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开国皇帝杀功臣是否必然之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05:20
古代开国皇帝杀功臣是否必然之事


 http://www.gmw.cn 2011-10-29  来源:人民网  

     汉高帝和明太祖,是国史上出身平民而贵为天子的“绝代双骄”,两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最肖的则是对功臣痛下杀手。汉高帝杀韩信,杀彭越,杀黥布,囚樊哙,走卢绾,将汉初分封的异姓王赶尽杀绝——仅余偏处一隅的长沙王吴芮能够善终。这是汉代屠戮功臣的大概,不赘言;唯要说明一点,那就是被杀被逐诸人都有点冤。

    将明与汉试作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明初的屠杀规模,远迈汉代;二是朱元璋的杀人手段,远较刘邦高明。然而,规模大手段高,只是事情的表象。为什么要杀人?杀人能解决什么问题?是不是非杀人不可?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明白屠杀功臣到底具有何种意义,才能从笼罩着杀气的“相斫书”中发现传统政治的真相。不能离事而言理,先简略介绍有关的史事。

    明代以前的君主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宰相协助皇帝处置国事。各个时期,宰相的名称或不相同,人数或不固定,职权也有变化,然作为官僚集团的领袖,作为对君权的制衡力量,宰相制无疑是传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开国初期,残破之余,万事待理,宰相的作用更不可忽视。朱元璋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他刚称号为“吴王”的时候,便设立了左、右相国。此后,直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四人先后拜相。看来,朱元璋对宰相制度并无成见,乐以沿用。

    但是,惟庸这个人或许天生反骨,在相位上毫不安分。据《明史》本传,惟庸于官吏之“生杀黜陟”,有时“不奏径行”;这是专擅行政、司法之权,也许有点过分,但行政、司法本由宰相统领,偶有过分的地方,究竟不算大错。让元璋恼火的,则是他隐瞒不利于己的报告,不让皇帝看到;至于收受贿赂,提拔私人,与此相较还算小过。惟庸终至乎惹上杀身之祸,则因他与仕途受挫的陆仲亨、费聚等人深相结纳,耸使李善长、陈宁、毛骧、李存义、林贤、涂节等文官武将,在国内组成反帝集团,对外则联络蒙古、日本,意图不轨;孰料明太祖“天纵英明”,洞烛其奸,乃先发制人,将“胡党”一网打尽。因牵及此案被杀者共计三万余人,其中,封侯者二十余人,五品以上大员不胜其数,为两千年君主制史上罕见的“大清洗”。此即正史所叙“胡惟庸案”。





http://history.gmw.cn/2011-10/29/content_2873275.htm古代开国皇帝杀功臣是否必然之事


 http://www.gmw.cn 2011-10-29  来源:人民网  

     汉高帝和明太祖,是国史上出身平民而贵为天子的“绝代双骄”,两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最肖的则是对功臣痛下杀手。汉高帝杀韩信,杀彭越,杀黥布,囚樊哙,走卢绾,将汉初分封的异姓王赶尽杀绝——仅余偏处一隅的长沙王吴芮能够善终。这是汉代屠戮功臣的大概,不赘言;唯要说明一点,那就是被杀被逐诸人都有点冤。

    将明与汉试作比较,有两点不同:一是明初的屠杀规模,远迈汉代;二是朱元璋的杀人手段,远较刘邦高明。然而,规模大手段高,只是事情的表象。为什么要杀人?杀人能解决什么问题?是不是非杀人不可?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明白屠杀功臣到底具有何种意义,才能从笼罩着杀气的“相斫书”中发现传统政治的真相。不能离事而言理,先简略介绍有关的史事。

    明代以前的君主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宰相协助皇帝处置国事。各个时期,宰相的名称或不相同,人数或不固定,职权也有变化,然作为官僚集团的领袖,作为对君权的制衡力量,宰相制无疑是传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开国初期,残破之余,万事待理,宰相的作用更不可忽视。朱元璋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因此,早在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他刚称号为“吴王”的时候,便设立了左、右相国。此后,直到明洪武十三年(1380),李善长、徐达、汪广洋和胡惟庸四人先后拜相。看来,朱元璋对宰相制度并无成见,乐以沿用。

