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苏联近卫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13:37
铁血V社会科学院:杨白花


  苏联近卫军,一个充满光荣与荣耀的名字,一面永远向前的旗帜,一个战无不胜的
英雄群体。
  近卫军泛指军队中的精锐之师,最早概念的近卫军,出现于奴隶社会,主要是指统
帅的扈从部队。十二世纪,意大利将专门护卫国旗的精锐部队冠以“近卫”称号,这也
是“近卫”称号的最早由来。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近卫军”,实际上就是我们常
讲的中国古代的禁卫军、羽林军,是一支扈从、保卫的部队,而非用于野战的部队。
  作为一个事物,近卫军也有自己的一个发生发展壮大的沿革过程,到了近代,近卫
军就更多是一个荣誉。严格意义上讲,苏联近卫军并不是真正的“近卫军”,但他无愧
于近卫军这个光荣的称号。从它的历史沿革和发展中能看出东西方军事思想和军事体制
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过程。本文将从近卫军的沿革、历代近卫军建设尤其是蒙古“怯
薛”对苏联近卫军的影响、苏联近卫军的体制编成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支与希特勒武装
党卫队齐名,被称为劲旅的军队。其内容主要有两条线,一是历史,二是荣誉。
   
一、近卫军的历史【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夫战,必有选锋”,其实精锐部队的概念古以有之,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
已经有了“选锋”的概念了。被称为“百代之兵经”的《孙子兵法》中,就明确的把
“兵无选锋,曰北。”(见《孙子兵法地形篇》)作为六个“败之道也”之一。与孙武
齐名的吴起很早就主张在建立强大的常备军的基础上,组建精锐的骨干队伍,进行所谓
“聚卒”、“练锐”。盖因冷兵器时代,战场相对狭小,战场上人员高度密集,在完善
的军事教育训练体制和严酷的军纪下,大量人员在战场上形成了一个个密集而坚固的军
阵。所以冷兵器时代战斗的胜利,往往以一方突破另一方这种密集的军阵为标志。这在
战争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突破波斯大阵,吓跑了波斯王大流
士三世,进而取得整个战役胜利的战例了。战争中的实践表明,没有精锐的部队,没有
将军事技能最强,体力最壮硕的战士集中在一起的“选锋”,就无法撕开、突破敌人的
阵形;而面对敌方这种“选锋”,没有同样精锐的部队作为“摧锋折锐”的预备队,也
同样无法抵挡敌人对阵形的突破。精锐部队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就象斧子上的锋刃、
刺刀上的尖锋。所以各个时代各个国家不约而同的建立了各种“选锋”,作为战争中
“辄为先登”、“摧锋折锐”的精锐。但那时的“近卫军”实际上还算不上独立的军
团,而只是临时从大量征召而来,主要成分为农民的军队中挑选出的“选锋”。与当时
半兵半民的军队相对应的是那时的“选锋”还谈不上职业化,专业化,只是在军中临时
挑选的悍勇战士,用以完成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与真正意义上的近卫军还有差距。相
比于西方,东方国家的近卫军要早出现的多,如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就有了号称“不死
军”的由波斯皇帝直属选拔全军精锐组成的金苹果军团。
  随着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军人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到了公元一世纪,世界的东西
方几乎在同时出现了汉帝国和罗马大帝国,两个大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西方,也几乎是
在同时产生了职业军人和正规的近卫军编制。不过发展方向有所不同。
  汉武帝北伐匈奴,在全民尚武,广泛动员的大规模常备军中,选拔最精强的战士,
配备了当时先进的农耕文明所能提供的最优良的装备,创造性的建立了名为“期门
军”、“羽林军”“八校尉”的职业军队,以加强中央集权,这种选锋性质居多的近卫
军,在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实力的同时,也创建了强劲的中央近卫军,并在与匈奴的战争
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著名的李广、卫青、霍去病等汉代名将,无不是从这支“近卫
军”中崛起的战将。这支职业军队代代薪火相传,在长期征战过程中形成了著名的关陇
军事贵族集团,这个集团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长期的影响;仅举一例,辉煌的大唐王
朝,其姓氏的祖先就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而李姓自李广后,一直是关陇的望族,属于
这个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上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念李将军”,居住在中原地带的农耕文明,在
大一统的民族国家形成后,在整体弱化的同时,更是迫切需要一支职业化的精锐部队,
用以保护农耕文明的和平安宁,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对战神的渴望,在东方农耕文明
的思维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们现在在网络文学中经常见到的“主人公历经艰险,终
于建立起一支属于故事中英雄人物自己的,充满荣誉感与自豪感的‘直属兵团’”的
“传奇故事”。这几乎是网络军事文学的最终结果,成了套路了,就是这种渴望精锐兵
团思维的折射与反映。
  而在同时,西方的罗马兵团也把古代军阵的威力和团体荣誉感发挥到极致,并在罗
马帝国前期形成了著名的职业化“罗马军团”。但与东方的羽林军相比,罗马军团是野
战部队,还算不上真正的近卫军,它并不是精锐的选锋;它的成员一开始都不是专业的
军人,更谈不上个个是勇士;它也不是东方以被征召农民为主体组成的军队,它的主要
成员是罗马城的市民。而凑巧的是,市民在传统东方军事思想里,被认为是最不适合成
为军人的群体;在这个基础上居然产生的无敌的罗马军团,而且是一支军事纪律严酷到
极点,将阵形发展到极致的钢铁群体,实在是个令东方人难以理解的课题。但也许正是
因为以相对聪慧的多的市民为主体,罗马军团是一支能快速掌握新技术,善于协同,讲
求纪律,善于筑城的军队。在罗马军团中,个人的武勇并不是主要的。单兵战斗力罗马
军人与北欧的蛮族相差甚远,但一旦结合成一个整体,罗马军团是无敌的,战场上他们
经常创造仅伤亡几十人就歼灭对方成千上万士兵的战绩。它是一支冷兵器时代达到巅峰
的“技术型”军队。
  在最讲求个人意识的西方,军事体制却是最坚强的纪律、军团意识、整体意识。而
在最讲求专制的东方,军事体制却是突出个人武勇,张扬个性的选锋、近卫军,这是一
个有趣的对比,但不在本文研究之列,这里就不多讲了。
  三国年间的诸葛亮无意间成了东西方军事体制的溶合者,也是“选锋”思想的集大
成与宏扬者。
