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升温 撬动官本位沉重积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54:32
<P>来源:瞭望东方周刊</P>
<P>已经或即将“打包”出炉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显示出撬动中国“官本位”沉重积习的努力 </P>
<P>    即将开始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吸引了空前规模的54万名报考者,他们将以平均比例37.3比1、某些职位高达100比1的竞争烈度,开始“入仕”的首次“闯关”。

    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本科生,如能在公
[被屏蔽广告]务员考试中成功“突围”,进入县级机关,一年后可“转正”为科员。此时,这个年轻人处于非领导职务序列公务员8个级别中的倒数第二级。但是,在未来十几年内,他的“仕途”都可能在这个连副科级都够不上的低阶上停滞不动。
<P>    在没有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区分的中国,占全国公务员58%的县乡两级公务员——超过300万人,受制于机构规格和职位数量,绝大部分难以升迁,只能在科员、办事员这两个最底层的台阶上走完职业生涯,而相应的难有太大起色的工资、福利待遇,也将伴随他们终生。
<P>    不过,两年多来11易其稿并已向国务院报送即将提交初审的《国家公务员法》,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职务与职级制度,在“当官”之外,将为中国500余万公务员另辟一道上升阶梯——即使没有职务的升迁,也可以通过职级晋升获得待遇的提高。
<P>    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重头戏”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向被称为改革中“最热闹、最卖力、真刀真枪”的环节。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特点已日益明显。
<P>    “地方公务员对于这种改变命运的新制度翘首期待。”参与起草《公务员法》、多年研究职位分类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博士,曾多次到地方调研。
<P>    尚在酝酿中的党政机关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规定,是2004年重点推出的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六项措施之一。而其余五项涉及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辞职等举措已形成法规性文件,并在上半年集中亮相,与《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合称“5+1”文件。
<P>    “打包”出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此前未见,但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惯例。据悉,未来数月还将有一组文件颁布。中组部有关人士表示,这种做法的好处明显:力度大,社会影响广泛。
<P>    10月中旬,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发表讲话说,要抓紧出台一些经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改革措施,如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交流和任职回避制度等。
<P>    他强调说:“为政之道,要在得人。”
<P>    终结“官本位”
<P>    在向领导职务严重倾斜的中国公务员世界,职务晋升一向被视为最大的激励。
<P>    山东济南市委组织部2003年的抽样调查显示,80.6%的被调查者认为职务晋升是对公务员最有激励效果的因素。长春市委组织部提供的数据表明,某单位达到条件的干部中有70%不愿意从副职领导职务改任正职非领导职务。
<P>    “公务员待遇主要与领导职务挂钩,因此不少人进了政府机关就把当官作为最大的追求。”宋世明分析说。在目前体制下,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需求的无限性与政府机关领导职务供给的有限性,是一对几乎无解的矛盾。但对绝大多数公务员来说,仅靠职务晋升来提高待遇是不现实的。
<P>    宋世明介绍说,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制度,直指公务员职业发展阶梯过于狭窄、激励方式过于单一的弊端,旨在确立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渠道的“双梯制”,为公务员另辟晋升渠道。设计中的职级,意即公务员职务所对应的级别,是职务、能力、业绩、资历的综合反映。
<P>    而目前的中国只有8%的公务员是副处级职务以上,92%的公务员职务层次都在科级职务以下。
<P>    就在这8%中,有统计称,中国县级干部的任期平均不到3年,职务升调频繁。
