

本文的主要参考书目如下:

《伊朗通史》中文版,作者:伊朗人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Abbas Eghbal Ashtiani)

《阿拉伯通史》中文版,作者:美国人希提(Philip Khuri Hitti)

《世界征服者史》中文版,作者:波斯人志费尼

《史集》中文版,作者波斯人拉施特

《剑桥伊朗史》(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草原帝国》(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中文版,作者:法国人格鲁塞(Grousset)

《元史》,作者:宋濂 等

《新元史》,作者:柯劭忞







此文由鄙人最为敬佩的第三世界古代史专家(空一格) 赫克托尔/无性大象 编写。内容非常详尽,涉及古代中东-伊朗-印度地区大量文化和政治内容。特在此转贴,一来表达对作者的敬意,二来传播世界之知识。

文中重要部分将以文字加粗标出

链接:http://www.cchere.com/article/3674256(我怎么记得论坛是不让外链的来?)

——————————————以下是正文————————————————————


今年初,为了编写《十字架与火焰》,我在网上到处找书,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搞到一部中文电子版《伊朗通史》(Tarikh-i Iran),作者是伊朗人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Abbas Eghbal Ashtiani)。这本书的内容仅限于伊斯兰征服之后,却也是我见过的最好的中文版伊朗史,对它的阅读,占用了我大量时间,严重耽误了《十字架与火焰》写作进度。

仔细看完《伊朗通史》之后,我总想写点东西,就当读书笔记也好。几经考虑,我打算从盛极一时的花剌子模帝国入手,之所以在《伊朗通史》提到的众多国家和王朝中选中它,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花剌子模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兼具波斯、突厥、伊斯兰三大要素的帝国。通过解读它,可以看到这三大要素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既可以与我们所在的中央帝国做个对照,对分析和解读当今伊斯兰世界和中东局势也有现实意义。

2. 花剌子模是成吉思汗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之一,与金国不相上下。

3. 许多中国历史爱好者,对成吉思汗的征服事业津津乐道,以至于花剌子模在中国历史爱好者中具有一定知名度,却又不太熟悉,属于既冷门又热门的话题。

4. 网上经常有关于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讨论,常见的比较话题有3:秦国对马其顿、罗马对两汉、中亚瘸狼帖木儿对明朝永乐大帝。前2个与本文无关,帖木儿与朱棣的对比,可以从花剌子模与蒙古的对比中略见端倪。蒙古西征之前,花剌子模是伊斯兰世界最强国,没有之一,或许也是蒙古之外世界头号强国。摩诃末的父亲突骑施刚刚灭掉盛极一时的塞尔柱帝国,摩诃末则灭亡了在阿富汗和印度所向无敌的古尔王朝,与乃蛮王子曲出律瓜分中亚前第一强国西辽,军威所向令巴格达的阿巴斯哈里发胆战心寒。单从领土面积来看,1218年的花剌子模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领土涵盖全部阿富汗、土库曼、乌兹别克,绝大部分伊朗和大部分巴基斯坦,比金国略大,远大于支离破碎的阿尤布/马木留克王朝、南宋、印度的德里苏丹国、西班牙穆瓦希德王朝和神圣罗马帝国。说突骑施父子是中亚的腓力和亚历山大并不算过誉,甚至被成吉思汗打垮的花剌子模残余势力,依然能在勇敢的扎兰丁的率领下,征服西伊朗、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在西亚混得风生水起,对叙利亚的阿尤布王朝和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造成严重威胁。扎兰丁去世之后,他的花剌子模残兵败将,虽然群龙无首,却依然败而不乱,他们一路西奔,于1244年跑到犹地亚占领了由十字军控制的圣城耶路撒冷,由此引发了第7次十字军。

综上所述,经过几代人经营的花剌子模,国力和军力至少不逊于暴发户帖木儿。而刚刚靖难夺取天下的永乐大帝,军政才干和帝国国力,也不输于成吉思汗,朱棣的百战精兵中,不乏优秀的蒙古骑兵。从成吉思汗轻松打垮花剌子模的过程来看,朱棣面对帖木儿的胜机很大,至少不会像明黑说的那样会迅速一败涂地。




图为1200年的欧亚大陆,同年摩诃末即位,在此后的20年内,摩诃末征服了东南的古尔王朝(Ghurid),瓜分和事实灭亡了东北的西辽(Kara Khitai),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闲话少说,详情请看下一章《追本溯源》。

本文的主要参考书目如下:

《伊朗通史》中文版,作者:伊朗人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Abbas Eghbal Ashtiani)

《阿拉伯通史》中文版,作者:美国人希提(Philip Khuri Hitti)

《世界征服者史》中文版,作者:波斯人志费尼

《史集》中文版,作者波斯人拉施特

《剑桥伊朗史》(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草原帝国》(The Empire of the Steppes)中文版,作者:法国人格鲁塞(Grousset)

《元史》,作者:宋濂 等

《新元史》,作者:柯劭忞





第1章 追本溯源


花剌子模(Khwarezm)作为一个地理概念,仅限于咸海南部,阿姆河下游,现属乌兹别克斯坦的西北部、哈萨克斯坦的西部、土库曼斯坦北部,中心城市是乌尔根奇(Konye-Urgench),现在土库曼斯坦境内,为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国典籍称为【玉龙杰赤】,下文一概称为玉龙杰赤。花剌子模有多种拼法,包括Khwarezm、Xvairizem、Chorezm等等,中国典籍称为火寻、花剌子模、货勒自弥等。名字的涵义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最有说服力的说法是,它是个复合词,前面的【kh(w)ar】意为【低】,后面的【zam】意为【土地】,合起来意为【低地】(low land),花剌子模也确实是中亚图兰平原上海拔最低的地区。

在花剌子模帝国建立前,花剌子模只是个地理名词,相当于中国的江南、陇右等等,一直没有建立起强有力的政权,几乎永远臣服于周边各大强国,无论这个强国是贵霜、萨珊、嚈哒、突厥、大唐还是阿拉伯帝国。从地图上看,会发现花剌子模位于中亚的边缘,介于中亚两河的农耕带和南俄草原之间,对各大强国而言都是边远地区,无力或没必要直接控制此地,所以花剌子模总有半独立或附庸王国存在。每当花剌子模听命的强权衰落时,它就会趁机独立,直到听命或征服于下一个强权为止。此地从史前到花剌子模帝国之间的历史,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大家可以自行百度、维基或股沟。

要说花剌子模帝国(Khwarazmian Empire)的历史,我想来想去,还得追溯到阿拉伯征服,否则无法把问题说清楚。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的兴起,始于先知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他的政教合一政权,可以视为贵族共和制,其领袖叫哈里发—意为【继承人】,最后一位正统哈里发是穆圣的堂弟阿里(Ali),他还娶了穆圣的女儿法蒂玛(Fatimah),所以阿里是穆圣的堂弟兼女婿。穆圣的子嗣单薄,活到成年的后代只有法蒂玛,法蒂玛与阿里生下两个儿子:哈桑(Hasan)和侯赛因(Husayn),这俩娃是穆圣仅有的后代。法蒂玛是最常见的MSL女性名字之一,今年春晚导演哈文是回族,她与老公李咏的女儿叫【法图麦李】,她的博客叫【法图麦的妈妈】,【法图麦】就是法蒂玛的另一种中文译法。




===== 哈文的博客截图 =====


阿里的哈里发地位,从一开始就受到强力人物穆阿维叶(Muawiyah I ibn Abi Sufyan, 661~680)的挑战,随着阿里的遇刺和其子哈桑的屈服,穆阿维叶当上了第5任哈里发。论军政能力、文治武功、权谋运筹,穆阿维叶绝不输于4位前任,在所有阿拉伯君主和领袖中,绝对能排进前5,笔者的窃以为他能排第2,仅次于穆圣。然而穆阿维叶有两大问题,一是冒犯了阿里为代表的先知家族;二是违反选举哈里发的共和传统,把哈里发宝座传给了儿子叶齐德,穆、叶父子相当于阿拉伯人的禹和启,从此阿拉伯或MSL哈里发国,由共和国变成帝国,哈里发的涵义也与罗马帝国的凯撒和伊朗的王中王逐渐靠近。忠于阿里和坚持认为阿里的后裔—即先知的2位外孙及其子孙才能做哈里发的MSL,形成一个政治派别,后来逐渐演变为伊斯兰教的最大少数派—什叶派。

穆阿维叶开创的倭马亚王朝—也叫伍麦叶王朝,只持续了90年,750年被穆圣的叔叔阿拔斯(Abbas, 也做阿巴斯)的后人阿布阿拔斯(Abu'l Abbas As-Saffah),从中亚的呼罗珊重镇木鹿起兵推翻,阿拔斯王朝(Abbasid Caliphate)从此建立。新王朝像秦朝一样尚黑,因此中国典籍称之为黑衣大食。与倭马亚王朝相比,阿拔斯王朝有如下特点:

1. 中央集权较差,向心力不足,地方军政长官权势很重,导致帝国建立之日就是分裂的开始。倭马亚王朝的哈里发们的权力极大,地方官根本无法抗衡。权势功勋如西班牙的征服者穆萨伊本努赛尔(Musa ibn Nusair)、印度河或巴基斯坦的征服者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Muhammad bin Qasim)者,哈里发只需一纸调令就能将他们召回朝廷并处死,中亚征服者屈底波(Qutayba ibn Muslim),刚刚有造反的念头,就被忠于朝廷的部下杀死。相似的事件,在阿拔斯朝几乎是不可能的,阿拔斯朝建立后也剪除功臣,但远比倭马亚王朝做相似事情困难和复杂的多。

正因为中央的控制力强,倭马亚王朝不怕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官造反,90年的统治期中,几乎一直在扩张。阿拔斯朝完全不同,除了建国之初在751年与唐朝打了怛罗斯战役,进而征服中亚之外,其疆域不仅没扩张,反而不断缩水。倭马亚朝的王孙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到西班牙建立后倭马亚朝,阿拔斯朝不仅不敢去平乱,反而暗自庆幸拉赫曼离自己足够远,不会杀个回马枪。之后的阿巴斯朝的历史,就是一部分裂史,帝国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剥落,直到只剩首都巴格达。

2. 宗教气氛浓郁,哈里发们热衷宗教活动,为自己带上各式各样的古怪头衔。阿拔斯朝是先知叔叔阿巴斯的后裔,推翻倭马亚朝最重要的口号之一,是把哈里发位置从叛徒、国贼、内奸穆阿维叶及其后代手中夺回到先知家族手中。上台后,阿拔斯哈里发们想方设法把自己打扮成先知的继承者,特别是领土日削,乃至945年布韦希王朝的道莱们直接控制巴格达之后,哈里发们彻底丧失世俗权力,只能披着先知的斗篷,以伊斯兰教教皇的身份活动和露面。

看过英文版阿拔斯哈里发列表的朋友,想必会发现他们的名字前面都有【Al】字样。例如最著名哈里发的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这个名字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哈伦(Harun),来自《圣经》中的亚伦(Aaron),他是出埃及的摩西的哥哥,也是第一位【士师】(Judge),哈伦是亚伦的阿拉伯文写法;第二段是【阿尔】(Al),相当于英文中的【这个】(the);第三段【拉希德】(Rashid),意为【正义者】(righteous),合起来的英译法应该是【正义者亚伦】(Aaron the righteous),格式等同于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狮心王理查(Richard the Lionheart)等。哈伦是第5位阿拔斯哈里发,阿拔斯首位哈里发是太祖【阿布阿拔斯-萨法赫】(Abu'l Abbas As-Saffah),萨法赫意为【血腥者】或【屠夫】,完整意思是【屠夫阿拔斯】;第二位阿拔斯哈里发是太宗【哲耳法尔-曼苏尔】(Jafar al-Mansur),曼苏尔意为【胜利者】,相当于【胜利者哲耳法尔】。从太宗开始,几乎所有的阿拔斯哈里发的简写名字,其实都是外号,例如第6位哈里发阿明(Al-Amin),意为【可信赖者】,其真名反而不为人所知。

早期的阿拔斯哈里发的外号或绰号,除了太祖的【屠夫】之外,多是一些吉利字眼,类似中国的年号或徽号。随着领土的丧失,哈里发们只能靠宗教影响维持地位,于是外号的宗教气氛越来越浓,例如末代哈里发穆斯台耳绥木(Al-Musta'sim),意为【坚持天道者】。阿拔斯朝的这个习惯影响了其他MSL国家的君民,为自己起外号或头衔的习俗广为蔓延, 许多MSL的名字中都有一段【xx丁】,例如伟大的库尔德人萨拉丁(Saladin),花剌子模沙【阿老丁-摩诃末】,末代花剌子模沙—扎兰丁-曼古伯惕,等等。这些【xx丁】的涵义在后文细说,此处按下不表。

3. 严重依赖非阿拉伯人,原来的统治基础阿拉伯人反而逐渐被排除到权力中心之外。阿拔斯朝从呼罗珊的木鹿起兵造反成功,而木鹿正是萨珊帝国重镇之一,从此波斯人排挤了阿拉伯人,成为阿拔斯朝的军政中坚,首都也从叙利亚的大马士革迁到萨珊故都泰西封附近的巴格达。波斯人支持阿拔斯朝,目的是利用对方实现波斯人和波斯文化的复辟,如果把波斯人比作汉人,则阿拔斯朝相当于大搞汉化的魏孝文帝,迁都巴格达相当于从平城迁都洛阳。阿拔斯朝早期的头号政治世家—3代为相的伯尔麦克家族、头号功臣—阿布-MSL,要么是波斯人,要么是波斯化的其他民族。第七位哈里发 马蒙(Al-Ma'mun),再度从波斯人的老巢呼罗珊起兵,与哥哥阿明争夺皇位,他胜利之后,波斯人的势力更盛。马蒙对头号功臣塔希尔又爱又怕,只得把后者打发到呼罗珊做总督,免得变生肘腋,塔希尔则当仁不让的在呼罗珊自帝一方,实现事实独立。

为了牵制垄断军政大权的波斯人,第9位穆耳台绥木(Al-Mu'tasim, 833~842)唱了一把借虎驱狼,组建了一支全新的禁卫军,由来自中亚的的突厥奴隶—古拉姆(Ghilman, Ghulam)组成。这些剽悍的突厥古拉姆的战斗力,果然大大高于波斯人,很快就取代了波斯人在军界的地位。不过这些阿拉伯版神策军,几乎立即就玩起了废立皇帝的把戏,成为帝国中央最大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波斯人在文化、政治、财经方面的地位却无法为突厥古拉姆取代,这样阿拔斯朝就形成了阿拉伯-阿拔斯人当哈里发或教皇、波斯人主政经、突厥古拉姆主军的三角格局。不过这个三角是不等边的,阿拔斯朝是地道的【枪指挥党】,阿拔斯皇室的成员多得是,随便拉出哪个都能上位,突厥禁卫军统领可以为了自身权益而肆无忌惮的废立君主。

阿拔斯朝的三角政局,对后世的MSL政权有着深远的影响,各地算端(Sultan, 也做苏丹)、异密(Emir, 也做埃米尔)们纷纷用波斯人或波斯制度指导政经,用突厥奴隶当兵,奉巴格达或开罗哈里发为宗主。后世的埃及马木留克、奥斯曼耶尼沙里(新军)都是古拉姆制度的延续。

就这样,到了穆耳台绥木(Al-Mu'tasim, 833~842)时代,突厥、波斯、伊斯兰,三大要素已经备齐,花剌子模沙和其他MSL政权只需照方抓药即可。

那位为马蒙赢得哈里发宝座立下首功的功臣兼宿将塔希尔(Tahir ibn Husayn),马蒙对他极为忌惮,他是个波斯人,双手使用宝剑,杀人如麻,因此马蒙赠给他一个绰号,叫做“助勒叶米奈因”,意为两手俱利者,有位诗人称他为“缺一只眼晴、多一只右手”的战士。820年,马蒙为奖励他的汗马功劳,任命他为巴格达迤东所有领土的总督,以呼罗珊为他的政权中心。后来,他把这个地区的首府迁移到木鹿,在两年后他去世之前,他从每周聚礼日(金曜日)的祈祷词中删除了哈里发马蒙的名字,在哈里发朝的框架下,建立起巴格达以东第一个名臣实独的王国—塔希尔王朝,这也是651年萨珊末代王中王伊嗣侯三世去世以来,第一个波斯人的王朝,波斯人在170年后实现了复兴。

MSL国家的独立或事实独立,有2个标志。第一,每周五即金曜日—也叫主麻日,这天的教义宣讲—呼图白中要提到所在国家君主的名字,塔希尔从呼图白删除马蒙哈里发的名字,就等于独立了。第二,以君主的名字、头衔或头像铸造钱币,是欧洲和西亚北非国家的惯例,尤其在顶级的金币上。如果钱币特别是金币上不用君主的名字或头像,与造反或独立无异。这条相信中国人能理解,历朝铸造铜钱上都有年号。

在塔希尔王朝之后,东方的独立王国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乱,比较重要的有企图复兴祆教的席亚尔王朝、锡斯坦人建立的萨法尔王朝、什叶派的布韦希王朝、河中的萨曼王朝、阿富汗的伽兹尼王朝、涵盖几乎整个西亚的塞尔柱帝国等。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能简单说说后4个。先说说伊朗的布韦希王朝,该王朝有3点引人注明。

首先,布韦希君主们的头衔中,都有哈里发赐予的【道莱】(al-Daula)字样,意为【国家的】。该王朝是由三兄弟建立的,老大阿里,号【伊麻德道莱】('Imad al-Daula, 国家的支柱);老二哈桑,号【鲁克尼道莱】(Rukn al-Daula, 国家的栋梁);老三艾哈迈德(Ahmad)或阿合马,号【穆仪兹道莱】(Mu'izz al-Daula, 国之干臣),此后的布韦希君主们,头衔中都有道莱。之前也有MSL君主用道莱做头衔的,不过真正产生影响,并让后世君民模仿的,还是从布韦希朝开始的。

其次,该王朝是第一个开进巴格达,直接废立哈里发的外来政权。945年,布韦希三兄弟中的老三—穆仪兹道莱 艾哈迈德利用巴格达城中的诸侯混战,兵不血刃的进入巴格达。之前的塔希尔、萨法尔、席亚尔朝,虽说也或多或少的抗拒哈里发,却都未能进入巴格达。穆仪兹道莱在金曜日的呼图白中使他的名字和哈里发的名字并列,还把自己的名字铸在钱币上面,从此哈里发彻底成为道莱们的傀儡。

第三,布韦希三兄弟都有自己的地盘,在各自的封地内各行其是,保持独立,互不干预内政。三兄弟之间保持着兄弟骨肉之情,同气连枝,通力合作。老二、老三都把大哥伊麻德道莱阿里视为尊上,无条件的服从。事实上,三兄弟的江山并非阿里独自打下来再分给2个弟弟的,而是在互相帮助的前提下,各自打下来的。例如老三艾哈迈德长大成人时,为使他亦有疆域独立统治,已经有了地盘的俩哥哥为他准备好大军,让他率领前去征服克尔曼。936年,艾哈迈德在克尔曼的古拉夫特地区与俾路支人作战时,左手严重受伤,失去肘部以下部分,右手亦失去1个手指,但他还是取胜了。这样,艾哈迈德获得克尔曼做领地,有了独立的军政力量。945年,艾哈迈德率领自己的军队征服伊拉克和巴格达,成为伊拉克与克尔曼之王,值得注意的是,克尔曼在伊朗东南部,与伊拉克不接壤,两块地盘之间是2位兄长的领地。所以完全可以把布韦希朝视为3个国家,3国组成以老大阿里为首的联邦,分别面对一个战略方向。这种联邦制有一定好处,约300年后,古尔王朝的失哈不丁和该牙思丁兄弟也这么玩过。

三兄弟中,老大阿里第一个去世,无嗣,老二鲁克尼道莱将儿子阿杜德道莱(国家的胳膊, 'Adud al-Dawlah)过继给大哥。老三艾哈迈德死得略晚,地盘由儿子艾珠乌道莱巴赫蒂亚尔继承。这样老二鲁克尼道莱以父亲和伯父的身份,成为布韦希联邦的领袖或主席。鲁克尼道莱还活着的时候,过继给大哥的阿杜德道莱就与老三支系的艾珠乌道莱不睦,发兵攻击对方。鲁克尼道莱制止了子侄的骨肉相残,不过他也由此预见到,自己死后布韦希王朝必将大乱。

另一方面,死得最晚的老二鲁克尼道莱,在临死前,又把自己的地盘分给了自己的2个儿子,开了分封的恶例。这样他死的时候,布韦希联邦就分为4块:过继给老大伊麻德道莱的鲁克尼道莱的儿子—阿杜德道莱;老二鲁克尼道莱的土地由他的另外2个儿子分治;老三穆仪兹道莱的儿子艾珠乌道莱。前3位其实是亲兄弟,与最后这位艾珠乌道莱是堂兄弟。未来的联邦主席,自然是长支的君主阿杜德道莱。976年鲁克尼道莱去世,尸骨未寒,他的4位子侄就打成一团乱麻,其中既有领土的兼并,也有某个君主把土地再细分给子弟,兼并的速度远没有分裂的快,总之布韦希联邦越打国家越多、越小,如同细胞分裂,直到被塞尔柱帝国全部消灭。

在此之前的各王朝,包括中央的倭马亚朝和阿拔斯朝,都不搞分封,第一个大搞分封和联邦制的主要MSL国家,就是布韦希朝, 开了东方MSL国家联邦、分封和内战的先例。

简单介绍了阿拉伯帝国2个中央王朝和伊朗地区几个王朝的状况和特点,我们再去看看阿富汗和中亚的状况,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图兰风云》。


第2章 图兰风云

文化史上有个【大伊朗】的概念,涵盖了东起帕米尔高原,西到幼发拉底河,北到咸海、高加索山,南到波斯湾北岸的广大地域,包括土耳其东部、阿塞拜疆、伊拉克、伊朗、巴林、卡塔尔、阿富汗、大部分巴基斯坦、土库曼、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哈萨克南部等现代政区,远比现在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大得多。如果把欧亚非大陆视为一个整体,称之为【天下洲】的话,那么【大伊朗】正好在天下中央。1950年代,美英为了防止红色帝国苏联南下进入印度洋,进而横断欧亚非大陆—【断天下之腰】,组建了【中央条约组织】(Central Treaty Organization),成员国有英国、土耳其、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大伊朗的范围比中央条约组织大一些,依然在天下之中,近几年美国为代表的世界主要国家在伊朗周围用兵、角力,完全可以视为【中原逐鹿】,事关世界霸权的归属,谁都输不起。

近来的伊朗局势中,内陆小国阿塞拜疆,似乎参加了美以为首的反伊朗大合唱。这个动向在我的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下文篇幅允许的话,我会写一点伊朗、阿塞拜疆的关系。




===== 绿色是中央条约组织5国,右下角是logo。该组织去掉土耳其和英国,加上蓝色各国,就是【大伊朗】。 =====



在伊朗、阿富汗、土库曼交界处的约2个土库曼那么大的土地,叫呼罗珊(Greater Khorasan),是波斯语【日出之地】之意,本来是伊朗或波斯人对东方所有土地的统称,从中世纪开始,专指伊、阿、土之间的地方。南到兴都库什山(Hindu-Kush),北到阿姆河—中国典籍叫乌浒水。呼罗珊分为4个地区,也叫呼罗珊四郡,恰好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于是呼罗珊的整体形状是个菱形,四个中心城市分别是:

东郡,郡治为巴里黑,今称巴尔赫(Balkh),在阿富汗北部,距离经常出事的马扎里哈里夫很近,扼守着南亚与中亚之间的通道的北端。南亚—特别是南亚北部几乎全部是平原,东有恒河平原,西有印度河平原。中亚也多平原,称图兰平原。两平原之间是大致为三角形的阿富汗,该国地形崎岖,多山地、多贫穷而强悍的民族。图兰平原与北印度之间的有条狭窄的通道,南边的开口是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交界处的开伯尔山口,北边的开口就在巴里黑附近。巴里黑在伊朗文化上很重要,祆教就是在巴里黑附近由琐罗亚斯德创建,并广为传播的

南郡,郡治为赫拉特(Herat),古称也里、哈烈等,在阿富汗东北部,是帖木儿帝国太宗沙哈鲁的首都。该城从第一波斯帝国开始,直到1857年才脱离伊朗恺加王朝,至今不过150年,相信当今伊朗人一定对赫拉特的失去耿耿于怀。

西郡,郡治为尼沙普尔(Nishapur),也叫内布沙尔、《元史》做乃沙不耳。该城为伟大的萨珊王中王沙普尔一世(Shapur I)所建,扼守着伊朗高原和中亚图兰平原的交通要冲。蒙古西征期间,守军杀死成吉思汗的一位女婿,遭到彻底毁灭,此后再也没缓过劲来。不过该城的地缘位置还在,所以后人将重点转向附近的马什哈德(Mashhad)。尼沙普尔和马什哈德的关系,相当于咸阳与长安。目前尼沙普尔是呼罗珊四郡中,唯一在伊朗版图内的。

北郡,郡治为木鹿(Merv),该城是最早出现在中国典籍中的中亚城市之一,《汉书》也称之为【小安息】,现为土库曼斯坦中部重镇马累(Mary)。伊斯兰征兴起之后,木鹿更加重要,萨珊末代王中王伊嗣侯死在木鹿附近的磨房里。阿拔斯王朝或黑衣大食,从木鹿起兵夺取天下。第7任哈里发马蒙,再次从木鹿起兵夺取宝座。马蒙上位之后,非常猜忌头号功臣塔希尔,于是让后者坐镇木鹿统治伊拉克以东的全部东方,塔希尔也当仁不让的事实独立了,建立塔希尔王朝。

很久以来,呼罗珊无论是文化上还是政治上,都是伊朗的一部分。从1700年开始,随着沙法维王朝的衰落和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呼罗珊四郡相继失去,直到只剩下一个西郡尼沙普尔。现在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境内有呼罗珊省,但其面积只有完整呼罗珊的1/4左右。

呼罗珊的东北边界,是中亚两河中西南的阿姆河,此河流的流向为东南—西北。波斯、亚历山大、阿拉伯等征服者是从西边来的,因为当时阿姆河也叫乌浒水(Oxus),所以称阿姆河以东以北的地域为【乌浒水外】(trans-Oxus),后来演变为Transoxiana,阿拉伯人称为Mawarannahr,意为【河那边】或【河外】。中国人来自东方,以东方的视角称当地为【河中】,意为阿姆河、锡尔河之间的土地。本文下文中,将阿姆河以东以北的土地都称为【河外】,两河之间称为【河中】。


从古老的祆教典籍《阿维斯陀》时代开始,波斯人就把阿姆河以外的土地称为【图兰】(Turan)—意为图尔(Tur)人的土地,与自己居住的【伊朗】相对。图兰、河外、中亚这3个概念大致相当,图兰更强调文化,河外则完全是个地理概念。伊朗或波斯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多定居;图兰或河外的农业虽然发达,却长期是游牧民的天下,一波又一波的游牧民先征服河外,再渡过阿姆河入侵伊朗。最伟大的波斯语文化作品《王书》,强化了这一文化区别,塑造了一位形象丰满的图兰王阿甫拉昔牙卜(Afrasiab),此君一直与统治伊朗的凯扬王朝(Kayanian dynasty)为敌。在伊朗人眼中,阿姆河(Amu Darya)也成了游牧民与定居者、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天然分界线,其地位相当于西欧的莱茵河、中国的阴山(不教胡马度阴山)。图兰一词的后续影响不小,中亚的大片平原就叫土兰或图兰平原

从第一波斯帝国开始,波斯人不断渡过阿姆河对东方进行渗透,让图兰或中亚的定居者波斯化。建立安息帝国的帕提亚人,虽然是游牧民,却常年受波斯/伊朗文化熏陶,他们赶走了希腊/马其顿人,不仅实现了波斯的复兴,还把波斯文化带到中亚老家。之后的萨珊帝国则是纯粹的波斯国家,让图兰、特别是河中的定居者波斯化。651年萨珊帝国亡国,阿拉伯人来到河中和呼罗珊的时候,此地已经成为波斯人和波斯文化的中心之一。另一方面,嚈哒人和突厥人(Turks)从420年代开始,相继进入和征服中亚。然而这些游牧民政权都比较短命,各自繁荣强大不足百年,文化遗产根本无法与波斯相比,不过他们的剽悍善战给阿拉伯征服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 990年代的大伊朗,红点是呼罗珊四郡,蓝点是河中两大城市: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呼罗珊四郡和河中之间的河流是阿姆河。图上方的花剌子模是萨曼朝的藩属国,日后被伽兹尼王朝灭掉。萨曼南部有新兴的伽兹尼王朝(Ghaznevids)和垂死挣扎的萨法尔王朝(Saffarids) =====



810年代,马蒙以阿拔斯王朝亲王的身份,坐镇木鹿统治东方,他大开幕府,广结各路豪杰,为将来进京夺位做人才储备。在此过程中,一位来自河中撒马尔罕附近的萨曼村的土豪来拜见马蒙,此人名叫阿萨德(Asad),自称是萨珊王中王巴赫兰楚宾(Bahram Chubin)的后裔,根正苗红的波斯人、曾经世代笃信祆教,这个以故乡的名字命名的萨曼家族,改信伊斯兰的时间并不长。阿萨德有4个儿子,个个文武兼备,皆为人中龙凤,其中最重要的是老二艾哈迈德。马蒙对萨曼4兄弟十分欣赏,任命他们做异密(埃米尔),分别镇守呼罗珊或河中一个省份。

马蒙(813~833)夺了鸟位之后,将大功臣塔希尔打发到木鹿总领东方,萨曼4兄弟都受塔希尔的节制。塔希尔上任不久,将首都从呼罗珊北郡木鹿迁到更接近帝都巴格达的西郡尼沙普尔,对东方的河外控制力减弱。塔希尔死后,塔希尔王朝迅速衰落,萨曼家族则利用天高皇帝远迅速做大。874年,哈里发穆耳台米德(Al-Mu'tamid, 870~892)正式授予阿萨德的二儿子艾哈迈德的长子纳斯尔(Nasr I)对整个河中的统治权,因此纳斯尔是萨曼朝第一位真正的异密,此时距离纳斯尔的祖、父拜谒马蒙,已经过去了60多年,

萨曼朝有2个首都,布哈拉、撒马尔罕,后者长期是中亚和河中最重要的城市—没有之一,在《长春真人西游记》中被称为河中府。在文化和政治上,萨曼朝是个地道的波斯国家,伟大的《王书》的整理、编纂工作就是在萨曼朝完成的,几乎可以认为萨曼朝是萨珊帝国的中亚复制版。中亚的萨曼朝与统治伊朗和伊拉克的布韦希王朝大致同时,他们都是波斯人的王朝,区别在于萨曼朝信逊尼派,布韦希朝信什叶派。萨曼朝的中央集权比布韦希王朝强的多,在王朝的中心地域,如河中,由中央直辖,在边远地区,设置异密进行半独立统治,整个政治格局,有些像剪除韩信、英布、彭越之前的西汉。

然而在军事方面,萨曼朝却学起了哈里发穆耳台绥木发明的古拉姆制度。国王和贵族都购买年轻强壮的突厥奴隶,从小培养灌输伊斯兰教义和骑术武艺,古拉姆长大之后先当兵,积功可以拔擢为军官。国王的古拉姆进而可以出将入相,成为国家重臣。贵族们的古拉姆则从私人卫队干起,逐步成为他们的管家、家臣和护卫。异密贵族对古拉姆极为信任,也舍得在他们身上花钱。为他们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和拔擢体制。古拉姆们平素都穿丝绸,礼服更加锦绣斑斓。腰带上档次的用黄金作底子,点缀诸色珍宝以示奢华。装备用真金白银装饰,有的认真雕琢后再镶嵌珠宝。总之一套行头处处放光彩,民脂民膏直接给穿到了身上。

萨曼王朝的古拉姆要培训7年。第5年可领硬头槌,第6年可领骑士的剑与锁甲之外的精致礼服,第7年就能戴上那顶编了银线的高档皮帽到军队里当尉官—这时毕业生的年纪可能才二十出头,前程必然一片光明

随着王朝的衰败,有2个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一是古拉姆的权势越来越盛,二是突厥游牧民的侵扰越来越厉害。中亚地区气候干燥,有水的地方是丰美的农业区,缺水的地方则是游牧民的天堂,王朝无法完全控制他们。另一方面,王朝喜欢购买突厥男童做古拉姆,或雇佣有组织的突厥部落做雇佣军,对付其他敌人,所以王朝对突厥人又爱又恨。

在萨曼朝的内部倾轧中,有个叫阿尔普特勤(Alp Tigin)的令人眩目。阿尔普(Alp)意为【勇猛的】,特勤(Tegin)则是古突厥语中的君主或王公,合起来相当于【勇猛王】。与之相似的有著名的【阙特勤碑】,是一位叫【阙】的突厥王公的墓碑。阿尔普特勤是萨曼朝第3任异密艾哈迈德(Ahmad, 907~914)买来的突厥古拉姆,之后一路升迁,到960年已经成为萨曼朝军队的总司令兼呼罗珊总司令。次年,异密马立克死于坠马事故,阿尔普特勤拥立马立克的儿子纳斯尔,以另一个古拉姆将军—心珠家族的阿布哈桑(Abu'l-Hasan Muhammad Simjuri)为代表的大臣们,则拥护马立克的弟弟曼苏尔(Mansur),最终曼苏尔派获胜登上宝座,阿尔普特勤无法在朝中立足,索性离开河中,率领自己的古拉姆和家属一路南下渡过阿姆河出逃。

阿尔普特勤的出逃等于造反了,刚当上领导的曼苏尔必须有所表示,否则队伍就没法带了,于是他派兵追击阿尔普特勤。阿姆河以南就是呼罗珊了,阿尔普特勤在此经营多年,于是他在呼罗珊东郡巴里黑附近杀了个回马枪,大破追兵。接着阿尔普特勤继续南下,攻占阿富汗中部的伽兹尼(Ghazni),以此为首都建立伽兹尼王朝,四处扩张,尤其是向南方的巴基斯坦发展。倭马亚王朝的著名将领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曾远征印度河流域,但直到当时,印度河流域依然以印度教信仰为主,阿尔普特勤以圣战的名义积极向南扩张,获得了巨大成功。

阿尔普特勤死后,王位几经周折落到女婿素卜克特勤(Abu Mansur Sabuktigin, 942c~977~997)手中。素卜克(Sabuk)为突厥语,意为【受爱戴的】,此君也是本是阿尔普特勤的私人古拉姆,因文武双全、才干过人被阿尔普特勤招为女婿,此后的伽兹尼君主都是他的子孙。从阿尔普和素卜克两位特勤的经历,可以认为伽兹尼王朝是伊斯兰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在阿拔斯王朝框架下的诸国中,波斯或伊朗人代表文治、定居和秩序,突厥人代表武功、游牧和混乱,如果把这两端视为天平的左右两个盘的话,萨曼朝过于偏向波斯,伽兹尼朝则偏向突厥。

997年,素卜克特勤去世,其子马哈茂德即位,他是一位伟大的征服者,因为多次南下进攻印度的印度教诸国,被称为【打击异教徒之锤】,是伽兹尼朝最伟大的君主,他还是第一位获得算端(Sultan, 也做苏丹)称号的重要君主。

大致与伽兹尼王朝兴起的同时,萨曼朝东方的中国新疆和吉尔吉斯斯坦地区,兴起了一个新势力—喀喇汗朝(Karakhanids)。【喀喇】是突厥语,意为【黑】,所以也被称为黑汗或黑韩。喀喇汗朝的族源是个谜,通常被认为是回纥或回鹘的后代。内部实行双汗制,大汗叫阿尔斯兰汗,阿尔斯兰(Arslan Khan)意为狮子;副汗叫博格拉汗,意为公驼汗(Bughra Khan),后来喀喇汗朝在双汗制度的基础上,大搞分封,搞的汗朝逐渐分裂为一大群互相攻杀的小国。他们接触到波斯文化之后,以《王书》中的图兰君主阿甫拉昔牙卜(Afrasiab)的后裔自居。有意思的是,喀喇汗还自称【桃花石汗】(Tamghach-Khan),桃花石的词源与北魏的国姓拓跋(To’pa)有关,而北魏又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最强大的政权,所以【桃花石汗】大致相当于【中国汗】。

喀喇汗朝建立开始后,不断侵扰日渐衰落的萨曼王朝。999年,喀喇汗朝的舍木斯-道莱-阿布-纳斯尔(Nasr Khan)攻占布哈拉,萨曼王朝的阿姆河以北土地,悉数并入喀喇汗朝。阿姆河南面的伽兹尼马哈茂德苏丹,见有便宜可捡,也出兵北上,将萨曼朝的阿姆河以南土地兼并,萨曼朝被两个突厥王国瓜分,从此之后,伊朗人永远的失去了河中乃至整个中亚。

伽兹尼马哈茂德夺取萨曼朝遗产的过程中,消灭了萨曼朝在花剌子模地区的藩属国—花剌子模。在萨曼朝的诸多藩属国中,花剌子模比较特殊,其君主自称【沙】(Shah),这个头衔是波斯语,意为【国王】。在萨曼和布韦希朝统治下,波斯文化复兴,布韦希联邦第3任主席阿杜德-道莱,自称【沙汗沙】,即波斯帝国的【王中王】。花剌子模沙其实是萨曼朝的花剌子模总督,此后的花剌子模君主,包括日后的花剌子模帝国,都沿用这个传统,自称沙。

马哈茂德征战一生,百战百胜,尤其以十多次远征印度而闻名。不过在他的晚年,属于突厥人的乌古思人(Oghuz Turks)在咸海北方和东北方兴起。乌古思人有9支,所以也叫【九姓乌古兹】,与现在的土库曼人(Turkmen)是一拨人,或者说现代土库曼人是留在中亚没走的乌古兹,土库曼的另一种译法是【突厥蛮】。

乌古思人最强大的一支,因其领袖塞尔柱(Seljuk)的名字而被称为塞尔柱人(Seljuks)。他们从萨曼朝晚期开始,成为河中定居者的严重边患,也大约在这个时候皈依了伊斯兰教逊尼派。马哈茂德战胜过塞尔柱人,但没能根本解决塞尔柱问题。马哈茂德的儿子马苏德(Mas'ud ibn Mahmud, 1031~1040)在世的时候,塞尔柱人渡过阿姆河进入呼罗珊,即土库曼斯坦境内。1038年7月,塞尔柱的孙子突格里勒贝格(Toghril Beg)攻占呼罗珊西郡尼沙普尔,自称算端,塞尔柱帝国正式建立。1040年,马苏德率领包括战象在内的10万大军,讨伐塞尔柱人。双方在木鹿附近的丹丹坎(Battle of Dandanaqan)展开会战,塞尔柱人虽然只有1.5万人,却都是骑兵,突格里勒与弟弟查基尔(Chaghri)密切合作,先切断伽兹尼军的补给线和水源,再用轻骑兵的打了就跑(hit and run)的帕提亚战术,逐渐拖垮对方的士气和斗志,最终将对手彻底打垮,再现了1100年前的卡莱战役。




