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求教春秋战国时期各阶级群众的生活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1:55:30
最近去逛了春秋战国主题的博物馆,彻底迷上了这个极为古朴极为璀璨的时代,军政方面的资料看得差不多了,但对这种生活气息浓厚的方面却不大了然,故此求教。

底层民众能吃上肉么?无论是打猎还是捕捞。
人民弄到菜了怎么做?除了扔鼎里吃火锅和烤肉外还有别的烹饪方式么?
最困扰我的就是当时“野人”怎么弄到盐?盐的出口国是齐国,而各国之间关卡林立,再加上运输极为不便,盐的价格应该很高吧?贵族还好说,“国人”可能有些压力,而劳动强度最大的“野人”怎么办?走私私盐?还是坐以待毙?最近去逛了春秋战国主题的博物馆,彻底迷上了这个极为古朴极为璀璨的时代,军政方面的资料看得差不多了,但对这种生活气息浓厚的方面却不大了然,故此求教。

底层民众能吃上肉么?无论是打猎还是捕捞。
人民弄到菜了怎么做?除了扔鼎里吃火锅和烤肉外还有别的烹饪方式么?
最困扰我的就是当时“野人”怎么弄到盐?盐的出口国是齐国,而各国之间关卡林立,再加上运输极为不便,盐的价格应该很高吧?贵族还好说,“国人”可能有些压力,而劳动强度最大的“野人”怎么办?走私私盐?还是坐以待毙?
我只知道春秋战国人民们吃不起面条~吃蒸面粉吃炒面粉


盐又不单指海盐,中国最大的盐的出产源是矿盐!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齐国产海盐外,魏国、楚国和后来的秦国都产矿盐!

盐又不单指海盐,中国最大的盐的出产源是矿盐!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齐国产海盐外,魏国、楚国和后来的秦国都产矿盐!
明如日月 发表于 2011-12-1 02:17
我只知道春秋战国人民们吃不起面条~吃蒸面粉吃炒面粉
好像是蒸麦吧,小麦不磨成粉。
看寻情记
麦子古代可以磨成面粉吃不过更多的是做成麦饭吃,面粉磨制技术虽然在春秋已经出现不过到了汉朝才成规模!


至于烹饪,春秋时期最起码已经出现了煨、烤、炸、炖、煮等技法!

至于烹饪,春秋时期最起码已经出现了煨、烤、炸、炖、煮等技法!
孟子的理想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

张仪说韩国“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藿就是大豆苗的嫩叶

主食大多是粟饭、稻饭、粱饭、麦饭、麻籽饭

佐饭的菜肴以蔬菜羹为主,最主要的是葵,也就是今天的冬葵。第二常见的菜是藿,此外还有葑(蔓菁)、菲(萝卜)、蒜(小蒜)之类
东风强劲 发表于 2011-12-1 08:30
盐又不单指海盐,中国最大的盐的出产源是矿盐!春秋战国时期除了齐国产海盐外,魏国、楚国和后来的秦国都产 ...
产量最大最多的是齐国燕国的海盐(《管子·轻重甲》: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

然后是晋国的池盐

然后是秦国巴蜀地区的井盐

然后是甘肃青海等地的岩盐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12-1 13:29
好像是蒸麦吧,小麦不磨成粉。
战国时还只有杵臼没有磨,麦子通常用来蒸饭、煮粥或炒成干粮

干粮也叫糗,装在竹筒(箪)里。吃的时候用水浆调和,水装在壶里。所以有“箪食壶浆”的成语

最早的陶磨是临沂银雀山西汉墓里发现的

无馅的馒头是晋代前后出现的,当时叫蒸饼(有馅的馒头出现得更早一些,后来改叫包子。包子和带馅馒头的区别在有没有褶上面。没褶的带馅馒头形状和今天的豆包差不多)

