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一些发动机的老资料——十年预研之花结成核心机丰硕之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50:25


十年预研之花结成核心机丰硕之果

    1992年岁木之际,航空发动机研制佳音频频传来,继11月30日608所40号机准燃气发生器试车物理转速达到100%之后,12月12日624所中推核心机地面台架试车又达到换算转速101.3%。这是我国以预研为基础用崭新的方法研制出来的核心机。其研制过程突破了过去30多年来测仿、缩形、借用和“拿来”的方法和程序,从预研起步,继而进行三大部件研究,最后精心设计出了核心机。这种研制方法和研制程序,值得总结和推广。这个初战的胜利,值得我们庆贺。
    中推核心机研制进度这样快,工艺技术难点解决得如此顺利,除了厂、所、院校,团结协作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之外,我部林宗棠部长亲临现场指挥,发动机总公司领导深入基层检查督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从核心机研制的全过程来着,十年预研为之奠定了基础,三大核心部件研制为其铺平了道路。否则将是“五米之炊”,其他的力量再大,也无法获得成功。
二、发动机研制方法的回顾和对比
    30多年来,由于没有预研基础,仅靠革命热情“敢想敢干”,在试验、加工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摘发动机研制,吃足了苦头,教训太深。例如,用“缩形”方法设计的喷发—1A,是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是“大跃进”的产物。半年设计出图,半年加工试制.于1958年7月顺利地装上自行研制的歼教—1飞机上天试飞。当年9月两架教练机飞往北京接受中央领导同志的检阅,那种轰烈一时的场面现在还记忆犹新。可是飞机于10月飞返沈阳途中,1台发动机发生故障,分解检查发现有一片涡轮叶片叶尖排气边缘折断一块。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未做结构强度和振动试验,更不会有故障分析研究,因此发动机研制工作中断。
    1959年自行研制的红旗—2A发动机,也是“大跃进”的产物,它是以涡喷6为原淮机自行设计的具有单转子轴流压气机和加力燃烧室的纯喷气发动机、除了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部件做了气动性能验证性试验外,绝大部分试验条件尚不具备,更谈不上做结构强度试验,预先研究根本不可能。在410厂党委的领导下,技术人员和工人日夜加班突击,用了8个月的时间,整机加工装配完成,在1959年9月,十年大庆前夕,装上试车合运转,顺利地起动点火,向部报捷。但在调试中出现转速悬挂,推不上去,机匣大量漏油等问题,因难重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研制中途停止。
    1963年开始自行设计涡扇6发动机(910)。由于未认真吸取50年代研制发动机的教训,仍然没有部件预研的基础,更没有研制核心机的准备,而是重复以往的老路。原计划先进行压气机部件设计和试验,经过验证后,再进行整机试验。但由于当时领导根本认识不到部件试验的重要性,因此压气机试验件图纸送达工厂后,加上进度一拖再拖,最后只好被迫进入整机试车。然而,发动机上台以后不能顺利起动;在推大转速的过程中,出现振动大、“放炮”(喘振)和高温三大故障,无法排除。如此调试数年,只好重新设计压气机和燃烧室,再做试验。经过多次反复,发动机才达到最大转速。后来由于计划多变,资金严重不足,加工力量得不到解决、打打停停地拖了20多年,加之其它错综复杂的原因,1983年终于停止研制。
    由于30多年来没有认真地有领导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纠正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研制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沿着老路走得太远,造成了发动机科研设计的巨大损失。1978年以后,开始抓预研计划立项,认识到发动机研制需走核心机、验证机的道路。但是丰要领导的思想并未完全统一。对于发功机预研与发动机研制的依存关系,部件试验对整机试验的基础关系。直到80年代后期才逐步有所认识。
    将过去30多年的研制历史与这次中推核心机的初步胜利对比一下,发人深思。
三、高推预研成果与中推核心机的研制
    众所周知,核心机是预研与型号研制之间的桥梁,也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可以把发动机预研与型号研制的关系,比作水源与水、树根与树木的关系,没有预研,就不能掌握核心机部件的原始特性,摸不清它的脾气,也无法根据这些特性寻找部件之间的匹配条件,一旦发现核心机工作不正常,就难以找出问题,加以排除。因此,预研是能否牢牢掌握零部件设计特性的关键环节,是发动机研制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要害问题。
    现在回顾一下中推核心机的预研情况。自1980年开始的顶研,历时10年。由于经费不足,数次调整计划。主要围绕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三大核心部件进行研究,开题120个,完成118个,涉及总体、压气机、主燃烧室、混轮、加力、喷口和强度控制等10个专业的部件和系统。
    压气机除了完成气动特性计算、叶片造型和叶栅设计外,还进行了变弯角、串列式、65系列、双圆弧及可控扩散叶型等60多套叶栅的试验研究。井首先将这些研究成果和设计体系在单级跨音压气机中进行了成功的验证。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七级高压压气机的设汁和试验研究,经过2级、4级和7级迭加试验,达到了设计指标,满足了中推核心机的设计要求。这样,就模到了压气机的脾气(特性)、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为核心机调试争取了主动权,成功的把握更大了。
    燃烧室完成了短突扩压器、抽气扩压器、点火、气动雾化和蒸发管喷嘴、火焰筒头部流场、流量分配和90度扇形试验件等项研究工作。在对气动雾化喷嘴和蒸发管喷嘴两者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了适合于短环形燃烧室的最佳方案,实现了优化设计,所得结果相当于RB199发动机主燃烧室的水平。
    涡轮工作完成了大载荷跨音速涡轮气动设计、造型、叶柳绕流计算、特性计算和叶栅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负荷跨音速涡轮气动设计体系,并加工出缩尺比0.8的模型试验件,主要气动性能指标相当于美国F404发动机的水平。
    在涡轮冷却方面,通过大量基础性研究,掌提了一套先进的设计计算方法和计算机程序,完成了对流—冲击—气膜复合气冷叶片的试验研究工作。平均降温水平,导叶达到361—438K.动叶达到320—357K。这是高推预研的重大收获之一,也是中推核心机与国外发动机性能相比具有先进性的标志。
    此外,还有发动机数字式电子控制研究等,也给中推核心机奠定了较好的预研基础。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预研工作中部件的结构强度、疲劳性能,虽曾开题研究,但直到中椎核心机上台运转,还有一些部件的强度、疲劳试验尚未开始或完成。为了保证今后核心机的顺利调试,缺的试验必须抓紧做完。
四、运用预研成果开展三大部件的研究
    为了扎实地做好研究工作,减少技术风险,缩短研制周期,1989年7月以624所为主组成的联合预研组在高推预研的基础上从中推核心机的性能要求出发,开始进行三大部件的研究。这是将预研成果转化为核心机的不可缺少的中间步骤。在进行七级高压压气机攻关的同时,开展了与之匹配的带气动雾化喷嘴的短环形燃烧室和全尺寸高温祸轮的研制。这是将预研推进到中推核心机先进部件研制的必由之路,是发动机研制规律的客观要求,为中推核心机研制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三大部件的研究中,不仅做了理论计算和分析,而且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由于有了高推预研的技术基础,三大部件的研究周期比预研缩短很多,而且所得成果十分重要。不仅提供了高压压气饥的气动特性及高、低不同转速和不同空气流量下的喘振裕度.而且通过主燃烧室部件的试验得到了不同空气流量下的供油特性等,为核心机上台调试时顺利起动,推到大转速,加、减速性,熄火和超温等提供了必须的数据,使核心机的调试方案和实施措施切实可行,确保了调试的顺利进行。这是我们过去历次新机研制所不能获得的资料。
    1)十年高推预研成果,为中推核心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是中推核心机调试比较顺利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亲生的娃娃比抱来的好抚养”,“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才是最扎实的”;对比过去,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
    2)高惟预研成果必须应用于核心机或型号研制工程。经过鉴别和选择,才能发挥顶研的基础作用。
    3)从高推预研到中推核心机研制,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4)在发动机总公司的领导下,624所和有关厂、所、院校团结协作,既注意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又紧紧依靠工厂的加工试制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完成了中推核心机的研制任务。这种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应当继续发扬。
    航空发动机行业是高技术产业,必须投人大量资金,经过多次型号研制的磨练,通过预研积累雄厚技术储备和实践经验,才能逐步掌根研制工作的主动权。在研制过程中难免碰到挫折或失败。中推核心机推到最大转速,仅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潜在的性能衰减,结构强度疲劳故障尚未得到暴露。今后的研制征途还很长,预先研究任务繁重。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再接再励,巩固成绩,谦虚谨慎,切勿掉以轻心。
发表日期1993年2月

