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徐焰:“纪实”常有不实 军事文学须“打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35:21
徐焰:“纪实”常有不实 军事文学须“打假” 2010年12月03日 09:44 人民网-军事频道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6条核心提示:近些年,国内文化领域发行渠道和媒体的多样化,加上网络普及,使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在书店、地摊和网上广为流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有优质产品出产便容易出现假冒,一些打着“纪实”、“实录”之名编造和歪曲历史的作品也大量上市,在军事领域又集中于编造所谓“领袖决策内幕”和人们知之较少的解放后的军事斗争,并在网络上有众多传贴。对这些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中的伪劣产品,同样要开展“打假”,才能澄清其造成的一些思想混乱,真正对广大读者和网友负责。



徐焰少将(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军事频道,作者:徐焰,原题:《“纪实”常有不实  军事文学须“打假”》

近些年,国内文化领域发行渠道和媒体的多样化,加上网络普及,使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在书店、地摊和网上广为流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有优质产品出产便容易出现假冒,一些打着“纪实”、“实录”之名编造和歪曲历史的作品也大量上市,在军事领域又集中于编造所谓“领袖决策内幕”和人们知之较少的解放后的军事斗争,并在网络上有众多传贴。对这些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中的伪劣产品,同样要开展“打假”,才能澄清其造成的一些思想混乱,真正对广大读者和网友负责。

纪实文学不同小说,不允许虚构情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斗争,曾是人们特别关心且又公开宣传较少的领域。自90年代以来,随着图书、杂志出版的市场化和“地摊刊物”的起,一些人打着“纪实”和“实录”旗号,以庸俗化和弄虚作假手法编造出其不少军事历史题材的书刊和文章。这些写作者迎合许多读者想了解以往历史“内幕”的心理,凭想象编造情节,再靠自吹“揭秘”和“翔实”来兜售。例如有的作者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出兵过程、中印边界反击战的决策以及中苏边界冲突等事件任意杜撰细节,凭空编造了所谓“决策内幕”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对话,且写得绘声绘色,因而在社会上销量不少,在一些网站上至今也在反复被摘用。

这类以造假谋利的作品为吸引读者购买,大都打出“纪实”和“实录”的招牌。其实,查现代辞典的“纪实”、“实录”,其注都是现场的文字记录或现地真实的报道,并不允许其中有凭空虚构。面对揭露和指责,那些作品却又以“文学作品允许虚构”之名来搪塞。这种解释,等于把作品说成“既是真的,又是假的”,在逻辑上完全自相矛盾。这种从形式逻辑上说不通的现象,从不择手段追逐利润的需求中却容易得到解释,即利用人们想知道真实的历史心情以假招牌招徕,又因本身缺乏历史知识只好凭想象杜撰。

前些年在地摊上流行、近年又在众多网站上一再被转发的抗美援朝、中印边界、中苏边界的所谓“实录”描写,里面便有许多是胡编乱造的内容。如有人编造出在美军曾派“突击队袭击志愿军总部并企图捕捉毛岸英”的离奇故事,而事实上美国军方当时不仅不知毛岸英入朝,连志愿军总部在何处都不知晓(后来的轰炸大榆洞也只是作为怀疑目标)。再如某书描写周恩来总理1960年4月访问印度时的所谓“记者招待会”对话,更全属违反史实的杜撰,而且里面还把边界位置和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都讲错。又如这本书描写中印边界西段攻占一个据点的战斗时,竟胡编中方有800多人阵亡“长眠雪山”,事实上这一仗仅阵亡数人,而且整个中印边界反击战是解放军阵亡者也不足此数。

如果单纯以历史小说而论,确实允许进行部分虚构和艺术性联想,然而这种想象也要合乎历史基本态势,对重大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战争中的实事、背景都不能随意虚构和编造加工的。目前见到的一些粗制滥造的所谓“纪实”作品,所出现的历史人物说话竟使用当代语言,50年的人却用70年代的物品、交通工具和武器。如写彭德怀首次去朝鲜乘“伊尔-18”,周恩来访印乘坐“波音飞机”,描写这都反映了作者缺乏当年的民航机使用型号的常识。这样的作品即使是作为历史小说,也是败笔,何况还自诩为“纪实”和“实录”呢?