面条叫汤饼,其实更像是用手揪出来的面片儿汤。细面条到北宋才出现,叫索面或者湿面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1-12-1 22:57
战国时还只有杵臼没有磨,麦子通常用来蒸饭、煮粥或炒成干粮

干粮也叫糗,装在竹筒(箪)里。吃的时候 ...
小麦的原产地中东很早就用小麦磨粉烘烤做面包,为什么小麦传入中国,做面包的方法却没有,这个现在有说法了吗?是不是因为小麦是在中东古人学会磨粉做面包之前就传入中国。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12-1 23:18
小麦的原产地中东很早就用小麦磨粉烘烤做面包,为什么小麦传入中国,做面包的方法却没有,这个现在有说法 ...
首先面包也并不是古代西方人的主食,中国是农耕社会,不需要长途迁徙,食物不需要长期保存,面包这种含水分少的不受欢迎,即使出远门也有饼囊之类。
古代面包跟现代面包差别非常大,像砖头一样夹杂了木屑等杂质的东西没人会喜欢....
三面红旗 发表于 2011-12-1 23:18
小麦的原产地中东很早就用小麦磨粉烘烤做面包,为什么小麦传入中国,做面包的方法却没有,这个现在有说法 ...
其实中国的烙饼、烧饼、烤馕都属于广义的面包

麦是随周人东征传入中国的
明如日月 发表于 2011-12-1 02:17
我只知道春秋战国人民们吃不起面条~吃蒸面粉吃炒面粉
不是吃不起,而是那东西根本没发明出来
汉赋里有篇就是讲吃面条的,非常的搞笑
那时候用的是什么油,菜油还是猪油?
那时候面条是不是称为饼?那是什么形状?一根根还是一块块?
宿武 发表于 2011-12-2 17:45
那时候用的是什么油,菜油还是猪油?
那时候面条是不是称为饼?那是什么形状?一根根还是一块块?
动物油脂较多!
《世界军事》上讲到即使到了唐代时小麦做出来的面食还是软而难吃,不知道是为什么?
看看这个大家有什么看法
春秋战国的烹饪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动荡时期。连年征战,群雄并立。战争造成人口频繁迁徒,刺激农业生产技术迅速发展,学术思想异常活跃。此时烹饪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因素,为后世所瞩目。
1、 以人工培育的农产品为主要食源。这时由于大量垦荒, 兴修水利,使用牛耕和铁制农具,农产品的数量增多,质量也提高了。不仅家畜野味共登盘餐,蔬果五谷俱列食谱,而且注意水产资源的开发,在南方的许多地区鱼虾龟蚌与猪狗牛羊同处于重要的位置,这是前所未有的。

2、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铁质锅釜(古炊具,敛口圜底带二耳,置于灶上,上放蒸笼,用于蒸或煮)崭露头角。它较之青铜炊具更为先进,为油烹法的问世准备了条件。与此同 时,动物性油脂(猪油、牛油、羊油、狗油、鸡油、鱼油等)和调味品,(主要是肉酱和米醋)也日风增多,花椒、生姜、桂皮、小蒜运用普遍,菜肴制法和味型也有新的变化,并且出现了简单的冷饮制品和蜜渍、油炸点心。

3、继周天子食单之后,又推出新颖的楚宫筵席, 形成南北争辉的局面。据《楚辞》中的记载,楚宫宴包括主食(4-7种),肴(8-18种)、点心(2-4种)、饮料(3-4种)四大类别。其中的煨牛筋、烧羊羔、焖大龟、烩天鹅、烹野鸭、油卤鸡、炖甲鱼和蒸青鱼,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且在原料组配、上菜程序、接待礼仪上均有创新,为后世酒筵提供了蓝本。

4、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地方菜种初露苗头。其中的北菜,以现今的豫、秦、晋、鲁一带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它以猪犬牛羊为主料,注重烧烤煮烩,崇尚鲜咸,汤汁醇浓。其中的南菜,以现今的鄂、湘、吴、越一带为中心,遍及长江中下游,它是淡水鱼鲜辅以野味,鲜蔬拼配佳果,注重蒸酿煨炖,酸辣中调以滑甘,还喜爱冷食。这一分野到汉魏六朝时继续演进,由二变四,逐步显示出四大菜系的雏型。

