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机器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26:05
任务:
  第一,直接执行战斗任务。主要是用机器人替代一线作战的士兵,直接执行战斗任务,以减少人员伤亡和流血。目前已有的类型包括:一是固定防御机器人。它外形像铆钉,身上装有目标探测系统、各种武器和武器控制系统,能根据指令抗击来犯之敌。二是步行先锋机器人。以美国的奥德克斯I型机器人为代表,主要用于机动作战。它外形酷似章鱼,有6条腿,能像普通士兵那样登高、下坡、攀越障碍、通过沼泽。如果加装武器,就能立即成为一名功能强大的“士兵”。三是反坦克机器人。装有反坦克导弹、电视摄像机和激光测距机,当发现目标时能自动占领有利射击位置,通过激光测距机和微电脑确定射击诸元,瞄准目标发射导弹。此外,还有外形像自行火炮的榴炮机器人、辅助飞机驾驶员遂行空中格斗任务的飞行助手机器人、为各型舰船指挥员提供咨询的海军战略家机器人、帮人站哨的哨兵机器人等。

  第二,侦察和观察。一是战术侦察机器人。该机器人身上装有步兵侦察雷达,或红外、电磁及无线电和光纤通信器材,既可自主进行观察和侦察,还能通过空投、抛射在敌人纵深进行侦察。二是三防机器人。它用于对核沾染、化学染毒和生物污染进行探测、识别、标绘和取样。前面所提到的曼尼机器人就是其中的一种。三是地面观察员 目标指示员机器人。它是一种半自主式观察机器人,身上装有摄像机、夜视观测仪、激光指示器和报警器等,配置在便于观察的地点。当发现目标时,报警器便向使用者报警,并发出引导激光寻找目标进行攻击。

  第三,工程保障。主要是用机器人从事艰巨的修路、架桥、危险的排雷和布雷等工作,以减轻工程兵的负担。其应用类型有:一是多用途机械手。它是一种类似平板车的多功能机器人,可承担运送油桶、弹药等后勤保障任务。二是布雷机器人。可以设置标准布局的地雷场,能严格按照控制者的布雷计划挖坑,并能自动标示地雷场的界限和绘制地雷位置图等。


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趋势是:

一是小型化。采用纳米技术和微机电系统与技术,研制发展巴掌大小乃至昆虫大小的无人作战平台已不再是科学幻想。美国刚刚面世的“微星”无人机,长度仅为15厘米,重量200克左右,装备有微型摄像机, G P S定位仪,巡航时速约 56公里,能够逃过雷达或红外线遥感器的视线。据美国国防部预测,在5年内将有第一批微型武器组成的“微型军”诞生,在10年内有望形成大规模部署,“将来战场上将会出现‘小妖’战‘巨魔’的壮观场面”。

二是隐形化。采用隐身技术提高生存能力,是无人作战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秘密研制的“黑星”无人机,飞行范围将近4800公里,使用吸收雷达波的轻型材料,具有很好的隐身性能,能够突破最好的防空系统。

三是自动化。在无人作战平台上安装 G P S定位系统或预先存储行动方案,无人化兵器即可实现自动控制和自主行动。美国海军舰载无人机,使用液压/气动弹射器或火箭助推器发射升空,完成任务后可自由降落水面,完全可以实现定点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和全方位机动。

四是多用途化。除发展侦察监视无人作战平台外,还发展可执行电子战、直接攻击等任务的无人作战平台。同时,谋求平台机体通用化,可随时更换机载设备以适应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美国正在研制的“无限战斗空中飞行器”,既可执行情报侦察任务,又可执行作战突击任务,它将使用重量为45~113公斤的小型 “灵巧”炸弹和联合直接攻击炸弹等多种精确制导武器,是一种极具杀伤破坏力的无人化武器。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在发表的一篇题为《21世纪战略技术》的文章中指出:“20世纪地面作战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纪则可能是军用机器人。”如今,随着无人机场、无人舰艇等机器人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国外已有人预言,在未来战场上,机器人将可能最终成为主宰。这并非痴人说梦,因为机器人有着许多人所不具备的战场优势和军事潜力。

