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在非洲提心吊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56:53
“每一天,我们都过得提心吊胆”。在整个非洲,你都能听到“提心吊胆”这个中国成语;它的意思是,生活在恐惧中。正如一名年轻的中国人最近所说的:“警察和移民局的人每周都来找我们要钱,可中国大使馆什么也不做,他们根本瞧不起我们。为什么我们得活得像贼一样?”

说这番话的小伙子先前丢掉了在中国福建省一家工厂的工作,失业的他远渡重洋来到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在亲戚开的一家店里打工。他是成千上万名来非洲经商讨生活的中国侨民之一,这些人卖的东西可谓无所不包,从食品、服装到日用品等等。

这些人的故事颠覆了中国在非洲给人们留下的两大虚幻印象:一,中国在非洲完全是为了大宗商品;二,中国人在非洲是步调一致的。他们的故事还说明了北京方面为何不能再无视在非洲的中国侨民。十余年来,中国在非洲给人们留下的主要印象就是一个“巨无霸”,中国国有能源巨头竞相向非洲提供基础设施,来换取大宗商品。如今,各色“演员”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和需求,营造出一幅更加复杂的“画面”,也为中非关系增添了新的“火药桶”。

过去十年来非洲经商的中国人,大多是因为在国内竞争极其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不到工作。他们是海外中国侨民中最贫穷、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一群人,他们通过家族和村里的关系在非洲大陆上打拼出自己的活路。他们不关心地缘政治,也不关心中非贸易额在2011年时突破了1500亿美元。重要的是,对他们来说,进入非洲市场的门槛足够低,他们能够一显身手——即便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多少资金,甚至常常没什么经商的经验。

这些中国商人最初在非洲的城镇和乡村开设店铺时,人们认为这对当地许多贫穷的非洲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些非洲人以前几乎买不到任何工业制成品。但今天,作为非洲大陆上最扎眼的一群中国人,这些商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些对中国影响力感到担心的政客、商人以及劳工组织的出气筒。

他们被指责逃避纳税、欺骗非洲人民,不仅如此,他们还被指责拒绝使用当地供应商;他们的商品被嘲讽为劣等货或仿冒货。目前,博茨瓦纳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制定法规限制中国商人行为的国家之一,但其他国家将会效仿这几个国家的做法。加强监管是有必要的。中国商人无视消费者权益——他们大多不接受退货,即便卖出的商品是破损的——以及掩盖经营状况的做法对他们自己毫无益处。

不过,非洲当地企业最好还是学习一下中国小型企业的长处,而不是加入这场制抵运动。中国商人的比较优势在于,为了取得成功,他们不但可以忍受艰辛,还可以做出牺牲,即使是在利润率很低的情况下。

中国商人还明白一点:如果他们无法在非洲坚持下来,他们将无处可去。几乎所有中国商人都打算等自己挣到足够多的钱时,就回到中国,或在非洲之外的地方重新定居。非洲的教育水平对他们的子女来说太落后了,医疗状况也十分糟糕。他们还发现,非洲人的习俗和价值观与他们自己的格格不入。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隔绝开来。若想让这种情况不再恶化,唯一的办法是中国方面要开始重视这群人。这些中国商人缺乏安全的居住环境,他们的法律地位往往并不明确。由于他们并非受雇于中国国有企业,因此中国大使馆不会为他们出头,也不会向非洲国家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们采取更多举措保护中国商人。或许,这种状况应该得到改变。中非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出戏正在非洲的大街小巷、而不是在(譬如)南苏丹的油田中“上演”。大多数非洲人正是在大街小巷中接触到了中国,进而对中国是好还是坏有了自己的评判。

至少,他们正变得越来越警惕。与日俱增的反华情绪给非洲国家政府出了一道难题,它们与中国缔结的采矿及基建协议对于本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渴求资源的中国也承担不起“中国品牌”在非洲进一步受损的后果。

从开普敦到佛得角,中国商人的影响正逐渐遍及非洲大陆。北京方面需要对他们予以更大的重视。不管怎么说,现在在非洲树立中国声望的毕竟是这些人。
本文作者是总部位于约翰内斯堡的Brenthurst基金会(Brenthurst Foundation)的副主管,该基金会近日对南部非洲的中国商人进行了近200次深度采访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4582“每一天,我们都过得提心吊胆”。在整个非洲,你都能听到“提心吊胆”这个中国成语;它的意思是,生活在恐惧中。正如一名年轻的中国人最近所说的:“警察和移民局的人每周都来找我们要钱,可中国大使馆什么也不做,他们根本瞧不起我们。为什么我们得活得像贼一样?”

