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华假想状况升高至核战----澳洲在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1:09:19
近年以美中关系为题的著作甚多,如洛杉矶时报记者孟捷慕写的「转向」(About Face),纽约时报记者邰培德写的「长城」(A Great Wall)(台湾译作「中美交锋」),学者唐耐心的「中美外交秘辛」(China Confidential ),蓝普顿的「同床异梦」(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等为其佼佼者。孟、邰二人的书以大量引用美政府解密的文件为其特色,唐的书则以美驻华外交官的口述回忆为主,蓝的著作以和中共人员历年接触及其本人观察与分析为本,可以各擅胜场,但真正以曾参与对华政策决策和执行者身分现身说法的,则以前白宫国家安全会议亚洲主任苏葆立(Robert Suettinger )将於七月出版的「天安门以後的中美关系」(Beyond Tianan-men)为唯一的一本。据记者所知,另一本性质近似的书是已故的何志立(John Holdridge )写的「跨越鸿沟」(Crossing The Divide),何所写以七十年代美中关系「正常化」(Normalization)为主,苏的书则自「天安门事件」(一九八九年)写到二十世纪末(二○○○年),自时间上说,非常的近,至於内容则过去十余年中美之间的大事和双方关系的起伏包罗无遗,尤其他以整章六十三页的篇幅写一九九五─九六年的台海危机,更是没有前例(记者二日有长文介绍这一章)。前国防部长裴利在他的「预防防御」(Preventive Defense )书中虽也写到台海危机,但无论深度和广度均不及苏著。   苏葆立的美中关系新著

一九九八年六月底克林顿访问中国,在上海亲口说出对台「三不」政策,给台湾极大的震撼。美国政府虽辩称「三不」政策久已有之,克林顿政府只是将其系统化、明文化而已。看了苏葆立的台海危机论述後,可以清楚的知道,对台「三不」政策实滥觞於李登辉访美之後。美国为化解因李访问而造成的紧张局势,在一九九五年七月底於汶莱举行的「亚太经济合

作组织」(APEC)会议期间,由克里斯多福国务卿携带了克林顿给江泽民的信,请中共外长钱其琛转交,小克在信中向江承诺:(一)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二)不支持台湾独立;(三)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这就是克林顿的对台「三不」政策,只不过小克在上海把第三条改为「不支持台湾加入须以国家身分入会的国际机构」,范围扩大了,对台湾更为不利。参加草拟这封信函的苏葆立说,美国在「三不」的用语始终是「不支持」(do not support),而非中共宣称的「反对」(oppose ),苏说,美方曾私下告诉中共「不支持」和「反对」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可是中共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宣传目的,对美国的提示置之不理。

「天安门以後」一书共十章,台海危机为第六章,另有政治献金,克江高峰会等多章,共四百四十多页,另有注释(Notes)近百页,堪称洋洋大观的力作。本书是作者离开公职後(最後的职务是中情局亚太情报官,他的前任是前AIT主席卜睿哲),加入布鲁京斯研究所时(一九九九年二月)开始撰写,今年初完成,预定七月中旬由布鲁京斯出版。

一九九六年三月初台海危机之前,美国防部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夏利将军在白宫为克林顿总统作了一场美国紧急应变方案(contingency planning )的简报。据参加简报的当时白宫国家安全会议亚洲主任苏葆立(Robert Suettinger )说,这些假设性的应变措施包括最严重的核武反应与战争,克林顿闻後「沉默不语,神色凝重」,然後作结论说:「我们必得尽全力避免这种情形(指核武战争)」。

克林顿裁示全力避免核战

苏葆立在他将於今夏出版的新著中说,小克下达上项指示时,正在沈思台海战争的各种假想情况(War Scenarios),这些情况可以一直升高到核子战争。由於情势严峻危险,故克林顿听取这场简报时,「沉默不语,神色凝重」(silent and somber)。简报的时间是二月下旬的一个下午,距台海危机爆发前二个多星期。克林顿三月九日最後的决定是派遣两个航空母舰战舰团紧急驶往台海水域附近巡弋警戒,据苏说,这是美国为维护台海安全应变方案中最低的一种。不过从这一透露不难看出,美国为保卫台湾的安全、抗拒中共的武力威胁,不惜动用核武,至少在假想的战争状况,理论上如此。