虚构领导人决策和知名人士的虚构描写是造假的重点

军事斗争的决策过程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过去带有神秘色彩,许多读者很想知道长期讳言的内幕,于是近年一些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中着力描写了所谓“高层次”场面,特别是描绘领袖人物的活动。有些作品确实向读者展示了许多生动的史实,却也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伪“纪实”来歪曲历史,并有些作品把一些讹传当成信史。

例如在一本销量很大的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所谓“纪实”中,便绘声绘色地写出毛泽东如何召开决策会议和会上每个人的详细发言。历史事实是,当时的会议根本没有记录,该书中所写的领导人发言都是作者虚构的。有一本描写中印边界反击战所谓“实录”自称“全景式地再现了这场战争的始末”(现在有些军事网站中还常转录其中胡编乱造出的段落),还编造出了一个所谓“西山军事会议”,并写出参加者名单和详细发言,而了解史实的人一看便发现其谬误充斥。历史上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西山军事会议”,至于书中所标的“中国军队东、西、中三线大捷”,更说明作者对反击战的方向都不清楚。中印边界分为东、中、西三段,1962年的反击战却在边界的东西两段进行,“中”线并无反击更没有“大捷”。

再如有些作品写到领袖毛泽东的个人生活时,也凭想像或不可靠的传说编造细节。例如有的还有些名气的作家便引用台湾方编造的“攻占延安时缴获的王若飞日记”的内容,列举了所谓“约法三章”,特别是说里面规定“江青同志不能以毛泽东夫人自居”。对于这个所谓“约法三章”,曾有不少小报和网站刊登或转载,然而在延安时期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在80年代便称根本没有对江青的“约法”,曾长期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也与陈云持同样的说法。1938年末毛泽东与江青的结合虽然确在党内一些领导同志中间引起反对意见,却是党中央认可的“结婚”。此后江青的名份已是毛泽东的夫人,而决不是只是所谓“负责照料”“生活起居”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历史资料编写、并经审定正式出版的《毛泽东年谱》和《毛泽东传》,也将毛泽东与江青的结合正式记述为“结婚”。至于台湾方面的所谓“王若飞日记”,既没有拿出原始的笔迹,也无科学考证,连其中的用语都不合乎当时中共领导人的习惯,研究历史的人一看便可知是伪造的赝品。国民党方面出于反共宣传的目的,曾伪造过大量所谓的中共历史文件,国内有些人以此伪材料为根据,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也是站不住脚的。

造假常伴以低俗,许多人又缺乏军语知识

在以虚构手法描写领导人和名人的所谓“纪实”中,又往往表现出低俗化倾向,即为了吸引情趣不高的读者以扩大销售,故意在作品中加上一些与主题无关却又格调低下的情节。由于作者事实上又不大可能了解这些庸俗的细节,许多情节只有靠想象来杜撰。如某人所写的《林彪传》中用相当多文字描写了一大段林彪与叶群的“床上戏”,不但粗俗令人作呕,而且肯定全系胡编。

在记述军事历史时,有些作者还不了解军事术语概念,随意落笔便经常出错。例如近年来国内描写抗日战争的作品中,屡屡出现一个错误便是将“伤亡”和“死亡”这两个概念相混淆。许多人描写的叙述抗日战争时的人员损失数字时,总是把我国政府宣布的抗日战争中3500万人伤亡(其中2100万人死亡、1400万人负伤)的数字当成死难总数,错误地声称中国在抗战中“死亡3500万人”。

