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西汉的晁错是什么看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44:27
1.《削藩策》分析的很有道理。
2.敢为天下先,有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虽然是政治悲剧,造成七国之乱,但是战乱被平息后,为以后的稳定打下了基础,正是不破不立!
3.貌似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结局都很悲剧,但是我们眼光如果放在历史长河中去看,都是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功过自有后人评”,这可能就是那些悲壮的政治人物心中的信念吧。大家对晁错是什么看法呢?1.《削藩策》分析的很有道理。
2.敢为天下先,有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虽然是政治悲剧,造成七国之乱,但是战乱被平息后,为以后的稳定打下了基础,正是不破不立!
3.貌似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很多,结局都很悲剧,但是我们眼光如果放在历史长河中去看,都是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功过自有后人评”,这可能就是那些悲壮的政治人物心中的信念吧。大家对晁错是什么看法呢?
肯定恨死他的
晁错把汉景帝猥琐的一面永远定格了。
跟错了人。
在不合适的地点,不合适的时间,提出了一个合适的主意,所以就被不合适了
让皇帝御驾亲征,他自己不去,这是啥智商?当然景帝猥琐的一面也定格了
vcan 发表于 2012-4-21 22:37
让皇帝御驾亲征,他自己不去,这是啥智商?当然景帝猥琐的一面也定格了
不禁想起吴三桂耿精忠等三藩乱起后,面对处死建议削藩的大臣的要求,康熙坚决拒绝,声称削藩是自己的决定,不能让自己的大臣再当一次晁错……
不管康熙是做秀还是真心,但地下有知的景帝听见这话会不会要撞墙呢……:D
眼高手低
谋国不谋身,陷君不义,何足道哉。
替罪羊罢了,西太后杀主战派也是如此。


完全不能同意楼上诸位的观点,晁错这个人,无论在学识、能力和道德上都很差,他的死不仅是咎由自取,更险些害了大汉王朝,具体理由如下:
1.最早指出藩国做大危害的不是晁错,是比之更早的贾谊,贾谊不仅遇见到了多年后要出问题,而且从出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上都做了系统性阐述,贾谊所提出的对策就是后来主父偃所进的“推恩令”。而且文帝也采用了,只是文帝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会不露声色的实施,像拆分齐国和淮南国就是例证。只是景帝没有文帝的才干,才让晁错忽悠的激进削藩,引起了后来的七国之乱的大祸。
2.一个政治家不仅要有见识有观点,更重要的是坚强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这正是晁错和贾谊都缺乏的。苏东坡的《晁错论》和《贾谊论》有深刻的分析。晁错既然想做削藩这样的改变西汉统治基石的大事,自然应该有详细周密的计划,进而团结能团结的人,逐步打击自己的对手,出了意外怎么办,该有什么应对,留什么样的后手等等。然而这位晁错先生仅凭着一腔热情就提出来削亦反,不削亦反,不如削藩的政策,这比小孩子过家家还草率。其结果是逼反了七国不说,他自己也没办法收拾了,整个西汉中央的官僚也都怨声载道,要知道这些人是西汉中央政权赖以统治的核心,却也被他推倒对立面去了,这样的人要是能成功才是笑话。
3.晁错的道德很成问题,东坡先生说的好,他做的好事逼反了7国然后让体弱多病景帝御驾亲征,自己想在长安城里当太平犬,他也已经把景帝抛弃掉了,这个时候景帝不杀他才怪。况且,晁错这个人历来人品就有问题,他因为私怨妄图加害袁盎才造成袁盎不得不反击,向景帝进言杀了晁错,袁盎有何罪过?再者,晁错只不过是景帝当太子时候的家臣而已,一旦得势,立刻作威作福起来,才把大家都得罪了,他死的时候可有一个人救他?他当时可是帝师而且是副相御史大夫,可见人缘有多差,反过来袁盎一介待罪的平民,却可以到景帝 面前进言,这不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吗!
4.晁错的死不仅不能说明景帝的阴暗,反而可以看做景帝在错误的道路上悬崖勒马,从一个被激情淹没的愣头青,成长为深谋远虑的卓越的政治家,正是晁错的死,消灭了七国叛乱的理由,团结了中央政权,使得全天下得人看明白了七国真正的目的,从此天下舆论为之一转,周亚夫未出关中,天下已定。
5.晁错的死对于他自己也是最好的结果,正是他的死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好名声,如果他不死就算能够评定七国之乱,以他小人得志的心态和政治谋略,将来也必然被钉在耻辱柱上。