除了由夏利将军为总统作简报外,克林顿政府同时在二月下旬(十九日)的主要官员会议(Principals Committee)中决定提升和中共的对话层级,邀请中共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刘华秋访问华府,作为白宫国家安全顾问雷克的对手谈判对象(其实刘的地位和影响力远不如雷克),另一方面决定邀请台北的国安会秘书长丁懋时来美和美国高层进行对话。刘华秋立即接受了邀请,并提前几天於三月七日抵达华府。

苏葆立新著的书名是「天安门以後的美中关系里的政治因果1989-2000 (Beyond Tiananman: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本书涵盖了从六四事件後老布希与克林顿两位总统任内华府与北京关系起伏的全貌。作者一九九四到一九九七任职白宫国家安全会议,担任亚洲主任,经历了整个台海危机,并参与了处理此一危机的决策过程。苏葆立在美国政府任职廿余年其间,曾分别担任中情局国家情报官,及国务院情报研究局处长等要职。

本书声称,台海危机是李登辉前总统一九九五年六月初访问母校康乃尔大学所产生的後果,重返康乃尔是李登辉务实外交、扩展台湾国际空间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达成这个愿望,李於一九九四年五月藉参加哥斯达黎加总统就职典礼过境美国,试探华府的意向。但美国务院鉴於中共的反对,坚拒李过境,并由亚太事务局草拟一份措词强硬的正式外交说帖(demarche )责令美驻台代表贝霖(Lynn Pascoe)向外交部长钱复当面提出。这份类似抗议的外交文件说,李总统的行程不应包括在美国领土上停留,更不用说在美国过夜停留休息了。这份文件在国务院知会白宫时,苏葆立看见了,认为不妥,可能会激怒台北,特别促请雷克注意,因为这份说帖已由国务卿克里斯多福批准,雷克没有更动。果不然,贝霖的说帖一经提出,即令钱复大怒,大骂美国软骨头,像是「没有脊梁的海蜇皮」一样。後来经过多次谈判与交涉後,美国虽准李的飞机在夏威夷过境加油,但不准过夜,而且不准在国际机场降落,以免引起新闻媒体的注意。由於军用机场设备简陋,使李有种屈辱感,故拒绝下机。整个事件导致美国国会後来以决议方式要求行政当局准许李访美,到了一九九五年五月克林顿终於推翻国务院的禁令,同意李登辉访问康乃尔。

美修正备忘录发李登辉签证

五月十七日克里斯多福国务卿、国防部长裴利在白宫和雷克举行早餐会,商讨应付国会要求准李访美的压力,鉴於事态严重,苏葆立上了份报告给雷克(白宫国安会资深亚洲主任陆士达正在亚洲访问),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继续阻止李登辉访美,另一是与台北及北京进行幕後外交,让李以可以接受的方式访问康乃尔,第二天(五月十八日),雷克把苏叫进办公室,雷的副手柏格亦在场,雷要苏修改他的「行动备忘录」(Action Memorandum ),朝发给签证的方向走,苏以中共的反应为辞辩说他不赞成这样做,柏格因一向反对李访美,支持苏,但没说话,柏格只是皱眉头,并相信雷克的决定是错误的。在雷克坚持下,他的命令又重覆了一次。苏葆立修正了的「行动备忘录」次日(十九日)下午即送到总统的办公桌上,克林顿立即批准了。二十日(星期六)雷克和国务次卿塔诺夫约见了中共驻美大使李道豫,把总统的决定告诉了李,当场李表示不悦。同时苏葆立和国务院亚太局的副助卿韦德曼约见了台北驻美代表鲁肇忠,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鲁,但他们也要确定鲁了解「私人访问的一些限制」,如不能有大的记者采访团、在机场摇旗呐喊的欢迎群众,不能有政治性集会,不能在其他美国都市有过久的停留等,鲁笑说「答应充分合作与沟通」。国务院在五月二十二日星期一正式宣布美国同意李登辉访问康乃尔。

