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大决战》中黄百韬被围后,光亭先集中邱孙黄三个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2:56:31
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黄百韬被围后,杜聿明在徐州的高级将领会议上说:徐州战局形势严峻,如果不能出奇制胜,很难扭转了。中野刘伯承部和华野粟裕部就像一把铁钳的两个钳头,开合自如,相得益彰。可以先集中邱清泉、孙元良会同黄维共三个兵团16个军,向西击破中野的六个纵队,先把这铁钳掰下半边,然后回师向东解黄兵团之围合力对付粟裕。让黄百韬先咬紧牙关,坚持7至10日。这是上策。
下策就是令邱李两兵团自徐州向东营救黄百韬,令黄维兵团开赴徐州,群集一团,但求自保。
国军最后采取了下策。
大家对杜聿明提出的这个上策怎么看?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中黄百韬被围后,杜聿明在徐州的高级将领会议上说:徐州战局形势严峻,如果不能出奇制胜,很难扭转了。中野刘伯承部和华野粟裕部就像一把铁钳的两个钳头,开合自如,相得益彰。可以先集中邱清泉、孙元良会同黄维共三个兵团16个军,向西击破中野的六个纵队,先把这铁钳掰下半边,然后回师向东解黄兵团之围合力对付粟裕。让黄百韬先咬紧牙关,坚持7至10日。这是上策。
下策就是令邱李两兵团自徐州向东营救黄百韬,令黄维兵团开赴徐州,群集一团,但求自保。
国军最后采取了下策。
大家对杜聿明提出的这个上策怎么看?
集中优势兵力本来没错
错在国军从来都用最低劣的执行力去执行最完美的计划~或者那计划本来就不完美~
基于上策的前提是黄伯韬能守7到10天,但刘猪头和顾祝同都认为根本守不了那么久,能守5天就不错了。事实是黄守了那么久,但即使守住了,杜的援兵依然无法突破华野的阻击线。以国军悲催的战役机动力,先不说能不能击破中野,即使击破了,再去救黄也救不出来。唯一的好处是,和黄维会合后能抱成团,避免了后来黄维在相等兵力下被中野包围的结果。
三个兵团的兵力怎么保证连续取得两次战斗的胜利,连续作战是共军的特长
淮海基本可以说先手KMT就失去了,国防部郭小鬼制定的方案摆明了就是让国军被动挨打的样子,可是花生米觉得这样“援共”还不彻底,自己亲自上活活把黄维、杜聿明送到“功德林”去了。
coldwind 发表于 2011-11-18 08:40
基于上策的前提是黄伯韬能守7到10天,但刘猪头和顾祝同都认为根本守不了那么久,能守5天就不错了。事实是黄 ...
黄伯韬都不指望邱疯子能救他,他指望的是黄维这个书呆子能发扬一下“二杆子精神”从华中冲到碾庄去捞他一把~~
关键是西进也捕捉不到中野主力,个人十分怀疑杜光亭的这个计划是想往西逃跑,看后来杜的逃跑计划就是向西走,这是当时唯一能走通的一条路了
围点打援,你救我就打援兵,不救我就攻城。国军很被动啊。
杜找借口跑路的可能性大。和共军玩野战运动战,这不是自找不痛快么。
在战场单向透明的情况下和共军玩运动战,简直是找死了。
三个兵团出击,扑空了怎么办?
这里面最敢打的是黄维这个呆子

可惜淮海战场国军就有一个黄维
光亭就是党国祥瑞之将,指挥那场仗那场仗就惨败,而且这些仗都是前面形势还可以,他老人家一来就败的无比凄惨,淞沪会战,缅北惨败,徐蚌会战莫不是如此,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一败就有人说是常凯坤瞎指挥导致的,听常凯坤话的好学生又不止他一个,凭神马他败了就怪校长,别人败了就是无能?
1.杜已经有几个月不在徐州,一直在东北打酱油,回到徐州看到GMD军摆成这个架势,自己说吓了一跳,杜打仗只是给光头敬一份孝心而已。
2.看后来的历史发展,这时的杜其实就是个参谋长,纸上谈兵的角色。他对部下官到兵的能力根本不清楚,对部下的作战愿望也不清楚,对补给能力也不清楚,看到的都是纸上数据,拿铅笔在图上画来画去。
3.GMD军当时根本离不开现代补给线,如同现在有的孩子离开马桶拉不出屎一样。到了野地,再带着十几万随军家属,徐州被TG占领,几天后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下面的官兵都不想打仗,到了野地,离开筑垒地域,找机会就散了。

结论,这样干死的更快,但杜和一部分人马或许可以逃回去,杜心里可能也是这样想的。
三个兵团抱着一团死守徐州,倒能坚持一下。
就黄维那个书呆子,十几万人过运河都不记着多搭浮桥,比猪也强不了多少。
奇怪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最基本的兵家常事,黄维忘了,他的参谋们也忘了?命!
不架浮桥的是黄百韬
集中邱黄孙三个兵团对中野,取胜的几率很大,但至多也就是纸面的胜仗,把中野打跑,击溃几乎不可能,国军就不会打歼灭战。这样黄百韬立马死定了。
aitongke 发表于 2011-11-18 09:17
这里面最敢打的是黄维这个呆子

