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乌克兰搞出来的这个聚能型“利刃”爆反装甲到底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22:54
聚能型爆炸反应装甲


乌克兰科技工作者研制的XSCHKV-19/34 型爆炸反应装甲就属于这种类型。对相应的已经批量生产的爆炸反应装甲来说,这种爆炸反应装甲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新的作用原理,即借助于聚能射流和加长聚能弹药的爆炸物(也称为“聚能利刃”)来拦截来袭的反坦克弹药。“聚能利刃”能够破坏来袭动能弹药或聚能射流的攻击,或者使其失去稳定性。因此,与防护型爆炸反应装甲相比,这种爆炸反应装甲能够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这种爆炸反应装甲的主要作用原理是其聚能射流的冲击力,反应装甲组成中的每一个爆炸装药都能够对来袭反坦克弹药造成有效毁伤。反应装甲的这种冲击力是在工作过程中飞散速度高和射流长的抛射微粒物质产生的。批量生产的爆炸反应装甲的这个参数的最优化要取决于在坦克上的安装部位,一般来说是安装在最典型的反坦克弹药威胁最大的部位。
来袭反坦克弹药飞临爆炸反应装甲时,其聚能射流开始作用到反应装甲的主要加长弹药组中的1 个弹药,弹药被引爆后对来袭弹药产生破坏性影响。此时,爆炸产生的飞散碎片(微粒)伴随扩散的负压冲击波从装药的外表面向其中心集聚。这种负压冲击波呈圆弧状。当聚能凹槽和圆筒形壳体(装药护面)的负压冲击波相交时,形成能将装药分成两部分的界面。爆炸部分配置在靠近聚能凹槽(装药的主动部件)处,以保证加长圆筒形主装药形成聚能射流。装药部分仍然保留下来,用以在聚能射流的反向影响爆炸碎片的飞散。
聚能射流与装药的爆炸物一起将影响来袭弹药的毁伤物质,将其破坏成残片,使其偏离最初的飞行轨迹。在附加加长装药的影响下,反应装药继续作用在来袭弹药的摧毁部件上。横向并排配置的加长型附加装药能够形成连续爆炸链,能够用其定向聚能射流连续影响来袭的摧毁部件。这种爆炸反应装甲的“弯月”型反应装药组件呈水平或以相应的倾斜角排列在装甲壳体内。