    但是,惟庸这个人或许天生反骨,在相位上毫不安分。据《明史》本传,惟庸于官吏之“生杀黜陟”,有时“不奏径行”;这是专擅行政、司法之权,也许有点过分,但行政、司法本由宰相统领,偶有过分的地方,究竟不算大错。让元璋恼火的,则是他隐瞒不利于己的报告,不让皇帝看到;至于收受贿赂,提拔私人,与此相较还算小过。惟庸终至乎惹上杀身之祸,则因他与仕途受挫的陆仲亨、费聚等人深相结纳,耸使李善长、陈宁、毛骧、李存义、林贤、涂节等文官武将,在国内组成反帝集团,对外则联络蒙古、日本,意图不轨;孰料明太祖“天纵英明”,洞烛其奸,乃先发制人,将“胡党”一网打尽。因牵及此案被杀者共计三万余人,其中,封侯者二十余人,五品以上大员不胜其数,为两千年君主制史上罕见的“大清洗”。此即正史所叙“胡惟庸案”。





http://history.gmw.cn/2011-10/29/content_2873275.htm
  然而,掩卷而思,不能无疑。刘基(伯温)暴毙于洪武八年,《明史》说是惟庸下毒;而惟庸被诛已在四年之后。此事可疑,但且按下不表,先说更可疑的。惟庸投奔元璋麾下在至元十五年,拜相在洪武三年,擅权始于洪武六年(右相汪广洋被黜,惟庸成为“独相”),至其被诛则已在六年之后。如此,若说元璋不知惟庸是个“奸臣”,难以置信。因为,朱元璋不可能花20年的时间才认清惟庸的真面目。否则,元璋哪有资格开创一个时代?那么,此处亦可疑。更令人起疑的是,惟庸于洪武十二年被逮入狱,罪名并不是谋反,而是因为刑事案件(怒杀家仆)和行政上的误(将罪妇分配给文臣为妾)。蹊跷的是,入狱后,突然有人出来指控他谋反,惟庸遂以此论死。更有意思的是,直到砍了他的头,也还是“反状犹未尽露”。要等到10年之后,因审讯其他罪案,有了意外收获,才得以“大著”他的“逆谋”,才开始执行连带的清洗。试问,如此重大的案件,是不是办得太具戏剧色彩了?莫非现实中的帝王将相,真跟戏台上的生旦净丑一样,唱的是“同一首歌”?

    为什么杀人、杀人解决什么问题,吾人或可从容作答。但是,杀功臣是否必然之事,容有疑惑。愚虑有得,试为进一解,其词曰:在君主制下,特别是在开国之君出身平民,全无体制惯性思维亦不借旧体制丝毫助力,一心只要推倒旧君,自我作古,不恤其他的情况下,兔死狗烹是必然之理。此不取决于杀人者之品性,而是环境逼使他非如此不可。这是人的天性。

    读史有疑,不能不再三思。凡为开创之主(或曰凡能集合一批人干大事业的人),理应具有一种特别的才能,那就是能够最迅速最透彻发现人性的弱点;还应有一种与之相辅的高明手段,那就是最大限度利用人性的弱点。曹操有两句名言,一句是“举才,勿拘于品行”,说的是,不求你品行不污、天性无缺,不怕你好名、贪利、沉迷于醇酒妇人,只要你有济物应世的本事,我就敢用,我就不愁找不到用你的方法。第二句是,“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这个“御之”之“道”,没什么玄虚,不过是用人方法,亦即前述之高明手段。譬如,好名的轻利,重利则不恤于名,敢作风流鬼的也不怕马革裹尸还,那么,分别委诸讽谏、征税和治军之事,或能大收其效。至于好名太过,乃至苛责帝王;搜括务尽,以致戕害民生;攻取战胜后纵兵淫掠,不免有损于军纪,这都不算大问题。因为,“吾任天下之智、力”,意谓解释、裁判与赏罚之权——三者是权力的最高级形式——尽在掌握,只须折冲权衡,损有余,补不足,就没有办不妥的事,搞不定的人。因此,可以说,观察人性的弱点,可谓“知人”;利用人性的弱点,堪称“善任”。斯二者,元璋无疑兼有之。元璋既能欣赏惟庸的便给任事之才,也必察觉他专宠恃才的弱点。但是,用他干什么,用他到什么时候,这才真正体现元璋的手段。
国家草创,外患略尽,而内忧方起。试想,与元璋一起打天下的人,自觉彼此出身差不多,才能差不多,付出的血汗也差不多,从前呼兄道弟,好不亲热,转眼之间,你是九五之尊,我却要北面称臣,触景生情,百感交并,心内自会生出几句不堪也不敢向外人道的说话。话憋久了,就会病;病重了,就成狂;狂不可遏,则觊觎帝座之心油然生矣。这套逻辑不一定对每个功臣都产生效力,但只要有一个人这样想,元璋就会感觉不踏实。怎么让这个人自己蹦出来呢?此题极难解,或曰无解。因为,若不公然反叛,谁也找不出这个人。难道等这个人主动现身再对付他?然而一旦这个人明昭大号起而造反,元璋大半已经对付不了他。于是,为了不致出现被动局面,只好“有杀错,冇放过”,元璋不得不假定所有功臣都要篡位。但是,也不能对着功臣簿一通乱杀,要讲次序;讲次序,自然先杀“名列前茅”的。刘基与徐达,一文一武,功勋卓著,名次最前,杀之必不谬。只是,这两人根正苗红,只要其人不首先造反,绝不可能找到理由杀他们。怎么办?借刀杀人。

