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在香港书展的演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29:04
刘慈欣:大家好。欢迎大家今天光临。我今天对这个演讲确实没有什么把握,因为我觉得我们香港的听众可能对内地科幻不太熟悉,我讲内地科幻的情况可能大家不太感兴趣,所以说目前我们只能就科幻的问题来泛泛而谈,而这样来说从内地来的科幻迷朋友可能也不太感兴趣,但我已经准备了,讨论就留到我们最后的交流阶段。

      下面我开始今天的话题。 今天的话题是“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科幻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目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商业符号,但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科幻本身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现实的独特的视角。我们目前很少、还不太习惯用科幻的眼睛看待现实。科幻通过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有一种无论是科学、哲学、还是宗教都没有的认知能力,用它来看现实。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话题。

      下面我谈一谈科幻的视角是什么。科幻的视角有很多种,包括思想实验的视角等等,我们今天只关注科幻的一个视角。我下面让大家看一幅照片,这幅照片曾经在欧美引起过轰动。这幅照片是旅行者号从距地球64亿公里的地方回望地球的照片。64亿公里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40倍,光线走完这段时间可能需要几个小时。

      这张照片我们粗看好像上面什么都没有,大家注意上面那些虹膜一样的东西,彩虹一样的东西,是不属于这张照片的,不是照片的内容,是旅行者号照相机虹膜上的光的衍射造成的,不属于照片的内容,除此之外这张照片上就是一片漆黑的太空,什么都没有。但是仔细看看,有一个小点,这就是地球。这张照片为什么轰动呢?因为这张照片拍摄之前旅行者号控制中心的科学家是不赞成拍这张照片的,因为旅行者号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而科学家们认为这张照片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因为拍太空照片是要耗费飞船的资源的,要耗费大量的电力和胶片等等,但是包括卡尔萨根在内的一些科学家坚持要拍这张照片,认为这很有意义,事实证明也是这样。

      这个视角是我们人类第一次从如此遥远的太空回望地球。 (图片可见:http://tech.sina.com.cn/d/focus/spacephoto/earth.shtml ) 说到科幻,科幻回望地球的距离比这张照片还远。这张照片的64亿公里在太阳系的尺度上可能还不算近,但在宇宙的尺度上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距离,因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行星也比这个距离要远得多得多,有4光年。这就是科幻看待现实的角度,从遥远的太空回望地球。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我们现实之内的视角来看待现实却看不到的东西。 下面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的主要方面,包括环境和经济,社会和政治。当然这些都是很大的题目,但是科幻本来就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文学,因为时间原因我们也只能泛泛而谈。

      我们首先谈用科幻的视角来看我们的环境和经济。说起环境和经济,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发展。我们现在用比较直观的画面来看,我们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地球环境在现实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面大概是不到三十年前的上海浦东。(展示图片)大家可以看到是这个样子的。这个画面是从同一个角度拍摄的现在的上海浦东,大家可以看到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关于发展的速度的另一个例子,是这个地方。

      (展示图片)这个地方是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叫扬子关,是我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扬子关这个镇本来是典型的中国内地农村的山镇,它以前很闭塞,很落后,发展速度也很缓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图景是镇子原来的景象,这两幅照片大概是十六七年前拍的。而仅仅不到二十年之后,这个地方发展成了这个样子(展示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当年住在那些乡村里面的人,现在都搬到中间这一片现代化的生活小区里面,而且这里还有宾馆,普及了互联网,相当一部分人家普及了汽车,图片后面还有一部分企业的烟囱在冒着烟。这就是发展速度的明显例子。

      可能你们这种在大都市的人们感觉不出来,但是在我们这种基层的内地的人感觉很明显,这种速度近乎疯狂。当然有人对此欢欣鼓舞,因为这毕竟给很多的人带来了一种以前无法想象的富足生活;而这种发展的代价,不只是我们写科幻的人,在很多有识之士看来都是很担忧的,它对资源的占有是很可怕的。

      大家注意看。这是一片新兴的扬子关镇的区域。这一片区域原来是一片很好的农田,挨着一条河流。这片良田对很缺地的太行山区来说是很宝贵的,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里全部被占用了,而且后面工厂的污染也是很明显的。通过这些图片可以看到,这几十年发展的速度很快,不光是中国是这样,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地区的发展速度也是很快。这种速度这种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在我们可见的未来,它们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我们要赶上西方人的现代化水平,过他们那样的现代化生活。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如果我们全球的发展中地区和贫穷地区要是过上西方的这种生活的话我们需要多少资源。需要四个半地球的资源。我们如何解决资源与发展的矛盾,这就是我们对现实的一种选择。

