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当兵时的小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07:19
<P>文章是转的,感觉有趣就转了,完全忠实原作,本人无权对原文进行任何删改.</P><P>如又疑问,请与作者联系.</P><P>当兵时的小故事</P><P>文章来源: 老兵油子 于 2004-12-01 </P><P>那是我在当兵时出的一件事,时间是1972年.

当时是在文革后期,县里虽然有了革委会,但大部分政府机构都不能正常运转.经历过那个年头的人都知道三支两军这个词,两军是指军管和军训.县监狱,也许那时是叫拘留所,被我们野战军军管了.在进驻县监狱的那个连队中有个当兵不到两年的不新不老的兵.军事素质吗?真不敢恭唯.三次打靶,两次不及格.

有一天,这老兄押着七八个在押犯出去扛木头.那些在押犯都是些轻犯,重犯是不能出监狱干活儿的.在归来的路上,经过了一座桥.有个犯人不知想什么呢,扔掉木头一头跳进了河里.那条河还挺急,没两下他就被冲出了好几十米.这老兄可急了,拼命喊,要那个逃犯站住.可逃犯哪里镜米∧?只有往岸边游.等他到了岸边,离桥已经有了两三百米.他一上岸,看已经那么老远,不开溜还等何时呢.这当兵的老兄急得直跺脚,摸了半天才找出了那个只有五发实弹的弹夹,压进了他的半自动步枪.瞄准?瞄也白瞄,他在百米的固定胸环靶上都钻不了窟窿,就别提三百米外的活动目标了.稀里糊涂地就打了一枪.没想到那个逃犯一跟头就栽在那里了.这老兄提着枪跑过去一看,一下子就傻了,一枪毙命.打死个人谁不害怕呢?更何况是他自己主断行事的呢.

这老兄知道出了大事,跑着回到连队报告.副连长马上带人赶到现场,并安慰这老兄.突然,人们想起了更要命的一件事,扛木头的其余犯人哪里去了?再看桥上,只剩围观的老百姓了.这一下,所有人都傻眼了,赶快回到了监狱.一进院子,除了那个河边上躺着的,其它犯人一个不少,全部自觉地扛着木头自己回到了监狱,在院子里坐着呢.也许他们也都被吓傻了,看当兵的枪法那么准,谁也没敢再试一试.

事后,这老兄不但没倒霉,还得了个嘉奖.故事不是很精彩,因为没加作料.出个考题吧,你知道三支两军中的三支是哪三支吗?
</P><P>在我当兵的七十年代,每年一月份是很多连队军官,那时称干部,最希望得到的休假时间.你知道为什么吗?有一条原因是再明显不过的,那就是回家过春节.能与家人过上个团圆年.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无可非议.另外还有一条外人想不到的原因,那就是尽量躲开老兵复员的那一两个星期,尤其对那些口碑不太好的干部更是这样.

在那个年代,战士服役的最低年限是两年.但除非特殊原因之外,两年复员的战士很少.大部分战士都服役三年到五年.部队中农村来的战士居多,而且地区差异非常大.有些地区比较富裕,譬如江浙或广东;而有些地方却非常贫瘠,如河南和陕西.在那些贫瘠的地区,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当时的政策是农村来的战士复员只能回原籍.部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起码米饭还是管饱的.复员老兵回到贫瘠的原籍,靠工分儿生活,生活上落差是非常大的.那时还有个原因是现在人很难理解的.那是个全国学解放军的年代,军人的一身军装比现在女孩子们脸上的粉底霜要光辉得多.很多人经受不了这种心理上的落差.

对于要离队的老兵,部队是尽量迁就,可能够做的却十分有限.有些老兵在离队前故意做些什么,发泄点怨气,一般也不会太出格.最需要严加防范的是动用武器.因此,每年到年终,各个连队都会查点弹药,尽量将弹药集中管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做鲁莽的事情都是一时冲动,这种临时的防范措施可能还是管用的.但如果有人预谋要做什么,那可是难于防范.

