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90后农民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意愿和技能 中国恐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20:05
80后、90后农民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意愿和技能


2012年03月19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开春,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儿童在旁边玩耍,或者时不时地帮点忙。

  这种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现实,青壮年劳力集体出逃,他们逃离了农村,奔向城市里的工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其中,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为代表的15位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决策层提交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尤为令人瞩目。这15位两院院士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

  这也是近日在江苏召开的全国现代职业农民教育战略研讨会的中心议题。


  无人种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下降到38.1%,占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到63.4%,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剧。

  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既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因年龄过大而无力耕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结果更加显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截至2006年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20岁以下的占5.3%,21~30岁的占14.9%,50岁以上的占32.5%。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先发地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以浙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例,50岁以上的占到53%,30岁以下的仅占6%。

  在校读书的“90后”,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未将农民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在外找工作或经商的80后、90后也大部分不愿意回到农村务农。

  从动态方面来看,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8.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上升至32.5%。10年上升了14.4个百分点。按此趋势,到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我国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所占比重将会超过50%。

  束怀瑞、汪懋华、沈允钢等院士说,依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45岁及以上的农业劳动力为老年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所占比重超过农业劳动力15%时就可称之为劳动力的老年型结构。对照这个标准,“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来自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的专家认为,我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农业生产缺乏稳定的后继劳动力队伍,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隐患,未来10~20年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甚至可能给世界带来影响。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沈其韩、陈文新、於崇文等院士说,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十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有目共睹,但是实践证明,“三农”问题非常复杂。除了认识与思想上的保证之外,还要建立真抓实干的长效机制,把“三农”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

  种一年地,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农村留不住青壮年劳动力移迁的脚步。郑哲敏、俞鸿儒、郭慕孙、翟光明等院士认为,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西欧国家在“二战”后,因工业高速发展,城乡差距一度迅速拉大。但这些国家相继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农业经营者须获得与其他职业的就业者同等的经济收入。日本更是汲取了西欧国家的经验,在工业经济腾飞之初,即1961年就及时制订以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实现务农劳动者和其他行业劳动者收入均衡为目标的《农业基本法》,并大力发展乡村工业等。

  早在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7年,大体相当于我国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或中等专业农校毕业,且每年还有20%左右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接受继续教育。

  可据统计,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所占比重高达95%,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仅占0.2%,农业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将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严重后果。梁思礼、黄祖洽、童志鹏、戴元本等院士认为,国家在继续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应高度关注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

  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农民一直没被当做城里人来善待。农村的水利、垃圾、用电、上网、医疗等问题几乎没有人管。国家急需偿还过去对“三农”教育的历史欠债,建立一种农民补偿教育机制,培养职业农民或种植、养殖专业户。

  两院院士建议,首先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农民。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国家总体教育规划,健全职业教育培养网络,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免费提供包括科学种田、养殖与现代农业等内容的职业技能教育,并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其次要大力推动回乡创业,鼓励一批高素质人才返乡建设新农村。可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设立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对普通高中或职业中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经营并达到一定规模,对返乡创业的职业农民可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此外,要制定和完善大中专院校尤其是涉农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的建设,探索制定吸引城市青年从事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采取保留城市户籍,提供社会保障等待遇,吸引他们成为现代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要加速土地流转,大力培育发展种养大户,造就一大批职业农民。来自吉林省的调查显示,规模在20~30亩、30~70亩的玉米种植大户,每户平均净收入分别为1.2万元和2.3万元,基本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收入相当,这部分人成为职业农民后不会轻易离开农村。

  第四是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比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职业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规模,扩大政策覆盖面,创新培训形式,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每年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对具有资格的职业农民给予补贴,可把现行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向职业农民倾斜,促使职业农民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十分关心将来谁来种地,谁来守住我们的‘米袋子’与‘菜篮子’等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将影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局面。”两院院士说。本报记者 李剑平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2/03-19/3752555.shtml80后、90后农民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意愿和技能


2012年03月19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开春,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儿童在旁边玩耍,或者时不时地帮点忙。

  这种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现实,青壮年劳力集体出逃,他们逃离了农村,奔向城市里的工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其中,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为代表的15位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决策层提交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尤为令人瞩目。这15位两院院士指出,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

