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男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3:31:04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别字公它。山西阳曲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养母,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康熙中征举博学鸿词,以死拒不应试。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博通精史诸子和佛学之道,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在哲学上公开以“异端”自命。其用佛学解释《庄子》,用训诂诠注《墨子》和《公孙龙子》等,时有新义阐发。目的在于把诸子和六经列于平等地位,提倡“经子不分”,打破儒家正统之见,实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他反对宋、明人注经的态度和方法:“只在注脚中讨分晓,此之谓钻故纸,此之谓蠹鱼。”并指摘道学家为“奴儒”,为“风痹死尸”。

    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后人辑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两书。

     本e书由东阳老人精心校对并制作,以供中医从事及中医爱好者参阅。

傅山(1607-1684),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字青主,别字公它。山西阳曲人。明亡后,衣朱衣,居土穴中,养母,号朱衣道人,又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别名。康熙中征举博学鸿词,以死拒不应试。特授中书舍人,仍托老病辞归。博通精史诸子和佛学之道,兼工诗文、书画、金石,又精医学。在哲学上公开以“异端”自命。其用佛学解释《庄子》,用训诂诠注《墨子》和《公孙龙子》等,时有新义阐发。目的在于把诸子和六经列于平等地位,提倡“经子不分”,打破儒家正统之见,实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他反对宋、明人注经的态度和方法:“只在注脚中讨分晓,此之谓钻故纸,此之谓蠹鱼。”并指摘道学家为“奴儒”,为“风痹死尸”。

    著作有《霜红龛集》、《荀子评注》等。后人辑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两书。

     本e书由东阳老人精心校对并制作,以供中医从事及中医爱好者参阅。

卷上
傷寒門

初病說
傷風
傷寒
外感
傷食
傷暑
大滿
發汗
寒熱真假辨
乍寒乍熱辨
真熱症方用
真寒症方用
假熱症方用
假寒症方用
真熱假寒
真寒假熱
上熱下寒
循衣撮空
結胸
扶正散邪湯

火證門
瀉火湯總方
火症
火越
燥症
治火丹神方
消食病
痿症
痿症

郁結門
開鬱
關格

虛勞門
癆症虛損辨
內傷發熱
未成勞而將成勞
陽虛下陷
陰虛下陷
陰虛火動夜熱晝寒
陰寒無火
過勞
日重夜輕
夜重日輕
陰邪兼陽邪
氣血兩虛
氣虛胃虛
氣虛飲食不消
血虛面色黃瘦
肺脾雙虧
肝腎兩虛
心腎不交
精滑夢遺
夜夢遺精
遺精健忘
倒飽中滿
久虛緩補
補氣
補血
出汗
癆症