说这番话的小伙子先前丢掉了在中国福建省一家工厂的工作,失业的他远渡重洋来到安哥拉首都罗安达,在亲戚开的一家店里打工。他是成千上万名来非洲经商讨生活的中国侨民之一,这些人卖的东西可谓无所不包,从食品、服装到日用品等等。

这些人的故事颠覆了中国在非洲给人们留下的两大虚幻印象:一,中国在非洲完全是为了大宗商品;二,中国人在非洲是步调一致的。他们的故事还说明了北京方面为何不能再无视在非洲的中国侨民。十余年来,中国在非洲给人们留下的主要印象就是一个“巨无霸”,中国国有能源巨头竞相向非洲提供基础设施,来换取大宗商品。如今,各色“演员”渐渐多了起来,他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和需求,营造出一幅更加复杂的“画面”,也为中非关系增添了新的“火药桶”。

过去十年来非洲经商的中国人,大多是因为在国内竞争极其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不到工作。他们是海外中国侨民中最贫穷、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一群人,他们通过家族和村里的关系在非洲大陆上打拼出自己的活路。他们不关心地缘政治,也不关心中非贸易额在2011年时突破了1500亿美元。重要的是,对他们来说,进入非洲市场的门槛足够低,他们能够一显身手——即便没有一技之长,没有多少资金,甚至常常没什么经商的经验。

这些中国商人最初在非洲的城镇和乡村开设店铺时,人们认为这对当地许多贫穷的非洲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些非洲人以前几乎买不到任何工业制成品。但今天,作为非洲大陆上最扎眼的一群中国人,这些商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那些对中国影响力感到担心的政客、商人以及劳工组织的出气筒。

他们被指责逃避纳税、欺骗非洲人民,不仅如此,他们还被指责拒绝使用当地供应商;他们的商品被嘲讽为劣等货或仿冒货。目前,博茨瓦纳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制定法规限制中国商人行为的国家之一,但其他国家将会效仿这几个国家的做法。加强监管是有必要的。中国商人无视消费者权益——他们大多不接受退货,即便卖出的商品是破损的——以及掩盖经营状况的做法对他们自己毫无益处。

不过,非洲当地企业最好还是学习一下中国小型企业的长处,而不是加入这场制抵运动。中国商人的比较优势在于,为了取得成功,他们不但可以忍受艰辛,还可以做出牺牲,即使是在利润率很低的情况下。

中国商人还明白一点:如果他们无法在非洲坚持下来,他们将无处可去。几乎所有中国商人都打算等自己挣到足够多的钱时,就回到中国,或在非洲之外的地方重新定居。非洲的教育水平对他们的子女来说太落后了,医疗状况也十分糟糕。他们还发现,非洲人的习俗和价值观与他们自己的格格不入。因此,他们尽可能地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隔绝开来。若想让这种情况不再恶化,唯一的办法是中国方面要开始重视这群人。这些中国商人缺乏安全的居住环境,他们的法律地位往往并不明确。由于他们并非受雇于中国国有企业,因此中国大使馆不会为他们出头,也不会向非洲国家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们采取更多举措保护中国商人。或许,这种状况应该得到改变。中非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出戏正在非洲的大街小巷、而不是在(譬如)南苏丹的油田中“上演”。大多数非洲人正是在大街小巷中接触到了中国,进而对中国是好还是坏有了自己的评判。

至少,他们正变得越来越警惕。与日俱增的反华情绪给非洲国家政府出了一道难题,它们与中国缔结的采矿及基建协议对于本国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渴求资源的中国也承担不起“中国品牌”在非洲进一步受损的后果。

从开普敦到佛得角,中国商人的影响正逐渐遍及非洲大陆。北京方面需要对他们予以更大的重视。不管怎么说,现在在非洲树立中国声望的毕竟是这些人。
本文作者是总部位于约翰内斯堡的Brenthurst基金会(Brenthurst Foundation)的副主管,该基金会近日对南部非洲的中国商人进行了近200次深度采访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44582
外来移民在中国享受的是超国民待遇,中国在移民管理上可以多借鉴欧盟的机制
过去讲外交无小事,换换思路,提高自信,现在应该是外交无大事
工作签很难申请,所以拿着商务签在国外工作,导致移民局和警察来敲杠子是很正常的,再加上中国人窝里斗的传统,竞争对手互相举报,老黑们自然高兴,白送的钱能不要么。

中国国内到处都是劣质商品,自己都在喝蒙牛和地沟油,输出到非洲的商品还想怎样树立声望?除非黑非洲能够建立一套跟欧美一样的监管机制,可能吗?但不能把责任全推到“中国人”头上,所有商人都一样,都是利益摆在第一位的。
中国跟欧美还不一样,有大量劳务工的输出,这几年死了多少人在黑非洲,CD有人知道么?或者知道敢说么?说了有人信么?呵呵

非洲小黑喜欢抢中国人,每次跟同事聊到这个就直摇头。

跟欧美相比,我们没有大量殖民别人的经验,更鲜有奴役外人和与外人相处的经验,所以面对黑非洲,还是要多跟欧美学习,现实是残酷的,总幻想跟黑非洲称兄道弟讲阶级感情,或是一厢情愿以为卖几个武器给别人,别人就对你感恩戴德就太幼稚了,跟毛子和美帝相比,我们那点买卖能叫军火贸易吗?

很多兄弟都在非洲淘金,这里面的血泪史,不是论坛上几句调侃就能说得清的。
唉,还是国力不行啊
买把AK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