===== 鼎盛时期的大塞尔柱帝国。伽色尼王朝龟缩成地区性小王朝 =====



丹丹坎战役后,伽兹尼王朝迅速萎缩为一个阿富汗的地区性小王国,塞尔柱帝国则一举兼并整个呼罗珊。此后突格里勒与查基尔做了分工,他自己率领主力西征,讨伐已经分崩离析的布韦希联邦,查基尔则留在东方,对付伽兹尼王朝和阿姆河对面的喀喇汗朝。1055年,突格里勒兵不血刃的进入伊斯兰世界的罗马—巴格达,就像110年前布韦希人开进巴格达那样,当然这也标志着布韦希王朝的灭亡。

1063年,突格里勒去世,留下一个面积与萨珊帝国相当的波斯化突厥帝国。由于他没有儿子,算端位置由查基尔的儿子阿尔普阿尔斯兰(Alp Arslan)继承,阿尔普意为勇猛,阿尔斯兰意为狮子,合起来是【猛狮】。事实上猛狮不是这位算端的名字,而是外号,他的本名是穆罕默德。中国西面的各国家和民族,多有使用外号做名字的习惯。MSL君主中,除了这位猛狮之外,另一个著名猛兽是莫卧儿帝国太祖巴卑尔(Bubar),意为老虎。除了外号,MSL君主还有头衔或徽号,有的是自封的,有的是哈里发御赐的。布韦希朝的君主们,都叫【xx道莱】,塞尔柱帝国喜欢用【xx丁】。这个【丁】或【乌丁】(ud-Din)是阿拉伯语,意为宗教、信仰,尤其特指伊斯兰教。突格里勒号【鲁克那丁】(Rukn ud-Din),Rukn是阿拉伯文中的【栋梁】,鲁克那丁意为【宗教的栋梁】。相应的,布韦希联邦的第二任主席哈桑号【鲁克尼道莱】(Rukn al-Daula),意为【国家的栋梁】。前文说过,随着哈里发的世俗权力越来越小,哈里发自己的头衔的宗教气氛越来越浓,相应的,他们赐给异密、算端的头衔,宗教涵义也在加深。

阿尔普阿尔斯兰在位只有8年,最大成就是在1071年的曼奇克特战役,战胜和活捉罗马皇帝罗马努斯。从此小亚细亚永久的脱离希腊文化圈,逐渐突厥化了,这场战役的副产品是间接引发了十字军东征。曼奇克特战后,阿尔普阿尔斯兰的注意力转向东方,发兵渡过阿姆河远征喀喇汗朝的王公们。1072年11月,算端的部下把一个名叫优素福花剌子密(Yussuf el-Harezmi)的城堡看守者,绑至算端营中。由于他冒犯和顶撞了阿尔斯兰,故此箭术神准的阿尔斯兰下令将其松绑以待自己用箭射死他,但是阿尔斯兰的箭没有中的,优素福乘机用随身携带的利刃给了阿尔普阿尔斯兰致命一击。四天之后阿尔斯兰因刀伤去世,遗体被葬在木鹿城。

第三任塞尔柱算端是阿尔斯兰的长子马立克沙,在他的任上,本文的主角—花剌子模,终于可以出场了。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哈奇奴隶》。


第3章 哈奇奴隶


在大部分世界通史类的书籍中,关于塞尔柱帝国,着墨最多的一定是前三位君主,而最受赞许的一定是第三任算端马立克沙(Malik-Shah)。与其父猛狮一样,马立克沙是这位君主的绰号,他本名是哈桑或哈散(Hasan),马立克(Malik),也做蔑力,是阿拉伯语中的国王;沙(Shah)则是波斯语中的国王,马立克沙放在一块还是国王,加上马立克沙是突厥人,他身上的阿拉伯、波斯、突厥三大要素都齐全了。

马立克沙即位时周岁17,还不到上大学的年龄,可他睿智勇猛、宽宏大度、知人善任,将塞尔柱帝国推上了顶峰,按爱德华吉本的说法,【这名蛮族就个人的功勋和帝国的扩展而论,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塞尔柱帝国东到帕米尔高原或葱岭东面的喀什,西及黑海海峡,是当时最大的国家,比北宋、辽国都大。在文治方面,马立克沙重用了著名的维齐尔(vizier, 即宰相)尼采木木勒克(Abu Ali al-Hasan al-Tusi Nizam al-Mulk)—这个名字其实也是外号,意为【国家的纪纲】。尼采木木勒克是波斯人,在他的卓越管理下,帝国的文治卓有成效,将这个游牧人的行国治理成秩序井然、繁荣昌盛的波斯化帝国。为了显示帝国的广阔和有序,马立克沙在率军渡过阿姆河的时候,把中亚阿姆河上船夫的开支纳入地中海畔的安条克的朝贡数额里,又把东罗马帝国派来奉呈朝贡的使节由伊斯法罕带到喀什,让他在喀什敬呈朝贡。

有尼采木木勒克卓有成效的治理,伊斯兰著名史学家伊本赫里康( Ibn Khallikān, 1211--1282)说:【在马里克沙在位的整整二十年中,国家大权集中在尼采木木勒克的手中,算端无事可做,只是闲坐在宝座上,或者出外狩猎】。伊本赫里康的说法显然是夸张,马立克沙在他的统治期间,不停在东西两线作战,虽然百战百胜,却也疲惫不堪。他的战争可以分为2种,一是对外扩张,最重要的是继承被杀父亲的遗志,发动的对喀喇汗朝的战事,让帝国的疆域扩张到喀什,使得所有喀喇汗朝的王公都对他称臣。

二是平定此起彼伏的国内叛乱,塞尔柱帝国实行分封制,而且太祖突格里勒还是始祖塞尔柱的孙子,即使在突格里勒朝,皇室成员就已经不少了,在突格里勒的扩张过程中,他的最大障碍大概不是以白萨西里为代表的布韦希联邦,而是他的堂兄弟易卜拉欣亦纳勒(Ibrahim Inal)。到了马立克沙朝,帝国各地的封藩更多,最重要的有3块,由皇室远亲忽都鲁迷失在小亚细亚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奥斯曼帝国是其继承者;太宗阿尔普阿尔斯兰的弟弟卡巴德(Qawurd)建立的克尔曼王国;马立克沙的弟弟突突什建立的叙利亚王国,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时,在叙利亚和利凡特推平的一系列伊斯兰城邦,都是该国的继承者。这些藩国不仅不断叛乱,还经常互相攻打,例如叙利亚王突突什为争夺叙利亚北部名城阿勒颇(Aleppo),与罗姆苏丹、忽都鲁迷失的儿子苏莱曼火并,并将后者杀死。好在苏莱曼有个出色的儿子,日后为十字军带来无穷烦恼的乞力赤-阿尔斯兰(Kilij Arslan I)。

塞尔柱的君王在处置叛乱王公的方式上,也有重大问题。在中国,叛乱者本人必须处死,至少是终身囚禁,例如明宣宗囚禁叔叔汉王朱高煦,封地更要剥夺。塞尔柱帝国和后世的众多伊斯兰国家不是这样,对叛乱王公有被处死的,但不多。最轻的是平叛之后教训一番,让他继续做藩王;重一点的是剥夺其王位,由其子弟继续做藩王,叛王本人轻的囚禁,重的挖掉双眼,这样残疾人就无法做君主了,不过瞎眼王公复位的例子也不少。总之对叛乱的制裁较轻,王公们的造反成本较低,经常多次叛乱,好像不叛乱一次对不起真主一样。

除了连绵不绝的内外战争,马立克沙朝的最大事件是木剌夷的崛起。木剌夷本是个伊斯兰教派,属于什叶派,因为信仰第七代伊玛目易司马仪(Isma'il ibn Jafar),被称为伊斯玛仪派,故而中文典籍也称之为【亦思马因】。该教派在伊朗北部的厄尔布尔山区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建设城堡、凭险据守,厄尔布尔山是伊朗最高耸的山脉,其城堡以高耸险峻著称,让进攻者难以下手,该国的君主因此也被称为山中老人。

像木剌夷国这样的政教合一政权,在伊斯兰世界非常常见,事实上穆圣率领信徒在麦地那建立的政权,正是伊斯兰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政权,《古兰经》也可以视为建设政教合一国家的指导手册,有着很强的可操作性。除了黑、白、绿3大哈里发国家之外,大的政教合一政权就有西班牙的穆拉比特和穆瓦希德王朝,伊朗的乌拉维王朝、沙法维王朝等等,至于小的地方性政权更是多如牛毛,我们中国人最熟悉的,大概是乾隆朝在西北叛乱的大小和卓,民间传说中名气很大的香妃,就来自和卓家族。木剌夷国的武力不咋地,却有一样令更强大的对手胆寒的手段—暗杀,该国派出的刺客武艺精湛、意志坚定、不择手段,成功率极高,不要说被派去讨伐木剌夷的君主和大将,他们看不上眼的君主,也会有刺客上身的麻烦。由于他们的刺客的名声过于显赫,所以木剌夷国也叫暗杀派。发展到后来,木剌夷越来越务实,为各国君主和有钱人提供暗杀服务,只要价格合适,杀谁都是杀。



===== 盛装的军事精英“古拉姆(ghulam)”,身着锦衣华服,头戴多棱帽,手持钉头锤,仪仗、杀人通用 =====


塞尔柱帝国与阿拔斯王朝和之前之后的许多伊斯兰王朝一样,喜欢使用古拉姆,或曰军事奴隶。古拉姆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对应物,叫奴隶也不大合适,至少在笔者印象中,奴隶总是与披枷戴锁终日劳作、没有人身自由的凄惨人群相联系的,所以我索性直接用古拉姆来称呼。虽然中国没有古拉姆和相应制度,但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拿出3类人与古拉姆做个参照。

1. 宦官。中国宫廷有使用宦官的习惯,一些大人物身边也有宦官,例如安禄山早在造反前,就搞来一个叫李猪儿的宦官,后来安禄山就死在李猪儿的手下。除了下边没有,不会打主人女眷的主意之外,宦官的最大好处是脱离了民间和家庭,又多出自贫寒之家,没有任何权力基础,生杀予夺都在主人的一念之间,因此宦官只能依附于主人,对主人必须绝对忠诚,理论上绝对不会叛变。君主在使用宦官方面,更加得心应手、如臂使指。古拉姆来自远方的野蛮民族,经过人贩子的转手,没有家庭、父母的牵挂和依赖,也必须和只能绝对依赖主人

古拉姆与宦官的另一个相似之处,是通常情况下不许结婚,自然也不会有合法子女来继承家业。当然并非所有古拉姆都不许结婚,但需要达到一定标准。八路军搞过【258团】,即年满25岁、党龄8年、在军籍者要达到团级才能结婚。古拉姆的结婚标准类似,只有高级古拉姆有资格娶妻生子,绝大多数古拉姆只能断子绝孙。中国皇帝重用宦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宦官无子女,一个人的奋斗,很大程度上是为子女而奋斗,没了子女就没了奔头。古拉姆没有子女或合法子女,进取心或谋反之心会弱很多。

埃及的马木留克更进一步,规定马木留克的财产不能由子女继承,其后代只能从头再来,于是很多马木留克会在去世前,将家财捐献给教会,建设清真寺和学校。塞利姆一世(Selim I, 1512--1520)征服埃及时,首都开罗号称【千塔之城】,这里的塔是清真寺的宣礼塔,许多是马木留克捐款建设的。古拉姆或马木留克的自我繁殖受到限制,所以君主们必须不断进口新人补充古拉姆的数量,实现古拉姆族群的自我更新。

2. 养子。中国的许多武将,包括许多开国君主,都有收养子的习惯。最著名的莫过于后唐李克用的13个干儿子,号称十三太保,老幺李存孝的更是鼎鼎大名。后唐明宗李嗣源也是十三太保之一,他的养子李从珂后来继承皇位,是为后唐末帝或废帝。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大票养子,有些与老朱有血缘关系,如朱文正、李文忠,更多的没有血缘关系,如《鹿鼎记》中世袭黔国公的老祖宗沐英—原名朱文英、何文辉、朱文刚(柴舍)、朱文逊、金刚奴、真章等等。这些养子多是孤儿,自幼被养父收养,与养父母有很深的私人感情,他们从小习文练武,再加上养父的细心调教,成材率很高。年龄稍长,在养父身边做侍卫,有多大本领自然会立刻为养父所知,有了战功,就会被养父派到更高岗位上承担更大的责任,总之前途无量,一片光明,出将入相不是梦想。

古拉姆们从小被人贩子买来,在宫廷的军营中,由君主们看着长大,有哪方面的才干和前途,君主们一目了然,很小就可以做定向培养,在全国最好的老师和教官的调教下,非常容易成才。他们名为奴隶,其实与君主有着很深私人感情,双方的感情与父子相当

3. 奴才。在元、清等少数民族朝代中,奴才不仅仅是个骂人的词汇。理论上,所有满人都是皇帝或汗王的奴才,他们与皇帝是同一民族,皇帝为了统治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严重依赖奴才们。更有甚者,皇帝的私人奴仆,例如包衣,会因为与皇帝更近,经常能被委以重任,例如曹雪芹的曹家,祖先就是皇家包衣,在康熙朝飞黄腾达,当上了专门为皇家和内务府服务的江宁织造,与曹家地位相当的苏州织造李家的经历差不多,当初也是包衣,曹李两家互相通婚,据周汝昌先生的考证,《红楼梦》中的老贾母史老太君的原型,是嫁到曹家的李氏老太太。雍正朝的包衣出身的大员更多,大将军年羹尧、近年来声名大噪的李卫、田文镜,追根溯源都是包衣奴才。在人身关系方面,古拉姆与奴才相当,但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与君主的关系极为私密,其仕途远比其宫廷之外的人更加坦荡



===== 左起,塞尔柱突厥或土库曼的军官—贝格;骑马鼓手,他的鼓点决定军队的进退;古拉姆精英,持矛挎刀,背后背盾牌,作战时摘下盾牌持在手中。链甲面纱从头部延伸到两肩,只露出双眼 =====


塞尔柱人本是个不开化的野蛮民族,突格里勒的祖先中,大概只有父辈才肯定皈依了伊斯兰,祖父塞尔柱都不一定是穆斯林,为了统治占人口多数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只能依赖皇族,大搞分封。但由于王公们一再叛乱,君主们只能越来越倚重古拉姆。

另一方面,塞尔柱帝国没有中国的科举制度,缺乏系统的从民间选材当官机制,官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是问题,于是又产生了2个倾向,一是健全古拉姆制度,由古拉姆做文官武将;二是形成职务世袭,就是世卿世禄,以尼采木-木勒克为例,此人前后当了近30年宰相,他死后,子孙后代在朝廷和各个王公处继续做宰相,形成了庞大的木勒克家族,世代为算端、异密们管理行政和财务。

王公分封加上古拉姆再加世卿世禄,就形成了阿塔贝格(Atabeg)制度。贝格(beg),与奥斯曼帝国的重要官衔【贝伊】(bey)同源,中文典籍也翻译成伯克、别、伯、培等等,是突厥语中的酋长、首领、头目、老爷等多种意思。阿塔(Ata)意为父亲或祖先,土耳其共和国国父凯末尔,于1934年11月24日获得土耳其国会授予的【阿塔图尔克】(Atatürk)称号,türk是突厥或土耳其,加上阿塔,意为国父。土耳其最成功的俱乐部加拉塔萨雷,主场之一就是伊斯坦布尔的阿塔图尔克体育场,见证了2005年的伊斯坦布尔奇迹,利物浦在冠军杯决赛中大翻盘战胜了米兰。阿塔贝格合起来,也做阿塔卑、阿答毕,大意为【相父】。




===== 复原的古拉姆精英重骑兵冲锋,非常写实。《中二全战》的《残破新月》mod的截图,该mod 对理解中近东历史很有帮助 =====



帝国分封出去的王公,如果年幼而无法行使权力的话,朝廷派遣古拉姆为王公的摄政,当然还有培养教诲王公的责任,这一官职就叫阿塔贝格,有点像汉初朝廷为诸侯王派出的国相,例如【萧规曹随】中的平阳侯曹参,在出任朝廷的丞相之前,担任齐国的国相。但随着帝国的解体,阿塔贝格们便很纷纷李代桃僵,架空了主子们,做起真正的统治者。再后来,阿塔贝格干脆失去了【相父】的职能,成为相当于诸侯或节度使的官职或头衔,掌管地方全权,与算端和异密大同小异。

马立克沙在世的时候,一位名叫仳理斤特勤(Gümütigin Bilge Beg)的王公,从哈齐斯坦(Gharjistan, Gharchistan)买来一个古拉姆,名叫阿努细特勤(Anush-Tigin Gharchai)。哈齐斯坦大致是现在阿富汗西北部,当时是呼罗珊的一部分,在《大唐西域记》中,被称为弗栗恃萨傥那,玄奘法师说当地【气序劲寒,人性犷烈】,是个出好兵的天然兵营。阿努细(Anush)的原型是波斯文Anoshag,意为【不朽的】(immortal)。萨珊波斯帝国最伟大的君主库萨和一世(Khosrau I),号称阿努细尔旺(Anushirvan),源于Anoshag-ruwan,意为【不朽的灵魂】(immortal soul)。穆圣就出生在库萨和一世朝,萨珊波斯的繁荣与强大,令当时还贫穷落后的阿拉伯人目眩神迷,但这也是阿拉伯人征服萨珊的原动力之一。随着波斯文化的传播,许多伊朗文化圈的民众,都以库萨和或阿努细尔旺命名。例如波斯人的布韦希联邦第三任主席阿杜德-道莱,本名就叫库思老或库萨和,还给自己加上了萨珊皇帝的正式称号【沙汗沙】—意为王中王。300年后,蒙古人的伊利汗国的亡国之君—努失儿完,其实是阿努细尔旺的变形。这位古拉姆的名字阿努细特勤,是个复合词,阿努细是波斯语,特勤是突厥语,合起来意为【不朽的君王】。

阿努细特勤才干出众,马立克沙慧眼识珠发现了他,逐步提拔为宫廷侍卫军官,负责管理皇家的盥洗器具,即【塔昔特-答儿】(tasht-dar),算端在盥洗时,他要进奉面盆和水罐。有个谜语:【又圆又扁肚里空,有面镜子在当中,老少用它都低头,摸脸搓手又鞠躬】,谜底是洗脸盆。即使贵为皇帝,见了洗脸盆也要低头闭眼,那么负责管理水盆的侍卫,肯定是皇帝最信任的人,至少是之一。所以阿努细特勤的工作表面很低微,其实不然。根据萨曼王朝以来的惯例,中央官职的俸禄分别由特定地域负责,例如负责算端衣橱的官员的工资,由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支付,马立克沙在渡过阿姆河的时候,下令船夫的工资由万里之外的安条克开支,【塔昔特-答儿】的工资则由花剌子模地区负责,这样阿努细特勤的名字就与花剌子模联系起来。

大约在1070年代末,阿努细特勤被任命为花剌子模总督,按前朝惯例,这个职务叫花剌子模沙,他是日后的花剌子模帝国的始祖。

1092年,马立克沙与维齐尔或大宰相尼采木木勒克发生了冲突,在位30年,仕2朝的这位老臣,读罢算端的质疑信函,不仅没有愧疚的意思,反而对信使说:【请转吿国王,难道你不知我是与你同舟共济的?你是经过我的努力而才有今天的。你难道已不记得,在阿尔普阿尔斯兰先王被杀遇难后,是我设法集结了诸王公的军队并渡过了阿姆河;是我为你攻占了诸城;是我为你东征西伐广拓疆土。你皇冠下的政权是与我的努力连在一起的。当你把我的职务免了,人们亦将摘掉你的皇冠。】马立克沙听到老宰相的话,不禁勃然大怒,但他并未罢免对方的职务。10月,在与算端的一次出行途中,尼采木木勒克被一位青年刺杀,终年74岁,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凶手来自山中老人木剌夷国,老宰相是其第一个著名猎物,但谁是刺杀的主使者,却一直没有定论,当然嫌疑最大的是马立克沙。

同年底,马立克沙也去世了,终年只有37岁。君臣二人的相继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帝国马上要面临的问题,是由谁来继承皇位,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天下大乱》。


第4章 天下大乱


与绝大多数游牧、渔猎民族建立的国家一样,塞尔柱帝国没有明确的继承制度,每次老君主去世,朝政都要为之动荡一段时间。熟悉金、元、清历史的读者,想必会知道这些王朝,特别是初期继承方面的混乱。在MSL国家,情况更复杂一些,绝大多数MSL国家都不指定继承人,这么做有理论依据,因为穆圣就没明确指定继承人,穆圣死后,由弟子们选举产生继承者,即哈里发。

马立克沙的儿子不少,重要的有4个,为了便于大家和我本人记住,我给他们编个号。长子叫巴尔基雅鲁格(Barkiyarug),这是个复合词,可以分拆为别儿哥-牙鲁克(Berk Yaruq),意为【强烈的月亮】,编为1号。马立克沙去世时只有37岁,巴尔基雅鲁格约13岁,他的弟弟们当然更年轻。这个一号皇子的母亲并非马立克沙的正妻或可贺敦—秃儿罕-可敦,而秃儿罕-可敦则图谋拥立年仅4岁的幼子马哈茂德一世(Mahmud I),我把他编为2号。经过2年的内战,在1094年,2号选手连同其母秃儿罕-可敦出局,1号巴尔基雅鲁格当上了大塞尔柱的算端。

之所以用【大塞尔柱】(Great Seljuks)一词,是因为在马立克沙死后,帝国已经解体,原先就对朝廷阳奉阴违的叙利亚、罗姆、克尔曼等藩国,再也不听命于朝廷了。帝国的其余部分也一盘散沙,巴尔基雅鲁格直辖的地盘十分有限。

1号巴尔基雅鲁格刚坐上宝座,马上又遇到一位更强劲的对手—他的叔叔叙利亚王突突什,此君为了当上整个帝国的算端,一路东进突入剌夷(Rayy, 伊朗首都德黑兰附近)。不过好景不长,1095年,突突什被1号击斩。从巴尔基雅鲁格的角度来说,突突什之死解除了他的心腹大患,但对伊斯兰世界来说,却是个灾难。因为此前的叙利亚塞尔柱王国是个统一而强悍的王国,突突什死后马上就分裂为2大块,由突突什的两个儿子继承,首都分别在阿勒颇和大马士革,哥俩严重不合,互相攻打不说,内部也不断分裂,到1099年第一次十字军来到叙利亚的时候,叙利亚王国已经解体为一群互相攻杀的阿塔贝格国家,被十字军逐个推平。




===== 帖木儿留下的帝国,首都在东北方的撒马尔罕,图上的右上方红点。东北方向是东察合台汗国 =====


1113年,河中的主人是西喀喇可汗—穆罕默德-阿尔斯兰-汗(Muhammad Arslan Khan, 1102--1129),他面对桑伽的压力,甚至没敢组织起反抗。他在桑伽的要求下来到了阿姆河左岸的呼罗珊土地上,在桑伽骑马站在阿姆河右岸的河中地面的情况下,跪下吻地以示臣服。

桑伽的另一个主要对手,是伽兹尼王朝。塞尔柱帝国太祖突格里勒在1040年的丹丹坎战役大破伽兹尼算端马苏德之后,伽兹尼王朝便沦为一个地方王朝,对塞尔柱帝国称臣纳贡。桑伽来到东方时,伽色尼算端是马苏德三世(Mas'ud III, 1098--1115),他的妻子是桑伽的妹妹。1115年马苏德死后,他的儿子为了王位发生了内讧,其中之一阿尔斯兰(Arsalan Shah)当上算端,将兄弟们都囚禁起来,只有一个叫巴赫兰沙(Bahram Shah, 1118--1153)的兄弟,伺机逃往在呼罗珊的舅舅桑伽之处。为了泄愤,阿尔斯兰折磨了自己的嫡母—巴赫兰沙之母兼桑伽的妹妹。1118年2月,桑伽不顾4号哥哥穆罕默德的反对,发兵南下阿富汗,打垮了阿尔斯兰,扶植外甥巴赫兰沙即位。为了表示臣服,巴赫兰沙与桑伽签订协定,同意在祈祷的呼图白中先念哈里发、算端穆罕默德和桑伽的名字,然后再念他自己的名字,并每年向桑伽支付25万第纳尔的岁币。随后桑伽将塞尔柱人史无前例的巨大胜利(因为从无任何塞尔柱君王得手过加兹尼城),书面告知其兄算端穆罕默德。

桑伽征服伽色尼王朝的捷报传来时,4号穆罕默德一世去世,享年约37岁。帝位由其子马哈茂德二世继承,编号4.1,他年仅14岁。对这个乳臭味干的侄子,坐镇东方已经长达20年,战功赫赫的3号桑伽十分不屑,索性自称算端,以大塞尔柱帝国一把手自居。桑伽的一生可以分为3段,一是从1085年出生到1097年,是父兄荫蔽之下的王公;二是从1097年杀掉爱斤赤,成为东方之王,到1118年,他以马立克和纳绥如丁的头衔,在呼罗珊西郡尼沙普尔统治东方。三是从1118年到1157年去世,他以算端和穆仪兹丁(Muizz-ud-din, 宗教的支持者)的头衔,当上了大塞尔柱帝国或塞尔柱联邦的一把手,坐镇呼罗珊北郡木鹿。

待4号穆罕默德一世去世时,桑伽已经是大塞尔柱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君主,完全有能力有理由让侄子4.1靠边站。对叔叔自立为王的行为,年幼的4.1认为不能坐视不管,在大臣和一帮诸侯、阿塔贝格的鼓动下,率领大军于1119年东征桑伽。春风得意的3号选手也召集大军西进,他手下有2万百战精兵,另有18头战象。

3号的东军与4.1号的西军在萨韦(Saveh, 伊朗中央省,德黑兰西南100公里)展开会战,西军大败亏输,桑伽乘胜追击到伊朗西部名城哈马丹—即第一波斯帝国4大首都之一埃克巴坦钠,哈马丹位于扎格罗斯山脉腹地,是伊朗高原通往伊拉克两河平原的必经之地,桑伽屯兵于此,做出进军伊斯兰世界的罗马—巴格达的姿态,早已丧失世俗权力的哈里发,在巴格达的礼拜呼图白中不再提马哈茂德,代之以桑伽之名。

不过桑伽的兵力不足,加上其母兼马哈茂德的祖母塔赤丁可敦的调停,马哈茂德前来与叔父及祖母会晤,桑伽对侄子以礼相待,并下令在属地的呼图白中除了提桑伽之名以外,需以王储的名义提及马哈茂德,并把除了剌夷城以外的西方领地均交付给他。5年之后桑伽自呼罗珊将一个女儿下嫁给在伊拉克的侄子。

萨韦战役桑伽手下的将领中,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叫忽都不丁-摩诃末(Qutb al-Din Muhammad),为了和与他同名的著名花剌子模沙相区别,他也可以叫摩诃末一世。

摩诃末一世的父亲,就是前文中的哈奇奴隶阿努细特勤,他名字中的【忽都不丁】,意为【宗教的欢愉】。前文提到的那位爱斤赤做东方总督时,兼任花剌子模沙或花剌子模总督,爱斤赤兵败身死后,摩诃末一世于1097年,受3号桑伽之命,当上了花剌子模沙,这一年通常被视为花剌子模帝国的开基定鼎的纪元元年。这次3号与4.1号叔侄俩的内战中,摩诃末也率领部属参战了。

花剌子模沙摩诃末有个叫阿特西兹(Atsiz)的儿子,这个名字意为【无马的】,父子俩人平和安定、安分守己的统治着花剌子模。爷俩有分工,父亲在桑伽的宫廷服务一年,阿特西兹则留在花剌子模治理封地,次年爷俩换位置,如此循环往复。

萨韦战役后的数年间,桑伽统治的东方还算太平。4.1马哈茂德的西伊朗和伊拉克继续战乱不断,他有4个弟弟,我也给他们编号,他们是:

4.2 突格里勒二世(Tughril II)

4.3 马苏德(Mas'ud)

4.4 苏莱曼沙(Süleyman Shah)

4.5 塞尔柱沙(Seljuk Shah)

4.2和4.3最早起来反叛4.1,经过短暂的蛰伏,4.3在萨韦战役后趁着4.1的虚弱再度反叛,不过这次叛乱依然没有成功,只得再次对4.1称臣。4.1在西部遇到的最强劲对手,是复兴的格鲁吉亚王国,当时在位的大卫四世(David IV the Builder, 1089~1125年),可能是格鲁吉亚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他最重要的作为,是一项军事改革,他从高加索山北面的钦察(Kipchaks)部落中,招募了数万账到国内,大卫给他们分配土地,代价是他们要为国王服兵役。靠这些剽悍善战的钦察人,大卫建立起一支数万人的精锐骑兵,其战斗力不输于塞尔柱和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古拉姆、马木留克骑兵。靠这支钦察部队,大卫向南向东凶猛扩张。这个时候伊斯兰世界可谓四面楚歌,在地中海东岸,十字军的势力蒸蒸日上,中东腹地的格鲁吉亚的复兴,又在伊斯兰世界的软腹部狠狠插上一刀。



===== 格鲁吉亚王国的钦察重骑兵 =====

4.x兄弟们,对十字军可以坐视不管,对近在咫尺的格鲁吉亚不能不闻不问。1121年,4.1派4.2突格里勒二世率领一帮由阿塔贝格们组成的伊斯兰联军北上,与以格鲁吉亚人为核心的基督教部队在第比利斯附近的Didgori附近展开会战。经过数小时的激战,塞尔柱军队全线崩溃、一败涂地。格军一鼓作气,攻占第比利斯这座由MSL控制长达四百年的城市,第比利斯再度成为格鲁吉亚的首都。正因为如此,格鲁吉亚人给大卫冠之以“使格鲁吉亚再生者”的称号,大卫的时代也被称为格鲁吉亚的【黄金时代】。好在大卫在战后4年就去世了,否则西部塞尔柱帝国还能再挺几年都难说

1128年,东部的花剌子模沙摩诃末一世去世,桑伽算端令其子阿特西兹继承父亲的职位,成为第二任花剌子模沙。欲知阿特西兹会有什么作为,请看下一章,《咸海枭雄》





第5章 咸海枭雄

1132年,4.1马哈茂德二世在他的首都哈马丹去世,群臣拥立其子达乌德(Dawud, 对应《圣经》中的大卫)即位,编号4.1.1。达乌德很年轻,马上就面临诸多敌人的挑战,第一个对手是叔叔4.3号马苏德,叔侄俩为了加强自己的合法性,都向久已不问俗事的哈里发穆斯塔勒席德(al-Mustarshid, 1092~1118~1135)寻求承认。自从945年布韦希王朝攻入巴格达以来,哈里发就完全丧失了世俗权力,沦为算端、异密们的傀儡,至今已将近200年。穆斯塔勒席德是个不甘寂寞的人,当他突然发现自己可以利用祖先的余晖做塞尔柱宗王们之间的仲裁者时,马上就开了自己的表演。哈里发告知叔侄俩说,你们的事最终还得东方的桑伽说了算,表面上把皮球踢给桑伽,实际上对急于夺取权位的4.3马苏德更不利,所以马苏德决定造哈里发和达乌德的反。

面对咄咄逼人的4.3,西塞尔柱的宗王们都感到了不安,坐镇法尔斯(伊朗西南部)的4.5号塞尔柱沙率军开进巴格达,成了哈里发的盟友。马苏德则求助于正在冉冉升起的摩苏尔(Mosul, 中国典籍做毛绥勒)阿塔贝格—伊马德丁-赞吉(Imad ad‐Din Zengi, c. 1085—1127~1146)。赞吉的父亲是马立克沙手下的一个突厥古拉姆,后因故被杀,当时赞吉还是个不到10岁的孩子。赞吉(Zengi)其实是他的外号,意为黑人,因为赞吉肤色较深,按现在的说法,他有一身古铜色的XG肌肤。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Tanzania)的国名是个复合词,由叫坦噶尼喀(Tanganyika)的大陆部分和桑给巴尔岛(Zanzibar)组成,桑给巴尔岛是阿拉伯人从非洲贩卖黑奴的基地,黑人或黑奴被阿拉伯人称为Zanj或Zeng,桑给巴尔的涵义是【黑奴之岛】。赞吉幼年丧父,却志存高远,他有一帮忠于其父的古拉姆和老部下,利用马立克沙死后和十字军入侵造成的天下大乱,于1127年占据了伊拉克北部名城摩苏尔,成了一方诸侯,次年又兼并了叙利亚名城阿勒颇。堂堂的宗王马苏德求助于一个古拉姆的儿子兼地方诸侯,标志着西塞尔柱的宗王们,已经不再具备以往的神圣地位。

4.5塞尔柱沙战胜了赞吉,还没等扩大战果,就得到了3号桑伽率领大军赶来平定西部战乱的消息。面对更强大的对手,哈里发、4.3、4.5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桑伽。1132年春,桑伽和4.2突格里勒的联军,与西部联军在的纳瓦儿(Dinavar, 伊朗西部克尔曼沙赫附近)展开会战,西军大败。不过桑伽并未难为侄子们,他把阿塞拜疆分给4.3,最富庶的伊拉克和巴格达交给4.2突格里勒二世,由于伊斯兰世界的中心在巴格达,所以4.2相当于西部的最高统治者。

桑伽的东军中,最重要的将领有2位,异密阔马赤(Qumach)—他是最早追随桑伽去东方的老臣,也是最重要的异密;另一位是第2任花剌子模沙阿特西兹—他是首任沙忽都不丁-摩诃末的儿子,接父亲的班4年了。桑伽没有彻底吞并西部,除了兴趣不大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东方的喀喇汗朝出事了。

坐镇河中的西喀喇汗阿尔斯兰,在1130年左右中风瘫痪,让其子纳斯尔(Nasr)监国。不久纳斯尔被权势熏天的撒马尔罕宗教集团杀害,年迈体衰的阿尔斯兰一面向宗主桑伽求援,一面让另一个儿子艾哈迈德执掌朝政。桑伽分配完帝国西部赶回河中的途中,艾哈迈德已经平定了内乱,控制了局势。然而阿尔斯兰、艾哈迈德父子发现眼下是获得独立主权的大好机会,悔不该向桑伽求援。桑伽渡过阿姆河进入河中之后,在一次狩猎中抓到12个行踪可疑者,经审问得知,他们是阿尔斯兰收买来刺杀桑伽的。算端闻之大怒,马上攻克撒马尔罕,废黜了阿尔斯兰,另立他人为汗,后改立阿尔斯兰的第3子马哈茂德为西喀喇汗,由于马哈茂德的母亲是桑伽的妹妹,所以马哈茂德也是其的外甥。总之在西辽的征服之前,河中的西喀喇汗朝是桑伽的藩属国或附庸,仅有的几次反抗,也都被桑伽粉碎。

1134年,对桑伽称臣纳贡已经16年的伽兹尼算端巴赫兰沙,因贡赋沉重而柜绝向算端桑伽支付钱财,根据1118年的双方合约,他每年应向桑伽的支付25万第纳尔。桑伽因此发兵南下讨伐伽兹尼,面对强敌,巴赫兰沙除祈求宽恕之外別无他法。算端召见他,但是巴赫兰沙由于惧怕而不敢去见桑伽。故此桑伽来到加兹尼城,并没收了巴赫兰沙的全部财产。然后又给巴赫兰沙保证安全的允诺后将他召到加兹尼来,桑伽于1135年返回呼罗珊。

在桑伽的一系列征战中,花剌子模沙阿特西兹都参加了,并有着优异表现。《世界征服者史》说:【阿特西兹以他的品德和才艺而闻名;他是许多波斯诗歌和四行诗的作者。在勇敢和威武方面,他使他的所有敌人和对手相形见绌,他为算端桑伽服务中赢得很多胜利】。在桑伽平定喀喇汗朝王公桃花石汗(Tamghach Khan)的叛乱过程中,桃花石汗豢养的一群刺客企图伏击正在打猎的桑伽,当天没有参加狩猎的阿特西兹,从午睡中突然惊醒,骑上战马去追算端,当他抵达现场时,桑伽被刺客们包围,陷入绝境。阿特西兹靠他的勇武解救了算端,后者问他为何知道自己的危难,他回答:【我梦见算端在猎场上遇到事故,我就立刻去救他】。

桑伽结束了伽兹尼战事回呼罗珊的途中,才勇过人的阿特西兹察觉到自己成了异密王公们的众矢之的,时刻有性命之虞,赶紧找了个借口回到老巢花剌子模首府玉龙杰赤。他走时,桑伽算端对大臣们意为深长的说:【一个我们再也见不到他面的人,背着我走了】。大臣问:【倘若陛下肯定这点,那么为何他获允回家,得到这种恩许呢?】桑伽回答:【他给我们的服劳使我们获得他的大恩,伤害他不符合我们的仁义之道。】

在《世界征服者史》的所有对话中,笔者认为这段最精彩。《史记》中与之最神似的,当属《周亚夫列传》汉景帝与周亚夫的对话和互动:

景帝居禁中,召条侯(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胾(zì, 切成大块的肉),无切肉,又不置櫡(筷子)。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 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当时桑伽虽正处于事业的巅峰,但也50周岁了,以当时的医疗条件和父兄子侄的寿命来看,桑伽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没有儿子,侄子有一大堆却都是废柴,桑伽反而最喜欢外甥、西喀喇汗马哈茂德,此人才具平庸,还不是塞尔柱皇族成员,地位很不牢靠。阿特西兹正值壮年,有才干有战功,如果不能效忠马哈茂德,他必将成为帝国的心腹大患。如果阿特西兹回玉龙杰赤造反,那么桑伽正好有借口将其消灭。

果然,阿特西兹回封地之后,再也没尽藩臣或地方官的义务,参与桑伽的征战,一直躲在花剌子模不出来,君臣之间的敌意越来越浓。不过桑伽也没立即讨伐他,倒不是桑伽好心,而是帝国西部不断出事,让他无暇分心。桑伽的核心地盘是中亚南部的呼罗珊,紧挨着西伊朗和伊拉克,花剌子模在中亚的最北方,相对来说,西部战乱更让他操心。