十年预研之花结成核心机丰硕之果

    1992年岁木之际,航空发动机研制佳音频频传来,继11月30日608所40号机准燃气发生器试车物理转速达到100%之后,12月12日624所中推核心机地面台架试车又达到换算转速101.3%。这是我国以预研为基础用崭新的方法研制出来的核心机。其研制过程突破了过去30多年来测仿、缩形、借用和“拿来”的方法和程序,从预研起步,继而进行三大部件研究,最后精心设计出了核心机。这种研制方法和研制程序,值得总结和推广。这个初战的胜利,值得我们庆贺。
    中推核心机研制进度这样快,工艺技术难点解决得如此顺利,除了厂、所、院校,团结协作发扬无私奉献精神之外,我部林宗棠部长亲临现场指挥,发动机总公司领导深入基层检查督战,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从核心机研制的全过程来着,十年预研为之奠定了基础,三大核心部件研制为其铺平了道路。否则将是“五米之炊”,其他的力量再大,也无法获得成功。
二、发动机研制方法的回顾和对比
    30多年来,由于没有预研基础,仅靠革命热情“敢想敢干”,在试验、加工条件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摘发动机研制,吃足了苦头,教训太深。例如,用“缩形”方法设计的喷发—1A,是我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是“大跃进”的产物。半年设计出图,半年加工试制.于1958年7月顺利地装上自行研制的歼教—1飞机上天试飞。当年9月两架教练机飞往北京接受中央领导同志的检阅,那种轰烈一时的场面现在还记忆犹新。可是飞机于10月飞返沈阳途中,1台发动机发生故障,分解检查发现有一片涡轮叶片叶尖排气边缘折断一块。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未做结构强度和振动试验,更不会有故障分析研究,因此发动机研制工作中断。
    1959年自行研制的红旗—2A发动机,也是“大跃进”的产物,它是以涡喷6为原淮机自行设计的具有单转子轴流压气机和加力燃烧室的纯喷气发动机、除了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部件做了气动性能验证性试验外,绝大部分试验条件尚不具备,更谈不上做结构强度试验,预先研究根本不可能。在410厂党委的领导下,技术人员和工人日夜加班突击,用了8个月的时间,整机加工装配完成,在1959年9月,十年大庆前夕,装上试车合运转,顺利地起动点火,向部报捷。但在调试中出现转速悬挂,推不上去,机匣大量漏油等问题,因难重重。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研制中途停止。
    1963年开始自行设计涡扇6发动机(910)。由于未认真吸取50年代研制发动机的教训,仍然没有部件预研的基础,更没有研制核心机的准备,而是重复以往的老路。原计划先进行压气机部件设计和试验,经过验证后,再进行整机试验。但由于当时领导根本认识不到部件试验的重要性,因此压气机试验件图纸送达工厂后,加上进度一拖再拖,最后只好被迫进入整机试车。然而,发动机上台以后不能顺利起动;在推大转速的过程中,出现振动大、“放炮”(喘振)和高温三大故障,无法排除。如此调试数年,只好重新设计压气机和燃烧室,再做试验。经过多次反复,发动机才达到最大转速。后来由于计划多变,资金严重不足,加工力量得不到解决、打打停停地拖了20多年,加之其它错综复杂的原因,1983年终于停止研制。
    由于30多年来没有认真地有领导地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纠正发动机研制方法和研制程序方面存在的问题,沿着老路走得太远,造成了发动机科研设计的巨大损失。1978年以后,开始抓预研计划立项,认识到发动机研制需走核心机、验证机的道路。但是丰要领导的思想并未完全统一。对于发功机预研与发动机研制的依存关系,部件试验对整机试验的基础关系。直到80年代后期才逐步有所认识。
    将过去30多年的研制历史与这次中推核心机的初步胜利对比一下,发人深思。
三、高推预研成果与中推核心机的研制
    众所周知,核心机是预研与型号研制之间的桥梁,也是两者之间的过渡。可以把发动机预研与型号研制的关系,比作水源与水、树根与树木的关系,没有预研,就不能掌握核心机部件的原始特性,摸不清它的脾气,也无法根据这些特性寻找部件之间的匹配条件,一旦发现核心机工作不正常,就难以找出问题,加以排除。因此,预研是能否牢牢掌握零部件设计特性的关键环节,是发动机研制能否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的要害问题。
    现在回顾一下中推核心机的预研情况。自1980年开始的顶研,历时10年。由于经费不足,数次调整计划。主要围绕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三大核心部件进行研究,开题120个,完成118个,涉及总体、压气机、主燃烧室、混轮、加力、喷口和强度控制等10个专业的部件和系统。
    压气机除了完成气动特性计算、叶片造型和叶栅设计外,还进行了变弯角、串列式、65系列、双圆弧及可控扩散叶型等60多套叶栅的试验研究。井首先将这些研究成果和设计体系在单级跨音压气机中进行了成功的验证。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七级高压压气机的设汁和试验研究,经过2级、4级和7级迭加试验,达到了设计指标,满足了中推核心机的设计要求。这样,就模到了压气机的脾气(特性)、特点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为核心机调试争取了主动权,成功的把握更大了。
    燃烧室完成了短突扩压器、抽气扩压器、点火、气动雾化和蒸发管喷嘴、火焰筒头部流场、流量分配和90度扇形试验件等项研究工作。在对气动雾化喷嘴和蒸发管喷嘴两者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了适合于短环形燃烧室的最佳方案,实现了优化设计,所得结果相当于RB199发动机主燃烧室的水平。
    涡轮工作完成了大载荷跨音速涡轮气动设计、造型、叶柳绕流计算、特性计算和叶栅试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负荷跨音速涡轮气动设计体系,并加工出缩尺比0.8的模型试验件,主要气动性能指标相当于美国F404发动机的水平。
    在涡轮冷却方面,通过大量基础性研究,掌提了一套先进的设计计算方法和计算机程序,完成了对流—冲击—气膜复合气冷叶片的试验研究工作。平均降温水平,导叶达到361—438K.动叶达到320—357K。这是高推预研的重大收获之一,也是中推核心机与国外发动机性能相比具有先进性的标志。
    此外,还有发动机数字式电子控制研究等,也给中推核心机奠定了较好的预研基础。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预研工作中部件的结构强度、疲劳性能,虽曾开题研究,但直到中椎核心机上台运转,还有一些部件的强度、疲劳试验尚未开始或完成。为了保证今后核心机的顺利调试,缺的试验必须抓紧做完。
四、运用预研成果开展三大部件的研究
    为了扎实地做好研究工作,减少技术风险,缩短研制周期,1989年7月以624所为主组成的联合预研组在高推预研的基础上从中推核心机的性能要求出发,开始进行三大部件的研究。这是将预研成果转化为核心机的不可缺少的中间步骤。在进行七级高压压气机攻关的同时,开展了与之匹配的带气动雾化喷嘴的短环形燃烧室和全尺寸高温祸轮的研制。这是将预研推进到中推核心机先进部件研制的必由之路,是发动机研制规律的客观要求,为中推核心机研制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三大部件的研究中,不仅做了理论计算和分析,而且进行了大量试验验证。由于有了高推预研的技术基础,三大部件的研究周期比预研缩短很多,而且所得成果十分重要。不仅提供了高压压气饥的气动特性及高、低不同转速和不同空气流量下的喘振裕度.而且通过主燃烧室部件的试验得到了不同空气流量下的供油特性等,为核心机上台调试时顺利起动,推到大转速,加、减速性,熄火和超温等提供了必须的数据,使核心机的调试方案和实施措施切实可行,确保了调试的顺利进行。这是我们过去历次新机研制所不能获得的资料。
