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被指是给河南安慰奖:再不批复说不过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50:46
凤凰网财经 > 财经资讯 > 区域经济 > 正文   站内
2011年10月15日 05:33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刘金松
http://finance.ifeng.com/news/region/20111015/4848764.shtml
历经两年多努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终于迎来了政策机遇。10月7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意味着这一区域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不过,在国家级区域规划遍地开花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此次升格的战略机遇色彩较以往有所淡化,更多被看成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甚至有观点指为,此次升格仅是给予河南的“安慰奖”、最后一个“农转非”。中部崛起中的其他五省已于一年前先后获批国家级区域规划或示范区。

作为后进生的河南,此次推出的中原经济区一大特点就是“大”,不仅包含河南全部,还会捎上周边兄弟省份的一些地市,最终有望形成一个覆盖1.7亿人口的“大区”。

界定“中原”

河南谋求将自身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载体,历经多次扩充。从最早的“郑汴一体化”,到后来“中原城市群”,最终到“中原经济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前两次冲击国家战略失败后,河南第三次努力是志在必得,甚至有河南本地专家认为,“再不批复,就有点说不过去”。2010年,刚到河南履新的卢展工,开始提出“中原经济区”概念。

与此前的局部实验不同,此次中原经济区概念从一开始即明确覆盖河南全省,辐射周边省份相邻地市,形成“大中原”的架构。

这也被专家解读为河南希望靠“大”来打动中央。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分析,上升为国家战略,要么是特别大,大到不得不考虑;要么是具有特殊点,可以为国家亟须解决的某一项问题探索经验。

从当时已经批复的经济区来看,大而全的综合类实验区多集中在沿海;中西部地区多是具有明确指向、功能较为单一实验区,如长株潭的两型社会、皖江城市带的承接产业转移、鄱阳湖的生态概念。

河南最终选择了走“大”的路子,但在覆盖范围上,却也有不同声音。据一参与中原经济区论证的专家透露,在和相关部委沟通时,“辐射周边”的设想并未得到认可。反对的声音认为,河南应专注于省域范围内,如果扩大到周边省份,如此庞大的区域,相当于退回到了早期的“大区”制。

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最终还是肯定了“辐射周边”的架构设计,“完善与周边省份区域合作机制,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鼓励焦作、济源、安阳、濮阳与晋冀鲁地区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作用。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认为,中原经济区之所以要涵盖周边,一个最基本的考虑是,这些区域与河南在历史、文化、经济上联系紧密,面临的问题类似,除晋南地区外,周边的山东、河北、安徽等临近地市,也都是传统农业区,同样面临着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实现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难题。

联动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布局,则在以往的体系上有所扩充。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

郑州依然是整个区域的核心,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提升其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并推进以郑州为核心的“郑汴一体化”发展,郑洛(阳)工业走廊建设,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

“轴带发展”是指依托亚欧大陆桥、京广通道、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节点提升”则是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错位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相对以往的城市格局描述中,“对接周边”是新增内容。《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对外联系通道建设,促进与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密切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苗长虹认为,河南与周边的联动,有天然的、市场的基础。其举例说,在河南东部,有豫、皖、苏、鲁24个地市组成的“黄淮经济协作区”;河南北部有晋、冀、鲁豫四省十三个地市组成的中原经济协作区(后改称“中原经济区”);河南西部有晋、陕、豫三省中四个市组成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

前两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建立协作关系,目前已达成了多项实质性合作成果。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办公室副主任孟德荣称,目前区域内已先后组建了30多条行业网络,涉及交通、旅游、商业、金融等行业。

9月27日在山东菏泽举行的中原经济区第二十二届市长联席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原经济区推进物流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讨论了关于组建中原经济区产权交易市场联盟工作的设想,并就共建中原经济区产权信息互动平台等达成合作意向。

在苗长虹看来,区域合作,是一个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好比像建立一个共同市场,一个地方可以参加很多经济组织。一旦纳入大中原经济区,中央给予中原经济区的各项政策,原有自发组成的经济协作组织也可以享受。

“争取建设国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综合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陆世生则举例说,一个现实的好处是各种行业的区域协会注册问题得到解决,此前社会团体登记条例不允许跨区,现在国家已经同意“先行先试”。

对于这些处于各自省域经济版图边缘的城市,另外一个利好是,纳入中原经济区,能够引起所在省的重视。据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区域经济协作组织负责人表示,这些自发成立经济协作组织在协调解决一些跨区域问题上,最困难的不是在合作城市本身,也不在中央部委,而是各自所在的省级层面。

中原经济协作区在成立之初,就曾提议出版一张跨省市的地图,但由于经济区成员分属晋、冀、鲁、豫四省,对于地图如何呈现,怎样打破行政区划,上级是否同意,各市都有顾虑。直到20年后,长三角版《江浙沪旅游交通图》出版后,中原经济区才推出了全国第二张打破行政区划、跨省共同绘制的交通旅游图。
凤凰网财经 > 财经资讯 > 区域经济 > 正文   站内
2011年10月15日 05:33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刘金松
http://finance.ifeng.com/news/region/20111015/4848764.shtml
历经两年多努力,“中原经济区”建设终于迎来了政策机遇。10月7日,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意味着这一区域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不过,在国家级区域规划遍地开花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此次升格的战略机遇色彩较以往有所淡化,更多被看成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甚至有观点指为,此次升格仅是给予河南的“安慰奖”、最后一个“农转非”。中部崛起中的其他五省已于一年前先后获批国家级区域规划或示范区。