有前些年国内曾出版过一部描写抗日战争的书,故意起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为《三百八十万军人之死》。其实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人伤亡总数是380万人,其中死亡只有150多万人,另有230多万人负伤。此书作者连“伤亡”和“死亡”这两个基本概念都搞不清,就以此为主题东拼西凑加想象搞成一本书。

近些年来,社会上为追逐利润出现了一种浮躁风气,某些“写手”(根本不能冠以“作家”之称)既缺乏历史知识方面的基本功,又不愿下功夫认真调查研究,连随手就能找到的工具书籍和地图也懒得查对却,便有胆量凭空造假并大作自我吹嘘的广告。例如在前些年出版的部分描写战争史的作品中,所述对象在历史、地理、武器装备方面的谬误和笑话比比皆是。某一写抗美援朝的“纪实”中,把鸭绿江边的重镇说成位于图们江附近。有的描写中苏边境武装冲突的书连苏联国名的全称、勃列日涅夫执政时的职务都搞错,还扬言是在描写“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而那些本身不知历史,又不肯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作者泡制出的所谓历史纪实,只能是靠假广告哗众取庞的糟粕。

读者学会分辨常识,即能看出描写真伪

面对有些人不择手段谋利,凭臆想编造所谓“秘闻”、“内幕”,并在社会上和网站中流传,普通读者该如何分辨真伪呢?应该承认,众多非历史专业人士面对一些写得绘声绘色的作品,确实一下不易判明其真不符合史实,不过若是掌握以下几个标准,仍然可以大致看出哪些是伪说和假“纪实”。

一是看出版单位是否为正规出版社。如国家和军队正规的出版社都有比较严格的审稿制度,因而那些造假充斥的书籍大都是以寻找一些文艺性质的出版社或公司,以购买书号的方式推出,甚至索性用伪造其名的出版社名,或由难寻出处的地摊书发行者来发行。

二是看作者履历是否为专业人士或当事者。当年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研究便没有发言权。”体现在历史作品创作中,便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并进行大量的研究考证。想写好军事历史专业的书籍,作者必须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因而看看作者的职业、经历和从事的工作非常重要。若看一下那些造假者的履历,大都是只搞过文艺而未涉猎过历史或军事专业,没有机会看历史档案也没有接触到真相的史料,有些人根本就是用笔名或匿名发稿。

三是看所写内容是否合理、严谨。历史事件有其自身规律,而且需要认真考证研究才能表述完整和准确,越是夸张的作品往往越是虚假充斥。正确展现历史原貌的作品,所描写的情节应符合当事人的特点、性格和历史条件,一些历史文件和讲话还应标明出处。那些造假的东西往往靠荒诞离奇的情节来吸引人,而且没有注引和史料出处,因为虚构的东西是找不到依据的。

四是看作品的笔法细节是否夸张煽情。真实描写历史的作品往往也有生动的细节,不过会标明是当事者回忆,或是研究者引用的档案。例如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曾有众多回忆,都是描写自己目睹的领袖言谈,虽生动却可信。那些造假的“纪实”、“实录”为刺激读者眼球,经常编造一些外人不可能知道的“私房话”,而且还常描写领导人“头脑中浮现”、“心中想到”……这些描写一看便可知是作者杜撰,因为他们怎么会知道领袖头脑中所想的内容?

不容否认的是,前些年一些弄虚作假的作品往往有较大销路,学术性较强的严肃历史书籍却出版销售困难。出现这种“李鬼”猖獗而“李逵”困窘的怪现象,除去一些不正当的手法和渠道外,还在于一些正规出版物介绍历史时往往采取干巴巴、概念化和公式化写法,多数人都感到枯燥难读,反而对不严肃的作品产生兴趣。有鉴于此,从事现代史研究的专业人员在坚决反对造假行为的同时,也应思考一下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开创新路径,以便很好地争取读者,使军事史乃至整个历史教育能有较好的效