在帝国西部,1132年桑伽东返之后,王公们之间的战乱并未停止。占有巴格达和伊拉克的4.2突格里勒二世与4.1.1达乌德又打起来了,前者获胜。盘踞阿塞拜疆的4.3马苏德,怕4.2乘胜灭了自己,便与4.1.1和哈里发联合起来,共同对付4.2,哈里发承认4.3为算端,4.1.1则成为4.3的王储,组成3方同盟,共同反对4.2。1133年,三方联军击破4.2,攻占西塞尔柱帝国首都哈马丹,4.2失去根据地,只能带着部属四处流浪。

1134年6月,4.2势力复振,战胜4.3夺回哈马丹,4.3只得求助于哈里发,还没等再度开战,4.2突格里勒在10月份去世,这样4.3兵不血刃的返回哈马丹登上大宝。在塞尔柱的不肖子孙们混战的过程中,哈里发逐渐拥有了一支可靠的军事力量,加上固有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哈里发有重掌大权的趋势。在这种局面下,4.3与哈里发翻脸。1135年,哈里发出兵讨伐4.3,在克尔曼沙赫附近的贝希斯敦山口(著名的大流士铭文所在地),遭到4.3的突袭,全军覆没不说,哈里发也被俘。

无论如何,哈里发穆斯塔勒席德还是伊斯兰逊尼派世界的教皇,4.3马苏德不能把他怎么样。1135年,双方媾和,马苏德哈里发放哈里发回巴格达,哈里发承认马苏德是世俗统治者,每年向马苏德进贡40万第纳尔,并承诺不再招募军队。这时桑伽正在讨伐伽兹尼王朝,无暇西顾,但依然派遣使节到西部询问事情经过。10月份,刚刚结束了战事的桑伽,雇佣木剌夷国的杀手刺杀了穆斯塔勒席德,其子拉希德(Ar-Rashid)继任哈里发。显然在桑伽看来,重获世俗权力的哈里发,才是帝国的心腹之患,至少比阿特西兹更要命,两害相权,应该先干掉哈里发。

阿拔斯王朝有两位叫拉希德的哈里发,上一位是伟大的拉希德-哈伦,拉希德二世继承了其父企图振作哈里发权威的遗志,一直在想办法与4.3马苏德叫板,何况他也确实没办法向4.3提供其父承诺的40第纳尔贡金。1136年,哈里发在祈祷的呼图白中不再提马苏德的名字,代之以4.1.1达乌德,同时鼓动以摩苏尔的赞吉为首的诸侯们反对马苏德。为了延续塞尔柱帝国的权威,马苏德出兵伊拉克讨伐哈里发,拉希德抵抗了一番,见获胜无望,便逃亡摩苏尔投奔强大的赞吉。马苏德也索性废黜了拉希德,另立拉希德的叔叔穆格台菲(Al‐Muqtafi, 1136~1160)。

赞吉虽然强大,但他的主要对手是西边的大马士革异密和十字军,没有足够的力量干预伊拉克事务。见赞吉无法指望,拉希德转投4.1.1达乌德。1138年,反4.3的联军在的纳瓦儿与对手会战,联军失利,树倒猢狲散,5月,拉希德被木剌夷杀手刺杀,结束了29岁的年轻生命。从穆斯塔勒席德的结局来推测,我认为杀害拉希德的凶手也是桑伽派来的,一个强势的哈里发不符合桑伽为代表的塞尔柱人的利益。

拉希德哈里发死后,桑伽终于能腾出手来对付花剌子模沙阿特西兹。当然阿特西兹也没闲着,他利用1135--1138年间的3年时间,积极向外扩张。向北,他进攻还是异教徒的钦察人,既掠夺精壮做奴隶和古拉姆,也与他们结盟。向南,他进犯锡尔河下游重镇毡的(Jand, 遗址在哈萨克斯坦克孜尔奥尔达[Kyzylorda]附近、锡尔河右岸),日益强大的花剌子模成了桑伽眼中的最大不安定因素。

1138年9月,桑伽率部由巴里黑开赴花剌子模,阿特西兹则在位于自己首都玉龙杰赤附近的黑扎尔阿斯普(Hezarasp)堡里进行抵御,并把周围地区都用阿姆河水淹没,以期阻挡桑伽部队的推进。1138年11月,双方在黑扎尔阿斯普附近摆开大军,准备一决雌雄。不过在开战之前,阿特西兹突然对军队的忠诚失去信心,毕竟他三世受塞尔柱帝国的浩荡皇恩,自己的军队会不会在关键时刻倒戈都很难说,于是阿特西兹脚底下抹油,率先开溜,桑伽自然而然的大获全胜,阿特西兹的军队有将近一万人被杀,他的一个叫阿惕里黑(Atligh)的儿子跑得慢,被俘,桑伽下令将其处死,这是塞尔柱帝国与花剌子模帝国之间第一次见血。桑伽趁势占领花剌子模之后,并未久留,他让侄子4.4苏莱曼留下做花剌子模沙,镇守帝国北疆。

出逃在外的阿特西兹听说桑伽撤军,马上做了还乡团,杀个回马枪,苏莱曼自知不敌,不战而逃。按照常理,桑伽应该再次讨伐阿特西兹,但他没这么做。原因不难找到,一个更强大的对手在东方出现,欲知此人是何许人也,请看下一章《长老约翰》。


第6章 长老约翰


12世纪初的东亚,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莫过于女真或金的崛起。1114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次年正式建立金国,年号【收国】。女真军队的战斗力非常强悍,有【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战】之说,貌似强大的契丹辽国在金军的攻势下一败涂地。亡国之君天祚帝,面对强大的金军,只能一路逃跑,辗转逃到内蒙古的【夹山】,名为徐图恢复,实为掩耳盗铃、缩头乌龟,能过一天算一天。有心抗战的辽国君民,在南京(今北京)建立一个【北辽】政权,不过北辽很不幸,面临北方的金、南边的宋腹背夹击,很快就灭亡了,残部逃到夹山与天祚帝合流。天祚帝对这帮人在自己尚健在的情况下,另立他人为帝很愤怒,对北辽流亡者进行了一番大清洗,北辽太后萧德妃以下许多人被杀。

北辽的核心人物之一耶律大石,对颟顸无能又自私残忍的天祚帝,既失望又担心被杀,于1124年【自立为王,率铁骑二百宵遁】,从夹山出逃。耶律大石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八代孙,具体世系不详。他熟悉辽、汉两种文字,善骑射,天庆五年(1115年)中进士,擢翰林应奉,寻升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故称大石林牙。不难看出耶律大石是文官出身,在建立南京北辽政权和抵抗金、宋的战争中,耶律大石虽然负多胜少,却也锻炼了军事才能,为他日后开疆拓土积累了经验值。

耶律大石自立出逃后,首先向北,奔向外蒙古。如果比较辽、金的版图的话,会发现外蒙古在辽国版图内,金国的西境只到达中蒙边境一线。辽国对蒙古草原的控制力度远远强于金国,有强大的驻军监视各部;女真头号悍将梁王完颜兀术(宗弼)曾西征蒙古草原,无功而返。大石北行3天进入蒙古草原,利用辽国的影响要求白达达(汪古)等臣服于辽国的部落,向他出兵出钱。随即折向可敦城(镇州),驻守外蒙腹地的辽国驻军加入了大石的队伍,【得精兵万馀,置官吏,立排甲,具器仗】,金朝得到的报告也说【耶律大石自称为王,置南北官属,有战马万匹】。总之,大石的势力已经初具规模,有些帝王气象了。

之后的大石西行路线,中外史料的记载有差异。《世界征服者史》、《史集》等MSL史料都提到大石进攻了叶尼塞河上游的黠嘎斯人—他们可能是吉尔吉斯人的祖先。大石不仅没占便宜,反而吃了不少亏。从大石出奔以来,他第一次真正的军事行动就是进攻黠嘎斯,还没获胜。不过结果来看,此战的正面意义更大,因为大石出奔,核心力量只有200契丹铁骑,其余的都是沿途招募或裹挟来的非嫡系力量,表面上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其实很多成员是混进革命队伍混吃混喝的投机者,说他们是乌合之众有点过分,但说他们动机不纯、心思各异是没问题的。对黠嘎斯的战事的失利,反而让头脑过热的大石冷静下来,小战失利更多的是好事,总比大战失败而满盘皆输强得多。

北征失利让大石放弃了北上的想法,次年2月,大石率部西行,到达新疆西北部的叶密立(额敏县附近),向回鹘王毕勒哥施加压力,后者不敢得罪大石,【即迎至邸,大宴三日。临行,献马六百,驼百,羊三千,愿质子孙为附庸,送至境外】,主动称臣纳贡了。大石继续西征就进入了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楚河流域,当时楚河流域的统治者,是以巴拉沙衮为首都的东喀喇汗朝的王公。喀喇汗朝东西分裂之后,内部也不断分裂。西喀喇汗朝在塞尔柱帝国桑伽算端的宗主统治下,政治上还算统一。东喀喇汗朝则像细胞分裂一样,分割为一大群互相攻杀的诸侯。国小则力衰,难以招架葛逻禄和突厥康里游牧民的侵袭。巴拉沙衮也叫虎思斡耳朵,是东喀喇汗朝最重要的城市之一,这里的喀喇汗正在坐困愁城之际,听说一支强大的契丹人正在西进。《世界征服者史》记载说,【有很多突厥人和部落大量集合在菊尔汗身边,以至他们达到4万户】,按每户一个丁壮男子计算,大石拥有4万契丹、突厥兵力。于是这位喀喇汗邀请大石来巴拉沙衮,把自己的土地献给后者,大石则不费一兵一卒,就拿到巴拉沙衮做都城,获得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作为回报,大石册封对方为【夷离堇-突厥蛮】(Ijig Turkmen),另一译法是【伊列克-土库曼】,名义上是土库曼人或突厥人的最高领袖。

建都之后,大石向叶尼塞河上游的谦谦州(Qam-kemchik)、巴尔珲(巴儿思罕,在伊塞克湖南岸)以及从怛罗斯到雅芬奇(Yafinch, 为伊犁河附近一城,或以为是今卡拉塔尔河)的等地区派驻少监。在中亚的很多地方,农业区其实是一个个孤立的绿洲,彼此并不连贯,征服者很难直接控制,通常在保留当地土王的前提下,派驻监察官,监督土王的行政和催缴各种税费和兵役。在突厥语政权中,监察官叫八思哈(Baskak),日后的蒙古帝国叫达鲁花赤(Darugaq,现代蒙语Darga,意为长官、首长)。契丹人受汉文化影响很大,这一职务叫少监。


经过一番修养,大石的势力更加强大,他向南征服了南疆的可失哈耳(喀什噶尔,简称喀什)、忽炭(和田),这些地方在另一支东喀喇汗的统治下。向北,大石攻打让他吃了亏的黠嘎斯,将其击破,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一系列征服,约完成于1134年,从1124年出奔至今,大石用了10年,他的帝国尽有东喀喇汗朝故地,涵盖了葱岭以东以北,今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哈萨克斯坦东南部、新疆大部的广阔地域。

伊斯兰史家伊本阿西尔(Ali ibn al-Athir, 1160~1233)说,在葛儿罕到来之前,已有大量契丹人从他们的故乡迁来中亚。撒马儿罕的西喀揦汗控制了这些契丹人1.6 万帐户,利用他们守边,代价是分给一定的土地,并得到一定的薪饷。喀喇汗担心契丹人人口繁衍,势力增强,就干预他们的婚姻,迫使契丹人携眷东迁到东喀喇汗治下的巴拉沙衮。由此不难判定,夷离堇-突厥蛮拱手让出地盘,是在国内外的契丹人双重压力下做出的明智之举,如果不让,必然遭到内外夹击,到时玉石俱焚,虽富家翁而不可得。这1.6万户契丹人,作为大石的同胞和可靠力量,大大加强加强了他的实力。

1137年,大石与西喀喇汗、桑伽的外甥马哈茂德,在锡尔河畔的忽毡(Khujand, 塔吉克斯坦北部,苏联时叫列宁纳巴德)附近发生战争,马哈茂德大败,逃回撒马尔罕,此战的结果是大石将西喀喇汗朝赶到锡尔河左岸,再前进一步就要渡过锡尔河进入河中了。不过大石并未乘胜追击,而是就此止步,以锡尔河作为与塞尔柱帝国的分界线,消化既有的土地和人民,巩固统治,积蓄力量。次年桑伽与花剌子模沙阿特西兹正式发生冲突,桑伽获胜,可他撤军之后,阿特西兹赶走桑伽的侄子苏莱曼,继续稳坐花剌子模与桑伽为敌。此时大石已经相当强大,严重威胁着桑伽的藩属国西喀喇汗朝,让他的外甥马哈茂德坐卧不安。

1141年、南宋高宗赵构的绍兴11年,塞尔柱官员在在西喀喇汗朝境内,抢夺游牧的葛逻禄人的牧场,掠卖其妇孺,引起葛逻禄人的反抗,马哈茂德无力弹压,只得向舅舅桑伽求援。像葛逻禄人这样的游牧民的叛乱或起义,在中亚极为稀松平常。中亚的大部分农业区,都是以绿洲的形式点状分布,只在锡尔河上游和泽拉夫善河流域能连成线,点或线之外的干燥草原和荒漠,是游牧者的天堂,形成游牧者和定居者杂处的局面。定居或半定居王朝对游牧者无可奈何,强大时还好,一旦衰落游牧者就会杀进城里,颠覆定居者的政权。塞尔柱人发迹之前,就是伽兹尼王朝境内的游牧者,他们打垮了伽兹尼王朝,翻身做了主人,但塞尔柱人逐步定居之后,他们留下的真空又被其他游牧者代替,葛逻禄突厥就是其中之一。

6 月,阿特西兹向桑伽送交效忠书,指天发誓保证臣服于算端,让桑伽至少暂时可以忽略北方侧翼的威胁,放心大胆的东进讨伐葛逻禄人。桑伽从呼罗珊、里海南岸的马赞德兰、伊朗东南部的锡斯坦、阿富汗南部的伽兹尼等地征集了10万大军东进。将领中有大异密阔马赤、马赞德兰土王沙加齐(Shah Ghazi)、伽兹尼算端巴赫兰沙、阿富汗古尔王朝的王公阿劳乌丁-侯赛因-贾汉苏兹—请大家留意此人,他后面还有故事。除了花剌子模沙之外,在中亚和阿富汗有点名气或即将扬名立万的人物都来了。无论如何,这么多兵力对付实力有限的葛逻禄人都太夸张了,唯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桑伽早已下定决心,讨伐葛逻禄人只是个由头,征服佛教徒契丹人,才是此行的真正目的。从1138年的花剌子模战事至今的3年间,桑伽一直在关注东方局势,为此不惜搁置叛乱的阿特西兹。




===== 左起蒙古、乃蛮、西辽重骑兵 =====

葛逻禄慑于桑伽的百胜威名和强大兵力,只能向耶律大石求救,大石写了一封信给桑伽,宣称自己是葛逻禄人的保护者,并要求桑伽宽恕他们。骄傲的桑伽给予的答复是带侮辱性的,他不但拒绝了大石的建议,还要求后者改信伊斯兰教,并对其显耀自己的兵力,事实上是对大石宣战。大石与桑伽一样,早已意识到一山不容二虎,与桑伽的中亚霸主之争不可避免,既然桑伽率先撕破脸,遂率部西征。

9月,两军在撒马尔罕北门附近卡特文草原(Qatwan)遭遇,塞尔柱军有10万之众,大石军数量不详,从大石两次大规模收编部众获得5.6万账来推算,大石此次至少有5万兵力。关于战事过程,《辽史》记载说:“两军相望二里许。(耶律大石)谕将曰:'彼军虽多而无谋,攻之,则首尾不教,我师必胜。'遣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等将兵二千五百攻其右,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等将兵二千五百攻其左,自以众攻其中。三军俱进,忽儿珊(塞尔柱军)大败,僵尸数十里。”契丹军乘胜追击,共杀死3万塞尔柱军,算端的夫人秃儿罕-可敦、大异密阔马赤以下多位重量级人物被俘,河中两大名城撒马尔罕、布哈拉都落入大石手中,大石正式将撒马尔罕改名为河中府。大石赶走了与桑伽有甥舅关系的原喀喇汗马哈茂德,另立桃花石汗为河中之王,从此西喀喇汗朝成了大石的藩属。

在辉煌胜利的鼓舞下,群臣众将拥立大石为帝,号葛儿罕,上尊号曰天皇帝,改元延庆,西辽帝国正式建立,伊斯兰学者称之为【喀喇契丹】,意为【黑契丹】。葛儿罕(Gur Khan)也叫菊尔汗,志费尼说这个词意为【汗中之汗】,不过近代学者们考证说,葛儿(Gur, Kur)有普世的、勇敢的、光荣的、英雄的等涵义,所以葛儿罕应该是普天下的、英雄的、光荣的汗。



===== 红色路线是耶律大石的西进路线,蓝色路线是大石手下将领的远征路线 =====

桑伽跑得快,一路逃到阿姆河南岸的呼罗珊西郡巴里黑,才站稳脚跟。一直在打酱油看热闹,甚至可能是挑唆两主互斗的策划者的阿特西兹,看到了彻底独立的曙光,他撕毁6月份对桑伽称臣的合约,南下攻占桑伽的首都、呼罗珊北郡木鹿,大肆洗劫和屠戮之后,得意洋洋的返回玉龙杰赤。不过好景不长,葛儿罕大石派大将额儿布思(Erbus)—可能是卡特文战役中的萧剌阿不,攻略花剌子模,大肆蹂躏城外的村落,阿特西兹不是西辽的对手,只能献上3000第纳尔求和,并承诺今后每年向西辽缴纳3万第纳尔做岁币。

卡特文战役和后续战役对中亚乃至世界历史的走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40 年代正是十字军在东地中海丧师失地,教皇想发动第二次十字军东侵的时候。西辽战胜塞尔柱的消息,使他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欧洲盛传亚洲有一个信仰基督教的君主,名叫长老约翰(Prester John),从东方打击MSL。有一份作于1145 年的材料说,约翰在战胜MSL以后还进一步西征,要给予十字军国家以帮助,并说约翰到了底格里斯河,因无船渡河而止云云。




无论欧洲人的yy有多少真实成分,耶律大石的崛起极大改变了中亚原有的政治格局,阿姆河以东直到阿尔泰山以东的叶尼塞河上游,与蒙古草原上的乃蛮、克烈相接,南到阿姆河以南的一些的地方,北到巴尔喀什湖、咸海一带,都成了西辽的领土或藩属。契丹人是佛教徒和儒家的信徒,在信仰上与中亚的MSL截然不同,在他们的统治下,佛教、基督教、摩尼教和儒家思想得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如果说阿提拉是教训基督徒的上帝之鞭,那么耶律大石就是惩罚MSL的真主之鞭。



然而获胜的耶律大石并没有贪得无厌的继续西进,而是满足于图兰。葛儿罕离开河中返回巴拉沙衮,改元康国。已经很阔绰的他,任命大将萧斡里剌为统帅,率7万骑兵东征金国,图谋复国,不过东征很不顺利,【万馀里无所得,牛马多死,勒兵而还】。1143年,一代英雄耶律大石去世,这才让MSL世界长舒了一口气。

至于桑伽,出世以来,所向无敌,英名震于殊俗,经此一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就此终结。由于他元气大伤,一些臣属于他的地方势力也趁机抬头,走向独立,除了一直两面三刀的花剌子模之外,还有原来并不起眼的古尔王朝。纵观卡特文战役的进程,史家着墨不多,对桑伽和塞尔柱军队的描写,只有【虽多而无谋】5个字。从大石的整个军事生涯来看,他绝非什么百战百胜、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打得败仗不少,他能如此轻松的击破战无不胜的桑伽,我的结论是中亚和西亚的军事理论和作战强度都不如东亚,东亚的二流选手耶律大石,能轻松战胜中亚的一流选手桑伽。




===== 1142年的大中华地图,谭其骧先生把阿姆河下游对岸的花剌子模也划入西辽,是因为花国向西辽称臣纳贡。我yy的大中华差不多就这么大 =====


在卡特文战役和大石去世的2年间,已经成了西辽藩臣的阿特西兹不敢冒犯西辽,为了扩充力量,也是为了凑足每年给西辽的3万第纳尔岁币,他玩起了【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趁着桑伽力量削弱的机会,不断南下袭扰呼罗珊。桑伽初败之下,元气大伤,何况打狗还得看主人,为了不引发西辽的报复,桑伽只能对阿特西兹忍而不发。

1143年,葛儿罕去世,由于其子年幼,西辽由大石的妻子萧塔不烟以太后的身份摄政,加上元气有所恢复,桑伽率军北上进攻花剌子模。欲知阿特西兹如何破敌,请看下一章《算端末路》


写的不错,很详细
好贴啊!没了么?
继续啊,楼主。
第7章 算端末路




回历538年,西历1143—1144年,算端桑伽北上进攻花剌子模首都玉龙杰赤,顺利的推进到城下,他展开队列和战旗,支起可怕的抛石机。阿特西兹觉得获胜无望,便不惜重金,贿赂算端手下的文臣武将,这帮人自然要拿钱消灾,为花剌子模沙说好话,阿特西兹也趁热打铁,卑辞厚币的表示臣服,桑伽也见好就收,撤军回呼罗珊,这场远征无疾而终。桑伽对阿特西兹的臣服并不完全放心,派心腹阿底卜-萨德尔(Adib Sadir)去玉龙杰赤探听消息。

伊斯兰君主有豢养诗人和文学家的习惯,让他们为自己写赞歌,说起来这个传统要追溯到萨珊波斯帝国。波斯人没有写史书的传统,却喜欢诗歌,王中王们让诗人们以诗歌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和日常言行,把自己打扮的很高大全,在宫廷和民间广为流传。萨珊帝国亡国之后,这些波斯文史诗在东伊朗和中亚依然广为流行,尤其在波斯人的萨曼王朝再度焕发了生机,诗人们把它们整理、编纂为伟大的《王书》(Shahnama),音译为《沙赫那美》。沙赫(Shah)意为王或诸王,那美(nama)意为传奇、演义,合起来意为《王书》或《列王纪》。大概从那时开始,那美(nama)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得到了君主们的官方资助,能为算端异密及其祖先写出最华丽的那美的诗人,会获得君主们慷慨的赏赐。君王们为了争夺诗人,不仅不惜重金,还经常诉诸武力,例如最伟大的伽兹尼算端马哈茂德,手下有来自世界各地的400多名诗人,为他写赞歌颂诗,他曾给西方的邻居布韦希王朝发去了这样一封“求贤令”:

“我听说在你的宫殿里有几个有学问的人,他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都是无可匹敌的。你必须把他们送到我的宫殿里来,这样一来,他们才能得到无上荣光,我们才能依靠他们的知识和能力而名声远播。”

桑伽未能免俗,手下也有一群诗人,阿底卜-萨德尔是其中最出色的之一,同时也是算端的心腹,而且他的诗人身份也不至于刺激阿特西兹,后者果然对萨德尔的到来很高兴,以为身边多了一个吹鼓手。阿特西兹从木剌夷国收买来2位杀手,让他们去刺杀老主人桑伽。萨德尔显然得到了阿特西兹的信任,得到了这个消息,他写了一张小纸条,让一个老太婆装在靴子里送到木鹿给算端看。桑伽得报立即在木鹿进行大搜捕,从一家酒店中搜得2位刺客,鉴于他俩还是什叶派异端,桑伽将他们烧死。阿特西兹闻得刺杀失败,马上调查此事,得悉是萨德尔泄密,将其扔进阿姆河淹死。

这一事件标志着阿特西兹与桑伽撕破面皮,桑伽于1147年10月第3次北伐花剌子模,历时2个月,拿下玉龙杰赤的门户黑扎尔阿斯普(Hezarasp)堡,兵锋直逼玉龙杰赤。阿特西兹再度祭起求和法宝,派一个穿鹿皮吃鹿肉的苦行僧去桑伽处求和,当然也少不了丰盛的礼物。桑伽第3次同意饶恕阿特西兹,不过对方必须亲自出城,到阿姆河边去觐见自己。1148年6月2日,阿特西兹骑马来到约定地点,在马背上向算端行礼致意,从志费尼的行文来看,当时桑伽的马头应该背对着阿特西兹,当算端听说阿特西兹对自己行礼,准备调转马头的时候,阿特西兹已经驳马而去,很快便跑得无影无踪。虽然桑伽对此十分不满,但对方已经如约而来,封了自己的嘴,只得无可奈何的悻悻而去。

1147—48年的战事,是桑伽最后一次讨伐花剌子模,表面上桑伽是被骗了,实则不然,对一个政治家来说,阿特西兹的这点小把戏,即使履行了会见的承诺,依然可以作为【无人臣礼】而讨伐的借口,只能说阿特西兹已经相当强大,而桑伽在卡特文战役后力量不足,阿特西兹即使不能与桑伽分庭抗礼,至少也只比对手略弱,媾和反映了双方的力量对比。为了自我解嘲,桑伽喃喃自语,引用《古兰经》中的话:【他们确是不义的,真主或加以赦宥,或加以惩罚,你对于这件事,是无权过问的】(第3章128节)。

桑伽回呼罗珊之后,派使者赏赐了阿特西兹一批财物。阿特西兹面对桑伽的示好,也很给对方面子,厚赏使者,并回赠礼物以表达善意。双方的这番互动,事虽小,但我认为很重要,此时阿特西兹同时对西辽和桑伽称臣,与西辽的关系还更紧密些—每年要缴纳岁币,在辽、塞、花三方中,西辽最强,塞尔柱其次,花剌子模最弱,桑伽显然不愿因血拼花剌子模而让西辽坐收渔翁之利,希望联合花国共同对付西辽,毕竟双方是老熟人,还都是MSL,至少桑伽眼中,阿特西兹虽弱,但已经是能改变塞、辽力量对比的重要砝码。

1152年,阿特西兹愈加胆大妄为,他向锡尔河下游的毡的(Jand)攻略,俘获统治当地的一位喀喇汗朝王公,将其囚禁至死。毡的位于锡尔河下游右岸,西辽的势力并未深入,卡特文战役前作为喀喇汗朝的一部分,臣服于桑伽,战后成了塞尔柱帝国在阿姆河以东的孤岛,阿特西兹占领此地,也让他把手从阿姆河伸到了锡尔河流域,两河下游的咸海低地悉数落入手中。阿特西兹任命长子兼继承人伊利-阿尔斯兰为毡的太守,全面负责东方事务,此后花剌子模帝国形成了沙的长子镇守毡的的传统,足见阿特西兹及其继承者对此地的重视。

阿特西兹敢于扩张,是有其背景的。他的头号主子西辽在感天太后塔不烟的治下,总体比较内敛,花剌子模又是西辽最远方的藩属国,有些鞭长莫及。另一个主子桑伽则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他正忙于对付古兹人。前已述及,塞尔柱人是乌古兹人的一支,他们利用伽兹尼王朝的虚弱,渡过阿姆河进入呼罗珊,成功的建立一个大帝国。乌古兹人的大部分,依然留在阿姆河以东的图兰以游牧为生,为了便于区别,塞尔柱人称他们为古兹(Ghuzz)或古思人。如果把乌古兹人比作日耳曼人,阿姆河比作莱茵河,那么塞尔柱人相当于渡过莱茵河进入罗马帝国高卢境内的法兰克人,古兹人相当于留在河对岸野蛮世界的阿勒曼尼人(Alemanni),法文中的德国(Allemagne)就是阿勒曼尼。

在自以为很文明了的塞尔柱人看来,古兹同胞不但不可靠,反而是必须防范的心腹大患,经常讨伐和虐待他们。1140年左右葛逻禄人叛乱和次年的卡特文战役后,作为西辽盟友的葛逻禄人强大起来,古兹人迫于葛逻禄的压力向南渡过阿姆河,进入呼罗珊东郡巴里黑境内。巴里黑的统治者是桑伽手下的大异密阔马赤,此人在卡特文战役中被西辽俘获,获释之后割据巴里黑成了一方诸侯。阔马赤一面虐待古兹人,一面驱使古兹人为自己进攻南面的古尔王朝。1152年,古兹人叛变,依附于古尔王阿劳乌丁-侯赛因-贾汉苏兹,战胜阔马赤攻占巴里黑,大肆烧杀屠掠。

桑伽对古兹人和古尔人的反叛不能坐视不管,要他们撤离巴里黑。古兹人请求宽恕,并称如若算端允许他们留在他们先前的草场上的活,他们愿意每年向他进贡钱财和羊群。桑伽并未接受此请求,他在聚集了10 万左右的军队后便前去进攻古兹人。

说到这,还得插播古尔王朝是咋回事。我们知道阿富汗是个贫穷的山国,崎岖的山地中间却也不乏肥沃的山间小盆地,这些易于防御的盆地是土豪们称王称霸的乐园,莫卧儿帝国太祖巴卑尔在回忆录中谈及伽兹尼时说:【伽兹尼地区微不足道,我(巴卑尔)常感到惊异的是,君临印度和呼罗珊的君主(马哈茂德算端),占有那么多的土地,为何偏要选择这么一个小地方(伽兹尼)作为首府】。另一方面,外来征服者对土豪们缺乏胃口,土豪们则在保持自治的前提下对强大的宗主称臣纳贡,一旦宗主虚弱,而且自认为可以趁机有所作为的时候,他们便趁势而起,伽兹尼王朝就是利用宗主萨曼王朝的虚弱而崛起的。阿富汗中北部古尔省(Ghor Province)境内,有个不太起眼的族群—古尔人,他们的政权叫古尔王朝(Ghurid Dynasty),也叫廓尔、郭尔、古耳、高里等等,古尔(Ghor)是古雅利安语,本意是山。

古尔王朝的来历不详,在波斯文明的影响下,自称是《王书》中著名勇士扎哈克(Zahhak)的后裔,比较可靠的祖先叫夏恩萨布,在四大哈里发之一阿里的感召下皈依了伊斯兰教,因此古尔王朝也叫夏恩萨布王朝(Shansabānī)。鉴于古尔人的辉煌,现代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普什图人认为古尔人是普什图人。古尔王朝的首都是卑路斯库赫(Firuzkuh),Firuz是波斯语中的卑路斯(Peroz)的变形,意为胜利,萨珊帝国有2位王中王叫卑路斯,萨珊亡国之后,一位叫卑路斯的王孙逃入大唐避难;Kuh或Koh是古尔(Ghor)在巴列维文中的变形,意为山,著名钻石库稀努尔(Kohinur, Koh-i-Noor)意为光之山;所以卑路斯库赫意为【胜利之山】,在阿富汗古尔省省会恰格恰兰(Chaghcharan)附近。

古尔王朝的地盘与伽兹尼王朝相邻,他们的早期扩张,正赶上伽兹尼王朝的素卜克特勤及其子伟大的马哈茂德,可谓生不逢时,一番冲突之下,古尔王穆罕默德被马哈茂德俘获并废黜,鉴于古尔人的地盘实在没啥油水,马哈茂德并未对他们直接统治,让穆罕默德的儿子继续统治。废父立子在中国不常见,班超在西域诸国,时常废黜王室另立大臣为王;但在伊斯兰世界却极为平常,这么做的一个后果是反叛此起彼伏,一些地方性小王朝世世代代反叛,并最终翻盘成功

1040年伽兹尼王朝在丹丹坎战役被塞尔柱太祖突格里勒战胜之后,伽兹尼王朝便丧失了北方呼罗珊的地盘,萎缩为阿富汗东部的地方王朝,他们的衰落为古尔的兴起提供了机会,古尔从臣属地位逐渐获得了独立,进而在塞尔柱帝国宗主权的框架下,获得了与伽兹尼王朝平起平坐的地位,其君主使用马立克头衔—阿拉伯语中的国王,马立克的地位低于算端,与异密差不多。

到了桑伽的外甥巴赫兰沙(Bahram Shah, 1118~1153)时代,古尔朝的君主是马立克-艾珠丁-侯赛因(Izz-ud-din Hussain),他有7个儿子,其中的4位先后称王进行统治,故他被称为“诸王之父”。侯赛因的长子是法赫如丁马苏德(Fakhr-ud-Din Masud),因为母亲是突厥女奴,所以不能继承父位,于是他离开卑路斯库赫去东北方的以大佛闻名的巴米扬发展,开创了古尔王朝巴米扬支系,我把法赫如丁-马苏德编为5号。继承侯赛因马立克之位的是为赛弗丁-桑木(Saif‐ud‐din Sām bin Hussain),赛弗丁是徽号,意为【宗教之剑】,我把他编为1号,古尔王朝的兴旺发达是从他开始的。

赛弗丁有个叫忽都不丁-穆罕默德(Qutb ud‐Din)的兄弟,编号2,此人因与其他兄弟发生龃龉而无法容身,便去伽兹尼投靠岳父、伽兹尼算端巴赫兰沙。忽都不丁相貌英俊,为人豪侠慷慨,很快就在身边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巴赫兰沙怕他鸠占鹊巢,夺了自己的鸟位,便毒死了他。赛弗丁闻报大怒,率大军去伽兹尼为兄弟报仇,1148年10月,古尔军攻占伽兹尼,巴赫兰沙向南逃往北印度,1148年因此被视为古尔王朝的建立之年。赛弗丁获得辉煌胜利后,有些麻痹大意,把大部分军队打发回古尔,自己留在花花世界伽兹尼过冬。巴赫兰沙闻报大喜,乘伽兹尼城的防御空虚杀了个回马枪,而古尔和伽兹尼之间却因为大雪封山导致古尔军主力无法来援,赛弗丁也逃不出去,连同他的维齐尔(宰相)都被巴赫兰沙擒获,巴赫兰沙把他们俩分别置于一匹骆驼上,在伽兹尼城游街示众和羞辱,市民们向他们投掷石块和垃圾,随后两人被处决,这等于给由忽都不丁穆罕默德被杀而燃起的仇恨烈火再添上了一把柴。

赛弗丁的死讯传来,他的另一个兄弟伯哈义丁-桑木(Baha‐ud‐din Sām bin Hussain)接班,编号3。这位3号选手为报2位兄弟相继被杀的仇恨,率军进攻伽兹尼,还没到地方就因悲痛过度而染病,不久后死于天花,这样马立克之位落入另一兄弟弟阿劳乌丁-侯赛因(Ala‐ud‐din Hussain bin Hussain)手中,编号4,阿劳乌丁意为【教运兴隆】。4号选手在前文出现过,1141年的卡特文战役中,他率领古尔军队参加了桑伽的联军,虽然失败,但也算初试啼声。为了抵御咄咄逼人又屡挫屡奋的古尔人,巴赫兰沙从印度运来战象,与4号阿劳乌丁大战3次,全部失败,只得于1149年逃往印度。阿劳乌丁盛气凌人的占领了伽兹尼,将该城放火焚烧七日七夜,把马哈茂德后裔们兴建的建筑物全部夷为平地,老虎巴卑尔写道:【(阿劳乌丁)征服该地(伽兹尼)时,毁掉了这个水坝,焚烧了算端(马哈茂德)后裔的许多陵墓,焚毁了伽兹尼城,其居民遭到掠夺和杀戮】。

随后阿劳乌丁带上自己兄弟们的遗体,高傲的凯旋返回古尔。由于阿劳乌丁侯赛因焚毁了伽兹尼城,故此他有“贾汉苏兹(Jahansuz)”的称号。贾汉(Jahan)意为世界,印度头号古迹泰姬陵的建造者沙贾-汗(Shah Jahan),意为【世界之王】,【贾汉苏兹】意为焚毁世界者(the world burner)。




===== 塞尔柱帝国与西辽以阿姆河为界,图上的国界是过时的,本图主要用于标注城市分布 =====




4号为祖先和兄弟们成功复仇之后,变得越发狂妄自大,把他哥哥3号伯哈义丁桑木的2个儿子—3.1该牙思丁穆罕默德和3.2失哈不丁穆罕默德,抓起来囚禁在一座城堡里。又见桑伽的势力江河日下,便不再对其称臣纳贡,还向周围侵略扩张,依靠古兹人的帮助,赶走阔马赤攻占巴里黑。

1152年,桑伽率军东征,讨伐古尔和古兹人,在位于赫拉特以东的哈里鲁德河畔,击溃和俘获了阿劳乌丁侯赛因,但鉴于阿劳乌丁是自己的老部下,又富有文才武略,还是决定拉拢他,于是召见他还馈赠一盘珍贵的珠宝。阿劳乌丁当即赋吟“四行诗”一首:

不记恩怨将我擒而不杀,

按我的作为无疑当该处死,

相反却赐吾珍贵珠宝一盘,

真是皇恩浩荡,功德无量。

所谓【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桑伽被拍的很受用,令他返回古尔地区继续为王。

打发走古尔王阿劳乌丁,桑伽继续讨伐古兹人。1153年3月底,古兹人在巴里黑附近战胜桑伽,迫使桑伽返回木鹿,古兹人乘胜追击,于7月底在木鹿附近一战中杀死大异密阔马赤以下多位贵族,算端及其夫人被古兹人俘获。古兹人就像100年前的塞尔柱人一样,蜂涌至呼罗珊,北郡木鹿、途思(伊朗东部圣城马什哈德)、西郡尼沙普尔等名城大邑均遭受到这帮血腥掳掠集团的蹂躏,许多学者文人和虔敬的宗教界人士死于古兹人的刀下,只有南郡赫拉特城因其城堡坚固而免遭攻击。

古兹人的异密纳绥如丁-阿布-舒贾-土梯,表面上尊敬礼待算端,白天让他坐在宝座上做傀儡,晚间将其囚禁在铁笼中。250年后,瘸狼帖木儿俘获奥斯曼算端雷电巴耶塞特,据说也将其囚禁在铁笼中,爱德华吉本认为这不可能,然而从桑伽的经历来看,雷电被囚铁笼之说,至少不是无中生有。

桑伽的被囚,让本已江河日下的东塞尔柱帝国陷入权力真空,各路牛鬼蛇神都趁机跳了出来,欲知他们将如何表演,请看下一章《群雄割据》。



五藤高庆 发表于 2012-5-21 11:55
第7章 算端末路


第8章 群雄割据


桑伽被擒之后,东塞尔柱的异密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拥立何人为君。桑伽没有儿子,侄子却有一大堆,他们大部分在西伊朗和伊拉克活动和互斗,与桑伽关系最密切的是苏莱曼沙(Süleyman Shah),此君是桑伽的同母哥哥4号穆罕默德一世的儿子,编号4.4,在桑伽1138年第一次征讨阿特西兹之后,出任花剌子模沙,不过桑伽前脚刚走,阿特西兹就做了还乡团,苏莱曼沙不战而逃,拱手将花剌子模还给阿特西兹,从这件事能看出苏莱曼的颟顸无能,居然连打一仗的胆量都没有,即使在众多不成器的塞尔柱宗王们中,也是最废物的一个。花剌子模的战事之后,苏莱曼主要在西部活动,事业一直没啥起色,这次桑伽出了事,他急吼吼的跑到西郡尼沙普尔登上叔叔的算端宝座。然而垃圾永远是垃圾,此人好酒及色,若在和平时代还好,现在帝国岌岌可危,他依然固我,遭到异密们的集体反对,仅仅当了半年算端就当不下去了,于1154年初被迫离开呼罗珊,回西部与兄弟子侄们内战去也。