  说当年的罗马军团曾有一支队伍曾来到过中国。这就是著名的克拉苏兵团,当时他
们与西亚的游牧民族国家帕提亚作战失败,残余的部队辗转万里来到中国。这支部队后
来被东汉边防部队捕获,并安置在骊靬城,现在在甘肃永昌县城南10公里处的者来寨
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与西北游牧民族的斗争过程中,中国的西凉地区(大致也就在
现在的甘肃一带),接受了前罗马军团的体制和军事纪律,并建立了相似的军队,这就
是后来成为一代枭雄曹操心头大患的马超西凉兵团。在激烈的内战中,马超的西凉军团
在逐鹿中原中败北,大部分的残兵败将包括马超自已投奔了蜀国,因此蜀军中有相当多
的前马超军队的军人。诸葛亮在认真研究了马超西凉兵团的体制优点之后,又在总结前
人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选士聚士的措施,并根据各兵种不同的特点和人的特长
以及战斗的不同情况 ,在传统的选锋方式上进一步细分。在广泛动员体制下建立起了一
支职业化的精锐部队,如“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
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 ,名的突阵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
徒 ,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善发强
驽,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 ,名曰摧锋之士。”将传统的选锋专业化、职业化,这种新
型的结合了东西方军事体制优点的军队,使蜀军具有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少有的“技术
型军队”的特色,独特的选锋体制使蜀军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型军队,也使蜀军能以步兵
为主,在面对数倍于自己,以骑兵为主的魏军时也能够毫不畏怯,甚至以小搏大,一度
打得军事大家司马懿的优势兵力紧闭营门,高挂免战牌。不管这个传言是真是假,但蜀
军在刘备兵败江东后,是诸葛亮惨淡经营一手创建的,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创建这
支军队时把许多天才般的想法和三国时的技术成就如木牛流马、诸葛连驽、元戎宝刀等
等加了进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技术型军队,这一点,倒是与罗马军团相
似。   
  到了成吉思汗时代,这种传统的选锋体制进入了历史的最高峰,产生了真正意义上
的“近卫军”,这就是成吉思汗的“怯薛歹”,公元1204年春,在成吉思汗带领蒙古
军征伐乃蛮前夕,成吉思汗在任命千户口长、百户长、牌子头(十户)时,选拔蒙古部
族中的技能体格兼优的精锐,名为怯薛歹,作为亲兵,真正意义上的“近卫军”出现
了。蒙古帝国建立后,怯薛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至成吉思汗晚年,人数猛增到十二
万九千人。按照蒙古人幼子守家的规矩,以太子拖雷领十万一千人,分为宿卫、待卫、
弓箭手三部分,其任务已不仅是为了宿卫,而主要是为了用于战争,是成吉思汗亲自掌
握的战略机动部队,“而此统帅部人物,又皆经过选拔最亲信最精强者而组成之,故其
力非常巩固,而其所发挥之力变非常强大也。”<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卷第1章>
所以,成吉思汗公开宣布:“怯薛是俺蒙古汗国军队的主力,其号曰大中军!”(见首润
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九》)近卫军的全盛时代到了!
  东西方的军事体制在某种程序是相通并能互相借鉴的,逐渐的在西方也出现了近卫
军的体制,公元12世纪,在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意大利地区正式出现了“近卫军”的
名词。在随后的战争中,尤其是在西方君主制国家里,近卫军也随之盛行一时,各国纷
纷建立了以贵族子弟为主的“近卫军”,一代军事天才拿破仑则以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
老兵组成了著名的“老近卫军”,充满荣誉感的老近卫军成为决战中的中流砥柱,近卫
军的荣誉被发挥到极致。
  充满了无上光荣的近卫军到了现代,因为各种原因逐步成为一种授予普通部队的荣
誉称号,并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苏联近卫军。铁血V社会科学院:杨白花


  苏联近卫军,一个充满光荣与荣耀的名字,一面永远向前的旗帜,一个战无不胜的
英雄群体。
  近卫军泛指军队中的精锐之师,最早概念的近卫军,出现于奴隶社会,主要是指统
帅的扈从部队。十二世纪,意大利将专门护卫国旗的精锐部队冠以“近卫”称号,这也
是“近卫”称号的最早由来。也就是说,传统意义上的“近卫军”,实际上就是我们常
讲的中国古代的禁卫军、羽林军,是一支扈从、保卫的部队,而非用于野战的部队。
  作为一个事物,近卫军也有自己的一个发生发展壮大的沿革过程,到了近代,近卫
军就更多是一个荣誉。严格意义上讲,苏联近卫军并不是真正的“近卫军”,但他无愧
于近卫军这个光荣的称号。从它的历史沿革和发展中能看出东西方军事思想和军事体制
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过程。本文将从近卫军的沿革、历代近卫军建设尤其是蒙古“怯
薛”对苏联近卫军的影响、苏联近卫军的体制编成等几个方面来分析这支与希特勒武装
党卫队齐名,被称为劲旅的军队。其内容主要有两条线,一是历史,二是荣誉。
   
一、近卫军的历史【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夫战,必有选锋”,其实精锐部队的概念古以有之,在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
已经有了“选锋”的概念了。被称为“百代之兵经”的《孙子兵法》中,就明确的把
“兵无选锋,曰北。”(见《孙子兵法地形篇》)作为六个“败之道也”之一。与孙武
齐名的吴起很早就主张在建立强大的常备军的基础上,组建精锐的骨干队伍,进行所谓
“聚卒”、“练锐”。盖因冷兵器时代,战场相对狭小,战场上人员高度密集,在完善
的军事教育训练体制和严酷的军纪下,大量人员在战场上形成了一个个密集而坚固的军
阵。所以冷兵器时代战斗的胜利,往往以一方突破另一方这种密集的军阵为标志。这在
战争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大概就是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突破波斯大阵,吓跑了波斯王大流
士三世,进而取得整个战役胜利的战例了。战争中的实践表明,没有精锐的部队,没有
将军事技能最强,体力最壮硕的战士集中在一起的“选锋”,就无法撕开、突破敌人的
阵形;而面对敌方这种“选锋”,没有同样精锐的部队作为“摧锋折锐”的预备队,也
同样无法抵挡敌人对阵形的突破。精锐部队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就象斧子上的锋刃、
刺刀上的尖锋。所以各个时代各个国家不约而同的建立了各种“选锋”,作为战争中