文章源自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03/3330406_0.shtml徐焰:“纪实”常有不实 军事文学须“打假” 2010年12月03日 09:44 人民网-军事频道 【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6条核心提示:近些年,国内文化领域发行渠道和媒体的多样化,加上网络普及,使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在书店、地摊和网上广为流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有优质产品出产便容易出现假冒,一些打着“纪实”、“实录”之名编造和歪曲历史的作品也大量上市,在军事领域又集中于编造所谓“领袖决策内幕”和人们知之较少的解放后的军事斗争,并在网络上有众多传贴。对这些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中的伪劣产品,同样要开展“打假”,才能澄清其造成的一些思想混乱,真正对广大读者和网友负责。



徐焰少将(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军事频道,作者:徐焰,原题:《“纪实”常有不实  军事文学须“打假”》

近些年,国内文化领域发行渠道和媒体的多样化,加上网络普及,使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在书店、地摊和网上广为流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有优质产品出产便容易出现假冒,一些打着“纪实”、“实录”之名编造和歪曲历史的作品也大量上市,在军事领域又集中于编造所谓“领袖决策内幕”和人们知之较少的解放后的军事斗争,并在网络上有众多传贴。对这些精神产品生产领域中的伪劣产品,同样要开展“打假”,才能澄清其造成的一些思想混乱,真正对广大读者和网友负责。

纪实文学不同小说,不允许虚构情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军事斗争,曾是人们特别关心且又公开宣传较少的领域。自90年代以来,随着图书、杂志出版的市场化和“地摊刊物”的起,一些人打着“纪实”和“实录”旗号,以庸俗化和弄虚作假手法编造出其不少军事历史题材的书刊和文章。这些写作者迎合许多读者想了解以往历史“内幕”的心理,凭想象编造情节,再靠自吹“揭秘”和“翔实”来兜售。例如有的作者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出兵过程、中印边界反击战的决策以及中苏边界冲突等事件任意杜撰细节,凭空编造了所谓“决策内幕”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对话,且写得绘声绘色,因而在社会上销量不少,在一些网站上至今也在反复被摘用。

这类以造假谋利的作品为吸引读者购买,大都打出“纪实”和“实录”的招牌。其实,查现代辞典的“纪实”、“实录”,其注都是现场的文字记录或现地真实的报道,并不允许其中有凭空虚构。面对揭露和指责,那些作品却又以“文学作品允许虚构”之名来搪塞。这种解释,等于把作品说成“既是真的,又是假的”,在逻辑上完全自相矛盾。这种从形式逻辑上说不通的现象,从不择手段追逐利润的需求中却容易得到解释,即利用人们想知道真实的历史心情以假招牌招徕,又因本身缺乏历史知识只好凭想象杜撰。

前些年在地摊上流行、近年又在众多网站上一再被转发的抗美援朝、中印边界、中苏边界的所谓“实录”描写,里面便有许多是胡编乱造的内容。如有人编造出在美军曾派“突击队袭击志愿军总部并企图捕捉毛岸英”的离奇故事,而事实上美国军方当时不仅不知毛岸英入朝,连志愿军总部在何处都不知晓(后来的轰炸大榆洞也只是作为怀疑目标)。再如某书描写周恩来总理1960年4月访问印度时的所谓“记者招待会”对话,更全属违反史实的杜撰,而且里面还把边界位置和中国政府的基本政策都讲错。又如这本书描写中印边界西段攻占一个据点的战斗时,竟胡编中方有800多人阵亡“长眠雪山”,事实上这一仗仅阵亡数人,而且整个中印边界反击战是解放军阵亡者也不足此数。

如果单纯以历史小说而论,确实允许进行部分虚构和艺术性联想,然而这种想象也要合乎历史基本态势,对重大历史人物的经历和战争中的实事、背景都不能随意虚构和编造加工的。目前见到的一些粗制滥造的所谓“纪实”作品,所出现的历史人物说话竟使用当代语言,50年的人却用70年代的物品、交通工具和武器。如写彭德怀首次去朝鲜乘“伊尔-18”,周恩来访印乘坐“波音飞机”,描写这都反映了作者缺乏当年的民航机使用型号的常识。这样的作品即使是作为历史小说,也是败笔,何况还自诩为“纪实”和“实录”呢?

