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博主场馆年底前封闭改造 东风一号导弹移至广场(组图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31:11
军博主场馆年底前封闭改造 东风一号导弹移至广场

2011年11月16日  来源:北京晨报 




经过半小时的作业,“东风一号”被放倒。



  军博主场馆年底前封闭改造 镇馆之宝“东风一号”导弹移至广场
  当三台吊车将“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缓缓提起时,军博所有在场工作人员的心都提了起来。昨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改扩建前难度最大的一次文物搬迁成功完成,近20吨重的“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被移至馆外广场。军博副馆长向荣高介绍说,今年年底前,主场馆将进行封闭改造,这也是军博自1959年开馆以来首次改扩建,预计将历时三年。
  现场
  全国仅此一枚 堪称镇馆之宝

  昨天上午9时,军博兵器馆内气氛凝重,改扩建前难度最大的一次文物转移工作即将开始。近20米高的钢铁脚手架像两条巨大的臂膀,将“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牢牢抱住。三台大型吊车在周围严阵以待,触手一般的钢丝绳紧紧缠绕着导弹。
  “东风1号”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导弹,堪称军博的镇馆之宝。“据我所知,全国仅此一枚了。”向荣高介绍说,“东风1号”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从二炮调到军博,已经40多年没有移动过了。
  价值好比钻石 体质却像婴儿
  向荣高说,为了筹备“东风1号”的搬迁,军博的工作人员整整准备了20天。必须认真研究方案,这个大家伙几十年没动过了,谁也摸不清它的“脾气”。“它的价值好比钻石,可体质却像婴儿。”
  “东风1号”重量近20吨,弹头基本完好,理论上说,它还是一枚可以使用的导弹。可历经40多年的岁月,它的“腰身”已经很脆弱,如果在转移过程中折断,后果不堪设想。记者看到,工作人员用近20天搭起的钢铁架构紧箍着导弹,而且在钢架与导弹的结合处还垫了一层柔软的地毯,正是“外刚内柔”。
  移动600多米 过程惊心动魄
  9时30分许,三台吊车同时发动,随着钢丝绳越绷越紧,“东风1号”被缓缓提前,包括向荣高在内,军博所有在场人员的心都提了起来。准备了20天,成败在此一举。
  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三台吊车相互配合,将导弹慢慢放平,整个过程将近30分钟。成功了!所有人都舒了口气。向荣高告诉记者,“东风1号”将绕场一周,移动600多米到达军博广场西侧,和其他大型武器集合在一处。至此,军博兵器馆的300多件大型武器全部迁移完毕。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16/3463914.shtml

军博主场馆年底前封闭改造 东风一号导弹移至广场

2011年11月16日  来源:北京晨报 




经过半小时的作业,“东风一号”被放倒。



  军博主场馆年底前封闭改造 镇馆之宝“东风一号”导弹移至广场
  当三台吊车将“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缓缓提起时,军博所有在场工作人员的心都提了起来。昨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改扩建前难度最大的一次文物搬迁成功完成,近20吨重的“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被移至馆外广场。军博副馆长向荣高介绍说,今年年底前,主场馆将进行封闭改造,这也是军博自1959年开馆以来首次改扩建,预计将历时三年。
  现场
  全国仅此一枚 堪称镇馆之宝

  昨天上午9时,军博兵器馆内气氛凝重,改扩建前难度最大的一次文物转移工作即将开始。近20米高的钢铁脚手架像两条巨大的臂膀,将“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牢牢抱住。三台大型吊车在周围严阵以待,触手一般的钢丝绳紧紧缠绕着导弹。
  “东风1号”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研发的第一代导弹,堪称军博的镇馆之宝。“据我所知,全国仅此一枚了。”向荣高介绍说,“东风1号”现为国家一级文物,上世纪从二炮调到军博,已经40多年没有移动过了。
  价值好比钻石 体质却像婴儿
  向荣高说,为了筹备“东风1号”的搬迁,军博的工作人员整整准备了20天。必须认真研究方案,这个大家伙几十年没动过了,谁也摸不清它的“脾气”。“它的价值好比钻石,可体质却像婴儿。”
  “东风1号”重量近20吨,弹头基本完好,理论上说,它还是一枚可以使用的导弹。可历经40多年的岁月,它的“腰身”已经很脆弱,如果在转移过程中折断,后果不堪设想。记者看到,工作人员用近20天搭起的钢铁架构紧箍着导弹,而且在钢架与导弹的结合处还垫了一层柔软的地毯,正是“外刚内柔”。
  移动600多米 过程惊心动魄
  9时30分许,三台吊车同时发动,随着钢丝绳越绷越紧,“东风1号”被缓缓提前,包括向荣高在内,军博所有在场人员的心都提了起来。准备了20天,成败在此一举。
  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三台吊车相互配合,将导弹慢慢放平,整个过程将近30分钟。成功了!所有人都舒了口气。向荣高告诉记者,“东风1号”将绕场一周,移动600多米到达军博广场西侧,和其他大型武器集合在一处。至此,军博兵器馆的300多件大型武器全部迁移完毕。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11-16/3463914.shtml