5、烹饪理论初有建树,推出《吕览本味》和《黄帝内经》。《吕览本味》被后世尊为"厨艺界的圣经",战国未年秦国相国吕不韦组织门客编著。其贡献主要是:正确指出动物原料的性味与其生活环境和食源相关;强调火候和调味在制菜中的作用,并介绍人了一些方法,归纳出菜占质量检测的8条标准,并主张"适口者珍",开列出当时各地著名的土特原料,以供厨师择用,《黄帝内经》是这时期的医家总结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托名黄帝与歧伯臣之间的对话而 陆续写成的。它由《素问》和《灵枢》组成,共18卷,162篇。该书除了系统阐述中医学术理论,从阴阳五行、脏腑(中医对人体内部器官的总称),经络(人体内气血运行通路的主干和分支)、病因、病机(疾病发生和变化的机理)、预防、治则(治病的基本法则)等方面论述人体生理活动以及病理变化规律外,地食养食治方面还依据自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提出了"六淫"(中医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气候太过,使人致病)、"七情"(中医指 喜、怒、忧、悲、恐、惊等七种情志)、饮食不当、劳倦内伤等病因说,告诫人们注意饮膳和生理功能的自我调适。这两部著述的起点均高、在2200年前可以列为"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它们为先秦时期的烹饪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春秋时代北方还是以黍(我们这叫小米,就是黄米)为主吧。做成稠饭,放上肉,这应该是富人才能吃的吧
鬻-这个应该指的是我们这所说的小米稠饭吧
这个帖子太有营养了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1-12-1 22:46
孟子的理想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

张仪说韩国“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藿就是大豆苗的嫩叶


豆饭藿羹那是说韩国贫困山区老百姓的主食。《战国策·韩策一》:“ 韩 地险恶,山居,五穀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饜糟糠。” 平原地区就是小米、小麦和大米为主食。小麦饭也只是一说,新石器就出土过面条,春秋也见过饺子,未见得都是吃麦饭的。古代赋税之类几乎多用小米,这玩意普遍又耐储存(不去壳保存十几年不易陈化)。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也談不上什么理想,不过是孟子在打比方,比方平和生活,反讽当前战争赋税严酷。战国秦汉百亩(大亩相当于今0.29市亩不到,百亩就是30市亩不到的样子)是农民里的中下等水平,五口之家百亩开口哭穷是常见的,记忆中西汉光政府登记在册的全国耕地户均就得小200亩,没在册或共用地更多得多。而孟子却说“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这就有点夸大其词了,即便西汉8口之家百亩那也是穷人标准。古代文人为了劝说君主向善,往往夸大民生疾苦。孟子说八口百亩就可以如何如何,其实是不通的,做不到八口百亩的才是特殊情况。

老人吃肉那是表示孝道,跟汉代赐老人鸠杖祝愿老人别噎着是一个道理,哪有什么准的。《礼记》王制描述衰老者的生活要求是这样的:“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异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乎游可也。”说六十要吃肉才好。“內则”也作“六十非肉不饱”。《《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礼记盐铁论》“孝养”作:“八十曰耋,七十曰耄。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60、70哪有个准,比方而已,无非鼓励君主向善,然后内圣外王仁者无敌的意思。

老百姓的肉食具体当然不可考,不通地区时代差别很大的。旧大陆无论中西,农业文明都是素食为主,肉难以保存,盐较贵。中国上古肉食喜欢羊(普遍)、犬(似乎有一定地域性),不太喜欢吃猪肉。有人说这跟猪肉质老难煮烂,而当时没有后来的炉灶有关。到较晚以后普及大铁锅和炒菜,旺火油锅炒切细的猪肉短时间高温封闭肉纤维的两段,利于保持水份,猪肉才好吃。苏东坡在黄州还说当地老百姓不爱吃猪肉,肉价贱如土。汉简反映的物价,肉较便宜,加上野味遍地,弓箭罗网也普遍,应该也不见得多稀罕。

