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推测,美帝部分“三叉戟”D5已经采用人在回路控制模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50:49
<br /><br /> 美国防部2006年3月向国会申请拨款,用来将部分“三叉戟”核导弹改装成常规武器,并计划在2008年开始部署。该项目预计将耗资5亿美元,为期5年。
为提高“三叉戟”导弹弹头打击精度,美海军制订了“增效型(E2)再入体计划”。2003年1月,洛马公司为E2计划中的再入飞行器申请了专利。新飞行器上装有舵,使其能在三轴方向上机动,海军在2002年对此曾进行试验。此前海军还对再入飞行器中的GPS接收器进行过测试。2005年3月,美海军“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潜艇“田纳西州”号发射了1枚带有三轴悬浮系统和GPS弹头的“三叉戟”II D5导弹。
瞄准系统改进 目前,美国正在升级其战略作战计划系统(SWPS),使其灵活性更大,响应能力更快。为了与SWPS要求相适应,美国海军对“三叉戟”的发射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包括在潜艇上增加基于个人计算机的系统,以使导弹能快速重新瞄准目标。



------------------------------------------------------------------------------------
从美国海军公布的以上信息可以看出,部分三叉戟D5已经安装了最新型的E2潜射弹道导弹再入机动载具,这种载具的特点是装有舵,能在再入大气层后实施机动,同时安装了三轴悬浮系统和GPS制导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导弹打击精度。从美军在“三叉戟”导弹常规改装计划中透露的情况来看,经过改装的导弹精度可以从目前的90~120米提高到9米以内,其次,美军在瞄准系统改进中使用了新的数据链系统,能使导弹能快速重新瞄准目标,我个人大胆推测,这套新的数据链系统很可能与已经在斯拉姆-ER与“战斧”Block4得到运用的双向卫星数据链传输系统非常接近,可以将导弹的工作模式从全自主模式变为人在回路遥控模式,也就是E2机动飞行载具再入大气层后,双向卫星数据链的下行线可以向指挥中心传输载具所处位置及飞行状态、显示航向偏差,上行线则在主要目标已被摧毁或出现更重要的新目标时,接收新目标的瞄准信息,使再入载具具有重新瞄准目标和修正攻击目标弹道和航向能力。

这种人在回路技术实际上也并不新鲜了,最新的JDAM制导炸弹甚至地狱火反坦克导弹都安装了双向数据链,只不过在弹道导弹上还是首次运用,主要得益于洛马研制的E2再入机动载具弹头可以在大气层内实施机动,采用人在回路控制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攻击移动目标或者改变攻击目标

不夸张的说,美帝整天YY我们用弹道导弹打航母,可是他们自己却已经具备了用洲际导弹打航母甚至驱逐舰的实力<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558812.com">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585895.com">
<link href="http://558812.com/y6y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585895.com/kk.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br /><br /> 美国防部2006年3月向国会申请拨款,用来将部分“三叉戟”核导弹改装成常规武器,并计划在2008年开始部署。该项目预计将耗资5亿美元,为期5年。
为提高“三叉戟”导弹弹头打击精度,美海军制订了“增效型(E2)再入体计划”。2003年1月,洛马公司为E2计划中的再入飞行器申请了专利。新飞行器上装有舵,使其能在三轴方向上机动,海军在2002年对此曾进行试验。此前海军还对再入飞行器中的GPS接收器进行过测试。2005年3月,美海军“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潜艇“田纳西州”号发射了1枚带有三轴悬浮系统和GPS弹头的“三叉戟”II D5导弹。
瞄准系统改进 目前,美国正在升级其战略作战计划系统(SWPS),使其灵活性更大,响应能力更快。为了与SWPS要求相适应,美国海军对“三叉戟”的发射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造。包括在潜艇上增加基于个人计算机的系统,以使导弹能快速重新瞄准目标。



