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军后勤补给之困:194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22:28
盟军后勤补给之困:1944

本篇已发表于《世界军事》2012年第4期,愿与各位同好分享,欢迎拍砖

部队需要高效的补给才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二战中的盟军深深理解人员和物资运输的重要性。在1944年的法国战役中,盟军由于补给困难多次被迫停止前进。

根据登陆作战之前的计算,盟军出动大批船只从6000公里以外的美国本土和其它地域向作为登陆集结地域的英国运送了167万作战部队(整个登陆部队近300万),600多万吨各类物资,4200辆坦克及其他履带车辆,14万辆运输车,1.2万架飞机和5700余艘舰船(其中后勤保障舰船4000余艘)。为了保障登陆,还在英国修建了秘密的补给、维修基地和100多座大型仓库,280公里铁路,126处野战军用机场,123处营区,13万张床位的医院群,2个日卸载量各为7000吨的人工港(等登陆后拖至诺曼底使用)。到1944年6月26日,盟军补给线的运载能力是每天5000吨油料,70天后上升到1万吨。部分油料是由运油船运到岸边,随后由管道、公路或铁路向前线输送的,此外还铺设了150公里的海底输油管线。

1944年6月,远征欧陆的“大君主”行动如期展开,先遣后勤部队的部分单位在登陆次日就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以协助美第1集团军在滩头登陆作业。为先遣后勤部队主力和交通管区的工作铺平道路。在随后的几周,由于盟军拥有空中优势,德军难以机动,再加上德军内部误判盟军主攻方向,盟军得以从容地扩大和巩固滩头阵地,不过德军迅速作出了反应,到7月初,盟军虽已向内陆推进了32公里,但前线还是陷入了一片混乱。

此时盟军在法国有14.8万辆各种车辆上路,57万吨补给运到。但由于前线进展甚微,且由于德军的空袭和破坏,法国的铁路系统在登陆后几个月内都无法正常工作。后方大量物资往往直接露天堆放,很少敷设防空伪装。7月底,诺曼底后方已扩展到极限,但港口大多还未能修复,严重影响了货物卸载。当时天气状况也不佳,同样增加了运输困难。

7月25日,盟军发起了“眼镜蛇”行动,美第1、第3集团军冲出了科唐坦半岛(Cotentin)。奥马尔•布莱德雷的第1集团军于7月31日夺取了阿弗朗热以南塞卢纳河上一处桥梁,此处可以西进布列塔尼,南渡卢瓦尔河,东进巴黎。但是别处的德军仍稳如磐石。盟军直到9月19日才占领布雷斯特港,而洛里昂港和潜艇基地知道1945年5月战争结束时仍在德军手中!

8月8日,科特尼•霍奇斯指挥的第1集团军与乔治•巴顿的第3集团军以及一些加拿大部队联手合围了法莱斯德军的21个师。此时,先遣后勤部队每天的燃油运量从30万加仑一下猛增到60万加仑。已升任第12集团军群司令的布莱德雷不得不下令暂停进攻,导致部分德军部队成功突围。

8月19日,美军继续追击败退的德军。盟军最高统帅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打算在当年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至1944年8月底九月初,盟军的登陆部队已经增加到49个师,同时占据了绝对的空中优势。战线宽度从比利时北部到法国南部,纵深直达德国的齐格菲防线。法国和比利时境内的德军部队不是撤出国境之外就是被包围,其中包括法国沿海的几个重要的海港。西北方向的英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群以英国陆军中将米尔斯•登普西的第2集团军打头在比利时境内向荷兰急速进军,目标直指安特卫普。而美国陆军第3集团军则在巴顿的带领下在萨尔方向高歌猛进。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但盟军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全线攻击打的轰轰烈烈的时候,后勤系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由于盟军可用的法国第一大深水港瑟堡(Cherbourg)在被夺取时港口设施已被德军破坏且科唐坦(Cotentin)半岛上并没有能够供大型补给舰自由停泊卸载的大型港口,其他深水港如敦刻尔克等还在德国人的手中。导致盟军的大多数补给依然来自于1944年6月“大君主”行动的原始登陆滩头。