    且读《明史》。惟庸尝诱使徐达家人福寿诬告徐达,孰知福寿不吃他这一套,反而举报他。中伤元勋,是多么严重的事情,但书上说徐达知而“不问”,元璋亦未对此表态,遂不了了之。洪武八年,刘基病,惟庸请了医生去看他,刘基遵嘱服药,旋即暴毙。也不见元璋追究,惟庸照样做宰相。这算借刀杀人么?惜不能起元璋于地下问他的口供。然徐、刘经此一遭,一废一死,俱不足以威胁帝座,可以说,以惟庸为刀震慑甚而杀害功臣的客观效果达到了。首功既不足为患,接下来要铲除的就是其他功臣。只是打击面太大,单靠惟庸去联系家丁、配制毒药,效率不高,能用的招就只有以点带面,大兴冤狱了。这也是借刀杀人。不过与前有别的是,这一回用完刀,得把它熔了;套用今语,可说惟庸过了保质期。于是,“胡惟庸案”发生了。当然,功臣如草荠,一拨割不干净。12年后,元璋抓着凉国公蓝玉的毛病,借题发挥,再办一回大案,牵连入案者,“族诛万五千人”。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回过头,再问为什么杀人、杀人解决什么问题,吾人或可从容作答。但是,杀功臣是否必然之事,容有疑惑。愚虑有得,试为进一解,其词曰:在君主制下,特别是在开国之君出身平民,全无体制惯性思维亦不借旧体制丝毫助力,一心只要推倒旧君,自我作古,不恤其他的情况下,兔死狗烹是必然之理。此不取决于杀人者之品性,而是环境逼使他非如此不可。这是人的天性。

    天命之谓性,无善无恶,不必也不能用后天的道德条例去评价。若仅作为读史者,仅作为戏院的观众,益智开心以外,似毋庸牵动别样的情绪。痛恨他,怜惜他,为之哭笑,为之赞詈,都只应了那句俗谚: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不疯不傻,老实做人,这才是吾人的王道。

    摘自《被利益集团拖垮的王朝》,王家声等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起码刘秀和赵匡胤不杀
话说刘邦也就是干掉了能力最大威胁最大的一等功臣,对大量的功臣都还行,后来的定国安邦还是靠着那帮跟着一起打天下的人。
李渊 只杀了刘文静
李世民虽然不是开国的,不过对跟着自己的人也是很不错的。
逆光 发表于 2011-10-30 19:29
话说刘邦也就是干掉了能力最大威胁最大的一等功臣,对大量的功臣都还行,后来的定国安邦还是靠着那帮跟着一 ...
对他威胁大的就韩信一个吧
历史上真正杀开国功臣的皇帝也就是汉明两朝。(如果不算本朝的话{:soso_e127:},偏偏本朝太祖也和刘朱一样的平民出身,历史何其相似)
老毛杀了那个功臣?难道正常的权力路线斗争而引起的撤职下野降职就是杀功臣,那么历朝历代包括现在简直是血流成何。
老毛杀了那个功臣?难道正常的权力路线斗争而引起的撤职下野降职就是杀功臣,那么历朝历代包括现在简直是血 ...
pDH,LSQ,LB都死了
下台下野撤职降职之后死亡就是被杀啊,神马逻辑。
难道这些人永远不会死。
作为一个平民一级级打怪升级到顶端的皇帝,最惧怕的就是危及皇权,我就是这么起家的,那么是非常担心被同样手段推翻。这个心态是很必然的。例子很多,近代也有,可以自己联想。所以重八同志对相权是有意见的,明朝那些事儿 对重八同志大屠杀的评价还是比较合理的。重八同志也是个任劳任怨,凡事亲力亲为,加上小时候要过饭,当过和尚,挨过打,所以在制度上很有偏向性。一篮子包了的重八同志是不喜欢相权的,让胡惟庸嚣张,就是为了一次踩死。最后把李善长都坑进去了。哎。。