作为后进生的河南,此次推出的中原经济区一大特点就是“大”,不仅包含河南全部,还会捎上周边兄弟省份的一些地市,最终有望形成一个覆盖1.7亿人口的“大区”。

界定“中原”

河南谋求将自身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载体,历经多次扩充。从最早的“郑汴一体化”,到后来“中原城市群”,最终到“中原经济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前两次冲击国家战略失败后,河南第三次努力是志在必得,甚至有河南本地专家认为,“再不批复,就有点说不过去”。2010年,刚到河南履新的卢展工,开始提出“中原经济区”概念。

与此前的局部实验不同,此次中原经济区概念从一开始即明确覆盖河南全省,辐射周边省份相邻地市,形成“大中原”的架构。

这也被专家解读为河南希望靠“大”来打动中央。河南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分析,上升为国家战略,要么是特别大,大到不得不考虑;要么是具有特殊点,可以为国家亟须解决的某一项问题探索经验。

从当时已经批复的经济区来看,大而全的综合类实验区多集中在沿海;中西部地区多是具有明确指向、功能较为单一实验区,如长株潭的两型社会、皖江城市带的承接产业转移、鄱阳湖的生态概念。

河南最终选择了走“大”的路子,但在覆盖范围上,却也有不同声音。据一参与中原经济区论证的专家透露,在和相关部委沟通时,“辐射周边”的设想并未得到认可。反对的声音认为,河南应专注于省域范围内,如果扩大到周边省份,如此庞大的区域,相当于退回到了早期的“大区”制。

国务院出台的《指导意见》,最终还是肯定了“辐射周边”的架构设计,“完善与周边省份区域合作机制,支持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开展区域协调发展试验,鼓励焦作、济源、安阳、濮阳与晋冀鲁地区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发挥连接东西南北的纽带作用。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认为,中原经济区之所以要涵盖周边,一个最基本的考虑是,这些区域与河南在历史、文化、经济上联系紧密,面临的问题类似,除晋南地区外,周边的山东、河北、安徽等临近地市,也都是传统农业区,同样面临着如何走向现代化,如何实现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难题。

联动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城市布局,则在以往的体系上有所扩充。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

郑州依然是整个区域的核心,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提升其交通枢纽、商务、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并推进以郑州为核心的“郑汴一体化”发展,郑洛(阳)工业走廊建设,增强引领区域发展的核心带动能力。

“轴带发展”是指依托亚欧大陆桥、京广通道、东北西南向、东南西北向运输通道,形成“米”字形重点开发地带。“节点提升”则是逐步扩大轴带节点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推进错位发展,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相对以往的城市格局描述中,“对接周边”是新增内容。《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对外联系通道建设,促进与毗邻地区融合发展,密切与周边经济区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

苗长虹认为,河南与周边的联动,有天然的、市场的基础。其举例说,在河南东部,有豫、皖、苏、鲁24个地市组成的“黄淮经济协作区”;河南北部有晋、冀、鲁豫四省十三个地市组成的中原经济协作区(后改称“中原经济区”);河南西部有晋、陕、豫三省中四个市组成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

前两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即开始建立协作关系,目前已达成了多项实质性合作成果。中原经济区市长联席会办公室副主任孟德荣称,目前区域内已先后组建了30多条行业网络,涉及交通、旅游、商业、金融等行业。

9月27日在山东菏泽举行的中原经济区第二十二届市长联席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原经济区推进物流业发展工作委员会”、讨论了关于组建中原经济区产权交易市场联盟工作的设想,并就共建中原经济区产权信息互动平台等达成合作意向。

在苗长虹看来,区域合作,是一个多层次的合作关系,好比像建立一个共同市场,一个地方可以参加很多经济组织。一旦纳入大中原经济区,中央给予中原经济区的各项政策,原有自发组成的经济协作组织也可以享受。

“争取建设国家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发展综合试验区”办公室主任陆世生则举例说,一个现实的好处是各种行业的区域协会注册问题得到解决,此前社会团体登记条例不允许跨区,现在国家已经同意“先行先试”。

对于这些处于各自省域经济版图边缘的城市,另外一个利好是,纳入中原经济区,能够引起所在省的重视。据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区域经济协作组织负责人表示,这些自发成立经济协作组织在协调解决一些跨区域问题上,最困难的不是在合作城市本身,也不在中央部委,而是各自所在的省级层面。

中原经济协作区在成立之初,就曾提议出版一张跨省市的地图,但由于经济区成员分属晋、冀、鲁、豫四省,对于地图如何呈现,怎样打破行政区划,上级是否同意,各市都有顾虑。直到20年后,长三角版《江浙沪旅游交通图》出版后,中原经济区才推出了全国第二张打破行政区划、跨省共同绘制的交通旅游图。
风风雨雨几十年河南从矮丑挫穷发展到全国前列,说明俺们河南老乡不是靠政策才能发展

当然俺们也欢迎这个迟到的经济区,谁会嫌给自己的优惠多呢
中原经济区是个好想法。但千万别搞打城市化,城市集群化。靠那个无法平均带动经济。。河南应该发挥县域经济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