公正地说,“大君主”行动中的后勤补给是非常之成功的。在没有合适可用港口的情况下盟军成功通过PLUTO(Pipe-Line Under The Ocean海底运输管道)和桑树人工AB港(Mulberry "A" & "B")初步建立了可大量供应盟军入侵诺曼底后勤补给需要的军事物流系统。在整个诺曼底战役期间为登陆的盟军部队提供了绝大部分人员、装备、油料、弹药、食品等补给,而且1944年6月位于奥马哈海滩供美军进攻部队使用的桑树人工A港被海峡风暴摧毁后盟军依然能够获得足够的作战资源直至八月中旬。为了实现艾森豪威尔“宽正面”进攻战略,盟军后勤补给单位组织了大量的车辆来运送前线所需补给,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这一行动渐渐变为长达600英里的长距离不间断运输——“红球特快”。虽然盟军通过组织大量车队昼夜不间断进行“红球特快”运输补给物资,全力恢复在D日期间被轰炸摧毁的铁路设施。后勤补给达到了勉强满足盟军每日的需求量的要求。但随着盟军挺进纵深的深入,后勤补给线还是在逐步拉长。

而此时作战部队每天消耗的油量已达80万加仑,仅8月24日一天,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就消耗了78.8万加仑燃油,这比两个集团军的单日配额还多!至8月28日这些来自于原始滩头的补给(包括桑树AB人工港)已经无法满足盟军部队继续挺进的需要。29日,巴顿进抵马恩河,6天之后,第3集团军的作战日志写道:“补给线迅速拉长,各卡车连压力极大。”巴顿只得使用紧急储备油料,并从其他部队“抢劫”。他的前进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连电话线和医疗用品之类的物资都出现了短缺。巴顿的军需官要求增派额外的卡车连和运输机以撤出伤员和运入补给。8月底,盟军出动了1000多架飞机给巴顿的前锋输送补给。这就避免了因缺乏补给而停止行动,打乱进攻节奏。同时美军还大量使用了缴获的德军物资。

德军撤过了塞纳河,穿过法国西北部退往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本土,巴顿紧随其后,于D日后的第79天在梅伦和枫丹白露渡过塞纳河,比“大君主”行动的计划提前了11天。按原计划,此时盟军应该在塞纳河停下,等待后勤部队跟进和补给基地前移。但巴顿没有这么做,他继续向前推进,燃料、弹药、食品和其他物资的消耗速度惊人,而这一些物资都要从322公里以外的诺曼底滩头运来。巴顿走得越远,消耗的燃料就越多,给他输送燃料的车辆消耗的燃料也就越多。补给状况很快恶化了,严重影响了作战行动。

8月初,各集团军被要求保留7天的物资储备,到27日,这个数字下降到5天。但这个要求还是过于乐观,因为美军95%的物资还堆积在诺曼底滩头附近,难以运入内陆。
盟军方面很少有人能在事前预料到推进速度会如此之快,以致补给出现如此大的问题。而车辆数量的不足更使补给问题雪上加霜。在第3集团军向德国边境猛冲的同时,先遣后勤部队在拼命维持补给线。不仅车辆数量不足,各单位协调不够,而且战区内需要补给的部队数量也比原计划多得多。

拿破仑相信一支大军是靠粮草前进的,但1944年的美军却很少步行。美国大兵们固然需要粮草,但可以通过使用当地缴获的敌军食品来维持。最紧缺的是燃油。没有油,美军的攻势只能暂停。德军把巴顿攻势的停止视为“西线奇迹”,而对美军来说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美军从诺曼底冲出之后就一直存在着补给问题,此时更是危机时刻。第1集团军每天需要物资约5500吨,包括2200吨燃油和1100吨弹药。巴顿的第3集团军每日需求是6000吨,包括1141吨燃油和2545吨弹药。此外,他还需要1.25万吨被服、建筑材料和1.5万吨储备弹药。