下雨 发表于 2011-12-13 23:55
作为一个平民一级级打怪升级到顶端的皇帝,最惧怕的就是危及皇权,我就是这么起家的,那么是非常担心被同样 ...


主要是他大儿子死的早,他孙子继位镇不住那些靠军功打天下的人。

君弱臣强,下场迟早是让架空。所以干脆杀完了事。问题是他下面大臣杀完了,他儿子也不弱

所以说皇帝这位置没点能力去坐,死的不要太快
下雨 发表于 2011-12-13 23:55
作为一个平民一级级打怪升级到顶端的皇帝,最惧怕的就是危及皇权,我就是这么起家的,那么是非常担心被同样 ...


主要是他大儿子死的早,他孙子继位镇不住那些靠军功打天下的人。

君弱臣强,下场迟早是让架空。所以干脆杀完了事。问题是他下面大臣杀完了,他儿子也不弱

所以说皇帝这位置没点能力去坐,死的不要太快
lgyjcx 发表于 2011-12-13 19:52
pDH,LSQ,LB都死了
历代杀功臣主要是为下一代接班人考虑,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说老毛杀说不通,他为谁杀?为江青?他下过结论,不可能当中央领导,为华国锋?也说不过去,时间上对不起

所以说这个说法太偏颇
历代杀功臣主要是为下一代接班人考虑,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说老毛杀说不通,他为谁杀?为江青?他下 ...
可认说都没按照太祖的思想办事,从思想上同太祖出现问题,不管是对是错,不是因为继承人
历代杀功臣主要是为下一代接班人考虑,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说老毛杀说不通,他为谁杀?为江青?他下 ...
以上几个人虽然都有各自情况,但都有太祖参与,百年后,史书上也会写到开国功臣未得善终
下台下野撤职降职之后死亡就是被杀啊,神马逻辑。
难道这些人永远不会死。
不让他们下台,他们会被整,但是不会被整死
岳麓惊行 发表于 2011-10-30 17:28
起码刘秀和赵匡胤不杀
刘秀是得罪不起这批功臣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就没必要杀了

贵族出身的皇帝做事有底线,有些事就是做不出来

继承人弱的皇帝,对功臣提防心理更重一点。李渊的儿子无论李建成和李世民,都是镇得住的主,不怕功臣翻毛腔。李治不太行,李世民临死前就搞了徐茂功一把
swsky 发表于 2011-12-15 21:49
主要是他大儿子死的早,他孙子继位镇不住那些靠军功打天下的人。

君弱臣强,下场迟早是让架空。所以 ...
朱标如果活到朱元璋之后,明朝的情况就大变了。他的性格有点像朱高炽,比较宽厚而又威望,兄弟们对其都比较信服。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1-12-17 17:25
朱标如果活到朱元璋之后,明朝的情况就大变了。他的性格有点像朱高炽,比较宽厚而又威望,兄弟们对其都比 ...
是,以他的性格,他可能不会去着急削藩,导致皇族内部矛盾激化