    1)十年高推预研成果,为中推核心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是中推核心机调试比较顺利的根本保证。实践证明,“亲生的娃娃比抱来的好抚养”,“自己琢磨出来的东西,才是最扎实的”;对比过去,很容易得到这样的结论。
    2)高惟预研成果必须应用于核心机或型号研制工程。经过鉴别和选择,才能发挥顶研的基础作用。
    3)从高推预研到中推核心机研制,探索出了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4)在发动机总公司的领导下,624所和有关厂、所、院校团结协作,既注意发挥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又紧紧依靠工厂的加工试制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完成了中推核心机的研制任务。这种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应当继续发扬。
    航空发动机行业是高技术产业,必须投人大量资金,经过多次型号研制的磨练,通过预研积累雄厚技术储备和实践经验,才能逐步掌根研制工作的主动权。在研制过程中难免碰到挫折或失败。中推核心机推到最大转速,仅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潜在的性能衰减,结构强度疲劳故障尚未得到暴露。今后的研制征途还很长,预先研究任务繁重。应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再接再励,巩固成绩,谦虚谨慎,切勿掉以轻心。
发表日期1993年2月
航空发动机发展及研制的经验教训
(此文为北航继续教育学院高研班讲课教材1996年)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按照航空专业技术高级人才研修班(简称高研班)的办班要求,从1993年开始组织教授、专家们除编写高研班的教材外,还随时将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涌现出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和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经验教训编写成补充教材或参考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所获得的任何科技成果、发现乃至发明,都是与科技工作者的老前辈在长期的实践巾取得的经验、教训分不开的,他们的经验、教训无疑是无价之宝它对当前年轻一代,特别是对战斗在航空工业第—线并准备培养成型号总师、副总师和科技带头人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对于他们雄踞高处、鸟瞰全局、追溯往昔、注视今天、创造未来,无疑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正缘于此,我们将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常委,数十年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制及其领导工作的老前辈吴大观同志为高研班写的“航空发动机发展及研制的经验教训”讲稿,编印成航空发动机高研班的专用参考资料发给每位学员。希望以它的真理性科学性,给人以智慧、底蕴和力量,或为指南,或为标引,引导战斗在航空工业第—线的年轻科技工作者在崎岖、艰险的科技工作大道上,左拼搏,右攀登!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期待和共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专业技术高级人才研修中心
1996年11月
一、概述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振奋精神,走出自己的道路!
“航空发动机是各型飞机的速度、高度、航程、噪声、机动性和有效载重的决定因素”。
“航空发动机它不仅是6机的推进动力,而旦是推进飞机发展的重要动力”。
(以下部分略)
二、走向2l世纪航空发动机挑战的关键技术提要
    8)我国航空涡轮发动机行业发展简况
    1951年4月至1956年8月
    我国航空工业采取积极发展战略.是发动机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抗美接朝战争的需要。我国发动机行业的发展,走了由修理、制造零件到仿制整机的道路。在这个时期,高层决策层重视,航空工业领导机构成立。
    1956年9月至1961年5月
    我国已开始自行研制PF(喷发)-1涡轮喷气发动机,其所订的性能指标比较实际。研制工作历时—年,1958年7月进行试飞,准备正式装备歼教—1飞机,但是空军希望购买外国飞机,此项目下马。之后,又上马东风—107发动机项目,研制不到一年,在大跃进的环境下,又上马M=2.5,H=2.5km的东风-113飞机及发动机,但其指标被盲目拔高,脱离我国当时的实际研究水平。同时,从原苏联引进的WP—6发动机生产线上生产的发动机,发生多起质量事故,中央下令“停产,抓质量”,两个东风型号和发动机都停止研制。
    1961年6月至1966年5月
    国防科委第六研究院成立,也相继成立飞机及发动机研究所,并提出成立飞机发动机试制机厂的设想,但因“厂所结合”,该计划搁浅。在“备战”思想的指导下,航空部建立多套工厂,生产大量飞机、发动机。大量资金投到“三线”,发动机试制需要的大量资金得不到满足,910、950发动机研制拉开序幕,是航空发动机科研发展的黄金时代。
    19M年6月至1976年10月
    “十年动乱”时期,航空工业部院合并,1963年开始厂所结合,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开始从英国引进“斯贝”发动机,并建立配套工厂。
    1976年10月至1986年10月
    910发动机项目下马,x x x和x x号机的研制开始。1978年召开航空科技大会,大会制订了预研计划,把预研工作提高到重要的位置,1982年4月第六研究院撤消。开始了小型发动机x x号机的研制。
  1986年10月至现在
    改革开放给航空工业带来了新的活力。xxx、xx号、xx号机研制,“中推”发动机等工作正常进行。和俄罗斯进行合作,引进xxx、xx、xx。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力争在短时期内提高航空技术10—20年。
三、航空发动机行业45年的成就
    1)建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配套比较齐全的科研、生产、教育相结合的航空发动机行业体系。
    2)为空、海军、民航提供了大批航空发动机,基本满足了空军作战和飞行训练的需要。飞机27种60型15000多架,发动机25种5300台。
    3)初步走上军民结合的道路,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4)培养造就了一批高级科技人才和一支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
    航空发动机行业成就巨大,但是遗憾和教训也不少。最大的遗憾莫过于45年来我国未能自行研制出一台发动机,总是跳不出仿制的圈子和长期以来不能认真吸取教训和找到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科学规律.认识上还有分歧。参加发动机行业的科研人员,老工人,尤其是一批已经或即将离退休的老同志,更感揣揣不安。