痰嗽門
痰嗽
初病之痰
已病之痰
久病之痰
滯痰
溼痰
寒痰
熱痰
老痰
頑痰
水泛為痰
中氣又中痰
溼嗽
久嗽
肺嗽兼補腎

喘證門
氣治法
氣喘
虛喘
氣短似喘
抬肩大喘
腎寒氣喘
腎火扶肝上沖
假熱氣喘吐痰
喘嗽

吐血門
陽症吐血
大怒吐血
吐血
吐白血
血不歸經
附三黑神麴奇散

嘔吐門
脾胃症辨
反胃大吐
寒邪犯腎大吐
嘔吐
火吐
寒吐
胃吐
反胃
胃寒
腎寒吐瀉心寒胃弱

臌證門

臌證門
水臌
氣臌
蟲臌
血臌

水證門
水腫
呃逆
水結膀胱

濕證門
黃症
癉症
傷溼
腳氣

卷下

泄瀉門
瀉甚
水瀉
火瀉
水瀉
泄瀉吞酸

痢疾門
火邪內傷辨
痢疾
血痢
寒痢

大小便門
大便不通
實症大便不通
虛症大便不通
小便不通
大小便不通

厥證門
寒厥
熱厥
尸厥
厥症
氣虛猝倒
陰虛猝倒
陽虛猝倒
腎虛猝倒
大怒猝倒
中風不語
口眼歪邪
半身不遂
癇症

癲狂門
癲狂
發狂見鬼
發狂不見鬼
狂症
寒狂

怔忡驚悸門
怔忡不寐
心驚不安夜臥不睡
神氣不寧

腰腿肩背手足疼痛門
滿身皆痛
腰痛
腰腿筋骨痛
腰痛足亦痛
腿痛
兩臂肩膊痛
手足痛
胸背手足頸項腰膝痛
背骨痛
腰痛兼頭痛

心腹痛門
心痛辨
久病心痛
腹痛
胃氣痛

麻木門
手麻木
手麻
手足麻木

腿麻木
兩手麻困倦嗜臥
渾身麻木
麻木痛
足弱
筋縮

脅痛門
兩脅有塊
左脅痛
右脅痛
左右脅俱痛
兩脅走注
脅痛身熱
脅痛
脅痛咳嗽

濁淋門
二濁五淋病
淋症
濁症

腎病門
陽強不倒
陽痿不舉
尿血又便血
疝氣
腎子痛
偏墜

雜方
病在上而求諸下
病在下而求諸上
瘡毒
頭面上瘡
身上手足之瘡疽
統治諸瘡
黃水瘡
手汗
飲砒毒
補腎
嚏噴
破傷风
瘋狗咬傷

小兒科


三關
不食乳
臍不乾
山根
發熱
感冒風寒
驚風
驚風
痢疾
泄瀉
寒瀉

咳嗽
疳症
口疳流水口爛神方
疳症瀉痢眼障神效方
瘧疾
便蟲
積蟲
痘症回毒或疔腫
痘瘡壞症已黑
急慢風
治火丹神方

初病說

  凡病初起之時。 用藥原易奏功,無如世人看不清症,用藥錯亂,往往致變症蜂起,苟看病清,用藥當,何變症之有。




傷風

  ( 按古方書皆曰中風今曰傷風)

  凡人初傷風,必然頭痛身痛,咳嗽痰多,鼻流清水,切其脈必浮, 方用

  荊芥、防風、柴、胡、黃、芩、半、夏、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一劑即止,不必再劑也。




傷寒

  凡傷寒初起,鼻塞目痛,項強頭痛,切其脈必浮緊,方用

  桂枝、乾葛、陳皮、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一劑即愈。




外感

  ( 外感之發熱,衛氣外閉也,內傷之發熱,營氣內損也,外感熱在皮毛,內傷熱在骨髓,治法不同,內傷發熱方見下)

  凡人外感,必然發熱,方用

  柴胡、黃芩、荊芥、半夏、甘草各等分

  水煎服。

  四時不正之氣,來犯人身,必然由皮毛而入榮衛,故用柴胡、荊芥,先散皮毛之邪,邪既先散,安得入內,又有半夏以祛痰,使邪不得挾痰以作祟,黃芩以清火,使邪不得挾火以作殃,甘草調藥以和中,是以邪散而無傷於正氣也,若內傷之發熱,則不可用此方。




傷食

  凡傷食必心中飽悶,見食則惡,食之轉痛也,方用

  白朮 茯苓 枳殼( 各壹錢) 穀芽 麥芽( 各貳錢) 山楂( 貳拾箇) 神麴( 伍錢) 半夏( 壹錢) 甘草( 伍分) 砂仁( 參粒)

  水煎服,一劑快,二劑愈。

  瘧疾方用遇仙丹( 此方丸之大小,未曾定分兩,愚酌以壹錢為準,南方之人,以及老弱久瘧,尤宜減半)

  生軍( 陸兩) 檳榔 三稜 莪朮 黑丑 白丑( 各參兩) 木香( 貳兩) 甘草( 壹兩)

  水丸,遇發日清晨,溫水化三四丸,尋以溫米飲補之,忌生冷魚腥蕎麵,孕婦勿服。




傷暑

  人感此症,必然頭暈口渴惡熱,甚則痰多,身熱氣喘方用

  人參( 壹錢) 白朮( 伍錢) 茯苓( 叁錢) 甘草( 壹錢) 青蒿( 壹兩) 香薷( 三錢) 陳皮( 壹錢)