苏说鲁肇忠根本没法兑现他那「充份合作」的保证,因为台北的大人先生们视克林顿的决定为美国软弱的表示,把与国务院协调合作当作「麻烦」,结果使得台北驻美代表处和国务院不欢,相互怨怼。

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和他的副手韦德曼和鲁肇忠讨论李登辉访美的细节时,鲁向罗、韦二人保证,李在康乃尔的演讲只是对在康大的岁月温馨的回顾,加上一些台湾经济改革的话题,鲁还暗示会把李的演说稿先给国务院一份,可是讲稿在发表前一天才送去,国务院连建议修改的时间都没有,遑论台北会不会接受了。

康乃尔演说稿未及时送国务院

李登辉的演讲根本不是忆旧,而是大谈「台湾经验」,并多次使用「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词汇,还直指共产主义已经死亡或正在灭亡,以致中共反应强烈,国务院则有被愚弄的感受。

白宫为安抚中共,克林顿特别在六月八日(李登辉抵美之日)接见李道豫大使,希望北京重视这一个接见的象徵意义,因小克几乎从来不见外国大使。不幸李大使 胸顿足大肆咆哮的表现予白宫印象恶劣。据苏说,李道豫在克林顿面前握拳、拍腿,以强化他的话,给人的感觉是「怒气冲冲,傲慢无礼」(angry and insolent)。



刘华秋一九九六年三月初在华府的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三月七日刘抵华府,克里斯多福在国务院麦迪逊厅请他吃饭,这原来是欢迎晚宴,但由於中共已针对台湾实施飞弹演习,国务院将之改工作晚餐,担任记录的苏葆立说,那顿晚饭真有点难以下咽,汤是冷的,主菜鲑鱼乾巴巴的,蔬菜生生的好像不熟似的,不过餐桌上的话则是火热,克卿先发难,指责中共的武吓「极具挑衅性,不负责任」,裴利国防部长则是怒不可遏,指称中共的动作「危险……冒险,会有严重後果」,只有雷克扮演「好心警察」(good cop)的角色,说是第二天(八日)他和刘在「柳橡园农庄」(哈里曼夫人的故居)可以深入讨论这些问题。

刘华秋不甘示弱,力辩这一切都是因李登辉「台独」而引起,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举行军事演习是「正常的、例行的」,第二天刘和雷克在柳橡园农庄从早上十时谈到下午四时,尽管会谈针锋相对,争辩激烈,但双方都对会谈结果尚称满意。苏葆立对在纽约另一场会谈主角丁懋时的形容是:「温文有礼,轻声细语,英文无懈可击」,与刘华秋截然不同。

美约见丁懋时事先告知中共

白宫安全副顾问柏格和国务次卿塔诺夫是三月十一日在纽约与丁懋时见面的。雷克在八日与刘华秋会谈时,已先把美方要与丁对话的事告诉了刘,不过没提细节。参加纽约会谈的苏保立说,美方先为丁就中共飞弹演习提供了一些情报,然後进入会谈主题,强调美方部署两艘航母在展现美国对整个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承诺,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可靠的(dependable ),台湾民主的发展会加强双方的关系。美中关系稳定要比不稳定对台湾的安全更有好处。美国希望台湾和大陆避免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回到谈判桌上解决彼此的歧见。丁懋时说台湾无意挑衅北京,并向柏格及塔诺夫保证,台湾会与华府充份合作减缓紧张情势。

