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机床-制造业]中国机床行业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2:08:06


此文转载自西西河,作者是 所以我才飞好远。事实上他并没有完结,而且是针对之前西西河的一个帖子而发,所以我稍微去掉了一些部分,并且加上了题目。本文作者是机床行业人士,但是因为个人隐私的原因,并没有提供自己所工作的企业或其他任何信息,根据本人一些粗浅的了解,他的文字是很可观的,而且逻辑清晰,分析有理有据,特地转载供众CDER学习参考。

关于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那些个缺乏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的话语谁都会说,举例子说车门关不上哐当哐当响谁也都会讲。真实吗?真实。反映的是行业的真实水平吗?我认为,不是。

关于在机床下游厂家做设备采购,选不选国产机床,在决策上,考量的因素往往在于这些:

如果是船舶、航空制造、能源等大型设备制造行业,那么这些行业的生产产品的利润空间大,对价格的敏感性并不高,选择长期以来品牌印象好的国外机床设备是普遍的,外国人玩得起,各种配套服务链条不受制裁也方便供给。

如果你并非为这些高利润行业服务,而是作为通用机械、工程机械等中小型制造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的话,那么如果你不选择国产机床,那么你不大可能是在国内工作。如果你是为这类企业工作并且在国内,那么祝贺你,你一定是在由财政部年年变相补贴的、并且一定与外资有合作关系的制造产业链上的国企或大型零配件民企工作(为什么这么讲,我计划在《2、要当老板建厂房,你买谁的机床》中和大家交流)。

如果你是为这类企业工作,但不在国内,那么我要说,你所谓的建议其实影响权重不大,即便中国货做到顶端,除非合资或是二流国家的厂,否则外人的这条产业链也宁可被挤压破产也不会买一台中国货。

从宏观消费市场上来讲,世界机床行业的消费情况虽然2000年以来的市场规模一直在发展,但在2008年到2009年间,国际市场萎缩了30%,到今年依然没有恢复2008年的水平,其中,只有一个地方例外。

从2000以来至今,中国机床消费市场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32%,08年以来金融危机期间整体消费市场也没有萎缩过。到2010年,全球其他机床市场消费和产值的合计也就比中国相应的指标多一些。

中国机床市场已经连续N年保持第一:生产第一(刨去德国日本,全球所有国家加起来也不足中国产值的1/3)、消费第一(德国、日本以及全球所有国家加起来,也不足中国的消费规模)。

说了这么多话,总结成一句:就机床行业、消费市场来说,最有发言权、世面见的最广的、最有判断力的,要看国内,要问中国人。

那么回到这个主题:1、国产机床好不好,好在哪,差在哪。2、要当老板建厂房,你买谁的机床。3、齐重的这台怎么样。

1、国产机床好不好,要份类来看:

【1】在中端、低端机床领域,中国国产机床完全具有优势,并占据市场主导、垄断地位。

1)在工作环境上的问题:有人说那为什么国内那么多厂成天要维修员来修?回答:国内哪一个机床使用工厂做到了向国外单位那样对机床进行维护保养的工作?厂房不恒温、不清洁、空气粉尘不达标、能不换机油就不换机油,能转一天就转一天,凭啥要求国产机床在这种环境里和国外机床保持一样的稳定性?日本、欧洲的机床到位后你家地面不清洁、空气粉尘不达标你看看人家给不给你派人调试?2000年以前的国家启动的863计划中,关于机床行业的要求上,对目前所谓的中端、低端机床做过残酷工作条件下的严格的疲劳测试,在当时国内通过的企业已有2、3家。对国货与外货的比较最起码在客观环境上要保持一致条件吧。

2)在技术性能上的问题:由于中端、低端机床在结构、质量上的先天条件,中外同类产品在性能是没有任何差距,以一台普通卧镗为例,刀头转速不超过8000转,工作台不大于1.5米,立柱固定、下滑座行程不超过5米(我都已经往高里说了),二战时期的技术已经可以满足今天的精度需要。当今中国对此种机床的生产早已以每年上万台计数,在规模效应的和成本优势的条件下,在没有质量优势的情况下,一台动不动就4、50万的同类国外机床如何与价值30万以内的国产机床竞争呢?