  水煎服,一劑愈。




大滿

  此邪在上焦,壅塞而不得散也,方用

  瓜蔞( 壹個搗碎) 枳殼 天花粉( 各叁錢) 梔子( 貳錢)  陳皮( 叁錢) 厚朴( 壹錢伍分) 半夏 甘草( 各壹錢)

  水煎服。

  此方之妙,全在用瓜蔞,能去胸膈之食,而消上焦之痰,況又佐以枳殼花粉,同是消中聖藥,又有厚樸半夏,以消胃口之痰,尤妙在甘草,使群藥留中而不速下,則邪氣不能久存而散矣。




發汗

  凡人邪居腠理之間,必須用汗藥以洩之,方用

  荊芥 防風 甘草 桔梗 蘇葉( 各壹錢) 白朮( 五錢) 雲苓( 叁錢) 陳皮( 五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君白朮,蓋人之脾胃健,而後皮毛腠理始得開合自如,白朮健脾去溼,而邪已難存,況有荊防蘇梗以表散之乎。




寒熱真假辨

  真熱症,口乾極而呼水,舌燥極而開裂,生刺喉痛,日夜不已,大熱烙手而無汗也,真寒症手足寒久而不回,色變青紫,身戰不已,口噤出聲而不可禁也。

  假熱症,口雖渴而不甚,舌雖乾而不燥,即燥而無芒刺紋裂也。 假寒症,手足冰冷,而有時溫和厥逆身戰。 亦未太甚,而有時而安,有時而搐是也。




乍寒乍熱辨

  ( 玩此可知治瘧有用小柴胡湯之法)

  病有洒淅惡寒而後發熱者,蓋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何謂陽不足,寸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也,何謂陰不足,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陰中,則發熱也,凡治寒熱,用柴胡升陽氣,使不下陷陰中,則不熱也,用黃芩降陰氣,使不升入陽中,則不寒也。




真熱症方用

  麻黃 黃連 黃芩 石膏 知母 半夏( 各叁錢) 當歸( 伍錢) 枳殼( 貳錢) 甘草( 壹錢)

  水煎服,一劑輕二劑愈。




真寒症方用

  附子( 叁錢) 肉桂 乾薑( 各壹錢) 白朮( 五錢) 人參( 壹兩)

  水煎服急救之。

  此乃真中寒邪,腎火避出軀殼之外,而陰邪之氣,直犯心宮,心君不守,肝氣無依,乃發戰發噤,手足現青色,然則用桂附乾薑逐其寒邪足矣,何用參朮即用何至多加,蓋元陽飛越,衹一線之氣未絕,純用桂附乾薑一派辛辣之藥,邪雖外逐,而正氣垂絕,若不多加參朮,何以反正氣於若存若亡之際哉。




假熱症方用

  黃連 當歸 白芍 半夏( 各叁錢) 茯苓 柴胡 梔子( 各貳錢) 枳殼( 壹錢) 菖蒲( 參分)

  水煎服。

  此方妙在用黃連入心宮,佐以梔子,提刀直入,無邪不散,柴胡白芍,又塞敵運糧之道,半夏枳殼,斬殺黨餘,中原既定,四隅不戰而歸,然火勢居中,非用之得法,則賊勢彌張,依然復入,又加菖蒲之辛熱,乘熱飲之,則熱喜熱,不致相反而更相濟也。




假寒症方用

  肉桂 附子( 各壹錢) 人參( 叁錢) 白朮( 五錢) 豬膽汁( 半個) 苦菜汁( 拾參匙)

  水三盃,煎一盃,冷服將藥並器放冷水中,激涼入膽蔡汁調勻,一氣服之。

  方中全是熱藥,倘服不如式,必然虛火上沖,將藥嘔出,必熱藥涼服,已足順其性,況下行又有二汁之苦,以騙其假道之防也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