三月九日(星期六)上午克卿和雷克在五角大厦与裴利部长举行早餐会,决定派出「独立号」和「尼米兹」两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战舰团驶往东台湾外海和菲律宾,回应中共的飞弹演习,尽管这是夏利将军给总统的最低军事应变方案,仍是越战後美军军方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展示,当天下午前述三巨头加上夏利向克林顿简报後,小克当即同意照办,而一场几乎导致美中台军事冲突的危机遂开始化解。近年以美中关系为题的著作甚多,如洛杉矶时报记者孟捷慕写的「转向」(About Face),纽约时报记者邰培德写的「长城」(A Great Wall)(台湾译作「中美交锋」),学者唐耐心的「中美外交秘辛」(China Confidential ),蓝普顿的「同床异梦」(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等为其佼佼者。孟、邰二人的书以大量引用美政府解密的文件为其特色,唐的书则以美驻华外交官的口述回忆为主,蓝的著作以和中共人员历年接触及其本人观察与分析为本,可以各擅胜场,但真正以曾参与对华政策决策和执行者身分现身说法的,则以前白宫国家安全会议亚洲主任苏葆立(Robert Suettinger )将於七月出版的「天安门以後的中美关系」(Beyond Tianan-men)为唯一的一本。据记者所知,另一本性质近似的书是已故的何志立(John Holdridge )写的「跨越鸿沟」(Crossing The Divide),何所写以七十年代美中关系「正常化」(Normalization)为主,苏的书则自「天安门事件」(一九八九年)写到二十世纪末(二○○○年),自时间上说,非常的近,至於内容则过去十余年中美之间的大事和双方关系的起伏包罗无遗,尤其他以整章六十三页的篇幅写一九九五─九六年的台海危机,更是没有前例(记者二日有长文介绍这一章)。前国防部长裴利在他的「预防防御」(Preventive Defense )书中虽也写到台海危机,但无论深度和广度均不及苏著。   苏葆立的美中关系新著

一九九八年六月底克林顿访问中国,在上海亲口说出对台「三不」政策,给台湾极大的震撼。美国政府虽辩称「三不」政策久已有之,克林顿政府只是将其系统化、明文化而已。看了苏葆立的台海危机论述後,可以清楚的知道,对台「三不」政策实滥觞於李登辉访美之後。美国为化解因李访问而造成的紧张局势,在一九九五年七月底於汶莱举行的「亚太经济合

作组织」(APEC)会议期间,由克里斯多福国务卿携带了克林顿给江泽民的信,请中共外长钱其琛转交,小克在信中向江承诺:(一)美国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二)不支持台湾独立;(三)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这就是克林顿的对台「三不」政策,只不过小克在上海把第三条改为「不支持台湾加入须以国家身分入会的国际机构」,范围扩大了,对台湾更为不利。参加草拟这封信函的苏葆立说,美国在「三不」的用语始终是「不支持」(do not support),而非中共宣称的「反对」(oppose ),苏说,美方曾私下告诉中共「不支持」和「反对」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可是中共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宣传目的,对美国的提示置之不理。

「天安门以後」一书共十章,台海危机为第六章,另有政治献金,克江高峰会等多章,共四百四十多页,另有注释(Notes)近百页,堪称洋洋大观的力作。本书是作者离开公职後(最後的职务是中情局亚太情报官,他的前任是前AIT主席卜睿哲),加入布鲁京斯研究所时(一九九九年二月)开始撰写,今年初完成,预定七月中旬由布鲁京斯出版。

一九九六年三月初台海危机之前,美国防部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夏利将军在白宫为克林顿总统作了一场美国紧急应变方案(contingency planning )的简报。据参加简报的当时白宫国家安全会议亚洲主任苏葆立(Robert Suettinger )说,这些假设性的应变措施包括最严重的核武反应与战争,克林顿闻後「沉默不语,神色凝重」,然後作结论说:「我们必得尽全力避免这种情形(指核武战争)」。

克林顿裁示全力避免核战

苏葆立在他将於今夏出版的新著中说,小克下达上项指示时,正在沈思台海战争的各种假想情况(War Scenarios),这些情况可以一直升高到核子战争。由於情势严峻危险,故克林顿听取这场简报时,「沉默不语,神色凝重」(silent and somber)。简报的时间是二月下旬的一个下午,距台海危机爆发前二个多星期。克林顿三月九日最後的决定是派遣两个航空母舰战舰团紧急驶往台海水域附近巡弋警戒,据苏说,这是美国为维护台海安全应变方案中最低的一种。不过从这一透露不难看出,美国为保卫台湾的安全、抗拒中共的武力威胁,不惜动用核武,至少在假想的战争状况,理论上如此。

除了由夏利将军为总统作简报外,克林顿政府同时在二月下旬(十九日)的主要官员会议(Principals Committee)中决定提升和中共的对话层级,邀请中共国务院外事办主任刘华秋访问华府,作为白宫国家安全顾问雷克的对手谈判对象(其实刘的地位和影响力远不如雷克),另一方面决定邀请台北的国安会秘书长丁懋时来美和美国高层进行对话。刘华秋立即接受了邀请,并提前几天於三月七日抵达华府。