每天给前线输送3.9万吨补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可情况还在持续恶化。一连好几个星期只能运入最基本的物资,而且每天的运量仅够两天的消耗。现有的补给站是与作战部队同样的速度前移的。司机们长途奔袭来到补给站,却往往发现补给站已经前移了30~50公里。原计划给出的里程指标是每天80.5公里,但经常要多花上6、7个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而且车队经过的后方区域还有没肃清的敌军残余,因此常常遭到袭击。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诺曼底进攻当日盟军为了阻隔德军支援利用空袭的方式摧毁的铁轨在8月底被部分修复并投入使用,为盟军提供了一个非常经济的物资运输手段。可惜的是接近塞纳河东岸的铁路系统损毁严重,所以无法扩大盟军后勤补给线的可延伸距离。如此一来,夺取安特卫普这个内陆深水港日益成为盟军的首要任务——盟军必须尽快夺取安特卫普并且将其尽快投入使用以使后续攻势行动继续进行下去。如其不然,所有的军事行动将被迫停止。英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先头部队为夺取安特卫普城卯足了劲,第三十军军长布莱恩•霍罗克斯中将命令下属各部“发疯似的不断前进”。9月4日凌晨,在比利时地下组织的配合下,英军第11装甲师成功进入安特卫普城。该师花了36小时肃清了城内惊慌失措的德军,保住了安特卫普城的所有港口设施。

安特卫普港虽然被完好夺取了,但夺取并不代表能够使用。内陆深水港是安特卫普的优势,处于内陆可以让该港口能够大大缩短后勤补给物资的陆上运输路程。但同样也是其劣势,由于安特卫普港是由斯海尔德河连接英吉利海峡,而斯海尔德河并未被盟军肃清——德国国防军军第15集团军占据着布吕赫以北和阿克瑟尔地区,牢牢的控制着斯海尔德河河口地区,整个河道不光有德军布下的水雷还有两岸的德国驻军,故此盟军依然无法立刻运作安特卫普港口。结果就变成了安特卫普港口运作时间并不取决于英军第二集团军何时拿下该港,而是加拿大第1集团军何时能够肃清卡在河口的德军部队。由于后勤补给所限,加军的攻势已经不得不被迫停止下来,而英军部队拿下安特卫普后十分疲惫,加上同样担心后勤补给不足等问题。整个英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攻势在拿下港口之后开始放缓至原地休整,停步不前。此时的英军指挥员心里只有休整部队,补充人员、弹药和装备,等待着发起下一轮大规模进攻战役。眼睛完全集中向了莱茵河方向,为尽快打入德国结束战争做准备。盟军后勤补给之困:1944

本篇已发表于《世界军事》2012年第4期,愿与各位同好分享,欢迎拍砖

部队需要高效的补给才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二战中的盟军深深理解人员和物资运输的重要性。在1944年的法国战役中,盟军由于补给困难多次被迫停止前进。

根据登陆作战之前的计算,盟军出动大批船只从6000公里以外的美国本土和其它地域向作为登陆集结地域的英国运送了167万作战部队(整个登陆部队近300万),600多万吨各类物资,4200辆坦克及其他履带车辆,14万辆运输车,1.2万架飞机和5700余艘舰船(其中后勤保障舰船4000余艘)。为了保障登陆,还在英国修建了秘密的补给、维修基地和100多座大型仓库,280公里铁路,126处野战军用机场,123处营区,13万张床位的医院群,2个日卸载量各为7000吨的人工港(等登陆后拖至诺曼底使用)。到1944年6月26日,盟军补给线的运载能力是每天5000吨油料,70天后上升到1万吨。部分油料是由运油船运到岸边,随后由管道、公路或铁路向前线输送的,此外还铺设了150公里的海底输油管线。

