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苏丹冲突源自石油 巴希尔自打“政治算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4:51:15
中国网4月19日讯 苏丹总统巴希尔18日发表讲话,誓言将南苏丹人民从最近的边界冲突中“解放”出来。巴希尔当天在喀土穆举行的苏丹全国大会党成员集会上发表讲话说,“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口号是把南苏丹人民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苏丹与南苏丹边界地区冲突近来急剧升温,南苏丹近来采取武装行动,从4月9日开始占领了苏丹南科尔多凡州的石油重镇黑格里格(Higlig)。苏丹则对南苏丹边界地区进行空中轰炸,甚至波及联合国在当地的一个营地。

  17日,双方士兵在边境地区隔河对战,导致22人死亡。战事还在像其他边境地区蔓延。

  美联社认为,巴希尔的强硬措辞可能导致苏丹与南苏丹冲突升级。巴希尔以措辞强硬闻名,他的军队出人意料地占领盛产石油的城镇,并宣布其为苏丹所有。但苏丹政府正通过外交渠道,试图解决双方问题。

  BBC记者总统巴希尔的讲话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一字不落地念出来。第二类,即兴发言,这一类往往表现出的态度会更强硬。苏丹总统巴希尔18号在执政党全国大会党举行的成员集会上发表的讲话,无疑是属于第二类。如果总统按他的话行事,苏丹和南苏丹就难免开战。

  苏丹总统巴希尔打算铲除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组织,以及他“事情是在哈季利季(Heglig)开始的,但是会在朱巴或者喀土穆结束”的言论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巴希尔的算盘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他需要一个外部敌人来促进团结。

  但是,苏丹武装部队已然捉襟见肘、疲于应对。苏丹还没有能够压下达尔富尔、南科尔多凡州和青尼罗的叛乱,也未能守住哈季利季。南苏丹在军事装备上落后于苏丹,并且目前已经关闭了输油管,尽管石油资源为其提供了高达98%的收入。虽然战争将给苏丹和南苏丹两方都造成灾难性后果,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向战争。

  苏丹原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双方2011年7月9日分开后,至今仍在为如何分割家产争论不休,而石油则是双方家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国家分裂之前,苏丹石油日常量是50万桶左右,其中四分之三产量来自南苏丹。但是,出口石油的输油管道、炼油厂和港口码头等设施都位于苏丹北方。这就造成了南苏丹有石油但是必须通过苏丹才能出口,而苏丹则拥有输油管道但是不拥有石油的窘境。如果双方的石油争端不能彻底解决,武装冲突很可能成为常态。(李雪)http://news.sohu.com/20120419/n341007958.shtml
中国网4月19日讯 苏丹总统巴希尔18日发表讲话,誓言将南苏丹人民从最近的边界冲突中“解放”出来。巴希尔当天在喀土穆举行的苏丹全国大会党成员集会上发表讲话说,“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口号是把南苏丹人民从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苏丹与南苏丹边界地区冲突近来急剧升温,南苏丹近来采取武装行动,从4月9日开始占领了苏丹南科尔多凡州的石油重镇黑格里格(Higlig)。苏丹则对南苏丹边界地区进行空中轰炸,甚至波及联合国在当地的一个营地。

  17日,双方士兵在边境地区隔河对战,导致22人死亡。战事还在像其他边境地区蔓延。

  美联社认为,巴希尔的强硬措辞可能导致苏丹与南苏丹冲突升级。巴希尔以措辞强硬闻名,他的军队出人意料地占领盛产石油的城镇,并宣布其为苏丹所有。但苏丹政府正通过外交渠道,试图解决双方问题。

  BBC记者总统巴希尔的讲话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演讲稿,一字不落地念出来。第二类,即兴发言,这一类往往表现出的态度会更强硬。苏丹总统巴希尔18号在执政党全国大会党举行的成员集会上发表的讲话,无疑是属于第二类。如果总统按他的话行事,苏丹和南苏丹就难免开战。

  苏丹总统巴希尔打算铲除苏丹人民解放运动组织,以及他“事情是在哈季利季(Heglig)开始的,但是会在朱巴或者喀土穆结束”的言论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巴希尔的算盘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他需要一个外部敌人来促进团结。

  但是,苏丹武装部队已然捉襟见肘、疲于应对。苏丹还没有能够压下达尔富尔、南科尔多凡州和青尼罗的叛乱,也未能守住哈季利季。南苏丹在军事装备上落后于苏丹,并且目前已经关闭了输油管,尽管石油资源为其提供了高达98%的收入。虽然战争将给苏丹和南苏丹两方都造成灾难性后果,然而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走向战争。

  苏丹原是非洲面积最大的国家。双方2011年7月9日分开后,至今仍在为如何分割家产争论不休,而石油则是双方家产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国家分裂之前,苏丹石油日常量是50万桶左右,其中四分之三产量来自南苏丹。但是,出口石油的输油管道、炼油厂和港口码头等设施都位于苏丹北方。这就造成了南苏丹有石油但是必须通过苏丹才能出口,而苏丹则拥有输油管道但是不拥有石油的窘境。如果双方的石油争端不能彻底解决,武装冲突很可能成为常态。(李雪)http://news.sohu.com/20120419/n3410079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