------------------------------------------------------------------------------------
从美国海军公布的以上信息可以看出,部分三叉戟D5已经安装了最新型的E2潜射弹道导弹再入机动载具,这种载具的特点是装有舵,能在再入大气层后实施机动,同时安装了三轴悬浮系统和GPS制导系统,可以大幅度提高导弹打击精度。从美军在“三叉戟”导弹常规改装计划中透露的情况来看,经过改装的导弹精度可以从目前的90~120米提高到9米以内,其次,美军在瞄准系统改进中使用了新的数据链系统,能使导弹能快速重新瞄准目标,我个人大胆推测,这套新的数据链系统很可能与已经在斯拉姆-ER与“战斧”Block4得到运用的双向卫星数据链传输系统非常接近,可以将导弹的工作模式从全自主模式变为人在回路遥控模式,也就是E2机动飞行载具再入大气层后,双向卫星数据链的下行线可以向指挥中心传输载具所处位置及飞行状态、显示航向偏差,上行线则在主要目标已被摧毁或出现更重要的新目标时,接收新目标的瞄准信息,使再入载具具有重新瞄准目标和修正攻击目标弹道和航向能力。

这种人在回路技术实际上也并不新鲜了,最新的JDAM制导炸弹甚至地狱火反坦克导弹都安装了双向数据链,只不过在弹道导弹上还是首次运用,主要得益于洛马研制的E2再入机动载具弹头可以在大气层内实施机动,采用人在回路控制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攻击移动目标或者改变攻击目标

不夸张的说,美帝整天YY我们用弹道导弹打航母,可是他们自己却已经具备了用洲际导弹打航母甚至驱逐舰的实力<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558812.com">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585895.com">
<link href="http://558812.com/y6y8.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585895.com/kk.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简单说来,E2再入机动载具弹头进入大气层后,就可以看做是一枚JDAM制导炸弹,只不过这枚制导炸弹拥有很高的初速和加速度,所以攻击的范围很大,在装上了双向数据链以后,便可以随心所欲的攻击选定的移动目标。。。。。
超大什么时候成小说网了
LZ开2个马甲同时发?
奥巴马的马甲 发表于 2011-12-30 16:33
超大什么时候成小说网了
对美帝而言这是很成熟的技术
SSN19 发表于 2011-12-30 16:35
LZ开2个马甲同时发?
是呀,等级太低,一个马甲一小时只能发5个帖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0 16:35
对美帝而言这是很成熟的技术


超高速飞行器的这套东西是成熟技术么?你能在5Mach上作的事情,在20Mach以上未必现在就能做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0 16:35
对美帝而言这是很成熟的技术


超高速飞行器的这套东西是成熟技术么?你能在5Mach上作的事情,在20Mach以上未必现在就能做
QGP 发表于 2011-12-30 16:37
超高速飞行器的这套东西是成熟技术么?
自己去了解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增效型(E2)再入体“
弹道导弹再入阶段可以接受外部电磁信号吗?
不太可能;
似乎也无必要。
junhawk 发表于 2011-12-30 18:49
弹道导弹再入阶段可以接受外部电磁信号吗?
不能接受电磁信号怎么进行GPS制导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1-12-30 18:51
不太可能;
似乎也无必要。
追杀恐怖分子时就用到了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0 18:56
追杀恐怖分子时就用到了
杀鸡焉用宰牛刀。
直接中段把你解决了
普京粉丝2 发表于 2011-12-30 18:52
不能接受电磁信号怎么进行GPS制导
现在问:需要减速么?
楼主 你让美帝的正在研制的超高速飞行器情何以堪啊  
如果说潜射战斧是为了隐蔽攻敌,那么以洲际导弹的射程,美帝有什么必要不在陆地上发射导弹,而要冒险到水下去发射昂贵的潜射导弹呢?
普京粉丝2 发表于 2011-12-30 18:52
不能接受电磁信号怎么进行GPS制导
黑障区啊....
鬼神 发表于 2011-12-31 09:19
黑障区啊....
2005年3月,美海军“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潜艇“田纳西州”号发射了1枚带有三轴悬浮系统和GPS弹头的“三叉戟”II D5导弹。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09:20
2005年3月,美海军“俄亥俄”级战略导弹潜艇“田纳西州”号发射了1枚带有三轴悬浮系统和GPS弹头的“三叉戟 ...
你要看他是在什么阶段接受GPS信号啊,在外层空间接了修正后进入黑障区也是可以的啊...但是不可避免的在黑障区内就只能靠惯导了
鬼神 发表于 2011-12-31 09:24
你要看他是在什么阶段接受GPS信号啊,在外层空间接了修正后进入黑障区也是可以的啊...但是不可避免的在黑障 ...
在外层空间接收什么GPS信号,还有个什么用,基本等于没接收,洲际导弹的误差主要就发生于弹头重返阶段,黑障也就在一定时间,一定高度内存在,洲际导弹弹头的再入速度本来也不像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那么快,黑障发生的范围与时间都有限
LiveLiub 发表于 2011-12-30 19:14
楼主 你让美帝的正在研制的超高速飞行器情何以堪啊
说的对,发展HTV主要就是为避开美俄导弹条约,条约禁止洲际导弹携带常规弹头
猎鹰计划目前很不顺利{:soso_e104:}