肉食者并非只有当官才吃肉,目前有两说:(1)官员贵族有资格在祭祀时分祚肉,(2)公家管饭只有官吏的份饭才提供肉食。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1-12-1 22:46
孟子的理想是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

张仪说韩国“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藿就是大豆苗的嫩叶


豆饭藿羹那是说韩国贫困山区老百姓的主食。《战国策·韩策一》:“ 韩 地险恶,山居,五穀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饜糟糠。” 平原地区就是小米、小麦和大米为主食。小麦饭也只是一说,新石器就出土过面条,春秋也见过饺子,未见得都是吃麦饭的。古代赋税之类几乎多用小米,这玩意普遍又耐储存(不去壳保存十几年不易陈化)。

七十岁以上的老人能吃上肉也談不上什么理想,不过是孟子在打比方,比方平和生活,反讽当前战争赋税严酷。战国秦汉百亩(大亩相当于今0.29市亩不到,百亩就是30市亩不到的样子)是农民里的中下等水平,五口之家百亩开口哭穷是常见的,记忆中西汉光政府登记在册的全国耕地户均就得小200亩,没在册或共用地更多得多。而孟子却说“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这就有点夸大其词了,即便西汉8口之家百亩那也是穷人标准。古代文人为了劝说君主向善,往往夸大民生疾苦。孟子说八口百亩就可以如何如何,其实是不通的,做不到八口百亩的才是特殊情况。

老人吃肉那是表示孝道,跟汉代赐老人鸠杖祝愿老人别噎着是一个道理,哪有什么准的。《礼记》王制描述衰老者的生活要求是这样的:“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异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乎游可也。”说六十要吃肉才好。“內则”也作“六十非肉不饱”。《《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礼记盐铁论》“孝养”作:“八十曰耋,七十曰耄。耄,食非肉不饱,衣非帛不暖。”60、70哪有个准,比方而已,无非鼓励君主向善,然后内圣外王仁者无敌的意思。

老百姓的肉食具体当然不可考,不通地区时代差别很大的。旧大陆无论中西,农业文明都是素食为主,肉难以保存,盐较贵。中国上古肉食喜欢羊(普遍)、犬(似乎有一定地域性),不太喜欢吃猪肉。有人说这跟猪肉质老难煮烂,而当时没有后来的炉灶有关。到较晚以后普及大铁锅和炒菜,旺火油锅炒切细的猪肉短时间高温封闭肉纤维的两段,利于保持水份,猪肉才好吃。苏东坡在黄州还说当地老百姓不爱吃猪肉,肉价贱如土。汉简反映的物价,肉较便宜,加上野味遍地,弓箭罗网也普遍,应该也不见得多稀罕。

肉食者并非只有当官才吃肉,目前有两说:(1)官员贵族有资格在祭祀时分祚肉,(2)公家管饭只有官吏的份饭才提供肉食。
宿武 发表于 2011-12-2 17:45
那时候用的是什么油,菜油还是猪油?
那时候面条是不是称为饼?那是什么形状?一根根还是一块块?
动物油

面条和今天的刀削面差不多

一块面团,用手托着,然后一块块揪下来扔到水里

所以也管面条叫飥

美髯公 发表于 2011-12-2 20:35
触龙说赵太后--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 ...