  这也是近日在江苏召开的全国现代职业农民教育战略研讨会的中心议题。


  无人种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据统计,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下降到38.1%,占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到63.4%,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剧。

  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他们既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因年龄过大而无力耕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结果更加显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截至2006年年末,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20岁以下的占5.3%,21~30岁的占14.9%,50岁以上的占32.5%。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先发地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以浙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例,50岁以上的占到53%,30岁以下的仅占6%。

  在校读书的“90后”,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未将农民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在外找工作或经商的80后、90后也大部分不愿意回到农村务农。

  从动态方面来看,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8.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上升至32.5%。10年上升了14.4个百分点。按此趋势,到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我国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所占比重将会超过50%。

  束怀瑞、汪懋华、沈允钢等院士说,依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45岁及以上的农业劳动力为老年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所占比重超过农业劳动力15%时就可称之为劳动力的老年型结构。对照这个标准,“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问题实在令人担忧。

  来自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的专家认为,我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农业生产缺乏稳定的后继劳动力队伍,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隐患,未来10~20年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甚至可能给世界带来影响。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

  沈其韩、陈文新、於崇文等院士说,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十分重视,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有目共睹,但是实践证明,“三农”问题非常复杂。除了认识与思想上的保证之外,还要建立真抓实干的长效机制,把“三农”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

  种一年地,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农村留不住青壮年劳动力移迁的脚步。郑哲敏、俞鸿儒、郭慕孙、翟光明等院士认为,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西欧国家在“二战”后,因工业高速发展,城乡差距一度迅速拉大。但这些国家相继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农业经营者须获得与其他职业的就业者同等的经济收入。日本更是汲取了西欧国家的经验,在工业经济腾飞之初,即1961年就及时制订以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实现务农劳动者和其他行业劳动者收入均衡为目标的《农业基本法》,并大力发展乡村工业等。

  早在1975年,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7年,大体相当于我国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或中等专业农校毕业,且每年还有20%左右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接受继续教育。

  可据统计,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所占比重高达95%,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仅占0.2%,农业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将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严重后果。梁思礼、黄祖洽、童志鹏、戴元本等院士认为,国家在继续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应高度关注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

  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农民一直没被当做城里人来善待。农村的水利、垃圾、用电、上网、医疗等问题几乎没有人管。国家急需偿还过去对“三农”教育的历史欠债,建立一种农民补偿教育机制,培养职业农民或种植、养殖专业户。

  两院院士建议,首先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农民。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国家总体教育规划,健全职业教育培养网络,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免费提供包括科学种田、养殖与现代农业等内容的职业技能教育,并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其次要大力推动回乡创业,鼓励一批高素质人才返乡建设新农村。可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设立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对普通高中或职业中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经营并达到一定规模,对返乡创业的职业农民可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此外,要制定和完善大中专院校尤其是涉农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的建设,探索制定吸引城市青年从事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采取保留城市户籍,提供社会保障等待遇,吸引他们成为现代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要加速土地流转,大力培育发展种养大户,造就一大批职业农民。来自吉林省的调查显示,规模在20~30亩、30~70亩的玉米种植大户,每户平均净收入分别为1.2万元和2.3万元,基本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收入相当,这部分人成为职业农民后不会轻易离开农村。

  第四是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比如,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职业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规模,扩大政策覆盖面,创新培训形式,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每年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对具有资格的职业农民给予补贴,可把现行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向职业农民倾斜,促使职业农民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十分关心将来谁来种地,谁来守住我们的‘米袋子’与‘菜篮子’等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将影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局面。”两院院士说。本报记者 李剑平





http://www.chinanews.com/sh/2012/03-19/3752555.shtml
杞人忧天
还真不是,鲁南地区种地的基本位五零、六零后七零后就不多了,八零后几乎没有种地的。
也是等这些老专家都不在的日子连杞人也不会有了
不止清净了且是和风习习暖意熏人美啊{:soso_e113:}
适合 大规模种植的地方  都盖了楼房?
不用担心市场规律的作用。
物以稀为贵,别整天吓唬自己。
正好合作化。
大规模农场即将出现!
这是社会进步,家庭农业必将被工业化大规模农业取代,看好90后。
找地雷战要粮食
廪君蛮 发表于 2012-3-19 13:19
这是社会进步,家庭农业必将被工业化大规模农业取代,看好90后。
技术接近的情况下,大规模农业的单产不见得比劳动密集型高。
天朝的地理状况也决定相当一部分耕地无法机械化。
血花刀剪 发表于 2012-3-19 14:44
技术接近的情况下,大规模农业的单产不见得比劳动密集型高。
天朝的地理状况也决定相当一部分耕地无法机 ...
言之有理
只要农业达不到做工的收入
离开很正常