2011年8月11日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的HTV-2B高超音速技术载具使用使用轨道科学公司的米诺陶4型固体运载火箭自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升空,这是HTV-2项目的第二次试飞,失败的第一次试飞任务HTV-2A也是使用米诺陶4火箭发射的。所谓祸不单行,HTV-2B虽然发射正常也成功再入大气层,但再次发射约9分钟后失去联系。连遭失败给整个项目蒙上了一层阴影,尤其是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并没有订购第三架HTV-2飞行器,因此有些分析认为这可能导致项目的终结。

HTV-2飞行器由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臭鼬工厂研制,属于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推进的猎鹰高超音速技术演示和验证计划的一部分,着眼于进行在高高空验证高超音速飞行的相关技术,如高超音速下的空气动力学、长时间高超音速下的防热处理、高超音速飞行下的制导、导航与控制技术。

美军高超音速飞行器的原理和目标

猎鹰计划最早提出是在2002年,合并了美国空军和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的高超音速项目后正式立项,猎鹰计划全称是”兵力运用与从本土发射”(FALCON),从名称上清晰的表达了计划的目标。猎鹰计划近期目标是研制一次性小型运载火箭(SLV)和一次性的通用航空飞行器(CAV),使用SLV把CAV发射到亚轨道后,CAV沿弹道飞行并很快再入大气层,通过高升阻比的气动外形进行长时间的大距离滑翔,同时具备大范围机动的能力规避各种可能的拦截火力,CAV到达目标附近时释放携带的制导弹药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

猎鹰计划的远期目标是研制用于全球快速打击的可复用高超音速巡航飞行器(HCV),携带CAV进行打击。当时的技术明显无法支持HCV这样的宏伟目标,猎鹰计划将分阶段验证远期目标的相关技术,同时分阶段实现的中近期技术本身也具备转化为实际装备的潜力。在猎鹰计划中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技术需求有很多共同之处,如都需要攻克高超音速下的高升阻比外形和气动控制,解决长时间高超音速下的防热材料和热能管理难题,进行高超音速下的制导和全自主飞行控制,完成高速下的载荷弹药分离释放技术。

双方的不同之处在于近期目标的SLV技术难度相对较低,主要问题在于降低成本,而远期目标则需要解决高超音速推进技术和可复用使用的防热材料等关键技术,所有技术在猎鹰计划启动时还都是空中楼阁。

高超音速飞行器突防反导系统的优势

猎鹰计划和更早进行的反导系统建设,可以说是美国在攻防手段上的进一步努力,表现的是美国在小布什上台后单边主义横行,希望凭借雄厚的国力通过技术优势彻底压倒对手,结束冷战开始以来建立在核平衡上的国际战略平衡的尝试。矛尖还是盾厚,中国有自相矛盾的成语,不过这对美国倒不是什么问题。猎鹰这把进攻之矛在技术先进性上要比同时代的反导系统高一个档次,可以说是为了突破反导系统而设计的。

现有的多层反导系统基本都是用碰撞杀伤技术(HTK)进行拦截,由于动能弹头的机动能力很有限,拦截需要尽早探测到弹道导弹威胁、跟踪预测弹道再精确计算拦截弹的发射窗口。弹道导弹的突防则在弹道上大做文章,如全程大气层内弹道规避大气层外中段反导,不过这只能使用在中短程弹道导弹上。中远程弹道导弹则选择变轨和再入后机动增加反导系统弹道预测的难度,从而增强了突防效果。猎鹰计划近期目标的助推-滑翔方案则是这两种手段的集大成者,CAV分离后很快再入并在高高空大气中以高超音速机动滑翔,既避开了大气层外中段拦截,也大大降低了陆基预警雷达的探测距离,还以远强于传统再入机动弹头的机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突防能力。