虚构领导人决策和知名人士的虚构描写是造假的重点

军事斗争的决策过程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过去带有神秘色彩,许多读者很想知道长期讳言的内幕,于是近年一些军事历史题材的作品中着力描写了所谓“高层次”场面,特别是描绘领袖人物的活动。有些作品确实向读者展示了许多生动的史实,却也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伪“纪实”来歪曲历史,并有些作品把一些讹传当成信史。

例如在一本销量很大的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所谓“纪实”中,便绘声绘色地写出毛泽东如何召开决策会议和会上每个人的详细发言。历史事实是,当时的会议根本没有记录,该书中所写的领导人发言都是作者虚构的。有一本描写中印边界反击战所谓“实录”自称“全景式地再现了这场战争的始末”(现在有些军事网站中还常转录其中胡编乱造出的段落),还编造出了一个所谓“西山军事会议”,并写出参加者名单和详细发言,而了解史实的人一看便发现其谬误充斥。历史上其实根本就没有这个“西山军事会议”,至于书中所标的“中国军队东、西、中三线大捷”,更说明作者对反击战的方向都不清楚。中印边界分为东、中、西三段,1962年的反击战却在边界的东西两段进行,“中”线并无反击更没有“大捷”。

再如有些作品写到领袖毛泽东的个人生活时,也凭想像或不可靠的传说编造细节。例如有的还有些名气的作家便引用台湾方编造的“攻占延安时缴获的王若飞日记”的内容,列举了所谓“约法三章”,特别是说里面规定“江青同志不能以毛泽东夫人自居”。对于这个所谓“约法三章”,曾有不少小报和网站刊登或转载,然而在延安时期任中央组织部长的陈云在80年代便称根本没有对江青的“约法”,曾长期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也与陈云持同样的说法。1938年末毛泽东与江青的结合虽然确在党内一些领导同志中间引起反对意见,却是党中央认可的“结婚”。此后江青的名份已是毛泽东的夫人,而决不是只是所谓“负责照料”“生活起居”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根据历史资料编写、并经审定正式出版的《毛泽东年谱》和《毛泽东传》,也将毛泽东与江青的结合正式记述为“结婚”。至于台湾方面的所谓“王若飞日记”,既没有拿出原始的笔迹,也无科学考证,连其中的用语都不合乎当时中共领导人的习惯,研究历史的人一看便可知是伪造的赝品。国民党方面出于反共宣传的目的,曾伪造过大量所谓的中共历史文件,国内有些人以此伪材料为根据,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也是站不住脚的。

造假常伴以低俗,许多人又缺乏军语知识

在以虚构手法描写领导人和名人的所谓“纪实”中,又往往表现出低俗化倾向,即为了吸引情趣不高的读者以扩大销售,故意在作品中加上一些与主题无关却又格调低下的情节。由于作者事实上又不大可能了解这些庸俗的细节,许多情节只有靠想象来杜撰。如某人所写的《林彪传》中用相当多文字描写了一大段林彪与叶群的“床上戏”,不但粗俗令人作呕,而且肯定全系胡编。

在记述军事历史时,有些作者还不了解军事术语概念,随意落笔便经常出错。例如近年来国内描写抗日战争的作品中,屡屡出现一个错误便是将“伤亡”和“死亡”这两个概念相混淆。许多人描写的叙述抗日战争时的人员损失数字时,总是把我国政府宣布的抗日战争中3500万人伤亡(其中2100万人死亡、1400万人负伤)的数字当成死难总数,错误地声称中国在抗战中“死亡3500万人”。

有前些年国内曾出版过一部描写抗日战争的书,故意起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为《三百八十万军人之死》。其实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人伤亡总数是380万人,其中死亡只有150多万人,另有230多万人负伤。此书作者连“伤亡”和“死亡”这两个基本概念都搞不清,就以此为主题东拼西凑加想象搞成一本书。

