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中国古代资本发展历程(长文连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29:05
   唐代是古代中国的巅峰,但是辉煌时间很短。五胡十六国大乱中原,导致先秦以来的古典中国贵族(即从氏族时代起就一直繁衍延续的列国历代贵族,其在魏晋以前的演变是另一话题,在此不叙。)大批次的从祖居之地南迁。从魏晋到南北朝三百多年间一拨又一拨数百万人次的衣冠南渡。除了存续华夏正统文明,也同时客观起到了开发广袤的南方疆土的作用。相比于氏族时代从蚩尤直到楚国时代对南方的开发,这一次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很多,以至于到唐代贞观年间,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之后,天下平定,北方迅速恢复,而南方同时繁荣起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唐代繁荣的贞观到开元时代。唐帝国等于是统治了规模已经扩大一倍的中国(相比于汉代)。此时的南方中国还没有形成足以影响,甚至撼动帝国朝局的政治实力,南方作为新兴发达的市场和农作物产地,在持续的供应着唐帝国一次又一次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硬姿态和对西域的积极开拓。
   南方中国正真的重要起来,是在宋代。宋代是古代中国之终结,近世中国之开端。传统中国的诸多恶疾,比如权力分配中一直困扰着汉、晋、隋、唐等朝的,诸如内侍、外戚、武臣、藩王等等影响政局稳定的老问题,在宋代得到了一一化解。事实上,说宋代是古代中国的终结,是因为整个宋代的社会结构,与汉唐不同,与先秦更不同。诸如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国家动员方式、经济与政治运作,都与前代有根本改变。当然,宋代(北宋)一百多年本身就是一个大解构、大变动的时代,准确来讲,北宋是古代到近世的一个过度时期。在此过度的过程中,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而其没能将中国文明带入下一层次,这同样是另一话题,后面稍微解释,但不展开。
    北宋的社会变革没能抵挡得住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犯。靖康之变后,南宋存续了中国文明继续前行。在江淮到四川漫长的防线上对金蒙作消极防御的同时,凭借北宋时代的技术进步,南宋开辟了利润巨大的海上贸易航线以保障国家安全。
    南宋是中原衣冠的第三次南渡,其国都设在杭州。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分析,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国家的政治运作应该是在一块理想的广袤平原上。一个帝国,也只有在拥有了一块巨大的富庶平原作为支撑之后,才能行之有效的对边疆地区积极开拓和强硬。而南宋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因为南宋把从华北平原到江淮平原间的精华部分都丢了个一干二净。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支撑南宋政治局面的,只有局促在环太湖一带的长江下游平原。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南宋除了对这块平原的全方位统治之外,对江汉、对四川,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也因此,我们才看到史书记载中南宋对南方开发程度的有限。其对江汉和四川的重视,往往首先关注于军事防御。南宋依靠其先进而强大的水军,却并没有凭此深度开发江汉平原,而四川,我们知道南宋建了很多堡垒,却并不知道其对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和社会的大踏步发展有过什么大的举动,或者,南宋也不敢对这两处深度开发,因为有桓温的例子在前,南宋可不想成为第二个东晋。
     我们常听说湖广熟,天下富。这是从明代开始流传开来的一句俗语,而在明代开初,本来不是这样说的,而是太湖熟,天下富。而这,也正是南宋对环太湖平原深度开发的真实写照。我们说深度开发,打个比方,一个集团公司要做产业,其所支撑整个集团运作的必然是核心产业,那么,整个公司的资金、人才、资源,也必然向核心产业靠拢聚集。南宋也是这样,他首先必须有一块能提供他政治运作和统治其他地区的核心区域,而这,就是环太湖平原,用我们今天的地理语言来说,正是---江南!!!
     是个中国人就会知道江南之于中国的重要,这块地方已经不单单是地理区位那么简单,她是富庶的代名词、是美好生活的具象,是风花雪月的故乡、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聚集之地。
     为什么?
     为什么江南会寄托中国人如此多的情感与梦想?
     为什么江南会成为最经典的古典中国的代名词?