“辄为先登”、“摧锋折锐”的精锐。但那时的“近卫军”实际上还算不上独立的军
团,而只是临时从大量征召而来,主要成分为农民的军队中挑选出的“选锋”。与当时
半兵半民的军队相对应的是那时的“选锋”还谈不上职业化,专业化,只是在军中临时
挑选的悍勇战士,用以完成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与真正意义上的近卫军还有差距。相
比于西方,东方国家的近卫军要早出现的多,如在希波战争中波斯就有了号称“不死
军”的由波斯皇帝直属选拔全军精锐组成的金苹果军团。
  随着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军人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到了公元一世纪,世界的东西
方几乎在同时出现了汉帝国和罗马大帝国,两个大帝国屹立于世界的东西方,也几乎是
在同时产生了职业军人和正规的近卫军编制。不过发展方向有所不同。
  汉武帝北伐匈奴,在全民尚武,广泛动员的大规模常备军中,选拔最精强的战士,
配备了当时先进的农耕文明所能提供的最优良的装备,创造性的建立了名为“期门
军”、“羽林军”“八校尉”的职业军队,以加强中央集权,这种选锋性质居多的近卫
军,在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实力的同时,也创建了强劲的中央近卫军,并在与匈奴的战争
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著名的李广、卫青、霍去病等汉代名将,无不是从这支“近卫
军”中崛起的战将。这支职业军队代代薪火相传,在长期征战过程中形成了著名的关陇
军事贵族集团,这个集团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长期的影响;仅举一例,辉煌的大唐王
朝,其姓氏的祖先就是著名的飞将军李广,而李姓自李广后,一直是关陇的望族,属于
这个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上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念李将军”,居住在中原地带的农耕文明,在
大一统的民族国家形成后,在整体弱化的同时,更是迫切需要一支职业化的精锐部队,
用以保护农耕文明的和平安宁,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对战神的渴望,在东方农耕文明
的思维中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我们现在在网络文学中经常见到的“主人公历经艰险,终
于建立起一支属于故事中英雄人物自己的,充满荣誉感与自豪感的‘直属兵团’”的
“传奇故事”。这几乎是网络军事文学的最终结果,成了套路了,就是这种渴望精锐兵
团思维的折射与反映。
  而在同时,西方的罗马兵团也把古代军阵的威力和团体荣誉感发挥到极致,并在罗
马帝国前期形成了著名的职业化“罗马军团”。但与东方的羽林军相比,罗马军团是野
战部队,还算不上真正的近卫军,它并不是精锐的选锋;它的成员一开始都不是专业的
军人,更谈不上个个是勇士;它也不是东方以被征召农民为主体组成的军队,它的主要
成员是罗马城的市民。而凑巧的是,市民在传统东方军事思想里,被认为是最不适合成
为军人的群体;在这个基础上居然产生的无敌的罗马军团,而且是一支军事纪律严酷到
极点,将阵形发展到极致的钢铁群体,实在是个令东方人难以理解的课题。但也许正是
因为以相对聪慧的多的市民为主体,罗马军团是一支能快速掌握新技术,善于协同,讲
求纪律,善于筑城的军队。在罗马军团中,个人的武勇并不是主要的。单兵战斗力罗马
军人与北欧的蛮族相差甚远,但一旦结合成一个整体,罗马军团是无敌的,战场上他们
经常创造仅伤亡几十人就歼灭对方成千上万士兵的战绩。它是一支冷兵器时代达到巅峰
的“技术型”军队。
  在最讲求个人意识的西方,军事体制却是最坚强的纪律、军团意识、整体意识。而
在最讲求专制的东方,军事体制却是突出个人武勇,张扬个性的选锋、近卫军,这是一
个有趣的对比,但不在本文研究之列,这里就不多讲了。
  三国年间的诸葛亮无意间成了东西方军事体制的溶合者,也是“选锋”思想的集大
成与宏扬者。
  说当年的罗马军团曾有一支队伍曾来到过中国。这就是著名的克拉苏兵团,当时他
们与西亚的游牧民族国家帕提亚作战失败,残余的部队辗转万里来到中国。这支部队后
来被东汉边防部队捕获,并安置在骊靬城,现在在甘肃永昌县城南10公里处的者来寨
村。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与西北游牧民族的斗争过程中,中国的西凉地区(大致也就在
现在的甘肃一带),接受了前罗马军团的体制和军事纪律,并建立了相似的军队,这就
是后来成为一代枭雄曹操心头大患的马超西凉兵团。在激烈的内战中,马超的西凉军团
在逐鹿中原中败北,大部分的残兵败将包括马超自已投奔了蜀国,因此蜀军中有相当多
的前马超军队的军人。诸葛亮在认真研究了马超西凉兵团的体制优点之后,又在总结前
人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整套选士聚士的措施,并根据各兵种不同的特点和人的特长
以及战斗的不同情况 ,在传统的选锋方式上进一步细分。在广泛动员体制下建立起了一
支职业化的精锐部队,如“有好斗乐战,独取强敌者,聚为一徒,名曰报国之士;有气
盖三军,材力勇捷者,聚为一徒 ,名的突阵之士;有轻足善步,走如奔马者,聚为一
徒 ,名曰搴旗之士;有骑射如飞,发无不中者,聚为一徒,名曰争锋之士;有善发强
驽,远而必中者,聚为一徒 ,名曰摧锋之士。”将传统的选锋专业化、职业化,这种新
型的结合了东西方军事体制优点的军队,使蜀军具有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少有的“技术
型军队”的特色,独特的选锋体制使蜀军不同于一般的技术型军队,也使蜀军能以步兵
为主,在面对数倍于自己,以骑兵为主的魏军时也能够毫不畏怯,甚至以小搏大,一度
打得军事大家司马懿的优势兵力紧闭营门,高挂免战牌。不管这个传言是真是假,但蜀
军在刘备兵败江东后,是诸葛亮惨淡经营一手创建的,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创建这
支军队时把许多天才般的想法和三国时的技术成就如木牛流马、诸葛连驽、元戎宝刀等
等加了进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技术型军队,这一点,倒是与罗马军团相
似。   
  到了成吉思汗时代,这种传统的选锋体制进入了历史的最高峰,产生了真正意义上
的“近卫军”,这就是成吉思汗的“怯薛歹”,公元1204年春,在成吉思汗带领蒙古
军征伐乃蛮前夕,成吉思汗在任命千户口长、百户长、牌子头(十户)时,选拔蒙古部
族中的技能体格兼优的精锐,名为怯薛歹,作为亲兵,真正意义上的“近卫军”出现
了。蒙古帝国建立后,怯薛歹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至成吉思汗晚年,人数猛增到十二
万九千人。按照蒙古人幼子守家的规矩,以太子拖雷领十万一千人,分为宿卫、待卫、
弓箭手三部分,其任务已不仅是为了宿卫,而主要是为了用于战争,是成吉思汗亲自掌
握的战略机动部队,“而此统帅部人物,又皆经过选拔最亲信最精强者而组成之,故其
力非常巩固,而其所发挥之力变非常强大也。”<见《中国历代战争史》第15卷第1章>
所以,成吉思汗公开宣布:“怯薛是俺蒙古汗国军队的主力,其号曰大中军!”(见首润
梯步《新译简注<蒙古秘史>卷九》)近卫军的全盛时代到了!