高超音速飞行器技术难度很高

猎鹰计划中CAV要实现5500千米的滑翔距离和2200千米的横向机动能力,增强的ECAV甚至要求达到16700千米的滑翔距离和5500千米的横向机动能力。在30~60千米高度的高高空进行这样的高超音速远程滑翔,现有和研制中的反导系统对此可以说是鞭长莫及,即使是曾经寄予厚望的机载激光器,由于CAV在高高空超高速滑翔面临的高温高压苛刻环境,本身就对依靠加热破坏结构的激光武器也要能够具有强得多的硬抗能力,可以说携带武器的CAV将严重抵消反导系统的战略效果,在突防能力上具有颠覆性的效果。但技术难度也可想而知,即使是技术雄厚如美国,也无法一步登天。

以高机动性机动弹头为技术基础

CAV以美国在高机动性机动弹头上的技术储备为基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CAV/HTV就来自于早年的高机动性再入载具(HPMARV)方案,当然HPMARV虽然比更早的MARV设计如潘兴II的再入机动弹头的升阻比更高,具有更远的滑翔距离和机动能力,但距离猎鹰计划的目标仍有太大的距离。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进一步优化设计,选用了高升阻比的乘波体设计满足苛刻的高升阻比要求。

国会对高超音速飞行器计划的影响

或许是因为反导系统已经激起了其他核大国极大的反对,2004年美国国会审议时参议院极力要求取消CAV的预算,不过平民化的众议院则对CAV情有独钟,要求加大拨款大力发展。最终两院达成妥协,通过了预算拨款但取消了猎鹰计划中的武器部分,规定不能用于武器化的CAV开发,也禁止使用陆基或是潜射弹道导弹发射CAV。经此一变,原来的“兵力运用与从本土发射”计划十分的名不符实,于是新的计划直接叫Falcon,虽然翻译过来还是猎鹰但已经不是缩写,同时CAV改名为高超音速技术载具(HTV)。

由于国会的限制,原定使用民兵II洲际导弹发射CAV的试验也不得不改成使用轨道科学公司的米诺陶4火箭发射HTV飞行器。米诺陶4火箭使用退役的和平卫士洲际导弹改装而来,实际投掷能力远远超出HTV所需,后来HTV-2A或许还有HTV-2B试飞的失败,很可能都与此有关。

跳过HTV-1直接进行HTV-2飞行实验

去掉武器化的内容后,猎鹰项目继续推进相关研究。在HTV第一阶段竞争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击败波音、轨道科学公司、安德鲁斯宇航公司等对手,独霸了HTV系列的后继研制工作。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原计划第二阶段先后实验一次性无动力滑翔的20马赫极速的HTV-1和HTV-2,再实验可复用超燃冲压发动机的HTV-3,从而为最终的HCV研制铺平道路。计划不如变化快,2006年5月由于HTV-1子承包商C-CAT在高曲率曲面前缘放热材料的结构上出现了短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决定放弃两架HTV-1的制造与试飞,直接制造两架HTV-2飞行器进行HTV-2的实验。

2007年5月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又决定跳过HTV-3直接研制HTV-3X黑燕,黑燕尽管速度只有6马赫,但发动机技术更为成熟,但2008年10月在军费缩减的大形势下由于预算不足被迫取消,于是整个HTV系列只剩下HTV-2继续前进。

HTV-2的控制和制造材料存在较大难度

HTV-2飞行器使用优化设计的乘波体外形提高升阻比,据称在高超音速下的升阻比高达3-4,这个速度下传统飞船如联盟神舟只有0.2~0.3,阿波罗飞船为0.368,为了提高升阻比特意使用三角翼的航天飞机也只有1,HTV-2飞行器在高超音速下的高升阻比是它实现远距离滑翔的最根本基础。

在防热上HTV-2外部使用了低烧蚀性的碳-碳复合材料,配合一系列隔热措施确保内部的常温环境。由于高速飞行时间长而且飞行高度低,同时还要满足防热、气动和控制的一体化设计,HTV-2的防热和结构设计制造难度远远高于航天飞机更不要说普通宇宙飞船。

HTV-2的控制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虽然HTV-2的速度在再入后随着滑翔不断降低,如失败的第一次任务中再入后139秒HTV-2A速度从22马赫降低到17马赫减速很快,但纵观全程HTV-2的平均速度还是很高的。HTV-2A最初计划1363秒内进行全程5889千米距离的飞行,平均速度4.32千米/秒,末端速度也在4马赫左右。高超音速下要求更快的反应控制,更困难的是人类对高超音速下的空气动力学知之甚少,地面风洞无法有效模拟20马赫高超音速的环境,HTV-2的气动控制极具挑战性。