桑伽的大臣们另立桑伽的外甥兼前任西喀喇汗马哈茂德为算端,马哈茂德的母亲是桑伽的妹妹,有喀喇汗朝和塞尔柱帝国的双重血脉,卡特文战役后,他被耶律大石赶出河中,没了地盘,只能依附于桑伽。在桑伽的晚辈中,他最受桑伽的宠爱,不过从他为君的表现来看,我实在理解不了桑伽为何喜欢他。马哈茂德能力不够,又不是塞尔柱皇室嫡裔、合法性不足,异密们对他阳奉阴违,纷纷图谋自立。除了早已独立的花剌子模和古尔王朝之外,最大的新兴势力是穆阿亦杜丁-奥伊阿巴(Mu'ayyid al-Din Ai-Aba),他本来是桑伽手下的古拉姆,以骑术精湛而傲视同侪,逐渐成长为实权人物。桑伽被俘后,穆阿亦杜丁以勤王为名,将古兹人从尼沙普尔、途思、尼萨(Nisa, 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附近)、阿必瓦儿的(Abivard, 伊朗东北部)、拜哈吉(伊朗呼罗珊省萨卜泽瓦尔郡)和达姆甘(Damghan, 伊朗中北部)驱赶出去,然后以向马哈茂德纳贡为代价,获得了对这些地盘的统治权,他的地盘包括现在伊朗的东北部和土库曼斯坦南部。




===== 塞尔柱帝国世系图,典型的行国特色,一个字:乱 =====



与此同时,花剌子模沙阿特西兹也没闲着,但他没南下攻略最富庶也最敏感的呼罗珊,而致力于向东部和北部的钦察、突厥游牧民发动圣战,既削弱他们,解除未来南下的后顾之忧,也招募他们当兵,扩充实力。古尔王阿劳乌丁在被桑伽释放之后,先镇压了那些乘他不在举事反叛的人们,略作休整便开始拓疆,并得手于锡斯坦、不思忒、赫拉特、吐火罗斯坦以及穆尔加布河河谷地区,拿到了阿富汗大部分。至于古兹人,与当年的塞尔柱人相比,他们缺乏突格里勒和阿尔普阿尔斯兰级别的优秀和胸怀大志的领袖,迟迟无法干一番大事业,反倒给花剌子模、古尔、奥伊阿巴等后起之秀的扩张提供了机会和借口,落得为他人做嫁衣的下场。

1156年,为了对付古兹人,或者为了从古兹人手里抢地盘,以塞尔柱忠臣面目出现的阿特西兹,来到尼萨召集诸侯、异密们开会,准备组织联军讨伐古兹人,解救桑伽。与会者还没到齐,就传来桑伽获释的消息。原来古兹人对桑伽还算客气,见桑伽还算安分守己,便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看管,甚至允许他外出打猎,一转眼3年过去了,桑伽已经是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似乎不再构成什么威胁,没想到桑伽壮心不已,与忠心的老部下里应外合,成功的利用打猎的机会出逃。坐在火炉上的马哈茂德汗,马上请桑伽来尼萨,把算端宝座还给舅舅,舅甥二人共同努力振作帝国的颓势。而正想干一番事业的阿特西兹,发现自己做了蜡,与桑伽的关系很不好处,不过他也不必再操心这些俗事了,1156年7月30日去世,总共在位28年。

阿特西兹的前半生是塞尔柱帝国的忠臣良将,后半生则在为独立而奋斗,他是使花剌子模真正成为一个强大帝国的奠基人。虽然在他去世时,花剌子模依然是塞尔柱和西辽的双重藩臣,却已经成为中亚最重要的势力之一,他的所作所为,让我联想起西夏的李继迁和李德明。俄国中亚史专家巴尔托德(Vasily Bartold, 1869--1930)评价他说:“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国家,他和他的继承者,以少有的坚毅与非凡的才智,全力以赴,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英国东方史专家博斯沃思(Clifford Edmund Bosworth, 1928--)说:“阿特西兹志要把花剌子模尽可能建成为一个自治的国家。尽管多次遭到失败,他还是以坚定的决心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在两个相邻的强国塞尔柱和西辽之间摸索着前进,为他的后继者的完全独立的政策打下了基础。”

8月22日,阿特西兹的长子伊利-阿尔斯兰(Il Arslan)即位。伊利(Il)的另一种译法是伊尔,有2种意思:顺从的、国家或民族的。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以伊利汗(Il-khan)自居,意为顺从的汗或国家的汗。伊利-阿尔斯兰意为驯服的狮子或国家的狮子。伊利-阿尔斯兰刚即位,就果断的斩杀了一个弟弟,理由是后者的额头上有叛逆的痕迹。我们当然可以说伊利-阿尔斯兰是无中生有、残杀无辜,然而另一方面,这么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好处,大部分伊斯兰国家都有分封和内战的传统,如果新君主不想违反传统,又想避免内讧,最好的办法是屠戮兄弟,一家哭好过一路哭,兄弟一人被杀总比兄弟内战而成千上万人殉葬强奥斯曼帝国能发展壮大,与杀害兄弟的卡农制度有关。除了杀弟弟,伊利-阿尔斯兰又展示了慷慨的一面,给予异密和士兵们更多的封地和军饷,宽猛并济之下,很快就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塞尔柱帝国承认了伊利-阿尔斯兰的接班,并吊唁其父。

1157年5月8日,桑伽也去世了,终年72岁,花剌子模的百姓为他服丧3天。桑伽从来到呼罗珊到去世,共执政60年,是伊斯兰世界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1141年卡特文战役前,他风光无限,此后就不断走下坡路,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说:【他在他的事业全面毁灭的前夕去世】。随着桑伽的去世,大塞尔柱帝国事实上已经灭亡

说到这,我们还得去西伊朗和伊拉克,看看塞尔柱的不肖子孙们的混战。西塞尔柱的王公们,都是桑伽的哥哥4号穆罕默德一世的后代,经过一番无聊的低水平互殴,4.3马苏德于1134年扫灭群雄赢得大位,在此后的18年间,虽说战乱不断,却基本维持了统一的局面。1152年,马苏德去世,他是最后一位有权威的西塞尔柱君主,算上桑伽于1157年去世,大塞尔柱帝国真正瓦解是在1157年。

4.3马苏德去世时,西部最有权势的人并非某位宗王,而是马苏德的钦察古拉姆 伊尔弟吉兹(Ildeniz, Eldigüz)。钦察人是个生活在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关于他们与突厥人的关系,是中亚游牧民研究方面的最大课题之一,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在蒙古征服南俄之前,钦察人一直是异教徒,穆斯林有掠卖异教徒为奴的恶习,所以钦察人是古拉姆最重要的来源之一。马苏德的统治时期,格鲁吉亚十分强大,从北方威胁着伊朗和伊拉克,于是北方的阿塞拜疆成了边防要地,伊尔弟吉兹深受马苏德的信重,于1146年左右成了阿塞拜疆总督,全面负责北方防务,马苏德还把寡嫂—哥哥4.2突格里勒二世的妻子嫁给他,并让他以阿塔贝格的身份,监护4.2的儿子4.2.1阿尔斯兰,一个卑微的古拉姆与曾经的皇后结婚,表明皇帝和古拉姆的地位正在逆转,这桩婚姻也给了伊尔弟吉兹干预皇室事务的足够借口。

4.3马苏德去世后,异密们拥立他的侄子、4.1马哈茂德二世的儿子4.1.2马立克沙三世,此人昏聩无能,很快就被异密们废黜,其弟4.1.3穆罕默德二世接班。4.1.3的最大对手是叔叔4.4苏莱曼沙,后者在桑伽被俘之后做了几天东方的算端,终因德才皆无而下课,只好返回西部与侄子争位。与之前的经历一样,苏莱曼失利,被赞吉的儿子、摩苏尔的异密忽都不丁-毛杜德(Qutb ad‐Din Mawdud, 1149~1169)战胜并俘获。此时的伊尔弟吉兹实力雄厚、顾盼自雄,以舍木苏丁(Shams al‐Din)为号—意为【宗教的太阳】,不再听命于任何一位塞尔柱宗王,以拥立4.2.1阿尔斯兰的名义,积极参与内战。伊尔弟吉兹的主要对手是剌夷异密亦难赤-孙忽儿(Inanch Sonqur)—意为吉祥之鹰,后者战胜了他,让他未能如愿。

与大多数塞尔柱宗王一样,4.1.3也是个短命鬼,在位7年就挂了。宗王和异密们又为谁来继位而发生争执,几进几出的4.4苏莱曼沙再度上位,不久又因为荒淫无道而被废,旋即丢了性命。伊尔弟吉兹率军拥立继子阿尔斯兰,为了笼络政敌亦难赤,让长子穆罕默德-贾汉帕烈文(Jahan Pahlavan)迎娶亦难赤的女儿。不过亦难赤不甘心居于伊尔弟吉兹之下,双方一直在明争暗斗,直到1168年亦难赤被他的古拉姆刺杀,伊尔弟吉兹才扫清竞争对手。

在阿尔斯兰沙统治期里最重大的事件,是他和继父伊尔弟吉兹在1162 年的向格鲁吉亚的讨伐。此外还有与格鲁吉亚国王格奥尔基三世(George III, 1156~1184年)和阿布哈兹发生的战事,以及征服昂尼(Ani)、都云(Dvin)等城池—这俩地都是亚美尼亚的故都。在这些战斗里,穆斯林俘获了众多的格鲁吉亚人和战利品,这样他们便把格奥尔基之父迪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c1093—1125--1156)从穆斯林手中夺去的城镇再度夺回来,并继续向北征服了设里汪(Shirvan, 阿塞拜疆共和国),版图直达欧亚边境的打耳班关,奠定了阿塞拜疆民族和阿塞拜疆国家的基础。

花剌子模沙伊利-阿尔斯兰即位不久,就得到了向外用兵的借口。卡特文战役后,西辽将马哈茂德赶走,另立其兄桃花石汗为西喀喇汗,做自己的藩属。桃花石的地位很不稳定,在卡特文战役前后帮了西辽大忙的葛逻禄人,藐视桃花石的权威,双方一直在激烈斗争。1156年、阿特西兹去世的同年,葛逻禄人杀死桃花石,抛尸荒野。桃花石的儿子查基尔-汗-阿里 —查基尔意为鹰,一心要为死去的父亲报仇,故而与葛逻禄人为敌,河中的混乱给花剌子模上下其手创造了机会。

查基尔-汗-阿里杀掉了几位葛逻禄人领袖,葛逻禄人便向伊利-阿尔斯兰求援,请他干预河中事务,伊利-阿尔斯兰于1158年以葛逻禄人保护者的身份出兵河中。查基尔-汗-阿里一面龟缩进撒马尔罕组织抵抗,一面向宗主西辽求援。西辽葛儿罕仁宗耶律夷列(1150--1163)派夷离堇-突厥蛮率领1万骑兵帮助喀喇汗,双方的大军在撒马尔罕附近相遇。这位夷离堇-突厥蛮极可能是当年迫于内外契丹人的压力,拱手让出巴拉沙衮的那位东喀喇汗夷离堇-突厥蛮,或他的后裔,此人似乎对同为穆斯林的花剌子模抱有同情,见花剌子模军容整肃,自己只有1万骑兵,还极可能是自己的嫡系力量,西辽派他来,多半有【打死敌军除外患,打死我军除内乱】的想法,所以他没有贸然进攻。伊利-阿尔斯兰同样对获胜缺乏信心,这时撒马尔罕的宗教学者不失时机的出面调停,双方都同意恢复战前状态,各自撤军,一天云彩散尽。

在呼罗珊,马哈茂德和藩臣穆阿亦杜丁一起与古兹人开战,互有胜败,马、穆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双方都提防对方。1162年8月,穆阿亦杜丁与马哈茂德翻脸,刺瞎马哈茂德及其子的眼睛,并把他俩投入监狱直到死去。这祥穆阿亦杜丁奥伊阿巴便登上王位并用自己的姓名来进行礼拜和祈祷,无论是名义还是实质上,他都成了呼罗珊的独立君主。

1163年,西辽仁宗耶律夷列去世,因儿子耶律直鲁古年幼,由妹妹耶律普速完以承天太后的头衔摄政,改元天禧。西辽总共有5位君主,其中有2位女性,占40%。第一位是耶律大石的妻子感天皇后萧塔不烟,因儿子耶律夷列年幼而执政。与其他王朝不同的是,她有自己的年号--咸清,死后夷列改元绍兴,等于萧塔不烟是一位独立君主,而不仅仅是夷列的摄政。第二位女主是夷列的妹妹耶律普速完,她不仅有自己的年号,是独立的君主,还有太后头衔,她是【大中国】历史上,唯一没做过后妃,却有皇后或太后头衔的人。事实上,【后】的本意是君主、帝王,后世才逐渐专指帝王的正妻,从这个意义上说,耶律普速完使用太后头衔并不算错。然而此时已经是中古时代,后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都专指皇帝的妻妾,而她与任何皇帝都没有婚姻关系,老公是驸马萧朵鲁不,所以耶律普速完政权的合法性严重不足。

同年,在西塞尔柱维齐尔的调停下,穆阿亦杜丁同意在他统治的领域里,用名义上的西塞尔柱算端阿尔斯兰的名字来进行礼拜和祈祷。这样在呼罗珊和花剌子模分別用3人的名字来进行礼拜和呼图白祈祷,东伊朗和西呼罗珊用塞尔柱算端阿尔斯兰之名,在呼罗珊北部和花剌子模用花剌子模沙伊利阿尔斯兰(Il-Arslan)之名;而在由古兹人掌握的巴里黑等东呼罗珊土地上,一开始用桑伽之名,以后用古兹人自己的领袖之名。

见强大的宗主国主少国疑,伊利阿尔斯兰认为有机可乘,当然他不敢冒犯依然很强大的西辽,大石的一些元戎宿将还在世,转而南下攻略一盘散沙的呼罗珊。首当其冲的是软柿子—呼罗珊之王穆阿亦杜丁奥伊阿巴,伊利阿尔斯兰将对手围困在尼沙普尔城堡中,城里的人出不去,城外的人也进不来,最终双方媾和罢兵。伊利阿尔斯兰的两次对外用兵,效果都不太理想,但也能看出花剌子模的国力蒸蒸日上,该国跨阿姆河两岸,在南方的呼罗珊和东方的河中,都有巨大的影响,不臣之心暴露无遗。

1170年,伊利-阿尔斯兰自认为羽翼丰满,拒绝向西辽支付从其父阿特西兹便开始缴纳的岁币,等于造反了。西辽再也不能对花剌子模的桀骜不驯坐视不管,女主耶律普速完与河中西喀喇汗的联军进攻花剌子模。伊利阿尔斯兰闻讯准备应战,以原河中的葛逻禄人阿牙儿贝格(‘Ayyar Beg)为前锋御敌。在沙的后续部队到来之前,阿牙儿别便兵败被俘。伊利阿尔斯兰心惊胆战之余,患上重病,撤军返回花剌子模,于1170年8月8日死去,在位14年,这个长度在伊斯兰君主中已经算比较长的了,但在花剌子模帝国历史上,却是除了末主扎兰丁之外最短的。花剌子模能从一个弱小的藩属国,成长为顶级强国,与君主在位时间长、政局稳定有直接关系。

总的来说,伊利阿尔斯兰不如其父阿特西兹那么有声有色,也不如儿子突骑施那么有作为,所谓【你爸爸不如我爸爸,你儿子不如我儿子】,却依然不失为一代英主,他利用桑伽之死,摆脱了对塞尔柱的臣属地位,虽然仍是西辽的藩属,却也一直努力获得独立,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随着伊利阿尔斯兰之死,花剌子模再度面临王位继承问题,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兄弟阋墙》。
五藤高庆 发表于 2012-5-21 11:55
第7章 算端末路


第8章 群雄割据


桑伽被擒之后,东塞尔柱的异密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拥立何人为君。桑伽没有儿子,侄子却有一大堆,他们大部分在西伊朗和伊拉克活动和互斗,与桑伽关系最密切的是苏莱曼沙(Süleyman Shah),此君是桑伽的同母哥哥4号穆罕默德一世的儿子,编号4.4,在桑伽1138年第一次征讨阿特西兹之后,出任花剌子模沙,不过桑伽前脚刚走,阿特西兹就做了还乡团,苏莱曼沙不战而逃,拱手将花剌子模还给阿特西兹,从这件事能看出苏莱曼的颟顸无能,居然连打一仗的胆量都没有,即使在众多不成器的塞尔柱宗王们中,也是最废物的一个。花剌子模的战事之后,苏莱曼主要在西部活动,事业一直没啥起色,这次桑伽出了事,他急吼吼的跑到西郡尼沙普尔登上叔叔的算端宝座。然而垃圾永远是垃圾,此人好酒及色,若在和平时代还好,现在帝国岌岌可危,他依然固我,遭到异密们的集体反对,仅仅当了半年算端就当不下去了,于1154年初被迫离开呼罗珊,回西部与兄弟子侄们内战去也。

桑伽的大臣们另立桑伽的外甥兼前任西喀喇汗马哈茂德为算端,马哈茂德的母亲是桑伽的妹妹,有喀喇汗朝和塞尔柱帝国的双重血脉,卡特文战役后,他被耶律大石赶出河中,没了地盘,只能依附于桑伽。在桑伽的晚辈中,他最受桑伽的宠爱,不过从他为君的表现来看,我实在理解不了桑伽为何喜欢他。马哈茂德能力不够,又不是塞尔柱皇室嫡裔、合法性不足,异密们对他阳奉阴违,纷纷图谋自立。除了早已独立的花剌子模和古尔王朝之外,最大的新兴势力是穆阿亦杜丁-奥伊阿巴(Mu'ayyid al-Din Ai-Aba),他本来是桑伽手下的古拉姆,以骑术精湛而傲视同侪,逐渐成长为实权人物。桑伽被俘后,穆阿亦杜丁以勤王为名,将古兹人从尼沙普尔、途思、尼萨(Nisa, 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附近)、阿必瓦儿的(Abivard, 伊朗东北部)、拜哈吉(伊朗呼罗珊省萨卜泽瓦尔郡)和达姆甘(Damghan, 伊朗中北部)驱赶出去,然后以向马哈茂德纳贡为代价,获得了对这些地盘的统治权,他的地盘包括现在伊朗的东北部和土库曼斯坦南部。




===== 塞尔柱帝国世系图,典型的行国特色,一个字:乱 =====



与此同时,花剌子模沙阿特西兹也没闲着,但他没南下攻略最富庶也最敏感的呼罗珊,而致力于向东部和北部的钦察、突厥游牧民发动圣战,既削弱他们,解除未来南下的后顾之忧,也招募他们当兵,扩充实力。古尔王阿劳乌丁在被桑伽释放之后,先镇压了那些乘他不在举事反叛的人们,略作休整便开始拓疆,并得手于锡斯坦、不思忒、赫拉特、吐火罗斯坦以及穆尔加布河河谷地区,拿到了阿富汗大部分。至于古兹人,与当年的塞尔柱人相比,他们缺乏突格里勒和阿尔普阿尔斯兰级别的优秀和胸怀大志的领袖,迟迟无法干一番大事业,反倒给花剌子模、古尔、奥伊阿巴等后起之秀的扩张提供了机会和借口,落得为他人做嫁衣的下场。

1156年,为了对付古兹人,或者为了从古兹人手里抢地盘,以塞尔柱忠臣面目出现的阿特西兹,来到尼萨召集诸侯、异密们开会,准备组织联军讨伐古兹人,解救桑伽。与会者还没到齐,就传来桑伽获释的消息。原来古兹人对桑伽还算客气,见桑伽还算安分守己,便逐渐放松了对他的看管,甚至允许他外出打猎,一转眼3年过去了,桑伽已经是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似乎不再构成什么威胁,没想到桑伽壮心不已,与忠心的老部下里应外合,成功的利用打猎的机会出逃。坐在火炉上的马哈茂德汗,马上请桑伽来尼萨,把算端宝座还给舅舅,舅甥二人共同努力振作帝国的颓势。而正想干一番事业的阿特西兹,发现自己做了蜡,与桑伽的关系很不好处,不过他也不必再操心这些俗事了,1156年7月30日去世,总共在位28年。

阿特西兹的前半生是塞尔柱帝国的忠臣良将,后半生则在为独立而奋斗,他是使花剌子模真正成为一个强大帝国的奠基人。虽然在他去世时,花剌子模依然是塞尔柱和西辽的双重藩臣,却已经成为中亚最重要的势力之一,他的所作所为,让我联想起西夏的李继迁和李德明。俄国中亚史专家巴尔托德(Vasily Bartold, 1869--1930)评价他说:“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而强大的国家,他和他的继承者,以少有的坚毅与非凡的才智,全力以赴,不达目的,决不休止。”英国东方史专家博斯沃思(Clifford Edmund Bosworth, 1928--)说:“阿特西兹志要把花剌子模尽可能建成为一个自治的国家。尽管多次遭到失败,他还是以坚定的决心去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在两个相邻的强国塞尔柱和西辽之间摸索着前进,为他的后继者的完全独立的政策打下了基础。”

8月22日,阿特西兹的长子伊利-阿尔斯兰(Il Arslan)即位。伊利(Il)的另一种译法是伊尔,有2种意思:顺从的、国家或民族的。元世祖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以伊利汗(Il-khan)自居,意为顺从的汗或国家的汗。伊利-阿尔斯兰意为驯服的狮子或国家的狮子。伊利-阿尔斯兰刚即位,就果断的斩杀了一个弟弟,理由是后者的额头上有叛逆的痕迹。我们当然可以说伊利-阿尔斯兰是无中生有、残杀无辜,然而另一方面,这么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有很大好处,大部分伊斯兰国家都有分封和内战的传统,如果新君主不想违反传统,又想避免内讧,最好的办法是屠戮兄弟,一家哭好过一路哭,兄弟一人被杀总比兄弟内战而成千上万人殉葬强奥斯曼帝国能发展壮大,与杀害兄弟的卡农制度有关。除了杀弟弟,伊利-阿尔斯兰又展示了慷慨的一面,给予异密和士兵们更多的封地和军饷,宽猛并济之下,很快就实现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塞尔柱帝国承认了伊利-阿尔斯兰的接班,并吊唁其父。

1157年5月8日,桑伽也去世了,终年72岁,花剌子模的百姓为他服丧3天。桑伽从来到呼罗珊到去世,共执政60年,是伊斯兰世界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在1141年卡特文战役前,他风光无限,此后就不断走下坡路,格鲁塞在《草原帝国》中说:【他在他的事业全面毁灭的前夕去世】。随着桑伽的去世,大塞尔柱帝国事实上已经灭亡

说到这,我们还得去西伊朗和伊拉克,看看塞尔柱的不肖子孙们的混战。西塞尔柱的王公们,都是桑伽的哥哥4号穆罕默德一世的后代,经过一番无聊的低水平互殴,4.3马苏德于1134年扫灭群雄赢得大位,在此后的18年间,虽说战乱不断,却基本维持了统一的局面。1152年,马苏德去世,他是最后一位有权威的西塞尔柱君主,算上桑伽于1157年去世,大塞尔柱帝国真正瓦解是在1157年。

4.3马苏德去世时,西部最有权势的人并非某位宗王,而是马苏德的钦察古拉姆 伊尔弟吉兹(Ildeniz, Eldigüz)。钦察人是个生活在南俄草原的游牧民族,关于他们与突厥人的关系,是中亚游牧民研究方面的最大课题之一,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在蒙古征服南俄之前,钦察人一直是异教徒,穆斯林有掠卖异教徒为奴的恶习,所以钦察人是古拉姆最重要的来源之一。马苏德的统治时期,格鲁吉亚十分强大,从北方威胁着伊朗和伊拉克,于是北方的阿塞拜疆成了边防要地,伊尔弟吉兹深受马苏德的信重,于1146年左右成了阿塞拜疆总督,全面负责北方防务,马苏德还把寡嫂—哥哥4.2突格里勒二世的妻子嫁给他,并让他以阿塔贝格的身份,监护4.2的儿子4.2.1阿尔斯兰,一个卑微的古拉姆与曾经的皇后结婚,表明皇帝和古拉姆的地位正在逆转,这桩婚姻也给了伊尔弟吉兹干预皇室事务的足够借口。

4.3马苏德去世后,异密们拥立他的侄子、4.1马哈茂德二世的儿子4.1.2马立克沙三世,此人昏聩无能,很快就被异密们废黜,其弟4.1.3穆罕默德二世接班。4.1.3的最大对手是叔叔4.4苏莱曼沙,后者在桑伽被俘之后做了几天东方的算端,终因德才皆无而下课,只好返回西部与侄子争位。与之前的经历一样,苏莱曼失利,被赞吉的儿子、摩苏尔的异密忽都不丁-毛杜德(Qutb ad‐Din Mawdud, 1149~1169)战胜并俘获。此时的伊尔弟吉兹实力雄厚、顾盼自雄,以舍木苏丁(Shams al‐Din)为号—意为【宗教的太阳】,不再听命于任何一位塞尔柱宗王,以拥立4.2.1阿尔斯兰的名义,积极参与内战。伊尔弟吉兹的主要对手是剌夷异密亦难赤-孙忽儿(Inanch Sonqur)—意为吉祥之鹰,后者战胜了他,让他未能如愿。

与大多数塞尔柱宗王一样,4.1.3也是个短命鬼,在位7年就挂了。宗王和异密们又为谁来继位而发生争执,几进几出的4.4苏莱曼沙再度上位,不久又因为荒淫无道而被废,旋即丢了性命。伊尔弟吉兹率军拥立继子阿尔斯兰,为了笼络政敌亦难赤,让长子穆罕默德-贾汉帕烈文(Jahan Pahlavan)迎娶亦难赤的女儿。不过亦难赤不甘心居于伊尔弟吉兹之下,双方一直在明争暗斗,直到1168年亦难赤被他的古拉姆刺杀,伊尔弟吉兹才扫清竞争对手。

在阿尔斯兰沙统治期里最重大的事件,是他和继父伊尔弟吉兹在1162 年的向格鲁吉亚的讨伐。此外还有与格鲁吉亚国王格奥尔基三世(George III, 1156~1184年)和阿布哈兹发生的战事,以及征服昂尼(Ani)、都云(Dvin)等城池—这俩地都是亚美尼亚的故都。在这些战斗里,穆斯林俘获了众多的格鲁吉亚人和战利品,这样他们便把格奥尔基之父迪米特里一世(Demetrius I, c1093—1125--1156)从穆斯林手中夺去的城镇再度夺回来,并继续向北征服了设里汪(Shirvan, 阿塞拜疆共和国),版图直达欧亚边境的打耳班关,奠定了阿塞拜疆民族和阿塞拜疆国家的基础。

花剌子模沙伊利-阿尔斯兰即位不久,就得到了向外用兵的借口。卡特文战役后,西辽将马哈茂德赶走,另立其兄桃花石汗为西喀喇汗,做自己的藩属。桃花石的地位很不稳定,在卡特文战役前后帮了西辽大忙的葛逻禄人,藐视桃花石的权威,双方一直在激烈斗争。1156年、阿特西兹去世的同年,葛逻禄人杀死桃花石,抛尸荒野。桃花石的儿子查基尔-汗-阿里 —查基尔意为鹰,一心要为死去的父亲报仇,故而与葛逻禄人为敌,河中的混乱给花剌子模上下其手创造了机会。

查基尔-汗-阿里杀掉了几位葛逻禄人领袖,葛逻禄人便向伊利-阿尔斯兰求援,请他干预河中事务,伊利-阿尔斯兰于1158年以葛逻禄人保护者的身份出兵河中。查基尔-汗-阿里一面龟缩进撒马尔罕组织抵抗,一面向宗主西辽求援。西辽葛儿罕仁宗耶律夷列(1150--1163)派夷离堇-突厥蛮率领1万骑兵帮助喀喇汗,双方的大军在撒马尔罕附近相遇。这位夷离堇-突厥蛮极可能是当年迫于内外契丹人的压力,拱手让出巴拉沙衮的那位东喀喇汗夷离堇-突厥蛮,或他的后裔,此人似乎对同为穆斯林的花剌子模抱有同情,见花剌子模军容整肃,自己只有1万骑兵,还极可能是自己的嫡系力量,西辽派他来,多半有【打死敌军除外患,打死我军除内乱】的想法,所以他没有贸然进攻。伊利-阿尔斯兰同样对获胜缺乏信心,这时撒马尔罕的宗教学者不失时机的出面调停,双方都同意恢复战前状态,各自撤军,一天云彩散尽。

在呼罗珊,马哈茂德和藩臣穆阿亦杜丁一起与古兹人开战,互有胜败,马、穆名义上是君臣,实际上双方都提防对方。1162年8月,穆阿亦杜丁与马哈茂德翻脸,刺瞎马哈茂德及其子的眼睛,并把他俩投入监狱直到死去。这祥穆阿亦杜丁奥伊阿巴便登上王位并用自己的姓名来进行礼拜和祈祷,无论是名义还是实质上,他都成了呼罗珊的独立君主。

1163年,西辽仁宗耶律夷列去世,因儿子耶律直鲁古年幼,由妹妹耶律普速完以承天太后的头衔摄政,改元天禧。西辽总共有5位君主,其中有2位女性,占40%。第一位是耶律大石的妻子感天皇后萧塔不烟,因儿子耶律夷列年幼而执政。与其他王朝不同的是,她有自己的年号--咸清,死后夷列改元绍兴,等于萧塔不烟是一位独立君主,而不仅仅是夷列的摄政。第二位女主是夷列的妹妹耶律普速完,她不仅有自己的年号,是独立的君主,还有太后头衔,她是【大中国】历史上,唯一没做过后妃,却有皇后或太后头衔的人。事实上,【后】的本意是君主、帝王,后世才逐渐专指帝王的正妻,从这个意义上说,耶律普速完使用太后头衔并不算错。然而此时已经是中古时代,后在绝大多数人的眼中都专指皇帝的妻妾,而她与任何皇帝都没有婚姻关系,老公是驸马萧朵鲁不,所以耶律普速完政权的合法性严重不足。

同年,在西塞尔柱维齐尔的调停下,穆阿亦杜丁同意在他统治的领域里,用名义上的西塞尔柱算端阿尔斯兰的名字来进行礼拜和祈祷。这样在呼罗珊和花剌子模分別用3人的名字来进行礼拜和呼图白祈祷,东伊朗和西呼罗珊用塞尔柱算端阿尔斯兰之名,在呼罗珊北部和花剌子模用花剌子模沙伊利阿尔斯兰(Il-Arslan)之名;而在由古兹人掌握的巴里黑等东呼罗珊土地上,一开始用桑伽之名,以后用古兹人自己的领袖之名。

见强大的宗主国主少国疑,伊利阿尔斯兰认为有机可乘,当然他不敢冒犯依然很强大的西辽,大石的一些元戎宿将还在世,转而南下攻略一盘散沙的呼罗珊。首当其冲的是软柿子—呼罗珊之王穆阿亦杜丁奥伊阿巴,伊利阿尔斯兰将对手围困在尼沙普尔城堡中,城里的人出不去,城外的人也进不来,最终双方媾和罢兵。伊利阿尔斯兰的两次对外用兵,效果都不太理想,但也能看出花剌子模的国力蒸蒸日上,该国跨阿姆河两岸,在南方的呼罗珊和东方的河中,都有巨大的影响,不臣之心暴露无遗。

1170年,伊利-阿尔斯兰自认为羽翼丰满,拒绝向西辽支付从其父阿特西兹便开始缴纳的岁币,等于造反了。西辽再也不能对花剌子模的桀骜不驯坐视不管,女主耶律普速完与河中西喀喇汗的联军进攻花剌子模。伊利阿尔斯兰闻讯准备应战,以原河中的葛逻禄人阿牙儿贝格(‘Ayyar Beg)为前锋御敌。在沙的后续部队到来之前,阿牙儿别便兵败被俘。伊利阿尔斯兰心惊胆战之余,患上重病,撤军返回花剌子模,于1170年8月8日死去,在位14年,这个长度在伊斯兰君主中已经算比较长的了,但在花剌子模帝国历史上,却是除了末主扎兰丁之外最短的。花剌子模能从一个弱小的藩属国,成长为顶级强国,与君主在位时间长、政局稳定有直接关系。

总的来说,伊利阿尔斯兰不如其父阿特西兹那么有声有色,也不如儿子突骑施那么有作为,所谓【你爸爸不如我爸爸,你儿子不如我儿子】,却依然不失为一代英主,他利用桑伽之死,摆脱了对塞尔柱的臣属地位,虽然仍是西辽的藩属,却也一直努力获得独立,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随着伊利阿尔斯兰之死,花剌子模再度面临王位继承问题,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兄弟阋墙》。
第9章 兄弟阋墙


伊利阿尔斯兰有2个儿子,长子突骑施(Tekish),按花剌子模的传统,在父亲去世时,正坐镇东方重镇毡的(Jand);次子是秃儿罕-可敦生的算端沙(Sultan-Shah),在首都玉龙杰赤留守。相比其他伊斯兰国家,花剌子模的继承制度还算明确,绝大多数沙在去世前都指定了继承人,伊利阿尔斯兰是唯一没明确指定继承人的沙,不过按照其父阿特西兹指定他以长子和继承人身份担任毡的太守的惯例来看,突骑施的继承人身份即使不是明示,至少也是暗示,然而突骑施毕竟没有明确的名分,还远离首都,这就给了秃儿罕-可敦和算端沙母子操作的空间。算端沙即位为沙,接着召突骑施回玉龙杰赤述职,明摆着是要突骑施的小命。

突骑施前有西辽讨伐军,后有敌视自己的继母和弟弟,选择了对西辽投降,投靠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和她的老公萧朵鲁不驸马。西辽当局讨伐花剌子模,原因在于伊利阿尔斯兰拒绝缴纳岁币,现在肇事者已死,儿子们争位,正是干预和削弱花剌子模的好机会,加上突骑施许以呈上花国所有的金银财宝,并继续缴纳岁币,西辽当即同意支持突骑施做自己的代理人,由驸马萧朵鲁不率军出征讨伐算端沙,扶植突骑施上位。

身为显贵和功臣之后、又是当朝女皇老公的萧朵鲁不,携突骑施率军西征花剌子模,兵锋直逼玉龙杰赤,算端沙和母亲不敢应战,仓皇南下逃亡呼罗珊。1172年12月11日,萧朵鲁不将突骑施扶上王位,这是1138年桑伽占领玉龙杰赤以来,首次外国军队进入或攻占该城。突骑施自然要履行承诺的各项义务,献出祖、父积攒了34年的全部财宝,恭恭敬敬的把西辽军队送走。经过这番折腾,伊利阿尔斯兰发起的反西辽独立运动,以失败告终,花国再度成为西辽的藩属。

呼罗珊之王穆阿亦杜丁-奥伊阿巴(Mu'ayyid al-Din Ai-Aba)原是桑伽手下的古拉姆,在桑伽死后废黜桑伽的继承人自立为王。投奔他的秃儿罕、算端沙母子,将随身携带的所有财宝都献给了他,以承诺做穆阿亦杜丁的藩属国为代价,请他出兵帮自己复位,还信誓旦旦的说,花国君民绝对忠于自己,突骑施上位全靠西辽的武力支持,现在西辽已经退兵,只要他们母子在城下振臂一呼,玉龙杰赤唾手可得。穆阿亦杜丁信以为真,也觉得这是开疆拓土的天赐良机,于1174年发兵北上。

呼罗珊北郡木鹿与花剌子模之间,是一大片沙漠,因为供水困难,穆阿亦杜丁分兵数路北上。没想到,他的分兵计划正中突骑施下怀,后者早就在沙漠中设伏待机,见穆阿亦杜丁因分兵而身边兵力减少,在距离玉龙杰赤120公里的苏布尔尼(Suburni)附近,以众击寡大破穆阿亦杜丁,并将其生擒活捉,旋即于7月11日处死,可笑穆阿亦杜丁偷鸡不成反把自己搭了进去。算端沙母子只得再度逃亡,准备回到尼沙普尔,投奔已经继承了呼罗珊王位的穆阿亦杜丁的儿子脱欢沙(Toghan Shah)。秃儿罕可敦在逃亡途中被突骑施擒获,也被处决,算端沙成功逃脱,被脱欢沙迎入尼沙普尔。见呼罗珊已经成功的实现了权力交接,尼沙普尔又城防坚固,突骑施就此止步,返回玉龙杰赤。

脱欢沙本名阿布-伯克尔(Abu Bakr),与第1任哈里发同名,脱欢沙是他的头衔或徽号,脱欢(Toghan)是突厥-蒙古语,也译作妥欢,我查到有两种含义:隼、刚出生的,无法确定哪个对或都对,我看着隼更顺眼些,则脱欢沙意为隼王。突厥和蒙古人中叫脱欢的人很多,例如俘获明英宗的也先,其父是太师脱欢,元朝末代皇帝叫妥欢帖木儿等等。这位隼王才具一般,父亲新败之下,也无力支持算端沙复国。算端沙在隼王这里不得要领,便去古尔王朝碰运气。

此时的古尔王朝的政治格局很有意思,有2位统治者,还都叫穆罕默德,亲哥俩同名的现象,据我所知只有这一例。如前文所述,古尔朝的第一代有7兄弟,重要的有5个,老大是庶长子5号法赫如丁马苏德,生母是突厥女奴,因身份低微只能离开首都去巴米扬发展,开创了古尔朝的巴米扬支系,1至4号前仆后继的投入到反对邻居伽兹尼王朝的斗争中,最终4号阿劳乌丁侯赛因贾汉苏兹赢得成功,攻占并焚毁了伽兹尼城,阿劳乌丁因此获得贾汉苏兹的称号—意为世界焚毁者。幸好伽兹尼王朝地盘还算大,索性放弃阿富汗,迁都去北印度或巴基斯坦的拉合尔(Lahore)。此后古尔朝越发强大,终于引发塞尔柱算端桑伽的不安,于1152年战胜并擒获阿劳乌丁,旋即又释放他回国做自己的藩属。4号阿劳乌丁回国后隐忍了一段时间,随着桑伽于次年被古兹人擒获和于1157年去世,阿劳乌丁又焕发了青春,四处征伐扩充地盘,到1161年去世的时候,古尔朝或古尔王国已经拥有大部分阿富汗。接阿劳乌丁班的是其子,这娃在位不到2年,就在1163年对古兹人的战事中被杀,王位落入阿劳乌丁的哥哥3号伯哈义丁的两个叫穆罕默德的儿子手中,4号阿劳乌丁系断绝。