  东西方的军事体制在某种程序是相通并能互相借鉴的,逐渐的在西方也出现了近卫
军的体制,公元12世纪,在当时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意大利地区正式出现了“近卫军”的
名词。在随后的战争中,尤其是在西方君主制国家里,近卫军也随之盛行一时,各国纷
纷建立了以贵族子弟为主的“近卫军”,一代军事天才拿破仑则以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
老兵组成了著名的“老近卫军”,充满荣誉感的老近卫军成为决战中的中流砥柱,近卫
军的荣誉被发挥到极致。
  充满了无上光荣的近卫军到了现代,因为各种原因逐步成为一种授予普通部队的荣
誉称号,并起到了巨大的激励作用,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苏联近卫军。
二、苏联近卫军

  <一>苏联近卫军的产生与壮大   
  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为了鼓舞士气,苏联红军开始授予那些战功卓著的部队、舰
艇、兵团和军团“近卫”称号。 这真是一个天才般的举措。一个个荣誉的授与,使苏联
的军队斗志高扬,团队精神更形巩固,战斗力也随之成倍数增长,为伟大卫国战争的胜
利立下了汗马功劳。1941年9月18日,遵照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决定,为表彰全体人
员的集体英雄主义、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能,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发布
第308号命令,将一批立正大功的兵团改名:步兵第100师(师长鲁西亚诺夫少将)改称
近卫步兵第1师(后来改编为近卫机械化第1军);步兵第l27师(师长阿基缅科上校)改称
近卫步兵第2师;步兵第153师(师长加根少将)改称近卫步兵第3师;步兵第161师(师
长莫斯克维京上校)改称近卫步兵第4师。这些兵团在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城下同德军进
行了殊死搏斗,并参加了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在叶利尼亚城下举行的反突击。例
如,1941年6月26-28日,步兵第100师所属部队在明斯克城下战斗中重创德军步兵第
35师和第25装甲师,歼灭其一个步兵团和一个装甲团、一个半摩托车营,击毁坦克l00
余辆、装甲车l3辆、反坦克炮23门。该师全体军人在叶利尼亚城下勇敢坚决地进行战
斗。1941年9月初,该师在第24集团军突击集团编成中实施进攻,突破叶利尼亚以北
德军防御阵地,切断叶利尼亚-斯摩棱斯克铁路线,从纵深中包围了该地的德军集团。该
师坚决果敢的战斗行动,对粉碎德军和收复叶利尼亚具有重大意义。
  苏联近卫军的队伍迅速在伟大卫国战争中的血与火中成长起来。1941年9月21
日,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师(师长利久科夫上校),9月26日,步兵第107师(师长米罗
诺夫上校)、第120师(师长彼得罗夫少将)、第64师(师长格里亚兹诺夫上校)均被授予近
卫军称号,分别改名为近卫莫斯科摩托化步兵第1师,近卫步兵第5师、第6师、第7
师。1941年11月18日,步兵第319师(师长潘菲洛夫少将)因在莫斯科(沃洛科拉姆斯
克)保卫战中表现无比英勇顽强,改为近卫步兵第8师。1941年11月26日,步兵第78
师(师长别洛博罗多夫少将)因在莫斯科城下伊斯特拉方向对德军作战中连战皆捷,被改
为近卫步兵第9师。坦克兵成为近卫部队的有坦克第4旅(旅长卡图科夫上校)被改名为近
卫坦克第1旅(1941年11月11日)。该旅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战功卓著。10月初,该旅
在近卫步兵第1军编成中作战,向奥廖尔-图拉方向挺进,在姆岑斯克地域与德军突击的
坦克集团遭遇。该旅所属部队广泛设伏,数日之内,遏制德军两个装甲师的多次突击,
并在战斗中击毁坦克l33辆。【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其后,光荣的近卫军称号从单纯的陆军师扩展到各个军兵种。
  骑兵在苏联近卫军的战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1941年11月26日和12月25日,骑
兵第2军(军长别洛夫少将)、第3军(军长多瓦托尔少将)和骑兵第5军(军长克留乔金少将)
分别改名为近卫骑兵第l军、第2军和第3军。
  炮兵在莫斯科接近地,同德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炮兵第440、471、555、
274团,反坦克炮兵第289、296、509、760团,这些部队因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雄
主义、大无畏精神和高度组织纪律性,而于1942年1月8日亦被授予近卫军称号。反坦
克炮兵第280团(团长叶夫列缅科少校)是近卫反坦克炮兵第一个团队。1941年10月,
该团配属步兵第316师,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以南德军坦克集团进攻方向,组织了坚不可
摧的反坦克地域,并于1941年10月25日的战斗中,击毁德军坦克37辆。
  1942年1月8日,摩托车第36团和通信兵第12团被改为近卫团。
