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工程(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58:56
探秘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工程(图)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7日   科技日报
科研人员在广东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装配大厅内紧张作业(10月21日摄)。
  由中美两国科学家共同主导建设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在有序稳步推进、加紧建设中。自2006年以来,来自中、美、俄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39个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汇聚大亚湾,拉开中微子探测器实验装置的建设大幕。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建在深达百米的岩石地下,仅隧道就全长3100米,8个探测器放置在三个地下实验大厅中,每个中微子探测器为直径5米、高5米、装满透明液体闪烁体的圆柱体,当捕捉到中微子时,液体闪烁体将发出微弱的闪光,安装在探测器内表的高灵敏度光电倍增管放大并记录这些闪光。目前,已安装就位的中微子探测器已经探测到来自大亚湾核电站反应堆群的中微子。
  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摄



http://tech.sina.com.cn/d/2011-10-27/16256239948.shtml

探秘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工程(图)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0月27日   科技日报
科研人员在广东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装配大厅内紧张作业(10月21日摄)。
  由中美两国科学家共同主导建设的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在有序稳步推进、加紧建设中。自2006年以来,来自中、美、俄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39个研究机构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汇聚大亚湾,拉开中微子探测器实验装置的建设大幕。
  大亚湾中微子实验装置建在深达百米的岩石地下,仅隧道就全长3100米,8个探测器放置在三个地下实验大厅中,每个中微子探测器为直径5米、高5米、装满透明液体闪烁体的圆柱体,当捕捉到中微子时,液体闪烁体将发出微弱的闪光,安装在探测器内表的高灵敏度光电倍增管放大并记录这些闪光。目前,已安装就位的中微子探测器已经探测到来自大亚湾核电站反应堆群的中微子。
  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摄



http://tech.sina.com.cn/d/2011-10-27/16256239948.shtml

这事情这么些年来,就不大受人关注,你倒给翻出来了,呵呵。
然后就发现2012要到了
这是干嘛的?
学术一点,这是测轻子分支的PMNS混合矩阵的\theta_{13}的。
大家应该知道的,这是(据我所知)中国现代大科学项目中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世界第一的,从设计指标上来说
2011-10-28 11:53 上传


科研人员在广东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站装配大厅内紧张作业

新华网深圳10月27日电(记者乌梦达)2011年10月,前后历时8年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初步建成,开始了它寻找神秘中微子的科学探索

正是因为一群离核反应堆360米、在100米地下工作了8年的科学家的努力,一个让世界等待了8年的答案即将被揭开。

“这个项目已经让世界等待了8年”

对普通公众而言,只在《2012》这样的科幻电影里听说过充当“灾难制造者”的中微子。“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微子,太阳不会发光,不会有比氢更复杂的原子,因此也不会有地球、人类。”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工程副经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俊说,中微子不仅在微观世界最基本的规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与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有关,例如宇宙中反物质消失很可能由中微子造成。

因此,在当代物理学研究中,中微子是当之无愧的热点和焦点之一,从1988年开始,先后有6位科学家因为中微子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对中微子研究每一次进展都完善乃至颠覆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

但中微子质量非常微小,几乎不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极难被探测,同时还能通过振荡相互转化。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项目工程负责人王贻芳表示,他们要做的就是揭开中微子最后一个未被破解的振荡模式。“其数值的大小决定了未来中微子物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很多中微子研究项目都需要等待这一结果才能继续进行。”王贻芳说。
中国,广东,深圳,大亚湾,是最好的完成地点。

王贻芳表示,为了验证中微子最后一种振荡模式,国际上曾先后提出了8个实验方案,而我国科学家提出的大亚湾实验方案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和设计,得到了国际科学界广泛支持。甚至,美国能源部放弃了支持本国的两个实验方案,转而支持美国科学家加入大亚湾实验的合作,向这一项目提供了价值8000万元人民币的设备支持。这是美国能源部在海外投资力度第二大的项目,仅次于欧洲核子中心。

2011年8月15日,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内地下100米深、距反应堆仅360米的实验大厅内,两个中微子探测器已经探测到来自核电站反应堆群的中微子。这标志着大亚湾国际合作组对中微子第三种振荡模式的测量迈出了第一步。为了这一步,200多位科学工作者付出了8年。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1_10/28/10229416_1.shtml
振奋呢!加油!
huor 发表于 2011-10-28 10:50
学术一点,这是测轻子分支的PMNS混合矩阵的\theta_{13}的。
大家应该知道的,这是(据我所知)中国现代大科 ...
ckm的轻子版本?
huor 发表于 2011-10-28 10:50
学术一点,这是测轻子分支的PMNS混合矩阵的\theta_{13}的。
大家应该知道的,这是(据我所知)中国现代大科 ...
谢指点,百度之后仍不懂。是纯基础科学研究的是么?
QGP 发表于 2011-10-28 13:16
ckm的轻子版本?
没错+字数补丁
也许有助于解释宇宙为什么正反物质不对称
新华网上有更详细的。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1-10/28/c_122208732.htm
革命尚未成功,我们仍需努力
中国物理学最大发现

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3月13日来源: 中国科技网作者: 张梦然




  3月8日,我国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宣布,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鉴于这一结果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连日来,大量国外科学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及评论。