苏葆立新著的书名是「天安门以後的美中关系里的政治因果1989-2000 (Beyond Tiananman: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本书涵盖了从六四事件後老布希与克林顿两位总统任内华府与北京关系起伏的全貌。作者一九九四到一九九七任职白宫国家安全会议,担任亚洲主任,经历了整个台海危机,并参与了处理此一危机的决策过程。苏葆立在美国政府任职廿余年其间,曾分别担任中情局国家情报官,及国务院情报研究局处长等要职。

本书声称,台海危机是李登辉前总统一九九五年六月初访问母校康乃尔大学所产生的後果,重返康乃尔是李登辉务实外交、扩展台湾国际空间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达成这个愿望,李於一九九四年五月藉参加哥斯达黎加总统就职典礼过境美国,试探华府的意向。但美国务院鉴於中共的反对,坚拒李过境,并由亚太事务局草拟一份措词强硬的正式外交说帖(demarche )责令美驻台代表贝霖(Lynn Pascoe)向外交部长钱复当面提出。这份类似抗议的外交文件说,李总统的行程不应包括在美国领土上停留,更不用说在美国过夜停留休息了。这份文件在国务院知会白宫时,苏葆立看见了,认为不妥,可能会激怒台北,特别促请雷克注意,因为这份说帖已由国务卿克里斯多福批准,雷克没有更动。果不然,贝霖的说帖一经提出,即令钱复大怒,大骂美国软骨头,像是「没有脊梁的海蜇皮」一样。後来经过多次谈判与交涉後,美国虽准李的飞机在夏威夷过境加油,但不准过夜,而且不准在国际机场降落,以免引起新闻媒体的注意。由於军用机场设备简陋,使李有种屈辱感,故拒绝下机。整个事件导致美国国会後来以决议方式要求行政当局准许李访美,到了一九九五年五月克林顿终於推翻国务院的禁令,同意李登辉访问康乃尔。

美修正备忘录发李登辉签证

五月十七日克里斯多福国务卿、国防部长裴利在白宫和雷克举行早餐会,商讨应付国会要求准李访美的压力,鉴於事态严重,苏葆立上了份报告给雷克(白宫国安会资深亚洲主任陆士达正在亚洲访问),提出两个方案:一是继续阻止李登辉访美,另一是与台北及北京进行幕後外交,让李以可以接受的方式访问康乃尔,第二天(五月十八日),雷克把苏叫进办公室,雷的副手柏格亦在场,雷要苏修改他的「行动备忘录」(Action Memorandum ),朝发给签证的方向走,苏以中共的反应为辞辩说他不赞成这样做,柏格因一向反对李访美,支持苏,但没说话,柏格只是皱眉头,并相信雷克的决定是错误的。在雷克坚持下,他的命令又重覆了一次。苏葆立修正了的「行动备忘录」次日(十九日)下午即送到总统的办公桌上,克林顿立即批准了。二十日(星期六)雷克和国务次卿塔诺夫约见了中共驻美大使李道豫,把总统的决定告诉了李,当场李表示不悦。同时苏葆立和国务院亚太局的副助卿韦德曼约见了台北驻美代表鲁肇忠,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鲁,但他们也要确定鲁了解「私人访问的一些限制」,如不能有大的记者采访团、在机场摇旗呐喊的欢迎群众,不能有政治性集会,不能在其他美国都市有过久的停留等,鲁笑说「答应充分合作与沟通」。国务院在五月二十二日星期一正式宣布美国同意李登辉访问康乃尔。

苏说鲁肇忠根本没法兑现他那「充份合作」的保证,因为台北的大人先生们视克林顿的决定为美国软弱的表示,把与国务院协调合作当作「麻烦」,结果使得台北驻美代表处和国务院不欢,相互怨怼。

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和他的副手韦德曼和鲁肇忠讨论李登辉访美的细节时,鲁向罗、韦二人保证,李在康乃尔的演讲只是对在康大的岁月温馨的回顾,加上一些台湾经济改革的话题,鲁还暗示会把李的演说稿先给国务院一份,可是讲稿在发表前一天才送去,国务院连建议修改的时间都没有,遑论台北会不会接受了。