特写

  告别老馆 跪地泪流满面

  当兵器馆最后一件文物——“东风1号”地对地导弹被拔起的瞬间,军博文物处干事张炳然心中生起一阵酸楚。

  这位1986年入伍进入军博的东北大汉,在“东风1号”平安放倒后的瞬间,跪在了地上泪流满面。“守了几十年,我对它太敬畏了。”张炳然告诉记者,在三十几天时间里,军博工作人员通力协作,让这些重型装备安然出馆,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这些钢铁家伙可不好伺候,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呀!”

  新貌

  保留苏式门面 与世纪坛结合

  作为北京上世纪5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50余年来首次启动改扩建。此前,军博是“十大建筑”中唯一没有改建的。

  据向荣高介绍,去年7月初,经有关部门批准,军博展览大楼加固改造工程立项。此次军博改扩建将完善一些现代博物馆的功能,扩大展馆面积。届时,军博展览大楼的建筑面积将从6万平方米扩大到14.8万平方米,地下增加一层。其中,兵器馆面积会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超过1万平方米的陈列面积。

  “改扩建后,军博会保留现有的苏式门脸儿,但后面的场馆都要拆除重建。”向荣高说,扩充面积后,军博将和旁边的中华世纪坛连为一体。展览方式、种类和数量也会有大的变化,将吸收国外先进博物馆的经验进行展陈设计,更方便群众参观。

  影响

  改扩建明年动工 大型兵器露天看

  向荣高介绍,年底前,30多万件文物都要转移至军博专用的文物库中,改扩建工程计划明年初动工,预计3年后竣工。在此期间,军博主楼将封闭施工,但观众还可以参观广场上的武器陈列。另外,旁边的博兴大厦还会定期推出临时展览。“海陆空各种武器集中在广场同一平面上,也是一个难得的看点呀。” 向荣高说。

  在文物保护方面,向荣高表示,坦克、装甲车等可以露天摆放,但像“东风1号”和一些功勋战机都要置于遮雨棚内。为了保证文物安全,工作人员要经常对文物外表进行擦拭,每月至少进行一次保养。

  记者了解到,日前,相关部门已下发加强军博文物征集的文件,将面向全国征集各种新时期的兵器。据悉,像中国军队参与索马里护航、国际救灾、维和等大事件的相关文物都有望被纳入新军博。

解析

  苏式风格影响深 构件老化成“危楼”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郑实向北京晨报记者介绍,军事博物馆1958年9月开始筹建,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十大献礼工程之一,于1959年7月竣工,仅用时9个月。当时的主要设计者欧阳骖就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专家。

  郑实珍藏了一本1959年建筑学报的合订本,其中专门有一章节介绍军博的设计施工。在这本已经泛黄的杂志上,详细地记录着军博建筑的每一个经典细节:博物馆正门两旁用两座白色雕像来加强博物馆气氛,整个外表要达到庄严朴实,雄伟大方,竖立在高顶上的军徽更是军事博物馆的主题与标志……

  郑实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我国建筑领域讲求向苏联学习,但也要兼顾民族文化,所以从外观看,军博主楼就像是一座苏式建筑。当时的建筑内部层高较高,由于受工艺限制,跨度不能太大,所以整座建筑比较高耸,这也是很多欧洲建筑的特征。在周边还都是平房的情况下,军博建成后就成了高大宏伟的地标。