  具有较高的智能优势随着计算机芯片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密度将超过人脑神经细胞的密度。在这一点上,它将具备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人类远达不到的速度和精度。

  具有全方位、全天候的作战能力长期以来,战场生命保障一直是当代军事科技领域悬而未解的难题。然而,当处在毒气、冲击波、热辐射袭击、外层空间、海底及不适于人类活动等极为恶劣的环境下,机器人却可泰然处之。

  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由于尺寸小、外形和横截面的设计自由度大,雷达反射截面也可以很小,所以如果机器人采用隐身技术,其隐身效果会比载人武器更好,它可突入到最接近目标的地点实施攻击,而难以被敌方发现。

  具有较低的作战费用由于人才日益宝贵,导致载人作战平台的费用日益上升,目前一个载人系统的费用已经上升到几千万甚至几亿美元。而无人运载平台由于不需要人员及与之相应的生命保障设备,所以成本可以很低。

  具有听从指令的特殊能力机器人不具备人类恐惧的本能,不论智能高低都意志“刚强坚毅”。它们不怕缺氧环境和各种放射性污染,无视太空和大海等任何 “禁区”,始终一往无前,且不会因贪财、好色或思想原因而背叛。

  具有军民通用的独特功能军用机器人不仅可以在战时参加军事活动,和平时期同样可以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且,在维护社会治安和进行反恐怖活动中,机器兵更是堪称“王中王”。任务:
  第一,直接执行战斗任务。主要是用机器人替代一线作战的士兵,直接执行战斗任务,以减少人员伤亡和流血。目前已有的类型包括:一是固定防御机器人。它外形像铆钉,身上装有目标探测系统、各种武器和武器控制系统,能根据指令抗击来犯之敌。二是步行先锋机器人。以美国的奥德克斯I型机器人为代表,主要用于机动作战。它外形酷似章鱼,有6条腿,能像普通士兵那样登高、下坡、攀越障碍、通过沼泽。如果加装武器,就能立即成为一名功能强大的“士兵”。三是反坦克机器人。装有反坦克导弹、电视摄像机和激光测距机,当发现目标时能自动占领有利射击位置,通过激光测距机和微电脑确定射击诸元,瞄准目标发射导弹。此外,还有外形像自行火炮的榴炮机器人、辅助飞机驾驶员遂行空中格斗任务的飞行助手机器人、为各型舰船指挥员提供咨询的海军战略家机器人、帮人站哨的哨兵机器人等。

  第二,侦察和观察。一是战术侦察机器人。该机器人身上装有步兵侦察雷达,或红外、电磁及无线电和光纤通信器材,既可自主进行观察和侦察,还能通过空投、抛射在敌人纵深进行侦察。二是三防机器人。它用于对核沾染、化学染毒和生物污染进行探测、识别、标绘和取样。前面所提到的曼尼机器人就是其中的一种。三是地面观察员 目标指示员机器人。它是一种半自主式观察机器人,身上装有摄像机、夜视观测仪、激光指示器和报警器等,配置在便于观察的地点。当发现目标时,报警器便向使用者报警,并发出引导激光寻找目标进行攻击。

  第三,工程保障。主要是用机器人从事艰巨的修路、架桥、危险的排雷和布雷等工作,以减轻工程兵的负担。其应用类型有:一是多用途机械手。它是一种类似平板车的多功能机器人,可承担运送油桶、弹药等后勤保障任务。二是布雷机器人。可以设置标准布局的地雷场,能严格按照控制者的布雷计划挖坑,并能自动标示地雷场的界限和绘制地雷位置图等。


无人作战平台的发展趋势是:

一是小型化。采用纳米技术和微机电系统与技术,研制发展巴掌大小乃至昆虫大小的无人作战平台已不再是科学幻想。美国刚刚面世的“微星”无人机,长度仅为15厘米,重量200克左右,装备有微型摄像机, G P S定位仪,巡航时速约 56公里,能够逃过雷达或红外线遥感器的视线。据美国国防部预测,在5年内将有第一批微型武器组成的“微型军”诞生,在10年内有望形成大规模部署,“将来战场上将会出现‘小妖’战‘巨魔’的壮观场面”。

