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官员透露李登辉访美秘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6:25
白宫官员透露李登辉访美秘辛

--------------------------------------------------------------------------------

● 陈有为 (华盛顿)

  李登辉1995年6月的访美之行已经过去八年了。这个曾给中美台三边关系带来巨大冲击,使台湾海峡陷入一场空前严重危机的事件,究竟是如何缘起,如何发展演变的,中美台三方在这个事件中究竟如何相互应因制约,其中有何内幕秘辛 ?迄今为止,无论北京、台北或华盛顿,都未向世人透露过有关内幕真相的任何官方材料。

  但华盛顿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即将在6月推出的一本专著,《天安门事件后的中美关系》(Beyond Tiananmen :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一书,以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情况,向人们展露了中美关系的曲折变化。

  此书厚达442页,另附88页注释,其中有一章专门描述李登辉访美事件的风波。

  作者苏葆立(Robert L. Suettinger) 曾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奥格森伯格的门生。他在克林顿总统任内担任过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NSC) 的亚洲事务局主任,先后在美国务院、国家情报委员会、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政府部门与著名智库任职,长期从事有关中国与亚洲事务的研究分析工作。

  1999年底苏曾应邀在笔者主持的华府中国论坛研讨会上,讲析克林顿所提的中美战略伙伴关系。不久前,他将其新著的书稿清样交笔者先睹为快。由于李登辉访美一事正好发生在苏葆立1994-97年白宫任职期间,他是以亲身参与者的身份对事件来龙去脉进行描述的。


利用美国会亲台势力闯关


  在披露白宫决策过程之前,作者以不少笔墨对李登辉康奈尔大学之行的背景情况作了铺叙和分析:

  一、李登辉1991年继任台湾总统之后,为了使台湾与中国分离而加紧推行务实外交,力图开拓国际空间,拉拢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以访美之行作为突破口。

  二、中美关系当时在人权(国务院刚发表人权问题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进行强烈抨击)、贸易赤字、知识产权、市场准入以及武器扩散(北京正在考虑对伊朗提供核反应堆) 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矛盾,难以解决,美国朝野对中国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

  三、1994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之后,共和党在参众两院赢得空前胜利,占据多数议席。亲台资深议员金里奇与吉尔曼分别担任参院外委会和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的要职。

  他们先声夺人,大刮亲台风,力图在台湾问题上对总统施加压力,借李登辉访美提升美台关系,因而形成国会与白宫,民主与共和两党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克林顿处于招架之势。

  这种情况使李登辉有机可乘,借助于亲台议员推动他访美一事,给中美关系打入一个楔子,拉近台美关系和抬高台湾的国际地位。

  美国新一届国会几乎从一开始就掀起关于美国对台政策的争论,对克林顿继承历届美国政府所执行的对华对台政策进行挑战。1995年1月12日,吉尔曼举行听证会,鼓吹让李登辉来访作为改善美台关系的重要步骤。2月2日,参议院议长金里奇支持李登辉访美,主张台湾有权实行自决和参加联合国。

  3月6日,阿拉斯加州选出的参议员穆考斯基与35名众议员提出两院联合决议草案,要求总统欢迎李登辉参加康奈尔大学校友集会。

  3月15日,参议员赫尔姆斯写信给克林顿表示,让李登辉访美一举的合法性已包含在美国法律之中,不相信李的一次周末来访会使中美关系陷于停顿。

  到了5月初,形势更为紧迫,众院以396-0票压倒多数通过穆考斯基提案。参院的票数为97-1。

  在这以前,托利契里等十名众议员提出一项对“台湾关系法” 进行修正的提案,要求允许台湾民选的政府官员能够访问美国。

  苏葆立在书中认为,如果这样的立法提案得以通过,即使总统加以否决,国会也会推翻总统的决定。当笔者问他双方较劲的可能前景时,苏表示,克林顿本人很不愿意对国会使用否决权,而且当时情况下,如果加以否决也会被国会推翻。克林顿要再次否决必须得到参院三分之一以上票数的支持,他对此并无把握。

  如果最后议案成为立法,那将等于让国会从总统手里夺走对台政策的决策主导权力,克林顿力求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苏葆立写道:“洛德(助理国务卿) ,魏德曼(副助卿帮办) ,陆士达 (NSC亚洲事务局高级主任,苏顶头上司) 为了应付国会的沉重压力”,纷纷与议员助手交谈,对他们解释让李来访会对中美关系产生的严重影响后果。

  与此同时, 美方人员在北京与中方接触中也“ 获得强烈信息,觉察到中国对李的访问十分焦虑”;“即使我们告诉他们让李来访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根本变化,但这等于说给聋子听。”