     因为南宋,因为在南宋时代,江南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我们可以想象,作为南宋的核心统治区,江南在南宋政治版图上的地位,我们可以想象会有多少政治精英从江南地区源源不断的供给杭州,我们可以想象会有多少富商大贾源源不断的繁荣杭州。
     然而江南还是太局促,作为农作物产地,它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供应南宋政府,将农作物产地放在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南宋又不敢(前面略有分析,即容易滋生军阀)。那么相对于南宋一亿多的人口,整个南方因为多山地貌,又难以形成广阔的市场空间,怎么办?
     前文说过,唐代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最繁荣的巅峰时代,是因为唐代获取了从魏晋时期就持续不断开发南方近三百年的成果。其时,北方尽管历经战乱,可是物候条件还在,所以唐之繁荣等于同时获得了两个中国。而到了北宋,经过安史之乱后二百年的战乱,北方终于垮了。长安已不能为都,洛阳已不能通航,北宋虽说是拥有中国东部大平原的精华所在,可是物产已衰,南北贫富差距(指中原与江南的差距)已显。于是北宋为了促进北方(中原)的社会进步以维护政府统治和版图完整,开始重视技术进步、开始重视商业和资本运作。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因为北宋政府的不得不为而由此兴起。
     可是北宋尽管拼了老命似的玩技术升级,玩经济繁荣,但是面对历朝历代所没有的北方边患(此时的北宋和辽之地缘问题,对北宋来说已经不能叫做北患了,应该叫做国防安全才合适,因为辽国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其以辽东平原为基地,南控华北,西据蒙古,把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收拾的服服帖帖,打个比方,辽之于宋,正如俄罗斯之于今日之中国),北宋不得不把巨大的国防开支用于与辽国的对峙。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到宋辽两国都熬不住了,金国崛起,一举干掉两强。所幸天佑华夏,金国海陵王乱政,而岳鄂王砥柱,总算是保住了南方半壁江山。然而又不幸的是,本来搞全面工业升级,正努力往工业资本帝国爬升的北宋,没能赶在游牧民族南侵之前升级成功,华夏文明的前进之路被折断了腰。
    再来说南宋,前面分析了好一大段,正是分析南宋的现实局面之所在。对比北宋,南宋没有便捷的地理交通,也就没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去继续搞工业资本升级,巨大的人口需要供养,北方的金国需要防御,江南根本就不可能为此提供充足的资源。怎么办?于是南宋政府将目光聚焦到了海上贸易。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宋凭借北宋的技术积累,凭借占据了东亚地区广阔的黄金海岸,于是,硬生生的挤进了本来被阿拉伯人所掌控的南海贸易圈(此时MSL的传教活动已经拓展到了印尼),同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巨大的人口,迅速在南海(即东南亚)站住脚跟。于是传说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准确一点来讲,应该是海上瓷器之路)就此成型,于是至今都为东南亚土著所深深恐惧的华人商帮就此铺天盖地而来。于是,困扰南宋很久的粮食问题有解了(从越南等国进口),困扰江西、福建等地的瓷器销售有解了(本来这些货物的大宗消费商是北宋时期的北方贵族和皇室),甚至于四川的经济都因此而拉动,从而飞速发展(蜀锦、蜀漆)。更甚至于,北方金国的边防问题都有解了,南宋可以一边做贸易联络高丽和日本以经济封锁金国,庞大的战船可以随时骚扰金国北方海岸线,以分解从淮河到四川的边防压力。于是历史之诡异也就此显现,本来北宋走产业和技术革新的工业资本升级,如果假以时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北宋将华夏文明带入下一个历史层次,却在南宋时期,因为现实的政治和军事等诸多压力,转变为走商业资本升级。而商业资本升级我们是知道其结果的:威尼斯、热那亚、西班牙、葡萄牙、一直到荷兰,历史之历历在目,我们也就很容易不奇怪南宋的结局和其成因了。
    巨大的海上贸易凭借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等当时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顶层消费品,中国货物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迅速铺盖日本和高丽、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世界,甚至积极拓展到东罗马帝国和天主教世界(这也是陆上丝绸之路断绝的结果)。与此同时,为了供应这巨量的出口商品,南宋政府通过官办窑场、茶场、丝厂等垄断商业机构以保障海外市场的日常供应、因此,福建、江西、广东等南方省份的轻工业飞速发展,而所赚取的巨额利润又通过、市舶司(又是国家垄断形式)补给内地(即江南)。于是南宋立基之初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迅速改善。于是朝廷和地方终于可以风花雪月,只把杭州作汴州了。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操作系统和操作过程呢?