拉平差距
自然有人去做
只要农业达不到做工的收入
离开很正常

拉平差距
自然有人去做
写这篇文章的人有没有到过农村去实地调查一下。我亲戚家在农村,安徽东部山区的,以前很穷,现在也算不上富裕。现在农村种地基本上都是机械化的了,犁地播种收割都是机械化,打个电话就有人开着机器来帮你干活,粮食收上来后小贩子上门收购,除了浇水施肥这些零碎的活需要人工来干(这些活也可以花钱雇人来干),其他的都是机械化。现在干农活根本就不算累,年龄大一点也可以干。壮劳力在外打工,农忙时根本就不回来帮忙,不像以前农忙时还得回家帮忙。
正好搞机械化啊,靠人力种才能弄几个钱
一家两亩薄田,连TM人都养不活,种鬼的地,中国以后的粮食都必然要向国外一样走规模化
80后、90后工人普遍缺乏从事工业生产意愿和技能(这是获得了我自己工作中的证实)
80后、90后公务员普遍缺乏从事行政的意愿和技能(这是获得了在市政府的朋友的证实)
80后、90后夫妻普遍缺乏从事人口生产意愿和技能(好像本坛就有这个新闻)







找地雷战要粮食
计划生育是干嘛吃的?
机械化?啥农作物都能机械化吗?辣椒能不能机械化采摘?茶叶能不能?草莓能不能?
说机械化的人,你们种过地没?或者说种过经济作物没?
武昌鱼 发表于 2012-3-20 12:08
机械化?啥农作物都能机械化吗?辣椒能不能机械化采摘?茶叶能不能?草莓能不能?
说机械化的人,你们种过 ...
对,一说农业机械化就以为是老美那样,前阵子老美南方州农场主们不就报怨奥黑吗
很不错的啊
哥俩好 发表于 2012-3-19 22:28
写这篇文章的人有没有到过农村去实地调查一下。我亲戚家在农村,安徽东部山区的,以前很穷,现在也算不上富 ...
农业的特点(季节性是主要因素),是大型的地域或全国性的专业麦客式的专业服务公司(耕地,播种,收割,仓储运输)和本地使用的小型家庭型农机的结合可能是最好的。而大规模农业工厂,不管是人民公社还是集体农庄还是农产业集团公司,都不一定是最好效率的办法。
不得不承认,不劳而获是最爽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也恰恰是现在众多20、30来岁年轻人的追求目标
造汽 发表于 2012-3-21 18:14
农业的特点(季节性是主要因素),是大型的地域或全国性的专业麦客式的专业服务公司(耕地,播种,收割, ...
我看农场越大效率越低 但农场越大粮食一定越便宜
人口多就要考虑高单产 否则粮食安全就成问题 那么大规模农场是不行的
所以说中国不得不精耕细作 人均耕地仍然少 粮价不会便宜
从宏观上讲 人均资源少供小于求 那么粮食必然是贵的 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亩产很高,但没人耕种的话,产量就是0,无效率。

亩产很高,但没人耕种的话,产量就是0,无效率。
俺是小马甲 发表于 2012-3-22 02:55
我看农场越大效率越低 但农场越大粮食一定越便宜
人口多就要考虑高单产 否则粮食安全就成问题 那么大规模 ...
效率低就不会便宜,大规模OEE很低的农机设备,除了像一些某种体制下的飞速发展的
工业规模可以得到可以赖账的资本投入,都会提升农场的成本,导致大规模不出大效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0e05330100lqrz.html

我就不明白了,怎么有那么多人担心土地没人种?
难道因为自古中国是农民种地,现在没人愿意当农民了,所以地就铁定无人种?
现在要担心的田地荒漠化和侵占
从自动化的角度看,农业生产需要流程再造了
qpef 发表于 2012-3-22 07:52
亩产很高,但没人耕种的话,产量就是0,无效率。
征地动迁时,成本会低一些,从而房价的调控难度会小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