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梁思成故居被拆”纯属乌龙,别人家的私宅怎么成了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41:44


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01/31/012600662.shtml

  “明明是我家的房子,怎么就成梁氏故居了?”昨天,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6号院房主的孙女王珏(化名)向本报反映,此前媒体所报道的被拆“梁林故居”实是自家私宅26号院,弄成名人故居纯属“乌龙”。据她介绍,真正的故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被拆除。

  常有人寻访名人故居

  昨日,记者来到北总布胡同,在胡同东侧、中间位置,看见一院子内已被拆成了废墟。院子外无法找到房子的门牌号,院外更无任何“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院子的入口处被两块蓝色铁皮围住,左右各留一人宽的空隙可通过。

  刚走进院子,穿过只剩框架的门楼,就有3名保安上前询问记者的身份以及来此的目的。

  不时有路人进院子询问他们,“梁林故居”到底在何处,是24号院还是26号?保安指着废墟,告诉围观的路人:“都拆成这样了,谁知道在哪儿?你看这都是新砖,哪儿是老房子?”当围观路人拍照时,保安立即上前制止。

  小院的西侧有两间平房,临街朝向。一女士进小院围观,她走过瓦砾堆,朝一板之隔的平房内张望。这时,保安立刻上前制止:“那是人家的房子,别看了。”一名保安告诉记者,每天都有这样的路人出现。“这两间房是近两年才盖的,也是要拆的,里面还住着人呢。”他对此也很无奈,“成天给人家道歉,我都不好意思了。”

  在小院的西墙上,贴有一张被撕去一半的《房屋拆迁许可证》,上面写着“在北总布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先晓胡同及弘通巷部分门牌进行商业项目建设”。落款为“北京市东城区房屋管理局”。

  私宅变名人故居惹烦恼

  “我家怎么就成了故居了?”王珏告诉记者,从2007年北总布胡同开始拆迁,“家里就不得安宁,不少媒体过来采访,每天一开门,门前就有人问这事,天天如此,后来我们就搬走了。”对此,王珏十分困扰。

  王珏说,整个四合院被分成了北总布胡同24号和26号两部分,自己家是26号,位于四合院的南侧,就是媒体拍摄的坐北朝南的四间平房。而“梁林故居”在24号院,没拆之前是一个三层楼和一些平房。“刚进院子有一个门楼,那是整个四合院的大门。向东走一点就是我家的一排房子。也就是一直被误认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房子。”

  “我跟他们说的和跟你说的一样,可见了报后,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王珏说,自从家里变成了“名人故居”,就一直有人来询问,“这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们看了我家房顶的瓦比较老,就断定这里是梁思成故居了。”

  王珏告诉记者,梁氏夫妇曾以租户的身份在此住过7年,房产也并非梁氏所有。

  故居上世纪早已拆除

  “其实故居早就不存在了,现在24号院的房子,是在我小时候盖起来的。这个院子里的房子,数我家的房子最老。”王珏告诉记者,自己祖上当年买下了北总布胡同26号的地皮,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盖起了这四间瓦房。至今,房产证都是由我们自己持有。“这可以证明,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记者在小院内看到,拆了一半的三层小楼只剩下断壁残垣,朝南的阳台只剩下框架。“那三层小楼的一楼是著名画家叶浅予的房子,非要说有故居,那才是真正的故居。”王珏说。

  “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梁思成故居。只能说,梁思成曾在这个院子住过。”王珏对故居是如何界定的表示不解,“只要名人住过就是故居?”

  对此,北京民俗学会理事韩硕认为,梁氏夫妇曾多次搬家,二人住过的房子都被后人定为故居,“故居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后人对名人的崇拜和尊敬,并不是一栋老宅那么简单。”韩硕表示,如果将要复建故居,也是后人出于对名人的尊敬。



http://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2/01/31/012600662.shtml

  “明明是我家的房子,怎么就成梁氏故居了?”昨天,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6号院房主的孙女王珏(化名)向本报反映,此前媒体所报道的被拆“梁林故居”实是自家私宅26号院,弄成名人故居纯属“乌龙”。据她介绍,真正的故居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被拆除。

  常有人寻访名人故居

  昨日,记者来到北总布胡同,在胡同东侧、中间位置,看见一院子内已被拆成了废墟。院子外无法找到房子的门牌号,院外更无任何“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院子的入口处被两块蓝色铁皮围住,左右各留一人宽的空隙可通过。