    首先,南渡君臣将杭州作为国都,作为其核心地带的江南提供主要的科举人才以治国,同时江南地方保留少量的农作物基地以备日常开销。
    其次,把江西、福建等不适宜农作的地方开辟为轻工业基地。作为供应出口商品的生产地。
    第三,在沿海广辟商港,如明州(宁波)、泉州、广州等地,作为对外出口的通道。
    第四,将海外诸国作为商品倾销地,以赚取巨额利润(注意,这样海量的巨额利润不可能在地貌多山的南宋获取)。
    最后,从海外所赚取的巨额利润通过官府垄断的方式回返内地,同时开发和扩大江南市场容量,促进江南消费的飞速发展,以收拢人心,保障政权安全。   唐代是古代中国的巅峰,但是辉煌时间很短。五胡十六国大乱中原,导致先秦以来的古典中国贵族(即从氏族时代起就一直繁衍延续的列国历代贵族,其在魏晋以前的演变是另一话题,在此不叙。)大批次的从祖居之地南迁。从魏晋到南北朝三百多年间一拨又一拨数百万人次的衣冠南渡。除了存续华夏正统文明,也同时客观起到了开发广袤的南方疆土的作用。相比于氏族时代从蚩尤直到楚国时代对南方的开发,这一次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大很多,以至于到唐代贞观年间,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之后,天下平定,北方迅速恢复,而南方同时繁荣起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唐代繁荣的贞观到开元时代。唐帝国等于是统治了规模已经扩大一倍的中国(相比于汉代)。此时的南方中国还没有形成足以影响,甚至撼动帝国朝局的政治实力,南方作为新兴发达的市场和农作物产地,在持续的供应着唐帝国一次又一次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硬姿态和对西域的积极开拓。
   南方中国正真的重要起来,是在宋代。宋代是古代中国之终结,近世中国之开端。传统中国的诸多恶疾,比如权力分配中一直困扰着汉、晋、隋、唐等朝的,诸如内侍、外戚、武臣、藩王等等影响政局稳定的老问题,在宋代得到了一一化解。事实上,说宋代是古代中国的终结,是因为整个宋代的社会结构,与汉唐不同,与先秦更不同。诸如政治格局、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国家动员方式、经济与政治运作,都与前代有根本改变。当然,宋代(北宋)一百多年本身就是一个大解构、大变动的时代,准确来讲,北宋是古代到近世的一个过度时期。在此过度的过程中,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而其没能将中国文明带入下一层次,这同样是另一话题,后面稍微解释,但不展开。
    北宋的社会变革没能抵挡得住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犯。靖康之变后,南宋存续了中国文明继续前行。在江淮到四川漫长的防线上对金蒙作消极防御的同时,凭借北宋时代的技术进步,南宋开辟了利润巨大的海上贸易航线以保障国家安全。
    南宋是中原衣冠的第三次南渡,其国都设在杭州。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分析,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国家的政治运作应该是在一块理想的广袤平原上。一个帝国,也只有在拥有了一块巨大的富庶平原作为支撑之后,才能行之有效的对边疆地区积极开拓和强硬。而南宋没有这样的地理条件,因为南宋把从华北平原到江淮平原间的精华部分都丢了个一干二净。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支撑南宋政治局面的,只有局促在环太湖一带的长江下游平原。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南宋除了对这块平原的全方位统治之外,对江汉、对四川,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也因此,我们才看到史书记载中南宋对南方开发程度的有限。其对江汉和四川的重视,往往首先关注于军事防御。南宋依靠其先进而强大的水军,却并没有凭此深度开发江汉平原,而四川,我们知道南宋建了很多堡垒,却并不知道其对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和社会的大踏步发展有过什么大的举动,或者,南宋也不敢对这两处深度开发,因为有桓温的例子在前,南宋可不想成为第二个东晋。
     我们常听说湖广熟,天下富。这是从明代开始流传开来的一句俗语,而在明代开初,本来不是这样说的,而是太湖熟,天下富。而这,也正是南宋对环太湖平原深度开发的真实写照。我们说深度开发,打个比方,一个集团公司要做产业,其所支撑整个集团运作的必然是核心产业,那么,整个公司的资金、人才、资源,也必然向核心产业靠拢聚集。南宋也是这样,他首先必须有一块能提供他政治运作和统治其他地区的核心区域,而这,就是环太湖平原,用我们今天的地理语言来说,正是---江南!!!