    近五六年来,由于党和国家,总公司的领导,对发动机行业的重视,资金投入比过去有了倾斜.有些研究所的设备得到了改造和加强,对俄和西方国家签定了诸多技术合作合同,使发动机行业的预先研究和型号研制,技术上和试验设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补充。从而“八五”期间发动机的预研和型号研制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如果常此保持稳步发展下去.发动机新机研制进入21世纪将会有根本性的转变,发动机跟不上飞机的发展局面,将会很快扭转。
四、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特点和经验教训
    1)研制条件要求高,需要符合科研规律的科研管理
    航空发动机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因此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要有国家统一规划,需要设备齐全的试验基地及相书规模的试制工厂组成的科研设计机构,及各种专业的研究中心,并与高等院校组成的科研协作网。还要有新工艺,新材料研究生产基地形成的航空发动机研制的三大技术支柱。要正常运行这样庞大、复杂的科学技术研制机构,必须要有符合科研规律的科研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例如航空工业从六十年代开始,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要在成批生产工厂搞“厂所结合”。这种“超前行为”,实际上是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教训应当记取(参阅附录1)。
    2)发动机研制必绕要有一个稳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回顾航空发动机40年的研制历程,仅有在改革开放以后,这十多年来,才有了比较稳定的开展发动机预先研究和发动视研制的局面。才有涡喷x x、涡扇x x、x x号及中推、高推预研项目的开展,才看到一些可喜的成绩。因此,发动机行业,必须有一个稳定长期的发展规划,对发动机行业取得成就是至关重要的。
    3)继续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和消化吸取引进技术的方针
    建国以后,我国航空发动机主要是靠仿制外国机种,缺少消化、吸取引进技术的部署,直到70年代引进英国斯贝发动机,由于种种原因,仍未改变只仿少研的局回,改革外放以后.引进外国技术的机遇飞速增加,发动机行业尝到引进外国技术的甜头,但是千万不要忘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靠买别国的飞机来武装自己的空军,因为那些出售的飞机不可能是第一流的,同时,引进技术如果不致力于消化、吸取,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那就是坐失良机,我们不能再次重蹈覆辙。
    4)试制加工力量对发动机研制确实至关重要
    发动机研制中,由于试制加工力量不足,试验件和整机供应不上,从而拖垮研制任务,从50年代全今未得到有效解决。它不但延误研制进度,由于没有试验件和整机,就得不到应有的试验.发动机故障得不到充分暴露,使潜在的故障带到飞机飞行时才出现,造成型号研制的重大损失,40年来此教训十分沉痛。
    5)搞好预研基础、加强技术储备仍需继续努力
    “八五”期间,发动机预研工作和技术储备、各研制、研究单位都能引起重视,为了快速打好预研基础,发挥预研资金的合理利用,“九五”计划中仍需要统一制定长期发展的预研计划,根据我国资金来源仍很拮据的情况下,发动机研制单位和研究单位,院、校、厂、所应该根据各单位现状和特点,通过大力协同、团结协作统一安排预研计划,使各单位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6)发功机的结构强度和可靠性工作仍需继续加强
    在“八五”期间,发动机研制,从领导上已把过去的“重气动、轻强度”的倾向有所扭转,结构强度工作有了加强。
    但是,从我国发动机研制发展水平来看,结构、强度和可靠性工作仍然较弱,将严重影响发动机的质量和安全可靠,结构强度研制工作,有时仍受其它方面的困扰。为了今后真正得到高质量的新发动机,还要在结构、强度可靠性工作上继续加强领导。为了不受发动机研制阶段的限制,可将结构强度研究按时间阶段,将结构强度的探索研究、先期发展和工程研制三个阶段,提前开始(见图2航空发功机研制进程对照图)根据具体条件与发动机各研制阶段协调配合。这样可使结构强度工作日臻完善。可靠性工作还要靠继续摸索,不断提高。
    (关于对我国航空工业四十年的评价,尚无正式总结。为了激励奋进,不妨兼听x x学院教材中的一段话.仅供参考。请参阅附录2航空工业四十多年的评价参考意见)。
40多年来大量事实表明,航空发动机的落后局面,并不是什么发动机研制有了高精技术上的拦路虎,主要却是在工作中有大量的思想问题,方法上的问题,发动机科研上作管理跟不上研制发展的需要。这是关键的关键,如果我们真正能按朱育理总经理在航空工业总公司成立大会上所指出的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思路,发展方针和行业精神,大家身体力行,总结经验教训,紧紧抓住“实事求是,依靠科学,自力更生,无私奉献”,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一定会展翅腾飞。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的积累,主要是靠学习,靠实践,各级干部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挤出一点时间来学习,结合工作实践思考一些问题,只要坚持学习,日积月累一定会大有收获。”科技干部,特别是年轻的科技干部,必须勤奋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才干。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困难很多,但只要楔而不舍,前程是光明的,让我们一起为航空工业的发展,共同努力,共创辉煌。
附录2  航空工业四十多年的评价参考意见
“我国50年代后期就开始自行研制喷发—lA和红旗—2号涡喷发动机。60年代自行研制过涡扇5。涡扇6发动机的研制则从60年代一直延续到80年代,拖了近20年,但均未走完研制全过程。我国航空发动机土业从修理到仿制,从仿制走向自行研制,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历程.由于种种原因,长期在测绘仿制中徘徊,至今还没有完全完成从伤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跟不上飞机的发展,满足不了空、海军装备发展的需要,影响了整个航空工业的发展。造成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太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一个稳定的长远发展规划,没有形成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局面。其它问题都是由于这一问题的长期存在而产生的。技术发展政策长期受“左”的思潮影响和干扰,脱离国情、急于求成,高指标、短期行为。没有完全按发动机研究与发展的规律办事,科研与生产、预研与型号的关系长期处理不够好,特别是预研先行的方针迟迟得不到落实,试验设备建设和试制加工力量也未能很好解决.致使科研基础薄弱、技术储备不足。缺乏科学管理方法、科研、生产和使用紧密结合的体系,至今还没有完全理顺。缺乏健全的决策体系和科学的决策程序。技术引进与自行研制的关系处理不够好、引进的技术和型号不少,但对增强我国技术基础和自行研制能力的作用却不很明显等等。”