而且朱棣要造反可能更难,毕竟2兄弟平辈,要造反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开国皇帝大规模屠杀功臣才是特例,只有朱元璋是这样。我们一个一个朝代的数:西汉:刘邦只是杀了韩、彭、英布,这些只有韩信算是功臣,另外两个都是投靠过来的诸侯,韩信自己的很多作为很难让刘邦放心,就是说他有威胁而又不可预测。在沛县随刘邦起义的功臣大把,基本都没事;东汉:刘秀对功臣就不又说了;两晋不算;隋:杨坚没杀过谁;唐,李渊、李世民对功臣如何?宋:赵匡胤和平的杯酒释兵权;元:不说了;明:就是朱元璋这个特例了;清:舒尔哈齐、豪格之死是皇族内斗;我朝:彭、刘、林的结局是政治路线斗争的结果,与功臣无关,十大元帅,八个都是善终,而且文革时都是反对老毛的。
所以说,历史不能凭印象。
swsky 发表于 2011-12-15 21:49
主要是他大儿子死的早,他孙子继位镇不住那些靠军功打天下的人。

君弱臣强,下场迟早是让架空。所以 ...
不算早把 除了蓝玉的案子在朱标死后 其他主要的都是在朱标尚在之时
朱棣对手下弟兄们还是厚道的吧。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1-12-17 17:23
刘秀是得罪不起这批功臣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就没必要杀了
老二有些多虑了 小九能搞掉长孙无忌 说明还是有手段的
杀人者都心里畏惧被杀者!
很多事情,脱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取讨论就是胡扯。。
只说皇帝如何如何,不管不顾当时的情势,还有那些被杀的人的言行,是不行的
铁血167 发表于 2012-1-10 17:19
只说皇帝如何如何,不管不顾当时的情势,还有那些被杀的人的言行,是不行的
带头的可能是不得不杀 但是像朱88那样一杀就诛连数万的 确实没必要

詹徽和蓝玉的故事 简直可以说是旷古奇闻
洪武应该心理极变态,杀人比砍瓜切菜都容易,搞的孙子都没人保。永乐杀政敌,宫女更变态。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1-12-17 17:23
刘秀是得罪不起这批功臣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就没必要杀了
刘邦刘秀,都不怎么杀自己起家班底乡亲故里,枝附叶连。刘邦杀的基本都是后期加入的家伙。
凌云茶 发表于 2012-1-10 19:11
刘邦刘秀,都不怎么杀自己起家班底乡亲故里,枝附叶连。刘邦杀的基本都是后期加入的家伙。
一般造反,起家的大部分的官爵往往没有后来加入的人高。这也正常,起家的人都是从无到有,到了一定阶段了,其他已经有一定势力的人看这伙人前途可靠,便带着自己的势力加入进来,当然要给予更大的甜头。但是后加入者和皇帝的感情又没有一起起家的人身后,权位反而高,皇帝当然不满意。
汉朝所谓杀功臣,主要是汉朝继承秦的中央集权制,引起了指望分封,开历史倒车的权臣的不满。这属于改革时期的路线斗争。
真说杀功臣,好像只有朱元璋一家。
swsky 发表于 2011-12-15 21:52
历代杀功臣主要是为下一代接班人考虑,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说老毛杀说不通,他为谁杀?为江青?他下 ...
古代君王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继续统治  
而老毛想的更多是革命路线(他本人的思想呗) 或者说直白点就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59年庐山的时候我感觉对老毛触动最深的就是黄周几个人议论他类似于斯大林晚年之类的话 结果一竿子这几个全扫爬下。。。
韩信不是刘帮杀的。
韩信是自己造反找死。
刘三是地皮出身,做事不如朱重八那么绝。
明初杀的太多,杀得都,没有人能保自己的孙子,悲哀
朱重八毕竟格局不高,也就是那个样子了
一想到他那个想把整个社会都静止、定格下来的壮举
此君真乃华夏一朵奇葩
主要是明太祖变态呀。
不过于谦、张居正也不得善终,明朝是有问题。
平民造反起家的君臣,你是地痞我是流氓,背景谁也不比谁好到哪里去,以前可能皇帝还是靠大臣的接济才能过生活,起家时叫你一声大哥,也就是看你有些小聪明,岁数大,见识可能也多些,实力也就大那么一丁点。打完天下老大是君,自己是臣,老大觉得不正常,自己觉得也不正常,所以老大不放心。

家族式的造反以前有一定的阶级基础,老大就是老大,小弟就是小弟,有些几辈人都是人家小弟, 起家之前就得靠老大发工资。打完天下老大是君,自己是臣,老大觉得很正常,自己觉得更正常,所以老大放心。{:soso_e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