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风云(转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5:17:05
罗荣桓
(1902-1963)

为了拯救革命, 对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大屠杀实行武装抵抗, 中国共产党于一九二七年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次起义, 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我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

当时, 敌人在南昌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 只有朱培德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警卫团, 第3, 第6, 军各一部, 总共三千多人。在南昌地区, 我党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主要有: 叶挺领导的第20军; 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 由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第25师; 以及蔡廷锴的第10师等部。还有卢德铭领导的国民政府警卫团和陈毅领导的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等部, 正由武汉向南昌集中。七月二十七日, 正式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央前敌委员会。前委会决定于七月三十日举行起义, 并成立军事领导机关--起义总指挥部在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时, 张国焘由武汉赶到南昌, 阻挠起义, 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经过激烈斗争, 克服了张国焘的阻挠, 毅然决定起义。

八月一日, 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和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等的领导下, 北伐军二万余人举行南昌起义。起义部队经过五个小时的激烈战斗, 全歼驻在南昌的敌人并控制了全城。八月二日, 驻马回岭的第四军第25师主力, 在前委派去的聂荣臻领导下, 开到南昌和主力会合。起义胜利后,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任代总指挥,叶挺任代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任总政治部主任。部队编为三个军:第20军,军长贺龙兼,党代表廖乾吾,辖第1、第2、第3师以及军直教导团和特务营;第11军,军长叶挺兼,党代表聂荣臻,辖第24、第25、第10师和军直炮兵营;第9军,军长韦杵(未到职),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以原军官教育团为骨干,还有一些南昌的印刷和铁路工人参加,约一个团的兵力。

八月一日上午,前委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联席会议宣言}等文件,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领导核心,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中国同民党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由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周恩来、贺龙、叶挺、苏兆征、恽代英、李立三、张国焘、郭沫若、吴玉章、徐特立、林祖涵、彭湃、何香凝、彭泽民、张曙时等二十五人组成。这个带有政权性质的委员会,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目的是继承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反对南京的蒋介石政府和武汉汪精卫政府,实质上是一个无产阶段领导的代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段,并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民主革命政权。同日,由十五名在国共合作时期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共产党员和七名国民党左派人士共同署名,发表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言},义正辞严地揭露了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行为,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扫除新旧军阀,要为解决土地问题而斗争。

南昌起义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汪精卫调朱培德的第3、第9两军主力向南昌急进,妄图包围南昌,消灭起义部队。面对这种形势,前委决定:起义军按原定计划,南下广东,夺取海口,求得外援,重建广东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伐。八月三日至六日,起义部队先后撤离南昌,取道临川、广昌南下。蔡迁锴的第10师到达进贤李家渡时叛变,率部开往浙江。武汉分校的干部和学员,乘船赶到九江被张发奎扣留,分校党代表陈毅化装南下,在临川追上起义军,被派到第25师第73团任党代表。这时,蒋介石急令留守两广的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抽调八个师的兵力,分向江西、湖南南部前进,准备截击南下的起义军。起义部队在瑞金、会昌地区击破敌军黄绍宏、钱大钧等部的拦阻后,变更经寻邬(今寻乌)出梅县的原定路线,改由长汀、上杭进入广东的三河坝、潮州、汕头地区。朱德率第25师留守三河坝。周逸群率第3师留守潮、汕。经两次分兵,主力仅剩六千人转兵西进,打算会合海丰、陆丰农军,相机夺取惠州。在汤坑地区,与敌薛岳等部激战,打成对峙,撤至揭阳,于十月三日,在流沙镇与我从汕头撤出的部队和前委首脑机关会合。在撤离汕头之前,党中央派张太雷前来,向周恩来等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并指示起义领导人离开部队。前委在流沙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要求武装人员退往海丰、陆丰作长期斗争。当日下午,主力部队进至乌石山时,与敌陈济棠、徐景唐部激战,遭受失败,仅第24师余部一千三百余人,在董朗、颜昌颐的率领下,转入海丰、陆丰地区同当时农军会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 师,继续革命斗争。留守三河坝的我军与敌黄绍宏部激战三昼夜后,保留下来的武装与我从潮州突围的少数部队于铙平会合,在朱德、陈毅率领下,经闽南、赣南,进到了粤北的韶关地区,于翌年一月举行了湘南起义。

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指导上缺管经验,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企图打开海口,争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代,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成为敌人各个击破等原因,最后遭肥失败。但这次起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它对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罗荣桓
(1902-1963)

为了拯救革命, 对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大屠杀实行武装抵抗, 中国共产党于一九二七年在南昌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次起义, 打响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我党独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

当时, 敌人在南昌方面的力量比较薄弱, 只有朱培德第五方面军总指挥部及警卫团, 第3, 第6, 军各一部, 总共三千多人。在南昌地区, 我党掌握和影响的武装力量主要有: 叶挺领导的第20军; 朱德领导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 由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第25师; 以及蔡廷锴的第10师等部。还有卢德铭领导的国民政府警卫团和陈毅领导的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等部, 正由武汉向南昌集中。七月二十七日, 正式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央前敌委员会。前委会决定于七月三十日举行起义, 并成立军事领导机关--起义总指挥部在准备工作基本就绪时, 张国焘由武汉赶到南昌, 阻挠起义, 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经过激烈斗争, 克服了张国焘的阻挠, 毅然决定起义。