二是隐形化。采用隐身技术提高生存能力,是无人作战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国秘密研制的“黑星”无人机,飞行范围将近4800公里,使用吸收雷达波的轻型材料,具有很好的隐身性能,能够突破最好的防空系统。

三是自动化。在无人作战平台上安装 G P S定位系统或预先存储行动方案,无人化兵器即可实现自动控制和自主行动。美国海军舰载无人机,使用液压/气动弹射器或火箭助推器发射升空,完成任务后可自由降落水面,完全可以实现定点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和全方位机动。

四是多用途化。除发展侦察监视无人作战平台外,还发展可执行电子战、直接攻击等任务的无人作战平台。同时,谋求平台机体通用化,可随时更换机载设备以适应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美国正在研制的“无限战斗空中飞行器”,既可执行情报侦察任务,又可执行作战突击任务,它将使用重量为45~113公斤的小型 “灵巧”炸弹和联合直接攻击炸弹等多种精确制导武器,是一种极具杀伤破坏力的无人化武器。

  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在发表的一篇题为《21世纪战略技术》的文章中指出:“20世纪地面作战的核心武器是坦克,21世纪则可能是军用机器人。”如今,随着无人机场、无人舰艇等机器人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国外已有人预言,在未来战场上,机器人将可能最终成为主宰。这并非痴人说梦,因为机器人有着许多人所不具备的战场优势和军事潜力。

  具有较高的智能优势随着计算机芯片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密度将超过人脑神经细胞的密度。在这一点上,它将具备独特的思维能力和人类远达不到的速度和精度。

  具有全方位、全天候的作战能力长期以来,战场生命保障一直是当代军事科技领域悬而未解的难题。然而,当处在毒气、冲击波、热辐射袭击、外层空间、海底及不适于人类活动等极为恶劣的环境下,机器人却可泰然处之。

  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由于尺寸小、外形和横截面的设计自由度大,雷达反射截面也可以很小,所以如果机器人采用隐身技术,其隐身效果会比载人武器更好,它可突入到最接近目标的地点实施攻击,而难以被敌方发现。

  具有较低的作战费用由于人才日益宝贵,导致载人作战平台的费用日益上升,目前一个载人系统的费用已经上升到几千万甚至几亿美元。而无人运载平台由于不需要人员及与之相应的生命保障设备,所以成本可以很低。

  具有听从指令的特殊能力机器人不具备人类恐惧的本能,不论智能高低都意志“刚强坚毅”。它们不怕缺氧环境和各种放射性污染,无视太空和大海等任何 “禁区”,始终一往无前,且不会因贪财、好色或思想原因而背叛。

  具有军民通用的独特功能军用机器人不仅可以在战时参加军事活动,和平时期同样可以为经济建设服务。而且,在维护社会治安和进行反恐怖活动中,机器兵更是堪称“王中王”。
机器蛇


美军城市战机器人在演习中行驶


跳跃机器人,可用于侦察,或作为可移动式地雷
排除爆炸物机器人有轮式的及履带式的,它们一般体积不大,转向灵活,便于在狭窄的地方工作,操作人员可以在几百米到几公里以外通过无线电或光缆控制其活动。机器人车上一般装有多台彩色CCD摄像机用来对爆炸物进行观察;一个多自由度机械手,用它的手爪或夹钳可将爆炸物的引信或雷管拧下来,并把爆炸物运走;车上还装有猎枪,利用激光指示器瞄准后,它可把爆炸物的定时装置及引爆装置击毁;有的机器人还装有高压水枪,可以切割爆炸物。

英国陆军用于侦察和处理爆炸危险器的遥控电动车,曾用于波黑地区和科索沃


英国评估和研究局(DERA)研制的两款可对爆炸物进行搜索和排除的遥控车—左为重210千克的“野牛”(Bison),右为重35千克的“土拨鼠”(Groundhog)


