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6:32:22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
又一只“黑天鹅”降临了。

  谁都知道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会轻易过去,但谁也没有想到第二波冲击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

  实际上,早在2008年10月,北欧小国冰岛的主权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其后是中东欧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较小,国际金融救助也比较及时,主权债务问题没有酿成较大的国际金融动荡。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起初,很多人仍然认为希腊只是个例,但是,希腊问题不仅仅是希腊的问题,此后欧洲多个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欧猪五国 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的信用评级被调低,经济下滑,债台高筑,赤字和债务像两座大山压在这些国家身上。

  近期,欧元大幅下跌,国际社会对欧元的信心减弱,德国等欧洲大国也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整个欧洲面临严峻的考验。由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阴谋”还是“阳谋”的讨论开始出现。

  根本原因是缺失“生产性”
  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其名著《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中曾意味深长的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这就使得霸权国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质,从而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

  实际上,这种“生产性”不仅是霸权国家盛衰的重要基础,也是一般国家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基础。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

  以希腊为例。作为欧盟援助计划的主要受益国,希腊曾在2003年至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高增长主要来自于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以及加入欧元区后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以及信贷消费。但是,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

  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

  就欧盟而言,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欧元区的制造业在全球化中渐渐失去了市场,非高科技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市场不断被挤压。由于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而币值又要保持稳定,不能以高科技产品占领市场的国家就无法享受贬值带来的益处。

  体制问题的挑战  体制问题是诱发主权债务危机,乃至蔓延为欧洲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仍以希腊为例。作为欧元区中较弱的经济体,希腊政府有动力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在未加入欧元区之前,希腊政府采取刺激政策时要考虑因此带来的通胀以及汇率的上涨对出口的影响、通胀以及出口下滑或将导致经济情况变差会严重削弱本国的信用状况,降低本国的融资能力。但是,在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后,这些约束条件就被大大弱化了,因为在希腊看来,通胀压力可以被其他欧元区国家摊薄,而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不存在汇率风险,出口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汇率风险大大降低。

  因此,在前几年经济状况较好时,希腊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优化其财政状况,而是不断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也就出现了经济学中的“负外部效应”的情况。

  另外,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使得成员国少了一个重要的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希腊政府调控经济就几乎完全依赖于财政政策,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为挽救经济,避免衰退,不得不扩大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结果赤字更加严重。

  僵硬的欧元区制度,仅以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欧洲各国的差异化国情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财政政策与僵硬的货币政策存在矛盾,而其他方面的政策协调性缺乏磨合与一致性,监管也不够严格。欧元区成了一部零件不配套的机器,摩擦力大,运行缓慢,吱嘎作响。

  当然,对于希腊而言,主权债务危机还有重要的历史原因。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当时为了努力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要求:政府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未清偿债务总额不能超过GDP的60%,希腊通过与高盛等投行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协议,以降低财政赤字,2004年又曾向上修正2000-2002年的财政赤字,当时对于财政赤字情况的隐瞒,也为今天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模式不变,危机不断  救助希腊曾备受争议。尽管为了避免连锁反应实施救助是必要的,但对希腊经济政策的清算也是必要的。

  从施援国角度来说,没有国家愿意将自己人民辛苦劳动积累的财富以极低的收益去援助那些懒惰而没有创造力的国家。援助只是不得已,亦不是长久之计。正是在此背景下,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复杂的政治博弈并下了很大决心以后,欧盟才决定实施救助计划。5月10日,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达成一项总额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救助机制由三部分资金组成:第一,4400亿欧元将由欧元区国家根据相互间协议提供,为期三年;第二,600亿欧元将以欧盟《里斯本条约》相关条款为基础,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提供2500亿欧元。此次的救援计划将暂时缓解希腊债务危机,短期内债务危机不会继续恶化。

  但自己的问题最终还要靠自己去解决。受援国的紧缩政策是必要的,这些国家必须为之前的“寅吃卯粮”的行为付出代价,并偿还欠账。作为获得救助的条件,希腊承诺降低财政赤字,削减开支,将降低公务员的薪金、冻结社保等福利。为此,希腊5月5日发生了大规模的工运罢动,抗议政府采取紧缩措施。

  救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问题,例如,希腊的中长期债务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根治。要彻底从危机中走出,需要希腊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但是,紧缩财政的承诺势必会带来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所以,欧盟对这些国家的救助仍将持续。