近些年来,社会上为追逐利润出现了一种浮躁风气,某些“写手”(根本不能冠以“作家”之称)既缺乏历史知识方面的基本功,又不愿下功夫认真调查研究,连随手就能找到的工具书籍和地图也懒得查对却,便有胆量凭空造假并大作自我吹嘘的广告。例如在前些年出版的部分描写战争史的作品中,所述对象在历史、地理、武器装备方面的谬误和笑话比比皆是。某一写抗美援朝的“纪实”中,把鸭绿江边的重镇说成位于图们江附近。有的描写中苏边境武装冲突的书连苏联国名的全称、勃列日涅夫执政时的职务都搞错,还扬言是在描写“当时的国际大背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而那些本身不知历史,又不肯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作者泡制出的所谓历史纪实,只能是靠假广告哗众取庞的糟粕。

读者学会分辨常识,即能看出描写真伪

面对有些人不择手段谋利,凭臆想编造所谓“秘闻”、“内幕”,并在社会上和网站中流传,普通读者该如何分辨真伪呢?应该承认,众多非历史专业人士面对一些写得绘声绘色的作品,确实一下不易判明其真不符合史实,不过若是掌握以下几个标准,仍然可以大致看出哪些是伪说和假“纪实”。

一是看出版单位是否为正规出版社。如国家和军队正规的出版社都有比较严格的审稿制度,因而那些造假充斥的书籍大都是以寻找一些文艺性质的出版社或公司,以购买书号的方式推出,甚至索性用伪造其名的出版社名,或由难寻出处的地摊书发行者来发行。

二是看作者履历是否为专业人士或当事者。当年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研究便没有发言权。”体现在历史作品创作中,便需要创作者深入生活,并进行大量的研究考证。想写好军事历史专业的书籍,作者必须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因而看看作者的职业、经历和从事的工作非常重要。若看一下那些造假者的履历,大都是只搞过文艺而未涉猎过历史或军事专业,没有机会看历史档案也没有接触到真相的史料,有些人根本就是用笔名或匿名发稿。

三是看所写内容是否合理、严谨。历史事件有其自身规律,而且需要认真考证研究才能表述完整和准确,越是夸张的作品往往越是虚假充斥。正确展现历史原貌的作品,所描写的情节应符合当事人的特点、性格和历史条件,一些历史文件和讲话还应标明出处。那些造假的东西往往靠荒诞离奇的情节来吸引人,而且没有注引和史料出处,因为虚构的东西是找不到依据的。

四是看作品的笔法细节是否夸张煽情。真实描写历史的作品往往也有生动的细节,不过会标明是当事者回忆,或是研究者引用的档案。例如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曾有众多回忆,都是描写自己目睹的领袖言谈,虽生动却可信。那些造假的“纪实”、“实录”为刺激读者眼球,经常编造一些外人不可能知道的“私房话”,而且还常描写领导人“头脑中浮现”、“心中想到”……这些描写一看便可知是作者杜撰,因为他们怎么会知道领袖头脑中所想的内容?

不容否认的是,前些年一些弄虚作假的作品往往有较大销路,学术性较强的严肃历史书籍却出版销售困难。出现这种“李鬼”猖獗而“李逵”困窘的怪现象,除去一些不正当的手法和渠道外,还在于一些正规出版物介绍历史时往往采取干巴巴、概念化和公式化写法,多数人都感到枯燥难读,反而对不严肃的作品产生兴趣。有鉴于此,从事现代史研究的专业人员在坚决反对造假行为的同时,也应思考一下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开创新路径,以便很好地争取读者,使军事史乃至整个历史教育能有较好的效


文章源自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 ... /03/3330406_0.shtml
一些愤青和不了解军事历史和军事思想的军迷请进 学会用科学和理性的眼光看历史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