八月一日, 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和贺龙, 叶挺, 朱德, 刘伯承等的领导下, 北伐军二万余人举行南昌起义。起义部队经过五个小时的激烈战斗, 全歼驻在南昌的敌人并控制了全城。八月二日, 驻马回岭的第四军第25师主力, 在前委派去的聂荣臻领导下, 开到南昌和主力会合。起义胜利后,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贺龙任代总指挥,叶挺任代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任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任总政治部主任。部队编为三个军:第20军,军长贺龙兼,党代表廖乾吾,辖第1、第2、第3师以及军直教导团和特务营;第11军,军长叶挺兼,党代表聂荣臻,辖第24、第25、第10师和军直炮兵营;第9军,军长韦杵(未到职),副军长朱德,党代表朱克靖,以原军官教育团为骨干,还有一些南昌的印刷和铁路工人参加,约一个团的兵力。

八月一日上午,前委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讨论通过了{联席会议宣言}等文件,成立了以共产党员为领导核心,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中国同民党革命委员会。革命委员会由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周恩来、贺龙、叶挺、苏兆征、恽代英、李立三、张国焘、郭沫若、吴玉章、徐特立、林祖涵、彭湃、何香凝、彭泽民、张曙时等二十五人组成。这个带有政权性质的委员会,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目的是继承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反对南京的蒋介石政府和武汉汪精卫政府,实质上是一个无产阶段领导的代表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段,并联合国民党左派人士的民主革命政权。同日,由十五名在国共合作时期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共产党员和七名国民党左派人士共同署名,发表了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宣言},义正辞严地揭露了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叛变行为,强调反对帝国主义,扫除新旧军阀,要为解决土地问题而斗争。

南昌起义使国民党反动派大为震惊。汪精卫调朱培德的第3、第9两军主力向南昌急进,妄图包围南昌,消灭起义部队。面对这种形势,前委决定:起义军按原定计划,南下广东,夺取海口,求得外援,重建广东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伐。八月三日至六日,起义部队先后撤离南昌,取道临川、广昌南下。蔡迁锴的第10师到达进贤李家渡时叛变,率部开往浙江。武汉分校的干部和学员,乘船赶到九江被张发奎扣留,分校党代表陈毅化装南下,在临川追上起义军,被派到第25师第73团任党代表。这时,蒋介石急令留守两广的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抽调八个师的兵力,分向江西、湖南南部前进,准备截击南下的起义军。起义部队在瑞金、会昌地区击破敌军黄绍宏、钱大钧等部的拦阻后,变更经寻邬(今寻乌)出梅县的原定路线,改由长汀、上杭进入广东的三河坝、潮州、汕头地区。朱德率第25师留守三河坝。周逸群率第3师留守潮、汕。经两次分兵,主力仅剩六千人转兵西进,打算会合海丰、陆丰农军,相机夺取惠州。在汤坑地区,与敌薛岳等部激战,打成对峙,撤至揭阳,于十月三日,在流沙镇与我从汕头撤出的部队和前委首脑机关会合。在撤离汕头之前,党中央派张太雷前来,向周恩来等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并指示起义领导人离开部队。前委在流沙召开会议,周恩来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要求武装人员退往海丰、陆丰作长期斗争。当日下午,主力部队进至乌石山时,与敌陈济棠、徐景唐部激战,遭受失败,仅第24师余部一千三百余人,在董朗、颜昌颐的率领下,转入海丰、陆丰地区同当时农军会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2 师,继续革命斗争。留守三河坝的我军与敌黄绍宏部激战三昼夜后,保留下来的武装与我从潮州突围的少数部队于铙平会合,在朱德、陈毅率领下,经闽南、赣南,进到了粤北的韶关地区,于翌年一月举行了湘南起义。

南昌起义,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指导上缺管经验,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企图打开海口,争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代,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成为敌人各个击破等原因,最后遭肥失败。但这次起义的伟大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斗争旗帜,充分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它以实际行动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它对创建伟大的人民军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林彪
(1906-1971)

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黄冈县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七年在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任排长、连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营长、团长,第一纵队司令员,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军团长,红军大学校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区司令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衩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居委员,第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副主席,第九届中央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与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叶群、李作鹏、邱会作等结成反革命集团,同江青反革命集团互相勾结,有预谋地诬陷迫害党和国家领导人,阴谋夺取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阴谋败露后,于一九七一年九月十三日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一九七三年中共中央决定开除其党籍。一九八一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确认为反革命集团案主犯。
聂荣臻
(1902-)

四川省江津县人。一九一九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二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五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中共湖北省委军委书记。一九二七年任中共前敌军委书记,南昌起义军第十一军党代表,同年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广东省委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中央红军先遣队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 治委员,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中国人民革命 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市市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 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代总参谋长,国务院副总理兼中央科学小组组长,国家 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一九五五年被授 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粟裕
(1907-1984)

湖南省会同县人。一九二六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七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连长、营长、支队长,六十四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一军团教导师政治委员,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红十军团参谋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参谋长,挺进师师长,闽浙军区司令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新四军江南、苏北指挥部副指挥,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苏浙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代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
肖劲光

湖南省长沙人。一九二零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一年赴苏联学习。一九二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四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六师党代表。参加了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赴苏联入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一九三零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斯,任闽粤赣军区参谋长兼政治部主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区政治委员,建黎泰警备区司令员兼红十一军政治委员,闽赣军区司令员兼红七军团政治委员,红三军团参谋长,中共陕甘宁省委军事部部长兼红二十九军军长,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留守处主任,陕甘宁留守兵团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兼南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被评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