美军的爆炸物处理机器人


美国警察青睐这种带有双枪的排除炸弹机器人


西班牙罗德轮式机器人车:该车长1.4m、宽0.67m、高0.8m、重350kg、(6×6)驱动、动力装置为1台电动机,车上供电蓄电池可使用2h,车速(前进或后退)可在0~6.5km/h之间连续变化。
车上装有活动操作臂,有6个自由度,固定在机器人车的旋转塔上。操作臂不伸长时可吊重80kg,伸直时最长为1.5m,此时可吊重16kg。操作臂顶端装有夹爪,夹紧力可达30kg,能把物体提升至2.75m高。
该车采用100m(或250m)长的电缆或无线电装置进行遥控。操作手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必须借助1台黑白或彩色电视显示器,显示车上3个摄像机获得的监视驾驶、操作臂控制和夹爪操作的图像。车上装有两个卤气探照灯,可在夜间或能见度很低的地区使用。
美国的豹式扫雷车,是将M60坦克的炮塔去掉,在底盘上加上一个Omnitech公司研制的标准机器人系统,车前1.8米处装上10吨重的扫雷钢滚制成的,主要用来清扫反坦克地雷。作战时它可在装甲部队前面开道,接近敌人雷区时,操作人员遥控机器人发射火箭弹引爆地雷,然后扫雷车通过雷区,用扫雷滚子压爆那些未被引爆的地雷,开辟出一条宽8米、长90米的通道,并用发光棒将通道标记出来。该车装有两台红外摄像机,士兵可由远处的控制车上看到地雷的热信号。在波黑的扫雷行动中,豹式扫雷车在两天之内扫除了71颗杀伤地雷。美国还正在研制遥控的豹II扫雷车, 2000年7月已派一辆豹II到科索沃参加紧急扫雷行动。


德国FFG车辆制造公司研制出了Minebreaker 2000机器人扫雷车,该车采用豹I主战坦克的底盘,车前装有3.6米宽的液压驱动的犁地用的滚子,滚上装有重型碳化钨齿,可用来清除地表的植被,割断地雷的引爆索,挖出及摧毁埋在地下的弹药。针对不同的土质备有各种滚子,更换损坏的齿只需要几分钟时间。车底带有配重以防工作时车辆摆动。底盘外增加了钢板及衬垫材料,使它可以经受住大多数类型地雷的爆炸而不会有严重损坏。该机器人在6小时内的扫雷面积相当于30个有经验的工兵同期内扫雷面积的15-20倍。
保安机器人一般可分成室内型及室外型两种,SR2就属于室内机器人,它的改进型叫MDARS-I。1999年年中,Cybermotion公司与陆军签订了一项为期7年的合同,生产MDARS-I机器人,每个系统单价约10万美元。预计陆军一共将采购25个系统100台机器人,用于美国18个不同的军用仓库中,2001年正式生产。MDARS-I的最低速度为3公里/时,一次充电可连续工作8小时,它可在360度范围内发现10米远的物体。机器人装有入侵者探测用的微波雷达,热成像仪,音响传感器,一台CCD摄像机,红外照明器和旋转及倾斜平台,还有超声波传感器及导航传感器等。一个无线局域网络转接器方便了机器人与控制站的通信。下班后机器人在仓库内巡逻,可发现烟、火及入侵者。此外,它还可确定所存物品的状况及位置,发现问题及时发出警报。


MDARS-E室外型机器人,即将进入工程制造阶段。机器人可识别并绕过障碍物,若绕不过去,就停下来,并通知控制站操作人员。它的负载主要有立体摄像机,前视红外摄像机,多普勒雷达,4线激光扫描仪,超声波传感器,微波及光缆通信网络,视频标签阅读器。导航传感器有差分GPS系统、陀螺仪、倾斜仪、4轮编码器及驾驶定位传感器。
  MDARS-E在值班时可自主进行监视,发现入侵者或异常情况时,视频链路自动启动,控制站记录下音响及视频警报,保安人员可以由远处观察那里的情况,或与入侵者对话。
  室外型机器人可用于军事基地、核武器设施、洲际导弹发射井、军需仓库、军火库、机场、铁路枢纽、港口、储油区,及其它重要设施的保卫工作。
由iRobot公司为“自适应战术机器人”项目研制的“城市机器人”,长80厘米、宽50厘米、重10.5千克,在平地上的速度为1.6米/秒,还能上楼梯。目前已具备地形导航、穿越障碍、施放烟雾弹以及探测化学武器在内的许多功能。同时研究人员正在进行研究,使机器人"学会"如何在偏离轨道时,进行自我调整,以及在与基地失去联系后,如何根据其轨迹自行返回基地。
  五角大楼表示,未来战争中军用机器人将像伞兵一样从无人机上空投到地面,并像昆虫一样在战场区域内爬行,执行伤员搜寻和救援、雷区或陷阱的探测侦察以及视频图像的传送等任务。