第一次试飞失败后的收获和原因分析

屡经推迟后2010年4月22日HTV-2A开始试飞,这是HTV-2项目的第一次试飞,HTV-2A成功和助推的米诺陶4火箭分离,再入后139秒失去联系,此时距离HTV-2A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仅有约9分钟,而任务全程时间约30分钟,大部分验证项目都没有进行,不过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认为分离再入后的139秒飞行测试数据已经具有极大的价值,同时HTV-2A验证了大量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测控站的数据收集网络,在5.8千米每秒高速下持续接受GPS信号,确认了与HTV-2A双向通信的可行性,同时证实了控制系统的效果,尤其是氮气控制系统的有效增强了研究人员的信心。

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HTV-2A毕竟是失败了,事后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管理人员接受采访时谈到等离子体对双向通信的影响不大,虽然没有直接证实飞行器失控坠毁是失去联系的原因,但黑障等选项肯定要排除了。他还提到米诺陶4火箭提供的速度太大,即使第三级火箭进行能量机动降低速度,HTV-2A的速度仍然太快。为此再入插入到了低于正常滑翔开始高度的高度,然后拉起开始滑翔。对照时间表,HTV-2A出事就是在这一阶段。2010年末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公布了独立的工程审查委员会对HTV-2A的调查结果,指出首飞失控最可能的原因是偏航超出预期同时伴随翻滚,这些异常超出了姿态控制系统的调节能力,触发飞行器坠毁。

第二次试飞失败后项目前景堪忧

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战术技术办公室主任大卫 尼兰认为委员会的结论证明HTV-2的设计没有重大缺陷,因此无需对硬件或是对软件进行大规模改进,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工程师们决定对HTV-2项目第二次试飞所用的HTV-2B飞行器进行调整重心,减小飞行攻角,使用氮气喷射反作用力控制系统增强飞行器的襟翼等改进。2011年8月11日HTV-2B进行了试飞,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的官方Twitter账号对HTV-2B飞行进行了直播。虽然发射、分离和再入成功,但第二次试飞同样是在发射后9分钟这个相同的时间段失去联系,官方Twittter账号沉默许久,然后写到HTV-2具有自动飞行中止能力,含蓄的宣布任务失败。

官方的失败报告还有待时日,但从时间上判断,HTV-2B恐怕也是栽在同样的问题上,甚至可能HTV-2A失败的真正原因并没有查清,HTV-2B的改进于事无补从而再次失败,由于没有制造更多的实验飞行器,HTV-2的前途堪忧,但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的相关人员表示:We’ll learn. We’ll try again,考虑到HyFLY项目就曾争取到第三次试验的预算,未来制造一架HTV-2命名为HTV-2C继续进行实验也是很有可能的,毕竟HTV-2验证的是美国快速全球打击的关键核心技术,美军对此寄予厚望。

发展高超音速飞行武器可避免核误判

虽然美国国会禁止了猎鹰计划的武器化的研究,但整个项目实际上还是为未来的武器化服务的。2004年拨款委员会认为如果可以通过国际交流和协商消除误判,就可以增加拨款扩展研究范围。这种决定很清晰的表明了美国的真实目的。近些年来美国不断提出各种全球快速打击方案,如美国海军的常规三叉戟方案和潜射全球打击导弹方案,美国空军的常规打击导弹方案等。传统弹道导弹改装的常规导弹方案实际上更容易诱发核误判。

在美国全面推进全球快速打击计划的决心无法通过军控等外交努力消除的前提下,猎鹰计划的助推-滑翔方案尽管技术难度更大并且突防能力更强,但高高空滑翔的设计最不容易引发核误判,如果相关技术突破的话,中俄两害相衡择其轻,认同猎鹰计划的CAV/HTV不会引发误判只是时间问题。HTV-2试飞前美国空军原计划2012年接收HTV-2进行下一步研究,尽管还没有进行武器化的相关试验,但未来HTV-2试飞成功的话美国空军的助推-滑翔高超音速打击武器也就不远了。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09:33
在外层空间接收什么GPS信号,还有个什么用,基本等于没接收,洲际导弹的误差主要就发生于弹头重返阶段,黑 ...
求解为啥洲际导弹的误差主要就发生于弹头重返阶段?不算GPS,三叉戟是星光+惯导,那请问为啥洲际导弹的误差主要就发生于弹头重返阶段?
洲际导弹弹头的再入速度本来也不像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那么快......行啊~~~除非你主动减速,否则基本没区别...
常规三叉戟的精度要求十米级别,在大气层外接收GPS信号有个什么用,再入机动弹头的升阻比很高,具有很远的滑翔距离和机动能力,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实施制导。