我所熟悉的一个连队就出了这样一件被通报全军的事.那好像是在1975年初,那个连队在农场劳动.宣布复员名单后,表面上没有什么大的风波.有这样一个要复员的老兵,平时就不是很合群,人们也不是很关注他.那天.他自己提前去吃了午饭,也没有人制止他.到了午饭时间,全连集合,在营房前一个很大的晒谷场上用餐.他自己回到他们班的宿舍,给他们班长的五六式冲锋枪(AK47)装满了子弹.实际上,他是准备了很久了,他自己积存了有一百多发子弹捆在了腰里.

说来也巧,他的班长是第一个吃完饭回宿舍的,正往窗外的碗柜里放碗.这家伙端着枪,隔着窗户瞄着班长的脑袋扣动了扳机.两人当时的距离最多两米,刺刀都能捅上了.可谁能想到枪居然没响,原来子弹没上膛.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当时在一个步兵班里,战士是半自动步枪,班长是冲锋枪.半自动是拉开枪栓压子弹,压好后放回枪栓第一发子弹就已经在枪膛里;冲锋枪是向弹匣里压子弹,装好弹匣后要拉一下枪栓,第一发子弹才能上膛. 这家伙是在装弹匣以前拉了枪栓,结果膛里没有子弹,只发出了击发的声音.班长一抬头,看到一个对着他的枪口,吓得大叫一声,扭头便跑.

这一下,那家伙可急了.大挎着枪,拉了枪栓,冲出宿舍,对着前面的晒谷场就是一梭子.也是万幸,正是由于他是大挎着枪,枪口很容易跳高,结果子弹从众人头顶上飞过.顿时,整个晒谷场上就炸了窝了.一片空地,什么掩护都没有,谁有本事谁逃命吧.众人将学过的那点儿战术动作全用上了,真是本事用时方狠少.

一梭子出去后,这家伙好像也醒了.他要打的是他恨的那些人,大多数人还是与他没仇.他也想到,不能用连发.虽然他还有子弹,但如果枪打空了,他可能没有时间换弹匣压子弹.从而他又将枪调到了单发,然后挨着宿舍一间一间地找仇人.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全连有上百条枪,可除了哨兵外,谁都没有子弹.哨兵那里也只有一夹,十发.门外一个荷枪实弹杀红了眼的,谁不怕呢.更何况没人知道他不喜欢谁.

事后我与在场的几个人聊过天儿,他们那个狼狈样子可真不敢恭唯.有个小子那天泡病号,没有起床.一听枪响,连下床逃命都忘了.蒙着被子打颤,还将别人的被子也抄过来堵上,好像被子也管事似的.另一个小子个子挺高,长得像只虾米似的.他一脑袋钻到了床下,还感觉不保险.他手撑着床头,脚蹬着床脚,号称来个称弓姿势,背部顶到了床板,老远看去床下是空的.

说是打仇人,第一个挨枪子儿的却不是那家伙本来要杀的.他已经走过了一间宿舍,没有开枪.有个老兵看他过去了,想悄悄地从他后面扑过去抢他的枪.可没想到还没到进前,那家伙回过头来.这老兵一看不好,扭头要跑,被他一枪就给放倒了.好在那家伙已经将枪调到了单发,否则那个老兵肯定被打成筛子了.

那个家伙脑袋也有点儿不清楚了.冲锋枪在单发状态是扣一次扳机打一发,下一发子弹自动上膛.这家伙打一发拉一下枪栓,结果就蹦出来一发没打过的子弹.可惜,那时谁都想活命要紧,没有人注意到在他走过的地方能捡到子弹.

说到子弹,除了哨兵手里的几发之外,实际上还有.连队干部手枪里还有子弹.可当时所有在场的连队干部全吓蒙了.那个连队当时没有连长,副连长在自己屋里,手枪就挂在墙上.可他躲在门背后,不敢过去取枪,生怕那家伙从窗外能看到他,过来要他的命.指导员从晒场逃走,钻到一个稻草垛里跺了至少有一个小时.唯一被这家伙发现的是副指导员,正在与连队文书一同逃命.这家伙找了个依托,瞄准了就是一枪.也不知他是要打谁,反正最倒霉是那个文书,再也没起来.

这家伙还有意要找另一个班长,可凑巧那个人当天不在,他在那个班长的床上钻了好几个窟窿.