可惜淮海战场国军就有一个黄维
110师师长廖运周报告:沿途畅行无阻!于是黄维悲剧了
piginfly 发表于 2011-11-18 12:23
就黄维那个书呆子,十几万人过运河都不记着多搭浮桥,比猪也强不了多少。
奇怪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最 ...
黄维确实派了一个师做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黄维将八十五军将领召到兵团部,部署突围。一一○师师长廖运周报告该师侦察人员已发现当面解放军的薄弱环节,可以乘隙取得突破;同时建议将齐头并进改为梯次行动,由一一○师为先锋,首先突击,其他三个师随后跟进。黄维很高兴,着实夸奖了廖一番并且采纳了这个建议,在他眼里,廖运周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国军将领。廖运周对黄维说:“这次突围非同小可,如果长官相信我廖运周,我们一一○师的官兵愿以死效忠,请把最困难的任务交给我们,先走一步。”大难当头之时,黄维听到廖运周这样一番话,高兴地说:“不愧是黄埔的同学,你要什么武器、装备都给你,坦克、榴弹炮,随你要。”
击破中野?
早些年击破了么?即使是刘邓大军舍弃重装备千里跃进大别山,国军又击破了么?
piginfly 发表于 2011-11-18 12:23
就黄维那个书呆子,十几万人过运河都不记着多搭浮桥,比猪也强不了多少。
奇怪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最 ...
那是黄百韬.
叶开2000 发表于 2011-11-18 13:45
集中邱黄孙三个兵团对中野,取胜的几率很大,但至多也就是纸面的胜仗,把中野打跑,击溃几乎不可能,国军就 ...
如果集中邱孙兵团西进,则徐州必然空虚,徐东阻击兵团和苏北兵团2支生力军解脱出来。那KMT又怎么处理呢?
阻击兵团的7纵,10纵、11纵队,苏北兵团之2、12纵队,这是多大的一股力量啊
什么作战计划都要坚决执行才能有效,以当时国军的情况,啥好计划都执行不下去。当年蒋介石连张灵甫都保不住就决定了后来三大战役的结果
drakan 发表于 2011-11-18 13:54
黄维确实派了一个师做先锋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黄维将八十五军将领召到兵团部,部署突围。一一○师师 ...
廖运周
那是共谍啊{:soso__7804533689218613688_4:}
chaifox 发表于 2011-11-18 14:23
那是黄百韬.
兄台再翻看一次大决战淮海战役再讨论到底是黄柏韬还是黄维行不?
piginfly 发表于 2011-11-18 16:05
兄台再翻看一次大决战淮海战役再讨论到底是黄柏韬还是黄维行不?
你是应该自己看一下大决战的淮海战役。黄维的12兵团就没有到过运河,只有黄百韬的7兵团在等第44均的时候,没有在运河架设浮桥。

piginfly 发表于 2011-11-18 16:05
兄台再翻看一次大决战淮海战役再讨论到底是黄柏韬还是黄维行不?


的确是黄柏韬,电影里粟裕还评论了一句,“他十万大军想靠一条铁路桥过河? 莫不是昏了头". 围歼黄柏韬的是华野,而围歼黄维的是中野。
piginfly 发表于 2011-11-18 16:05
兄台再翻看一次大决战淮海战役再讨论到底是黄柏韬还是黄维行不?


的确是黄柏韬,电影里粟裕还评论了一句,“他十万大军想靠一条铁路桥过河? 莫不是昏了头". 围歼黄柏韬的是华野,而围歼黄维的是中野。
{:soso_e147:}没戏...蒋老头子周围全是共碟,都开全地图外挂了
中野最多拖着杜集团进大别山,徐州他还要不要了~~~
piginfly 发表于 2011-11-18 16:05
兄台再翻看一次大决战淮海战役再讨论到底是黄柏韬还是黄维行不?
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黄百韬.
piginfly 发表于 2011-11-18 16:05
兄台再翻看一次大决战淮海战役再讨论到底是黄柏韬还是黄维行不?
是黄百韬。  你这个错误犯得太常识性了, 难得大家不厌其烦地给你纠正,请百度“黄百韬三不解”。
“我有三不解:(一)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第44军两天;(二)我在新安镇等两天之久,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三)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杜聿明的这个方案的实际就是利用7兵团吸引住花野主力的同时率领徐州主力开溜。所谓的寻找中野决战明显就是忽悠而已。谁能保证7兵团覆灭之前他能找得到中野主力?即便找到了中野又为何要在不利情况下和他决战?
先啃掉黄百韬,淮海战役的局面才打开呀
piginfly 发表于 2011-11-18 12:23
就黄维那个书呆子,十几万人过运河都不记着多搭浮桥,比猪也强不了多少。
奇怪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最 ...
忘了架浮桥的是黄百韬!!
一代军神加藤鹰 发表于 2011-11-18 19:18
杜聿明的这个方案的实际就是利用7兵团吸引住花野主力的同时率领徐州主力开溜。所谓的寻找中野决战明显就是忽 ...
华东野战军这个时候,7、10、11、2、12。这五个主力纵队又会怎么运动呢?
我认错,是黄百韬
碧海云帆 发表于 2011-11-18 14:42
阻击兵团的7纵,10纵、11纵队,苏北兵团之2、12纵队,这是多大的一股力量啊
宋时轮的10纵 在阻击方面 共军有敢与之去一争的部队么 排炮不动 必是十纵 不过攻坚能力差点了 济南可惜了
杜聿明几个方案最想的都是逃,不过国军那2天60公里的蛋疼速度,怎么跑都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