穆罕默德兄弟的哥哥是3.1号该牙思丁(Ghiyā-ud-din Muhammad bin Sām),意为宗教的解救(Ghiyas==relief),弟弟是3.2号失哈不丁(Shahāb-ud-Din Muhammad bin Sām),意为宗教之星(Shahāb==star)。名义上,3.1是君主或宗主,实际上哥俩各管一摊,3.2在用兵和行政上有自主权,3.1坐镇首都向北向西发展,目标是伊朗、河中和呼罗珊,弟弟向南向东发展,目标是苟延残喘的伽兹尼王朝和还是异教徒的北印度和巴基斯坦。哥俩背靠背的发展,发展或扩张方向完全相反,具体举措上各行其是,弟弟失哈不丁最多在大政方针上对哥哥做汇报,不需要请示,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哥俩的这种分工合作,很像布韦希王朝第一代阿里、哈桑、艾哈迈德的分工和合作,往古代看,也像乌孙王国、突厥汗国、喀喇汗朝的大小昆弥和大小汗制度。就第一代而论,兄弟分工有很大的好处,可以避免兄弟们为争夺地盘而发生纠纷,谁有本事谁去向外抢地盘。然而到第二代和之后,纠纷就产生了,因为子侄辈血缘关系变远了,地盘也不够分,必然发生内讧而导致国力衰微,布韦希王朝的第二代就发生了内战。不过穆罕默德兄弟此时还管不了那么多,在各自的发展方向上奋力向前,蓬勃发展。

对花剌子模流亡王子算端沙的来投,古尔的2位君主以极大热情欢迎了他。至于算端沙的哥哥突骑施,他是依赖西辽的支持而上位的,身为宗主国和拥立者,西辽的使节们对突骑施傲慢无礼,求索无度,让突骑施在经济和心理上都无法承受,忍无可忍之下,他杀掉了为一位失礼的西辽贵族使节,这等于对西辽宣战。正在古尔等待机会的算端沙,意识到这是个利用西辽之手推翻哥哥的好机会,急忙赶往西辽朝廷。临行之际,古尔王该牙思丁送给他充足的行装和盘缠,使他在西辽人面前能光鲜亮丽。西辽对算端沙的到来很高兴,特别是听了他一番如何在花剌子模如何得民心的说辞之后,更坚定了让他为王的决心,同样的桥段前面也出现过,呼罗珊前任主人穆阿亦杜丁就是听信他的同样鬼话才出兵花国的,这次西辽做出了与穆阿亦杜丁相似的举动,鉴于耶律普速完身为女性不便御驾亲征,由驸马萧朵鲁不代劳。

面对强大的西辽军队,突骑施不敢正面抵抗,便使出祖宗们的老办法,放阿姆河水冲毁淹没道路,用大水和泥泞阻止西辽进军。萧朵鲁不进退维谷、束手无策,盘算着要撤军,对这个结局最不甘心的人还是算端沙,到现在为止,他为了复位相继投靠了呼罗珊王穆阿亦杜丁、脱欢沙父子,古尔朝的穆罕默德兄弟,以及西辽,这次再不成功的话,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驸马爷对无功而返也不甘心,毕竟西辽进入中亚以来,保持了全胜战绩,上次西辽没取得胜利是1158年西辽的仆从夷离堇-突厥蛮,面对伊利阿尔斯兰不战而退兵,但那依然情有可原,夷离堇-突厥蛮并非西辽的嫡系,可以视为帝国的仆从炮灰。这次驸马率军前来,等于半个御驾亲征,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对朝廷、百姓和藩属国都无法交代。于是驸马和算端沙一合计,决定停止对花剌子模的征讨,驸马把一部分西辽军队借给算端沙,由后者向南攻略萨拉赫斯,为算端沙取得一块地盘,异地为王,驸马本人率主力回国。




===== 相关城市分布 =====

原来在桑伽被古兹人擒获之后,古兹人一鼓作气拿到几乎整个呼罗珊,桑伽的古拉姆穆阿亦杜丁以勤王为名,将大部分古兹人赶走,并实现了独立,然而穆阿亦杜丁并没有彻底肃清呼罗珊的所有古兹人,一些地方依然有古兹人的残余政权,萨拉赫斯(Sarakhs)就是其中之一。萨拉赫斯在《元史》中做撒剌哈夕,位于今伊朗呼罗珊省最东北角,紧挨着伊朗-土库曼边境,此地的古兹王是马立克-第纳尔(Malik Dinar)。第纳尔是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常见钱币名,为罗马金币第纳里(Denarius)在阿拉伯文中的转译,马立克-第纳尔可以译作黄金王或金币王,除了萨拉赫斯,马立克-第纳尔还拥有桑伽的故都—呼罗珊北郡木鹿,是呼罗珊仅次于穆阿亦杜丁的第二大势力,长期与穆阿亦杜丁为敌。

算端沙率领的西辽军队,人数虽然不多,但若论战斗力,在图兰和大伊朗,绝对是南波万,很快便攻占了北郡木鹿,进而围困萨拉赫斯。黄金王没办法,只得求助于呼罗珊最大的势力隼王脱欢沙。虽然隼王与黄金王不睦,但面临强大的入侵者,还是亲率1万军队从老巢西郡尼沙普尔出发,援助黄金王。1181年5月13日,隼王的军队与算端沙的3000西辽军在萨拉赫斯城下会战,志费尼形容道:【战争的磨石开始转动,战士从两边进入战场】,会战的结果是隼王大败,丢下大量财物宝货和辎重,逃回尼沙普尔。在萨拉赫斯城上观战的黄金王,知道大势已去,率领残兵败将离开萨拉赫斯向南逃窜。算端沙胜利进入萨拉赫斯,并以此为首都,建立起另一个花剌子模王国,为了与其兄突骑施的王国区别,我称之为南花剌子模,或南花,突骑施的王国叫北花。对算端沙而言,萨拉赫斯战役相当于唐太宗一举打垮郑、夏两国的虎牢之战,从此呼罗珊的大局已定,黄金王远遁之后,隼王面对算端沙的步步紧逼,不断丧师失地,仅剩下首都尼沙普尔。

大约在算端沙开疆拓土的同时,西辽政局发生了巨变。驸马萧朵鲁不 是大辽和西辽仅次于耶律皇族的第二大家族—萧家的成员,萧家本姓述律,是回鹘或回纥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娶了述律平为皇后,后者为耶律阿保机生下所有的3个儿子,从此耶律、述律两家世代通婚,耶律阿保机以汉高祖刘邦自居,视述律家为西汉首席功臣萧何家,故此述律家对应的汉姓为萧。契丹属于生活在辽河流域的东胡系统,而述律或萧所属的回鹘或回纥是蒙古草原上的突厥系,辽国能对蒙古草原有强大的控制力,以至于耶律大石能利用辽国草原驻军建立西辽,与耶律与萧家的世代通婚和合作有很大关系。相比之下,金国或女真缺少草原背景,影响始终无法深入草原,最终被蒙古人灭亡。

大辽灭亡后,留在辽国故地的贵族被迫改姓,耶律改性【移剌】,萧改姓【石抹】。西辽的萧家很幸运,可以继续姓萧。驸马萧朵鲁不的父亲是西辽的元老和开国宿将萧斡里剌,在决定西辽命运的卡特文战役前,萧斡里剌已经官居六院司大王,战役过程中,萧斡里剌率领二千五百右翼骑兵,与耶律大石的中军齐头并进,大破桑伽苏丹的塞尔柱或伊斯兰联军。

因驸马萧朵鲁不经常外出打仗,承天太后耶律普速完与小叔子萧朴古只沙里私通,1177年,耶律普速完终于觉得驸马实在碍事,《辽史》记载:【出驸马为东平王,罗织杀之】。结合穆斯林史料《世界征服者史》、《史集》来看,驸马爷的【出】,应该是他率兵带着算端沙进攻花剌子模,【罗织】是他的远征没有取得理想的战果就率领主力撤军回国,成了普速完整肃他的借口。普速完的所作所为,触犯了人类的道德底线,他的老公公萧斡里剌以兵围其宫,射杀普速完及朴古只沙里,辽仁宗耶律夷列的次子耶律直鲁古即位,改元天禧。耶律直鲁古暗弱无能,国内政局也不稳定,此后的20年没有对外用兵和干预花剌子模的扩张,间接导致花剌子模坐大。

1186年4月15日(《史集》说是1185年4月16日),隼王脱欢沙去世,其子桑伽沙(Sanjar-Shah)继位,由突厥古拉姆明里贝格(Mengli Beg)以阿塔贝格的身份摄政,小王朝只剩下孤城尼沙普尔苟延残喘,加上明里贝格为政残暴,导致众叛亲离,亡国进入倒计时。

同年,北花剌子模沙突骑施南下进攻南花,算端沙没有正面应战,而是率领一支部队逆向行军,企图绕过哥哥的大军一举端掉首都玉龙杰赤,从他的行为来看,算端沙前两次忽悠穆阿亦杜丁和耶律普速完说自己深得花剌子模民心,不是自吹自擂,而是真以为自己是真命天子,王师所向花国百姓必然箪食壶浆来迎,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花剌子模军民拒绝向他开门迎降,幸好突骑施顿兵于木鹿城下,才没让自己反被哥哥掏了老窝。眼见前进无望,算端沙抛下大部队,与50名战士连夜兼程南返,以一次大胆的夜间行军穿过驻扎在木鹿城外的北花营地,返回木鹿。次日天明,突骑施才知道算端沙进了木鹿,他没有选择攻打木鹿,而是绕过北郡木鹿,向西南方向进军,扑向桑伽沙的首都西郡尼沙普尔。关于哥俩的这番精彩斗法,《史集》的说法略有不同,说算端沙的夜间行军不是偷偷摸过突骑施的大营,而是进行了夜袭,然后进了木鹿城,次日天明,突骑施慑于算端沙的勇武,放弃了攻击木鹿,转向尼沙普尔。

本来突骑施、算端沙兄弟相残,桑伽沙和明里贝格在旁边看热闹,可转眼之间自己反而被拉下水。突骑施从1186年4月开始,围攻尼沙普尔2个月,迫使明里贝格求和,将主子桑伽沙交给突骑施,从此桑伽沙被突骑施囚禁直到1193年左右去世。至此,由穆阿亦杜丁建立的呼罗珊古拉姆王朝彻底灭亡,共为时33年(1153--1186),历经穆阿亦杜丁、脱欢沙、桑伽沙3代君王。接着突骑施按照中亚和东伊朗的惯例,任命一位少监,驻守尼沙普尔监控明里贝格,自己率军北返。

对突骑施放弃木鹿,远征尼沙普尔的做法,笔者的解读是,突骑施断定弟弟算端沙羽翼日渐丰满,急迫之下难以消灭,苟延残喘的尼沙普尔小朝廷必然是算端沙的下一个目标,拿下尼沙普尔,不仅断了算端沙向西向南即伊朗方向的扩张路线,也能从北方的玉龙杰赤和南方的尼沙普尔,对算端沙的萨拉赫斯和木鹿构成腹背夹击。



===== 1180年的大伊朗,此时南花还没兼并尼沙普尔,所以此图并不很准确,估计绘图者认为脱欢沙的小国不值得画 =====

突骑施前脚刚撤军,明里贝格就杀死突骑施的少监自立为王。算端沙也意识到机会来了,去围攻明里贝格,未果。1187年3月,突骑施再度绕过南花,围攻尼沙普尔,5月,明里贝格抵挡不住,只好再度开门迎降,旋即被突骑施找了个借口杀掉,这样整个呼罗珊西郡尼沙普尔和周边地区,悉数落入突骑施之手,突骑施打开了通往伊朗的大门。同年秋,突骑施返回玉龙杰赤,留下长子马立克沙(Malik-Shah)镇守尼沙普尔。此前,花国的传统是沙的长子和继承人镇守东方大门毡的,现在突骑施让长子坐镇尼沙普尔,足见花国的主要扩张或防御方向已经由东方转向南方或西方。

尼沙普尔落入北花之手,让算端沙如芒在背、坐立不安,突骑施撤军北返的消息传来,算端沙又发兵南下进攻尼沙普尔,将大侄子马立克沙团团围住,架起抛石机攻城。突骑施早料到弟弟会有这一出,他让亲兵化妆成逃兵,散布自己南下的消息,算端沙闻悉,焚毁抛石机撤军退保萨拉赫斯和木鹿。突骑施第3次来到尼沙普尔时,已经入冬,所以他没有急于北返,而是留在尼沙普尔附近的里海沿岸的冬宫过冬,从此这里成了花剌子模沙们经常过冬的地方,标志性地名是里海中的阿必思衮岛(Abaskun),33年后,他的儿子摩诃末将死在这里。

1187年的冬季,突骑施兄弟没打仗,双方的使节却来往不断。次年开春的时候,又到了打仗的季节,自知不是老兄对手的算端沙决定趁着自己还有些本钱,向突骑施求和,老兄很慷慨的送给老弟一部分土地,老弟则对老兄称臣,2个花剌子模国家实现了统一。

1189年7月24日,突骑施在途思(马什哈德)附近的草原上,正式自称算端—伊斯兰世界最高世俗头衔,虽然花国还是西辽的藩属国,尚不能称为帝国,却已经是伊斯兰世界东方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唯一能与之一较高下的,只剩下穆罕默德兄弟的古尔王朝。欲知两个新兴大国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看下一章《逐鹿伊朗》
第10章 逐鹿伊朗


突骑施兄弟和解之后,弟弟算端沙为了扩张地盘,溯木鹿所在的穆尔加布河而上,与老朋友古尔算端该牙思丁打了一仗,没占到便宜。见对外扩张无望, 在1190年反叛,突骑施攻占并摧毁了弟弟的首都萨拉赫斯的城墙,旋即俩人又和解了,我的解读是突骑施并不想为彻底消灭算端沙而过多消耗力量,让其他对手坐收渔翁之利。

1192年,阿塞拜疆之王忽都鲁亦难赤(Qutlugh Inanch)派使者来见突骑施,通告了塞尔柱皇帝突格里勒三世摆脱其控制,并攻略伊朗的消息。通过攻占尼沙普尔而打开了通往伊朗大门的突骑施,意识到现在是干预伊朗的天赐良机,当即率部西进,行至尼沙普尔附近的志费因(Juvayn)地区时,遇到并启用了一个叫伯哈义丁-穆罕默德-志费尼的人,此人是伟大的历史学家阿塔马立克-志费尼(Ata-Malik Juvayni)的高祖父,阿塔马立克-志费尼意为志费因人阿塔马立克,他编纂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世界征服者史》,这本书是本文最重要的参考书。与葱岭以西的众多民族一样,穆斯林有在名字中加上家乡的习惯,志费尼意为志费因人。相似的,著名历史学家塔巴里意为塔巴里人,著名数学家花剌子密意为花剌子模人,现代穆斯林依然保留了这个习惯,例如伊拉克最高什叶派领袖阿里-西斯塔尼(Ali al-Sistani),意为锡斯坦(Sistan)人阿里;伊朗最高宗教领袖鲁霍拉-霍梅尼(Ruhollah Khomeini),意为霍梅因人鲁霍拉--霍梅因是伊朗中央省南部小城。同样的习惯在西方也很常见,例如耶稣因为家乡在拿撒勒,被称为拿撒勒人耶稣,或拿撒勒的耶稣,《圣经》中最有神秘色彩的女性—抹大拉的玛利亚或抹大拉人玛利亚(Mary of Magdala, Mary Magdalene),因书中叫玛利亚的人太多,通常被简称为抹大拉。

说到这,还得插播一下这这些年伊朗和伊拉克都发生了什么。先说伊拉克及其首都巴格达,此地虽然是哈里发的京城,但在945年之后,一直在布韦希王朝和塞尔柱帝国的统治下,哈里发只拥有宗教或意识形态上的地位和影响。1152年,最后一位有实际权力的西塞尔柱算端马苏德去世,隐忍200多年的阿拔斯朝终于等到了复兴的机会,哈里发穆罕默德-穆格台菲(Al-Muqtafi, 1135~1160年) 将塞尔柱人在巴格达的少监赶走,实现了独立,巴格达周边的众多异密小国也倒向哈里发,不再承认塞尔柱帝国的宗主权,从这时到1258年旭烈兀攻克巴格达,哈里发实实在在的统治了伊拉克106年,而且随着1171年什叶派的埃及绿衣大食灭亡,逊尼派阿拔斯朝恢复了在伊斯兰世界宗教领域独大的地位,在政治上哈里发因获得了伊拉克统治权,也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政治实体,并依靠固有的意识形态影响,获得了远超其国力的影响。

在伊朗,形势更加复杂。伊朗境内小国林立,最有权势的是阿塞拜疆之王伊尔弟吉兹(Ildeniz, Eldigüz),此人原是马苏德算端的钦察古拉姆,因才干突出,深得马苏德信重,马苏德不仅将北方的阿塞拜疆防务交给他管理,还把死去的哥哥、算端突格里勒二世的寡妻穆米娜可敦(Mu’mina Khatun)许配给他,这样突格里勒二世和的穆米娜可敦的儿子阿尔斯兰—狮子王,成了伊尔弟吉兹的继子,穆米娜可敦改嫁之后又为伊尔弟吉兹生了俩儿子,长子贾汉-帕烈文(Jahan Pahlavan),贾汉意为世界(world),帕烈文意为冠军(champion),合起来意为世界冠军;次子克孜勒-阿尔斯兰(Qizil Arslan),克孜勒(qizil)是突厥语中的红色,俄罗斯联邦图瓦共和国首都也叫克孜勒,克孜勒-阿尔斯兰意为红狮子。也就是说,狮子王与世界冠军和红狮子是同母异父兄弟。马苏德没儿子,他死后伊朗各地的异密、阿塔贝格各自拥立塞尔柱宗王,互争雄长,战乱不休,加上东塞尔柱算端桑伽于1157年去世,大塞尔柱帝国事实上灭亡了。




===== 本章相关城市分布 =====

伊尔弟吉兹以继子狮子王为傀儡和招牌,以阿塔贝格的身份四处攻城掠地,逐渐成为伊朗最强有力的人物。伊尔弟吉兹第一位强力对手是剌夷异密亦难赤(Inanch Sonqur),双方不打不相识,亦难赤将女儿亦难赤可敦(Inanch Khatun)嫁给伊尔弟吉兹的长子世界冠军为妻,双方媾和。1168年亦难赤被手下的古拉姆杀害,地盘被亲家吞并。从东西方向看,剌夷或德黑兰在伊朗正中央,是东西伊朗的分割点,东方是呼罗珊或东伊朗,西方是西伊朗或伊拉克-阿只迷(Irak Ajam)。阿拉伯人把包括伊拉克在内的西伊朗都叫伊拉克(Iraq, Irak),阿拉伯化的两河流域,或现代伊拉克,叫做阿拉伯的伊拉克(Arabian Iraq, Iraq-I Arab),东面的伊朗西部,叫波斯人的伊拉克或伊拉克-阿只迷,阿只迷(Ajam)是阿拉伯人对所有非阿拉伯人的统称。这样,大伊朗从东到西分为3部分,呼罗珊、波斯的伊拉克、阿拉伯的伊拉克,后2者有时并称为两个伊拉克。

伊尔弟吉兹占领了剌夷,便与呼罗珊之王穆阿亦杜丁成了邻居,不过两大势力相邻,并不总意味着为敌,恰恰相反,双方关系很融洽,除了二人都是古拉姆出身,惺惺相惜之外,更多的是发展方向不同。穆阿亦杜丁的敌人是东边的古尔王朝和北边的花剌子模,伊尔弟吉兹的敌人是西方的另一大敌人艾哈迈迪里王朝。这种背靠背的友好或同盟关系,在世界史上不算多,但也不少,特别是双方的国防压力都很大的时候,更容易形成,例如塞琉古帝国与笈多帝国、柔然与嚈哒、伊利汗国与东罗马帝国都曾经是这种关系。笔者认为现在的中俄,也是这种背靠背的准盟友。

伊尔弟吉兹的第二个对手是艾哈迈迪里王朝(Ahmadilis),该王朝由阿塔贝格阿格-孙忽儿(Aq Sunqur)创建于1122年,阿格意为白色,孙忽儿意为鹰,白鹰治着阿塞拜疆最重要的两个城市大不里士和马腊格,大不里士现为伊朗东阿塞拜疆省省会,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元史》称为桃里寺或贴必力思;马腊格(Maragheh)在《元史》中做蔑剌哈,这俩城市日后都当过伊利汗国的首都。

伊尔弟吉兹发迹的时候,艾哈迈迪里王朝已经统治阿塞拜疆多年,树大根深,双方一直在明争暗斗,算端马苏德死后,伊尔弟吉兹与艾哈迈迪里王朝的斗争公开化。1172年,伊尔弟吉兹去世,由长子世界冠军继承阿塔贝格的地位,去西塞尔柱帝国首都哈马丹,辅佐同母异父的哥哥狮子王阿尔斯兰,其弟红狮子担任塞尔柱帝国的军队司令,这兄弟3人合作还算愉快。1174年,艾哈迈迪里王朝的统治者白鹰二世(Aq Sunqur II)去世,世界冠军和红狮子兄弟各自统兵,分别去围攻马腊格和大不里士,艾哈迈迪里人抵挡不住,将大不里士交给世界冠军,只保留马腊格,从此大不里士成为伊尔弟吉兹王朝的首都和根据地,随着伊尔弟吉兹王朝的成为伊朗最强国,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成为伊朗的核心区域,伊利汗国、黑羊王朝、白羊王朝、早期沙法维王朝,首都都在阿塞拜疆境内,直到沙法维王朝阿拔斯大王(1571—1587--1629),才由于阿塞拜疆过于靠近宿敌奥斯曼帝国,于1598年把首都由西北迁到中部的伊斯法罕。阿塞拜疆民族的形成,也是从1170年代开始的。

1175年,世界冠军兄弟的异父哥哥狮子王去世,狮子王年仅5岁的儿子突格里勒三世(1175--1194)于哈马丹即位,由世界冠军兄弟掌管帝国实权,这哥俩俨然是大塞尔柱帝国的司马师和司马昭。1186年,世界冠军去世,遗孀亦难赤可敦改嫁给弟弟红狮子,红狮子继续做突格里勒三世的阿塔贝格。这时突格里勒三世已经16岁了,他也和曹魏的高贵乡公曹髦一样,有心中兴祖先的光辉帝业。他趁着叔叔红狮子迎娶亦难赤可敦,忙于操办婚事的机会,成功出逃到伊朗东部的塞姆南(Semnan)--《元史》叫西模娘,召集忠于塞尔柱帝国的异密诸侯建立起一个小朝廷。红狮子闻讯去【平叛】,却被突格里勒挫败,退回哈马丹。突格里勒利用祖先的声威、个人的勇武,迅速成为所有反红狮子势力的领袖,势力越来越大,迫使红狮子于1187年离开哈马丹,退保老巢大不里士,突格里勒则当仁不让的开进哈马丹,光复故都。

突格里勒三世的复辟,震动了整个伊朗世界,尤其是西伊朗和伊拉克或者两个伊拉克,最不安的莫过于巴格达的哈里发艾哈迈德-纳绥尔(An-Nasir, 1180--1225),唯恐那个曾让自己祖先做傀儡的伟大帝国复兴。1188年,哈里发纳绥尔与红狮子结成反塞尔柱同盟,策划南北夹击哈马丹,剿灭突格里勒。并不富裕的哈里发,砸锅卖铁凑出1.5万军队北上,突格里勒颇得野猪皮努尔哈赤的【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用兵之妙,赶在红狮子的北军南下之前,在5月份于哈马丹附近大破哈里发军。

之后反身翻腾半周,与姗姗来迟的红狮子的北军继续作战,双方在哈马丹附近打了一个月,红狮子支撑不住,退到哈马丹西面的阿萨达巴德(Asadabad),凭城拒守。阿萨达巴德是个好地方,扼守着两个伊拉克和阿塞拜疆之间的通道,向北可以退回阿塞拜疆老巢,向南能呼应巴格达哈里发,向东威胁着哈马丹,让突格里勒很难受。突格里勒不想攻坚,选择了围魏救赵,北上进攻阿塞拜疆。红狮子和哈里发的应对是组成联军扑向哈马丹,并成功地攻占此城,拥立一位塞尔柱宗王做算端,从根本上摧毁突格里勒皇位的合法性。

面对危局,突格里勒进退失据,急火攻心还得了病,终于被红狮子击败、擒获,并被押往大不里士附近的一座城堡囚禁。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突格里勒的复国事业失败,哈里发纳绥尔苦心积攒多年的军队也报销、实力大损,红狮子及其家族却渔翁得利,成了两个伊拉克的事实宗主,俨然是另一个塞尔柱帝国。1191年,自我膨胀的一塌糊涂的红狮子准备把头衔从阿塔贝格换成算端,可是在登基盛典举行前夕,于9月份被刺杀,身上被刺50余刀,从行凶方式来看,凶手很可能来自木剌夷国。

红狮子没有儿子,他的王位转回老兄世界冠军的子孙手中。世界冠军有4个儿子,正妻亦难赤可敦生了2个,1号忽都鲁-亦难赤(Qutlugh Inanch)、2号异密-阿米兰(Amir Amiran);一个女奴各生下2个儿子,3号阿布-伯克尔(Abu Bakr)、4号月即别或乌兹别克(Uzbek)。早在红狮子去世前,兄弟4人就已经有了各自的地盘,阿塞拜疆归3号阿布伯克尔,西伊朗或波斯的伊拉克属于1号忽都鲁-亦难赤。看到这里,相信大部分读者都能预见到世界冠军的儿子们之间将发生内讧,事实也确实如此,红狮子一死,伊尔弟吉兹王朝就分裂了。趁着红狮子之死造成的混乱,被囚的突格里勒三世在忠于自己的异密的帮助下成功出逃,回到属于1号的故都哈马丹,重登算端宝座。对于突格里勒跑到自己地盘上复辟,1号很愤慨,后果却很悲剧,他的讨伐军于1192年6月被突格里勒打败,还丢掉了其他大部分地盘,被迫向东退往剌夷,向正在东方春风得意的、刚刚自称算端的花剌子模沙突骑施求助。

就伊斯兰世界而言,中心城市是巴格达,对伊朗世界而言,与萨珊波斯帝国故都泰西封近在咫尺的巴格达同样是中心。位于西伊朗的塞尔柱帝国首都哈马丹,在阿拉伯征服之前叫埃克巴坦纳(Ecbatana),是第一波斯帝国4大都城之一,现在伊朗世界的行政中心。花剌子模算端国在伊斯兰世界的边缘,作为一个穆斯林,无论突骑施在图兰和呼罗珊如何风光,依然只是个土财主,只有拿下或控制巴格达、哈马丹等名城,才意味着他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伟大君主,同理,200年后风光无限的瘸狼帖木儿也把眼光放在西方,对东方不屑一顾。


真是刚打瞌睡就有人送枕头,忽都鲁-亦难赤来求援,正好给了自己进京上洛的机会,所以突骑施马上给予热烈响应,于1192年夏季出兵西进。花军刚刚入境就凶相毕露,一举从忽都鲁-亦难赤手中拿下剌夷和剌夷城外的一座坚固堡垒,忽都鲁-亦难赤后悔了,眼下的局势分明是前门驱狼,后门进虎,自己成了三明治的馅。突格里勒也怕突骑施吞并了忽都鲁-亦难赤,而让自己唇亡齿寒,便在亦难赤和突骑施之间当起了何事佬,希望三方罢兵媾和。此时已是盛夏,突骑施的士卒因水土不服而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更要命的是背后的弟弟算端沙又造反了,需要回去平定,于是三方签订和平友好条约,各自退兵。突骑施此行占了很大便宜,拿到了重镇剌夷,留下突厥异密桃花石(Tamghach)镇守此地。

原来在突骑施西进的过程中,算端沙趁机举事叛乱。其实算端沙的位置很好,首都萨拉赫斯在老兄驻军的剌夷和玉龙杰赤之间,整体格局很像613年在黎阳造反的杨玄感,当时隋炀帝正在幽州(北京)前线指挥对高句丽的战争,黎阳在河南省北部、幽州前线与首都洛阳之间。杨玄感的谋主李密为他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北上幽州直接讨伐隋炀帝;中策是西入长安,凭借潼关天险割据一方;下策是南下洛阳,夺取首都。回头再看算端沙,上策应该是直接向西进攻正在剌夷的突骑施;下策是北上夺取首都玉龙杰赤。算端沙对首都玉龙杰赤似乎有着根深蒂固或莫名其妙的执着,总想据为己有,他选择了李密中亚版的下策,包围了玉龙杰赤。这次玉龙杰赤的军民依然对他说不,算端沙顿兵城下,又说听说老兄正在往回赶,被迫撤军。

算端沙在萨拉赫斯的守将,早就受到算端沙的猜忌,而且此君可能觉得跟着算端沙混实在混不出头,便向突骑施投诚,交出萨拉赫斯城,这样突骑施兵不血刃的拿下萨拉赫斯,将算端沙彻底孤立。1193年9月22日(《史集》做29日),走投无路的算端沙去世,突骑施得知消息乐的眼睫毛都开花了,兴高采烈的接收了老弟的全部家当,两个花剌子模国家彻底统一。由于镇守尼沙普尔的长子马立克沙热衷打猎,请求去鹰、豹众多的木鹿,突骑施将马立克沙调去做木鹿留守,任命次子摩诃末做尼沙普尔留守。

纵观突骑施兄弟的23年冲突和纠纷,不难发现这哥俩都不是等闲之辈,才干智谋比塞尔柱的宗王们强得多。另一方面,哥俩的争斗并没有伤及花剌子模的国家发展,反而让花剌子模进一步做大做强。算端沙利用西辽势力,在呼罗珊开辟了新天地,可以视为呼罗珊穆阿亦杜丁王朝的继承者,兄弟之争很大程度上不是内战,而是花剌子模与呼罗珊之间的斗争,斗争结果是花国兼并半个呼罗珊,即北郡木鹿和西郡尼沙普尔。

就在突骑施回师解决算端沙期间,伊朗又出了故事。突格里勒为了安抚亦难赤,迎娶了其母、相继嫁给世界冠军和红狮子的亦难赤可敦,然而双方各怀鬼胎的蜜月期很快就戛然而止,亦难赤可敦在酒中投毒,企图毒死突格里勒,被后者发现,强迫亦难赤可敦饮下自己设下的苦酒,此事让突格里勒和亦难赤再度反目,间接导致此前的三方合约作废。

花国的剌夷驻屯军的存在,让塞尔柱算端突格里勒如鲠在喉,要彻底解决伊尔弟吉兹王朝,必须先解除剌夷这个后顾之忧,于是他进攻花国剌夷驻屯军司令桃花石,并夺取了剌夷城外的那座堡垒。若不是算端沙及时、恰好死了,夹在剌夷和萨拉赫斯之间的剌夷驻屯军必然成为悬军而覆灭,从这个角度讲,算端沙有可能是被突骑施害死的。既然突格里勒主动翻脸,就休怪我不义了,突骑施果断的二次西征,亦难赤也把突骑施看做救苦救难的大救星,带领忠于自己的异密们远至塞姆南迎接突骑施,并对后者称臣。




===== 伊朗细密画上的亚历山大,手持牛头大锤,剌夷战役中的突格里勒,大概就是这身打扮 =====

已经两起两落的突格里勒是个乐天派,更是一个无所畏惧的勇士,他不等诸军汇集,便在1194年4月4日,率领嫡系部队向突骑施和亦难赤的联军发起攻击。经过在伊朗的150年浸淫,塞尔柱人已经不再是目不识丁的野蛮民族,突格里勒有很高的波斯文化修养,能背诵卷帙浩繁的波斯文第一名著《王书》,他抡起引以为傲的牛头大锤,吟诵着《王书》中的名句,向敌军杀去:

尘土飞扬,(敌人的)这位将军将临近,

我们光荣的骑士的脸就变黄了!

我举起这柄锤,

一挥之下将把这支(敌人的)军队当场收拾掉,

我从马上嘶吼,

大地就像磨子,将他们一个一个磨碎。

突格里勒不愧是勇武的塞尔柱的子孙,马蹄所至,敌军无不披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他的大锤不小心砸到自己的战马膝盖,马蹶落地,亦难赤拍马赶到,突格里勒掀起自己的面具,让对方认出自己,也许他希望能被俘并得到与身份相符的待遇,亦难赤却不管那么多,用重锤将年仅25岁的突格里勒砸死,报了杀母之仇。从血统上论,他们俩都是穆米娜可敦的孙子,可以算作堂兄弟,但亲情在这种环境中总是微不足道。突骑施下令将突格里勒的头颅送给巴格达哈里发纳绥尔,这可以理解为对哈里发的尊重,也可视为对哈里发示威,暗示自己是新时代的主人。突格里勒的尸体则被挂在剌夷市场中示众,让广大人民群众见识反抗自己的下场。

从1037年突格里勒一世在尼沙普尔称算端,到1194年突格里勒三世战死,2个突格里勒一首一尾,历时157年,开始和结束了这个版图曾涵盖喀什到安条克的大帝国的历史,我们不难联想到,罗慕路斯开创的罗马王国,在476年结束于另一个罗慕路斯;君士坦丁大帝建立的东罗马帝国,于1453年在另一个君士坦丁手中灭亡,历史的轮回,总是那么炫目和不可捉摸。

随着盛极一时的塞尔柱帝国的灭亡和伟大的萨拉丁于前一年去世,花剌子模算端突骑施成为伊斯兰世界最强大的统治者,没有之一,声威所及,令阿富汗的古尔王朝、巴格达的哈里发,乃至以刺客闻名的木剌夷国都不寒而栗,他们似乎看到一个新版塞尔柱帝国在图兰出现,已经席卷东伊朗,而且即将席卷西伊朗和伊拉克。欲知突骑施将如何扫灭各路对手,请看下一章《两伊拉克》。
第11章 两伊拉克


击斩塞尔柱末代算端突格里勒三世,并灭亡了塞尔柱帝国之后,突骑施并未停止前进的步伐,他继续向西,顺利拿下伊斯法罕等波斯的伊拉克/西伊朗的名城大邑,兵锋直逼哈里发纳绥尔的阿拉伯伊拉克。然而纳绥尔的自我感觉似乎很好,居然要求突骑施将波斯的伊拉克的全部或大部交给自己。突骑施虽是个逊尼派信徒,却绝不是个能被信仰蒙蔽眼睛的人,坚决不吐出到口的肥肉。于是纳绥尔哈里发派遣大维齐尔穆阿亦杜丁(Mu’ayyid-ad-Din ibn al-Qassab)携带哈里发御赐的锦袍和珠宝,东行去见到突骑施。穆阿亦杜丁行至阿萨达巴德时,有1万多阿拉伯人和库尔德人(汉文史料做曲儿忒人)聚集在他身边,俨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胆气壮了很多的大维齐尔向突骑施发函,要求后者只带领少数侍卫来见自己,并徒步做自己的向导。

看了这封信,突骑施不知该勃然大怒,还是放声大笑,更觉得对方可能有诈,当即派一支军队去【迎接】穆阿亦杜丁,后者见来者不善,索性丢下自己的乌合之众,逃回巴格达,花军一路追到迪纳瓦尔(Dinavar)才罢休。突骑施本人则开进塞尔柱帝国的故都哈马丹,将突格里勒三世留下的财宝全部接收。然后他向波斯的伊拉克各地派遣少监,控制此地的财权和政权,只把伊斯法罕还给忽都鲁-亦难赤,另派儿子羽奴思汗(Yunus Khan)坐镇剌夷,监控西伊朗。羽奴思一词的原型是《圣经》人物约拿(Jonah),300年后最伟大的察合台可汗兼莫卧儿太祖老虎巴卑尔的外祖父也叫羽奴思汗。鉴于羽奴思汗年幼,由古拉姆马牙出黑(Mayanchuq)做羽奴思汗的阿塔贝格和军队统帅。西伊朗的事务收拾停当,突骑施率部凯旋。在呼罗珊,突骑施将次子摩诃末坐镇的尼沙普尔交给长子马立克沙,这样马立克沙接管了花国仅有的呼罗珊2个郡:木鹿和尼沙普尔,而摩诃末随突骑施回花剌子模本土。

突骑施带摩诃末北返,有他的道理。摩诃末的生母是突骑施的正妻,公主秃儿罕可敦(Turkan Khatun)。花剌子模位于中亚图兰平原和南俄草原之间,东、北、西三面都被游牧民包围,这些游牧民可以分为两大支派:突厥康里人(Kankalis,突厥语【车子】)和钦察人(Kipchaks)。直到花剌子模帝国灭亡时,突厥康里人和钦察人依然不是MSL。MSL把世界分为3大地域:

1. 伊斯兰地域(Dar al-Islam, House of Islam)—MSL居住区或已经伊斯兰化的地域;

2. 安全地域(Dar al-Amn, House of safety)—通常指接受MSL统治却还没有伊斯兰化的地域;

3. 战争地域(Dar al-Harb, House of war)—不接受MSL统治,而需要MSL用圣战(学名叫杰哈德或吉哈德、只哈德/jibad)征服或【解放】的地域。

这3大地域有时被简化为2大—伊斯兰地区和战争地区,美国人飞利浦-西提(Philip Khuri Hitti)在《阿拉伯通史》(History of the Arabs)中说:【只哈德(jihād,圣战)的义务(2∶190—194)最少是被MSL的一个教派,哈列哲教派,提升到伊斯兰教的第六种纲领的地位。伊斯兰教发展成为世界上的一大势力,要归功于这条教律。哈里发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把伊斯兰教地区和战争地区之间地理的隔墙继续往后推。这种把世界截然分为和平之乡与战争之乡的主张,同苏俄的共产主义理论是有相似之处的】。笔者对苏俄共产主义理论不熟悉,更多的是联想到冈村宁次大将把华北分为治安区、准治安区和非治安区的分法。






===== 本章相关城市分布。可以看到巴格达和剌夷之间的克尔曼沙赫、迪纳瓦尔、阿萨达巴德、哈马丹等城市,是往返两伊之间的通道,历来是东西方征服者向另一个方向推进的必经之路。如果美国从伊拉克出兵进攻德黑兰,这条路也是最重要、最快捷的路线 =====