  刚走进院子,穿过只剩框架的门楼,就有3名保安上前询问记者的身份以及来此的目的。

  不时有路人进院子询问他们,“梁林故居”到底在何处,是24号院还是26号?保安指着废墟,告诉围观的路人:“都拆成这样了,谁知道在哪儿?你看这都是新砖,哪儿是老房子?”当围观路人拍照时,保安立即上前制止。

  小院的西侧有两间平房,临街朝向。一女士进小院围观,她走过瓦砾堆,朝一板之隔的平房内张望。这时,保安立刻上前制止:“那是人家的房子,别看了。”一名保安告诉记者,每天都有这样的路人出现。“这两间房是近两年才盖的,也是要拆的,里面还住着人呢。”他对此也很无奈,“成天给人家道歉,我都不好意思了。”

  在小院的西墙上,贴有一张被撕去一半的《房屋拆迁许可证》,上面写着“在北总布胡同、前赵家楼胡同、先晓胡同及弘通巷部分门牌进行商业项目建设”。落款为“北京市东城区房屋管理局”。

  私宅变名人故居惹烦恼

  “我家怎么就成了故居了?”王珏告诉记者,从2007年北总布胡同开始拆迁,“家里就不得安宁,不少媒体过来采访,每天一开门,门前就有人问这事,天天如此,后来我们就搬走了。”对此,王珏十分困扰。

  王珏说,整个四合院被分成了北总布胡同24号和26号两部分,自己家是26号,位于四合院的南侧,就是媒体拍摄的坐北朝南的四间平房。而“梁林故居”在24号院,没拆之前是一个三层楼和一些平房。“刚进院子有一个门楼,那是整个四合院的大门。向东走一点就是我家的一排房子。也就是一直被误认为是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的房子。”

  “我跟他们说的和跟你说的一样,可见了报后,却发现不是那么回事。”王珏说,自从家里变成了“名人故居”,就一直有人来询问,“这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们看了我家房顶的瓦比较老,就断定这里是梁思成故居了。”

  王珏告诉记者,梁氏夫妇曾以租户的身份在此住过7年,房产也并非梁氏所有。

  故居上世纪早已拆除

  “其实故居早就不存在了,现在24号院的房子,是在我小时候盖起来的。这个院子里的房子,数我家的房子最老。”王珏告诉记者,自己祖上当年买下了北总布胡同26号的地皮,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才盖起了这四间瓦房。至今,房产证都是由我们自己持有。“这可以证明,这房子是我家的,不是故居。”

  记者在小院内看到,拆了一半的三层小楼只剩下断壁残垣,朝南的阳台只剩下框架。“那三层小楼的一楼是著名画家叶浅予的房子,非要说有故居,那才是真正的故居。”王珏说。

  “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的梁思成故居。只能说,梁思成曾在这个院子住过。”王珏对故居是如何界定的表示不解,“只要名人住过就是故居?”

  对此,北京民俗学会理事韩硕认为,梁氏夫妇曾多次搬家,二人住过的房子都被后人定为故居,“故居的意义更多地在于后人对名人的崇拜和尊敬,并不是一栋老宅那么简单。”韩硕表示,如果将要复建故居,也是后人出于对名人的尊敬。

媒体的高潮带来的是各种奇迹一般的真相
标题是原文内容的引用,并没有私自篡改啊。

媒体所追求的效益与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相背,怎么办
媒体必然是走这样一条路
首先是曲解事实 在事实中添加自身的意志
然后就是创造事实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受众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 媒体自身掌握了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能力 这种能力拿出去寻租 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
mpmpmp 发表于 2012-1-31 12:12
媒体所追求的效益与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相背,怎么办
继续追求效益呗。

;P
LZ转的内容是不是也是媒体传出来的?万恶的媒体啊!轻省一点?
造汽 发表于 2012-1-31 14:54
LZ转的内容是不是也是媒体传出来的?万恶的媒体啊!轻省一点?
太多的经验表明,第一时间发布的“新闻”,往往是不真实,不准确的。

过一段时间,事实真相才能浮出水面。


cutter 发表于 2012-1-31 15:25
太多的经验表明,第一时间发布的“新闻”,往往是不真实,不准确的。

过一段时间,事实真相才能浮出水 ...


还不是因为第一时间的信息需求?
又要时效快,又要采访深入,观点全面,材料翔实,好像后面这些都不需要时间一样。
突发重大事件,哪家媒体敢等所有当事者都出来发话,才登出第一篇报道。何况天朝本来就是大量“有关部门”和当事人非等到炒得沸沸扬扬了才想起澄清的。
在尽快发布第一篇消息后继续跟进,深入采访,不断挖掘真相和表达更多人的声音,是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
cutter 发表于 2012-1-31 15:25
太多的经验表明,第一时间发布的“新闻”,往往是不真实,不准确的。

过一段时间,事实真相才能浮出水 ...