转了一圈儿,整个连队的人都跑得差不多了.这家伙想此处不可久留,提着枪也跑了.这时,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排长和一个老兵副班长缓过点儿味道来,从哨兵那里要过来子弹,带了一个新兵(也入伍一年了),提枪开始追.刚出营房,就看见一个人趴在那里,他们谁也不敢贸然接近.浪费了好几分钟,才发现是那个倒霉文书.排长看那文书情况紧急,马上要急救,他就留了下来,只剩新老两个兵去追那个凶手.

好在那个家伙带了一些零碎,没跑几里路就被追上了.他躲在一个土丘后面顽抗.新老兵两人每人一支半自动,可手里子弹不多,不敢敞开了打枪战.如果子弹打完了就只有等死.老兵告诉新兵,他在原地牵制那个家伙,要新兵绕到另一个方向包抄.凶手在土丘后压好了子弹,也喘够了气,准备接着再跑.一站身,正好暴露在新兵的枪口之下.新兵一枪就将他撂倒了.

惊天动地的一场枪战就这样结束了.前后打了有近百发子弹,死了个文书,伤了个老兵,最后凶手在往回拉的过程中也死了.说实话,死伤的数目已经让人感到幸运了.

事件发生后,那个连队在职的干部大都倒了霉.正副指导员和副连长都被撤职,一个排长是当天的值班员,司务长是由于提前给凶手发了复员费,结果被记过处分.那个追凶手的老兵好像被提升为副连长,新兵立了二等功.后来好像还发生了一些事,不过那是后话了.

将近三十年过去了,细节也许会有一点出入,但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4 10:21:45编辑过]
<P>文章是转的,感觉有趣就转了,完全忠实原作,本人无权对原文进行任何删改.</P><P>如又疑问,请与作者联系.</P><P>当兵时的小故事</P><P>文章来源: 老兵油子 于 2004-12-01 </P><P>那是我在当兵时出的一件事,时间是1972年.

当时是在文革后期,县里虽然有了革委会,但大部分政府机构都不能正常运转.经历过那个年头的人都知道三支两军这个词,两军是指军管和军训.县监狱,也许那时是叫拘留所,被我们野战军军管了.在进驻县监狱的那个连队中有个当兵不到两年的不新不老的兵.军事素质吗?真不敢恭唯.三次打靶,两次不及格.

有一天,这老兄押着七八个在押犯出去扛木头.那些在押犯都是些轻犯,重犯是不能出监狱干活儿的.在归来的路上,经过了一座桥.有个犯人不知想什么呢,扔掉木头一头跳进了河里.那条河还挺急,没两下他就被冲出了好几十米.这老兄可急了,拼命喊,要那个逃犯站住.可逃犯哪里镜米∧?只有往岸边游.等他到了岸边,离桥已经有了两三百米.他一上岸,看已经那么老远,不开溜还等何时呢.这当兵的老兄急得直跺脚,摸了半天才找出了那个只有五发实弹的弹夹,压进了他的半自动步枪.瞄准?瞄也白瞄,他在百米的固定胸环靶上都钻不了窟窿,就别提三百米外的活动目标了.稀里糊涂地就打了一枪.没想到那个逃犯一跟头就栽在那里了.这老兄提着枪跑过去一看,一下子就傻了,一枪毙命.打死个人谁不害怕呢?更何况是他自己主断行事的呢.

这老兄知道出了大事,跑着回到连队报告.副连长马上带人赶到现场,并安慰这老兄.突然,人们想起了更要命的一件事,扛木头的其余犯人哪里去了?再看桥上,只剩围观的老百姓了.这一下,所有人都傻眼了,赶快回到了监狱.一进院子,除了那个河边上躺着的,其它犯人一个不少,全部自觉地扛着木头自己回到了监狱,在院子里坐着呢.也许他们也都被吓傻了,看当兵的枪法那么准,谁也没敢再试一试.