     是个中国人就会知道江南之于中国的重要,这块地方已经不单单是地理区位那么简单,她是富庶的代名词、是美好生活的具象,是风花雪月的故乡、是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聚集之地。
     为什么?
     为什么江南会寄托中国人如此多的情感与梦想?
     为什么江南会成为最经典的古典中国的代名词?
     因为南宋,因为在南宋时代,江南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我们可以想象,作为南宋的核心统治区,江南在南宋政治版图上的地位,我们可以想象会有多少政治精英从江南地区源源不断的供给杭州,我们可以想象会有多少富商大贾源源不断的繁荣杭州。
     然而江南还是太局促,作为农作物产地,它没有那么多的土地可供应南宋政府,将农作物产地放在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南宋又不敢(前面略有分析,即容易滋生军阀)。那么相对于南宋一亿多的人口,整个南方因为多山地貌,又难以形成广阔的市场空间,怎么办?
     前文说过,唐代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最繁荣的巅峰时代,是因为唐代获取了从魏晋时期就持续不断开发南方近三百年的成果。其时,北方尽管历经战乱,可是物候条件还在,所以唐之繁荣等于同时获得了两个中国。而到了北宋,经过安史之乱后二百年的战乱,北方终于垮了。长安已不能为都,洛阳已不能通航,北宋虽说是拥有中国东部大平原的精华所在,可是物产已衰,南北贫富差距(指中原与江南的差距)已显。于是北宋为了促进北方(中原)的社会进步以维护政府统治和版图完整,开始重视技术进步、开始重视商业和资本运作。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因为北宋政府的不得不为而由此兴起。
     可是北宋尽管拼了老命似的玩技术升级,玩经济繁荣,但是面对历朝历代所没有的北方边患(此时的北宋和辽之地缘问题,对北宋来说已经不能叫做北患了,应该叫做国防安全才合适,因为辽国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国,其以辽东平原为基地,南控华北,西据蒙古,把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收拾的服服帖帖,打个比方,辽之于宋,正如俄罗斯之于今日之中国),北宋不得不把巨大的国防开支用于与辽国的对峙。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到宋辽两国都熬不住了,金国崛起,一举干掉两强。所幸天佑华夏,金国海陵王乱政,而岳鄂王砥柱,总算是保住了南方半壁江山。然而又不幸的是,本来搞全面工业升级,正努力往工业资本帝国爬升的北宋,没能赶在游牧民族南侵之前升级成功,华夏文明的前进之路被折断了腰。
    再来说南宋,前面分析了好一大段,正是分析南宋的现实局面之所在。对比北宋,南宋没有便捷的地理交通,也就没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去继续搞工业资本升级,巨大的人口需要供养,北方的金国需要防御,江南根本就不可能为此提供充足的资源。怎么办?于是南宋政府将目光聚焦到了海上贸易。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南宋凭借北宋的技术积累,凭借占据了东亚地区广阔的黄金海岸,于是,硬生生的挤进了本来被阿拉伯人所掌控的南海贸易圈(此时MSL的传教活动已经拓展到了印尼),同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巨大的人口,迅速在南海(即东南亚)站住脚跟。于是传说中的海上丝绸之路(准确一点来讲,应该是海上瓷器之路)就此成型,于是至今都为东南亚土著所深深恐惧的华人商帮就此铺天盖地而来。于是,困扰南宋很久的粮食问题有解了(从越南等国进口),困扰江西、福建等地的瓷器销售有解了(本来这些货物的大宗消费商是北宋时期的北方贵族和皇室),甚至于四川的经济都因此而拉动,从而飞速发展(蜀锦、蜀漆)。更甚至于,北方金国的边防问题都有解了,南宋可以一边做贸易联络高丽和日本以经济封锁金国,庞大的战船可以随时骚扰金国北方海岸线,以分解从淮河到四川的边防压力。于是历史之诡异也就此显现,本来北宋走产业和技术革新的工业资本升级,如果假以时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北宋将华夏文明带入下一个历史层次,却在南宋时期,因为现实的政治和军事等诸多压力,转变为走商业资本升级。而商业资本升级我们是知道其结果的:威尼斯、热那亚、西班牙、葡萄牙、一直到荷兰,历史之历历在目,我们也就很容易不奇怪南宋的结局和其成因了。
    巨大的海上贸易凭借瓷器、丝绸、茶叶、漆器等等当时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顶层消费品,中国货物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迅速铺盖日本和高丽、东南亚、印度半岛、阿拉伯世界,甚至积极拓展到东罗马帝国和天主教世界(这也是陆上丝绸之路断绝的结果)。与此同时,为了供应这巨量的出口商品,南宋政府通过官办窑场、茶场、丝厂等垄断商业机构以保障海外市场的日常供应、因此,福建、江西、广东等南方省份的轻工业飞速发展,而所赚取的巨额利润又通过、市舶司(又是国家垄断形式)补给内地(即江南)。于是南宋立基之初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迅速改善。于是朝廷和地方终于可以风花雪月,只把杭州作汴州了。
    那么,这是怎样一个操作系统和操作过程呢?