每个反应装置的对称平面都制成尖角,其内配置轴型炸药,能够有效地构成水平的和垂直的保护面。这是由于当来袭的反坦克弹药以通常的方式射来(反应装置内的装药正好配置在这个位置)时,反应装药的聚能射流向来袭方向实施定向拦截,并能够截断来袭反坦克弹药的摧毁部件。
借助聚能装药来摧毁来袭反坦克弹药的使用原理在小半径作用主动防护系统实验研究中早就提出来了,例如,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专利(第2612673号,第977984号)和美国的专利特许证(第4051763号)就有记录。这些原理在某些现代设计方案中也有涉及,例如在法国的第2786262 号专利中。这类反应装置是计划采用加长的或者标准的聚能装药,为此须采用传感器以发现来袭的反坦克弹药,例如采用X 射线。这种综合防护系统介于爆炸反应装甲和小半径作用主动防护系统的中间凹槽处。现阶段能够最有效防护坦克免受反坦克弹药攻击的并且进入实用化阶段的聚能爆炸反应装甲是XSZHKV-34 型爆炸反应装甲。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
苏联在20 世纪80 年代装备部队的“接触”-1披挂式爆炸反应装甲和“接触”-5 镶嵌式爆炸反应装甲,都是利用爆炸反应装甲块的金属板或爆炸反应装甲盒的重型盖板的抛射原理来对付来袭反坦克弹药的。其它国家研制的类似主动防护系统大多也采用这种原理。这类爆炸反应装甲对付聚能装药破甲弹的防护效能相当不错,但是其不足还是很明显的。首先,依据来袭反坦克弹药型号和威力的不同,以及爆炸反应装甲盒爆炸和引爆周围的反应装甲的因素,会使坦克正面的“接触”-1披挂式爆炸反应装甲块损坏15%~70%。但第一代镶嵌式爆炸反应装甲没有这些缺陷。除此之外,由于爆炸反应装甲报废量很大,其中包括没有直接参与对抗来袭弹药的爆炸反应装甲块,反应装甲爆炸影响的结果可能给坦克基体装甲造成更严重的损坏。爆炸反应装甲元件起爆临界值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必须保证反应装甲中爆炸物质的起爆的必要灵敏度,又要保证其被步兵武器、小口径火炮和炮弹破片击中时不爆炸。
因此,爆炸反应装甲的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科研部门应军方的要求,在爆炸反应装甲研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研制成功了“利刃”新型爆炸反应装甲。当时对“利刃”爆炸反应装甲提出的要求是:
——提高对高长径比次口径穿甲弹的防护能力,同时保持并提高对聚能装药破甲弹的防护能力;
——提高工作可靠性;
——降低坦克装甲的承载负担;
——降低被非来袭弹药诱爆的几率;
——提高对付自成型反坦克弹药(攻顶弹药)防护能力;
——保养和修理难度降低。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由乌克兰科学院测量仪器专门工艺设计局、米克罗杰克国家技术中心局、爆炸材料加工科学研究中心、帕顿电焊研究所、乌克兰科学院和莫罗佐夫坦克设计局共同研制。2003年,乌克兰相关部门采用本国和其它国家生产的反坦克弹药对“利刃”爆炸反应装甲进行了全面试验,并正式装备乌克兰军队。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的主要技术优势是:优化了反应装甲的结构,采用了新型细长型聚能射流和新型爆炸反应装药拦截来袭反坦克弹药,与早期的爆炸反应装甲相比防护范围更大,1 个反应装甲防护模块可以直接代替早期的“接触”反应装甲组件中的2个防护模块。测试结果表明,“利刃”反应装甲防护系统使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比“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提高1~2 倍。
苏联以类似原理研制爆炸反应装甲的思路比乌克兰要早得多,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钢铁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就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实验,但是由于苏联解体,使这项研究工作没有进行下去,这个研究方向也放弃了。运用上述原理设计的防护性能更强的爆炸反应装甲的问世,是在最近十几年来在爆炸反应装药和新型细长型聚能爆炸反应装药的技术工艺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实现的。
爆炸反应装甲装药结构参数、装药外壳内表面半径、凹槽筒式表面半径、装药与凹槽轴线之间的距离和凹槽弧形角度φ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其相互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爆炸反应装甲的性能参数由每个反应装甲块摧毁各种来袭弹药效果来评定。爆炸金属射流冲击能量取决于反应装甲在爆炸过程中产生的冲击能量的速度和聚能射流有效作用长度。批量生产的爆炸反应装甲技术性能的最佳化取决于其在坦克上的安装位置,即安装在反坦克弹药易于攻击的部位。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模块为非拆卸结构,采用瞬间引爆装置工艺制造,使用前无需准备、保养和维修。其爆炸反应装甲盒的主要特点是可靠性高(100% 适用于防护所有类型的反坦克弹药),在遭受轻武器射击、被炮弹破片或燃烧弹命中时不会被诱爆,与相应的镶嵌式爆炸反应装甲盒的互换比列为1∶2,爆炸反应装甲盒爆炸时对坦克基体装甲造成的损坏较小,简化了保养和维修的难度。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的结构能够保证它在战场环境下由陆军修理修复分队安装或更换。该爆炸反应装甲的结构特点适合于在专业生产厂进行模块化生产,在坦克上的安装只需将壳体支架焊接在坦克相应位置,不需要特殊的安装设备。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通用型模块在所有型号的125毫米穿甲弹和西方国家生产的120毫米穿甲弹的防护试验结果中表明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对穿甲弹(依其型号的不同)穿甲效果的降低程度达50%~90%。批量生产型“利刃”爆炸反应装甲的防护效果目前没有公布。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工作原理当来袭反坦克弹药命中“利刃”爆炸反应装甲后,反坦克弹药的金属射流、穿甲弹芯或是成型弹丸将命中某个爆炸反应主装药块,使该主装药块发射爆炸,开始影响来袭反坦克弹药。此时,由于爆炸反应装甲主装药的外表面覆盖一层凹槽型金属药型罩,所以在主装药爆炸的同时会伴随产生向外轴心喷射的金属射流。高速、高温、高压的金属射流会切断来袭反坦克弹药的弹体或射流,同时使其飞行方向发生改变,从而达到降低来袭弹药穿甲效能的作用。在爆炸反应主装药块发生爆炸后,会同时引爆附加装药。附加装药发生爆炸会使该反应装甲模块内所属的其它主装药块依次发生爆炸,从而实现对来袭反坦克弹药的不间断的破坏。