事后,这老兄不但没倒霉,还得了个嘉奖.故事不是很精彩,因为没加作料.出个考题吧,你知道三支两军中的三支是哪三支吗?
</P><P>在我当兵的七十年代,每年一月份是很多连队军官,那时称干部,最希望得到的休假时间.你知道为什么吗?有一条原因是再明显不过的,那就是回家过春节.能与家人过上个团圆年.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无可非议.另外还有一条外人想不到的原因,那就是尽量躲开老兵复员的那一两个星期,尤其对那些口碑不太好的干部更是这样.

在那个年代,战士服役的最低年限是两年.但除非特殊原因之外,两年复员的战士很少.大部分战士都服役三年到五年.部队中农村来的战士居多,而且地区差异非常大.有些地区比较富裕,譬如江浙或广东;而有些地方却非常贫瘠,如河南和陕西.在那些贫瘠的地区,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当时的政策是农村来的战士复员只能回原籍.部队的生活虽然艰苦,但起码米饭还是管饱的.复员老兵回到贫瘠的原籍,靠工分儿生活,生活上落差是非常大的.那时还有个原因是现在人很难理解的.那是个全国学解放军的年代,军人的一身军装比现在女孩子们脸上的粉底霜要光辉得多.很多人经受不了这种心理上的落差.

对于要离队的老兵,部队是尽量迁就,可能够做的却十分有限.有些老兵在离队前故意做些什么,发泄点怨气,一般也不会太出格.最需要严加防范的是动用武器.因此,每年到年终,各个连队都会查点弹药,尽量将弹药集中管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做鲁莽的事情都是一时冲动,这种临时的防范措施可能还是管用的.但如果有人预谋要做什么,那可是难于防范.

我所熟悉的一个连队就出了这样一件被通报全军的事.那好像是在1975年初,那个连队在农场劳动.宣布复员名单后,表面上没有什么大的风波.有这样一个要复员的老兵,平时就不是很合群,人们也不是很关注他.那天.他自己提前去吃了午饭,也没有人制止他.到了午饭时间,全连集合,在营房前一个很大的晒谷场上用餐.他自己回到他们班的宿舍,给他们班长的五六式冲锋枪(AK47)装满了子弹.实际上,他是准备了很久了,他自己积存了有一百多发子弹捆在了腰里.

说来也巧,他的班长是第一个吃完饭回宿舍的,正往窗外的碗柜里放碗.这家伙端着枪,隔着窗户瞄着班长的脑袋扣动了扳机.两人当时的距离最多两米,刺刀都能捅上了.可谁能想到枪居然没响,原来子弹没上膛.当过兵的人都知道,当时在一个步兵班里,战士是半自动步枪,班长是冲锋枪.半自动是拉开枪栓压子弹,压好后放回枪栓第一发子弹就已经在枪膛里;冲锋枪是向弹匣里压子弹,装好弹匣后要拉一下枪栓,第一发子弹才能上膛. 这家伙是在装弹匣以前拉了枪栓,结果膛里没有子弹,只发出了击发的声音.班长一抬头,看到一个对着他的枪口,吓得大叫一声,扭头便跑.

这一下,那家伙可急了.大挎着枪,拉了枪栓,冲出宿舍,对着前面的晒谷场就是一梭子.也是万幸,正是由于他是大挎着枪,枪口很容易跳高,结果子弹从众人头顶上飞过.顿时,整个晒谷场上就炸了窝了.一片空地,什么掩护都没有,谁有本事谁逃命吧.众人将学过的那点儿战术动作全用上了,真是本事用时方狠少.

一梭子出去后,这家伙好像也醒了.他要打的是他恨的那些人,大多数人还是与他没仇.他也想到,不能用连发.虽然他还有子弹,但如果枪打空了,他可能没有时间换弹匣压子弹.从而他又将枪调到了单发,然后挨着宿舍一间一间地找仇人.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全连有上百条枪,可除了哨兵外,谁都没有子弹.哨兵那里也只有一夹,十发.门外一个荷枪实弹杀红了眼的,谁不怕呢.更何况没人知道他不喜欢谁.

事后我与在场的几个人聊过天儿,他们那个狼狈样子可真不敢恭唯.有个小子那天泡病号,没有起床.一听枪响,连下床逃命都忘了.蒙着被子打颤,还将别人的被子也抄过来堵上,好像被子也管事似的.另一个小子个子挺高,长得像只虾米似的.他一脑袋钻到了床下,还感觉不保险.他手撑着床头,脚蹬着床脚,号称来个称弓姿势,背部顶到了床板,老远看去床下是空的.