  纵观本次危机,经济水平的不一致,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导致欧元区国家呈现财政政策各自为政,货币政策受到约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矛盾,导致经济内部矛盾爆发。模式不变,危机不断。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欧元区必须进行制度变革,否则未来还可能会发生危机。

  管清友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长策智库GMEP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能源问题的研究。代表作有《石油的逻辑》、《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

http://business.sohu.com/20100525/n272522613.shtml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源
又一只“黑天鹅”降临了。

  谁都知道全球性金融危机不会轻易过去,但谁也没有想到第二波冲击是以主权债务危机的形式出现——起源于国家信用,即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

  实际上,早在2008年10月,北欧小国冰岛的主权债务问题就浮出水面,其后是中东欧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规模较小,国际金融救助也比较及时,主权债务问题没有酿成较大的国际金融动荡。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标普、穆迪和惠誉分别下调希腊的主权债务评级。起初,很多人仍然认为希腊只是个例,但是,希腊问题不仅仅是希腊的问题,此后欧洲多个国家也开始陷入危机,“欧猪五国 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爱尔兰、Greece—希腊、Spain—西班牙)的信用评级被调低,经济下滑,债台高筑,赤字和债务像两座大山压在这些国家身上。

  近期,欧元大幅下跌,国际社会对欧元的信心减弱,德国等欧洲大国也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整个欧洲面临严峻的考验。由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阴谋”还是“阳谋”的讨论开始出现。

  根本原因是缺失“生产性”
  美国著名的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其名著《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中曾意味深长的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这就使得霸权国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质,从而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

  实际上,这种“生产性”不仅是霸权国家盛衰的重要基础,也是一般国家经济繁荣与衰退的基础。欧洲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有其历史、体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失去了“生产性”。

  以希腊为例。作为欧盟援助计划的主要受益国,希腊曾在2003年至2007年经济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率达到4%。高增长主要来自于财政和经常项目的双赤字以及加入欧元区后更容易获得廉价的贷款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以及信贷消费。但是,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居民消费,导致经济下滑,货币高估使得出口始终较差,而没有灵活的货币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大量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赤字不断累积。

  赤字与出口下滑的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希腊的主权信用风险逐步积累,并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完全暴露出来。

  就欧盟而言,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欧元区的制造业在全球化中渐渐失去了市场,非高科技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市场不断被挤压。由于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而币值又要保持稳定,不能以高科技产品占领市场的国家就无法享受贬值带来的益处。

  体制问题的挑战  体制问题是诱发主权债务危机,乃至蔓延为欧洲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

  仍以希腊为例。作为欧元区中较弱的经济体,希腊政府有动力采取宽松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在未加入欧元区之前,希腊政府采取刺激政策时要考虑因此带来的通胀以及汇率的上涨对出口的影响、通胀以及出口下滑或将导致经济情况变差会严重削弱本国的信用状况,降低本国的融资能力。但是,在希腊加入欧元区之后,这些约束条件就被大大弱化了,因为在希腊看来,通胀压力可以被其他欧元区国家摊薄,而与欧元区其他国家的贸易和资本流动也不存在汇率风险,出口一定程度上有了保障,汇率风险大大降低。

  因此,在前几年经济状况较好时,希腊政府并没有完全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优化其财政状况,而是不断保持宽松的财政政策,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也就出现了经济学中的“负外部效应”的情况。

  另外,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使得成员国少了一个重要的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希腊政府调控经济就几乎完全依赖于财政政策,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为挽救经济,避免衰退,不得不扩大财政开支以刺激经济,结果赤字更加严重。

  僵硬的欧元区制度,仅以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本身就具有很大的不合理性。欧洲各国的差异化国情没有得到充分考虑,财政政策与僵硬的货币政策存在矛盾,而其他方面的政策协调性缺乏磨合与一致性,监管也不够严格。欧元区成了一部零件不配套的机器,摩擦力大,运行缓慢,吱嘎作响。