康乃尔演说稿未及时送国务院

李登辉的演讲根本不是忆旧,而是大谈「台湾经验」,并多次使用「中华民国在台湾」的词汇,还直指共产主义已经死亡或正在灭亡,以致中共反应强烈,国务院则有被愚弄的感受。

白宫为安抚中共,克林顿特别在六月八日(李登辉抵美之日)接见李道豫大使,希望北京重视这一个接见的象徵意义,因小克几乎从来不见外国大使。不幸李大使 胸顿足大肆咆哮的表现予白宫印象恶劣。据苏说,李道豫在克林顿面前握拳、拍腿,以强化他的话,给人的感觉是「怒气冲冲,傲慢无礼」(angry and insolent)。



刘华秋一九九六年三月初在华府的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三月七日刘抵华府,克里斯多福在国务院麦迪逊厅请他吃饭,这原来是欢迎晚宴,但由於中共已针对台湾实施飞弹演习,国务院将之改工作晚餐,担任记录的苏葆立说,那顿晚饭真有点难以下咽,汤是冷的,主菜鲑鱼乾巴巴的,蔬菜生生的好像不熟似的,不过餐桌上的话则是火热,克卿先发难,指责中共的武吓「极具挑衅性,不负责任」,裴利国防部长则是怒不可遏,指称中共的动作「危险……冒险,会有严重後果」,只有雷克扮演「好心警察」(good cop)的角色,说是第二天(八日)他和刘在「柳橡园农庄」(哈里曼夫人的故居)可以深入讨论这些问题。

刘华秋不甘示弱,力辩这一切都是因李登辉「台独」而引起,中国作为主权国家,举行军事演习是「正常的、例行的」,第二天刘和雷克在柳橡园农庄从早上十时谈到下午四时,尽管会谈针锋相对,争辩激烈,但双方都对会谈结果尚称满意。苏葆立对在纽约另一场会谈主角丁懋时的形容是:「温文有礼,轻声细语,英文无懈可击」,与刘华秋截然不同。

美约见丁懋时事先告知中共

白宫安全副顾问柏格和国务次卿塔诺夫是三月十一日在纽约与丁懋时见面的。雷克在八日与刘华秋会谈时,已先把美方要与丁对话的事告诉了刘,不过没提细节。参加纽约会谈的苏保立说,美方先为丁就中共飞弹演习提供了一些情报,然後进入会谈主题,强调美方部署两艘航母在展现美国对整个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承诺,美国对台湾的支持是可靠的(dependable ),台湾民主的发展会加强双方的关系。美中关系稳定要比不稳定对台湾的安全更有好处。美国希望台湾和大陆避免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回到谈判桌上解决彼此的歧见。丁懋时说台湾无意挑衅北京,并向柏格及塔诺夫保证,台湾会与华府充份合作减缓紧张情势。

三月九日(星期六)上午克卿和雷克在五角大厦与裴利部长举行早餐会,决定派出「独立号」和「尼米兹」两艘航空母舰组成的战舰团驶往东台湾外海和菲律宾,回应中共的飞弹演习,尽管这是夏利将军给总统的最低军事应变方案,仍是越战後美军军方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展示,当天下午前述三巨头加上夏利向克林顿简报後,小克当即同意照办,而一场几乎导致美中台军事冲突的危机遂开始化解。
打核子战争?美国没有这个本钱
美国打核战为了什么????
伊拉克战争难得你们没看出门道来吗?以前我也很担心美国会插足台海战争。但看了伊拉克战争,我放心了。哪怕我现在就打,美国人在军事上也不敢轻举妄动!当然啦,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不把他算进来。算还是要算,而且要宽算。但到了真正要下决心的时候,不要太把美国人的高调太当回事。打个伊拉克都打成那样,他拿什么跟我们打?台海战争光凭导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仅打我们一些导弹,比不参战更糟。而要真正派出地面部队协防,他敢吗?他能吗?只要我们从一开始就按攻占全岛的战略进行部署,而不是所谓的封锁战、导弹战、外围战,美国人就是把他所有的陆战师都派来也白搭。
老人家说得好,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