——××××学院

航空发动机发展及研制的经验教训
(北航继续教育学院高研班讲课教材)
一、航空发动机2l世纪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向(1998.6.23)
1)结构的发展:减轻重量,简化维修,降低成本,高可靠性
A.叶轮减少级数,减少叶片数,提高级负荷
B.叶盘B1isk减重50%见图3
C. 叶环Bliertg减重70%换用TiMMc复合材料见图3
D. 齿轮传动大涵道比风扇(Pw8000发动机,E—3E)见图4及图5
E.涡轮无导叶。对转涡轮
2)提高效能,减少污染,降低油耗,(B R.R公司研制的E一3E发动机见图5)
3)提高飞机性能
A.推力矢量技术(二元喷管、轴对称喷管);
(1)突破飞机失速限制,实现大迎角失速机动;
(2)增强飞机的机动性和敏捷性,提高作战效能;
(3)缩短起飞着陆距离,改善起落特性;
(4)取代飞机气动操纵面,发展无尾飞机。
B. 超声速(M=4~6)客机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
4)隐身技术,发动机红外辐射
A.采用红外辐射较弱的涡扇发动机;
B.尾喷管采用遮挡结构;
C.加装发动机红外抑制器;
D.采用二元喷管或异型喷管;
E. 采用减少排烟雾化喷嘴,燃料中加入添加剂。
5)电子控制技术FADEC
6)无人机的动力装置
7)工业用燃气轮机
    为了节省时间和篇幅,现将世界喷气式战斗机更新换代及各代发动机性能参数指标;椎重比10一级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民用、军用发动机主要参数;世界军用发动机发展趋势及我国航空发动机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汇总成表7到表13和图3至图6可做分析比较。
    关于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水平,从表15中看出推重比数据从50年代到80年代推重比在3至6之间原地踏步,与西方国家相比,体现出我国的落后程度。从事祖国航空工业建设的同志们,怎不引以为忧。应当在21世纪怎样奋力追赶!
二、发动机研制教训中的症结根源
    遵循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剖析发动机研制中的问题。我们会意识到,要求发动机研制的指导思想,必须发扬创新精神,要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才能找到它的研制规律,研制工作才有可能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从事研制工作的人员,认真担负起研制责任,耍有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肯动脑子千方百计地完成研制任务。切不可不负责任、不动脑子,人云亦云。盲目服从“权威”或“上级”,不能以为凡是“上书”的都是对的,凡是“权威”的话都绝对正确,应该遇事都要问个为什么?不能借某个“权威”把事业引向迷途。
    经验证明,作为一个科技干部,他既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并要吃透上级指示精神宣传贯彻落实各项技术政策的任务;同时他还要承担着如实反映情况,总结群众实践经验,尤其是经过多年实践检验发现有实际问题的需要坚持真理向上级如实反映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发动机行业的实践证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掌握上级方针和指示精神实质、航空事业才能搞上去。通过结合实践有所创新、有所开拓.这才算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科研技术人员的希望。
    在发动机行业40多年的研制工作中,已有一定的收获和成绩,但是,这种多年的落后局面不但末见扭转,而差距却越拉越大。人们都在探究其原因:初步认为,除了客观上,根据国家需要.中央方针政策中把国防重点从50年代中期就向“两弹”转移外,我们主观上决策的失误,更
个容忽视。当然数十年来各种环境变化太大,事物非常复杂,非简短文字能谈得清楚,即将跨入21世纪的航空发动机行业,若能找出造成发动机行业落后现状,并难以早日翻身的根本原因,能够统一认识,齐心协力,今后多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不要急于求成,“不唯上、不准书”,通过实践来检验工作。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动机研制规律。如实地向上级反映研制真情,供上级正确决策做参考,井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走上健康的发动机研制道路,避免重蹈覆辙。则我国航空发动机行业蓬勃发展进入21世纪将指日可待。
三、47年来我国航空工业尚有概念不清和需要统一认识的问题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创建中国的航空工业应该怎样建设?
    2)航空工业是包括研究、研制、生产和使用四个方面的工作,不应掐头去尾,只搞生产,不是航空工业的全面。
    3)建设航空工业所谓飞机是包括机体,发动机、机载设备、武器等大系统,才是飞机的整体,才是完整的航空工业。
    4)航空工业是高技术产业,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特点,它需要国家列入国家
计划.需要综合国力大力支持。
    5)航空发动机的改进、改型是发动机研制阶段的一部分,没有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
制的前提、改进、改型是不能持续发展的。
    6)航空发动机的军用通用规范是为了提高研制质量、不是卡新机的脖子,它与适航条例又有诸多不同。
    7)批生产发动机的持久试车与新机研制的持久试车是有不同的持久试车规程,不应混用。
    8)发功机的结构强度工作,从方案设计开始,就应充分考虑,它与发动机研制成败的关系极大。
    9)新发动机试制与批生产的制造方法上各有特点,必须区别对待。
    10)航空工业必须有雄厚的预先研究为基础,才能有发展前景.在跨进21世纪,竞争剧烈的市场经济时期尤其突出。
    11)技术引进,必须经过消化、吸收、技术上不能照抄照搬。
四、有关航空发动机研制的基础和条件
    航空发动机研制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根据国内外多年实践经验初步认为航空发动机研制应有其基础和条件,方能正常进行工作,现分述如下:
    1)材料,工艺和工业基础
    常有发现发动机研制工作进展缓慢,有时甚至梗阻。其原因并不都是设计师们的问题,而是由于国家的机械、冶金、电子、化学工业的落后,国家无力给发动机研制支持,有些关键诸如材料、工艺、测试等技术问题,并非发动机行业本身所能解决。航空发动机是多种科学技术的综合结晶,没有国内材料的工艺和工业技术基础的支持;新机研制是难以开展的。不仅如此,航空发动机研制发展较快的国家,都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下,为发动机研制生产配套提供所需要材料,不断研究新工艺、新技术,保证航空发动机研制的需要,这是航空发动机研制基础条件之一。
    2)经济实力和投资