完全不能同意楼上诸位的观点,晁错这个人,无论在学识、能力和道德上都很差,他的死不仅是咎由自取,更险些害了大汉王朝,具体理由如下:
1.最早指出藩国做大危害的不是晁错,是比之更早的贾谊,贾谊不仅遇见到了多年后要出问题,而且从出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上都做了系统性阐述,贾谊所提出的对策就是后来主父偃所进的“推恩令”。而且文帝也采用了,只是文帝是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会不露声色的实施,像拆分齐国和淮南国就是例证。只是景帝没有文帝的才干,才让晁错忽悠的激进削藩,引起了后来的七国之乱的大祸。
2.一个政治家不仅要有见识有观点,更重要的是坚强的意志力和高超的政治手腕,这正是晁错和贾谊都缺乏的。苏东坡的《晁错论》和《贾谊论》有深刻的分析。晁错既然想做削藩这样的改变西汉统治基石的大事,自然应该有详细周密的计划,进而团结能团结的人,逐步打击自己的对手,出了意外怎么办,该有什么应对,留什么样的后手等等。然而这位晁错先生仅凭着一腔热情就提出来削亦反,不削亦反,不如削藩的政策,这比小孩子过家家还草率。其结果是逼反了七国不说,他自己也没办法收拾了,整个西汉中央的官僚也都怨声载道,要知道这些人是西汉中央政权赖以统治的核心,却也被他推倒对立面去了,这样的人要是能成功才是笑话。
3.晁错的道德很成问题,东坡先生说的好,他做的好事逼反了7国然后让体弱多病景帝御驾亲征,自己想在长安城里当太平犬,他也已经把景帝抛弃掉了,这个时候景帝不杀他才怪。况且,晁错这个人历来人品就有问题,他因为私怨妄图加害袁盎才造成袁盎不得不反击,向景帝进言杀了晁错,袁盎有何罪过?再者,晁错只不过是景帝当太子时候的家臣而已,一旦得势,立刻作威作福起来,才把大家都得罪了,他死的时候可有一个人救他?他当时可是帝师而且是副相御史大夫,可见人缘有多差,反过来袁盎一介待罪的平民,却可以到景帝 面前进言,这不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吗!
4.晁错的死不仅不能说明景帝的阴暗,反而可以看做景帝在错误的道路上悬崖勒马,从一个被激情淹没的愣头青,成长为深谋远虑的卓越的政治家,正是晁错的死,消灭了七国叛乱的理由,团结了中央政权,使得全天下得人看明白了七国真正的目的,从此天下舆论为之一转,周亚夫未出关中,天下已定。
5.晁错的死对于他自己也是最好的结果,正是他的死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好名声,如果他不死就算能够评定七国之乱,以他小人得志的心态和政治谋略,将来也必然被钉在耻辱柱上。
说真的,我觉得说他志大才疏那都是褒奖他

搞改革,要么自己手腕硬,要么有个死心眼听你话的后台。他晁错有哪个?孝景皇帝要是死心眼听他的不被他害死那就是大白天活见鬼。至于自己手腕硬?哼哼,有种的自己拉屎自己擦,别让别人给你擦屁股,七国之乱你晁错自己平定了,我倒还不说什么。