  军博的苏式风格建筑对北京乃至全国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影响。高大、对称,外表像苏式建筑,但檐口、内饰又都是中式风格,是典型的中苏合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仿苏式建筑在国内很多地区拔地而起。

  郑实表示,虽然军博在当时已经代表了顶级建筑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展厅面积已显不足,而且结构上也存在不安全因素。当时建筑施工质量肯定没有问题,但很多构件已经老化,对抗震性考虑不多,用现代抗震标准来说,军博已经成了“危楼”,不改不行了。

  链接

  老北京人的军博印象

  ●赵福临

  见证军博几十年历程

  赵福临老人今年91岁了,他的原工作单位就在军博对面的复兴医院。赵老见证了军事博物馆从施工到拔地而起,再到对外开放,一系列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老人回忆说,1959年军博建成对外开放当时单位为了进行国防教育,经常组织参观。因为就住在军博附近,闲暇时他也喜欢到博物馆里逛逛,后来对里面的展品都了如指掌了。

  改革开放后,军博开始实行售票制,去的次数自然就少了,但在有新展览的时候,他仍会时不时去看看。近几年,军博又改回免费参观,但由于年纪大了,住得也远了,不方便去,但是赵老对老军博还是充满无限的怀念,尤其对礼品馆中展出的外国领导人赠给我国领导人的礼物记忆犹新。

  ●于洪敏

  扩建是国力增强的表现

  于洪敏老人今年已年过七旬,他对军博也有着很深的感情,是军博的铁杆粉丝。年轻时他也经常在单位的组织下去军博参观,对里面的武器设施很熟悉。现在退休了,虽然家住得比较远,但是只要有新展览,他还是会坐近一个小时的地铁去看看。

  听说军博要改扩建,于老说,这是中国国力增强的一个表现,希望军博在扩建后能增添一些前沿的武器装备作为展品,也希望军博能妥善处理好年代较久的那些展品,因为那些文物是中国军事史的一部分,承载着他们那一辈人的回忆。

  ●80后、90后

  去军博参观很长见识

  对于年轻人来说,军博在他们眼中也是一个去了“很长见识”的地方。记者在网上看到,很多80后、90后对军博满口好评,一位网友这样描述军博:“打小就喜欢的一个博物馆,经常缠着大人去参观。现在凭身份证领票进入,感觉更加好。”对军事武器很着迷的网友yimi1989表示,每次去军博都喜欢去二楼看一些老兵器,“能长知识”。

  军博对这群80后、90后来说,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这里不仅能看到我军现代化的军事武器以及建军以来取得的成果,还可以回顾以往中华民族的历史兴衰,是很生动的近现代史教育课堂。”因此,有网友还建议,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参观一下。里面的飞机大炮既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长知识,也可以趁机教育教育孩子,让他们不忘革命前辈建国立业的艰辛。(记者 王歧丰 实习生 柴丽红)

晨报资料

  新中国的“兵器王国”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博物馆,1958年9月正式组建。展览大楼于1958年10月动工兴建,1959年7月竣工,是向国庆十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同年10月开始内部预展,1960年建军节之际正式开放。

  军博占地面积9.3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含博兴大厦等),陈列面积近4万平方米。展览大楼中央7层,两侧4层,高94.7米,顶端托举着金碧辉煌、直径6米的镀金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军徽。展览大楼有22个陈列厅、2个陈列广场,自然展线长达12公里。陈列厅高大宽敞,通透明亮。

  建馆50多年来,平均每年接待观众200万人次。2008年3月免费开放后,观众成倍增长,2010年接待观众达500多万。先后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民政部、人事部、文化部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先进单位”。

  军博收藏有34万多件文物和藏品。展览大楼内的兵器馆因陈列冲锋枪、火炮、装甲车、导弹和飞机等多种武器,被誉为“兵器王国”。共展出文物1651件,包括解放军第一辆坦克、解放军第一代地对地导弹、中国自行生产的第一代坦克以及部分在作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精良装备。(记者 王歧丰 摄影 李木易)

  上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

  1、人民大会堂

  2、中国历史博物馆与中国革命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3、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4、民族文化宫

  5、民族饭店

  6、迎宾馆(钓鱼台国宾馆)

  7、华侨大厦(现已拆除)

  8、北京火车站

  9、全国农业展览馆

  10、工人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