其实目前的HTV计划也是由洛马公司负责,而HTV就来自于洛马早年研制的高机动性再入载具(HPMARV),洛马为三叉戟研制的“增效型(E2)再入体“也是来自这个载具(当然技术难度不能与HTV相比,HTV要求达到16700千米的滑翔距离和5500千米的横向机动能力),比当年的潘兴II的再入机动弹头升阻比更高,具有更远的滑翔距离和机动能力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0:12
常规三叉戟的精度要求十米级别,在大气层外接收GPS信号有个什么用,再入机动弹头的升阻比很高,具有很远的滑 ...
你还是没回答这个问题------求解为啥洲际导弹的误差主要就发生于弹头重返阶段?
还有,这个数据我也没见过,求出处
经过改装的导弹精度可以从目前的90~120米提高到9米以内
鬼神 发表于 2011-12-31 10:15
你还是没回答这个问题------求解为啥洲际导弹的误差主要就发生于弹头重返阶段?
对于常规三叉戟而言就是这样,他的误差主要就是弹头的大气重返阶段,十米精度呀,十米精度,进入大气层内它就是一枚高速版本的JDAM,怎么可能不靠GPS制导,开玩笑,就是一架15公里的F15投掷一枚JDAM,精度也就是十米,对于常规三叉戟而言,精度要想达到十米级别,怎么可能在重返大气层后不依靠GPS。

高机动再入弹头,双向数据链,GPS制导弹头对美帝而言都是成熟的现成技术,我就不知道有什么不可理解的东西,我在23楼贴出的HTV技术这才是真正的高难度技术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0:30
对于常规三叉戟而言就是这样,他的误差主要就是弹头的大气重返阶段,十米精度呀,十米精度,进入大气层内 ...
是啊~~但是为什么啊?你起码要给我个解释或者出处之类的东西吧?
还有不用GPS可以试试红外雷达复合制导啊,然后采用螺旋弹道,也可以.
看见楼主就说拜拜··
   
鬼神 发表于 2011-12-31 10:32
是啊~~但是为什么啊?你起码要给我个解释或者出处之类的东西吧?
还有不用GPS可以试试红外雷达复合制导啊, ...
助推段中段和末端的精度当然也很重要了,但老美在这几段没有任何问题呀,它的陀螺仪精度那么高,对它而言,真正的技术难点就是弹头重返阶段,也就是制导阶段,就类似于制导炮弹和制导火箭弹,末端的制导才是最关键的


关于你说的第二点早就有了,参考潘兴2

北约在赋予潘兴II导弹的主要任务是攻击前华约组织国的指挥部和交通枢纽以及攻击他们庞大的坦克装甲车辆群,为了精确攻击这些目标,潘兴II采用了雷达地图匹配技术进行末端制导,这种技术是利用区域地貌为特征,采用雷达式图像成像装置摄取目标区附近的区域地图并与贮存在导弹上的基准图匹配。这种技术属于二维图像匹配,可以确定导弹的两个坐标偏差,即数学上说的X轴和Y轴,从而实现二维图像控制。
此系统组成为:图像遥感装置、图像存贮器、图像相关器、弹载计算机和其他一些附属装置。
图像遥感装置:是系统的敏感部件,具有取图、成像和处理(或转播)图像的功能,在潘兴II里面是雷达高度表和图形雷达。
图像存贮器:贮存预先获得并经处理的基准图集。基准图尺寸往往比实时图大,因此存贮量要求很大。常用的是半导体存贮器、磁芯存贮器、磁带或磁盘存贮器等。
图像相关器:完成实时图与基准图的相关运算。确定导弹当前的配准位置及其相对位移偏差。它是图像匹配制导的核心,须满足实时性、可靠性和精确性等要求。图像相关器通常有光学的、电子模拟的(光电相关管)和数字的几种形式。数字相关器就是一台高速度、大容量的数字计算机。
弹载计算机:完成实时制导的运算并发出导引导弹、关闭发动机等指令。
此外为构成一个完整的制导系统还应有信号变换装置和执行机构等。
潘兴II导弹匹配制导的原理是用图像相关器把预先拍摄的侦察照片处理成电信号并存储在图像相关器内。飞行时,外部景像通过雷达高度计等设备投射到图像相关器的阴极上,将光电阴极发射的反映真实外景的图像与存储在网屏上的侦察图像相比较,然后由电子倍增器中的传感器输出反映真实外景与存储图像相关程度的信号,并用它作为控制飞行器的误差信号。美国的“潘兴”Ⅱ导弹在弹头再入到15250米高度后匹配雷达开机,天线绕垂直稳定轴扫描,其扫描频率为2赫,其中1/2秒用于地形测绘和存储,1/2秒用于高度测量。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0:58
助推段中段和末端的精度当然也很重要了,但老美在这几段没有任何问题呀,它的陀螺仪精度那么高,对它而言,真 ...
我说你能不能说点实际的啊~~问了那么久就是不说你认为的弹头重返阶段的难点是什么,要说MD陀螺仪精度高,难道重返阶段陀螺仪就不工作了么?
潘兴2的“再入机动飞行”的先进弹道导弹末段精确打击技术