聚能型爆炸反应装甲


乌克兰科技工作者研制的XSCHKV-19/34 型爆炸反应装甲就属于这种类型。对相应的已经批量生产的爆炸反应装甲来说,这种爆炸反应装甲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新的作用原理,即借助于聚能射流和加长聚能弹药的爆炸物(也称为“聚能利刃”)来拦截来袭的反坦克弹药。“聚能利刃”能够破坏来袭动能弹药或聚能射流的攻击,或者使其失去稳定性。因此,与防护型爆炸反应装甲相比,这种爆炸反应装甲能够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
这种爆炸反应装甲的主要作用原理是其聚能射流的冲击力,反应装甲组成中的每一个爆炸装药都能够对来袭反坦克弹药造成有效毁伤。反应装甲的这种冲击力是在工作过程中飞散速度高和射流长的抛射微粒物质产生的。批量生产的爆炸反应装甲的这个参数的最优化要取决于在坦克上的安装部位,一般来说是安装在最典型的反坦克弹药威胁最大的部位。
来袭反坦克弹药飞临爆炸反应装甲时,其聚能射流开始作用到反应装甲的主要加长弹药组中的1 个弹药,弹药被引爆后对来袭弹药产生破坏性影响。此时,爆炸产生的飞散碎片(微粒)伴随扩散的负压冲击波从装药的外表面向其中心集聚。这种负压冲击波呈圆弧状。当聚能凹槽和圆筒形壳体(装药护面)的负压冲击波相交时,形成能将装药分成两部分的界面。爆炸部分配置在靠近聚能凹槽(装药的主动部件)处,以保证加长圆筒形主装药形成聚能射流。装药部分仍然保留下来,用以在聚能射流的反向影响爆炸碎片的飞散。
聚能射流与装药的爆炸物一起将影响来袭弹药的毁伤物质,将其破坏成残片,使其偏离最初的飞行轨迹。在附加加长装药的影响下,反应装药继续作用在来袭弹药的摧毁部件上。横向并排配置的加长型附加装药能够形成连续爆炸链,能够用其定向聚能射流连续影响来袭的摧毁部件。这种爆炸反应装甲的“弯月”型反应装药组件呈水平或以相应的倾斜角排列在装甲壳体内。

每个反应装置的对称平面都制成尖角,其内配置轴型炸药,能够有效地构成水平的和垂直的保护面。这是由于当来袭的反坦克弹药以通常的方式射来(反应装置内的装药正好配置在这个位置)时,反应装药的聚能射流向来袭方向实施定向拦截,并能够截断来袭反坦克弹药的摧毁部件。
借助聚能装药来摧毁来袭反坦克弹药的使用原理在小半径作用主动防护系统实验研究中早就提出来了,例如,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专利(第2612673号,第977984号)和美国的专利特许证(第4051763号)就有记录。这些原理在某些现代设计方案中也有涉及,例如在法国的第2786262 号专利中。这类反应装置是计划采用加长的或者标准的聚能装药,为此须采用传感器以发现来袭的反坦克弹药,例如采用X 射线。这种综合防护系统介于爆炸反应装甲和小半径作用主动防护系统的中间凹槽处。现阶段能够最有效防护坦克免受反坦克弹药攻击的并且进入实用化阶段的聚能爆炸反应装甲是XSZHKV-34 型爆炸反应装甲。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
苏联在20 世纪80 年代装备部队的“接触”-1披挂式爆炸反应装甲和“接触”-5 镶嵌式爆炸反应装甲,都是利用爆炸反应装甲块的金属板或爆炸反应装甲盒的重型盖板的抛射原理来对付来袭反坦克弹药的。其它国家研制的类似主动防护系统大多也采用这种原理。这类爆炸反应装甲对付聚能装药破甲弹的防护效能相当不错,但是其不足还是很明显的。首先,依据来袭反坦克弹药型号和威力的不同,以及爆炸反应装甲盒爆炸和引爆周围的反应装甲的因素,会使坦克正面的“接触”-1披挂式爆炸反应装甲块损坏15%~70%。但第一代镶嵌式爆炸反应装甲没有这些缺陷。除此之外,由于爆炸反应装甲报废量很大,其中包括没有直接参与对抗来袭弹药的爆炸反应装甲块,反应装甲爆炸影响的结果可能给坦克基体装甲造成更严重的损坏。爆炸反应装甲元件起爆临界值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必须保证反应装甲中爆炸物质的起爆的必要灵敏度,又要保证其被步兵武器、小口径火炮和炮弹破片击中时不爆炸。
因此,爆炸反应装甲的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的科研部门应军方的要求,在爆炸反应装甲研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研制成功了“利刃”新型爆炸反应装甲。当时对“利刃”爆炸反应装甲提出的要求是:
——提高对高长径比次口径穿甲弹的防护能力,同时保持并提高对聚能装药破甲弹的防护能力;
——提高工作可靠性;
——降低坦克装甲的承载负担;
——降低被非来袭弹药诱爆的几率;
——提高对付自成型反坦克弹药(攻顶弹药)防护能力;
——保养和修理难度降低。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由乌克兰科学院测量仪器专门工艺设计局、米克罗杰克国家技术中心局、爆炸材料加工科学研究中心、帕顿电焊研究所、乌克兰科学院和莫罗佐夫坦克设计局共同研制。2003年,乌克兰相关部门采用本国和其它国家生产的反坦克弹药对“利刃”爆炸反应装甲进行了全面试验,并正式装备乌克兰军队。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的主要技术优势是:优化了反应装甲的结构,采用了新型细长型聚能射流和新型爆炸反应装药拦截来袭反坦克弹药,与早期的爆炸反应装甲相比防护范围更大,1 个反应装甲防护模块可以直接代替早期的“接触”反应装甲组件中的2个防护模块。测试结果表明,“利刃”反应装甲防护系统使主战坦克的防护能力比“接触”-5爆炸反应装甲提高1~2 倍。
苏联以类似原理研制爆炸反应装甲的思路比乌克兰要早得多,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钢铁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就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实验,但是由于苏联解体,使这项研究工作没有进行下去,这个研究方向也放弃了。运用上述原理设计的防护性能更强的爆炸反应装甲的问世,是在最近十几年来在爆炸反应装药和新型细长型聚能爆炸反应装药的技术工艺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实现的。
爆炸反应装甲装药结构参数、装药外壳内表面半径、凹槽筒式表面半径、装药与凹槽轴线之间的距离和凹槽弧形角度φ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这些参数之间的相互联系。其相互关系计算公式如下:

爆炸反应装甲的性能参数由每个反应装甲块摧毁各种来袭弹药效果来评定。爆炸金属射流冲击能量取决于反应装甲在爆炸过程中产生的冲击能量的速度和聚能射流有效作用长度。批量生产的爆炸反应装甲技术性能的最佳化取决于其在坦克上的安装位置,即安装在反坦克弹药易于攻击的部位。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模块为非拆卸结构,采用瞬间引爆装置工艺制造,使用前无需准备、保养和维修。其爆炸反应装甲盒的主要特点是可靠性高(100% 适用于防护所有类型的反坦克弹药),在遭受轻武器射击、被炮弹破片或燃烧弹命中时不会被诱爆,与相应的镶嵌式爆炸反应装甲盒的互换比列为1∶2,爆炸反应装甲盒爆炸时对坦克基体装甲造成的损坏较小,简化了保养和维修的难度。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的结构能够保证它在战场环境下由陆军修理修复分队安装或更换。该爆炸反应装甲的结构特点适合于在专业生产厂进行模块化生产,在坦克上的安装只需将壳体支架焊接在坦克相应位置,不需要特殊的安装设备。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通用型模块在所有型号的125毫米穿甲弹和西方国家生产的120毫米穿甲弹的防护试验结果中表明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对穿甲弹(依其型号的不同)穿甲效果的降低程度达50%~90%。批量生产型“利刃”爆炸反应装甲的防护效果目前没有公布。
“利刃”爆炸反应装甲工作原理当来袭反坦克弹药命中“利刃”爆炸反应装甲后,反坦克弹药的金属射流、穿甲弹芯或是成型弹丸将命中某个爆炸反应主装药块,使该主装药块发射爆炸,开始影响来袭反坦克弹药。此时,由于爆炸反应装甲主装药的外表面覆盖一层凹槽型金属药型罩,所以在主装药爆炸的同时会伴随产生向外轴心喷射的金属射流。高速、高温、高压的金属射流会切断来袭反坦克弹药的弹体或射流,同时使其飞行方向发生改变,从而达到降低来袭弹药穿甲效能的作用。在爆炸反应主装药块发生爆炸后,会同时引爆附加装药。附加装药发生爆炸会使该反应装甲模块内所属的其它主装药块依次发生爆炸,从而实现对来袭反坦克弹药的不间断的破坏。



装甲名字叫“利刃”……我真是想不通啊……
sagaliang 发表于 2012-2-27 19:33
装甲名字叫“利刃”……我真是想不通啊……
被动防护中的主动防护么···
看来原理还是定向聚能爆破,从而破弹芯坏着力点产生跳蛋效应。
红外版主的观点,其外壳恐怕会大大减少对穿甲弹的伤害,尤其是外壳厚到能够抵挡机关炮…
不是产生跳弹,是直接切割弹芯


t72的这个有相似的意思么?捷克的是吧


t72的这个有相似的意思么?捷克的是吧
我觉得对穿甲弹很有效,但是对破甲弹反而不行,等你炸药引爆——产生射流,别人的射流都过去了……
不赞同“但是对破甲弹反而不行”金属流射更加惧怕爆炸反应装甲,实际战争中还是稳定脱壳穿甲弹建功立业。如果能防住杆蛋,流射社么的都是浮云。为啥现在流射都开始攻顶了,就是因为实战中效果不好(其中的一个方面,顶上薄呵呵)。
ruok 发表于 2012-2-28 08:39
不是产生跳弹,是直接切割弹芯
切割杆蛋芯的同时产生一个像上的剪切力,会破坏弹着点,角度变的更不利于穿入,跳蛋几率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