    航空发动机在开展研制时,必须有国家大力支持,将发动机研制与相应的飞机研制一同列入国家计划,拨给足够的研制资金,保证投资强度,发动机研制计划才有可能付诸实施。国外曾有航空发动机研制由于国家经济实力不足,研制过程中不是资金枯渴,就是需要资金时投资强度不能满足要求,发动机研制半途而废,或研制进度拖延太久,使发动机性能失去先进性,从而遭失败的教训十分深刻。
    3)科学的管理和正确的决策
    积我国航空工业几十年的经验和教圳,我们深深感到:决策的失误是最大的失误,管理的落后是最严重的落后。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方针政策对头,管理科学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就能得到迅速发展;反之,方针不对,管理落后,决策失误,就会大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再好的资源条件也不能发挥作用。而且将会不可避免地带要用额外的昂贵的代价来偿还,浪费了资金和时间,后果十分严重。我们发动机行业在党中央政策指引下,为祖国空军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建国初期,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曾有过“左”的思想,对发动机研制,缺乏经验,提出高指标,急于求成,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摘厂所结合等,严重地限制了科研的发展,致使发动机研制迄今尚未走完一个全过程,造成拖航空工业后腿的被动局面。可见决策的正确与否影响至深。与发动机有关的方针政策主要有:
    ·动力先行,须研先行,走核心机派生发展道路。
    ·以自力更生为主,引进技术为辅,根据国内情况,开展国际合作。
    ·为了发扬技术民主,科学决策必须建立科学民主决策机构。
    ·吸取过去教训、从开始研制起应将强度、可靠性、寿命与设计性能并重。
    4)科学研究和技术储备
    50多年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发展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航空发动机的先进程度,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技术储备,西方国家,发动机研制一般由企业集团承担,它的科研技术主要是由政府或部队成立大型研究机构,不断向企业提供研究新技术成果,推动企业研制发动机的先进性,也有企业在研究机构的计划领导下做些研究课题,双方相辅相成推进发动机的技术发展。与西方国家不同,原苏联于1930年有政府组织的庞大研究院——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院(CIAM),从其历史上看,发动机研制是从CIAM推出总设计师与生产工厂组织设计局,承担各种发动机研制。CIAM主要研究航空发动机远景发展,评定新研制的发动机解决研制中的疑难技术、承担发动机部件和整机各种验证试验,评定工作及各种标准规范的制定等。这就启示我们一个国家的航空科学研究,是先进发动机研制的必备条件.而且有了大量技术储备,研制质量才能提高,速度才能加快,在市场上才有产品竞争能力。
    5)强大的科研试制力量
    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要有强大的科研试制力量,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在我国却是40多年来,一直未得解决的老大难问题,主要是认识上存在分歧。多年来国内的教训也可反复证明,靠批生产工厂来完成新发动机试制任务,不过是主观愿望。由于批生产工厂所有生产场地和设备,无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承担批生产任务的工厂,终日忙于保产量、保质量、创效益,难以顾及与批生产不同性质的、高新技术的研制发动机加工。它的工艺流程和加工方法与批生产发动机有诸多不同,不可能混在一个厂内进行生产。为了研制新发动机高质量、抢速度、市场竞争的要求,国外毫无例外地将强有力的生产力量与设计力量合在一起,建立强大的拥有良好的生产基地的科研设计机构。发动机研制工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6)试验手段和测试技术
    航空发动机研制,需要用大量的设计计算,在电子计算机时代尤其是这样。但是如果没有试验设备和仪器做繁多的试验验证工作,发动机研制成功是不堪想象的。所以在发动机研制工作开始,就应对发动机部件,整机试验装置的设计、筹建、校准和试验仪器、测试技术的研究,给予极大的关注。有些关键设备还需要借助国家其他工业力量来解决,国家还需要一笔大投资。发动机研制试验设备中如模拟高空试车台,这种特大型试验设备,结构复杂,耗贺巨大,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我国已花了30年的时光将高空模拟试车台建成,为我国自研航空发动机具备了研究发展的有利条件,更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7)发动机使用发展阶段是研制中的组成部分
    我国航空工业从初建时按照苏联模式(不是全部而是掐头去尾)创建。航空工业应有科研、生产使用三大部分组成,我国50年代初就在仿制生产道路上学步,为了当时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设航空工业是完全必要的,但是长期丢掉科研和使用,航空工业是不完善的,航空发动机行业自然也有此缺陷。因此航空发动机在仿制道路走的太长制约了航空发动机的发展。我们在研究机构的建设方面定了不少弯路,最后在1993年将航空研究院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由于航空工业从仿制起步,不熟悉什么是航空工业的全貌,更不能理解发动机在外场使用经验对发动机研制发展的重要性。凡是发动机出厂投入外场使用,需要售后服务、后勤保障、故障分析设计信息反馈和寿命管理等都应属于航空工业部门不可缺少的份内工作,它是发动机改进改型、提高研制水平的技术来源,而我们对此工作做的甚少,这就既影响产品在外场使用作战安全可靠和经济效益,又会影响我发动机自身的前途发展,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中外场售后服务,寿命管理,是不能或缺的。
    8)研制队伍和人才培养
航空发动机研制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科研工作,智力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需高深理论研究,试验研究.制造工艺、科学管理人才,既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经验丰富的专家,又需要熟练工艺,试验的技术能手以及科学管理人员,人才关系到发动机研制工作的兴衰。人才的培养一靠学校教育;二靠实践研制中锻炼;三靠在职继续教育,三者缺一不可。航空发动机研制需要各类专业人才,除了上述精心培养外,还必须加强科研人员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敬业爱岗精神,钻研技术精益求精和无私奉献及职业道德。才能承担起进入21世纪的航空发动机研究和发展光荣且繁重的任务。