  当然,对于希腊而言,主权债务危机还有重要的历史原因。2001年希腊加入欧元区,当时为了努力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提出的要求:政府年度预算赤字不能超过GDP的3%,未清偿债务总额不能超过GDP的60%,希腊通过与高盛等投行签订一系列金融衍生品协议,以降低财政赤字,2004年又曾向上修正2000-2002年的财政赤字,当时对于财政赤字情况的隐瞒,也为今天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模式不变,危机不断  救助希腊曾备受争议。尽管为了避免连锁反应实施救助是必要的,但对希腊经济政策的清算也是必要的。

  从施援国角度来说,没有国家愿意将自己人民辛苦劳动积累的财富以极低的收益去援助那些懒惰而没有创造力的国家。援助只是不得已,亦不是长久之计。正是在此背景下,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复杂的政治博弈并下了很大决心以后,欧盟才决定实施救助计划。5月10日,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达成一项总额7500亿欧元的救助机制。救助机制由三部分资金组成:第一,4400亿欧元将由欧元区国家根据相互间协议提供,为期三年;第二,600亿欧元将以欧盟《里斯本条约》相关条款为基础,由欧盟委员会从金融市场上筹集;第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提供2500亿欧元。此次的救援计划将暂时缓解希腊债务危机,短期内债务危机不会继续恶化。

  但自己的问题最终还要靠自己去解决。受援国的紧缩政策是必要的,这些国家必须为之前的“寅吃卯粮”的行为付出代价,并偿还欠账。作为获得救助的条件,希腊承诺降低财政赤字,削减开支,将降低公务员的薪金、冻结社保等福利。为此,希腊5月5日发生了大规模的工运罢动,抗议政府采取紧缩措施。

  救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国家长期积累的问题,例如,希腊的中长期债务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根治。要彻底从危机中走出,需要希腊调整国内经济结构。但是,紧缩财政的承诺势必会带来经济的进一步衰退。所以,欧盟对这些国家的救助仍将持续。

  纵观本次危机,经济水平的不一致,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导致欧元区国家呈现财政政策各自为政,货币政策受到约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矛盾,导致经济内部矛盾爆发。模式不变,危机不断。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欧元区必须进行制度变革,否则未来还可能会发生危机。

  管清友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长策智库GMEP特约研究员,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和能源问题的研究。代表作有《石油的逻辑》、《后天有多远?——通货危机、石油泡沫和气候变化》。

http://business.sohu.com/20100525/n272522613.shtml
█根本原因是缺失“生产性”
   美国著名经济史学家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在其名著《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中曾意味深长的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这就使得霸权国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质,从而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
  就欧盟而言,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欧元区的制造业在全球化中渐渐失去了市场,非高科技产品处于价格劣势,市场不断被挤压。由于科技水平很难短期内提升,而币值又要保持稳定,不能以高科技产品占领市场的国家就无法享受贬值带来的益处。
劳动创造价值。
美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
主权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通过信用扩张透支未来的购买力,用以缓解今天的生产过剩矛盾。用政府的信用来代替私人部门的信用,并不能克服金融危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政府的信用扩张过度,就会出现政府信用危机,成为金融危机的一种替代品

  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世界各国启动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并扩张货币供应以作应对。此举虽然避免了严重的世界经济衰退,却无法迅速克服引发金融危机的内在矛盾。大规模财政刺激的结果,只是使私人部门的严重负债由政府负债代替,而实体经济尚未重振,经济恢复稳定增长所需要的产业基础未能在短期内修复。

  在欧洲,多数国家的政府由于大规模开支导致了财政状况急剧恶化,而同时经济增长微弱、税收前景堪忧,于是主权债务危机不断发酵。美国也有发生政府债务危机之虞。如果希腊主权债务违约,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务链出现断裂,那么发生新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主权债务危机本质与金融危机相同

  主权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通过信用扩张透支未来的购买力,用以缓解今天的生产过剩矛盾。当这种信用扩张被控制在资源能被有效利用的界限之内,的确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一旦信用扩张过了头,信用危机就会以银行倒闭的方式爆发出来。

  在现代信用制度下,当银行的信用无法持续维持,面临倒闭风潮时,政府为了维持正常的信用秩序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必然要尽力解救,于是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为之提供救援资金;同时政府财政也走到前台,用政府的信用做最后担保,出资解救面临困境但“大而不能倒”的银行。这正是我们在金融危机高峰时看到的美国应对危机的情况。在欧洲,由于欧洲中央银行被束缚住了手脚,无法充分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结果压力统统压在了财政,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由此爆发。可见,用政府的信用来代替私人部门的信用,并不能克服金融危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政府的信用扩张过度,就会出现政府信用危机,成为金融危机的一种替代品。