    首先,南渡君臣将杭州作为国都,作为其核心地带的江南提供主要的科举人才以治国,同时江南地方保留少量的农作物基地以备日常开销。
    其次,把江西、福建等不适宜农作的地方开辟为轻工业基地。作为供应出口商品的生产地。
    第三,在沿海广辟商港,如明州(宁波)、泉州、广州等地,作为对外出口的通道。
    第四,将海外诸国作为商品倾销地,以赚取巨额利润(注意,这样海量的巨额利润不可能在地貌多山的南宋获取)。
    最后,从海外所赚取的巨额利润通过官府垄断的方式回返内地,同时开发和扩大江南市场容量,促进江南消费的飞速发展,以收拢人心,保障政权安全。
梳理中国古代资本发展历程(二)

    本文第二篇开篇,先从一个假设开始:
    某人,起个名字就叫兔子吧。兔子家世居南京,在宋代,这里称作建康府,下辖江陵县、上元县。兔子家住在江宁县郊外的秣陵镇。因为地靠长江,原本土地还算肥沃,所以原本务农传家,因为金兵南侵,南京周边都成了战场,于是再耕地是耕不下去了。某年,大将军韩世忠驻兵黄天荡与金兵会战,兔子那头脑精明的老爹改行干起了小商贩,给韩大帅的军队贩卖各种物资。于是发了战争财。等到金宋战争最激烈的阶段过去,两国改为相互对峙。兔子家也从自耕农(或者是佃农)成功升级为拥有一定家资的乡绅富户了。兔子爹觉得做买卖这行比死种田来钱快,于是全家搬迁到南京城里去,一心一意做起了生意。这之后,因为南京是大宋江淮防线的最高军事指挥中心所在。各色人员汇聚,有南迁的贵族,有任职的文臣,还有驻防的武官。导致南京人口暴增,生意也是越来越好做。兔子那头脑精明的老爹聚敛财富的速度越来越快。然后,他们家被人盯上了!
     谁盯上了兔子家?盯上他家什么了?也许是本地的地痞流氓,也许是无组织无纪律的驻防兵痞,又或者是贪图钱财的贵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有背景的同行竞争者。或是盯上他家的商铺,或是盯上他家的田地,又或者是盯上他家什么美女宝物也说不定(恶搞,纯属恶搞)。
     兔子那精明的老爹被一通折腾,或者花钱消灾,或者请人说情,反正他是稀里糊涂的得罪了不该得罪的人,然后为此花了好大的精力和财力去解决此事。事后,兔子爹静下心来自我总结,得出一个结论,钱再多,都他妈比不上权力,除了寻找权力,依靠权力,最好的办法是获得权力。于是从此以后,兔子爹就下定决心让兔子好好读书,一改原本让兔子经商的初衷,走仕途之路。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我们突然发现这跟我们传统概念中的读书人的初衷不符了。因为我们一直所接受的,都是所谓儒家士子之所以要读书,是要济世安邦,要治国平天下。当然,我不否定有这样的精品,可是对比今天拼了老命的要考公务员,你说古代士子是为了致君尧舜上才读书的,你信么?都他妈骗鬼呢!