美国海军陆战队地面侦察机器人车

概述
该项目由美国海军陆战队资助,研制工作由海军海洋系统局负责,旨在论证自主式系统执行一定的海军陆战队任务的能力。研制工作始于1982年8月,1983年夏天进行了论证试验。
结构特点
    1.机动部件
该车采用M114装甲人员输送车底盘,整车重6.8t,装用1台8缸汽油机和1台3速自动传动装置。在陆地使用时,该车转向是依靠把内侧履带速度减至外侧履带速度的一半。在水中使用时,该车转向是把内侧履带制动。车辆采用电气促动器控制。转向和加速控制装置直接由电动机驱动,而制动、变速及水陆转换促动器均通过循环球式促动器驱动。所有促动器均可在无动力时采取应急驱动方式,由此可以快速完成车辆的直接人工控制和电气控制之间的转换。所有促动器反应时间都小于0.1s,快于人的反应时间。
    2.控制方式
该车有手动、操纵杆和计算机3种控制方式。手动控制系为操作手配置的控制装置,仅在该车出厂时使用。在试验时,利用操纵杆控制车辆前进方向,并调整模拟控制元件。计算机控制方式是把该车改进成自主式车辆的基础,控制命令可从车载健盘输入或由车载计算机自行产生。
    3.电子仪器设备
车上装有15台车载微处理机,内存8.5兆字节;还装备有侧倾和俯仰角度传感器(监视高度)以及连续波多普勒雷达(提供陆上车速)。其他子系统还有卫星导航系统、声学接近感传感器、激光测距仪和磁罗盘等。观察系统为1台高分辩率摄像机,装在罗盘控制的活动平台上,它和激光测距仪的联合使用使得该车能准确地模拟周围地形。若无人指引,该车能跟随其他车辆越障。近期计划是论证该车利用车载传感器跨越简单障碍物的能力,远期目标是验证该车通过未知地区的环航能力。

美国自主式地面车辆

作为战略计算机化一部分的自主式地面车辆计划系由国防部预研规划局资助,由陆军工程兵局地形实验室研制,目前已研制了1台自主式地面车辆技术表演试验车。
该自主式地面车辆计划于1983年开始,1985年5月底在马丁·玛丽埃塔公司的跑道上对自主式地面车辆技术表演试验车进行了试验。该车高3.05m、重6.8t,是1台设备齐全的机动试验台架车,它以4.8km/h的速度沿道路中央自主地行驶了0.96km。它的视觉系统是1台电视摄像机,每隔2.4s向前看1次,所得的图像传给车载计算机系统。
该车的主要部件有视觉系统、导航系统和车辆平台。视觉系统必须能获得目标位置、大小和属性信息,并确定一个3维地形图,其关键元件是传感器,预计它将是一个多频谱3维扫描器。视觉系统的实现取决于算法和结构的全面进展。导航系统将建立在专家系统技术基础上,因为该车的速度和任务目标已超过了现有的任何导航能力。专家导航仪将包括1个计划装置、1个制图装置和1台驾驶仪。该车平台采用传统的轮式或履带式车辆和带脚的步行机构两种方法设计。该计划打算同时研究这两种方式。
作为一个技术表演平台,自主式地面车辆将采用专家系统的计划功能、计算机视觉、自主导航及先进的并行处理等技术,能独立进行判断和计划,可以用自然语言接受任务,根据要求,计划出执行任务的方法以及不断修改计划。这些能力的实现还要经历相当长的过程。自主式地面车辆计划的最终目标是能独立地通过复杂地形去完成某些任务。