  在此情况下,陆士达设想一个方案,让李登辉在出访中打一场高尔夫球作为安抚。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则设想一个对案,让江泽民来美国访问,以平息对李登辉访问的愤慨。

苏葆立说,克林顿也就台湾问题与一些中间派人士如维州参议员罗布进行交谈,征求意见。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的倾向是,觉得过去限制美台官方接触的老皇历似乎该变一变了,他的主要关切是,不要让李登辉访问的问题“ 完全被国会所主导”。


白宫政策转向开绿灯


  这年5月17日早晨,莱克、克里斯托弗国务卿,佩利国防部长共进早餐,试图寻求某种既能允许李来访又能减少对中美关系冲击的办法。他们决定由国安会起草一个“行动备忘录”(Action Memo)给总统。

  当时陆士达正在亚洲访问,因此由苏葆立执笔起草了两个备忘录。第一个不让李来美,第二个则是设法与台湾北京进行幕后交涉,安排一个可以过得去的访问。

  苏葆立说:“第二天早上,我被叫到白宫西翼的莱克办公室里去讨论Memo 。当时只有莱克,我,伯格(副安全事务助理)和莱克的的助手在场。莱克说他已经和克卿、佩利商量过这件事情,要我把Memo两个方案的次序倒换一下,对同意发签证的选择优先考虑”。

  然而,“当时伯格强烈反对给签证,他尽皱眉头,觉得这个决定是错的” 。但莱克再次作出决定,苏葆立建议给Memo加一个附件,估计北京可能作出那些反应。莱克同意了。

“5月19日,下午,这个Memo 上呈总统,他很快批准了。中午白宫新闻秘书向媒体透露,签证的问题正在考虑中 ”。当天傍晚,台湾记者已经获悉全部情况。

  于是,莱克和副国务卿塔诺夫约见中国大使李道豫,把美方决定告诉他。魏德曼和苏葆立则召见台湾代表鲁肇中,让他明白这是私人性质的访问,不要有记者团随行,机场不搞欢迎仪式,不与美国官员会见,不搞政治集会,不在美国其他城市作长时间的停留。鲁微笑表示要进行“充分合作和沟通 ”。

  5月22日,国务院正式向媒体公布这个消息,强调这纯粹是私人访问,不包含政治内容,因此符合美国原来只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的规定。 (上)白宫官员透露李登辉访美秘辛

--------------------------------------------------------------------------------

● 陈有为 (华盛顿)

  李登辉1995年6月的访美之行已经过去八年了。这个曾给中美台三边关系带来巨大冲击,使台湾海峡陷入一场空前严重危机的事件,究竟是如何缘起,如何发展演变的,中美台三方在这个事件中究竟如何相互应因制约,其中有何内幕秘辛 ?迄今为止,无论北京、台北或华盛顿,都未向世人透露过有关内幕真相的任何官方材料。

  但华盛顿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即将在6月推出的一本专著,《天安门事件后的中美关系》(Beyond Tiananmen : The Politics of US-China Relations, 1989-2000) 一书,以很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情况,向人们展露了中美关系的曲折变化。

  此书厚达442页,另附88页注释,其中有一章专门描述李登辉访美事件的风波。

  作者苏葆立(Robert L. Suettinger) 曾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奥格森伯格的门生。他在克林顿总统任内担任过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NSC) 的亚洲事务局主任,先后在美国务院、国家情报委员会、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政府部门与著名智库任职,长期从事有关中国与亚洲事务的研究分析工作。

  1999年底苏曾应邀在笔者主持的华府中国论坛研讨会上,讲析克林顿所提的中美战略伙伴关系。不久前,他将其新著的书稿清样交笔者先睹为快。由于李登辉访美一事正好发生在苏葆立1994-97年白宫任职期间,他是以亲身参与者的身份对事件来龙去脉进行描述的。


利用美国会亲台势力闯关


  在披露白宫决策过程之前,作者以不少笔墨对李登辉康奈尔大学之行的背景情况作了铺叙和分析:

  一、李登辉1991年继任台湾总统之后,为了使台湾与中国分离而加紧推行务实外交,力图开拓国际空间,拉拢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以访美之行作为突破口。

  二、中美关系当时在人权(国务院刚发表人权问题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进行强烈抨击)、贸易赤字、知识产权、市场准入以及武器扩散(北京正在考虑对伊朗提供核反应堆) 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矛盾,难以解决,美国朝野对中国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

  三、1994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之后,共和党在参众两院赢得空前胜利,占据多数议席。亲台资深议员金里奇与吉尔曼分别担任参院外委会和众院国际关系委员会主席的要职。