    接着再讲兔子的故事,经过二十年寒窗苦读,兔子不负众望,终于一举中的,金榜题名,考中了进士(南宋不禁商人子弟科举)。当然,他也不是十分优秀的那种,只不过是同进士,于是外放,因为没有关系网,所以兔子不能留放在最繁华的苏杭地区,当然,他运气好,也没有放到战争气氛极度紧张的边防地区。他运气不好不坏,被放到了广东佛山(特此悼念小悦悦)。此后三十年仕途,官也是做的不好不坏,一点一点往上升,临到终了也不过是个知府。
    然而关键不在兔子的仕途,而在于他仕途之外的东西。兔子有一个弟弟,兔子去考科举了,兔子爹说,偌大的产业,也不能没个人继承吧,就叫你弟弟经商得了。于是兔子弟弟没有兔子那般好运,能成为人上人的老爷。所以兔子总觉得自己亏欠弟弟。他出仕外放后,总会刻意或者不刻意的照顾弟弟。正好他在广东任职的时候,广东对外贸易大发展。于是二十来年盘根错节扎下来,一个外来户到底变成了地头蛇,他弟弟成了佛山有数的大富豪。
    此后的子孙中,兔子家族兵分两路,一路在南京老家,一路在广东沿海,经商的经商,做官的做官,加上他们家小门小户,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官、巨贾,所以朝廷倾轧罪不到他家头上,就这么熬了近二百年,等到南宋末期,他们家终于出了尚书,南宋也垮了,他们家也成了宋室遗族。
    遗族是什么,那可是正儿八经的贵族!尽管自身所依靠的政权已经垮台,可是几百年盘根错节下来。可不是说跨就垮的。只要是不像文天祥、陆秀夫那么死脑经,换谁做皇帝不是皇帝?换哪个朝廷做官不是做官?换哪个朝代发财不是照样发财。
    于是我们看见,当蒙古人大兵压境,满朝文武压根就不管在长江防线和四川死死苦守的残兵孤卒,也不管在南方正汹涌澎湃的义兵部队,只是一味逼着谢太后挟同皇室投降。
    根据资本的先天属性,即其要求规避最低风险、获取最高回报的特征。我们无法责怪兔子这样一类家族的政治选择。在利益的竞争过程中,一个家族往往要积累好几百年才能一路杀到权力中心,而保障其长期占据权力中心的位置,大概无论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出卖的吧。我朝太祖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世界其他地区资本的普遍特征?因为资本是吸附在权力之上的,资本可以控制权力,但不能直接代替权力,因为一旦资本代替权力,那么权力所要付出的相关责任,比如国防安全、社会稳定等等问题,就要由资本来直接面对,而这,正好又违背了资本的基本属性,即规避最低风险、获取最高回报,换句话说,资本只要求享受利益,而从不愿意承担责任。我们或许可以将资本比喻做一个水性杨花的绝世美女,她所要寻找的,是最强健,最能带给她安全感的男人。而找到这个男人之后,她的目标就是彻底控制这个男人,直到将其吸榨干净,落得人才两空,然后去找下一个。
     我们所据此探讨的所谓“资本”,准确的来讲应该是中国古代资本,通过兔子一家的发展史,可以大致摸清其成长过程。那么其特点可以归纳如下:
     一、某个社会底层的家庭,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享受更丰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务农转为经商,在此过程中以积累资金,提供物质保障。
     二、当资金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保障不被他人觊觎,寻求权力保护,除了通常的权力保护方式(如联姻,投靠等等),最直接,获利最丰厚,也是最安全的方式,就是自身获取权力,这在中国,是科举考试(在西方是资产阶级革命,架空君主以求立宪)。
     三、当科举中的,整个家族会进入社会的上一层次,即中权阶层。在中央,因为各种政治或者利益联系,有保护伞,在地方,通过下人(或者庶出的家族旁系)经商,或者是控制商业组织,或者是控制地痞流氓,形成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
     四、通过在地方的长时间经营,巩固根基,然后蔓延到其他地方(如加大家族中的科举应试人员数量,中举后,分散到各地为官,就此将家族势力向这些地方蔓延)。在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问鼎最高权力中心(即入朝为官)。
    而这一现象,用我们现代政治术语来讲,就是官僚资本主义!!!也只有官僚资本主义,才是古代中国传统资本的最高表现形式。事实上,官僚资本主义绝不是直到晚清民国才出现的新鲜玩意儿,这头怪兽至迟在南宋就已成型。而导致其成型的根本原因,正是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