  1941年12月6日,红旗歼击航空兵第29团(团长尤达科夫少校)是近卫航空兵第一
个团队。该团飞行员在战争爆发后仅两个半月时间就击落敌机47架。同一天,被改称为
近卫航空兵团的还有:歼击航空兵第526团、第155团和第129团,俯冲轰炸航空兵第
31团和强击航空兵第215团。水鱼雷航空兵第1团(多次参加空袭柏林)、红旗波罗的海
舰队歼击航空兵第5团、第13团和红旗北方舰队混成航空兵第72团,因出色完成各项复
杂的战斗任务,发扬了英雄主义精神,于1942年1月18日均改为近卫团。  
  1942年4月,被授予近卫军称号的舰艇有:“红色高加索”号巡洋舰(舰长古幸海
军中校),“刚毅”号驱逐舰(舰长列夫琴科海军大尉),“马尔季”号布雷舰(舰长梅谢
尔斯基海军上校),“T-205”号扫雷舰(舰长什克列布季延科海军上尉),“Д-3”号
潜艇(艇氏比别耶夫海军大尉),“M-171”号潜艇(艇长斯塔里科夫海军大尉),“M-
174”号潜艇(艇长叶戈罗夫海军大尉),“K-22”号潜艇(艇长科捷利尼科夫海军中
校)。1942年6月18日,“红色克里木”号巡洋舰(舰长祖布科夫海军上校)改为近卫巡
洋舰。

  <二>苏联近卫军独特的荣誉体制
  和平时期,前苏联对各军团、兵团、部队和舰艇不授予近卫军称号。但是,为保持
战斗传统,原各部队、舰艇、兵团、军团的近卫军称号,在其撤销时,可转授给其他军
团、兵团、部队和舰艇。近卫军是一个光荣的称号,有其一整套荣誉授予体制和载体。
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议,凡荣获近卫军称号的部队和兵团,均授予近卫军军
旗。近卫集团军军旗旗面由红色丝绸制成,边缘装饰以金色流苏,尺寸为145x115厘
米。正面中央刺绣有直径60厘米的近卫军徽章图案,在其上方为俄文“消灭德国侵略
者”(Смерть §?§?§T§?§è§ü§ú§T захватчикам)口号,下方是部队的名
称。在旗面的三个边缘处刺绣有金星、镰刀和斧头图案。军旗的背面,中央为列宁刺绣
头像,其直径为48x46厘米,上方是“为了祖国” (За на нашу Советскую
Родину)标语,下方则是苏联的俄文缩写。军旗旗杆为木质,长2.5米,直径4厘米,
颜色为深棕色,顶端装有金属箍并系有两条金色饰带。 其它级别近卫军部队的军旗与近
卫集团军军旗基本一样,只是旗面中央的近卫徽章没有橡叶饰,尺寸也缩小为38x50厘
米。  
  遵照l942年5月2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命令,为苏军陆军近卫部队和兵团的
军人颁发“近卫军”胸章,而为海军近卫军人颁发系有黑竖条橙黄色波纹绶带的长方形
金属薄板制成的胸章。同时设近卫军军人称号。根据1942年6月19日海军人民委员部
命令,制定海军近卫军军旗。1942年7月31日颁布实行《苏联海军近卫条例》。近卫
军胸章应佩戴于右胸。
  近卫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起了巨大作用。第1、2、3近卫集团军在会战中发扬了
非凡的英雄主义和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第24、第69、第21、第64、第62、第30和
第16集团军由于在对德军战斗中为祖国屡建战功,并发扬了集体英雄主义精神与高超的
军事技能,均改为近卫部队,分别命名为第4、第5、第6、第7、第8、第10和第11近
卫集团军。 根据最高统帅部大本营1943年4月16日的指令,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
面军、西方方面军和草原军区对所属军队中的近卫步兵兵团进行整编,目的在于将其作
为最有经验、战斗力最强的兵团加以有效的使用。还有许多坦克军和机械化军亦获得近
卫军称号。1943年2-3月间,首批成为近卫航空兵师的有:歼击航空兵第220师(师长
乌京上校);强击航空兵第226师(师长博尔德里欣中校)、第228师(师长科马罗夫上校)
和第243师(师长苏霍列布里科夫上校);轰炸航空兵第263师(师长多贝什上校)和第
272师(师长库兹涅佐夫上校),以及远程航空兵第3师(师长尤哈诺夫上校)、第17师(师
长洛吉诺夫空军少将)、第24师(师长沃尔科夫上校)和第222师(帅氏季托夫上校)。红旗
防空航空兵第102师在多次空战中表现出高超的作战技能,亦改为近卫航空兵师。  
  1943年,出现了第一批近卫坦克集团军:2月22日——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首次
组建)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5月l 4日——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他们在1943年库尔斯
克会战中不傀是英勇作战的模范。1944年改为近卫坦克集团军的还有坦克第l集团军(4
月25日)、坦克第2集团军(11月20日)、坦克第6集团军(9月12日)、坦克第4集团军
(1945年3月17日第二次组建)。这些坦克集团军直到卫国战争结束,还保持着自己的番
号。
  1943一1945年多次进攻战役中,近卫军团和兵团通常都在决战方向作战。苏联最
高统帅部所使用的近卫坦克集团军,对在敌防御纵深中迅速发展战役胜利起到了极其重
大的作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在1943年4月18日给各方面军司令员的训令中,要求在
进攻中将近卫兵团和军团务必使用在主要突击方向突破敌防御阵地;在防御中用以实施
坚决的反突击。

  <三>苏联近卫军的相关待遇和奖惩
  1943年6月1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对近卫军作了如下补充规定:近卫军部