还不是因为第一时间的信息需求?
又要时效快,又要采访深入,观点全面,材料翔实,好像后面这些都不需要时间一样。
突发重大事件,哪家媒体敢等所有当事者都出来发话,才登出第一篇报道。何况天朝本来就是大量“有关部门”和当事人非等到炒得沸沸扬扬了才想起澄清的。
在尽快发布第一篇消息后继续跟进,深入采访,不断挖掘真相和表达更多人的声音,是新闻活动的基本规律。
cutter 发表于 2012-1-31 15:25
太多的经验表明,第一时间发布的“新闻”,往往是不真实,不准确的。

过一段时间,事实真相才能浮出水 ...

慢工出细活:D
不过慢工也给一些人有了机会,因为快新闻是热炒,可能夹生,但慢新闻是炖,里面可以放好些佐料。
造汽 发表于 2012-1-31 16:06
慢工出细活
不过慢工也给一些人有了机会,因为快新闻是热炒,可能夹生,但慢新闻是炖,里面可以放好 ...
夹不夹生不知道。

只怕来不及买米,直接用沙子煮饭,这倒是常态。

cutter 发表于 2012-1-31 16:10
夹不夹生不知道。

只怕来不及买米,直接用沙子煮饭,这倒是常态。
这叫萝卜快了不洗泥,快炒会加进沙子,会不熟,会牙碜,但是你有可能从乱七八糟的菜里面吃出菜的原味。
炖久了,会失去菜的原味,牙口不好的,也只能吃这种炖菜。
造汽 发表于 2012-1-31 16:16
这叫萝卜快了不洗泥,快炒会加进沙子,会不熟,会牙碜,但是你有可能从乱七八糟的菜里面吃出菜的原味。
...
用沙子做米饭还能吃出原味,果然好牙口。

北京已死,有事烧纸
cutter 发表于 2012-1-31 16:21
用沙子做米饭还能吃出原味,果然好牙口。
是混进了白沙子的米饭,牙碜。

我想你连试也不会试着吃“用沙子做的米饭”吧?一揭开锅盖,里面都是沙子,
还盛到碗里,还拿起筷子扒拉,还张嘴吃,还嚼。我想你不会,群众也不会。
跟你打哑谜怕你搅缠,说白了,全是一锅沙子的新闻,有人信吗?吃到沙子的
新闻,都是多数米饭里面混进了沙子,因为要快,就懒得淘洗。上当的,都是看了
混进谣言的但基本内容是真实的新闻,才容易上当。你水平越高,越能剔除沙子,
吃到米饭。搞这种新闻的,也没有傻到了往沙子里掺大米,你以为都是三鹿?
Machairodus2 发表于 2012-1-31 16:03
还不是因为第一时间的信息需求?
又要时效快,又要采访深入,观点全面,材料翔实,好像后面这些都不需 ...
不是因为第一时间信息需求
你以为记者手里就只有那点资料吗?
嘿嘿
有些时候手里有的不能发 有些时候手里没有的要编出来发
在我国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 无论是ZF还是工厂还是媒体 造假要负的责任太轻微了


所谓笑贫不笑娼
如果两个记者 A老老实实发了新闻结果很多年都没有能引起轰动的
B添油加醋挖屎添尿造了一份假新闻出来
那么很显然只要B不被揭穿 那么B就会是新闻人的好榜样 五个一的获得者 名利双收
有很多人即使暗地里知道他是在造假也会喝彩
我相信中国的记者当中A是占绝大多数的
可惜这个世界往往B会当A的领导 因为他们更符合价值观

所谓笑贫不笑娼
如果两个记者 A老老实实发了新闻结果很多年都没有能引起轰动的
B添油加醋挖屎添尿造了一份假新闻出来
那么很显然只要B不被揭穿 那么B就会是新闻人的好榜样 五个一的获得者 名利双收
有很多人即使暗地里知道他是在造假也会喝彩
我相信中国的记者当中A是占绝大多数的
可惜这个世界往往B会当A的领导 因为他们更符合价值观
名人常常是租房住。有个朋友的祖屋因为某名人租住过一两年成了“名人故居”,现在她自己进去看看还得买票。

想起上海的景云里、川北大楼和大陆新村。
记者是不是都是文科生?
这个闹得,越来越乱
实事求是的讲,这个事件连乌龙都算不上。
谁的房子,是不是保护文物 都是非常容易求证的,
自己不去,还可以花几十块找个房产中介代劳。
我甚至不怀好意的想,实际上,记者早就知道所谓故居的权属,就是要玩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