说是打仇人,第一个挨枪子儿的却不是那家伙本来要杀的.他已经走过了一间宿舍,没有开枪.有个老兵看他过去了,想悄悄地从他后面扑过去抢他的枪.可没想到还没到进前,那家伙回过头来.这老兵一看不好,扭头要跑,被他一枪就给放倒了.好在那家伙已经将枪调到了单发,否则那个老兵肯定被打成筛子了.

那个家伙脑袋也有点儿不清楚了.冲锋枪在单发状态是扣一次扳机打一发,下一发子弹自动上膛.这家伙打一发拉一下枪栓,结果就蹦出来一发没打过的子弹.可惜,那时谁都想活命要紧,没有人注意到在他走过的地方能捡到子弹.

说到子弹,除了哨兵手里的几发之外,实际上还有.连队干部手枪里还有子弹.可当时所有在场的连队干部全吓蒙了.那个连队当时没有连长,副连长在自己屋里,手枪就挂在墙上.可他躲在门背后,不敢过去取枪,生怕那家伙从窗外能看到他,过来要他的命.指导员从晒场逃走,钻到一个稻草垛里跺了至少有一个小时.唯一被这家伙发现的是副指导员,正在与连队文书一同逃命.这家伙找了个依托,瞄准了就是一枪.也不知他是要打谁,反正最倒霉是那个文书,再也没起来.

这家伙还有意要找另一个班长,可凑巧那个人当天不在,他在那个班长的床上钻了好几个窟窿.

转了一圈儿,整个连队的人都跑得差不多了.这家伙想此处不可久留,提着枪也跑了.这时,我的印象中是一个排长和一个老兵副班长缓过点儿味道来,从哨兵那里要过来子弹,带了一个新兵(也入伍一年了),提枪开始追.刚出营房,就看见一个人趴在那里,他们谁也不敢贸然接近.浪费了好几分钟,才发现是那个倒霉文书.排长看那文书情况紧急,马上要急救,他就留了下来,只剩新老两个兵去追那个凶手.

好在那个家伙带了一些零碎,没跑几里路就被追上了.他躲在一个土丘后面顽抗.新老兵两人每人一支半自动,可手里子弹不多,不敢敞开了打枪战.如果子弹打完了就只有等死.老兵告诉新兵,他在原地牵制那个家伙,要新兵绕到另一个方向包抄.凶手在土丘后压好了子弹,也喘够了气,准备接着再跑.一站身,正好暴露在新兵的枪口之下.新兵一枪就将他撂倒了.

惊天动地的一场枪战就这样结束了.前后打了有近百发子弹,死了个文书,伤了个老兵,最后凶手在往回拉的过程中也死了.说实话,死伤的数目已经让人感到幸运了.

事件发生后,那个连队在职的干部大都倒了霉.正副指导员和副连长都被撤职,一个排长是当天的值班员,司务长是由于提前给凶手发了复员费,结果被记过处分.那个追凶手的老兵好像被提升为副连长,新兵立了二等功.后来好像还发生了一些事,不过那是后话了.

将近三十年过去了,细节也许会有一点出入,但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4 10:21:45编辑过]
<P>56半vs56</P>
很精彩的故事,还有吗?
军队提拔人很看重在突发情况下谁的反应快,那个老兵提得对,给个副连不冤,我知道一个故事:某个军校毕业的排长发句牢骚,"当兵真没劲."连长一边说,"那你干嘛不死了他?"排长拔枪就对脑袋开了一枪,真死了,事后连长判三年.
连长真冤~`
连长是冤,不过这排长也真敢开啊!!!
<P>5楼签名里的那个坛子好象整改过了。</P><P>本来就是些汉奸,都是些有钱就是爹的东西。</P>
挺刺激
恐怖啊
<B>以下是引用<I>f22</I>在2004-12-4 11:03:00的发言:</B>
很精彩的故事,还有吗?
这就是所谓激情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