【2】在高端机床领域,中国国产机床和外国同类产品相比到2011年,在核心零部件水平上,目前还存在差距,但请领导们放心。

什么是机床制造的核心技术?控制系统、镗杆、刀头,没了。刀库、头库、直线电机、大小铸件都可以外包周边地区的生产厂,没有啥技术含量,剩下的就是控制系统、镗杆、刀头。

控制系统中国一直是弱项,没啥话说,业内也有进展,并已经扩散到高端国产数控机床领域,这个不细说了,有一些项目,明后年看成果。

镗杆的制造难点在于大型化,小镗杆质量小,自重就小,在水平主轴的卧镗结构上同心率水平对中国人来说早已攻克,立式结构的更没有问题。但大镗杆自重大,自身重量所产生的形变就会压弯镗杆,从而报废。为了获得这种级别上的精度,可能需要采取100多道工序进行技术处理,这个就是核心制造能力。个人估计全国有6家厂具备这个能力。

刀头也一样是个高难度核心部件,到今年为止,对于大多数厂的高端产品来说这依然是个外购部件。但我知道某些试验已经取得了工业化级别的成功。这里仅说,一个国外顶级的刀头部件,如果你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话他“只”要你50万。如果这个部件在N年(实在是商业机密,不敢讲,只能说大家可以尽情乐观想象)有人实现国产化。那么我们的产品的利润空间就会大增。

累死,接下来我们说第2个主题,“要当老板建厂房,你买谁的机床”,各位大牛,借口水喝。


此文转载自西西河,作者是 所以我才飞好远。事实上他并没有完结,而且是针对之前西西河的一个帖子而发,所以我稍微去掉了一些部分,并且加上了题目。本文作者是机床行业人士,但是因为个人隐私的原因,并没有提供自己所工作的企业或其他任何信息,根据本人一些粗浅的了解,他的文字是很可观的,而且逻辑清晰,分析有理有据,特地转载供众CDER学习参考。

关于中国的装备制造业,那些个缺乏核心零部件制造能力的话语谁都会说,举例子说车门关不上哐当哐当响谁也都会讲。真实吗?真实。反映的是行业的真实水平吗?我认为,不是。

关于在机床下游厂家做设备采购,选不选国产机床,在决策上,考量的因素往往在于这些:

如果是船舶、航空制造、能源等大型设备制造行业,那么这些行业的生产产品的利润空间大,对价格的敏感性并不高,选择长期以来品牌印象好的国外机床设备是普遍的,外国人玩得起,各种配套服务链条不受制裁也方便供给。

如果你并非为这些高利润行业服务,而是作为通用机械、工程机械等中小型制造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的话,那么如果你不选择国产机床,那么你不大可能是在国内工作。如果你是为这类企业工作并且在国内,那么祝贺你,你一定是在由财政部年年变相补贴的、并且一定与外资有合作关系的制造产业链上的国企或大型零配件民企工作(为什么这么讲,我计划在《2、要当老板建厂房,你买谁的机床》中和大家交流)。

如果你是为这类企业工作,但不在国内,那么我要说,你所谓的建议其实影响权重不大,即便中国货做到顶端,除非合资或是二流国家的厂,否则外人的这条产业链也宁可被挤压破产也不会买一台中国货。

从宏观消费市场上来讲,世界机床行业的消费情况虽然2000年以来的市场规模一直在发展,但在2008年到2009年间,国际市场萎缩了30%,到今年依然没有恢复2008年的水平,其中,只有一个地方例外。

从2000以来至今,中国机床消费市场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32%,08年以来金融危机期间整体消费市场也没有萎缩过。到2010年,全球其他机床市场消费和产值的合计也就比中国相应的指标多一些。

中国机床市场已经连续N年保持第一:生产第一(刨去德国日本,全球所有国家加起来也不足中国产值的1/3)、消费第一(德国、日本以及全球所有国家加起来,也不足中国的消费规模)。

说了这么多话,总结成一句:就机床行业、消费市场来说,最有发言权、世面见的最广的、最有判断力的,要看国内,要问中国人。

那么回到这个主题:1、国产机床好不好,好在哪,差在哪。2、要当老板建厂房,你买谁的机床。3、齐重的这台怎么样。

1、国产机床好不好,要份类来看:

【1】在中端、低端机床领域,中国国产机床完全具有优势,并占据市场主导、垄断地位。

1)在工作环境上的问题:有人说那为什么国内那么多厂成天要维修员来修?回答:国内哪一个机床使用工厂做到了向国外单位那样对机床进行维护保养的工作?厂房不恒温、不清洁、空气粉尘不达标、能不换机油就不换机油,能转一天就转一天,凭啥要求国产机床在这种环境里和国外机床保持一样的稳定性?日本、欧洲的机床到位后你家地面不清洁、空气粉尘不达标你看看人家给不给你派人调试?2000年以前的国家启动的863计划中,关于机床行业的要求上,对目前所谓的中端、低端机床做过残酷工作条件下的严格的疲劳测试,在当时国内通过的企业已有2、3家。对国货与外货的比较最起码在客观环境上要保持一致条件吧。