翻倒还能移动的军用机器人

美国军队很快将会使用一种自动运输工具,它即使在“四脚朝天”时仍能移动。取名为Spinner的新装置由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制,研究经费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提供,已为这项研究计划拨款550万美元。
  按计划,Spinner应有完成运输和侦察的功能,并具备一定的战场火力支援能力。计划规定要研制能提供摩托化步兵火力支援和武装侦察的军用机器人。Spinner最重要的特点是高越野能力和在倾倒后仍能继续行驶。在倾倒时由计算机控制的液压系统会马上改变装置轮子的方位,在装有货物的情况下Spinner将翻过身来,以便使货物具有正确的方位。

  Spinner由爱尔兰Timoney Technology公司研制的独特混合系统驱动,该系统由使用柴油的涡轮发动机、大功率锂离子蓄电池和安装在每只轮子上的高扭矩电动机组成。轮子直径为1.2米,按计划要求,Spinner的通行能力应不低于坦克及其它更笨重的履带式车辆。Spinner将拥有3种运行方式:当发动机由蓄电池供电时的低声方式、只有涡轮发动机作用的方式和两者共同使用的方式,选择哪种运行方式将自动完成。此外,涡轮机将利用刹车时的能量来对蓄电池进行再充电。

  第一辆全功能Spinner原型将在今年(2002)年底前公开亮相,一年后将开始服役。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分布式多机器人