作为MSL君主,突骑施有对康里人和钦察人发动圣战并让他们改宗的义务,然而从现实利益和状况考量,身为农耕区的君主,突骑施与中国皇帝一样,知道不仅不可能完全制服或控制他们,即使能暂时实现目的,代价也太高。与其他伊斯兰国家一样,花国也有古拉姆组成的军队,但花国的不同在于紧挨着游牧民居住区,与他们的联系更密切,受袭扰攻击也多得多。突骑施的对策是与他们联姻,娶了他们的公主,即秃儿罕可敦,并让这些骁勇善战、能骑善射的异教徒武士加入甚至成建制加入自己的军队。我们知道古拉姆制度有很多好处,但缺点也不少,首先购买少年古拉姆要花钱,其次培养古拉姆还得花钱花时间,花销大而见效慢、周期长。让突厥或钦察游牧民直接加入自己的军队,避免了上述缺点,省钱且见效快,缺点是这些游牧民是以雇佣军身份加入的,因而对君主的忠诚度很低,容易叛变,然而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从小培养出来的古拉姆同样不是善类,反叛的例子数不胜数。突骑施的迅猛扩张急需大量兵员,采用通婚和招募法对付游牧民,至少迄今为止效果还不错。

《世界征服者史》说秃儿罕是突厥康里公主,胡实健尼(Minhaj al-Siraj Juzjani)的《纳斯里通史》(Tabaqat-i Nasiri)说她是钦察公主,总之都是异族显贵。从她的日后表现和她的族人不是MSL来看,秃儿罕可敦不大可能是MSL,总之她和她的儿子摩诃末是花国和游牧民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这桩婚姻很像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与回鹘人述律平的结合。

1194—1195年的冬天过去之后,突骑施向东进军来到东方重镇毡的,进攻突厥人首领卡迪尔-不花汗(Qayir-Buqu Khan)。卡迪尔(Qayir, Qadir)意为强壮的、有权力的,不花(Buqa)意为雄鹿,卡迪尔-不花汗意为壮鹿王。闻听突骑施来攻,壮鹿王自知不敌,按游牧者的习惯准备遁入草原和沙漠深处,这时花军中的突厥雇佣兵向他送信,建议他与突骑施正面交锋,自己将在战斗中临阵倒戈,帮助壮鹿王获胜。壮鹿王大喜,放弃了逃跑的打算。1195年2月7日,两军摆开战斗队形准备会战,战斗还没开始,花军中路的突厥人便向后转,杀向突骑施的营地,截取辎重,壮鹿王趁机掩杀,大破花军,杀伤无数。花军在撤退途中,遭遇炎热和饥渴而导致更多非战斗减员,总之这次讨伐游牧异教徒的战争,以大败亏输告终,是为突骑施军事生涯中唯一失败。

突骑施回到玉龙杰赤时,得到了另一个消息,哈里发纳绥尔利用突骑施远征草原的空挡,发兵进攻西伊朗/波斯的伊拉克,被坐镇剌夷的羽奴思汗及其阿塔贝格马牙出黑打败,人员物资损失惨重。这是去年突骑施进攻哈里发的维齐尔穆阿亦杜丁以来,花剌子模与哈里发的第2次冲突,也是哈里发第1次主动花国,事实证明哈里发军的战力太差,连花国的偏师都打不过。

两场战争一胜一负,也算扯了个平。此后不久,羽奴思汗王子害了某种莫名的眼病,逐渐失明,按残疾人不能做君主的习惯,羽奴思汗被调回玉龙杰赤,西伊朗事务由他的阿塔贝格马牙出黑管理。有消息说哈里发纳绥尔派维齐尔穆阿亦杜丁再度讨伐西伊朗,受制于花国的忽都鲁-亦难赤率军来剌夷,履行效忠花国的义务,数日后,马牙出黑突然以忽都鲁-亦难赤谋反为名,将后者处死,头颅送给突骑施。突骑施意识到这一切可能是马牙出黑的阴谋,为造反独立做铺垫。1195或96年,哈里发军占领了哈马丹,突骑施第3次出兵西伊朗,在萨韦(Saveh)附近大破哈里发军,战前数日穆阿亦杜丁已经去世,将军们秘不发丧而已。兵败之后死讯败露,败军将穆阿亦杜丁的头颅送给突骑施。此战让哈里发朝廷永远放弃了独立战胜花国的想法,转而挑拨其他势力与花国为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前文说过,阿塞拜疆之王红狮子克孜勒-阿尔斯兰死后无子,地盘由红狮子的哥哥世界冠军贾汉帕烈文的4个儿子瓜分,忽都鲁亦难赤获得了西伊朗,亦难赤的兄弟月即别分得阿塞拜疆。亦难赤死后,月即别既少了一个竞争对手,也怕突骑施把矛头指向自己,因此急忙来见突骑施并称臣,突骑施则把哈马丹送给月即别,让他做自己和哈里发之间的缓冲,又把一个孙子留在伊斯法罕坐镇,之后返回花剌子模。对比一下前任西伊朗总督羽奴思汗坐镇剌夷,而这位王孙坐镇伊斯法罕,不难发现花国在伊朗的势力向西向南大大推进了一步。

1197年3月1日(《史集》做4-5月),长子马立克沙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为呼罗珊发生争执,搞得突骑施不胜其烦,便派维齐尔马苏德(Nizam-al-Mulk Sadr-ad-Din Mas’ud)去呼罗珊平乱,后者把包括长子欣都沙(Hindu-Shah)在内的马立克沙诸子送到玉龙杰赤安置,突骑施另派次子摩诃末去呼罗珊坐镇,这样一来马立克沙及其子孙等于失去了继承算端位置的资格,次子摩诃末成为突骑施的继承人,从此摩诃末和侄子欣都沙成了仇人。

这时候花国东北方的草原上又出了事,那位战胜突骑施的壮鹿王与侄子阿尔普-底列克(Alp-Direk)—意为勇敢的柱子,发生了冲突。勇柱王不敌壮鹿王,逃往到毡的,向突骑施求援,表示只要后者帮助自己战胜壮鹿王,就称臣纳贡。突骑施已到暮年,即无力远征也想锻炼一下继承人摩诃末,于1198年春,派身上有一半突厥或钦察血统的摩诃末,率军帮勇柱王夺位。这次花军没叛变,顺利战胜并擒获壮鹿王,连同其他战俘,用锁链穿起来送交突骑施。此役是摩诃末第一次独立率军作战,表现相当优异。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勇柱王接了失败的壮鹿王班上位,没过多久也举起反旗。突骑施深谙以夷制夷之道,与壮鹿王订立君臣之约后,借给他一支军队,让其与侄子壮鹿王争斗。趁着突厥人自相残杀之际,突骑施于1198年10月抵达西郡尼沙普尔,3个月后刚开春,启程去西伊朗讨伐图谋不轨的西伊朗总督马牙出黑。尽管马牙出黑身经百战,手握重兵,依然不敢面对突骑施,只好带着亲信们到处逃窜,直到被突骑施生擒。鉴于马牙出黑的反迹不明显,他和他的的哥哥又有功,突骑施饶他不死,把他发配东方的毡的了却残生。与讨伐马牙出黑的胜利同时,壮鹿王战胜勇柱王的喜讯也传来。接踵而至的,是识相的哈里发派使者带着厚礼前来觐见,并册封突骑施为波斯的伊拉克、呼罗珊、突厥斯坦(图兰)的算端,等于哈里发承认突骑施为东方之主。连续3重喜事,让突骑施非常高兴,至少暂时解除了哈里发来自西面的后顾之忧。

突骑施的下一步工作是铲除伊朗各地的什叶派木剌夷国堡垒,连续攻克了2座堡垒,之后突骑施留下另一个儿子阿里沙(Taj-ad-Din ‘Ali-Shah)驻守伊斯法罕,坐镇西伊朗,自己率军东返,于1200年3月回到玉龙杰赤。连续丧师失地的木剌夷国,将失败归于突骑施的维齐尔马苏德,派2个刺客在马苏德下朝的路上将其刺死。虽然刺客当场被砍成碎片,依然让突骑施出离愤怒,当即派继承人摩诃末去讨伐木剌夷。摩诃末攻打木剌夷的秃儿昔思(Turshiz)城堡,连续围攻了4个月,眼看就要得手。此时突骑施已经患上扁桃腺炎引发的多血症(笔者不知道这是啥病),却峻拒医生们要他修养的建议,一路狂奔要去支援儿子,但在路上病情加重,于1200年6月23日(《史集》做7月2日,病因是赤痢)病死于一个叫阿拉伯井(Chah-i-’Arab)的地方。

突骑施的大臣们通知摩诃末这个噩耗,摩诃末表现的很镇定,一面秘不发丧,一面声称自己患病了,派遣使节与被困的焦头烂额的秃儿昔思人谈判。坐困愁城秃儿昔思人不明真相,为了避免城破和屠城,以向摩诃末提供劳役,并支付10万多第纳尔的赔款为代价,请摩诃末退兵。和议达成之后,摩诃末才从容退兵,旋即日夜兼程赶回玉龙杰赤,并在那里为父亲致哀和即位。整个流程波澜不惊,充分反映了摩诃末的镇定和机智。相似的事情在成吉思汗去世前后也发生过,当时成吉思汗围攻西夏首都中兴府,久攻不克,一方面城里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病入膏肓,成吉思汗不想撤军而功亏一篑,也担心自己的死讯传出坚定西夏人守城的意志,便要求部下继续进攻,自己死后也秘不发丧依然进攻,西夏末帝李睍支撑不住必然出降,一旦李睍进入蒙军大营,立即将其斩杀,然后大军跟进攻占中兴府灭亡西夏,之后才能为自己发丧,事后的发展也果然如成吉思汗所料,丝毫不差。

从1170年父亲伊利阿尔斯兰去世,到1200年自己去世,突骑施在位长达30年,是花剌子模帝国历史上在位最长的君主,前23年与弟弟算端沙相争,后7年独立执政,相继消灭了盛极一时的穆阿亦杜丁王朝和伟大的塞尔柱帝国,席卷了半个呼罗珊和大半个西伊朗,改用算端头衔并获得了哈里发的承认,这一系列丰功伟绩,让他成为花剌子模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

看到花剌子模算端国正在发生权力交接,东方第2强国古尔王朝蠢蠢欲动,欲知穆罕默德兄弟有何动向,请看下一章《古尔双王》。

五藤高庆 发表于 2012-5-21 12:23
第11章 两伊拉克


第12章 古尔双王


摩诃末二世是花剌子模帝国首位真正的皇帝,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更是名气最大的。摩诃末(Muhammad)是穆罕默德的另一种译法,鉴于中文史料一直称他为摩诃末,笔者也这么称呼他。摩诃末与他的高祖父同名,因而也称摩诃末二世。1200年8月4日,摩诃末正式即位,此前他的徽号是忽都不丁,意为宗教的幸福,上位后改称阿劳乌丁(Ala-ud-Din),意为教运兴隆,也译作阿老丁或阿拉丁

摩诃末的父亲突骑施的儿子颇多,见于史书记载的有5位,长子是马立克沙,本来是法定继承人,可他没有做算端的福分,死于1197年春季,于是继承权落到老二摩诃末手中。对这一安排,最不满的是马立克沙的长子欣都沙(Hindu Shah)。

欣都(Hindu)有许多种译法,如身毒、贤豆、信德等等,唐朝的玄奘法师一锤定音:【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此印度成了标准译法。严格的说,玄奘法师的译法并不准确,印度人对自己的国家称呼不是印度(Indu, India),而叫欣都或欣都斯坦(Hindustan),斯坦(stan)出自古雅利安语,本为站立(stand),引申为站立时脚下的土地,进而引申为土地。印度第一大报《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单从读音来说,应该叫【欣都斯坦时报】;印度的主体宗教印度教(Hinduism),也该叫【欣都教】。所以欣都沙的名字意为【印度王】,进而我估计他的母亲是印度人,除了名字之外,另一个证据是摩诃末的长子扎兰丁的母亲是印度人,扎兰丁与欣都沙都是突骑施的孙子,既然扎兰丁是印度人的儿子,欣都沙也有可能是。

摩诃末即位为算端,他的大侄子印度王不能自安,举目四望花剌子模的周边国家,西辽是花国的宗主国,近20多年关系还不错;阿塞拜疆对花国称臣;巴格达哈里发与花国多次交手,每战必败,更不可依靠;唯一可以投靠的只剩下阿富汗的古尔王朝,就这样,印度王投奔了古尔两位君主—穆罕默德兄弟:哥哥该牙思丁-穆罕默德、弟弟失哈不丁-穆罕默德。

说到这,还得回溯古尔王朝在1170—1200年间有何作为。穆罕默德兄弟上台并扫除各路敌人之后,首先把矛头指向了伽兹尼。在巴格达东方的大王朝中,伽兹尼王朝是罕见的长命王朝,1140年丹丹坎战役败于塞尔柱帝国之后,伽兹尼王朝丧失了北方全部土地,只能龟缩在阿富汗的穷乡僻壤中做个地方性自守贼,臣属于强大的塞尔柱桑伽算端。1150年前后,伽兹尼王朝遭到连续4任古尔国王前仆后继的攻击,直到首都伽兹尼被古尔王4号阿劳乌丁-侯赛因-贾汉苏兹攻破和焚毁。然而遭此重创的伽兹尼王朝依然没有灭亡,1152年,阿劳乌丁被桑伽击败、俘获、释放,此后阿劳乌丁收敛了一些,伽兹尼王巴赫兰沙收复了伽兹尼城,并于次年去世。

1153年库思老沙(Khosrow Shah)即位的时候,正赶上赶上古兹人入侵的大潮,貌似强大的桑伽在这年兵败被俘,已经衰落不堪的伽兹尼王朝也不能幸免于难,1160年,首都伽兹尼被古兹人夺取,在阿富汗的地盘全部丢失,好在祖先留下的地盘足够大,库思老沙迁都北印度的拉合尔(Lahore)—现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会,由阿富汗王朝变成印度王朝,从此旁遮普成为穆斯林在印度的最重要根据地

还是在1160年,库思老沙去世,其子、亡国之君库思老马立克(Khosrow Malik)即位。对库思老马立克而言,丢失伽兹尼给古兹人不完全是坏事,因为盘踞伽兹尼的古兹人成了自己与日渐强盛的古尔王朝之间的缓冲,后两者之间进行了10多年的较量。1163年古尔朝穆罕默德兄弟上位,哥俩励精图治,积极进取,终于在1173年拿下伽兹尼。

之后哥俩做了分工,哥哥该牙思丁-穆罕默德坐镇西面的故都卑路斯库赫,向西、北的呼罗珊攻略,于1175年从桑伽的一个旧臣手中夺取呼罗珊南郡赫拉特,进而肃清了阿富汗的古兹人,到1180年时,已经拿下了几乎整个现代阿富汗。算端沙被哥哥突骑施赶出玉龙杰赤之后,曾经投靠该牙思丁,不过那时古尔王朝还不与花剌子模接壤,因此无法给予算端沙有效帮助。算端沙在该牙思丁处呆了一段时间,听说老兄与西辽为敌,便投靠了西辽,并靠西辽借给自己的3000人马,在呼罗珊北部打下一片天地,建立起南花剌子模王国。算端沙与老兄突骑施纠缠了23年,期间多有该牙思丁在背后支持的影子,或者说算端沙的南花是古尔王朝与北花之间的缓冲。1188年,算端沙与突骑施和解,又于1190年与该牙思丁翻脸,溯穆尔加布河而上入侵阿富汗,却被该牙思丁打败,迫使算端沙放弃了向阿富汗扩张的打算。随着算端沙于1193年9月去世,南北2个花剌子模统一,实力更加强大。

从常理分析,花剌子模与古尔王朝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但是直到突骑施于1200年去世,双方的边境却出奇的平静。从突骑施的角度说,他正在向西方的伊朗进军,并于1194年灭亡了盛极一时的塞尔柱帝国,迫使哈里发纳绥尔承认他为东方之王,突骑施晚年的主要敌人是到处搞恐怖活动的木剌夷国,更没有精力搭理古尔王朝。从该牙思丁的角度说,他的实力不如花剌子模,自忖不是对方的对手,突骑施不来主动找自己的麻烦已经谢天谢地了,老虎屁股还是不摸为好。

该牙思丁的弟弟失哈不丁-穆罕默德则坐镇伽兹尼,向东、南方向的印度进取。失哈不丁沿用阿富汗和中亚征服者攻略印度的传统路线,沿着喀布尔河、开伯尔山口南下进入印度河流域,1175年消灭了木尔坦(Multan)的易司马仪什叶派政权。不久又企图拿下坚固的乌奇(Uch),此城的王公是印度教徒,失哈不丁向王后送信,说如果她把乌奇交给自己,便娶她为妻,王后谢绝了这份荣耀,却替自己的女儿接受,于是这个女叛徒杀掉丈夫,献出了城市。1178年,失哈不丁从苟延残喘的伽兹尼王朝手中拿下白沙瓦。伽兹尼算端库思老马立克无力抵抗日益强大的敌人,于1186年向失哈不丁投降,历时224年(962--1086)的伽兹尼王朝灭亡。库思老马立克被囚禁到1201年,被杀。

征服了伽兹尼王朝,拿下旁遮普和拉合尔,失哈不丁面对的是广阔的北印度平原。在英国人来之前,印度或欣都斯坦只是个地理名词,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或君主—包括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笈多帝国、嚈哒汗国、戒日王、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曾经统一过印度。从地形上说,以文迪亚山脉为界,印度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是一片大平原,东到印度和缅甸的边境,西到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信德省,由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组成。南部有海拔较高的德干高原,因为三面临海,也叫印度半岛。

北印度地形平坦,特别适合北方征服者的战车(雅利安人)和骑兵驰骋,印度土著步兵在战车、骑兵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唯一能拿出手的只有战象,然而看似皮糙肉厚无坚不摧的战象的问题很多,绝非想象的那么好用。可能有读者会问,为何印度人不使用骑兵来对抗入侵者的骑兵呢?这个问题又与印度的酷热气候有关,马起源于蒙古草原,是一种温带动物,对严寒也有一定抵抗能力,最怕高温。《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由于印度天气酷热,这些出产于温凉地带的马匹,不能存活很久】。这样就形成一种循环,北方征服者用骑兵征服北印度,成为主人之后,骑兵不断削弱,转而倚重战象,直到被下一波征服者用骑兵征服。例如老虎巴卑尔用骑兵征服使用战象的德里苏丹国,但纳迪尔沙、艾哈迈德-杜兰尼入侵莫卧儿帝国时,莫卧儿军队又倚重战象了。对印度的气候,北方干爽地区的人同样很不习惯,老虎巴卑尔很幽怨的吐槽印度:【此地既无良马又无驯狗,既无葡萄又无甜瓜,既无凉水又无好面包,既无蜡烛又无热水浴】。文迪亚山脉以南的南印度的地形更加崎岖复杂,气候也更热,北方征服者的骑兵难以驰骋,印度步兵的优势被放大,加上北方人、马更难适应的气候,所以印度南方始终没有被北方人彻底征服。

失哈不丁-穆罕默德来自古尔王朝,因而被印度人称为古尔的穆罕默德(Muhammad of Ghor)或穆罕默德-高里(Muhammad Ghori, Ghauri, Ghouri),尤其以穆罕默德-高里最为知名,下文改称他为穆罕默德-高里。在穆罕默德-高里侵入印度之前,最重要的穆斯林征服者有2位。第1位是穆罕默德-本-卡西木(Muhammad bin Qasim),有时被简称为本-卡西姆或卡西姆,此人是著名的伊拉克总督哈查只(Al-Hajjaj bin Yousef, 714年卒)的侄子,于710年率领约1万军队,征服了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地区。第2位是伟大的伽兹尼算端马哈茂德,他在33年在位期间(997--1030),17次入侵北印度,大发横财。不过穆罕默德-本-卡西木和马哈茂德的征服,很大程度上只是掠夺或抢劫,穆罕默德-高里灭亡伽兹尼王朝,占领旁遮普的时候,印度河流域或现代巴基斯坦的大部分,要么已经伊斯兰化,要么在穆斯林政权统治之下,印度北方和东北的恒河流域,依然是印度教徒的乐园。北印度或恒河流域的真正伊斯兰化,是从穆罕默德-高里的征服开始的。

穆罕默德-高里的第一个大敌,是拉齐普特(Rajput)罗阇(Raj)领袖普利色毗-兆汗(Prithviraj Chauhan)。相信大部分对印度有些了解的读者,都知道印度有个神奇的种姓制度(caste),把人分为4个等级或族群。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Brahmins),掌握祭祀、宗教、意识形态,或者说他们是祭司群体,相当于法国三级会议中的第一等级教士。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Kshatriyas),掌管军队和行政,职业是武士和贵族,对应三级会议的第二等级贵族。《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印度的对应正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至少在《左传》的时代,中国的祭司地位排在武士的前面。印度有个专门名词,佛经中音译为【罗阇】(Raj),意译为王公,这个词来自古雅利安语,与现代英语中的皇家(Royal)同源。罗阇们多属于刹帝利种姓,用武力捍卫印度的文化和制度。古往今来的外来入侵者,来到印度做罗阇,多无力或无意改变种姓制度,因为种姓制度实在便于统治,他们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他们最适合融入刹帝利种姓,原有的婆罗门也乐于承认他们是刹帝利。

穆罕默德-高里来到北印度时,罗阇们多来自拉齐普特人(Rajput),其实拉齐普特的本意就是【罗阇之子】,他们的发源地叫罗阇斯坦/拉贾斯坦(Rajastan)或拉齐普塔纳(Rajputana),现为印度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这些罗阇或拉齐普特人很可能是嚈哒人的后代,或印度化的嚈哒人。他们从小接受军事训练,武艺高强、尚武好斗,直到莫卧儿帝国入主印度时,依然是印度最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与印度其他地方相比,拉齐普特或拉贾斯坦地区不那么酷热,比较适合马的生存,因而拉齐普特的骑兵数量较多、战斗力也傲视同侪。

第三等级吠舍(Vaishyas)、第四等级首陀罗(Shudras),大致相当于三级会议中的第三等级—平民。由于种姓的限制,他们很难通过战争改变身份,既然无论如何城头变幻大王旗,自己永远是被统治者,所以他们对谁做国王或罗阇没有兴趣,反正谁来都得交税、服徭役。

单论战斗力,世代习武的刹帝利罗阇,不输于任何入侵者和日本武士、欧洲骑士,问题在于他们不仅数量太少,还世代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通婚和活动,面对外来入侵者时,根本不能调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中下层吠舍、首陀罗卖命。在穆罕默德-高里入侵前,罗阇们缺乏外来军事压力,只能在彼此之间争斗不息,还形成了一大套在中国春秋和之前、中世纪欧洲、日本战国时代和之前非常流行的繁文缛节,例如一个勇士只能与他地位相当的人战斗,开战前还要鼓动唇舌奚落对方一番等等。这种情况下,战役势必退化为英雄或贵族之间的决斗,战争则变成了混乱的持久战,在攻城战中,围城者会非常慷慨的允许敌人向城中运粮,导致战争的胜利被推迟了几个月。

伴随着“印度式武士精神”的形成,北印度人形成了理想化的慷慨和浪漫。游吟诗人歌颂着传奇英雄与他们浪漫的爱情故事。据记载,一位拉齐普特君王礼聘了3300名游吟诗人作为自己的随从,以吟诵一些赞美他的英雄事迹的诗篇。这种风尚也反映在王公贵族的娱乐爱好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战象决斗”的比赛,武士骑在象背上与对手殊死格斗,在克什米尔,这种危险游戏居然还发展成了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以至于一位12世纪的君王在这样的消遣中杀死了他所有优秀的战士。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罗阇们及其军队,勇武和贵族气质自然没的说,可相比欧亚大陆其他地方突飞猛进的军事理论、技术、装备和实践,已经严重落后。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罗阇们在即将到来的入侵面前一败涂地。


普利色毗-兆汗(Prithviraj Chauhan)是阿杰梅尔(Ajmer)、德里(Delhi)的罗阇,更是印度乃至印度教历史上的重要英雄人物。而北印度势力最强大的罗阇,则是拥有《大唐西域记》中大名鼎鼎的曲女城(Kannauj)和婆罗奈(Varanasi, 贝拿勒斯)的贾依金德(Jaichand)。据说贾依金德的一个美丽的女儿被普利色毗-兆汗抢走,这令本来就不和睦的2位罗阇,关系更加恶劣。

1190年冬季,穆罕默德-高里的大军南侵,勇猛的普利色毗-兆汗组织起拉齐普特联军应战,据说他的阵中有3000头战象和20万匹战马,而强大的贾依金德选择了作壁上观。1191年,真主和湿婆的信徒在塔拉因(Tarain)展开会战,是为第一次塔拉因战役。拉齐普特人以旺盛斗志和高超的武艺,压倒了古尔军的两翼,穆罕默德-高里为了挽回颓势,率领中央方阵发起反击,与罗阇的兄弟进行单挑,用铁矛打落了对方的牙齿,但也被对方的标枪刺中而身受重伤。穆罕默德-高里怕自己跌落下马会导致全军惊惶而全盘崩溃,只得退下阵来。幸好此时一个突厥古拉姆赶到他背后,让他坐稳马鞍才撤下来。尽管本人逃得性命,他的大军依然大败,残兵败将狼狈逃回拉合尔。愤愤不平的穆罕默德-高里下令绞死所有在战斗中败逃的土王异密,据传,他发誓在在报仇雪耻之前,决不换衣衫也不和妻妾同房休息。

1192年,穆罕默德-高里发扬祖先们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再起大兵讨伐拉齐普特,据说有12万骑兵。有了心理优势的普利色毗-兆汗率领150位罗阇前去应战,在塔拉因展开第二次塔拉因战役。这次战役中,穆罕默德-高里充分发挥骑兵的数量、机动性和骑射优势,用帕提亚战术,且战且退诱使敌人追赶,并逐步迂回到出击的敌军的侧后,用弓箭大量杀伤敌人和降低敌人士气。尽管如此,拉齐普特人依然没有崩溃。战至黄昏,两军都疲惫不堪,穆罕默德-高里命令各部佯装溃逃,本来就组织松散的拉齐普特联军以为古尔军崩溃,纷纷自发的冲向古尔大本营抢夺战利品,导致阵型破碎、乱作一团,普利色毗罗阇无法控制局面,指挥系统失灵。




===== 突厥、阿富汗人统治下的印度。西北方的可不里是喀布尔,印度河上游成扇面形的5河流域,是旁遮普。旁遮普(Punjab)的本意正是五条河流,旁(Pun)出自古雅利安语,与现代英语中的【五】前缀(Pen)—如五角大楼(Pentagon),同源 =====

就在拉齐普特人蜂拥而进时,穆罕默德-高里的预备队—1.2万古拉姆重骑兵,突然从古尔的营地之后掩杀而来,冲向队形混乱的印度人,顷刻之间拉齐普特联军全线崩溃。而佯装撤退的古尔轻装骑兵也调转马头,挥刀砍杀已经散了阵的拉齐普特步兵。普利色毗见败局已定,丢下指挥作战时高踞的大象,骑上马赶紧逃跑,古尔骑兵全力追赶,在距离战场几公里的地方俘获了他。此战不仅让穆罕默德-高里摧毁了印度抵抗力量,也收获了大量战利品,大发横财。

与其他伊斯兰国家相比,古尔王朝更加依赖突厥古拉姆。作为一个山国,阿富汗并不盛产骑兵,步兵倒是质优量足,为了弥补骑兵的短板,以北防花剌子模、南攻北印度平原,古尔王朝只能购进突厥古拉姆,并严重倚重他们。穆罕默德-高里手下有一批优秀的古拉姆将军,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忽都不丁-阿伊巴克(Qutb-ud-Din Aibak),此人原是一个突厥奴隶,被奴隶贩子卖给尼沙普尔的一位法官,与法官的儿子一块长大并习文练武,法官死后又被其子卖掉。在伽兹尼,忽都不丁被穆罕默德-高里买了下来,他虽然貌不惊人,却“赋有一切可嘉的品质和令人钦佩的印象”,赢得了主人的信任,并很快高升为主管骑兵的【马厩总管】(Amir-i-Akhur)。

在第二次塔拉因战役后,忽都不丁获准“不仅可以无拘束的治理新征服地区,而且可以自行决定扩大征服区”。1192或93年,忽都不丁攻克德里,1194年协同主子穆罕默德-高里,在昌德瓦战役战胜和击毙贾依金德罗阇。与忽都不丁地位相当的突厥古拉姆还有几位:塔赤丁-由勒都思(Taj-ud-Din Yildoz)、纳绥如丁-忽巴察(Nasir-ud-Din Qabacha)、舍木苏丁-伊利秃迷失(Shams-ud-din Il-Tutmish),他们彼此通婚,日后都成了印度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几位古拉姆将军四出攻击,在10年间,席卷了几乎整个北印度,向东推进到孟加拉国境内,向南达到文迪亚山脉北麓,从此穆斯林在北印度深深扎下了根,连巴基斯坦前总理穆沙拉夫,都生于北印度的新德里。因讨伐异教徒有功,忽都不丁获得了阿伊巴克(Aibak)头衔,意为【信仰之轴】(Axis of the Faith)。

这边穆罕默德-高里在印度春风得意马蹄急,那边花剌子模正改朝换代,早看着花剌子模不顺眼的穆罕默德兄弟,将内争失利来投的花国王孙印度王欣都沙,视为归汉的呼韩邪单于,认为现在是入侵和削弱花剌子模的大好机会,于是兄弟二人组成联军北上,欲知摩诃末如何应对,请看下一章《两强相遇》。
五藤高庆 发表于 2012-5-21 12:23
第11章 两伊拉克


第12章 古尔双王


摩诃末二世是花剌子模帝国首位真正的皇帝,也是倒数第二位君主,更是名气最大的。摩诃末(Muhammad)是穆罕默德的另一种译法,鉴于中文史料一直称他为摩诃末,笔者也这么称呼他。摩诃末与他的高祖父同名,因而也称摩诃末二世。1200年8月4日,摩诃末正式即位,此前他的徽号是忽都不丁,意为宗教的幸福,上位后改称阿劳乌丁(Ala-ud-Din),意为教运兴隆,也译作阿老丁或阿拉丁

摩诃末的父亲突骑施的儿子颇多,见于史书记载的有5位,长子是马立克沙,本来是法定继承人,可他没有做算端的福分,死于1197年春季,于是继承权落到老二摩诃末手中。对这一安排,最不满的是马立克沙的长子欣都沙(Hindu Shah)。

欣都(Hindu)有许多种译法,如身毒、贤豆、信德等等,唐朝的玄奘法师一锤定音:【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从此印度成了标准译法。严格的说,玄奘法师的译法并不准确,印度人对自己的国家称呼不是印度(Indu, India),而叫欣都或欣都斯坦(Hindustan),斯坦(stan)出自古雅利安语,本为站立(stand),引申为站立时脚下的土地,进而引申为土地。印度第一大报《印度斯坦时报》(Hindustan Times),单从读音来说,应该叫【欣都斯坦时报】;印度的主体宗教印度教(Hinduism),也该叫【欣都教】。所以欣都沙的名字意为【印度王】,进而我估计他的母亲是印度人,除了名字之外,另一个证据是摩诃末的长子扎兰丁的母亲是印度人,扎兰丁与欣都沙都是突骑施的孙子,既然扎兰丁是印度人的儿子,欣都沙也有可能是。

摩诃末即位为算端,他的大侄子印度王不能自安,举目四望花剌子模的周边国家,西辽是花国的宗主国,近20多年关系还不错;阿塞拜疆对花国称臣;巴格达哈里发与花国多次交手,每战必败,更不可依靠;唯一可以投靠的只剩下阿富汗的古尔王朝,就这样,印度王投奔了古尔两位君主—穆罕默德兄弟:哥哥该牙思丁-穆罕默德、弟弟失哈不丁-穆罕默德。

说到这,还得回溯古尔王朝在1170—1200年间有何作为。穆罕默德兄弟上台并扫除各路敌人之后,首先把矛头指向了伽兹尼。在巴格达东方的大王朝中,伽兹尼王朝是罕见的长命王朝,1140年丹丹坎战役败于塞尔柱帝国之后,伽兹尼王朝丧失了北方全部土地,只能龟缩在阿富汗的穷乡僻壤中做个地方性自守贼,臣属于强大的塞尔柱桑伽算端。1150年前后,伽兹尼王朝遭到连续4任古尔国王前仆后继的攻击,直到首都伽兹尼被古尔王4号阿劳乌丁-侯赛因-贾汉苏兹攻破和焚毁。然而遭此重创的伽兹尼王朝依然没有灭亡,1152年,阿劳乌丁被桑伽击败、俘获、释放,此后阿劳乌丁收敛了一些,伽兹尼王巴赫兰沙收复了伽兹尼城,并于次年去世。

1153年库思老沙(Khosrow Shah)即位的时候,正赶上赶上古兹人入侵的大潮,貌似强大的桑伽在这年兵败被俘,已经衰落不堪的伽兹尼王朝也不能幸免于难,1160年,首都伽兹尼被古兹人夺取,在阿富汗的地盘全部丢失,好在祖先留下的地盘足够大,库思老沙迁都北印度的拉合尔(Lahore)—现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省会,由阿富汗王朝变成印度王朝,从此旁遮普成为穆斯林在印度的最重要根据地

还是在1160年,库思老沙去世,其子、亡国之君库思老马立克(Khosrow Malik)即位。对库思老马立克而言,丢失伽兹尼给古兹人不完全是坏事,因为盘踞伽兹尼的古兹人成了自己与日渐强盛的古尔王朝之间的缓冲,后两者之间进行了10多年的较量。1163年古尔朝穆罕默德兄弟上位,哥俩励精图治,积极进取,终于在1173年拿下伽兹尼。

之后哥俩做了分工,哥哥该牙思丁-穆罕默德坐镇西面的故都卑路斯库赫,向西、北的呼罗珊攻略,于1175年从桑伽的一个旧臣手中夺取呼罗珊南郡赫拉特,进而肃清了阿富汗的古兹人,到1180年时,已经拿下了几乎整个现代阿富汗。算端沙被哥哥突骑施赶出玉龙杰赤之后,曾经投靠该牙思丁,不过那时古尔王朝还不与花剌子模接壤,因此无法给予算端沙有效帮助。算端沙在该牙思丁处呆了一段时间,听说老兄与西辽为敌,便投靠了西辽,并靠西辽借给自己的3000人马,在呼罗珊北部打下一片天地,建立起南花剌子模王国。算端沙与老兄突骑施纠缠了23年,期间多有该牙思丁在背后支持的影子,或者说算端沙的南花是古尔王朝与北花之间的缓冲。1188年,算端沙与突骑施和解,又于1190年与该牙思丁翻脸,溯穆尔加布河而上入侵阿富汗,却被该牙思丁打败,迫使算端沙放弃了向阿富汗扩张的打算。随着算端沙于1193年9月去世,南北2个花剌子模统一,实力更加强大。

从常理分析,花剌子模与古尔王朝的冲突似乎不可避免,但是直到突骑施于1200年去世,双方的边境却出奇的平静。从突骑施的角度说,他正在向西方的伊朗进军,并于1194年灭亡了盛极一时的塞尔柱帝国,迫使哈里发纳绥尔承认他为东方之王,突骑施晚年的主要敌人是到处搞恐怖活动的木剌夷国,更没有精力搭理古尔王朝。从该牙思丁的角度说,他的实力不如花剌子模,自忖不是对方的对手,突骑施不来主动找自己的麻烦已经谢天谢地了,老虎屁股还是不摸为好。

该牙思丁的弟弟失哈不丁-穆罕默德则坐镇伽兹尼,向东、南方向的印度进取。失哈不丁沿用阿富汗和中亚征服者攻略印度的传统路线,沿着喀布尔河、开伯尔山口南下进入印度河流域,1175年消灭了木尔坦(Multan)的易司马仪什叶派政权。不久又企图拿下坚固的乌奇(Uch),此城的王公是印度教徒,失哈不丁向王后送信,说如果她把乌奇交给自己,便娶她为妻,王后谢绝了这份荣耀,却替自己的女儿接受,于是这个女叛徒杀掉丈夫,献出了城市。1178年,失哈不丁从苟延残喘的伽兹尼王朝手中拿下白沙瓦。伽兹尼算端库思老马立克无力抵抗日益强大的敌人,于1186年向失哈不丁投降,历时224年(962--1086)的伽兹尼王朝灭亡。库思老马立克被囚禁到1201年,被杀。

征服了伽兹尼王朝,拿下旁遮普和拉合尔,失哈不丁面对的是广阔的北印度平原。在英国人来之前,印度或欣都斯坦只是个地理名词,从来没有哪个国家或君主—包括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笈多帝国、嚈哒汗国、戒日王、德里苏丹国、莫卧儿帝国,曾经统一过印度。从地形上说,以文迪亚山脉为界,印度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是一片大平原,东到印度和缅甸的边境,西到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信德省,由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组成。南部有海拔较高的德干高原,因为三面临海,也叫印度半岛。

北印度地形平坦,特别适合北方征服者的战车(雅利安人)和骑兵驰骋,印度土著步兵在战车、骑兵面前几乎不堪一击,唯一能拿出手的只有战象,然而看似皮糙肉厚无坚不摧的战象的问题很多,绝非想象的那么好用。可能有读者会问,为何印度人不使用骑兵来对抗入侵者的骑兵呢?这个问题又与印度的酷热气候有关,马起源于蒙古草原,是一种温带动物,对严寒也有一定抵抗能力,最怕高温。《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由于印度天气酷热,这些出产于温凉地带的马匹,不能存活很久】。这样就形成一种循环,北方征服者用骑兵征服北印度,成为主人之后,骑兵不断削弱,转而倚重战象,直到被下一波征服者用骑兵征服。例如老虎巴卑尔用骑兵征服使用战象的德里苏丹国,但纳迪尔沙、艾哈迈德-杜兰尼入侵莫卧儿帝国时,莫卧儿军队又倚重战象了。对印度的气候,北方干爽地区的人同样很不习惯,老虎巴卑尔很幽怨的吐槽印度:【此地既无良马又无驯狗,既无葡萄又无甜瓜,既无凉水又无好面包,既无蜡烛又无热水浴】。文迪亚山脉以南的南印度的地形更加崎岖复杂,气候也更热,北方征服者的骑兵难以驰骋,印度步兵的优势被放大,加上北方人、马更难适应的气候,所以印度南方始终没有被北方人彻底征服。