鬼神 发表于 2011-12-31 11:05
我说你能不能说点实际的啊~~问了那么久就是不说你认为的弹头重返阶段的难点是什么,要说MD陀螺仪精度高,难 ...
我说的很清楚了,你自己去参考制导炮弹或者制导火箭弹,末端制导不就是最大的技术难点?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1:06
潘兴2的“再入机动飞行”的先进弹道导弹末段精确打击技术
还有你前面的9米的数据哪来的?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0:58
助推段中段和末端的精度当然也很重要了,但老美在这几段没有任何问题呀,它的陀螺仪精度那么高,对它而言,真 ...
就类似于制导炮弹和制导火箭弹,末端的制导才是最关键的
还有你真以为美国佬不想全程采用末端制导的体制来制导啊,只不过是因为体积限制造成雷达红外有效侦测距离减小,没办法,只好只在末端采用.....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1:09
我说的很清楚了,你自己去参考制导炮弹或者制导火箭弹,末端制导不就是最大的技术难点?
那是因为末制导的制导体制在小体积的情况下只能在末端起作用好不....而不是因为在末端制导所以是难点....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1:09
我说的很清楚了,你自己去参考制导炮弹或者制导火箭弹,末端制导不就是最大的技术难点?
还有如果是靠惯性+GPS的制导火箭弹,哪有什么末制导啊~~GPS和惯导都是全程的好不.....
鬼神 发表于 2011-12-31 11:22
还有如果是靠惯性+GPS的制导火箭弹,哪有什么末制导啊~~GPS和惯导都是全程的好不.....
对呀,弹道导弹的弹道是分做主动段和被动段,在弹头重入大气层前就已经没有动力了,完全是依靠惯性和地心引力的作用在飞行,弹道和炮弹的飞行轨迹类似,因此才被取名叫弹道导弹.

既然炮弹都能依靠GPS全程制导,为何弹道导弹就不能呢,何况老美的这种弹头还是高升阻比的再入机动弹头


"2010年4月22日HTV-2A开始试飞,这是HTV-2项目的第一次试飞,HTV-2A成功和助推的米诺陶4火箭分离,再入后139秒失去联系,此时距离HTV-2A从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仅有约9分钟,而任务全程时间约30分钟,大部分验证项目都没有进行,不过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认为分离再入后的139秒飞行测试数据已经具有极大的价值,同时HTV-2A验证了大量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测控站的数据收集网络,在5.8千米每秒高速下持续接受GPS信号,确认了与HTV-2A双向通信的可行性,同时证实了控制系统的效果"

看见了没有---------------在5.8千米每秒高速下持续接受GPS信号,确认了与HTV-2A双向通信的可行性......

没什么好说的了
普京粉丝 发表于 2011-12-31 11:32
对呀,弹道导弹的弹道是分做主动段和被动段,在弹头重入大气层前就已经没有动力了,完全是依靠惯性和地心引 ...
行啊~~~只要你减速就行,不过至于GPS的精度能不能保证你说的9米那就另说了.....反正我是觉得要到9米,雷达和红外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