队必须是全军的表率,……如果近卫部队在战争中出现被歼灭而丢失军旗、贪生怕死和
在战斗中溃逃的情况,其指挥人员将被送交军事法庭,剥夺该部队的近卫称号并进行整
编。
  近卫军各兵团和军团以辉煌胜利标志着自己在1944-1945年进攻战役的战斗历
程。近卫军许多部队(舰艇)、兵团和军团在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保卫战,在收复右岸
乌克兰、克里木半岛、白俄罗斯以及进攻东普鲁士、维斯瓦-奥得河、柏林和歼灭日本关
东军等重大战役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多次受到最高统帅部通令嘉奖,荣获政府
奖赏,并因攻克军事重镇而获得荣誉称号。按规定,凡荣获“近卫军”称号的部队将予
以加薪,指挥员增加一半,而士兵则上涨一倍。
  到伟大卫国战争末期,苏联近卫军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1945年5月9日,
苏联武装力量荣获近卫军称号的计有:11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和6个坦克集团军;1个
骑兵机械化集群;40个步兵军、7个骑兵军、12个坦克军、9个机械化军和14个航空兵
军,217个步兵师、9个空降兵师、17个骑兵师、6个炮兵师、53个航空兵师、6个高
射炮兵师、7个火箭炮兵师;13个摩托化步兵团、3个空降兵团、66个坦克团、28个机
械化团、3个自行火炮团、64个炮兵团;1个迫击炮旅、11个歼击反坦克炮兵旅、40个
火箭炮兵旅、6个工程兵旅和1个铁道兵旅;1个筑垒地域;18艘战斗舰只和许多军(兵)
种部队。
三、前苏联为什么没有建立传统意义上的“近卫军”

                                <一>传统近卫军的没落
  传统的近卫军,是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最精强的兵员集中到一个部队中去,给予最
好的待遇,最好的装备,并作为统帅的杀手锏、预备队使用,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号称
大中军的“怯薛”军。在《苏军内幕》中对蒙古的近卫军“怯薛歹”的使用有这样一段
话:据说蒙古军只有最简单最严格的纪律,成吉思汗指挥作战时,每次都要登上战场的
一个最高处,仔细观察敌人的弱点,在发现了敌人的弱点之后,就将自己的近卫军投入
战场,从这个弱点处将敌人的阵形撕成碎片,就是这样成吉思汗赢得了几乎所有的战争
的胜利。但苏军的近卫军明显不是这种精锐集中的传统意义上的选锋,它与罗马军团相
似,也是民族国家广泛动员体制下的军队。只是挂上了近卫军的名头罢了。但为什么前
苏联没有照搬东方军事思想中的选锋体制?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近卫军为什么逐渐势衰?
这与现代战争的性质也关。【转自铁血 http://www.tiexue.net】
  在冷兵器时代,战场狭窄,兵员密集,一个人还能够指挥一场战争,选锋体制能赶
到巨大的作用,但历史进入新的纪元,随着战场范围的扩大,军事行动的高度复杂化,
统帅已经不能象成吉思汗那样亲临战场,而象楚霸王项羽那样“辄为先登”就更加不可
想象,成了只有神话中才有的故事。此时近卫军就逐渐退出了战场,成为历史。
  而此时的东方,倒是真的又有了传统意义上的“近卫军”,也就是蒋介石的所谓
“五大主力”。蒋介石曾在日本士官学校上过学,受过点“武士道”思想的薰陶,而日
本军队中当时也有所谓“近卫师团”。老蒋是个还具有传统军人意识并受过严格军事教
育的军阀,他的脑子里还是迷恋传统的“选锋”体制,等到他建立政权并按照自己的思
想组建军队的时候,国民党军分出了个三六九等,统一的民族国家中建立了不统一的军
事体制,军中分为嫡系部队和杂牌军,待遇直有天壤之别;而嫡系部队中又分出了凌驾
众生的“五大主力”,以倾国之力建立起的五大主力,是建立在整个国民党军队的素质
下降的基础上的,是典型的面子部队。尽管这些主力部队也有相当的战斗力,但过分的
偏爱造成了五大主力与普通部队之间极深的矛盾,极大损害了军队的内部团结,而这正
是制胜的一个最重要条件之一。尤其是被老蒋珍爱的称之为“有了五个74师,就能统一
全中国”的整编第74师---蒋介石政权也只能有一个74师了,当时的74师,是骄横
不可一世的王牌军,曾当过南京大元帅府守卫部队,号称御林军,不但装备得是当时国
民党军最先进的,待遇比普通部队高一大截,而且它可以到别的部队随便挑人,见到谁
带上就走,可以想见,这种骄横的“王牌”对其它部队的实质和心理的伤害是巨大的,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战斗力极端的参差不齐,嫡系部队与“杂牌军”,普通部队与
五大主力矛盾重重,战斗中往往是打了嫡系部队杂牌军乐得看笑话,打了杂牌军嫡系部
队不理不睬,结果是杂牌军被打掉则所谓王牌军也是自身难保,打掉了王牌军则杂牌们
一哄而散。蒋介石人为的在军队中制造不平等,致使部队战斗力参差不齐内部矛盾重
重,应该是其兵败大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人为制造“近卫军”从而造成军队内部矛
盾的作法,也为当时各大军事强国所不为,除了法西斯德国建立的武装党卫队外,而且
即便是武装党卫队也没有象老蒋建立74师那样搞军内差别,党卫队也不具备在普通部队
内随便挑人的权力,而且人员也是相当庞杂。传统意义上的“近卫军”逐渐势衰了。
  <二>蒙古“怯薛”军制对俄罗斯军事思想的影响
  一般认为俄罗斯是欧洲国家,军制是欧洲式的,其战法与欧洲而不是亚洲相似。但