喝稀饭那是旧大陆上古的普遍做法。中原最常见的炊器鬲(铺天盖地啊,是商周的头号普遍炊器)就是煮粥的。

《鹽鐵論》的说法不知道作数不:

古者庶人糲食藜藿,非鄉飲酒膢臘祭祀無酒肉。故諸侯無故不殺牛羊,大夫士無故不殺犬豕。今閭巷縣伯阡陌屠沽,無故烹殺相聚野外,負粟而往,挈肉而歸。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古者庶人魚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士一廟、大夫三,以時有事于五祀,葢無出門之祭。今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戯倡舞像。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臺,屠羊殺狗,皷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衛保散臘,傾葢社塲。

这里说“(古者)故諸侯無故不殺牛羊,大夫士無故不殺犬豕”似乎是错误,我记忆中这是描述仁慈之心祭祀不忍屠戮牲畜的,所谓君子远庖厨(所以要女人下厨啊{:soso_e113:} )。

《后汉书-周燮》载,闵仲叔“含菽饮水,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汉简里似乎猪肝比猪肉便宜不了太多,肉价一斤大约三钱(折价跟今天差不多{:soso_e107:} )。反正猪那玩意小康以上不爱吃,这跟阉割与否无关,阉割牲畜在商周似乎常见。
美髯公 发表于 2011-12-2 20:35
触龙说赵太后--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 ...


喝稀饭那是旧大陆上古的普遍做法。中原最常见的炊器鬲(铺天盖地啊,是商周的头号普遍炊器)就是煮粥的。

《鹽鐵論》的说法不知道作数不:

古者庶人糲食藜藿,非鄉飲酒膢臘祭祀無酒肉。故諸侯無故不殺牛羊,大夫士無故不殺犬豕。今閭巷縣伯阡陌屠沽,無故烹殺相聚野外,負粟而往,挈肉而歸。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古者庶人魚菽之祭,春秋修其祖祠,士一廟、大夫三,以時有事于五祀,葢無出門之祭。今富者祈名嶽望山川,椎牛擊鼓,戯倡舞像。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臺,屠羊殺狗,皷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衛保散臘,傾葢社塲。

这里说“(古者)故諸侯無故不殺牛羊,大夫士無故不殺犬豕”似乎是错误,我记忆中这是描述仁慈之心祭祀不忍屠戮牲畜的,所谓君子远庖厨(所以要女人下厨啊{:soso_e113:} )。

《后汉书-周燮》载,闵仲叔“含菽饮水,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汉简里似乎猪肝比猪肉便宜不了太多,肉价一斤大约三钱(折价跟今天差不多{:soso_e107:} )。反正猪那玩意小康以上不爱吃,这跟阉割与否无关,阉割牲畜在商周似乎常见。


孔府祭孔菜肴

这个可以看成是按照周礼传下来的与春秋战国时期饮食相近似的菜单(当然了那时恐怕没有白面)

注意那个“豆”不是豆子的意思,而是侧面看上去像汉字“豆”的一种高脚容器



三酒爵,十二笾,十二豆,一登,二铏,二簠,二簋,一罍,一鼎,二大烛,四小烛,一勺,一帛,祝文版一。有太羹一,和羹二,黍一,稷一,韭菹一,芹菹一,脾肵一,盐一,榛一,白饼一,豕胙一,兔醢一,醠醢一,粱一,稻一,菱一,黑饼一,笋菹一,菁菹一,枣一,芡一,鱼醢一,鹿脯一,鹿醢一,栗一