失哈不丁-穆罕默德来自古尔王朝,因而被印度人称为古尔的穆罕默德(Muhammad of Ghor)或穆罕默德-高里(Muhammad Ghori, Ghauri, Ghouri),尤其以穆罕默德-高里最为知名,下文改称他为穆罕默德-高里。在穆罕默德-高里侵入印度之前,最重要的穆斯林征服者有2位。第1位是穆罕默德-本-卡西木(Muhammad bin Qasim),有时被简称为本-卡西姆或卡西姆,此人是著名的伊拉克总督哈查只(Al-Hajjaj bin Yousef, 714年卒)的侄子,于710年率领约1万军队,征服了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地区。第2位是伟大的伽兹尼算端马哈茂德,他在33年在位期间(997--1030),17次入侵北印度,大发横财。不过穆罕默德-本-卡西木和马哈茂德的征服,很大程度上只是掠夺或抢劫,穆罕默德-高里灭亡伽兹尼王朝,占领旁遮普的时候,印度河流域或现代巴基斯坦的大部分,要么已经伊斯兰化,要么在穆斯林政权统治之下,印度北方和东北的恒河流域,依然是印度教徒的乐园。北印度或恒河流域的真正伊斯兰化,是从穆罕默德-高里的征服开始的。

穆罕默德-高里的第一个大敌,是拉齐普特(Rajput)罗阇(Raj)领袖普利色毗-兆汗(Prithviraj Chauhan)。相信大部分对印度有些了解的读者,都知道印度有个神奇的种姓制度(caste),把人分为4个等级或族群。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Brahmins),掌握祭祀、宗教、意识形态,或者说他们是祭司群体,相当于法国三级会议中的第一等级教士。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Kshatriyas),掌管军队和行政,职业是武士和贵族,对应三级会议的第二等级贵族。《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印度的对应正是婆罗门和刹帝利,至少在《左传》的时代,中国的祭司地位排在武士的前面。印度有个专门名词,佛经中音译为【罗阇】(Raj),意译为王公,这个词来自古雅利安语,与现代英语中的皇家(Royal)同源。罗阇们多属于刹帝利种姓,用武力捍卫印度的文化和制度。古往今来的外来入侵者,来到印度做罗阇,多无力或无意改变种姓制度,因为种姓制度实在便于统治,他们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他们最适合融入刹帝利种姓,原有的婆罗门也乐于承认他们是刹帝利。

穆罕默德-高里来到北印度时,罗阇们多来自拉齐普特人(Rajput),其实拉齐普特的本意就是【罗阇之子】,他们的发源地叫罗阇斯坦/拉贾斯坦(Rajastan)或拉齐普塔纳(Rajputana),现为印度西北部的拉贾斯坦邦。这些罗阇或拉齐普特人很可能是嚈哒人的后代,或印度化的嚈哒人。他们从小接受军事训练,武艺高强、尚武好斗,直到莫卧儿帝国入主印度时,依然是印度最令人生畏的军事力量。与印度其他地方相比,拉齐普特或拉贾斯坦地区不那么酷热,比较适合马的生存,因而拉齐普特的骑兵数量较多、战斗力也傲视同侪。

第三等级吠舍(Vaishyas)、第四等级首陀罗(Shudras),大致相当于三级会议中的第三等级—平民。由于种姓的限制,他们很难通过战争改变身份,既然无论如何城头变幻大王旗,自己永远是被统治者,所以他们对谁做国王或罗阇没有兴趣,反正谁来都得交税、服徭役。

单论战斗力,世代习武的刹帝利罗阇,不输于任何入侵者和日本武士、欧洲骑士,问题在于他们不仅数量太少,还世代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通婚和活动,面对外来入侵者时,根本不能调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中下层吠舍、首陀罗卖命。在穆罕默德-高里入侵前,罗阇们缺乏外来军事压力,只能在彼此之间争斗不息,还形成了一大套在中国春秋和之前、中世纪欧洲、日本战国时代和之前非常流行的繁文缛节,例如一个勇士只能与他地位相当的人战斗,开战前还要鼓动唇舌奚落对方一番等等。这种情况下,战役势必退化为英雄或贵族之间的决斗,战争则变成了混乱的持久战,在攻城战中,围城者会非常慷慨的允许敌人向城中运粮,导致战争的胜利被推迟了几个月。

伴随着“印度式武士精神”的形成,北印度人形成了理想化的慷慨和浪漫。游吟诗人歌颂着传奇英雄与他们浪漫的爱情故事。据记载,一位拉齐普特君王礼聘了3300名游吟诗人作为自己的随从,以吟诵一些赞美他的英雄事迹的诗篇。这种风尚也反映在王公贵族的娱乐爱好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战象决斗”的比赛,武士骑在象背上与对手殊死格斗,在克什米尔,这种危险游戏居然还发展成了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以至于一位12世纪的君王在这样的消遣中杀死了他所有优秀的战士。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罗阇们及其军队,勇武和贵族气质自然没的说,可相比欧亚大陆其他地方突飞猛进的军事理论、技术、装备和实践,已经严重落后。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罗阇们在即将到来的入侵面前一败涂地。


普利色毗-兆汗(Prithviraj Chauhan)是阿杰梅尔(Ajmer)、德里(Delhi)的罗阇,更是印度乃至印度教历史上的重要英雄人物。而北印度势力最强大的罗阇,则是拥有《大唐西域记》中大名鼎鼎的曲女城(Kannauj)和婆罗奈(Varanasi, 贝拿勒斯)的贾依金德(Jaichand)。据说贾依金德的一个美丽的女儿被普利色毗-兆汗抢走,这令本来就不和睦的2位罗阇,关系更加恶劣。

1190年冬季,穆罕默德-高里的大军南侵,勇猛的普利色毗-兆汗组织起拉齐普特联军应战,据说他的阵中有3000头战象和20万匹战马,而强大的贾依金德选择了作壁上观。1191年,真主和湿婆的信徒在塔拉因(Tarain)展开会战,是为第一次塔拉因战役。拉齐普特人以旺盛斗志和高超的武艺,压倒了古尔军的两翼,穆罕默德-高里为了挽回颓势,率领中央方阵发起反击,与罗阇的兄弟进行单挑,用铁矛打落了对方的牙齿,但也被对方的标枪刺中而身受重伤。穆罕默德-高里怕自己跌落下马会导致全军惊惶而全盘崩溃,只得退下阵来。幸好此时一个突厥古拉姆赶到他背后,让他坐稳马鞍才撤下来。尽管本人逃得性命,他的大军依然大败,残兵败将狼狈逃回拉合尔。愤愤不平的穆罕默德-高里下令绞死所有在战斗中败逃的土王异密,据传,他发誓在在报仇雪耻之前,决不换衣衫也不和妻妾同房休息。

1192年,穆罕默德-高里发扬祖先们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再起大兵讨伐拉齐普特,据说有12万骑兵。有了心理优势的普利色毗-兆汗率领150位罗阇前去应战,在塔拉因展开第二次塔拉因战役。这次战役中,穆罕默德-高里充分发挥骑兵的数量、机动性和骑射优势,用帕提亚战术,且战且退诱使敌人追赶,并逐步迂回到出击的敌军的侧后,用弓箭大量杀伤敌人和降低敌人士气。尽管如此,拉齐普特人依然没有崩溃。战至黄昏,两军都疲惫不堪,穆罕默德-高里命令各部佯装溃逃,本来就组织松散的拉齐普特联军以为古尔军崩溃,纷纷自发的冲向古尔大本营抢夺战利品,导致阵型破碎、乱作一团,普利色毗罗阇无法控制局面,指挥系统失灵。




===== 突厥、阿富汗人统治下的印度。西北方的可不里是喀布尔,印度河上游成扇面形的5河流域,是旁遮普。旁遮普(Punjab)的本意正是五条河流,旁(Pun)出自古雅利安语,与现代英语中的【五】前缀(Pen)—如五角大楼(Pentagon),同源 =====

就在拉齐普特人蜂拥而进时,穆罕默德-高里的预备队—1.2万古拉姆重骑兵,突然从古尔的营地之后掩杀而来,冲向队形混乱的印度人,顷刻之间拉齐普特联军全线崩溃。而佯装撤退的古尔轻装骑兵也调转马头,挥刀砍杀已经散了阵的拉齐普特步兵。普利色毗见败局已定,丢下指挥作战时高踞的大象,骑上马赶紧逃跑,古尔骑兵全力追赶,在距离战场几公里的地方俘获了他。此战不仅让穆罕默德-高里摧毁了印度抵抗力量,也收获了大量战利品,大发横财。

与其他伊斯兰国家相比,古尔王朝更加依赖突厥古拉姆。作为一个山国,阿富汗并不盛产骑兵,步兵倒是质优量足,为了弥补骑兵的短板,以北防花剌子模、南攻北印度平原,古尔王朝只能购进突厥古拉姆,并严重倚重他们。穆罕默德-高里手下有一批优秀的古拉姆将军,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忽都不丁-阿伊巴克(Qutb-ud-Din Aibak),此人原是一个突厥奴隶,被奴隶贩子卖给尼沙普尔的一位法官,与法官的儿子一块长大并习文练武,法官死后又被其子卖掉。在伽兹尼,忽都不丁被穆罕默德-高里买了下来,他虽然貌不惊人,却“赋有一切可嘉的品质和令人钦佩的印象”,赢得了主人的信任,并很快高升为主管骑兵的【马厩总管】(Amir-i-Akhur)。

在第二次塔拉因战役后,忽都不丁获准“不仅可以无拘束的治理新征服地区,而且可以自行决定扩大征服区”。1192或93年,忽都不丁攻克德里,1194年协同主子穆罕默德-高里,在昌德瓦战役战胜和击毙贾依金德罗阇。与忽都不丁地位相当的突厥古拉姆还有几位:塔赤丁-由勒都思(Taj-ud-Din Yildoz)、纳绥如丁-忽巴察(Nasir-ud-Din Qabacha)、舍木苏丁-伊利秃迷失(Shams-ud-din Il-Tutmish),他们彼此通婚,日后都成了印度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几位古拉姆将军四出攻击,在10年间,席卷了几乎整个北印度,向东推进到孟加拉国境内,向南达到文迪亚山脉北麓,从此穆斯林在北印度深深扎下了根,连巴基斯坦前总理穆沙拉夫,都生于北印度的新德里。因讨伐异教徒有功,忽都不丁获得了阿伊巴克(Aibak)头衔,意为【信仰之轴】(Axis of the Faith)。

这边穆罕默德-高里在印度春风得意马蹄急,那边花剌子模正改朝换代,早看着花剌子模不顺眼的穆罕默德兄弟,将内争失利来投的花国王孙印度王欣都沙,视为归汉的呼韩邪单于,认为现在是入侵和削弱花剌子模的大好机会,于是兄弟二人组成联军北上,欲知摩诃末如何应对,请看下一章《两强相遇》。
第13章 两强相遇


穆罕默德兄弟各率本部,兵合一处入侵花剌子模。古尔联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穆罕默德-哈朗(Muhammad Kharang)向北进攻木鹿和萨拉赫斯,也就是当年算端沙的南花的地盘,并顺利拿下之后,立流亡的欣都沙在此为王。穆罕默德兄弟的主力—其中有90头战象,进攻呼罗珊西郡,顺利攻下了途思,旋即包围了摩诃末的弟弟阿里沙(Ali Shah)驻守的尼沙普尔。穆罕默德兄弟骑着马围绕尼沙普尔转了一圈,正对哥俩的一座塔楼突然坍塌。《圣经-旧约》记载了一个故事,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之后,围攻耶利哥城(Jericho, 杰里科),以军主帅让人抬着约柜围着耶利哥转了几圈,城墙塌了,以军士气大振,一举攻下耶利哥。这次尼沙普尔的塔楼崩塌,在古尔军看来是个吉兆,他们也趁势进攻,一举破城,阿里沙和一大帮花国达官显贵被俘,送往首都卑路斯库赫监押。穆罕默德兄弟旋即分兵,分别向东北和西北方向攻略。

听说古尔军入侵,摩诃末大怒,当即提兵南下,于1201年9月抵达尼沙普尔,古尔人毕竟也是百战雄师,不愿龟缩在城里,发兵迎战花军,结果大败而归,又经过一番围城战,花军拿下尼沙普尔。接着摩诃末回头攻打萨拉赫斯,盘踞此地的欣都沙不敢应战,率部逃到古尔的地域,摩诃末顺利夺回失地,经过这么一番折腾,花国与古尔恢复到战前状态,然而战争是在花国领土上进行的,所以吃亏的是花国一方。

为了报复古尔,摩诃末于1202年发兵进攻古尔朝的呼罗珊南郡赫拉特—《元史》做【也里】。穆罕默德兄弟与当年的算端沙似乎心有灵犀,认为现在是趁着摩诃末顿兵赫拉特城下,直捣花国首都玉龙杰赤的好机会。摩诃末闻报急忙撤军,行至萨拉赫斯附近时,古尔人派使者前来,要求摩诃末割让呼罗珊。就在双方战局胶着时,突然传来古尔的长君该牙思丁-穆罕默德的死讯,弟弟穆罕默德-高里急忙退兵,留下穆罕默德-哈朗镇守木鹿。穆罕默德-哈朗是古尔以勇力闻名的悍将,能同时杀死狮子和大象。花军的人数虽少,却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攻陷木鹿并俘杀穆罕默德-哈朗,令穆罕默德-高里胆战心惊。

该牙思丁-穆罕默德无疑是古尔王朝最伟大的君主之一,他死于痛风病,去世时的年龄不详,他的死是古尔王朝衰落的开始。此前的古尔王朝其实是个联邦,分为3个支系,卑路斯库赫的该牙思丁系、伽兹尼和拉合尔的穆罕默德-高里系、巴米扬的法赫如丁-马苏德系。巴米扬系的始祖5号法赫如丁-马苏德是诸王之父侯赛因的庶长子,因母亲是女奴而失去继承权,去巴米扬发展,法赫如丁-马苏德曾经与2个侄子穆罕默德兄弟为敌,企图返回卑路斯库赫为王,却未能如愿,现在穆罕默德高里还活着,巴米扬系还不敢造次。该牙思丁有个叫马哈茂德的儿子,他自然期待能继承父位,然而他的叔叔穆罕默德-高里却跑到卑路斯库赫,继承了老兄的位置,做了古尔联邦的主席,把马哈茂德赶到地方做总督。

交接班的事情摆平了,穆罕默德-高里再发大兵,绕过呼罗珊诸城,直扑玉龙杰赤。正在呼罗珊的摩诃末闻讯北上,率领来自全国各地的7万大军,追赶古尔军队,两军在玉龙杰赤附近相遇。古尔军驻扎在阿姆河东岸,花军在西岸,双方隔河对峙。为了加大胜算,摩诃末向西辽末代皇帝耶律直鲁古求援。先王突骑施即位之初,为了与弟弟算端沙争位,向西辽求援;突骑施上位后又与西辽撕破面皮,西辽转而支持算端沙上位,没有遂愿,便支持算端沙南下呼罗珊抢了一块地盘,促成了南花的建立。此后的20年间,西辽的作为不详,东西方史料都没有相关记载,1200年突骑施去世时,特意叮嘱摩诃末要忠于西辽,不要叛乱,从突骑施的话来分析,花国对西辽称臣和屈服了,虽然具体时间和过程不详。这次花国有难,宗主国西辽没有坐视不管,派怛罗斯(Taraz)的守将塔阳古(Tayangu)—突厥语的【管家】率部出征。此时距离西辽灭亡还不到10年,但是西辽军队的声威和战斗力,依然不是在印度百战不殆的古尔军队能比的,《世界征服者史》说西辽军队是【犹如烈火的军旅】,一道前来的,还有西辽的附庸国—河中的西喀喇汗朝的军队。面对强大的对手,古尔军不战而逃,他们燃烧和抛弃辎重,割断来不及带走的马匹和骆驼的脚筋。既然古尔军未战先怂,西辽-西喀喇汗联军士气大振,奋勇追杀。

花国追兵在玉龙杰赤南面的黑扎尔阿斯普(Hezarasp)堡附近,追上古尔军,志费尼说摩诃末【象一头愤怒的狮子和一匹妒忌的种马】,与古尔人展开激战,古尔军的右翼崩溃,军旗被推到,大批古尔将领被俘,残兵遁入沙漠,【花剌子模军继续愤怒地追击他们,好像种马追逐牝马】。摩诃末追了一番,缴获大量财宝、战利品和若干战象,这才凯旋而归,玉龙杰赤的一位知名歌女,在庆功宴上为摩诃末写下颂诗:

王啊,古儿人从你面前狼狈逃走;

他像小鸡在逃避老鹰。

他下了他的马,藏起他的脸;

国王把他的大象献給你,免遭杀害。

花剌子模军撤了,什么好处都没捞到的西辽-喀喇汗联军却不肯善罢甘休,他们在阿富汗北部的安都淮(Andkhud)追上溃逃的古尔军,古尔军只得收拢队形,面对对手展开困兽之斗。双方激战了一天,未分胜负;次日天明再战,西辽军发起总攻,古尔军5万人伏尸疆场,古尔算端穆罕默德-高里发现自己身边只有100多名战士了,只得退入安都淮城堡,凭城坚守。但是士气高昂的西辽军不依不饶,在城墙上打开了缺口,眼看穆罕默德-高里就要被俘,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喀喇汗向他发出密信,内容如下:

为伊斯兰的尊荣,我不愿一个MSL算端落入异端(西辽)的罗网,死于他们之手。因此对你说最好交出你所有的一切,诸如大象,马匹,动产和不动产,作为你人身的赎金。以这个理由,我将替你斡旋,求得这些人的同意。

穆罕默德-高里已经没有别的咒念,全盘接受了对方的建议,交出能交出的所有财宝,才换得性命和自由,西辽和喀喇汗联军满载而归。这番惨败是古尔立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5万大军【阵亡】而不是【伤亡】或【溃散】,等于打断了古尔军事力量的脊梁,从此古尔军一蹶不振,再也无法真正给花国带来麻烦和困扰了。大败而归的穆罕默德-高里收到摩诃末发来的信函,建议【自今后让我们共循团结的道路,堵塞冲突的途经】,他痛快的同意了摩诃末的动议,还发誓说无论何时摩诃末有任何要求,他都会提供帮助和支援,双方的这个盟约宣告了穆罕默德-高里彻底对摩诃末屈服,古尔王朝成了花剌子模的附庸国。

与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一样,古尔王朝的中央集权做的很差,随着军事上的失利,地方长官们开始蠢蠢欲动,纷纷图谋造反,穆罕默德高里经过一番内战才暂时平复了国内的严峻局面。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势和空空如也的国库,穆罕默德-高里决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南下进攻印度,靠掠夺南方的财富以解决眼下的困难。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积极扩军备战。1206年3月15日,粉碎了印度北部科卡尔人(Khokars)的反抗之后,穆罕默德高里驻军于杰卢姆(Jhelum)河的岸边。按照志费尼的说法,几个印度科卡尔杀手,沿着杰卢姆河游到御营边,躲过严密的安保措施,刺杀了在大帐中休息的穆罕默德高里。胡实健尼认为杀手不是印度本土人,而来自大名鼎鼎也臭名昭著的木剌夷国。

印度的史料,或者说是民间文学,提供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穆罕默德高里的死法。第二次塔拉因战役中被俘的罗阇普利色毗-兆汗,并没有被处死,而是被刺瞎双眼监禁了起来。武艺高强的普利色毗-晁汗说自己瞎眼也能射箭中靶,穆罕默德不信,让手下给他弓箭。普利色毗-晁汗引弓不发,说自己虽是阶下囚,仍是人主,必须穆罕默德发令才肯射箭。穆罕默德开口下令,普利色毗寻声发箭射死了他。


穆罕默德高里是古尔王朝最伟大,也是最后一位有影响的君主,他的南征北战,让伊斯兰教的影响,真正而且根深蒂固的渗入到巴基斯坦、北印度和孟加拉国,对伊斯兰教在南亚的发展和扩张,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代阿富汗的历史并不长,此地虽然经常被大帝国统治,但那几乎都是外来的入侵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阿富汗本地又有国际影响的王朝,正是古尔王朝,古尔人是普什图人,所以古尔王朝是阿富汗和阿富汗的主体民族普什图人的骄傲。在英国入侵南亚之前,由艾哈迈德-杜兰尼开创的阿富汗帝国,是一个领土广大,强盛好战的大国。随着英国人的北进,阿富汗帝国丧失了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大片国土,这也让普什图人成了跨阿富汗、巴基斯坦两国的跨境民族。出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和维持对印度心理优势的考虑,巴基斯坦人很乐于以古尔王朝的继承者自居,巴国的高里(Ghauri)系列弹道导弹,就是以穆罕默德高里的名字命名的。


随着1206年穆罕默德高里的死,古尔王朝的寿命也到头了,后面的大约10年纯属垃圾时间,只能列一下流水账。本来古尔王朝或古尔联邦有3个支系:5号选手开创的巴米扬支系、3.1该牙思丁-穆罕默德的卑路斯库赫支系、3.2穆罕默德高里的伽兹尼系。1202年,3.1该牙思丁死后,穆罕默德高里跑到卑路斯库赫,赶走了该牙思丁的儿子3.1.1马哈茂德做了联邦主席。穆罕默德高里死后无嗣,古尔联邦的法统又乱了套,巴米扬系的君王,急吼吼的跳出来奔向卑路斯库赫,要当下任联邦主席,可此人无福,死在了路上,临终叮嘱自己的后人一定要拿下卑路斯库赫,解放全古尔。经过一番内讧,获胜的是3.1该牙思丁的儿子3.1.1马哈茂德,然而此人昏庸无能,酗酒好色,引发了异密们的不满。眼看古尔大厦将倾,花剌子模蒸蒸日上,南郡赫拉特太守向摩诃末发出密函,请他出兵攻占古尔的领地,就这样摩诃末兵不血刃的拿下赫拉特。

古尔算端3.1.1马哈茂德即使再无能,也不能坐视丢失赫拉特,当即发兵逆袭,但是在古尔军行动之前,花军抢先发起了攻击,【犹如一头狮子扑向它的猎物,又如一只鹰攻击一只山鹧鸪】,将古尔军彻底打垮。摩诃末没有深入阿富汗山区,而是直奔东郡巴里黑。巴里黑属于巴米扬支系,当地的异密因古尔王位之争而对花国效忠,当花军真的开来时,又发现这是引狼入室,只得退守坚固的欣都凡(Hinduvan)堡。花军当仁不让的将该堡团团围住,架起抛石机猛烈攻击。眼见支撑不住,巴米扬的异密只得求和,他走出城堡亲吻接见大殿的地板。起初摩诃末饶恕了对方,旋即找了个借口将其逮捕,连同其亲信和财宝,统统带回玉龙杰赤,至此呼罗珊四郡全部落入花国手中,古尔朝的巴米扬系也成为摩诃末的藩臣。接着摩诃末扫荡了赫拉特和巴里黑之间的残余古尔势力,绥靖了兴都库什山以北之后,摩诃末返回赫拉特,继续监视古尔朝。慑于摩诃末的强大声威,锡斯坦(Sistan, 伊朗和阿富汗的南部交界处)也向其称臣纳贡。

正当阿富汗的古尔王公们为王位而纷争不休,以及摩诃末积极干预阿富汗事务时,穆罕默德高里派驻在南亚各地的古拉姆将军们,趁机宣布独立,建立起一群小王国,彼此攻杀不休,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忽都不丁-阿伊巴克(Qutb-ud-Din Aibak),此人坐镇德里,建立起盛极一时的德里苏丹国,该国在日后成功的抵挡住了成吉思汗子孙们的袭扰,维持了宝贵的独立,直到老虎巴卑尔在1526年终结了该国的历史。

对名义上的古尔联邦主席马哈茂德,摩诃末派使者进行招抚。面对领土日削,江河日下的国势,马哈茂德只能称臣纳贡,向摩诃末上缴历代积蓄的珍宝和一头白象。反过来,摩诃末册封马哈茂德做卑路斯库赫的总督,马哈茂德也必须用摩诃末的名字铸造货币和在呼图白中祈祷,实际上古尔王朝丧失了独立。1207年,摩诃末凯旋回到玉龙杰赤。

之后摩诃末致力于讨伐北方的突厥和钦察异教徒,摩诃末在赫拉特的总督侯赛因-本-哈迷尔(Husain bin Kharmil)听说摩诃末与西辽发生的冲突,并阵亡了,此君转而对古尔算端马哈茂德称臣,用后者的名义铸造钱币和诵读呼图白。摩诃末从北方前线返回后,出兵南下讨伐哈迷尔,并顺利的摆平了对手。不久后,摩诃末的母亲秃儿罕可敦的一个叫阔思立的族人,在西郡尼沙普尔割地造反,叛乱的规模不大,很快也被平定。

这两桩叛乱,加上穆罕默德高里死后古尔王朝的乱局,让我们不难看出古典伊斯兰国家的一个固有痼疾,那就是中央集权太差,国家的兴衰完全寄望于君主的个人素质。即使摩诃末和穆罕默德高里这样的,比较能干的君主,还活着的时候,各地诸侯只要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毫不犹豫的造反,摩诃末们必须东奔西走,反复征服和平叛,搞的焦头烂额,中国皇帝与他们相比,简直幸福的一塌糊涂。

经过数次战争彻底摆平了呼罗珊,摩诃末开始着手向西发展,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西进序曲》。
好文!继续啊,千万别太监!
第14章 西进序曲



伊朗的正北部,平行于里海南岸,是伊朗最高的山脉—厄尔布尔士山脉,里海和厄尔布尔士山之间,是一条形如弯月的狭窄平原,总称为里海低地,现属于伊朗的马赞德兰省和吉兰省,古代与之相关的地名,还有塔巴里斯坦(Tabaristan)—《旧唐书》做陀拔斯单、德莱木(Daylam, 也做德拉米)—《元史》做【低廉】等等。由于有来自世界最大湖里海的水汽,加上高山阻隔,里海低地的气候与伊朗、乃至整个西亚的其他地方截然不同,温暖湿润、气候宜人,与中国的江南相似,盛产茶叶和水稻,是历代伊朗和西亚统治者喜欢游览和驻跸的地方。同样是地理封闭的原因,此地难以被外来者征服,经常不臣服于西亚其他地区的大统治者,例如1250年代的旭烈兀的西征,就没有征服里海低地,直到1306年才被旭烈兀的曾孙完者都征服。相反,里海低地中颇有一些化石级别的古老政权,能在这个偏僻地域苟延残喘很久而不被外来者征服。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的独立,里海低地还盛产强悍善战的德拉米(Daylami)重步兵,颇有一些英雄豪杰利用德拉米(Daylami)重步兵由此崛起并建立一番事业,前文提到的席亚尔王朝、布韦希王朝,都来自里海低地。

摩诃末时代的里海低地东部的马赞德兰,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巴万德王朝(Bavand),他们自称是萨珊帝国的子孙。萨珊帝国中期,有位以支持马兹达克教而闻名的王中王—居和多(Kavadh, 488—531,译名出自《魏书》),也做卡瓦德、卡巴德,居和多有3个儿子,长子卡乌斯(Kawus),次子有残疾,幼子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阿努细尔旺库萨和一世,当时萨珊帝国内外交困百病丛生,内有马兹达克教闹事,外有嚈哒入侵,面对危局居和多没有按惯例立长子卡乌斯为太子,而是垂青于幼子库萨和。幸运的是,居和多、库萨和都没有难为卡乌斯,让他去地方做总督,远离权力中心,他的后裔开创了巴万德王朝。伊斯兰征服期间,巴万德王朝因地处偏僻苟活了下来,并改信了伊斯兰教,在日后的风云变幻中,不断改换门庭,依附更强大的统治者。在1141年的西辽与伊斯兰联军的卡特文战役中,巴万德王朝的君王沙加齐(Shah Ghazi)作为桑伽的藩臣参战,并大败而归。

摩诃末即位时,巴万德王是以萨珊帝国太祖命名的阿尔达希尔(Ardashir),此君并不服从日渐强大的花剌子模。1205年,阿尔达希尔的儿子鲁斯塔姆(Rustam)接班,名字来自伟大的波斯文史诗《王书》中最重要的英雄,没有之一,从父子俩的名字就能看出,波斯文化远未被阿拉伯文化同化,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兴的势头越来越猛。1210年,巴万德王朝出了事,鲁斯塔姆很宠幸一个叫布-礼萨(Bu-Riza)的人,还让他做了自己的妹夫,随着权势的增长,布-礼萨有了不臣之心,在猎场上杀死了鲁斯塔姆自立为王,然而他的妻子,也是鲁斯塔姆的妹妹,给亡兄报了仇,以酷刑处死了老公。然而经过这么一番变故,巴万德王朝没了男性继承人,许多人都觊觎这片肥沃的土地。其中包括摩诃末的古拉姆明里(Mengli),他向鲁斯塔姆的妹妹求婚,遭到拒绝,这位公主转而向摩诃末求婚,马赞德兰则是自己的嫁妆,摩诃末答应了婚事,兵不血刃的占有了马赞德兰。大概是害怕这位敢于杀死亲夫的女强人,摩诃末没有与对方结婚,而是把她转送给手下的一个异密。



===== 本章相关城市 =====

在伊朗东南部,有个以首府命名的地区—克尔曼(Kerman, Kirman),中文典籍做起儿漫。塞尔柱帝国初期,克尔曼被分封给狮子王阿尔普-阿尔斯兰的二弟卡巴德(Qawurd)。塞尔柱帝国是个典型的游牧国家,统治集团内部保留着浓郁的贵族民主传统,不仅实行分封制,内战也非常多。卡巴德在大哥狮子王在位时就反叛过,失败后被大哥批评教育了一番,继续为王。狮子王在东线的死讯传来,他又造反了,他的理由是,按塞尔柱人的传统,君主的大位应该由家族中的长者坐,现在大哥狮子王死了,他作为长者最有即位的资格,而马立克沙虽然早已被确立为继承人,但那是波斯人的制度,与塞尔柱突厥传统不符,双方只能用战争解决问题,卡巴德兵败被俘,马立克沙本想如父亲那样释放卡巴德,但在大维齐尔尼采木-木勒克的劝告下,将卡巴德处决。与中国皇帝们处理叛王的方式不同,马立克沙没有废除克尔曼藩国,而是让卡巴德的儿子继续统治克尔曼。克尔曼藩国是与突突什的叙利亚、忽都鲁迷失的罗姆苏丹国并称的三大塞尔柱藩国,最盛时曾南下渡过波斯湾,征服了对岸的阿曼。

前文提到,1180年前后突骑施与算端沙兄弟争位期间,萨拉赫斯和木鹿的君王是古兹人黄金王马立克-第纳尔(Malik Dinar),突骑施的兄弟之争,殃及黄金王和尼沙普尔之王的穆阿亦杜丁,穆阿亦杜丁为了避免唇亡齿寒,出兵援助黄金王,在萨拉赫斯城下与算端沙的3000西辽军会战,兵败被杀。黄金王见无法挽回,只得离开萨拉赫斯,率部南下另辟天地,他的目标正是立国100多年的克尔曼。1187年,塞尔柱克尔曼藩国灭亡,黄金王在此地建立起一个古兹王朝。1195年,黄金王去世,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遗产兵戎相向,打作一团,一些异密便转而向突骑施称臣纳贡,这就给了花剌子模干预克尔曼的借口。1196年,克尔曼至少在名义上并入花剌子模,属于突骑施的长孙印度王欣都沙的名下。突骑施死后,花剌子模陷入内乱,欣都沙为了夺位,与叔叔摩诃末为敌,勾结古尔王朝入寇,克尔曼地区也乱了套,无所适从。西部的法尔斯的阿塔贝格萨阿德(Saad, 1202--1226)看上了这块肥肉,发兵将其拿下,到了1210年,萨阿德在克尔曼的总督发动叛乱、图谋自立,摩诃末趁机派兵进占克尔曼,接着又渡过波斯湾,拿下对岸的阿曼,至此,花剌子模的势力不仅抵达印度洋,而且还渗入波斯湾以南。

花国继续向西,就进入了波斯的伊拉克,或曰西伊朗。先王突骑施在世的时候,花剌子模的势力便已经深入西伊朗的哈马丹、伊斯法罕一线,西部最强大的国家—阿塞拜疆对突骑施称臣。突骑施死后,花剌子模与古尔王朝在东方拉锯,双方的战争遮断了花国与西伊朗的联系,让哈里发和阿塞拜疆的势力重新深入西伊朗。

自从1152年塞尔柱算端马苏德死后,哈里发便重新控制了伊拉克和巴格达,掌握了一方实权。哈里发的早期对手是江河日下的塞尔柱帝国,1194年突骑施击灭最后一位塞尔柱算端突格里勒三世后,哈里发纳绥尔意识到最强大的对手是花剌子模,为了避免花剌子模成为下一个杀进巴格达架空自己的塞尔柱帝国,纳绥尔积极活动,从1198年就开始忽悠古尔王朝与花剌子模为敌,而古尔王朝积极进攻花剌子模,除了争霸之外,来自哈里发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压力同样不能忽略。

另一个重要的反花势力,是前文中一再提到的木剌夷国。说起木剌夷国的历史,绝对源远流长。4大正统哈里发的最后一位,是穆圣的堂弟兼女婿阿里。以阿里的能力和血统,做哈里发似乎争议不大,其实不然,阿里的前任奥斯曼死于刺杀,而刺杀奥斯曼者与阿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说是阿里的支持者为了拥立阿里上位,而提前让奥斯曼下课。

第3任哈里发奥斯曼的死,令阿里很被动,奥斯曼的侄子、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指责阿里是杀害奥斯曼的凶手,进而质疑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合法性。阿里自知理亏,却又无法清算凶手,因为那些人是他的权力基础,双方只能武力解决,是为绥芬战役(Battle of Siffin),阿里和穆阿维叶都没取得真正的胜利。双方的内战和权力之争,令许多MSL大失所望,最终导致阿里于661年遇刺身亡,成了4大正统哈里发中的最后一位,埋葬于伊拉克境内,他的陵墓后来成了什叶派最重要的圣地之一纳杰夫(Najaf)。如果再往前追溯,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Omar)也死于遇刺,加上阿里和奥斯曼,四大哈里发有3位死于刺杀,所以说刺杀从一开始就是伊斯兰教历史的一部分,依赖恐怖手段实现政治目的,是伊斯兰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绝非近代的发明创造。


阿里死后,阿拉伯或伊斯兰国家的内讧并未停止,忠于阿里的阿里党拥立阿里的长子,也是穆圣仅有的2个外孙中的老大—哈桑为哈里发,不过哈桑更热衷享受,他让出哈里发的地位,换取穆阿维叶提供的大笔养老金,以寓公的身份终老。淡泊名利、耽于肉欲的哈桑,让阿里党十分失望,哈桑死后,阿里党拥立哈桑的弟弟,也是穆圣2个外孙中的老二侯赛因做领袖。侯赛因比老兄果敢的多,带上家人、随从离开麦地那前往阿里党的老巢伊拉克,680年10月10日行至卡尔巴拉(Karbala)时,被穆阿维叶的儿子叶齐德派来的军队剿灭,这样卡尔巴拉成了纳杰夫之后的另一大什叶派圣地。

相比窝窝囊囊遇刺的阿里,死于刀兵之下的侯赛因之死更加壮烈,也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对任何一种宗教和主义来说,圣徒和殉道者都必不可少,一位伟大的殉道者能大大促进这个宗教和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阿里、侯赛因父子的相继横死,阿里党对武力夺权的信心也有些不足,逐渐将自己从地下政治派别转变为一个能在地上公开活动的宗教派别,这就是什叶派(Shi'ites)—本意为派别,后来才专指这个教派。什叶派的最高宗教领袖叫伊玛目(Imam),必须由阿里的后代担任,鉴于哈桑的无能,从殉道者侯赛因开始,历代伊玛目都是侯赛因的后裔。

什叶派发展的另一大转折点,是阿拔斯王朝的崛起。最初什叶派或阿里党,与阿拔斯党联手共同对付穆阿维叶的倭马亚王朝,但是750年反倭马亚革命成功之后,双方很快就发生了龃龉。从阿拔斯党的角度来说,什叶派伊玛目身上留着穆圣的血,在民间有着崇高的威望,是自己的心腹大患,而且伊玛目毕竟血统高贵,不好公然下手清洗,否则对广大MSL无法交代,真是烫手的山芋,拿也不是扔也不成。从什叶派的角度来说,他们之前的口号是将哈里发大位还给穆圣的亲族,问题在于穆圣没有儿子,哈桑和侯赛因只是穆圣的外孙,阿里虽是穆圣的堂弟,但阿拔斯是穆圣的叔叔阿拔斯的后代,按阿拉伯人的血缘传统,阿拔斯与穆圣的血缘关系比阿里更近些,这样如果什叶派继续高举还政穆圣亲人的口号,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于是什叶派转而在教义和穆圣遗嘱方面下功夫,论证伊玛目当权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什叶派的教义认为,凡人的知识和智慧有限,无法自主的认识真主,需要一位像穆圣那样的媒介或中继,穆圣去世后,只能、必须由阿里后裔担任的伊玛目做穆圣的角色和地位,伊玛目不是凡人,具备许多常人不具备的神通、法力,每句话都是正确的,一句顶一万句,具备不谬性。

第6任伊玛目哲耳法尔-萨迪格(702—743—765, Ja'far ibn Muhammad al-Sadiq)有4个儿子,长子易司马仪(Ismail)的母系出自哈桑,血统十分高贵,是合法继承人;次子是女奴生的穆萨(Musa)。后来因为易司马仪酗酒,招致哲耳法尔-萨迪格的不满,甚至公然声称:【易司马仪并非我子,他是以他的形状出现的一个魔鬼】,指定次子穆萨为继承人。但什叶派绝非一个围绕着财产而转的家族或政治团体,而是依附于伊玛目家族的宗教派别,易司马仪担任继承人期间,身边已经聚集起一批信徒,他们被称为易司马仪人,或易司马仪派,中国典籍称之为亦思马因人,他们仍然视易司马仪为当然的继承人。易司马仪死在哲耳法尔-萨迪格之前,哲耳法尔特意召集麦地那的耆老、绅士和阿拔斯朝在当地的官员,把易司马仪的尸体指给他们看,以此证明易司马仪确实死了,而且是自然死亡。

然而易司马仪人却不认为易司马仪死了,一口咬定易司马仪的死是假装的,为的是欺骗百姓,保护他和他的信徒不受到攻击。随着哲耳法尔的死和次子穆萨接班,什叶派分裂为穆萨的什叶派主流派和易司马仪派,前者的世系总共有12位伊玛目,所以也叫十二伊玛目派(Twelver),后者终止于第七任伊玛目易司马仪,所以也叫七伊玛目派(Sevener)。事实上什叶派的派别很多,绝非仅有十二伊玛目派和七伊玛目派,分裂的原因大多与伊玛目家族的继承权纠纷有关,在现在的伊朗和什叶派世界中,十二伊玛目派是最大的派别,先后担任伊朗最高宗教领袖的霍梅尼、哈梅内伊,都出自十二伊玛目派