发表日期1998年6月
从核心机研制看工艺的重要性

    不久前,我国新研制的某型中推核心机通过了地面台架试车,换算转速达到101.3%
核心机是以多年预研为基础,采用崭新的研制方法和程序研制成功的。这里有许多经验值得认真
研究和总结推广,其中最不容忽视的就是工艺技术这个重要文柱。
一、工艺攻关的决定性作用
在中推核心机研制中工艺攻关对保证按规定进度完成零部件加工和组装任务起了决定性的
作用。该机重大工艺攻关项目涉及8种技术,即电于束焊、真空钎焊、小孔的照像—电解加工、
真空等离子喷涂、磨粒流加工、激光打孔、电火花加工以及蜂窝钎焊检测和测厚仪等。这些项
目都是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多年来的重点研究课题,发挥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作用。
    该所承担了压气机转子和燃烧室等三大部件的电子束焊接攻关任务,对焊接接头形式和
尺寸选择、工艺参数的确定等做了一系列试验研究.保证了该机压气机转子盘的焊接成功,解
决了研制中最关键的难题。
    蜂窝钎焊组件的焊接及其质量检验要求很高,其成形和拼焊技术为国内首创,填补了国内
空白。
    中推核心机的燃油滤网和阻尼衬套的小孔加工是重点攻关项目。滤闯由0.1mm厚不锈
钢薄板卷成圆筒形,再以电子束焊接而成。其上的小孔,如用电子束或激光加工,累积变形很
大,达不到要求,该所采用了照像—电解(腐蚀)加工方法,做到了加工后群孔既无毛刺又不变
形,阻尼衬套也用此法加工,满足了技术要求。
    涡轮外环封严涂层要求的工作温度在1000℃以上,要求良好的耐磨性能和结合性能、能
长期经受高温燃气流冲刷而不发生脱落掉块。该所采用了真空等离子喷涂,得到较好的封严
效果。
    该机扩压器叶片型面抛光很复杂,其内部布满叶片,刚性差、形状复杂,转接圆滑过渡更难
抛光,每个叶片有100多个气膜孔,孔深不等、孔径各异,腔道复杂,用常规方法抛光达不到要
求。该所对扩压器叶片、涡轮工作叶片、导向器零件采用激光打孔和磨粒流光整加工,解决了
难题。
    该所在原有电火花加工技术的基础上组织攻关、把电火花加工应用于中推核心机的涡轮
外环、导向叶片、上下缘板和柱塞等17项关镶零件,保证了质量。
    由于核心机的关键零部件精度要求高,质量保障至关重要。蜂窝钎焊质量检验、空心轴和
叶片壁厚的油量亦成了技术关键。所需的检测设备要有高的分辨力,才能满足薄壁结构无损
检测的要求,由于x射线或激光检测都不适用,该所选择了80MH聚焦探头的高频超声检测
法,攻下了这道难关。
    上述八大工艺攻关项目皆关系到中推核心机三大部件的关键零件的加工制造。八项攻关
如不能按期完成,则中推核心机的研制将成为“纸上谈兵”,其关系之重大是不言而谕的。
二、工艺研究要始终不渝
    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这8项工艺技术的得来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该所拥有雄厚的技术
基础并长期坚持悉心研究的结果。
    电子束焊属于高能束加工。该所不但研究了电于束焊技术,而且研制出低、中、高压电子
束焊机,供应国内航空、汽车行业,还出口远销罗马尼亚等国。为涡铀8焊制了功率轴,远销时
享受法国TM公司的免检待遇。1989年又一次成功焊接某型验证机风扇转子盘。有了过去
电子束焊接技术的基础,再组织此次工艺攻关就比较容易实施了。
    70年代初.蜂窝钎焊技术就被该所列为研究的重点项目,不仅研究了钎焊技术,还研制出
真空钎焊炉。工艺研究集中在铝、钛合金和不锈钢等的钎焊方面。70年代中期.为涡扇6和
涡扇5发动机不锈钢蜂窝封严环的试制做出了贡献。不锈钢和高温合金真空钎焊的研究为中
推核心机的蜂窝结构件钎焊做好了技术储备。
    薄板零件群孔的加工采用照像—电解加工技术,克服了酸性溶液腐蚀不均匀的现象。早
期某型号机加力燃烧室隔热屏和某型号机阻尼筒体均用此法加工。尽管中推核心机零件尺寸
要求更高,但10多年的技术基础可使攻关迎刃而解。
    热喷涂是该所1965年着手研究的,并研制出三种型号的等离子喷徐设备,有的已投人小
批主产,巳先后在批生产发动机上使用,后来又为某型号机高低压涡轮外环、燃烧室、加力燃烧
室隔热屏施敷涂层,这为中推核心机研制攻打下的技术基础不容忽视。
    低压磨粒流技术是80年代出现的光整加工技术。该所于1987年引进该项技术和设备。
低压磨粒流加工对复杂型向和内脏孔道光整加工最为有效,早已用于某些型号涡轮叶片气膜
冷却孔,后来激光打孔后亦采用磨粒流进行光整加工,这为中推核心机研制技术攻关提供了新的工艺手段。
    该所的激光加工及其设备研究始于1967年,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
技术配套的加工试验研究基地,多年来曾对十种材料进行了激光加工试验研究,曾为多种型号涡轮叶片气膜孔的加工做出了贡献,亦为中推核心机工艺攻关准备了条件。
    电解加工技术的研究始于60年代,该所对涡轮叶片型面加工做了大量试验研究。用自行
研制的精密电解加工机床加工过多种高压涡轮叶片等零件,也为中推核心机技术攻关做好了
淮备。
    在无损检测技术方面,该所起步稍晚。但在研制超声检测仪器方面进展较快。在飞机金
属蜂窝胶接结构无损检测方面亦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焊接管材的参数测量、管材外径、内
径、壁厚、偏心量等尺寸参数的自动检测达到印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研究基础和具体的
无损检测手段为核心机的研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坚持预研—试验—工程化一条龙原则
    1)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为中推核心机的研制提供的八项关键工艺技术并有一个共同特
点,就是每个攻关项目都与该所早年安排的研究课题有关,30多年来工艺重点研究的成果为
中推核心机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援.打下了坚实的工艺攻关的基础。与其他专业技术一样,工艺预研是型号研制在工艺技术上的先驱:它们之间是鱼与水的关系,根与树的关系。
    2)根据该所巳有的物质基础和建设规模,除了继续跟踪国外先进工艺技术外,还应看准方向,在经济条件许可之下增加开拓性和创新性的工艺研究项目。例如,复合材料和陶瓷材料的加工工艺及其检测技术的研究等,为航空发动机新机研制开拓新路。
    3)北京航空工艺研究所既定的工艺研究方向不仅是研究新工艺,而且也要研制工业所需
的小批生产的完成该工艺的机床设备:这样,工艺技术可以“钻深吃透”,更加扎实地掌握工艺技术,又能把科学校术与研制牛产工具密切结合起来,可以缩短科研工程化的转换时间,并节约资金,今后应继续坚持这个方向。
    工艺技术向其他专业技术一样.必须经过预研—试验—工程化到成熟应用这一过程。周
期较长,一般要经过10一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先进的关键工艺技术是市场竞争的重要于段,也是国外保密和封锁的重点。工艺研究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新上艺要预研先行,做好大量的技术储备,在重点跟踪国外先进工艺技术方面要做出新的成绩。希望今后上级机关能加强对工艺研究工作的领导,提高投资强度,增加开拓性和创新性工艺研究项目,发挥工艺研究潜力,实现航空工业的腾飞。
发表日期1993年11月


技术贴,好,沙发
很多珍贵的信息和资料!
中国的航空发动机发展可谓是坎坷曲折。
可以想见其中的艰辛啊
,学习了。
前辈及同侪的伟业. 足以托举华夏的天空.  
技术得一步一步的积累,不能跨大步,
学习了,好资料。。。
不错,不过都是上世纪的一些资料,最近十几年的呢?
万分感谢资料提供!
说明了一件事儿。在工业上没有白花的力气。就算最后没成功,也积累了经验。
楼主辛苦。其实可以多发这些文章,帮助大家提高信心。
这么古老的八股文  ……
z300 发表于 2012-4-1 19:53
楼主辛苦。其实可以多发这些文章,帮助大家提高信心。
多谢了。有机会再发一些
摘取航空发动机皇冠上的明珠——江和甫

本报通讯员 文广
《中国航空报》2011年6月18日










    在振兴我国航空动力事业的艰难历程中,作为技术领军人,他担任过多个型号发动机的总设计师,带领团队不断探索航空动力创新路,攀登航空动力新高峰,实现了我国航空动力的新跨越。他就是我国著名航空动力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航空航天月桂奖、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特等金奖”的获得者,中航工业燃气涡轮研究院总设计师江和甫。

    航空动力报国路

    1940年3月,江和甫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农村家庭,4岁那年,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幼小心灵中的母爱和父亲言谈中生母的寄托,成为激励他勤奋好学、刻苦读书的动力,在之后父亲和养母含辛茹苦养育他的成长经历中,更让他暗自逐渐形成了一大心愿——长大成人后,一定要有出息,除了工作和事业之外,要在父亲与养母身边尽孝,以如愿生母的希冀。

    1961年7月,江和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分配到沈阳410厂,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曾多次向同事表露过,想调回家乡工作,以便照顾年迈多病的父亲和养母。然而,每每在事业与家事之间选择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航空报之国之路,把尽孝的情感埋藏在了心底,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体现在了航空报国的行动之中。

    他是一位党指向哪里就打向哪里的航空科研攻坚战士。50年来,为了振兴我国的航空动力事业,江和甫曾先后多次辗转沈阳、贵州、四川的航空工业单位工作。

    1968年年底,江和甫和爱人都在沈阳410厂当设计员。当时,上级决定要抽调两名科技人员去贵州,支援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建设。贵州是一个条件极差的山区地带,当时领导为确定派往人选感到特别犯难,在这种情况下,江和甫却主动找领导要求说:“让我们两口子都去吧!”就这样,1969年年初,他和爱人一起到了条件极其艰苦的贵州工作。