2)在技术性能上的问题:由于中端、低端机床在结构、质量上的先天条件,中外同类产品在性能是没有任何差距,以一台普通卧镗为例,刀头转速不超过8000转,工作台不大于1.5米,立柱固定、下滑座行程不超过5米(我都已经往高里说了),二战时期的技术已经可以满足今天的精度需要。当今中国对此种机床的生产早已以每年上万台计数,在规模效应的和成本优势的条件下,在没有质量优势的情况下,一台动不动就4、50万的同类国外机床如何与价值30万以内的国产机床竞争呢?

【2】在高端机床领域,中国国产机床和外国同类产品相比到2011年,在核心零部件水平上,目前还存在差距,但请领导们放心。

什么是机床制造的核心技术?控制系统、镗杆、刀头,没了。刀库、头库、直线电机、大小铸件都可以外包周边地区的生产厂,没有啥技术含量,剩下的就是控制系统、镗杆、刀头。

控制系统中国一直是弱项,没啥话说,业内也有进展,并已经扩散到高端国产数控机床领域,这个不细说了,有一些项目,明后年看成果。

镗杆的制造难点在于大型化,小镗杆质量小,自重就小,在水平主轴的卧镗结构上同心率水平对中国人来说早已攻克,立式结构的更没有问题。但大镗杆自重大,自身重量所产生的形变就会压弯镗杆,从而报废。为了获得这种级别上的精度,可能需要采取100多道工序进行技术处理,这个就是核心制造能力。个人估计全国有6家厂具备这个能力。

刀头也一样是个高难度核心部件,到今年为止,对于大多数厂的高端产品来说这依然是个外购部件。但我知道某些试验已经取得了工业化级别的成功。这里仅说,一个国外顶级的刀头部件,如果你对他有救命之恩的话他“只”要你50万。如果这个部件在N年(实在是商业机密,不敢讲,只能说大家可以尽情乐观想象)有人实现国产化。那么我们的产品的利润空间就会大增。

累死,接下来我们说第2个主题,“要当老板建厂房,你买谁的机床”,各位大牛,借口水喝。

接着前文说机床。和大家交流一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大概面貌(不点名的)。

中国现今的机床行业格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老人们回忆,新中国所有的工业发源地均在东北地区。从现在的成飞、西飞到今天装备制造业的各个细分产业,追溯源头,血脉都来自东北地区人民的贡献。1966年前后,国家的三线建设全面铺开,今天的机床行业的老资格企业们纷纷在内地建厂,为当今主要的装备制造产业链条的布局和发展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计划经济年代的企业发展有着特色的指导思想,企业本身并无盈利指标,而是以发展生产力、为国家提供建设资料、为人民提供生活资料等等目的建立的。在行业发展的角度,也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对装备制造业(以机床工具企业为主)的企业进行计划管理,比如在卧镗领域,你干家干镗杆直径110的,你家干镗杆直径160的,你家干镗杆直径200以上的等等。谁家也不许越线。按照这种规定的布局,东西南北中,全国内陆各地均在大手笔的布局下进行了产业链条的建设,然后根据国家对需求部门的统计需要进行定向定量的采购,由企业依照这些订单进行全年的生产安排。在此我们只说机床本身的事,其他利弊的讨论不去展开。

由于没有业绩压力,企业科研人员专心进行技术研发,在那个时候很多企业在进行产品生产中真的是认真精致,说起来有些遗憾,同一家企业,很多当年能干出来的精密级机床放在今天这家企业却早已失去了这种制造能力。举个例子,坐标镗。坐标镗的加工精度等于工业级精密量具的测量精度,是机床行业的王冠。但是这种机床制造周期漫长,比如它的上滑座(台面),为了达到精密级精度要求,瑞士人是把坐标镗的上滑座埋入海中浸泡3年到5年,对部件进行充分、彻底的应力释放,然后取出后进行后续的工序处理和组装。当年我国的坐标镗制造由于欠缺许多生产条件而没有瑞士人如此纯粹,可也没有马虎多少,一些企业的做法是将部件埋入地下,以应力释放1年以上的时间为基础备料周期,那么一台坐标镗的生产周期则需要大大高于1年的时间。在这样的工作态度下,当年我国是能够做出接近瑞士机床水准的精密机床产品的。当然,由于整体生产力的落后,我们这样的产品并不多见。然而改革以后情况有了变化,业内几乎所有企业在自负盈亏的压力下和市场对低端产品需求旺盛的诱惑下,均削减了生产效率低下的高级机床的制造线,严谨的制造队伍和高级老师傅自然也换了岗。说到这里发现思维又跑偏了。