实际上,俄罗斯作为一个曾经被蒙古金帐汗国统制长达数百年的国度,不管它是否高
兴,蒙古人在俄罗斯留下的东西太多了。俄罗斯的哥萨克骑兵实际上与西方骑兵大相径
庭,应该说是一支蒙古突骑式的部队。蒙古的切薛军制,最后演变成为特务机制,在明
代时被朱元璋毫不犹豫的捡了来,成了所谓锦衣卫、东厂、西厂的前身。而同样是被蒙
古人统治过的地区,俄罗斯民族从蒙古人那里学到了无与伦比的军事体制和战争思维。
大纵深战术,实际上就是成吉思汗的大鱼鳞阵,与蒙古军队的战术有着相当多相似的地
方,不过是加了一些俄罗斯本民族的特色罢了。但与此同时,俄罗斯作为一个欧洲国
家,它又从欧洲学到了很多东西,为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苏联近卫军,
就是一支溶合了东西方军事文化优长的军队,有着西方式的体制和东方式的荣誉机制的
军队。而在西方军队中,这种荣誉机制是不完善的。   
  <三>超越传统近卫军的“荣誉近卫军”
  苏联近卫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近卫军,而是必须在战争中表现出突出的“集体英
雄主义、勇敢顽强的战斗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能”立下了卓越功勋的部队。近卫军的荣
誉称号,有着近乎点铁成金般的神奇作用,一个个在战场上立下大功的师团被授予近卫
军的称号,官兵的待遇也随之提高,士气立即高涨,在各处都成为战场上的中坚。进攻
中近卫军战士高喊着“乌拉”的口号冲向敌人的枪林弹雨;防御中近卫军部队为了自己
部队荣誉称号不被玷辱而死战不退,表现出高度的英雄主义精神,普通的士兵一到了近
卫军部队,马上会被这种精锐部队的气氛感染,作战精神比普通部队的士兵马上提高一
大截。而未被授予近卫军称号的部队则磨拳擦掌,期望能在下一次战斗中立正大功,也
跨进“近卫军”的光荣行列,尤其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一个苦战中的部队如果被最
高统帅部授予“近卫军”的荣誉称号,就象服下了最剧烈的兴奋剂,战斗力马上爆发性
的提高,往往会起到扭转战局的作用。可以说,“近卫军”荣誉称号的授予是一种对部
队战绩的肯定,而苏联近卫军的产生发展壮大是对东西方军事思想的巧妙综合,在世界
军事发展史尤其是近卫军发展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如果非要强究谁更象传统意义上的近卫军的话,希特勒法西斯德国的武装党卫队倒
是更象传统“选锋”性质的“近卫军”。前苏联近卫军与法西斯德国武装党卫队倒是有
一点相似,就是一样的具有近卫军特有的珍惜荣誉重于生命的气质,具有狂热的意识形
态。   
  苏联近卫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近卫军,它与二战中其它国家的军队相似,也是民
族国家广泛动员体制下的军队。“挂近卫军之头,行动员军之实。”是挂着近卫军名
头,却有着与传统意义的近卫军相似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的部队,它更多的是一个荣誉称
号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选锋”。
  军人以荣誉为生命,荣誉是军人的旗帜,也是军人的骄傲。军队的战斗力,决不是
靠严刑厚赏就能维持住的,血腥的战场上需要有远比严刑厚赏更能激发军人斗志的因
素,而最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崇高的荣誉感。从亚历山大的演讲,拿破仑的勋章,
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军服,无不是为了激发军人荣誉感,增强内部凝聚力的一种方式。为
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荣誉感,一个军人可以忍受最艰苦的环境,抛头颅、洒热血,
一支充满荣誉感的军队,可以为了军团的荣誉而在血腥的战场上拼死格杀,战至最后一
人,就象《罗兰之歌》中的罗兰。战场上只有具有着崇高荣誉感的部队才能在血与火的
拼杀中生存下来而不溃散。“狭路相逢,勇者胜”,战争是勇敢者的职业,而崇高的自
豪感和荣誉感,可以成倍的激发军人的斗志,在战场上发挥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战斗力。
也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无不有自己的一套激发军人荣誉感的方法,从漂亮的
军服,威武的阵形,而这其中,前苏联的“近卫军”无疑是相当成功的激发荣誉感的方
式。
好文啊,顶一下
[B]以下是引用[I]梦回秦汉[/I]在2005-4-22 22:58:00的发言:[/B][BR]好文啊,顶一下
哪只部队先登岛,就应授于近卫称号
我建议还是授予我国古代的光荣称号比较好,例如:“虎贲”,“龙骧”,“飞熊”。
顶~~~~~~~~~
国民党军最高的单位荣誉是授予飞虎旗
PLA呢?授予部队"**英雄部队"
单兵战斗力罗马军人与北欧的蛮族相差甚远,但一旦结合成一个整体,罗马军团是无敌的,战场上他们经常创造仅伤亡几十人就歼灭对方成千上万士兵的战绩。它是一支冷兵器时代达到巅峰的“技术型”军队。


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与西北游牧民族的斗争过程中,中国的西凉地区(大致也就在现在的甘肃一带),接受了前罗马军团的体制和军事纪律,并建立了相似的军队,这就
是后来成为一代枭雄曹操心头大患的马超西凉兵团。

又出现了...............