搞改革是那么好搞的?君不见吴起伏尸,商君车裂,王安石被边缘化,张居正死后抄了家。罕见的下场好点的雍正,跟那些倒霉蛋惟一的区别是他是皇帝,他要不是皇帝早给干掉了,就算是皇帝死了以后还挨多少骂。像晁错这样改革失败的数都数不过来,你比如晁错王莽康有为梁启超…………
奥尔洛夫 发表于 2012-4-22 01:07
不禁想起吴三桂耿精忠等三藩乱起后,面对处死建议削藩的大臣的要求,康熙坚决拒绝,声称削藩是自己的决定 ...
所以,从历史来看 景帝只是一个文帝与武帝之间的过渡啊,以他的格局也就只能是以文帝的儿子或者武帝的爸爸的身份出场了。
二愣子跟了一个不称职的大哥。
他就是个马屁精,只看今朝不看后事。要不是当时汉朝气数未尽他就是亡国元凶。
政策是对的,执行缺乏了点艺术
《削藩策》不如推恩令,晁错看来只是个清客。如果真想重用晁错,应该先外放10年县令。
有决断能力,无应变能力,更无执行能力,说到底,就是纸上谈兵。
晁错是个战略家,但有些操之过急,而且没搞好与无双国士们的关系,景帝是一个没有决心的人,但在战略决策上还是合格的。
眼高手低,书呆子.只能空谈不能干事.

燕南赵北 发表于 2012-4-23 23:20
完全不能同意楼上诸位的观点,晁错这个人,无论在学识、能力和道德上都很差,他的死不仅是咎由自取,更险些 ...


比较同意上面的看法。

最关键一个问题, 当时是否危机到非要采取激烈手段削藩。 诸王中吴王年龄已经相当大了, 几十年不反, 为什么晚年要反? 如果再等几年, 吴王是否自然死? 也就没有七国之乱。

如果看看封建英国和日本, 有多种办法可以减少藩王造反的可能。 推恩令为其一, 人质制度为其二。 把藩王和其分支分到各地为其三,晁错和明建文忠臣削藩过急过躁,次序紊乱,多少有点书生论事, 缺少政治手腕。

分封有利弊之处。 吕后死后吕家几乎篡政, 如果没有诸王, 天下大概会姓吕, 至少是一场大乱。 西汉末年,如果有强势刘氏诸王, 也许王莽改革也会慎重一点。

汉代分封诸王, 把大量土地分封给毫无功绩的刘氏诸王, 本来就不太高明。 分封诸王地盘太大,也不高明。 说到底, 还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没搞清 到底为什么要分封, 利弊如何? 具体应该怎么做?

德川搞出德川三家,至少思路比刘邦清楚得多。
燕南赵北 发表于 2012-4-23 23:20
完全不能同意楼上诸位的观点,晁错这个人,无论在学识、能力和道德上都很差,他的死不仅是咎由自取,更险些 ...


比较同意上面的看法。

最关键一个问题, 当时是否危机到非要采取激烈手段削藩。 诸王中吴王年龄已经相当大了, 几十年不反, 为什么晚年要反? 如果再等几年, 吴王是否自然死? 也就没有七国之乱。

如果看看封建英国和日本, 有多种办法可以减少藩王造反的可能。 推恩令为其一, 人质制度为其二。 把藩王和其分支分到各地为其三,晁错和明建文忠臣削藩过急过躁,次序紊乱,多少有点书生论事, 缺少政治手腕。

分封有利弊之处。 吕后死后吕家几乎篡政, 如果没有诸王, 天下大概会姓吕, 至少是一场大乱。 西汉末年,如果有强势刘氏诸王, 也许王莽改革也会慎重一点。

汉代分封诸王, 把大量土地分封给毫无功绩的刘氏诸王, 本来就不太高明。 分封诸王地盘太大,也不高明。 说到底, 还是一个政治哲学的问题,没搞清 到底为什么要分封, 利弊如何? 具体应该怎么做?

德川搞出德川三家,至少思路比刘邦清楚得多。
《削藩策》不如推恩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