说这些题外话倒不是责怪啥,在时代的变革中,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内部首要矛盾,优先解决这个矛盾是正确的。那么这些内容是想说啥呢,一方面当然是遗憾,一方面也是在对不了解制造业历史的朋友解释,其实中国人不是干不了高端制造,其实我们在曾经已经十分接近高端制造。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凭借自己的智力和努力,我们的生产力水平和效率在高度上(不光在规模、广度上发展)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这里还牵扯出一个思路,站在全球角度,我们是否需要将自己积累的资本兑换成外币然后隔空跨海去控股先进的外企,然后催促他们交换技术帮助我们提高自己。这种成功的案例有吗、多吗、能吗。我们自身的内延式增长到头了吗?还是资本本性的投资、还贷周期迫使你没有时间、精力和本钱去投入研发来改善自己的产品结构,只能在一个期限又一个期限的恶性发展和膨胀中挤压全行业的生存空间。如果说当时的计划经济有着效率的时代局限,那么到了产能过剩的今日,是不是自由市场模式也出现了新的时代局限呢。资本如果能够更加理性,目光更加长远,哪怕你把投资回报率多拉长几年,给企业的盈利压力再小一点,对自己人的能力再信任一点,对西人的认识再深入一点,凭借今日我们积攒的元气,有钱去和老外谈并购,不如重新认识一下我们自己的潜力,试试对自己投入多一些,减少一些我们爬上高端过程中的痛苦,并不是痴人说梦。

不好意思想到了一些经历,跑偏了。

话题回到计划经济的机床产业布局,从一机部对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计划管理的思路中大家可以看出端倪。也就是一旦我们开启自由市场贸易的大门,那么立刻就会在每个细分市场中出现2、3家具有先天竞争优势的接近垄断市场份额的机床企业。也就是说,从一开始中国机床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就极高,今天,中国机床行业中各细分行业基本为寡占型市场,特别是在核心制造领域,到今天计划经济时代的技术、资源等寡占格局从来未被打破。

从宏观的制造业发展形势上看,全球范围内,中国制造业中各行业的产业链条完整,产能充沛。中国制造业对欧美国家的企业具备劳动力密集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企业具备规模化效应优势、劳动力高文化素质优势以及国家的社会次序稳定优势。可以判断未来,其他国家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条件很难形成。据此分析,中国的中、低端制造业市场将长期活跃,对中小型机床的具有长期需求,但中低端制造业向功能更多、更加精密的先进中小型机床;

在中国范围内,中国制造业已开始涉足高端制造领域,而制造业的产业结构正经历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落后产能的过程;在新兴市场地区,从事中低端领域制造的各行业依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中国将长期保持高端制造、中低端制造业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中,高端制造领域将成为资本追逐、政府主导的发展重点。据此分析,航空、军工、能源、高铁等领域的发展必然拉动中国国产高端大、重型机床装备的发展,高端制造业是中国国产高级大重型机床的目标市场。

另外,由于西方社会制造业的各种成本劣势以及中国企业的主要成本优势,西方社会具有向中国继续转移相对落后产能及部分高端技术产能的空间。

这,就是个人对中国装备制造业整体面貌和宏观制造业发展形势的一点看法。和大家分享(写过一个内部秘密报告,眼熟者切勿人肉)。

接下来请看真正的下集,

3、齐重的这台大型机床怎么样

没有下文了吗
楼主快点,偶也算接触过机械制造行业了,很感兴趣这话题!
mark
核心技术就是中国没有掌握的技术
晕啊  我还发的有一段呢 怎么没了  而且那个作者没有更新完 我会跟进 一旦更新就转载过来
要当老板建厂房,你是买国产还是进口机床?这个问题,其实是许多问题的一个集合。我们大致分为这样几个子问题吧。

第一个问题

要进行这个话题的讨论,你就要提出假设条件了。如果你是李嘉诚家的人,一出手几百亿,那这帖子你不用看了,手里的电脑可以直接扔了。你这个资本平台就是一只猪帮你打理你都能赚钱。更何况,你有这个平台的话,你搞制造业这个造铁打铁卖铁有苦又累忙一辈子都不赚钱的生意不是有毛病吗。