      我们对现实有很多种选择。我们先考察一下科幻的选择,再考察一下用现实的眼光看现实所带来的选择。科幻的选择我们都能想得到,就是从太空中去寻找那三个半地球。我们先简单考察一下外太空中的资源。首先我们看到在第一张照片中的给我们印象中最深的资源是什么呢,是空间。它的空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说我们即便是只使用近地空间,地球上高污染的工厂都可以搬到太空中去,因为太空中的污染问题比较好解决。比如核电站问题最近引起很大的轰动,在太空中是不存在核辐射核泄漏的,因为太空中本来就充满着很强的辐射。

      然后我们进一步简单考察一下太空中的其他资源。太空中的资源多数在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的范围内。我们先考察一下小行星带的资源。一颗直径两公里的小行星大概总重量有五百多亿吨,如果它的成分和陨石的成分相当的话,它可能的含铁量就是330亿吨,这个数量够人类用几十年,因为它还含有其他的贵重金属。而直径超过一公里的小行星在小行星带里有一百万颗。

      同时我们来看看太空中的水资源。我们一般的人认为水资源只在地球上存在,太空中很干燥,其实不是这样的。太阳系最大的淡水储存地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一颗叫毂神星的小行星上,直径大概有530多公里,它的淡水含量超过地球。另外太阳系最大的海洋也不在地球上,而在一颗叫木卫二的卫星上。我们看到它的白色表面是冰冻的海洋,它的深度有一百多公里,它的淡水含量要超过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含量之和。其他八大行星上的资源我们就不详细说了。

      我们地球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在太阳系中都能找得到。大概是在1997年,美国有两位科学家专门定量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写了一本著作来论述太阳系中的资源数目,他们假设整个太阳系的资源可以养活1016的人口。地球的资源,按科学家的估算,可以养活五百亿人,我们把它翻一倍就是一千亿人。假如一个地球只养活一千亿人的话,那么整个太阳系的资源相当于十万个地球。这就是太阳系资源的总数量。所以说,对太阳系资源的开发,对太空的开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管是科学家还是科幻作家都持有很乐观的态度。像我们都很熟悉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它预测的2001年我们现在已经过去了,它预言的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地球轨道上已经布满了太空城,每座太空城里面住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月球上也有上百万人口的长期居住城市,人类已经能开发出核聚变动力的庞大的飞船,去探访木星这样的外围行星,人类的相当一部分资源已经从太空中取得。

      而实际上我们现在太空开发的状况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现在从太空得到了多少资源呢?2415块石头,总重量383公斤,就是这么多。(观众笑声)这2415块石头目前大部分是存在于美国的博物馆和科研机构,还有一小部分赠送出去了,像我们赠送大熊猫一样。但是接受这些石头的国家没有像珍惜大熊猫一样珍惜这些石头,据说现在很多都弄丢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太空开发的现状。所以现在人类的太空开发是一个规模十分小的行动,它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一种科研行为和探险行为,远远称不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几乎按十万个地球带给我们的希望来说,现在的太空开发几乎等于没有开发。

      我们从六十年代一次太空开发的过程中又退回来了。我们曾经登上过月球,但我们又回来了,包括现在航天飞机停止使用,使我们太空开发的步伐又向后退了一步。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理由是技术原因。太空开发需要高技术,我们现在的技术达不到这个水平。是不是这个原因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台计算机。(展示图片)这台计算机的内存是63k,这是什么概念呢?现在一台iphone手机的内存是512M,每一兆是1024k,可以看到刚才那台计算机容量有多小多简陋多原始,但美国人就用这台计算机登上了月球,它就是阿波罗飞船的导航计算机。所以说我们现在无论是计算机技术,还是太空推进技术,还是材料技术,和当年六十年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真正大规模开发太空需要的技术还是不够的,可以承认,但是当年美国的技术实力与现在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很悲观,认为十年内不可能登上月球,但是他们做到了。所以说,技术原因只是一个推辞。

      而第二个原因,大家耳熟能详的是经济原因。这似乎很有道理。在开发太空初期的确很花钱,把1g有效荷载发上太空大概需要花费1g黄金,按照现在的比价,昨天的比价我看到是大概330多块钱人民币。这很昂贵。一次阿波罗登月工程的总投资是254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400亿美元,也很贵。如果要登火星呢?即便是探险性的送人登上火星,可能投资也要在五千亿美元。这些都是很大的投资。那么是不是现在的太空开发是因为经济原因而停滞呢?现在这张图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两项预计的投资。

      第一是对环保的投资,是三万四千亿人民币。对航天的投资查不到确切的资料,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对航天的投资大概是一百亿人民币。我们按照正常的比例,因为十一五对环保的投资是两万亿人民币左右,我们给它增长三倍,它只有三百亿人民币,这两者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我为什么用环保的投资与和航天的投资相对比,因为它们两者的投资很相似,都是初期投资没有回报,而从长远的回报来看环保还远不如航天。现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很奇怪的状况呢?