<P>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低阶公务员晋升的异常迟滞。一份2002年的调研报告显示,广东某县县直机关33个党政工作部门中,23%的正科级干部任职10年以上,最长达16年;63%的副科级干部任职10年以上,最长14年。
<P>    公务员以职务为惟一衡量尺度的职业发展阶梯过于逼仄,大多数人难以挤进这个狭小的通道,而进入通道的人又必须不断上升,谋求更高职位,以期更多的待遇和收益。“官本位”由此愈演愈烈。
<P>    在中组部的一次座谈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就“官本位”谈了自己的体会:“干部工作中有一个突出问题——‘自古华山一条路’,所有的工作都套用一个系列,用一把尺子度量各种各样的人,老百姓称之为‘官本位’,就连上市公司定期权的时候,按照干部的级别,正部级多少,副部级多少。”
<P>    现实中非领导职务往往不是根据工作需要,主要是为解决待遇而任命。某市国税局一基层税务所共有22名公务员,除去所长,其余21位都是主任科员。
<P>    事实上,中国人事管理中“级别”的概念曾经反复。1956年,机关工作人员曾被划为30个级别,级别既是确定工资的惟一依据,也是任职的参考,但随后级别却演变为与政治生活待遇挂钩的指标。
<P>    1985年实施工资改革,级别被取消,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职务因素被过分突出,从而强化了官本位意识。
<P>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恢复了级别设置,国家公务员被分为15级,领导职务从总理到副科长共10级,非领导职务从巡视员到办事员共8级。这次改革试图在前两次制度安排中找到职务与级别的平衡点,但最终重心还是倾向于职务一边,还是一种“官本位”的制度设计思路。公务员依然热衷于对领导职务的追求,几乎感觉不到级别的作用。
<P>    关注职务与职级制度设计的宋世明说,科学的公务员分类是建立这一制度的根基。
<P>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以人的资历为主要分类指标的品级管理制度始于秦汉,但主要是解决官员的地位、身份及俸禄问题,并没有严格的职位资格要求与分类管理。“而目前公务员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传统很缺乏,职位分类的优势也没有机会展现,长期品级分类实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官本位’观念深入骨髓,贻害无穷。”
<P>    与中国古代官制相比,专家们更倾向于借鉴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官制度。1923年出现于美国的以“事”为中心的职位分类,以及近年来英国、法国等品位与职位相融合的分类制度,都被视为中国官制的发展方向。 </P><P>来源:瞭望东方周刊</P>
<P>已经或即将“打包”出炉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显示出撬动中国“官本位”沉重积习的努力 </P>
<P>    即将开始的国家公务员考试,吸引了空前规模的54万名报考者,他们将以平均比例37.3比1、某些职位高达100比1的竞争烈度,开始“入仕”的首次“闯关”。

    一名风华正茂的大学本科生,如能在公
[被屏蔽广告]务员考试中成功“突围”,进入县级机关,一年后可“转正”为科员。此时,这个年轻人处于非领导职务序列公务员8个级别中的倒数第二级。但是,在未来十几年内,他的“仕途”都可能在这个连副科级都够不上的低阶上停滞不动。
<P>    在没有中央公务员和地方公务员区分的中国,占全国公务员58%的县乡两级公务员——超过300万人,受制于机构规格和职位数量,绝大部分难以升迁,只能在科员、办事员这两个最底层的台阶上走完职业生涯,而相应的难有太大起色的工资、福利待遇,也将伴随他们终生。
<P>    不过,两年多来11易其稿并已向国务院报送即将提交初审的《国家公务员法》,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职务与职级制度,在“当官”之外,将为中国500余万公务员另辟一道上升阶梯——即使没有职务的升迁,也可以通过职级晋升获得待遇的提高。
<P>    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重头戏”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向被称为改革中“最热闹、最卖力、真刀真枪”的环节。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干部人事管理的法制化特点已日益明显。
<P>    “地方公务员对于这种改变命运的新制度翘首期待。”参与起草《公务员法》、多年研究职位分类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宋世明博士,曾多次到地方调研。
<P>    尚在酝酿中的党政机关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规定,是2004年重点推出的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六项措施之一。而其余五项涉及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辞职等举措已形成法规性文件,并在上半年集中亮相,与《关于对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进行清理的通知》合称“5+1”文件。