哈哈,非要把马超西凉兵团说成罗马军团的体制和军事纪律,不知道有什么增光添彩的
我看秦朝的军队无论在体制还是作战纪律方面都胜过罗马军团一筹,不过战斗力这个东西真不好比较
[B]以下是引用[I]尔雅[/I]在2005-9-24 20:29:00的发言:[/B][BR]哈哈,非要把马超西凉兵团说成罗马军团的体制和军事纪律,不知道有什么增光添彩的

当初克拉苏率领的罗马军团在和波斯的战争中大败,其子普布利乌斯(Publius)所率第一
军团约6000余人拼死突围,但之后神秘消失,有种说法认为其可能流落到中国,当时中国正是汉朝,
马超的部队受其影响,也不是没这种可能~~
下面转一篇文章
据《汉书·陈汤传》所记:汉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匈奴郅支单于奴役康居人民,攻战乌孙、大宛等,威胁西域。都护副校尉陈汤和都护甘延寿发兵至康居,恶战数月,灭郅支单于。汉军在与郅支所部的战斗中,发现有一支善“摆鱼鳞陈阵,讲习用兵”、“土城外修木城”的外来军队很难对付。陈汤所部降服这支军队后,将俘获的军士收编,协助汉军驻守西陲。为方便他们的驻防和生活,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政府专门在祁连同下的一块地域,置一县,名骊靬,并筑成城堡。这支军队收编为汉军后,作战勇敢,屡见战功。
  《汉书》上所记载的这支奇特的外来军队和欧洲史上神秘消失的古罗马人的相似之处,终于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在兰洲大学讲学的澳大利亚专家戴维·哈里斯,以自己的敏感和学识,经过多年的研究后认定:这支会摆“鱼鳞阵”的奇怪军队,就是罗马帝国远征军的残部;并认为这支残部在卡尔莱战役中逃脱后,一直在伊朗高原流浪,历尽艰辛,几经磨难,后被郅支单于收编成为雇佣军,并保持了自己的编制,参与对西汉的进犯。并初步推断出,该城旧址就在甘肃省永昌县境内,但具体地址不详。戴维·哈里斯于1989年2月在国外公布了这一发现,当时便引起了轰动。
  世界各大通讯社均发表了消息。我国的《参考消息》也转载了这一新闻。
  关于古罗马战俘的新推断,引起了公众和考古界的极大重视。1989年,中国、澳大利亚和苏联的一些史学家开始了对这一事件的研究。这中间有戴维·哈里斯及中国甘肃省文化局的部分专家等。但寻找这些神秘失踪的古罗马人,却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关于这支军队的记载,仅仅只在古老的《汉书》上有极短的描述,并且再没有在任何史籍上有所发现。而寻找这支军队关键就在于找到那座神秘的似乎专为罗马人而修的“骊靬古城”。关于这座古城堡,《汉书·地理志》也仅做了如下叙述:“汉置。西域骊靬人内迁居此,故名。”北魏以后作力乾,到了隋代以后,才将此县废除。许多史料似乎都很简洁,简洁到了只告诉了你来历,但却遗忘了结局的程度。这年下半年,三国史学家在翻阅资料时,发现了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地图。这张绣在布绢上、已经锈蚀的古代地图,清晰地写着“骊靬”这一古县。专家们如获至宝,经过研究,实地勘测,他们终于从这张不太确切的地图上,找到了骊靬古城的确切方位,判定它位于甘肃省永昌县西南10公里的焦家庄乡者寨子。
  骊靬古城被发现后,戴维·哈里斯与甘肃省文化局有关专家一起,实地进行了勘察,拍摄了大量资料,但却未发现有什么文物。
  此后,甘肃省博物馆和永昌县文化馆又联合对遗址进行勘察,由于器材等多方面的原因,仍未有什么新的发现。
  骊靬,似乎向人们神秘地撕开了一角面纱后,又把自己藏了起来。这一藏,竟又是4年之久。
  到了1993年上半年。先是距骊靬古城不远的杏花村,一位农民在开沟修渠时发现一根长约丈余的粗大圆木,四周嵌有长约尺余的木杆,时代不详。据有关专家认定,古罗马军队善“土城外修大城”。这根奇特的木制品似乎与古时木城图形中的一些制品相似,很可能就是古罗马人“重修木城”的证据。
  此年5月,永昌县文化部门在对骊靬城址地表进行的一次发掘中,首次出土了瓷水壶、铁锅和铁鼎等数十件古代器物。新华社记者王振山7月份在永昌县文化馆目睹了这一切后,在发表的消息中做了这样的描述:“据当地文物部门介绍,这些文物均出自元代。专家们据此推断认为,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古罗马人与当地民族通婚融合,骊靬城废弃以后,历代又在此废墟上重建城池,因此骊靬古城有可能深藏地下,成为城下之城。”
  而另一个让人们备感兴趣的消息,则似乎一下让人们触摸到了古罗马人的存在。在与骊城相距3公里处的杏村庄、者来寨、河滩村、焦家庄等村寨,生活着十几名具有欧洲民族特征的居民,这些人外貌颇像地中海人。大都是高鼻梁,深眼窝,头发自然卷曲,身体普遍比一般汉族的人粗壮、结实。胡须、汗毛、头发为金黄色,与当地土著有明显差异。有关专家们认为这些居民很可能是古罗马人与当地民族通婚的后裔。
  秘密似乎到此揭开了。
  11月底,西北大地一片寒冻,笔者一行三人,驱车离开永昌县,在崎岖多险、几乎没有路径的山地中行驶了1小时,到达了骊靬古城遗址——者寨子。
  者寨子地处祁连山脉沟口,地形开阔,土地肥沃,是个宜耕宜牧的好地方。历经战乱的十余处古城堡遗址峭然耸立。从地理上看,古城把峙祁连入口,背依大山,进可攻,退可守。西汉政府择此作为罗马军队战俘的生活和驻防之地,确经过一定的考察。只是当年的一切,已荡然无存,随处可见到只有丰茂的草木。
  在邻近的杏树庄和河滩村,我们见到了那几位有欧洲民族特征的村民。在河滩村,64岁的孙树银老汉接待了我们。猛一见,这位深目白发,长一脸黄色胡须的老汉,仿佛就是一位“老外”,但一细看,又使人释疑。老人家一直定居在此处,全家祖孙七口,唯有儿子孙小云与他有些相似,小孙子头发则呈乌黑。全家人对于为什么这样,也一直述说不清。村人也对此多报以不解。
  “罗马古城”之谜从发现到现在,虽说已经取得了一些证据和线索,但伴随着这些线索的出现,人们也提出了许多疑问。
  在永昌县文化馆,馆长王福义在带着我们看了最近出土的部分文物后,对血缘之说表示了看法。
  从公元前36年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如果古罗马人与当地土著通婚。按40年一代计算,也有50代了。而历经这样的血缘变迁,这么多代的同化,难道还真的可以保持原来的特征吗?另外一种看法认为,中国古代部族繁杂,也许是另外一族的变种。
  无论如何,既然发现,既然已找到了骊靬古城遗址,那么,这些新发现就对进一步揭开罗马古城这一千古之谜提供了新的线索。
[em01]
在布达佩斯之战后,一位近卫军军官对被俘的德国武装党卫军上校说了一段傲气十足的话:“把你的勋章与党卫队标志留下,这有助于保全你的生命,不要担心我或我们士兵会把它们拿走,我们不会作这种事,我们是苏联近卫军军人,是俄罗斯的党卫军!!!!”
楼主辛苦了 ,再多些论据就更可观了 。
PLA也有荣誉称号,但相当一部分与战争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