所以李嘉诚家的人不会玩这个游戏。这是普通人玩的。普通人没那么多钱,老子好点的能为你积累一笔几千万的本金,老子差点的几百万而已。家里纯粹没积累全靠自己努力的,想当老板的话劝你立刻进体制,爬到国企老总的位置的话,不怕啥平台小,就怕到了这个位置后你没那么大的抱负。这是跑题的话。

那么作为假设条件,太寒酸的我们不谈,太高端的我们也不谈。那我们就假设你是个比较命好的小老板,家里有点钱,你要搞实业。

第二个问题

准备干什么。搞实业,买机床,办工厂,这是好事。可是你干什么呢?卖啥?造啥?为谁服务?按行业来分,无非就是通用机械、工程机械、能源、航空、船舶等等行业。好,能源、航空、船舶需要什么样的装备去为它提供零部件,很多情况下它的一个零部件比你的整机尺寸都大,你口袋里那几个钱是玩不动。那么在我们的假设条件里,你只有一个出路,先进入通用机械制造领域,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逐步进入工程机械制造领域。之后,在图谋略。

第三个问题

在哪里干?中国还是外国?大家调查过国外的制造企业现状吗?看看他们那些棘手的费用、成本问题,你不恐惧吗?无可救药的成本中心和怪异的经济结构造就的是可悲之极的盈亏平衡点,世界上技术最好的机床企业不过4%、5%的净利润收益,而中国的装备制造业平均都是8%(就这样我们仍然是低端,我们如果/即将迈入高端的话… …)。要知道西方本身制造业产品的边际贡献其实是不错的,我所接触的高端企业中基本上超过50%是有的,但是可怕的是成本(这里就不展开了),简而言之,对比起来我相信你不会拒绝在中国办厂的,因为在制造业领域,你将直接深处全球市场需求的最中心。

第四个问题

那么我们就假设你是个特别命好的小老板,家里有点钱,你要买机床,在国内办工厂,搞实业。假设你能自己掏1亿,贷款搞2亿,资产合计3亿,不少了吧?呵呵,就算是吧。别急,万里长征你才走了第一步。你还需要投资土地使用费、项目设计、土建工程、厂房建设、新增设备、人,还有流笔现金做周转等等。想象一下,就这点钱,你得找一个多穷多破的地方买块地呀,还要找便宜、蹩脚的二流学院给你搞设计,还得去找很蹩脚的施工队给你搞土建工程和厂房建设,那厂房里你还有多少钱用来添置设备、来带队伍呢,好吧,房屋固定资产你有了,在中国无论什么地方你都能找到廉价好使的劳动力,这个不缺,剩下的,就是设备。

第五个问题

现在你知道你要干什么了,通用机械。那么你需要加工的东西就是箱体、壳体、曲轴、活塞、盘类等等各种机械零部件,它们来自汽车、机电、轻工机械等各种小中型行业,在这个领域你需要的加工机床的工作台面不会超过1米宽度,国内的机床制造企业的设备你挑好的品牌买,30万元以内的单价,你的采购对象无非就是立式、卧式加工中心等等产品,当然你也不能全都是小机床,中型的卧加、龙门也是必要的设备,合计一下,然后想想你还有多少钱。

第六个问题

到此为止,我已经可以保证你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国产设备。在技术参数上、供货周期上、议价空间上、售后服务上、以及上文中说的,在对抗残酷环境的耐受性上(我相信你这些钱能够建设一座小型的恒温厂房,但就不要幻想1米以上的钢地基和地面导轨、5吨以上的遥控吊车、和保养了,我相信你根本舍不得掏机床保养费,这么便宜的床子也没必要不是吗)。

第七个问题

行了,赶紧交货吧,订单尾款3个月后收到,去找下一个单子吧,再见。

好了。要当老板建厂房,你是买国产还是进口机床?这个问题就是这样,你的成本会压死你。我还没有算你项目建设完成后的折旧费用和银行贷款偿还本金、利息所产生财务费用。在财务上你都根本买不起进口机床。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二战后的大建设时期了,最佳的廉价投资窗口已经错过,我们都生晚了一个时代。更不要谈在技术上,在通用机械制造领域进口机床与国产机床相比有一分钱优势,你根本没有任何理性动机去买国外的机床。去参观一下国内那些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先进的活塞厂、工程机械厂吧,在某个角落或是特殊工艺处理上的确能够出现国外设备的身影,但无论在哪个厂里,它们都一样陷入了一排排国产加工设备的汪洋大海中。