1944年6月,远征欧陆的“大君主”行动如期展开,先遣后勤部队的部分单位在登陆次日就踏上了法国的土地,以协助美第1集团军在滩头登陆作业。为先遣后勤部队主力和交通管区的工作铺平道路。在随后的几周,由于盟军拥有空中优势,德军难以机动,再加上德军内部误判盟军主攻方向,盟军得以从容地扩大和巩固滩头阵地,不过德军迅速作出了反应,到7月初,盟军虽已向内陆推进了32公里,但前线还是陷入了一片混乱。

此时盟军在法国有14.8万辆各种车辆上路,57万吨补给运到。但由于前线进展甚微,且由于德军的空袭和破坏,法国的铁路系统在登陆后几个月内都无法正常工作。后方大量物资往往直接露天堆放,很少敷设防空伪装。7月底,诺曼底后方已扩展到极限,但港口大多还未能修复,严重影响了货物卸载。当时天气状况也不佳,同样增加了运输困难。

7月25日,盟军发起了“眼镜蛇”行动,美第1、第3集团军冲出了科唐坦半岛(Cotentin)。奥马尔•布莱德雷的第1集团军于7月31日夺取了阿弗朗热以南塞卢纳河上一处桥梁,此处可以西进布列塔尼,南渡卢瓦尔河,东进巴黎。但是别处的德军仍稳如磐石。盟军直到9月19日才占领布雷斯特港,而洛里昂港和潜艇基地知道1945年5月战争结束时仍在德军手中!

8月8日,科特尼•霍奇斯指挥的第1集团军与乔治•巴顿的第3集团军以及一些加拿大部队联手合围了法莱斯德军的21个师。此时,先遣后勤部队每天的燃油运量从30万加仑一下猛增到60万加仑。已升任第12集团军群司令的布莱德雷不得不下令暂停进攻,导致部分德军部队成功突围。

8月19日,美军继续追击败退的德军。盟军最高统帅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打算在当年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至1944年8月底九月初,盟军的登陆部队已经增加到49个师,同时占据了绝对的空中优势。战线宽度从比利时北部到法国南部,纵深直达德国的齐格菲防线。法国和比利时境内的德军部队不是撤出国境之外就是被包围,其中包括法国沿海的几个重要的海港。西北方向的英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群以英国陆军中将米尔斯•登普西的第2集团军打头在比利时境内向荷兰急速进军,目标直指安特卫普。而美国陆军第3集团军则在巴顿的带领下在萨尔方向高歌猛进。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但盟军没有想到的是,就在全线攻击打的轰轰烈烈的时候,后勤系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由于盟军可用的法国第一大深水港瑟堡(Cherbourg)在被夺取时港口设施已被德军破坏且科唐坦(Cotentin)半岛上并没有能够供大型补给舰自由停泊卸载的大型港口,其他深水港如敦刻尔克等还在德国人的手中。导致盟军的大多数补给依然来自于1944年6月“大君主”行动的原始登陆滩头。

公正地说,“大君主”行动中的后勤补给是非常之成功的。在没有合适可用港口的情况下盟军成功通过PLUTO(Pipe-Line Under The Ocean海底运输管道)和桑树人工AB港(Mulberry "A" & "B")初步建立了可大量供应盟军入侵诺曼底后勤补给需要的军事物流系统。在整个诺曼底战役期间为登陆的盟军部队提供了绝大部分人员、装备、油料、弹药、食品等补给,而且1944年6月位于奥马哈海滩供美军进攻部队使用的桑树人工A港被海峡风暴摧毁后盟军依然能够获得足够的作战资源直至八月中旬。为了实现艾森豪威尔“宽正面”进攻战略,盟军后勤补给单位组织了大量的车辆来运送前线所需补给,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这一行动渐渐变为长达600英里的长距离不间断运输——“红球特快”。虽然盟军通过组织大量车队昼夜不间断进行“红球特快”运输补给物资,全力恢复在D日期间被轰炸摧毁的铁路设施。后勤补给达到了勉强满足盟军每日的需求量的要求。但随着盟军挺进纵深的深入,后勤补给线还是在逐步拉长。