易司马仪派或亦思马因派到处传教,在北非取得了巨大成功。909年,自称是易司马仪后代的赛仪德-伊本-侯赛因在突尼斯自立为哈里发,建立法蒂玛王朝,也叫绿衣大食。969年,法蒂玛王朝攻占埃及,定都开罗,将阿拔斯朝永远的赶出非洲,从此埃及历代王朝的首都一直在开罗,再也没有迁都。对法蒂玛王朝是不是易司马仪的后代,历来争论不休,当埃及的学者们要求哈里发穆仪兹(Al-Muizz Lideenillah, 932~953~975)出示家谱时,穆仪兹说道:“这把弯刀就是我的家谱,”他拋一把金币给士兵,“这些就是我的亲戚和儿女。”《阿拉伯通史》的作者希提,似乎偏向于法蒂玛王朝的家谱没有问题。945年,信仰什叶派的布韦希人杀入巴格达,架空了阿拔斯王朝的逊尼派政权,什叶派的势力达到了顶点,10世纪也因此被称为什叶派世纪。

大约100年后,信仰逊尼派塞尔柱帝国崛起,灭亡了布韦希王朝,与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对峙,什叶派的好景不再,不过与大多数游牧王朝一样,塞尔柱帝国昌盛为时不久,1092年随着马立克沙的去世,帝国就解体了。甚至在马立克沙的鼎盛时期,塞尔柱帝国依然长出了一个毒瘤,这就是木剌夷国的崛起。木剌夷国的创始人是哈桑萨巴赫(Hassan-i-Sabbah),此人出生在剌夷,最初信仰十二伊玛目派,后改信易司马仪派,他从一个土王手中,谋得了位于厄尔布尔士山中的坚固高耸的阿剌模忒(Alamut)—意为鹰巢,从此阿剌模忒成了木剌夷国的首都,哈桑也被称为【山中老人】。哈桑向各地派出传教士,扩大影响和领地。

相比其他MSL国家,木剌夷国有两大特点,一是土地互不相连,大概哈桑从阿剌模忒获得了灵感,认定为占据平原地域而与塞尔柱帝国发生正面冲突,胜算有限,他致力于拿下或新建城堡,尤其那些坚不可摧、易守难攻的山间城堡,这就导致木剌夷国的版图从来都没有连成片,而是一个个点。二是培养和训练杀手,城堡再坚固,也抵挡不住敌人的进攻,萨巴赫创造出一套完善的训练杀手的理论和实践,《马可波罗游记》对其有着详细记载:

====================

山中老人在两座高山之间的一个美丽的峡谷中,建造了一座华丽的花园。所有的奇珍异果,鲜花美卉,园内都应有尽有。同时各处还建有大小不一,结构各异的宫室。宫室内装饰着金线刺绣、绘画和各种富丽堂皇的家俱。而且还安装着各种管子,可看见美酒、牛乳、蜜糖和清水在各处流淌。

住在宫室里的都是些文雅美丽的妙龄女郎。她们对于唱歌、演奏、跳舞等艺术无不精通,尤其善于调情和迷惑男人的手段。这些女子浓妆艳抹在花园和亭阁中游戏行乐。服侍她们的女侍都深锁宫中,不准抛头露面。这个首领造此迷魂夺魄的花园的目的是:穆罕默德曾经对服从他的意志的人许诺,准许他进入极乐园,享受人间至乐,在美丽神女的仙境中,尝尽耳目之好和肉体的欢娱。因此山中老人也要自己的追随者相信,他也是一个先知,同穆罕默德一样,对于他所喜欢的人,也有准他进入极乐园的权力。

他为阻止一般人未得许可,擅自进入这个幽雅的区域,特在峡谷的关口建造了一个坚固无比的城堡,入口处是一条秘密的道路。他在朝中又豢养了一批少年,年龄从十二岁至二十岁,都是选自附近山区的居民,这些人受过一些军事训练,并具有勇敢的气质。山中老人每天和他们讨论先知所宣布的极乐园和他自己也具有允许进入这个乐园的权力等问题。在某些时候,老人会用一种麻药把十或二十个青少年麻醉,等他们昏迷后就将他们搬到花园中的各个宫室里去。

等这些青年人从迷幻的状态中苏醒过来,觉得四周都是曾经描写过的,令人欢喜的景致。每个人都被可爱的少女包围着,既歌且舞,又用最勾魂夺魄的接吻与拥抱爱抚他们;供给他们佳肴美酒,让他们在真正的牛乳和酒的小溪中尽情享乐陶醉。此时他们相信自己的确是在极乐园中,觉得不愿意抛弃这里的欢乐。

等这样生活四五天后,他们再次陷入一种麻醉状态,被送出花园。当他们被带到老人的面前,问他们曾经在何处,他们的回答是:"在极乐园,这是由于大王的恩赐。"于是在惊骇异常的全朝廷人的面前,讲述他们曾经眼见的情景。

这个首领便乘机向他们说道:"我们的先知保证,凡拥护他的主人的人都将进入极乐园,你们如果诚心服从我的命令,这种幸福的生活便在等待你们。"所有的人都被他的这些话所鼓舞,一旦得到主人的命令,便十分快乐,并勇敢地为他服务,至死不辞。

====================

木剌夷国第一个著名猎物,是马立克沙的著名宰相尼采木-木勒克,他的死和同年马立克沙的去世,标志着塞尔柱帝国的衰落和解体。每当有敌人来进攻或对木剌夷国有敌意时,木剌夷国就会派出令人胆寒的杀手。强大的桑伽算端曾经讨伐木剌夷国,哈桑-萨巴赫买通了桑伽身边的一个宦官,在桑伽的枕旁放了一把匕首,次日桑伽醒来又惊又怕,退兵返回,整个流程与华元夜入楚军迫使子反撤军颇为神似。后来许多地方的统治者,愿意花钱租用木剌夷的杀手为自己清除敌人,更有甚者,一些明明不是木剌夷国干的刺杀,也会被扣在木剌夷国头上,当然木剌夷国对此从不辩驳,因为否认也没人信,何况这些假冒的刺杀案,还能提高木剌夷国的恐怖名气,何必非要澄清呢。

哈桑-萨巴赫是个狂热的易司马仪派信徒,不允许教众有任何娱乐,有个阿剌模忒人仅仅因为吹笛子,就被哈桑赶出城,再也不允许回来。他从进入阿剌模忒城开始直到去世的35年间,再没离开他的居所,仅有的两次对外露面,是登上房顶,其他时间都在写书、读书、祈祷和斋戒。哈桑的2个儿子因为种种罪行而被杀,导致绝嗣,由弟子布祖尔格乌迷德接班,此后的木剌夷国君主都是布祖尔格乌迷德的后裔。

无论是哈桑-萨巴赫,还是布祖尔格乌迷德及其子孙,共同的问题是没有伊玛目血统,在法统上是埃及法蒂玛王朝的藩属。布祖尔格乌迷德的孙子哈桑二世在血统上动了脑子,他编故事说,一位法蒂玛的流亡王孙来到阿剌模忒,推倒了自己的亲妈,合着哈桑二世是法蒂玛朝的私生子,从此之后木剌夷国的君主自称伊玛目。1166年,哈桑二世遇刺身亡,其子穆罕默德接班。无论在道统还是血统上,木剌夷国与巴格达的阿拔斯哈里发都是不共戴天的仇敌,然而穆罕默德与其长子哈桑-扎兰丁或哈桑三世不睦,为了自保,哈桑三世暗中与哈里发纳绥尔相勾结,1210年,穆罕默德去世,可能是被哈桑三世毒死的。

其实在穆罕默德在位期间,随着突骑施的势力渗入伊朗,花剌子模与木剌夷的关系就恶化了。哈桑三世从上位之日起,便宣布放弃什叶派信仰,皈依哈里发的逊尼派,自称【新MSL】,邀请逊尼派教士来自己的地盘传教讲法,还把旗下的杀手送给纳绥尔哈里发差遣。木剌夷与哈里发的合作,原因不难找到,双方都受到花剌子模的强大压力,只能抱团取暖。既然两大阵营撕破脸是迟早的事,哈里发也就不客气了,1212-1213年间,哈桑三世的母亲去麦加朝圣,纳绥尔将木剌夷国的旗帜和随员,安置在花剌子模之前。当时萨拉丁已经去世20年,阿尤布王朝大不如前,古尔王朝进入亡国倒计时,MSL世界最强大的君主非摩诃末莫属,哈里发的所为与对花国宣战差不多。

除了木剌夷、阿拔斯哈里发之外,另一大势力阿塞拜疆内部也在洗牌,欲知详情请看下一章《阿塞拜疆》。
先顶后看!!!
楼主,8、9、10呢?
nixon83 发表于 2012-5-21 13:07
楼主,8、9、10呢?
刚刚放出来了,F5一下
五藤高庆 发表于 2012-5-21 23:14
刚刚放出来了,F5一下
楼主继续啊
LZ写得太好了 中亚的历史一直都很模糊 真是长见识

继续期待后文
算端、密异什么的看着就头疼。直接写苏丹、埃米尔不好吗?
顶楼主!马克之,坐等《阿塞拜疆》。
lhr817 发表于 2012-5-22 16:21
算端、密异什么的看着就头疼。直接写苏丹、埃米尔不好吗?
这个嘛,有两点,第一是为了弘扬国学,毕竟异密,算端这都是地道的中国人译法。第二是比较贴近原音。苏丹和埃米尔都来自英语,未必有中国人的贴近原音。
不过这些所谓的“强国”连被放逐到中国边缘地带的西辽都对付不了,可见其实际的能力是非常令人怀疑的。
怎么还没更新啊?
nixon83 发表于 2012-5-24 16:55
怎么还没更新啊?
作者还没更新呢,这文章还没写完。
只记得倚天屠龙记里边范遥假扮苦头陀报名的时候说的是来自这个地方
shakeroneal 发表于 2012-5-25 10:38
只记得倚天屠龙记里边范遥假扮苦头陀报名的时候说的是来自这个地方
郭靖黄蓉 随成吉思汗远征也有 啊, 哦对了, 还有欧阳锋
太好看了,快更新啊!!!
楼主很牛啊,终于知道小巴的高里弹道导弹是怎么来的了!原来还有这号人物
五藤高庆 发表于 2012-5-21 06:21
第1章 追本溯源
欢迎来到超大历史区,感谢楼主对超大的支持!超大版规规定转载必须有原文链接,按照版规链接的转帖将会扣分,同时优秀转载也会加分鼓励。请楼主附上原文链接,以便版主加分鼓励,谢谢合作!
第15章 阿塞拜疆

高加索山以南、里海西岸,有一片叫阿塞拜疆(Azerbaijan)的土地,分为2大块4小块。北方的一大块现在叫阿塞拜疆共和国(Republic of Azerbaijan),笔者也称之为北阿塞拜疆或北阿。北阿下面分为2块,东北部是以首都巴库为核心的本土,西南部有一块飞地—纳希切万(Nakhchivan)共和国,北阿和纳希切万飞地之间是面积不大的亚美尼亚共和国。北阿和亚美尼亚在苏联时代都是加盟共和国,彼此的关系还算不错,苏联解体外高加索三国独立之后,北阿和亚美尼亚的关系急剧恶化,并大打出手。另一大块是南阿塞拜疆,属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笔者称之为南阿塞拜疆或南阿,下面又分为两大块,东阿塞拜疆省和西阿塞拜疆省。如果把南北阿塞拜疆视为一个整体,不难发现纳希切万不再是飞地,而是连接在一起的的一大片。鉴于近来的伊朗核危机中,阿塞拜疆共和国的态度很积极和微妙,本章说说阿塞拜疆的历史。

上古的阿塞拜疆历史,本文不予讨论。第一波斯帝国崛起后,阿塞拜疆在波斯帝国统治下。波斯人信仰祆教,特征是崇拜火和火坛,这种崇拜方式与波斯湾沿岸、里海沿岸和中亚地区盛产天然气有关,在自然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很难相信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高热量、无黑烟、不需添加柴炭的气井不是神迹,无论是北阿还是南阿,都盛产天然气,火坛遍地都是,自然成了祆教的重镇。

公元前330年代,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他死后帝国瓦解,帝国的亚洲部分的大部分落入他的部将塞琉古建立的塞琉古帝国手中。阿塞拜疆地区归属前波斯帝国的米底总督阿卓佩特(Atropates),此人建立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阿卓佩蒂尼王国(Atropatene),不久后这个小王国拒绝向塞琉古帝国称臣纳贡,赢得了独立。帕提亚人的安息帝国崛起,阿卓佩蒂尼转而向安息称臣,做安息的藩属国。220年代,中央集权很强的萨珊波斯帝国崛起,彻底消灭了这个独立数百年的小国。



===== 阿塞拜疆的2大块4小块。A是大不里士,中文典籍叫桃里寺;C是马腊格,中文典籍做蔑剌哈 =====




安息和萨珊波斯帝国时期(200BC—600AD),阿塞拜疆地区最重要的民族是阿尔巴尼亚(Albania),也叫阿栾(Arran),与高加索山北方的游牧民阿兰(Alan)似乎有些关系。为了与巴尔干的同名民族区分,这个阿尔巴尼亚也叫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当时外高加索地区有3大民族,最强大的是亚美尼亚,其次是后来融入格鲁吉亚的高加索伊比利亚,阿尔巴尼亚最弱。这3大民族或国家的王室都是安息帝国的分支,信仰祆教。随着基督教在外高加索的传播,到5世纪时,3大民族都已经基本基督化了,安息系国王被废黜,由萨珊帝国直辖。

7世纪初,阿拉伯人在穆圣的组织下强势崛起,四出扩张,征服了整个阿塞拜疆,称该地为阿栾,将当地逐渐伊斯兰化。11世纪是对现代阿塞拜疆国家和民族发展最重要的时期,1040年塞尔柱算端突格里勒一世在呼罗珊的木鹿附近的丹丹坎大破伽兹尼王朝,并迅速向西扩张,席卷了几乎整个西亚。与之前的西亚强国不同,塞尔柱帝国的首都不在巴比伦-泰西封-巴格达等两河城市,而是设在伊朗高原西部的哈马丹和伊斯法罕,对阿塞拜疆和外高加索地区的控制力度大为加强。

在对地方管理方面,塞尔柱帝国实行阿塔贝格(Atabeg)制度,与本文关系最大的有2个阿塔贝格王朝,一个是占据大不里士、马腊格等地的艾哈迈迪里王朝(Ahmadilis),该王朝的奥格孙忽儿(Aq-Sonqur, 1122~1134)—意为白鹰,做过塞尔柱算端 达乌德和马苏德的阿塔贝格,艾哈迈迪里朝的另一位著名阿塔贝格是阿劳乌丁卡勒巴阿尔斯兰(Korp Arsalan, 'Ala al-Din, 1188~1208),他的宫廷中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来自今阿塞拜疆共和国刚加城(Ganja)的尼扎米-刚加维(Nizami Ganjavi, 1141—1209),这位诗人用波斯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之一是笔者在《火焰与十字架》中用了很大篇幅讲解过的《七美图》。

另一个阿塔贝格国家是突厥古拉姆舍木苏丁伊尔弟吉兹建立的伊尔弟吉兹王朝,他是算端阿尔斯兰沙的继父和阿塔贝格,他的继承者们与塞尔柱朝廷发生了长达20多年的冲突,最终在1194年联合花剌子模帝国,击杀末代算端突格里勒三世,成了西伊朗最强大的国家。艾哈迈迪里王朝和伊尔弟吉兹王朝为了争夺阿塞拜疆的主宰权,发生过激烈冲突,虽然伊尔弟吉兹王朝处于优势,拿下阿塞拜疆最大城市、今伊朗东阿塞拜疆省省会大不里士,和几乎整个阿塞拜疆,却始终未能彻底消灭艾哈迈迪里王朝。这2个阿塔贝格国家,特别是突厥人的伊尔弟吉兹王朝,在阿塞拜疆发展史上极为重要,在该王朝和塞尔柱帝国的宗主统治下,大量来自中亚的突厥人移居到阿塞拜疆,并逐渐与波斯人融合。伊尔弟吉兹王朝的首都大不里士发展为西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富庶而繁华。

1220年代,花剌子模帝国被蒙古击破,勇猛顽强的扎兰丁王子却不甘心失败,一路西奔跑到外高加索建国,灭掉了伊尔弟吉兹王朝,1231年扎兰丁被追踪而至的蒙古军队击杀,花剌子模帝国彻底灭亡。然而蒙古人却也因此发现阿塞拜疆的木干草原(Mughan)是个好地方,这里在乌米尔湖(Umia)和里海之间,水草丰美,气候宜人,得到了蒙古人的格外偏爱,成了蒙古总督们驻跸的所在。1250年代,蒙哥大汗派弟弟旭烈兀西征,旭烈兀从叙利亚退兵之后,同样驻扎在阿塞拜疆,大不里士、马腊格都做过伊利汗国的首都,随蒙古人西来的中亚突厥人也跟着旭烈兀居住在阿塞拜疆。伊利汗国是第一个将首都设在阿塞拜疆的伊朗或波斯化大国,直到1592年,沙法维王朝的阿拔斯一世大王才迁都到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

1335年,最后一位有力的伊利汗不赛因(Abu Said)去世,伊利汗国事实灭亡,阿塞拜疆依然在蒙古诸侯统治下。到1380年代帖木儿征服阿塞拜疆时,一个由突厥或土库曼、波斯、蒙古融合成的阿塞拜疆民族已经基本成型。在阿塞拜疆和附近,还活跃着一些突厥人,名气最大的当属黑羊(Kara Koyunlu)和白羊(Ak Koyunlu)部落,他们俩相继建立黑羊和白羊王朝,都曾经盛极一时,统治了伊朗的大部分,首都都在阿塞拜疆首府大不里士。

白羊王朝(1378--1508)与一个叫沙法维(Safavids)的苏菲教团世代通婚,后者的父系可能是波斯人,也可能是库尔德人,发迹之后还自称是穆圣的后代,真相如何已经无法确定,总之沙法维家族在文化继承性上,属于波斯人的的余绪和复兴,在天才政治和军事家易司马仪一世(Ismail, 1501--1524)的领导下,沙法维人消灭了白羊王朝,建立起萨珊波斯以来第一个真正独立的波斯帝国。易司马仪一世有2大权力基础,一是他的苏菲教团团长身份,二是支持他的7个突厥部落,因为这些人带着红头巾,故而被称为红头军(Qizilbash)。多数史书称红头军为土库曼人(Turkman),这种说法不能说错,但容易与里海东岸的土库曼斯坦人相混淆。土库曼的另一种译法是突厥蛮,从塞尔柱帝国开始,土库曼和突厥两个词可以互换,建立奥斯曼帝国的奥斯曼人、黑羊、白羊、红头军各部族,都可以叫土库曼人,当然也可以叫突厥人,具体到哪个突厥子系统,黑羊、白羊、红头军都可以归为阿塞拜疆人。

沙法维王朝的宫廷、军队中通用阿塞拜疆语,首都在阿塞拜疆境内,这个王朝可以视为阿塞拜疆人和波斯人的结盟,由阿塞拜疆人的武力和波斯人的文化宗教来共同维系。虽然后代的沙法维皇帝一直在致力于削弱红头军各部的影响,乃至阿巴斯大王为排除红头军建立嫡系皇家武装和迁都中部的伊斯法罕,但总体上波斯人和阿塞拜疆人的关系一直很好。在宗教方面,波、阿两族都信仰什叶派,按民族分布来说,阿塞拜疆现在是除了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外的第三大什叶派民族。什叶派作为少数派,受到逊尼派民族的广泛敌意,阿塞拜疆和波斯人只能抱团取暖,波斯人和阿塞拜疆人是伊朗最大的2个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大概是世界上关系最好的第一第二大民族。

北阿脱离伊朗是很晚近的事情。19世纪初,腐败无能的恺加王朝当政,1804年俄国-伊朗战争爆发,1813年俄伊双方签订了《古利斯坦条约》(Treaty of Gulistan),伊朗割让外高加索山以南、库拉河(Kura)以北的全部土地,涵盖今北阿大部、格鲁吉亚东部。经过另一轮俄伊战争,俄伊签订于1828年签订《土库曼恰伊条约》 (Treaty of Turkmenchay),伊朗失去阿拉斯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包括今亚美尼亚大部和北阿南部,值得庆幸的是,俄国在高加索方向的南扩,基本到此为止,确定了俄国-苏联-独立的外高加索三国与伊朗的现代边境,南阿和北阿的分裂局面至此形成。




===== 俄国与伊朗两次条约产生的边界。红线是战前边界,伊朗北界达到高加索山以北。粗黑线是《古利斯坦条约》的边境线,再往南的细黑线是现代边界 =====

俄国是个东正教国家,之后的苏联信仰共产主义,俄国人对外高加索三国中信仰基督教的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比较好,对信仰伊斯兰的北阿相对压制。特别是苏联时代,斯大林称伊斯兰教是【最反动、最愚昧、最落后的】宗教,多方加以打压。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外高加索三国独立时,经过70年的无神论教育,北阿人的宗教观念与伊朗的南阿人相比,已经淡漠的多。

北阿的最大问题,在于西南部有一块土地—纳戈尔诺-卡拉巴赫(Nagorno-Karabakh),简称纳卡,卡拉巴赫是突厥语,意为黑色花园,面积约4400平方公里,占整个阿塞拜疆的5%。早在阿塞拜疆民族形成之前,纳卡地区的民族就以亚美尼亚人为主。随着突厥人移居到外高加索和阿塞拜疆民族的形成,纳卡地区由阿塞拜疆人为君主的卡拉巴赫汗国统治。

纳卡和北阿被俄国吞并之后,纳卡地区的MSL和阿塞拜疆人大量向南迁徙,进入伊朗的南阿境内,俄国则招募同为基督徒的亚美尼亚人来纳卡,填补阿人离去造成的真空。1920年前后是外高加索天下大乱的时代,一方面是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解体,一方面是苏俄还没有结束内战统一全国,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都认为纳卡是自己的一部分,在外国干预下,双方为纳卡大打出手。苏俄政府最初答应将亚美尼亚人居多的纳卡划给亚美尼亚,但到了1923年,为了安抚和争取土耳其,急于打破外交孤立的苏俄决定将纳卡划给阿塞拜疆。

对这种土地划分,阿、亚都不能满意,阿塞拜疆人发现他们的土地被亚美尼亚分隔为两块;亚美尼亚人则认为根据民族划分,此地应该是自己的。1988年,随着苏联的日渐式微,各地的民族主义者都活跃起来。2月13日,占纳卡人口80%的亚美尼亚人在纳卡首府斯捷潘纳克特(Stepanakert)举行表威YX,要求并入亚美尼亚,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市民们也很快行动起来,支持纳卡与亚美尼亚合并。1991年12月10日,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宣布独立,但除了亚美尼亚以外没有其他国家承认。阿塞拜疆自然不能答应,阿、亚两国的文斗很快就升级为武斗,1992年,阿、亚的战争全面爆发,2年的战争导致3万人丧生,对加在一块人口只有1200万的的两国来说,死亡3万人加上受伤、致残和被迫移居者,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纳卡战争是苏联解体前后最残酷的战争,没有之一。阿塞拜疆有834万人口(2005年),8.66万平方公里,盛产石油和天然气;亚美尼亚325.05万人口(2011年),2.98万平方公里,缺乏值得一提的资源,从国力对比来看,阿塞拜疆似乎必胜无疑,事实却是相反。虽然当时苏联解体,国势日衰,可俄罗斯人却对同为基督徒的亚美尼亚非常同情,大量俄罗斯军人以志愿军和志愿者身份为亚美尼亚而战,亚美尼亚人在海外也有巨大的影响,号称外高加索的犹太人,从来不缺钱,在多方的支持下,阿亚的纳卡战争以亚美尼亚的胜利告终,纳卡建立起亲亚美尼亚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有自己的政府、国旗、宪法等等,虽然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没有承认她,与德涅斯特左岸共和国相似。不仅如此,亚美尼亚人打出国外,还占据了北阿边境上的一些土地。

除了2个当事国和俄罗斯之外,纳卡战争的另一个积极参与者是土耳其,该国以突厥人的保护者自居,以阿塞拜疆是自己的突厥同胞为名,支持北阿,当然也出于土-亚世仇的考虑,一战期间土耳其政府曾经虐杀了大量亚美尼亚人,土-亚的血仇难以化解,亚美尼亚于1991年独立以来20年,一直没有与土耳其建交。出于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考虑,土耳其也要与北阿合作,于1993年关闭了与亚美尼亚的边界。然而土耳其的国力有限,虽然90年代的俄罗斯的国力大幅度衰退,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远远强于土耳其,经济不佳的土耳其始终无法为阿塞拜疆提供有力支持,这也让土耳其人的【大图兰斯坦】野心遭到沉重打击,连近在咫尺的阿塞拜疆都支援不了,中亚的土库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4个突厥人的斯坦,更不敢把身家性命压在土耳其身上,做什么大图兰迷梦。

伊朗对待独立的北阿态度十分微妙。北阿独立之初,伊朗十分紧张,害怕带动南阿民族情绪高涨而失去南阿。然而伊朗很快就发现,这个担心是多余的。经过70年的无神论教育,北阿人的宗教信念十分淡漠,视神权伊朗治下的虔诚什叶派南阿人为只知道祈祷礼拜的乡巴佬,南阿人则视北阿人为背弃真主的异教徒。伊斯兰国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宗教认同感的地位高于民族认同感,南北阿人互相看不上,形同陌路,波斯人为主的伊朗当局没必要去帮助北阿,更不会帮助基督徒的亚美尼亚,所以伊朗在纳卡冲突上采取了超脱态度。

在内政方面,阿塞拜疆很不普世,1993年,盖达尔-阿利耶夫(Heydar Alirza ogly Aliyev)就任阿塞拜疆总统,一气干了10年,2003年,盖达尔-阿利耶夫的儿子伊利哈姆-阿利耶夫(Ilham Heydar ogly Aliyev)继任,任职至今。当今世界上父子世袭当政的非君主制国家不多,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有6个国家:朝鲜、新加坡、阿塞拜疆、土库曼、刚果金。阿利耶夫父子的非普世统治,让该国在中东和外高加索地区很被动,好在北阿是个内陆国,只要不挑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搞个小朝廷,依靠油气资源做个富家翁倒也不错。

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北阿在文化和意识形态选择方面左右为难。苏联时代的共产主义和无神论不能再用了,宿敌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同样不好用,相比之下,重拾传统的什叶派伊斯兰似乎是不可避免和唯一的选择。然而这又带来了新的问题,经过将近200年的政治和文化上阻隔,北阿在什叶派伊斯兰领域,陷入了巨大空白,要复兴什叶派信仰,只能从什叶派当国的伊朗邀请教士和学者,而这必然导致北阿沦为伊朗的文化殖民地,事实上伊朗一直在利用自己在什叶派领域的主导地位,向全世界输出革命和什叶派,阿人与波斯人的融洽关系、地理的接壤以及北阿曾经是伊朗国土一部分的历史,让北阿的阿利耶夫父子如坐针毡,视伊朗为大敌。

随着俄国和伊朗走近,阿塞拜疆更加难受,她北方是俄国,南方是伊朗,西方是亚美尼亚,都是历史、当下和未来敌人,关系比较好的土耳其与自己不接壤,国力又虚弱,自己成了三面受敌的三明治。为了自保,北阿只能铤而走险,与美国和以色列走近。这样外高加索和西亚就形成了俄国-伊朗-亚美尼亚-叙利亚,与美国-以色列-北阿-土耳其两大敌对的阵营,北阿是其中最弱的,还是个与任何盟友都不接壤的内陆国,一旦两大阵营开打,第一个灭亡的肯定是她,俄、伊、亚瓜分了她,就可以连成一片了。当然北阿的选边,不是主动为之,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不主动挑边或出击,只能无声无息的灭亡,所谓【不在沉默中暴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也。为此,美国、以色列与阿塞拜疆的关系迅速升温,在百度上搜索【阿塞拜疆+以色列】,能找到一大堆相关消息,比较重要有【以色列媒体:阿塞拜疆允许以色列使用4个空军基地--2012-3-30】等等。

对阿塞拜疆的未来,笔者很不看好,至少他的父子王朝很不普世,很不安全,是外敌入侵的天然借口,北阿随时有亡国的可能。说到这里,关于阿塞拜疆的历史和现状的介绍,就告一段落。
五藤高庆 发表于 2012-5-26 13:05
第15章 阿塞拜疆

高加索山以南、里海西岸,有一片叫阿塞拜疆(Azerbaijan)的土地,分为2大块4小块。北方 ...
感谢楼主提供原文链接!如果楼主能邀请原文作者注册超大,将会是超大历史区的荣幸,也会令我等感激不尽,版主定会再次加分感谢
此文甚好!
论古代绿教国家的财政



环宇7504:MSL怎么这么有钱?

第纳尔是金币,其净重 一mithqal,4.25克,所以加色尼苏丹给桑伽的岁币价值为25*10000*4.25=1062.5千克,超过是一吨纯金,当时金银比价在中国是一比十,在西方世界是一比十五,我粗略的折了一下,按中国比价是26万5千两白银,按西方比价39万两。也就是说,加色尼苏丹交给桑伽北宋王朝初期承担的岁币(30万匹两,一匹绢大约值一两银);哈里发的岁币是40万第纳尔,大约是北宋王朝后期承担的岁币(50万匹两,辽国讹诈北宋一次,增岁币20万);考虑到加色尼苏丹和哈里发的领地都比北宋小得多,桑伽敲诈的真够狠的,但如果根本就拿不出,他们怎么答应的呢,何况加色尼苏丹还真老老实实的交了16年

关于第纳尔的价值,我看到的两个轶事(都是您正在描写的时段发生的),请王子证实一下。

1是欧玛尔·海亚姆,当时最高水平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金庸在倚天屠龙记里借谢逊之口说的“其时波斯大哲野芒设帐授徒,门下有三个杰出的弟子:峨默长于文学,尼若牟擅于政事,霍山武功精强。三人意气相投,相互誓约,他年祸福与共,富贵不忘。后来尼若牟青云得意,做到教王的首相。他两个旧友前来投奔,尼若牟请于教王,授了霍山的官职。峨默不愿居官,只求一笔年金,以便静居研习天文历数,饮酒吟诗。尼若牟一一依从,相待甚厚。”峨默就是 欧玛尔·海亚姆,尼若牟就是阿尔斯兰和马力克沙的宰相尼扎姆穆尔克,霍山当然就是暗杀派的创始人-山中老人哈桑本萨巴,此传说流传很广,虽说不太可信),他从尼扎姆穆尔克那里搞到的年金是1200mithqal,也就是1200第纳尔;折到中国是一年1200-1500两白银,大约是个中级官员的薪水。(本俸,县令180,宰相3600)

2 是当时最牛的诗人菲尔杜希,他写的王书,献给加色尼苏丹马哈茂德,相传最开始的估价是一行一个第纳尔金币,王书全诗5万行,(还原文照抄了前面一位作者1000行),据说马哈茂德不太喜欢,一行只给一个迪尔汗姆银币(只相当于第纳尔的20分之一),菲尔杜希就写了一篇序言讽刺马哈茂德,而后逃跑了,他是不是要价太高了点儿(这个传说是我最初在安徒生童话的一个注解里看到的,虽然比较搞笑,但说明流传很广)


刚才的帖子里,我提到MSL国家有钱的一面,但从希提的阿拉伯通史对科尔多瓦哈里发的介绍来看,“皇家的岁入,达到六百二十四万五千第纳尔;三分之一用作军饷;三分之一用于土木工程;其余的三分之一,留作储备。科尔多瓦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繁荣,安达卢西亚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富裕,这个国家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威武。”则1000年左右的白衣大食,岁入不过700-1000两白银,只有北宋的6-7分之一(白衣大食辖境约北宋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看起来也没有中国人会搂钱啊(阿卜杜勒·赖哈曼三世时期的白衣大食是同时期治理最好的MSL国家了),所以桑伽太心黑了,从外甥那里刮钱也毫不留情(马哈茂德从印度抢了很多很多钱,估计都被自己的败家子孙交了岁币了)

dirham来自于希腊的drachma,这drachma重量是4.3克,后来逐渐也作为银的重量单位,越变越轻,到奥斯曼时期,降到3.2克。

dinar辞源来自于罗马的Denarius,但Denarius 是银币,dinar却是金的,估计是仿拜占庭的Solidus,而略轻(Solidus4.56克,72个一个罗马磅329克),一般仿制的铸币都大小接近而略轻(美国最开始铸的美元就是仿西班牙银元而略轻)


金比银重,dinar和dirham的大小和现在的新版1角硬币差不多,作为铸币,不适合作得再小了

拜占庭最高级的军官,安纳托利亚和亚美尼亚军区司令(职官表4-5位),年薪40金磅,大约是2900Denarius或3100dinar,和中国的宰相(3600贯)差不多。所以尼扎米穆尔克对海亚姆确实不错,而菲尔多西要价高了点





赫克托尔:第纳尔的问题我也注意到了,《伊朗通史》原话如此 ,我也觉得太多了,能说服我的有2个解释:

1 译者把银币迪尔汗(Dirham)错翻译称金币第纳尔(Dinar),不过又想想似乎不太可能,因为《伊朗通史》虽然翻译的稀烂,但还不至于犯这么严重的错误。

2 金银的比价没那么邪乎,伊斯兰世界的比价不清楚。时间上比桑伽晚 200 年的明朝对金银比价的官方规定是:

《明史 志第五十七 食货五》说,官方规定【每钞一贯,准钱千文,银一两;四贯准黄金一两】,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1000铜钱 == 1 贯 == 1 两白银 == 0.25两黄金;金银比价为 1 : 4。

《明史 志第五十四 食货二》又规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金银比价为1 : 5。


如果中亚和中国的比价一致的话,桑伽时代的金银比价也是 1:5。比你的 1:10 高一倍,折算的白银就少一倍。你讲的2个故事,我听过第2个,觉得菲尔多西喊价太高,当马哈茂德是冤大头呢,有点像传说中刘嘉玲在空白支票上写1千万,惹火了黑帮老大,被强拍裸照的段子。




环宇7504:马哈茂德抢钱抢得手滑,养了400诗人,还尽给他吹牛,不怪菲尔多西喊价太高

按《高级印度史》,“MSL编年史家列举马哈茂德所发动的这种远征共有17次,这些作家以欣喜的笔触描写了马哈茂德进行的大规模的肆意破坏和屠杀,以及每次远征之后被他劫往加兹尼的令人难以置信的财富”

他在纳捷尔科特一地抢到现金70万金第纳尔,金银片700曼(一曼80磅),纯金锭200曼,碎银2000曼,各类珠宝20曼,仅金银部分就至少500万第纳尔

最狠的一次是他捣毁印度西海岸苏姆纳特最著名的湿婆神庙,劫得金银财宝总价2000万第纳尔。

“哪一个宫廷拥有更多著名的诗人和文人墨客,那么该宫廷就较诸其他宫廷更有地位.....只要他得知哪儿有诗人和文人墨客的存在,便以众多的允诺把他们弄到加兹尼来”

我也搞到那本《伊朗通史》上面这段就是从中摘出来的(不知怎么发私人信息,您能不能给我一份您校正过的word版?)

我开始还不信那个一行一个金币的传说,看了这段倒是信了三分。马哈茂德的御用诗人,少不了吹嘘他远征的战果;中东诗人的笔法,本来又夸张,结果菲尔杜西自己也迷糊了。(阿巴斯帝国鼎盛时期,据说哈仑、艾敏、马蒙等哈里发,给诗人歌手的赏赐,最多有达到几十万第纳尔的)诗人吗,本来对数字就不那么认真,其实哈仑的宠妾卖身的价钱也就7000-10000第纳尔一般身体强壮、能力突出的古拉姆,才卖几百到1000第纳尔

所以还是老朋友的交往厚道,欧马尔海亚姆得到一份可靠的生活保障(是从内沙布尔的官库里定期拨出的,不知道尼扎米死了以后还给不给),后来还编了一部优秀的历法献上,也不算白吃白喝——欧马尔海亚姆虽然也是诗人,但是他更是优秀的数学家

菲尔杜西的要价,大约是欧马尔海亚姆半生的年金。考虑到王书是世界级的名著,又很长,少不得也要批阅十载,删改五次之类的,这个要价也不算太高;可惜,马哈茂德是突厥人,估计波斯语懂是懂,但精辟微妙之处肯定是理解不了,所以只给50000迪尔汗的辛苦费。

由于桑伽之前,没有其他人占领过加兹尼,所以马哈茂德留下的遗产应当还不少,经过16年的压榨,基本上都到桑伽手里了。

怪的是哈里发的岁币,40万第纳尔!据说阿巴斯帝国盛期,一个步兵的本俸48第纳尔,骑兵加倍;40万第纳尔至少可以养3000精兵,他要是有这个钱,肯定不会投降,没钱干吗答应呢,反正对手又不会把他当众砍了


和王子讨论,长知识。我查了一下,迪尔汗(Dirham)约重3.5克-4克,和第纳尔的比价标准的是20:1,折算过来是金:银=16:1。

其实在整个中世纪,中国的银价一直偏高,但朱元璋的规定是最高的,之前的北宋大约是10:1-8:1,之后的明代隆庆年间是8:1,再往后,海外白银涌入,银价就越来越低,和国际接轨了(在工业化时代之前,西方银价16:1-14:1是常态,15:1是最常用的估计值),我很怀疑朱元璋规定的意义,因为那只会使持有黄金者把金子藏起来。

顺便复习了阿拉伯通史,750-850年间的阿巴斯帝国,岁入在3-5亿迪尔汗(Dirham),基本和北宋持平。阿巴斯帝国比北宋大,但是1 北宋占据着中国最富裕的部分(明比北宋大,但大的部分都在边疆,靠吃中央补贴活着),其岁入不会比历代中原王朝少

2 北宋是现代以前中央财政最集权的政权,由中央支付全部常备军(多达百万)和公务员的薪资,所以中央岁入显得多(明代中央不养常备军,所以明的岁入-货币税加实物税,在3000万两银,大约北宋的一半)

塞尔柱克帝国时期,帝国的集权能力比之阿巴斯帝国,又大大下降,全球通史里提到,尼扎米穆尔克的重大制度改革,就是把采邑制度化,从此地方军头和士兵都成了大小封建主,则政府的货币岁入,肯定大大下降。我估摸着能赶上白衣大食的1亿2千万迪尔汗(Dirham)就很不容易了
五藤高庆 发表于 2012-5-27 03:14
这是其他大牛河友围绕着此文的各种有趣讨论,转载过来当小知识看:
谢谢提供!我到西西河注册了一个ID,拜读了五藤兄的几篇大作,颇有收获。如果方便的话,请五藤兄把过去的原创作品发表到超大的原创历史板块,并且注明“原创”标签,版主将会加分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