那么我码这么多字是为了告诉大家国产设备有多了不起了吗?不是的,我的意思清晰而明确,经济、技术上的大势已经形成了。触发国产装备在各个领域替代进口设备的宏观、微观条件均已经形成。我们普通人也许在过去某个时刻接触了国产的设备,得出了对它的印象,但它很可能不代表国产最好的工业化水平(试验不再讨论之列),况且,世界是动态的,中国的制造业是在发展,用静止的经验和记忆来认识动态变化的世界发展是不正确的。今年我的企业技改购入了一台千万级别的欧洲设备,明年我就能造出与其同档次的国产设备(刀头、系统是采购的),在精度、结构、外观上还比它好看,价格只有它的1/3。面对这种产品,国外最顶级的机床企业都必将抛弃整个通用设备领域的制造而去搞专机领域。不信?只有从来不下基层不去东北、西北、云贵等等三线城市的精英才永远嘴硬。

上文提到了,从2000年以来至今,中国机床消费市场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32%。还有一个数字是,从2000年以来至今中国数控机床消费市场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09%。2010年中国国产机床的市场销售金额总计十分接近德日意以及全球所有其他国家之和。中国本土资本对制造业的渗透率也不算低了,资本的逐利性质也会要求国产机床企业疯狂的去发展和进步。所谓大风起兮云飞扬,大势已成,不可阻挡。

话说回来,在往高处看,世界上做隐形战斗机、做奔驰宝马的那些个厂仍然比我们强多个档次,那么他们究竟强在哪里呢,齐重的这台出口德国的机床是不是说明我们突破了最高的技术难关了呢?

请看下集,

3、齐重的这台大型机床怎么样

算了吧   军用咱不知道民用的话进口机比国产好多了   这是个人用过后的实话
偶正好是这行的,爪机先马克下,回去好好看看。
算了吧   军用咱不知道民用的话进口机比国产好多了   这是个人用过后的实话
用过哪些进口的哪些国产的?知道价格不?
momoranshi 发表于 2011-12-1 19:18
核心技术就是中国没有掌握的技术
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没能理解啊

     然后再顶楼主
huanse520 发表于 2011-12-1 20:08
用过哪些进口的哪些国产的?知道价格不?
民用机床做的最好的是德国和瑞士的,价格最高,比如吉特迈的,精度非常高。

其次是日本货,马扎特的不错,台湾和韩国也有一部分机床做的不错,大陆的机床总体水平目前来说还只能局限在中低端市场,不过规模很大。
我主要是搞磨床开的国产机多些也开过日本的不过都是十几年前的了  那个时候在深圳的德昌  模具部上班里面的磨床多数是日本的有一台上海三机产的都没人愿意去开而且那台国产的进刀是半丝哦
标记一下,好文章要看几次
很好,等着下文。
请楼主贴出原帖的地址的咯。。。
我们是用了钢地基,导轨和5T遥控吊车的,里面的设备都是国产的,好像有几台松下的电焊机?外国的完全伤不起啊,就算是完全按照规定来使用的,各种保养维护,基础设施,可是价格上和分摊成本上差距巨大啊,当年上2台2000吨的液压机,本来领导想赶时髦用德国的,结果报价单拿来一看就缩了。。。尼玛比国产的贵3倍有没有啊后来干脆直接找武昌造船厂,找他们用的5000吨液压机的生产厂,性价比刚刚的
dakete 发表于 2011-12-1 20:35
我们是用了钢地基,导轨和5T遥控吊车的,里面的设备都是国产的,好像有几台松下的电焊机?外国的完全伤不起 ...
所以说啊,很多时候tg摆弄中低端的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价格高了人家说你一土产的还卖那么贵,不如买进口的名牌呢,价格低了,可厂家也得赚钱啊,于是只好做低端的了。。。。
13楼的兄弟你自己也说了,德国的进口机子价格很高,所谓一分钱一分货啊,几分之一的价格难道你还要一样的性能?
国产的在质量上确实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但是我们不用过分悲观,看看20年前我们能做什么样的床子,现在又是什么样的床子就可以想的到了。人家德国瑞士什么的可是多年的老牌啊。
啥时候有下文?
切,有点不知所云,我的工厂就是做零件的(不是暴利行业),一堆马扎克,哈挺等等表示鸭梨不大,国产车广州为主,玩玩粗车粗镗还可以,公差要求高的还是进口货,客户验厂要是看你纯国产车车间,理都不理你。我不是鄙视国产设备,只是作者的论断太武断。
只有从来不下基层不去东北、西北、云贵等等三线城市的精英才永远嘴硬