而此时作战部队每天消耗的油量已达80万加仑,仅8月24日一天,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就消耗了78.8万加仑燃油,这比两个集团军的单日配额还多!至8月28日这些来自于原始滩头的补给(包括桑树AB人工港)已经无法满足盟军部队继续挺进的需要。29日,巴顿进抵马恩河,6天之后,第3集团军的作战日志写道:“补给线迅速拉长,各卡车连压力极大。”巴顿只得使用紧急储备油料,并从其他部队“抢劫”。他的前进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连电话线和医疗用品之类的物资都出现了短缺。巴顿的军需官要求增派额外的卡车连和运输机以撤出伤员和运入补给。8月底,盟军出动了1000多架飞机给巴顿的前锋输送补给。这就避免了因缺乏补给而停止行动,打乱进攻节奏。同时美军还大量使用了缴获的德军物资。

德军撤过了塞纳河,穿过法国西北部退往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本土,巴顿紧随其后,于D日后的第79天在梅伦和枫丹白露渡过塞纳河,比“大君主”行动的计划提前了11天。按原计划,此时盟军应该在塞纳河停下,等待后勤部队跟进和补给基地前移。但巴顿没有这么做,他继续向前推进,燃料、弹药、食品和其他物资的消耗速度惊人,而这一些物资都要从322公里以外的诺曼底滩头运来。巴顿走得越远,消耗的燃料就越多,给他输送燃料的车辆消耗的燃料也就越多。补给状况很快恶化了,严重影响了作战行动。

8月初,各集团军被要求保留7天的物资储备,到27日,这个数字下降到5天。但这个要求还是过于乐观,因为美军95%的物资还堆积在诺曼底滩头附近,难以运入内陆。
盟军方面很少有人能在事前预料到推进速度会如此之快,以致补给出现如此大的问题。而车辆数量的不足更使补给问题雪上加霜。在第3集团军向德国边境猛冲的同时,先遣后勤部队在拼命维持补给线。不仅车辆数量不足,各单位协调不够,而且战区内需要补给的部队数量也比原计划多得多。

拿破仑相信一支大军是靠粮草前进的,但1944年的美军却很少步行。美国大兵们固然需要粮草,但可以通过使用当地缴获的敌军食品来维持。最紧缺的是燃油。没有油,美军的攻势只能暂停。德军把巴顿攻势的停止视为“西线奇迹”,而对美军来说却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灾难。

美军从诺曼底冲出之后就一直存在着补给问题,此时更是危机时刻。第1集团军每天需要物资约5500吨,包括2200吨燃油和1100吨弹药。巴顿的第3集团军每日需求是6000吨,包括1141吨燃油和2545吨弹药。此外,他还需要1.25万吨被服、建筑材料和1.5万吨储备弹药。

每天给前线输送3.9万吨补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可情况还在持续恶化。一连好几个星期只能运入最基本的物资,而且每天的运量仅够两天的消耗。现有的补给站是与作战部队同样的速度前移的。司机们长途奔袭来到补给站,却往往发现补给站已经前移了30~50公里。原计划给出的里程指标是每天80.5公里,但经常要多花上6、7个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而且车队经过的后方区域还有没肃清的敌军残余,因此常常遭到袭击。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诺曼底进攻当日盟军为了阻隔德军支援利用空袭的方式摧毁的铁轨在8月底被部分修复并投入使用,为盟军提供了一个非常经济的物资运输手段。可惜的是接近塞纳河东岸的铁路系统损毁严重,所以无法扩大盟军后勤补给线的可延伸距离。如此一来,夺取安特卫普这个内陆深水港日益成为盟军的首要任务——盟军必须尽快夺取安特卫普并且将其尽快投入使用以使后续攻势行动继续进行下去。如其不然,所有的军事行动将被迫停止。英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群先头部队为夺取安特卫普城卯足了劲,第三十军军长布莱恩•霍罗克斯中将命令下属各部“发疯似的不断前进”。9月4日凌晨,在比利时地下组织的配合下,英军第11装甲师成功进入安特卫普城。该师花了36小时肃清了城内惊慌失措的德军,保住了安特卫普城的所有港口设施。