  在当代,政府的财政赤字已经成为经济运行的一种模式。各级政府总是负债累累,发新债偿还旧债。政府不仅要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而且要动用财政手段刺激经济,尤其当衰退来临时,政府更是积极地冲到第一线,代替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通过负债的方式来创造需求,还得提供巨额财政资金解救某些陷入困境的银行和企业。于是,即使金融危机缓解,财政陷入困境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

  如果政府的财政救助无度,实体经济复苏只能是短暂的,因为随后的政府债务危机将迫使政府收缩开支,经济又将重新陷入低迷状态。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教条,只是指出政府扩大支出能够填补有效需求不足,充其量也只能够熨平经济的波动幅度。政府必须要在本身的财政能力范围之内来调节经济的运行,切不可无限扩大财政赤字。试图通过扩大财政开支和扩张货币供应来避免或跳过经济运行的下降周期,是不现实的以固定资产周期性大规模更新为物质基础的经济周期,有它本身的运行规律。政府的无限度救助不仅会使财政陷入困境,还会助长某些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如果救助后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落实,金融高管们仍坐享巨额薪酬和分红,不用承担经济受损的责任,金融扭曲性扩张对经济的不利影响就可能重现。美国“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在发达国家的全面扩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这种情形的强烈不满。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正经历另一种危机

  与发达国家的财政债务危机不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其中的大国正经历一场资产价格缩水的危机上述两个危机是孪生的。这些国家目前都有着国际收支的顺差,不少还有外国直接投资的顺差,而积累的顺差又通过官方储备形式被投资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政府债券。随着欧美主权债务问题恶化,它们持有的资产价值不断缩水。同时,由于这些国家的货币普遍对美元和欧元升值,国内资产价格用美元或欧元计算就不断上升,于是西方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升值。对于新兴市场国家而言,西方跨国公司的投资就是他们的负债,只不过没有具体偿还的期限而已。这样的资产价值贬损和负债价值上升所带来的国民福利损失,相当于新兴市场国家对于发达国家的补贴。这种新型的不平等关系,无形中削弱着这些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

  要走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低迷的困境,关键并不是西方学者鼓噪的中国等国家应该扩大内需,虽然扩大内需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有重要作用;关键是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包括跨国银行,要将它们在中国等赚取的超额利润拿出一部分,以超额利润税的形式,回馈给自己国家那些抱怨工作被转移至他国致其受损的劳动者。这不仅可以缓解目前的全球经济失衡,也可以改善欧美政府的财政状况,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经济全球化,不至于因为发达国家内部分配的极度不平等所引发的矛盾而中断。

  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在发达国家发生、发酵,意味着新的调整不可避免,而在这个过程中,世界经济将经历痛苦的低速增长阶段。

  (徐明棋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来源文汇报)
经济学家强调:欧盟各国应共同化解欧债危机
奥地利经济研究所主席艾钦格23日表示,当前的欧洲债务危机需要全欧洲共同努力克服,其中希腊应当化解自己一半的债务。

  艾钦格当天在奥地利电视台节目中强调,希腊的债务危机十分严重,“必须坦率地说,我们不得不要为填补这个窟窿拿出一些钱来,这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只有这样,欧洲的这项(拯救)行动才不会有失败之忧”。

  他说,奥地利的纳税人为此要拿出至少12亿欧元,但是这笔钱不能给消费者和企业老板供其花销,而是通过金融交易税的方式进行补偿。

  艾钦格还认为,希腊退出欧元解决不了问题。希腊退出欧元将会导致其货币大幅度贬值,其结果是希腊的债务负担会进一步加重。另一方面,这也会导致欧元升值,这将恶化包括奥地利在内的欧元区各国的出口。