全国30%以上的通用加工设备都在长三角~~到底是谁不下基层~~笑~~
飞啊飞啊飞 发表于 2011-12-1 22:27
切,有点不知所云,我的工厂就是做零件的(不是暴利行业),一堆马扎克,哈挺等等表示鸭梨不大,国产车广州 ...
国内也有不错的~~至少性能方面还是可以的~~
这种帖子和回帖有营养
努力啊,同志们!{:soso_e157:}现在经济危机可是好机会啊
贱男村村长 发表于 2011-12-1 20:18
我主要是搞磨床开的国产机多些也开过日本的不过都是十几年前的了  那个时候在深圳的德昌  模具部上班里面的 ...
要看你用的国内什么牌子 而且什么时代产的
国外的产品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而且国内2000年左右之前产的机床很一般 但是2000年之后我在感官上觉得进步非常大
所以看到这个帖子 而且原作者是行业内人士 我也是心有戚戚焉  
飞啊飞啊飞 发表于 2011-12-1 22:27
切,有点不知所云,我的工厂就是做零件的(不是暴利行业),一堆马扎克,哈挺等等表示鸭梨不大,国产车广州 ...
他是行业内的 而且 你可以去西西河聊解下这个作者

你的产品要看品牌 厂家 国内的机床产品一般来说大多是国外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

你图个便宜买了最便宜或者牌子不响的企业的产品 却要求他开出国外进口设备的水平

现实吗?

话说回来 你说的也是事实 但是我的企业里国产设备一年一年都在上升 操作中使用中 的确是敢觉到跟国外同类产品 仅就在中低档这个上面说  真的觉得差距不大了

这个和国产车一样,当时吉利出EC7  我大哥结婚嘛  要面子 想弄辆车 看EC7性价比很高 整了辆,当时朕没对那车抱什么希望,觉得价格也不贵 开开得了 ,我们这一代成长的时候中国什么德行啊  ,那个时候真是哀鸿遍野,觉得国家什么都不行,而且国产车过去也确实不怎样,所以根本没什么信心。

但是开了1年多了 没出过什么毛病,的确  我老哥我们俩真是另眼相看

但是国人普遍还在那个印象里,国内的行行业业都还没有完全把质量和水准坐上去,所以,这个时候有怎样的看法都不奇怪,但是,我们作为一群有思想的青年,还是更客观稳重点最好!
添加上原帖地址:h tt p://w w w.here4news.com/article/3620501

琉璃Suraj 发表于 2011-12-2 02:23 要看你用的国内什么牌子 而且什么时代产的 国外的产品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而且国内2000年左右之前产的机床 ...
我现在在一个小加工厂上班隔壁老板的设备全是台湾和日本的 车床主要是台中精机和日本牧野 我们这里有台价位一样的车床做出来的结果却差了很远 车床都是日本的法兰克系统 国产机1600的转速车出来的工件国产机人家要的倒角是C2结果却是R2日本机就不会而且国产机公差变化大的多 都是今年的新机床
琉璃Suraj 发表于 2011-12-2 02:23 要看你用的国内什么牌子 而且什么时代产的 国外的产品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而且国内2000年左右之前产的机床 ...
我现在在一个小加工厂上班隔壁老板的设备全是台湾和日本的 车床主要是台中精机和日本牧野 我们这里有台价位一样的车床做出来的结果却差了很远 车床都是日本的法兰克系统 国产机1600的转速车出来的工件国产机人家要的倒角是C2结果却是R2日本机就不会而且国产机公差变化大的多 都是今年的新机床
贱男村村长 发表于 2011-12-2 02:49
我现在在一个小加工厂上班隔壁老板的设备全是台湾和日本的 车床主要是台中精机和日本牧野 我们这里有台价位 ...
我去看了一私企,全是国产老机器,用了至少20年,精度不行了,加工质量很差了,保养也很差。
去了一国企,高端机是德国,日本,还有台湾的,
中低端国产,好点的沈阳机床厂,一般点的都是江苏新瑞和南通机床厂的东西,
小毛病不少,调试费力,基本满足需要
偶想说430厂里面也是有国产的,虽然高精的是用德国的床子。
琉璃Suraj 发表于 2011-12-2 02:31
他是行业内的 而且 你可以去西西河聊解下这个作者