太羹:用犊牛七体,刷洗洁净,大汤锅煮熟,不加盐,撇其脂膏,只存清汤,勺之于登内

和羹:用豕脊膂肉,切薄片,煮牛淡汤焯过漉起,用盐、酱、醋、芹、韭丝调匀。取猪腰切薄片如荔形盖在上面,临用时用淡牛肉汁浇之。盛于鉶内

黍饭:黍米煮熟,捞到盆内,稍冷盛簠内

稷饭:稷米煮熟,捞到盆内,稍冷盛簠内

稻饭:稻米(带壳)洗净,捞到甑内蒸熟,稍冷盛簠内

粱饭:粱米洗净,捞到甑内蒸熟,稍冷盛簠内

黑饼:荞麦面拌以油蜜,包蜂蜜、熟榛菱为馅,印圆饼如掌大,烤熟,盛于笾内,每笾盛12枚

白饼:白麦面拌以油蜜,包蜂蜜、熟榛菱为馅,印圆饼如掌大,烤熟,盛于笾内,每笾盛12枚

榛子:拣净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笾相衬

茨实:拣净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笾相衬

枣:用胶枣,煮熟去皮,用水浸润洁净,盛于笾内

栗:用大栗,去皮,用水浸润洁净,盛于笾内

膏鱼:白鱼大者,剖腹去鳞,洗净,头尾腹内俱以净盐搓之,放桶内一日夜,取出晾干。用时以温水洗净,酒浸切碎,盛于笾内

鹿脯:肥美鹿肉,加盐酱姜椒煮熟,切为小块,用时加蒜卤炒之,盛于笾内

形盐:用洁净白盐,印为虎形、山形,盛于笾内

芹菹:用洁净生芹,切作长段,不加作料,盛于豆内

韭菹:用肥嫩生韭,切去根梢,取中一段,以盐渍之,盛于豆内

菁菹:用择过的青菜,以汤滗之,切小段,加盐姜油醋调和,盛于豆内

笋菹:用洁净干笋,以盐水煮过,切方片,加盐姜油醋调和,盛于豆内

醠醢:用猪膂肉,切小方块,加油、盐、姜、椒、茴香、葱白拌肉煮熟,盛于豆内

鹿醢:用活鹿肉切碎,制法如醠醢,盛于豆内

兔醢:用活兔肉切碎,制法如醠醢,盛于豆内

鱼醢:用活鱼肉切碎,制法如醠醢,盛于豆内

肠胉:用豕脊膂肉,切大方块,抹以油、盐、酱、蜜、醋、酒蒸熟,盛于豆内

脾肵:用牛羊肚、百叶,刷去黑皮,切作细条,沸汤焯过,加油、盐、醋、酱、葱、姜、酒拌匀,下锅炒,以五香为度,盛于豆内

祭酒:以郁金香煮久窖的清酒,贮于尊内


孔府祭孔菜肴

这个可以看成是按照周礼传下来的与春秋战国时期饮食相近似的菜单(当然了那时恐怕没有白面)

注意那个“豆”不是豆子的意思,而是侧面看上去像汉字“豆”的一种高脚容器



三酒爵,十二笾,十二豆,一登,二铏,二簠,二簋,一罍,一鼎,二大烛,四小烛,一勺,一帛,祝文版一。有太羹一,和羹二,黍一,稷一,韭菹一,芹菹一,脾肵一,盐一,榛一,白饼一,豕胙一,兔醢一,醠醢一,粱一,稻一,菱一,黑饼一,笋菹一,菁菹一,枣一,芡一,鱼醢一,鹿脯一,鹿醢一,栗一