    就在中方消息发布及论文公开当天,英国《自然》杂志在线版以《对中微子震荡的创纪录式精密测量》为题,介绍了实验相关的详细情况。文章称:“幽灵般的亚原子中微子,从一个形态转化为另一个形态——即中微子振荡的几率,这个曾经可望而不可及的参数,现已被首次精确地测量。”

    文章援引美国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人员、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和业务经理威廉·爱德华兹的话称:“这是一个莫大的惊喜。”同样来自该实验室的合作发言人陆锦彪(音)表示:“现在知道它(θ13)非零,我们可以继续向前走,以找寻CP破坏。”

    同在3月8日,美国《科学》杂志在线版“科学此刻”栏目发表文章《中国物理学家揭露中微子测量的关键》。在开篇中将中微子比喻成“难以捉摸的、亚原子世界的变色龙”。文章评价:“此次成果完成了一幅中微子的概念图。”并称“这为‘中微子与反中微子行为间不对称’的实验铺平了道路。其将可以解释为何现在的宇宙中有如此多的物质,却只有那么一丁点儿的反物质这一问题”。

    该文章明确指出:“θ13非零的事实,将使中微子物理学界在未来10年左右收获丰厚。”而参与大亚湾项目、来自托马斯·杰斐逊国家加速器实验装置的罗伯特·麦基翁对《科学》网站表示,大亚湾实验结果之所以蔚为显著,另一个原因则在于“这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该文章最后称:“看似,中国粒子物理的时代业已到来。”

    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早在3月1日就发布消息称《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结果或超预期》,3月8日,在中方将论文公布的第一时间又发布了《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转换的新类型》,并指出该结果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难以捉摸的谜题”。

    物理学家组织网引用美国能源部高能物理科学副主任詹姆斯·西格里斯特的话称:“是模范的团队合作引领了这次出色的表现。成果极其显著,但对这个世上最为重要的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来说,不过是个开端。”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在线版3月9日以《中微子或有助解释失踪的反物质》为题,发布了实验相关消息。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弗朗西斯·哈泽恩在采访中称:“(实验结果)表明θ13相当的大。”而这“意味着物理学家们现在可以构建实验,来找出为何中微子与反中微子的行为不同的答案。如果θ13太小则没这个可能”。在文章最后,哈泽恩表示:“θ13之‘大’可以说是带来了希望——这个几乎令人惊异的实验结果使中微子物理学坚定地驶上了快车道。而我们现在知道,已可以移步至下一个前沿阵地了。”

    美国《每日太空》网站的报道侧重在该结果对宇宙学理论的影响。文章称,θ13的发现可能有助于解决一些有关宇宙的最大谜团,诸如为何现在的宇宙物质比反物质更多的现象,其关乎恒星、行星、人类甚至现今存在的所有一切。尽管“小小中微子世界微妙的不平衡,看似不可能对人类有太大影响,但发现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之间的不平衡关系,却可以让我们了解所有关于宇宙早期形成的关键”。

    美国费米实验室和斯坦福直线粒子加速器联合出版的《对称》杂志,以《大亚湾实验产生关键性测量,为未来的发现铺平道路》为题,细致的描述了实验情况及中微子相关研究。文章作者称,无论运行速度是否真的比光快,中微子都是令人着迷的神秘粒子。“人们早已经能够估算中微子两种形态转变发生的几率。但对于另一种,也是最为罕见的形态,依然束手无策。”不过,“9个星期的数据记录与对成千上万个反中微子互动的观察,中国大亚湾实验室和美能源部下属实验室的专家终使计算达到了超乎预计的精准度,估量出了其振幅。”

    该文章同时指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项目面临的国际挑战:“在日本T2K实验和美国MINOS实验展开9个月之后,却是中国大亚湾实验室对问题给出了确定的答案。而之前为此进行过高精度实验的,还有法国的Double Chooz项目和韩国的RENO项目。”

    罗伯特·麦基翁在接受《对称》采访中指出:“世界各地有五大实验项目的物理学家都对此展开竞赛,现在大亚湾实验的精确测量提供了最后的线索,帮助我们理解了中微子转换。”“经对所有混合角的测量,物理学家可以继续下一组雄心勃勃的实验研究——CP破坏,或称之为宇称不守恒。”

    美国费米实验室的理论家鲍里斯·凯瑟在评论该实验的影响时指出:“解决这一(CP破坏)问题,除了θ13,还需要确定中微子的质量次序。”“短期内有望解决中微子质量次序问题的,是美国明尼苏达州NOVA实验。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的结果,成功打开一个重要窗口,使人们了解到中微子的行为。”

    《科学美国人》杂志在线版认为,这个行为就是实验确定了θ13大约是0.09,此值远大于预期。大亚湾项目合作成员、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卡斯滕·黑格对《科学美国人》杂志说:“这是第一次以实验证实其不为零。”而《对称》杂志对此的解释是:“θ13非零,这对于NOVA实验以及在南达科他州的长基线中微子实验都是个好消息,因为如果θ13为零或非常接近于零,这两个实验都将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

    《对称》杂志在文章最后总结称:“此次大亚湾中微子振荡概率研究的突破,对回答中微子物理学中的两个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即这三种中微子的质量如何排序?这是否就是反物质消失不见而物质极端丰富的原因?大亚湾实验测量之关键,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了基础。”(记者 张梦然)

    《科技日报》(2012-03-13 一版)


(中国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