美国圣迭戈空间战和海战系统中心的第三代“罗巴特”系列机器人(ROBART Ⅲ)可以通过主从工作方式,带领一群“从机器人”(slave robots)协同作战。



美国PROWLER机器人车


概述
美国机器人防务系统公司于1983年5月成立,专门从事军用和警用机器人设计制造工作,PROWLER车是该公司设计的美国陆军首辆“真正”的军用机器人车。PROWLER是英文Programmable Robot Observer with Logical Enemy Response的缩略语,意即具有逻辑对敌瓜能力的可编程机器人观察车。
该车于1984年5月经国防部预研规划局(DARPA)正式批准研制,由预研规划局和陆军发展与服务局(ADEA)投资,坦克机动车辆局为合代理人,导弹局负责咨询。1985年8月进行了首次战场试验,表明该车具有较先进的遥控性能,但自主边界巡逻能力较差,此即50系列车。在第二阶段研制中,改进自主边界巡逻能力,使用了车载计算机,可按预编程做自主巡逻,结果导致60系列车的出现。该车试验工作由陆军第九步兵师完成。
PROWLER车的研制引起了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密切注意,法国和沙特阿拉伯为此专门派代表团进行实地考察。
该车作为一种全地形轮式车辆,主要任务是用于执行重要区域边界上的巡逻任务。巡逻任务按下述方式进行。当该车电磁式运动物体探测器探测到1个攀登围墙者时,就向远处的操作手报告,操作手利用监视器的荧光屏并通过控制手柄控制机器人,使该车接近入侵者,以便用摄像机更好地观察该区域。一旦发现了入侵者,操作手就利用声学传送系统通过该车与其对话。如果入侵者不合作,并且看起来怀有敌意,操作手就可命令该车使用非致死性或致死性武器使入侵者丧失活动能力,还可利用车载录像设备将这次入侵事件记录下来。
结构特点
    1.底盘
该车是一种(6×6)轮式全地形车辆,底盘较轻,重1816kg,采用柴油机作为动力,装在车辆后部,能在最高速度27km/h的情况下载重907kg。采用低压轮胎,具有轮式车辆的优点,车速高,造价低,且维修较少,6个车轮均采用液压闭锁装置和刹车防滑系统,行程为250km。
    2.车载观测通信装置
该车既可用自主方式也能用遥控方式工作,并且在操作手和车辆之间有1个实时声音和图像通信线路进行联系。
在遥控方式时,遥控台操作手通过车载3台摄像机和其他传感器进行观察和控制。3台摄像机均可加装夜视装置,遥控距离最远达30km。1台摄像机用于整个车辆故障诊断监测系统,通过1个双屏(Split-Screen)监视器,可以连续观测车速、燃料和润滑油量、温度、压力等。该监视器还可显示车辆的位置、方向和弹药补给情况。另1台摄像机装在炮塔内,与选用的武器同轴安装,能360°旋转,主要用于视觉(Visual)导航和火力控制。第三台摄像机装在炮塔顶部的桅杆顶端,可升至9.1m高度,俯仰范围为30°,也能360°旋转。借僵该摄像机可超越障碍物顶部如山丘、树木、车辆等进行远距离观察。
车载1台莫托罗拉(Motorola)公司生产的68000型计算机,带有多个32们微处理机。该计算机能控制许多个传感器工作,根据事先编好的程序,可使车辆在无人监视的条件下,依靠车载传感器并利用如围墙道路标志等参考点,沿着预定的周界进行自主式巡逻。
车载导航装置有激光测距仪、定向陀螺和物距测量装置。多轴式车姿传感器可以测量地形坡度。红外扫描仪、多普勒雷达以及借助于电磁式运动物体探测器,可以主动地发现敌人目标。该车在静止时通过车载地震监视器可以探测远处敌方运动中的坦克。
    3.武器选择
根据执行任务要求,该车可以配备致死性和非致死性的特定武器装备。致死性武器包括9mm冲锋枪,M60和M240式7.62mm机枪、M134式7.62mm机枪(minigun)、12.7mm重机枪、30mm加农炮、M40A4式105mm无后坐力炮、MK19式40mm榴弹发射器、陶式和海尔法反坦克导弹等。非致死性武器包括可发射橡皮子弹的半自动猎枪和在2s内能发射12发40mm催泪弹的一种多管榴弹发射器以及能致使敌人暂失听力的高声强噪声发生器等。该车也可装备M9E1-7喷火器。
型号演变和变型车
从研制过程来分,该车有3个系列:
    1.PROWLER 50系列遥控车
该系列车是一种遥控式侦察车。操作手在1个复杂的遥控台旁通过加密的无线电通信线路对车辆进行控制。可360°旋转的炮塔内装有各种武器装备。车上装有1个直接的实时声音和图像通信装置,操作手可看到入侵者,并当场进行询问。由于取消了自主式工作必需的更复杂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软硬件,该车成本较低。
    2.PROWLER 60系列自主式周界巡逻车
它与50系列的主要区别是增加了更先进的传感器和计算机装置,并专门研制了反应软件,从而具有沿着给定路线进行自主式巡逻的能力。通过往车载计算机内装入巡逻周界地图,该车能利用车载传感器和已知导航参考点进行自动导航。
该车可装备自动目标捕获和武器发射系统。试验样车曾装备2挺M60式机枪和1具M19式榴弹发射器。
该车的典型任务是对核武器设施、洲际导弹发射时和输油管道的周界进行巡逻。当这些地区遭到大规模进攻时,操作手可以起用车上若干个射击指令序列,为保卫人员进入阵地提供足够的时间;也可装备一种软件,使它能与传感器发现的任何目标自动作战。当然这种工作方式仅能用于威胁性很高且无友邻部队的地区。
    3.PROWLER 70系列反坦克车
该车是一种未来的变型车,主要用于对付敌人各种装甲车辆,沿须在野战条件下进行研究和试验。它主要配置在敌占区附近,车载传感器均处于工作状态。当敌人坦克和装甲车辆出现时,武器控制计算机将自动跟踪目标,并使车载武器射击。该车可以装备针刺(Stinger)导弹系统。
只要将三防侦察、反装甲目标、通信中继及电子干扰等各种自主程序模块装入车载计算机中,就能控制该车完成某一特定的任务。根据需要,可将诸如红外探测器、雷达、声纳、激光测距仪、声音探测器、立体摄像机、毒气取样器、烟雾检测器、温度检测器、运动物体探测器和振动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安装在车上。
现在看起来,军用机器人的发展比预料的更快。估计最多再过十年,美军作战环境最危险的一线部队,就由机器人挑大梁了。。。
机器人只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智能。同样反制的措施也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