你的产品要看品牌 厂家 国内的机床产品一般来说大多 ...
我的意思是高端还是要进口的保证精度,不是作者说的那样进口的被国产的淹没了,而且作为一家没有各种补贴的企业,也并非作者描述的那么夸张,进口机床成本就能把我压垮。国产是有进步,跟买车一样,不过跑的快坐得舒服不还得买进口不是。
飞啊飞啊飞 发表于 2011-12-2 10:49
我的意思是高端还是要进口的保证精度,不是作者说的那样进口的被国产的淹没了,而且作为一家没有各种补贴 ...
= =你这说的俺老哥那辆EC7坐着不舒服似得 的确国外的进口车尽管关税极高 但是人质量啥的不是合资车和国产车现在能比的 但是俺目测
从2000年左右国产车开始发力到现在的设计 技术 和舒适性上的如此大的提升
俺相信下个十年 他起码能做到跟合资车一样的水平

毕竟国内绝大多数的人用的还是国产车和合资车 进口车太贵了

只要能至少达到合资车的水准  国内市场就妥妥的
飞啊飞啊飞 发表于 2011-12-2 10:49
我的意思是高端还是要进口的保证精度,不是作者说的那样进口的被国产的淹没了,而且作为一家没有各种补贴 ...
仔细看下原文嘛
他说的是在中低端 ,中低端水准上如今国内市场站国产机床已经发展到如此
部分企业挑战了高端
我觉得如今国内机床市场上可谓是龙蛇混杂
在珠三角 长三角改革开放后运后春笋般的起来了一大批的机床企业,加上原西北 东北西南的国企老厂
牌子 质量都是龙蛇混杂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 国内机床给人直观上的感觉 还是要走很长路啊 直到最好的几家逐渐的占据市场主流,慢慢刷新大家对国内机床企业的认识。

话说柳硬不错...

再说吧 ,大家都可观理智点,因为锁在行业不同接触的面不同大家得到的观感也不同,彼此间互相尊重吧 不要动不动说别人乱说什么的,大概此人是国内机床企业的 ,对国内机床企业的发展更为了解之故。
2011-12-2 11:29 上传


好了。要当老板建厂房,你是买国产还是进口机床?这个问题就是这样,你的成本会压死你。我还没有算你项目建设完成后的折旧费用和银行贷款偿还本金、利息所产生财务费用。在财务上你都根本买不起进口机床。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二战后的大建设时期了,最佳的廉价投资窗口已经错过,我们都生晚了一个时代。更不要谈在技术上,在通用机械制造领域进口机床与国产机床相比有一分钱优势,你根本没有任何理性动机去买国外的机床。去参观一下国内那些世界上规模最大、设备先进的活塞厂、工程机械厂吧,在某个角落或是特殊工艺处理上的确能够出现国外设备的身影,但无论在哪个厂里,它们都一样陷入了一排排国产加工设备的汪洋大海中。
我主要吐槽的是这段,什么叫根本负担不起进口机床,什么叫没有任何理性动机去买国外的机床,就本行业来说(汽车零部件),要达到高精度,还是由进口机床来保证的,作者那是为了吹嘘而吹嘘,无限拔高国产的性价比,和夸大进口机床的成本,举个例子,国产是不错,公差可以保证在5丝内,可我的产品都是2丝内的公差要求怎么办?
本来机械行业就是高低搭配的。
好了。要当老板建厂房,你是买国产还是进口机床?这个问题就是这样,你的成本会压死你。我还没有算你项 ...
把八楼第一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好好看下先.这话是有前提条件的.
中低端国产,高端进口。
零时弦域 发表于 2011-12-2 13:25
把八楼第一个问题和第四个问题好好看下先.这话是有前提条件的.
第四个问题就更离谱了,一个亿现金起家还置办不了进口设备??我按沿海地区的工业用地来算,200W一亩的土地成本,30亩地6000W,1000-1500W盖厂房,剩余3000W左右购置设备,试问什么进口设备买不起养不起,50W一台来算可以购置60台(当然不可能全部进口,高低搭配)两个车间就基本可以满了,再贷个一两千万配套(绰绰有余)。这样规模不大,基本上四五千万产值起步的产能有了,关键是设备清单对客户有足够的说服力。

就算一开始没有资本购置进口设备,全用国产的,一定积累后还是要进口设备来改善,宁可少几台,也要保证高端加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