太羹:用犊牛七体,刷洗洁净,大汤锅煮熟,不加盐,撇其脂膏,只存清汤,勺之于登内

和羹:用豕脊膂肉,切薄片,煮牛淡汤焯过漉起,用盐、酱、醋、芹、韭丝调匀。取猪腰切薄片如荔形盖在上面,临用时用淡牛肉汁浇之。盛于鉶内

黍饭:黍米煮熟,捞到盆内,稍冷盛簠内

稷饭:稷米煮熟,捞到盆内,稍冷盛簠内

稻饭:稻米(带壳)洗净,捞到甑内蒸熟,稍冷盛簠内

粱饭:粱米洗净,捞到甑内蒸熟,稍冷盛簠内

黑饼:荞麦面拌以油蜜,包蜂蜜、熟榛菱为馅,印圆饼如掌大,烤熟,盛于笾内,每笾盛12枚

白饼:白麦面拌以油蜜,包蜂蜜、熟榛菱为馅,印圆饼如掌大,烤熟,盛于笾内,每笾盛12枚

榛子:拣净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笾相衬

茨实:拣净洁白者,颗颗砌起,下丰上锐,与笾相衬

枣:用胶枣,煮熟去皮,用水浸润洁净,盛于笾内

栗:用大栗,去皮,用水浸润洁净,盛于笾内

膏鱼:白鱼大者,剖腹去鳞,洗净,头尾腹内俱以净盐搓之,放桶内一日夜,取出晾干。用时以温水洗净,酒浸切碎,盛于笾内

鹿脯:肥美鹿肉,加盐酱姜椒煮熟,切为小块,用时加蒜卤炒之,盛于笾内

形盐:用洁净白盐,印为虎形、山形,盛于笾内

芹菹:用洁净生芹,切作长段,不加作料,盛于豆内

韭菹:用肥嫩生韭,切去根梢,取中一段,以盐渍之,盛于豆内

菁菹:用择过的青菜,以汤滗之,切小段,加盐姜油醋调和,盛于豆内

笋菹:用洁净干笋,以盐水煮过,切方片,加盐姜油醋调和,盛于豆内

醠醢:用猪膂肉,切小方块,加油、盐、姜、椒、茴香、葱白拌肉煮熟,盛于豆内

鹿醢:用活鹿肉切碎,制法如醠醢,盛于豆内

兔醢:用活兔肉切碎,制法如醠醢,盛于豆内

鱼醢:用活鱼肉切碎,制法如醠醢,盛于豆内

肠胉:用豕脊膂肉,切大方块,抹以油、盐、酱、蜜、醋、酒蒸熟,盛于豆内

脾肵:用牛羊肚、百叶,刷去黑皮,切作细条,沸汤焯过,加油、盐、醋、酱、葱、姜、酒拌匀,下锅炒,以五香为度,盛于豆内

祭酒:以郁金香煮久窖的清酒,贮于尊内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11-12-1 22:57
战国时还只有杵臼没有磨,麦子通常用来蒸饭、煮粥或炒成干粮

干粮也叫糗,装在竹筒(箪)里。吃的时候 ...
最早的陶磨是临沂银雀山西汉墓里发现的

~~~~~~~~~~~~~~~~~~~~~~~~~~~

文献里说是“公输般作硙”(世本),也就是春秋。不过世本作篇的很多发明都不靠谱,很多晚了,也有早的。战国河北曾经报道出土过石磨盘(《考古》1980年第2期),秦代也报道过。石磨盘的出现,有人怀疑与铁器普及有关,因为加工石头铁器最便。
jhzc 发表于 2011-12-2 21:51
喝稀饭那是旧大陆上古的普遍做法。中原最常见的炊器鬲(铺天盖地啊,是商周的头号普遍炊器)就是煮粥的。
本人就是中原的:D
我们这的老人还是喜欢吃稠饭的,地道的要用砂锅做,特别是羊肉小米稠饭,饭里再加上萝卜那就更好吃了。本人的爷爷奶奶(85+)特喜欢这个。本人也很喜欢,爽口还香,能吃好几碗(农村的大碗)[:a2:]。我爷爷说,这个小米稠饭是以前地主家才能吃上的好饭:D,缘由解放前小麦的产量太低了(本人老家在山区)。
可惜漂泊在外,好久没吃上了,怨啊:')
jhzc 发表于 2011-12-2 21:51
喝稀饭那是旧大陆上古的普遍做法。中原最常见的炊器鬲(铺天盖地啊,是商周的头号普遍炊器)就是煮粥的。
ps本人家乡在战国时代是赵国:D

脾肵:用牛羊肚、百叶,刷去黑皮,切作细条,沸汤焯过,加油、盐、醋、酱、葱、姜、酒拌匀,下锅炒,以五香为度,盛于豆内


先秦水爆肚;P
脾肵:用牛羊肚、百叶,刷去黑皮,切作细条,沸汤焯过,加油、盐、醋、酱、葱、姜、酒拌匀,下锅炒,以五香为度,盛于豆内


先秦水爆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