安特卫普港虽然被完好夺取了,但夺取并不代表能够使用。内陆深水港是安特卫普的优势,处于内陆可以让该港口能够大大缩短后勤补给物资的陆上运输路程。但同样也是其劣势,由于安特卫普港是由斯海尔德河连接英吉利海峡,而斯海尔德河并未被盟军肃清——德国国防军军第15集团军占据着布吕赫以北和阿克瑟尔地区,牢牢的控制着斯海尔德河河口地区,整个河道不光有德军布下的水雷还有两岸的德国驻军,故此盟军依然无法立刻运作安特卫普港口。结果就变成了安特卫普港口运作时间并不取决于英军第二集团军何时拿下该港,而是加拿大第1集团军何时能够肃清卡在河口的德军部队。由于后勤补给所限,加军的攻势已经不得不被迫停止下来,而英军部队拿下安特卫普后十分疲惫,加上同样担心后勤补给不足等问题。整个英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攻势在拿下港口之后开始放缓至原地休整,停步不前。此时的英军指挥员心里只有休整部队,补充人员、弹药和装备,等待着发起下一轮大规模进攻战役。眼睛完全集中向了莱茵河方向,为尽快打入德国结束战争做准备。
在巴顿的传记里提到过另一件事(一个隐秘的丑闻),当时有一批3吨卡车(好像是3000辆)的发动机以及该型卡车所有的备用发动机都是坏的,导致了大约800吨/天的运力缺口,足以供应两个装甲师。
大君主行动?

莫非是霸王行动?
古猛龙 发表于 2012-3-31 12:51
大君主行动?

莫非是霸王行动?
对,就是
写完了?好像意犹未尽啊
本文曾在杂志发表,授予三级精华。欢迎各位会员多写原创,如有原创军事历史文章,请先与 新侨联委员 联系,协商投稿事宜。一旦原创文章发表到杂志后再发到历史区,一律给予三级精华顶级荣誉
后面就该是铁钳行动了吧,果然打仗还是拼国力啊。
不错的文,现在《世界军事》上这种文少见了,赞一个
大国,强国间的战争拼的就是后勤。
赚点经验也不容易啊。哎,继续……{:soso_e123:}
看了布莱德雷将军的传记,其中也记叙了关于盟军夺取低地国家的港口以缓解盟军补给问题,如果盟军内部协调顺畅,没有争夺军功和影响力的因素,夺取这些港口就没有那么多麻烦了,德军早就被清理了,港口早就能顺利为盟军提供补给了
那几个港口还是有很多德军集群守卫的,你打吧伤亡大了你是增兵还是不增兵,一旦陷进去会推迟解放柏林的时间,在当时可就是绝对的政治不正确,所以盟军也就是对布鲁塞尔打的较为上心,其他的地方能孤立都孤立。
古猛龙 发表于 2012-3-31 12:51
大君主行动?

莫非是霸王行动?
OPERATION OVERLORD

大陆翻译为 霸王行动

港台翻译为 大君主行动
西安网站建设xauke.com
毕竟盟军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大拼国力,纳粹渺小了
所以说要攻击台湾的话,后勤保障要远远超过“霸王行动”
为供应蒙蒂,经常需要艾克亲自出面来压巴顿。
这样大规模的登陆战,估计是人类历史上的唯一一次了
其实盟军也就是推进的稍微慢了点

假以时日
还是会压垮德国

晚不了几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