    1975 年,江和甫父亲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他心里倍感焦急,便向组织提出调到无锡工作,那里离他的家乡近,上级领导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也就同意了。事后,他又反复掂量:贵州发动机研究所正处于创建之初,很需要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自己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吧。当上级领导问到他改变主意的原委时,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党培养了我这么多年,这里正需要我的时候,我却为了家事走了,说不过去。”

    1976年,父亲的病情更加严重,他请假回去探望,病中的父亲对他说:“你还是早点回单位去吧,我‘走’的时候,你就别回来了——路这么远,工作又那样忙。”父亲弥留之际,因工作实在无法离开,他未能当面为父亲送终,也未能亲自料理父亲的后事,这成了他的终身憾事。

    此后,他先后参与和主持了涡喷13系列发动机的研制,使涡喷13发动机成为当时我国主战机种的动力装置。

    90年代初,为启动某航空发动机“核心机”的研制,上级调江和甫到坐落在四川的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担任总设计师。

    通过研制团队几年的奋战,该型“核心机”在高空台进行了试验,技术性能达到了设计标准。当时,空军和国家有关部委专家组在评审结论中写道:这是我国在自行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是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技术的重大突破。

    1999年下半年,年近六旬的江和甫把手头的工作分解给几位副总师。他想在退休之前妥善安排好工作,与老伴一起回家乡安度晚年,以了却盼了40多年的思乡情怀。

    此时,新项目的研制工作同样离不开他。上级领导约他谈话,见面寒暄几句之后,知道领导来意,江和甫便先开了口:“什么都别说了,我继续干就是了。”两双激动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老伴还在纳闷:“不是说好了,我们自己带着这把老骨头回家乡吗?怎么说变就变了呢?”

    从此,江和甫又亲自筹划设计、分析关键技术、核算数据、出入于试验件加工、装配和试验现场,他率领由我国航空业界50多个单位组成的团队,继续踏上了一条充满艰辛的航空动力工程科研征程……

    航空动力创新路

    江和甫担任某型发动机“核心机”总设计师时,他提出了“既要先进性,又要可实现性”的研制工作思路。通过潜心研究,科学决策,采用了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突破了系列关键技术,研制目标基本实现,步入了新的研制阶段,推进了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进程。实现了“从引进、测仿、改进到按航空发动机发展规律自主研制,从单项技术预研向“按装备要求高度集成预研” 的历史性转变。

    在“核心机”研制阶段,江和甫就着手为“验证机”和型号研制做了大量先期工作。他提出了“核心机”要上高空台试验的构想,这是一个打破航空发动机研制惯例的技术新设想,给本来就十分艰巨、技术风险非常大的研制工作,又增添了很多难点和风险。他说:“不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国家投资的效益,就赶不上国家要求的进度。”他不断加压,就是为了尽可能多、尽可能早地暴露问题。他说:“尽量把问题暴露在前期,才有时间去攻关和解决;不然,后面接手这一工作的同志难度和技术风险将会更大。”

    某型发动机“核心机”的一个重要部件,第一轮设计经试验后,有的技术性能没有达标,一度成了研制道路上的拦路虎。作为研制牵头单位的涡轮院及其科研人员压力很大。为鼓舞、振作士气,江和甫在分析中指出:“科研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我们第一轮设计的部件没有完全达标,也是一个很正常的认识与实践过程。如没有今天这台不达标部件的再认识、再实践过程,哪会有日后完全达标的部件呢?”

    在参研科技人员统一了认识、增强了信心之后,江和甫又指导科技人员对部件进行修改设计。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和大家按照倒排的进度,天天攻坚、夜夜鏖战,修改设计的方案作了很多个,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优化,筛选并最终确定了一个方案。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该部件的修改设计,下厂加工,全部试验。修改设计后的部件,经试车台实验验证,性能达到了设计指标,有的指标还超过了设计要求。业界专家在评审中称该部件“具有先进水平,能满足某型发动机工程运用。”

    江和甫还为我国航空动力长远发展战略的制定,标准和规范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首先提出了“系列核心机研制派生发展型号”的航空发动机发展战略,以满足我国不同推力等级发动机的装备需求。如今,这一战略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

    航空动力领军人

    江和甫常说:我们搞航空动力研制的人,要攻克科研技术难关,就要像战争年代战士攻克堡垒一样,应该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智慧,甚至生命,这正是他航空报国的一生追求。

    江总的奋发精神、工作作风为大家做出了表率。只要他没有出差,夜里十点以前要找他只能到办公室,节假日也是如此。就是出差回来,只要不超过晚上八点,他会径直去办公楼,接着就组织开会,布置工作、分析技术问题。凡是重要的试验、加工、装配,他都要深入一线,与员工一道熬更守夜。试验一般都在夜间进行,一次试验往往要连续进行10多个小时;试验结束后,他又马上去分析和处理数据和布置下一步工作。

    作为型号总设计师,亲自跟产在业界是少见的。在某型发动机“核心机”加工和总装的关键时期,江和甫深入到贵阳、西安等地去跟产加工长达三个多月,到现场解决临时出现的问题。领导和同事都劝他:“注意身体,在办公室里指挥就行了,毕竟你已是60多岁的人了。”他总是说:“我不能光听汇报,还要原原本本地了解现场的情况,才能做出符合实际的正确决策。”

    江和甫十分注意发扬技术民主,喜欢与普通技术人员交谈,乐意听取不同意见。同事们赞扬他是“领导的思维、专家的学识、同事的姿态”。他治学严谨,对新技术富有探索精神,工作兢兢业业,处处以身作则。在名利面前,他总是谦让。在科研项目申报奖励时,他常常利用手中的“排名权”把自己排在靠后的位置。他常这样勉励院里年轻科技骨干:“工程科研是高度社会化的集体劳动,任何一个成果都是集体劳动与全体参研人员智慧的结晶。在荣誉面前要主动让、别去争,与我们共事的人才会贡献出全部的力量和智慧,这是与人共事的基本操守。”

    江和甫以拳拳报国之心,不断探索航空动力创新之路,为我国航空动力科研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以自己严谨的科学态度、一丝不苟、严于律己的作风和与人为善、公而忘私的人格魅力,感染和带动了一大批人。“个人事业的舞台是党给的。如果要有一点成绩的话,就是必须在国与家、公与私、勤与惰之间战胜自己。”这既是江和甫自勉的格言,更是他一生航空报国、不懈奋斗的真实写照。

    老牛自知韶光晚,不待扬鞭自奋蹄。江和甫在荣获“航空报国特等金奖”后,深有感触地说:“我是代表我们项目团队来领奖的;我所负责的这个项目,后面的研制路程还很长,也非常艰难,还需要整个团队保持知难而进、勇攀高峰的精神,坚持不懈,继续前进。”

xxxx.JPG
学习了,老一辈人的觉悟高,令人敬佩。
我进单位的经历,老一辈的科研人员作风都是很严谨的,老实说:真正是搞研究的都不逛坛子,不看杂志,因为没空
发动机啊,发动机,我坚信土鳖能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