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不得:山西“半拉子”转制院所改革中现困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56:27
山西“半拉子”转制院所的疾呼
渴望重组优质资源理顺管理体制

发布时间: 2012-02-18  |   作者:王海滨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2月18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王海滨


   记者走基层·调研

    “山西省的转制院所既不是企业,也不是事业,多年来进退不得,各自在商海里打拼,在‘科’海里摸索,在生存中服务。”山西省某研究所的所长说,“我们这些‘改革的半拉子工程’期待深化改革,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发挥更大的创新作用。”

    他的话可以说代表了山西10多家转制院所的心声。

    所谓的“半拉子”,是指从2002年7月1日起,山西有10多家科研院所开始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但后来的进程并没转制完全:这些院所在编制和财政预算上脱离科研院所,但没有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等变身企业的相关手续。

    调研发现,山西省的“半拉子”转制院所目前面临三大困境。

    第一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这些转制的开发类院所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业务骨干和技术带头人等高素质人才短缺。由于这类院所改制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不仅过去作为科研单位的“身份”已经改变,而且作为企业的“身份”又不“合法”,加之改制后这些院所只能算作小企业,性质地位的变化,直接导致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和科研带头人,新引进的大学生也有许多远走高飞,科研队伍建设无法形成合力,严重制约了这些院所的发展。

    第二是科研设施投入不足。这些科研院所改制以来,其中有很多近20年没有大的投入进行设备更新,即便有些资金也是尽量用到生产经营环节,而很少投资到长远的科研开发。科研仪器设备严重老化,有的已经报废,科研实验环境很差,与承担的提升行业内整体水平和为社会服务职能不相适应。

    第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大多转制开发类科研院所划归行业管理办公室管理,形成了人、财、物及科研和生产等各个管理环节的多头管理或缺失管理。导致他们在政策、法规、市场开发、业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管理不顺。另外,转制后各院所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分散经营,存在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尤其是他们在科研和创收经营之间左右为难,科研人员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不仅难以埋头科研,也使过去曾经承担的对中小企业以及社会公益类的科研服务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完全丧失,极大影响了科研院所承担的社会职能。

    怎样突破困境,焕发生机和活力?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王云珠认为,应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能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

    具体来讲,一是优化重组,二是理顺管理体制。

    重组优质资源,建设新兴研发团队。据了解,在全国各地已有一些省市全面完善推进院所改革的成功范例。或将院所同类合并,或将院所与大企业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质资源重组,形成新的研发集团。这些整改大都成效显著。不仅解决了院所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而且成为当地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山西省省属转制院所目前的专业方向涉及化工、生物、材料等领域。

    这些院所经过多年的政府支持和自身努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一些院所的特色专业甚至享誉国内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转制院所的专业方向多数为非煤领域,近年来各院所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确立“以煤为基、多向发展”的思路,致力于围绕煤炭开采和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技术开发工作,形成了一批包括矿用聚氨酯材料、以煤化工为基础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配套助剂、矿山生物复垦土地等在内的科研领域。如果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研发集团,就可为山西“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业新型化培植更多更新的产业门类。

    落实改制转制政策,理顺管理体制,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快速发展。山西转制类院所大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向和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各个院所都有数量可观的优良资产。近些年来,由于院所改制工作陷入停顿,管理体制不顺、定位不明,对这些院所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他们呼吁尽快全面落实科技体制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为山西的科技事业整体发展保住一支不可多得的科技队伍。(记者 王海滨)

    《科技日报》(2012-02-18 一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428899.htm山西“半拉子”转制院所的疾呼
渴望重组优质资源理顺管理体制

发布时间: 2012-02-18  |   作者:王海滨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2月18日 来源: 中国科技网 作者: 王海滨


   记者走基层·调研

    “山西省的转制院所既不是企业,也不是事业,多年来进退不得,各自在商海里打拼,在‘科’海里摸索,在生存中服务。”山西省某研究所的所长说,“我们这些‘改革的半拉子工程’期待深化改革,为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发挥更大的创新作用。”

    他的话可以说代表了山西10多家转制院所的心声。

    所谓的“半拉子”,是指从2002年7月1日起,山西有10多家科研院所开始转制为科技型企业。但后来的进程并没转制完全:这些院所在编制和财政预算上脱离科研院所,但没有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等变身企业的相关手续。

    调研发现,山西省的“半拉子”转制院所目前面临三大困境。

    第一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这些转制的开发类院所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业务骨干和技术带头人等高素质人才短缺。由于这类院所改制工作没有完全到位,不仅过去作为科研单位的“身份”已经改变,而且作为企业的“身份”又不“合法”,加之改制后这些院所只能算作小企业,性质地位的变化,直接导致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和科研带头人,新引进的大学生也有许多远走高飞,科研队伍建设无法形成合力,严重制约了这些院所的发展。

    第二是科研设施投入不足。这些科研院所改制以来,其中有很多近20年没有大的投入进行设备更新,即便有些资金也是尽量用到生产经营环节,而很少投资到长远的科研开发。科研仪器设备严重老化,有的已经报废,科研实验环境很差,与承担的提升行业内整体水平和为社会服务职能不相适应。

    第三是管理体制不顺。目前,大多转制开发类科研院所划归行业管理办公室管理,形成了人、财、物及科研和生产等各个管理环节的多头管理或缺失管理。导致他们在政策、法规、市场开发、业务管理等诸多方面管理不顺。另外,转制后各院所部门分割、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分散经营,存在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尤其是他们在科研和创收经营之间左右为难,科研人员以经济指标为中心的考核体系,不仅难以埋头科研,也使过去曾经承担的对中小企业以及社会公益类的科研服务功能逐渐弱化甚至完全丧失,极大影响了科研院所承担的社会职能。

    怎样突破困境,焕发生机和活力?山西省社科院研究员王云珠认为,应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其能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主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

    具体来讲,一是优化重组,二是理顺管理体制。

    重组优质资源,建设新兴研发团队。据了解,在全国各地已有一些省市全面完善推进院所改革的成功范例。或将院所同类合并,或将院所与大企业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质资源重组,形成新的研发集团。这些整改大都成效显著。不仅解决了院所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而且成为当地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山西省省属转制院所目前的专业方向涉及化工、生物、材料等领域。

    这些院所经过多年的政府支持和自身努力,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一些院所的特色专业甚至享誉国内外。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转制院所的专业方向多数为非煤领域,近年来各院所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号召,确立“以煤为基、多向发展”的思路,致力于围绕煤炭开采和煤化工产业链的延伸技术开发工作,形成了一批包括矿用聚氨酯材料、以煤化工为基础的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及其配套助剂、矿山生物复垦土地等在内的科研领域。如果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优化组合,形成新的研发集团,就可为山西“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业新型化培植更多更新的产业门类。

    落实改制转制政策,理顺管理体制,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快速发展。山西转制类院所大多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积淀形成了独特的研究方向和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各个院所都有数量可观的优良资产。近些年来,由于院所改制工作陷入停顿,管理体制不顺、定位不明,对这些院所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他们呼吁尽快全面落实科技体制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为山西的科技事业整体发展保住一支不可多得的科技队伍。(记者 王海滨)

    《科技日报》(2012-02-18 一版)




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 ... /content_428899.htm
改革的失败品,没人关注
不奇怪,改制上市的科研院所几乎没有几个成功的
很多院所其实是应该死掉的。人员设备进入相关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