<P>    “打包”出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举措此前未见,但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惯例。据悉,未来数月还将有一组文件颁布。中组部有关人士表示,这种做法的好处明显:力度大,社会影响广泛。
<P>    10月中旬,中组部部长贺国强发表讲话说,要抓紧出台一些经实践检验比较成熟的改革措施,如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交流和任职回避制度等。
<P>    他强调说:“为政之道,要在得人。”
<P>    终结“官本位”
<P>    在向领导职务严重倾斜的中国公务员世界,职务晋升一向被视为最大的激励。
<P>    山东济南市委组织部2003年的抽样调查显示,80.6%的被调查者认为职务晋升是对公务员最有激励效果的因素。长春市委组织部提供的数据表明,某单位达到条件的干部中有70%不愿意从副职领导职务改任正职非领导职务。
<P>    “公务员待遇主要与领导职务挂钩,因此不少人进了政府机关就把当官作为最大的追求。”宋世明分析说。在目前体制下,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需求的无限性与政府机关领导职务供给的有限性,是一对几乎无解的矛盾。但对绝大多数公务员来说,仅靠职务晋升来提高待遇是不现实的。
<P>    宋世明介绍说,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制度,直指公务员职业发展阶梯过于狭窄、激励方式过于单一的弊端,旨在确立职务晋升与级别晋升渠道的“双梯制”,为公务员另辟晋升渠道。设计中的职级,意即公务员职务所对应的级别,是职务、能力、业绩、资历的综合反映。
<P>    而目前的中国只有8%的公务员是副处级职务以上,92%的公务员职务层次都在科级职务以下。
<P>    就在这8%中,有统计称,中国县级干部的任期平均不到3年,职务升调频繁。
<P>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低阶公务员晋升的异常迟滞。一份2002年的调研报告显示,广东某县县直机关33个党政工作部门中,23%的正科级干部任职10年以上,最长达16年;63%的副科级干部任职10年以上,最长14年。
<P>    公务员以职务为惟一衡量尺度的职业发展阶梯过于逼仄,大多数人难以挤进这个狭小的通道,而进入通道的人又必须不断上升,谋求更高职位,以期更多的待遇和收益。“官本位”由此愈演愈烈。
<P>    在中组部的一次座谈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就“官本位”谈了自己的体会:“干部工作中有一个突出问题——‘自古华山一条路’,所有的工作都套用一个系列,用一把尺子度量各种各样的人,老百姓称之为‘官本位’,就连上市公司定期权的时候,按照干部的级别,正部级多少,副部级多少。”
<P>    现实中非领导职务往往不是根据工作需要,主要是为解决待遇而任命。某市国税局一基层税务所共有22名公务员,除去所长,其余21位都是主任科员。
<P>    事实上,中国人事管理中“级别”的概念曾经反复。1956年,机关工作人员曾被划为30个级别,级别既是确定工资的惟一依据,也是任职的参考,但随后级别却演变为与政治生活待遇挂钩的指标。
<P>    1985年实施工资改革,级别被取消,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职务因素被过分突出,从而强化了官本位意识。
<P>    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恢复了级别设置,国家公务员被分为15级,领导职务从总理到副科长共10级,非领导职务从巡视员到办事员共8级。这次改革试图在前两次制度安排中找到职务与级别的平衡点,但最终重心还是倾向于职务一边,还是一种“官本位”的制度设计思路。公务员依然热衷于对领导职务的追求,几乎感觉不到级别的作用。
<P>    关注职务与职级制度设计的宋世明说,科学的公务员分类是建立这一制度的根基。
<P>    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国以人的资历为主要分类指标的品级管理制度始于秦汉,但主要是解决官员的地位、身份及俸禄问题,并没有严格的职位资格要求与分类管理。“而目前公务员职位分类与品位分类的传统很缺乏,职位分类的优势也没有机会展现,长期品级分类实践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官本位’观念深入骨髓,贻害无穷。”
<P>    与中国古代官制相比,专家们更倾向于借鉴西方国家的现代文官制度。1923年出现于美国的以“事”为中心的职位分类,以及近年来英国、法国等品位与职位相融合的分类制度,都被视为中国官制的发展方向。 </P>
俺就是公务员,要升?很容易一是后台二是MONENY[em02]
这个时代:当官没功夫,只要天线粗啊!
<B>以下是引用<I>北灭倭寇</I>在2004-12-7 18:47:00的发言:</B>
俺就是公务员,要升?很容易一是后台二是MONENY[em02]


一针见血,揭露本质
<P>这东西要从上面改起!</P>
什么改革,都是屁话,改了这么多年,吃饭不干事的越改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