  他们先声夺人,大刮亲台风,力图在台湾问题上对总统施加压力,借李登辉访美提升美台关系,因而形成国会与白宫,民主与共和两党之间激烈的权力斗争,克林顿处于招架之势。

  这种情况使李登辉有机可乘,借助于亲台议员推动他访美一事,给中美关系打入一个楔子,拉近台美关系和抬高台湾的国际地位。

  美国新一届国会几乎从一开始就掀起关于美国对台政策的争论,对克林顿继承历届美国政府所执行的对华对台政策进行挑战。1995年1月12日,吉尔曼举行听证会,鼓吹让李登辉来访作为改善美台关系的重要步骤。2月2日,参议院议长金里奇支持李登辉访美,主张台湾有权实行自决和参加联合国。

  3月6日,阿拉斯加州选出的参议员穆考斯基与35名众议员提出两院联合决议草案,要求总统欢迎李登辉参加康奈尔大学校友集会。

  3月15日,参议员赫尔姆斯写信给克林顿表示,让李登辉访美一举的合法性已包含在美国法律之中,不相信李的一次周末来访会使中美关系陷于停顿。

  到了5月初,形势更为紧迫,众院以396-0票压倒多数通过穆考斯基提案。参院的票数为97-1。

  在这以前,托利契里等十名众议员提出一项对“台湾关系法” 进行修正的提案,要求允许台湾民选的政府官员能够访问美国。

  苏葆立在书中认为,如果这样的立法提案得以通过,即使总统加以否决,国会也会推翻总统的决定。当笔者问他双方较劲的可能前景时,苏表示,克林顿本人很不愿意对国会使用否决权,而且当时情况下,如果加以否决也会被国会推翻。克林顿要再次否决必须得到参院三分之一以上票数的支持,他对此并无把握。

  如果最后议案成为立法,那将等于让国会从总统手里夺走对台政策的决策主导权力,克林顿力求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苏葆立写道:“洛德(助理国务卿) ,魏德曼(副助卿帮办) ,陆士达 (NSC亚洲事务局高级主任,苏顶头上司) 为了应付国会的沉重压力”,纷纷与议员助手交谈,对他们解释让李来访会对中美关系产生的严重影响后果。

  与此同时, 美方人员在北京与中方接触中也“ 获得强烈信息,觉察到中国对李的访问十分焦虑”;“即使我们告诉他们让李来访并不意味着中美关系的根本变化,但这等于说给聋子听。”

  在此情况下,陆士达设想一个方案,让李登辉在出访中打一场高尔夫球作为安抚。美国驻华大使芮效俭则设想一个对案,让江泽民来美国访问,以平息对李登辉访问的愤慨。

苏葆立说,克林顿也就台湾问题与一些中间派人士如维州参议员罗布进行交谈,征求意见。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的倾向是,觉得过去限制美台官方接触的老皇历似乎该变一变了,他的主要关切是,不要让李登辉访问的问题“ 完全被国会所主导”。


白宫政策转向开绿灯


  这年5月17日早晨,莱克、克里斯托弗国务卿,佩利国防部长共进早餐,试图寻求某种既能允许李来访又能减少对中美关系冲击的办法。他们决定由国安会起草一个“行动备忘录”(Action Memo)给总统。

  当时陆士达正在亚洲访问,因此由苏葆立执笔起草了两个备忘录。第一个不让李来美,第二个则是设法与台湾北京进行幕后交涉,安排一个可以过得去的访问。

  苏葆立说:“第二天早上,我被叫到白宫西翼的莱克办公室里去讨论Memo 。当时只有莱克,我,伯格(副安全事务助理)和莱克的的助手在场。莱克说他已经和克卿、佩利商量过这件事情,要我把Memo两个方案的次序倒换一下,对同意发签证的选择优先考虑”。

  然而,“当时伯格强烈反对给签证,他尽皱眉头,觉得这个决定是错的” 。但莱克再次作出决定,苏葆立建议给Memo加一个附件,估计北京可能作出那些反应。莱克同意了。

“5月19日,下午,这个Memo 上呈总统,他很快批准了。中午白宫新闻秘书向媒体透露,签证的问题正在考虑中 ”。当天傍晚,台湾记者已经获悉全部情况。

  于是,莱克和副国务卿塔诺夫约见中国大使李道豫,把美方决定告诉他。魏德曼和苏葆立则召见台湾代表鲁肇中,让他明白这是私人性质的访问,不要有记者团随行,机场不搞欢迎仪式,不与美国官员会见,不搞政治集会,不在美国其他城市作长时间的停留。鲁微笑表示要进行“充分合作和沟通 ”。

  5月22日,国务院正式向媒体公布这个消息,强调这纯粹是私人访问,不包含政治内容,因此符合美国原来只和台湾保持非官方关系的规定。 (上)
亡我之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