  为此,艾钦格认为,希腊现在必须采取对内贬值的办法,降低工资和养老金。这条路的确艰难,但可能是其摆脱危机的出路。

  他认为,总的来说,欧元是一种“成功的货币”,与其刚问世时相比,它现在确实也在升值。但是目前,这条船上出现了裂缝,这个裂缝就是希腊,所以必须要堵住这个裂缝。

  艾钦格还表示,他并不担心奥地利的大银行会受到这场欧债危机的严重冲击。因为奥地利大银行在东欧地区拥有大量业务,而那里的经济增长远远高于西欧地区。
高福利成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 欧洲人口老龄化加重福利负担
   新世纪以来,欧洲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公共福利支出的负担,某些国家的养老金支出占公共支出的70%,是政府财政赤字的首要因素。
  二战结束后,很多欧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军费支出大幅下降,社会福利制度日益发展。基本福利主要包括免费医疗保健、长期失业救济、高额养老金、悠长假期等。高福利也逐渐成为政党竞争上台的筹码。随着国民福利待遇日渐水涨船高,一些国家开始寅吃卯粮,依赖外债维持财政。


欧债危机持续一年多来,欧洲各国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经济社会矛盾全面爆发。近来,欧洲各主要城市不断爆发各种行游表威活动,抗议政府以财政紧缩措施应对欧债危机。

  专家指出,欧洲多国长期低增长、高支出,改革当前作为公共财政支出主要项目之一的高福利制度才是解决债务危机、恢复经济活力的长远之计。但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然积重难返,公众舆论阻力极大,绝大多数改革将止步于小修小补,大的变革必定举步维艰。

  减赤迫不得已

  二战结束后,很多欧洲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军费支出大幅下降,社会福利制度日益发展。基本福利主要包括免费医疗保健、长期失业救济、高额养老金、悠长假期等。高福利也逐渐成为政党竞争上台的筹码。随着国民福利待遇日渐水涨船高,一些国家开始寅吃卯粮,依赖外债维持财政。

  新世纪以来,欧洲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重公共福利支出的负担,某些国家的养老金支出占公共支出的70%,是政府财政赤字的首要因素。

  联合国数据显示,2010年欧洲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16.5%,远远超出7%的老龄化社会警戒线;1950年欧洲平均每8个人抚养1个老人,2010年平均每4个人抚养1个老人,2050年预计平均每2个人就要抚养1个老人。

  另一方面,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增长放缓,政府债务问题开始暴露,失业率也长期居高不下。2010年,西班牙失业率高达20%,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失业率均超过12%。随着债务危机迅速蔓延,欧洲各国被迫紧缩财政与改革社会福利制度。

  改革荆棘丛生

  然而,欧洲多国政府艰难推动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以来,可谓频频受挫,阻力重重。

  在希腊政府被迫通过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等国政府也纷纷采取公务员减薪裁员、养老金冻结等手段紧缩财政,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各种工罢行游此起彼伏,欧洲社会到处弥漫着不满情绪。

  反思欧洲高福利社会制度数十年发展演变与目前遭遇的困境不难发现,这一制度带来了经济低迷、赤字高涨、税收下降等一系列弊端,过高的、脱离经济发展实际的社会福利制度必然导致经济衰退。

  一些专家提出,欧洲社会福利体系早在欧债危机爆发前就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欧洲的公共投资缺乏合理长远的规划,而财政紧缩仅仅是单一弥补性举措,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眼下这场危机也许可以为改革提供有利契机。

  “开放欧洲”研究所驻布鲁塞尔首席研究员克莱伯提出,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实质是造福下一代,但民众一时难以接受,而政府决策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长远来看,放宽就业条例、鼓励个体创业、减轻私营企业税负等都不失为有效的措施。

  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当前经济停滞和债务危机的双重压力,欧洲社会的高福利不愿向财政平衡妥协,财政赤字又难以维持高福利,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互为因果。在此情况下,要实现社会大变革实属不易,但这又是欧洲走出困境的唯一出路。何去何从,这是摆在欧洲面前的一道难题。新华社记者 缪晓娟 来源浙江日报)
消费大大高于产出
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崇拜西方的高税收高福利政策。还是斯大林那句话,任何一个民族只要停止了社会生产,哪怕只有几个星期,那这个民族也会灭亡。
要在福利与创造价值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点,要怎么选
很简单,那些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有多少是真正创造价值的?现在是一堆懒人吃大锅饭,辛苦的都是法国、德国的产业工人。
三个原因
1 本国拖后腿的太多
2 被MD忽悠地沟里去了
3 小白冒太多
没了实体经济,那些福利都是空中楼阁,
欧洲的问题是,不热爱劳动,还要吃大锅饭
都起来下地干活去
都是大锅饭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