      我们现在讨论到了我们队人类未来的第二个选择。我们前面的选择是用科幻的眼睛来选择,我们现在做出的选择是用现实的眼光来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人类放弃了太空,把未来寄托于环保。这一点不光是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都一样,它们情况可能比我们好一点,就是太空投资值稍微高一点,但还是大同小异。

      这就表示人类现在放弃了太空中的十万个地球,我们准备在这一个地球上节俭过日子活下去。由其实有很多政治家和科学家都能给出一个很坚实的理由,就是太空开发有很大的冒险,有政治上的冒险和经济上的冒险,我们不能把人类的未来寄托于这样一种完全不可靠的冒险上。

      那么现在我们来考察环保是不是不冒险的一项事业。(观众笑声) 从科幻的视角看地球,环保是不是稳妥是不是不冒险的呢?我们这个话题谈一天也谈不完。但是我们看到这张图(指旅行者号回望图),我们马上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地球在太空中是十分小的一粒沙子,我们的环保整个行为就是在沙子这么大的一个生态系统上运行。即便是从月球上来看地球,地球也是一个很脆弱很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小的世界上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可能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肯定,如果按照现在的环保开发技术,现在努力通过政治方面进行的节能减排,节约能源,仅仅采取这些措施是无法阻止生态系统的崩溃的。

      如果现在的环保要想成功,唯一的一条可能的,还不是完全可能成功的途径就是立刻停止发展。但是肯定不可能,这首先在政治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不可能说西方世界在现代化的状态下过着这样好的生活,你让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地区和贫穷地区仍然在农业时代过着贫穷的生活,这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而且这也违反现在的普世价值和主流价值观。

      如果政治上强行作出停止发展的决定,带来的灾难可能比加速发展的灾难还要大。那么我们闲杂就可以看到环保的实质是什么,就是说环保的实质,或者说靠环保生存的实质,其实是成年人仍然生存在摇篮中,生活在地球的摇篮中。环保生存与太空开发同样冒险,同样艰难,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甚至在技术上,靠环保来生存都不比太空开发更容易,但是我们现在各个国家决策层却作出了这样一种选择,所以从科幻的眼睛来看我们觉得确实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

      首先说到太空开发,我们首先想到和大航海时代很相似的情形。同样是扬帆远航到一片未知的大陆上去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取得我们需要的资源,一个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时代开始当然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当时是取得了一个女王的支持,就是伊莎贝拉一世女王,她给了哥伦布钱去装备一支小小的船队前往大西洋探险,但是伊莎贝拉一世不是西班牙女王,她是卡斯提尔一个王国的女王,当时独立的西班牙并不存在,所以说伊莎贝拉女王自己也不是太富裕,甚至难以供起这个船队,据说她把自己的首饰都典当了,然后供给哥伦布远航。而现在的事实证明,这是最明智的一笔风险投资。她与哥伦布达成了圣塔菲协议,就是说他一旦发现了新大陆,她们怎样分成收入。这是一笔很明智的风险投资,以至于有人说世界历史是从1500年开始的,因为到那个时候人们才知道整个世界的全貌。

      我们下面看到的这张图(展示图片)是郑和的宝船和哥伦布探险新大陆的船的大小比例,下面的小船是哥伦布探险新大陆的帆船,我们看到它小到什么程度,相当于在郑和宝船上放下来的一艘救生艇。而且要从整个船队的规模来说更是没办法比,因为郑和的船队有两百多艘船,上面有两万多人;哥伦布就这么三艘小船,上面的船员好像才百十来人的样子。

      但现在我们知道,真正创造历史开辟新纪元的恰恰是一支小船队,而不是后面的大船队。所以说如果目标不远大,眼光不够远,目标不够正确,再大也没有用。我们现在是正处在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我们现在甚至比哥伦布要有利得多,因为哥伦布他看不见他要找的新大陆,他没有派过探测器去探测过那个新大陆,但是他坚信地球是圆的,他相信他可以走到那个新大陆上去,但是好像并不是太有把握。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几天之后还没有见到陆地,三艘船的船员心里很慌,甚至要产生哗变,哥伦布连哄带骗地一直让他们往前走,骗他们说黑暗中已经走过了什么什么岛屿。这个时候我相信他的内心是充满了犹豫彷徨这些情绪的。他不知道新大陆在前方。而我们要探测的新大陆的世界是抬头就能看到的,但是现在没有人来投资,没有人来出这笔钱。这就是第一个话题,我们谈的通过科幻来看环境和经济。

      我们再谈第二个话题就是用科幻的眼睛看社会和政治。这都是些很大的话题,我们只能很简单地聊一聊。我们现在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张图,这张图是《相似》(《Analog》)杂志,一个美国的科幻杂志,一本年选上面出现的。这张图上面标明了不同的科幻作家的读者的政治倾向。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左翼,这是右翼,上下轴X轴是表示科幻的类型,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

      我们大概看到我们熟悉的阿西莫夫(Asimov)是偏右的,像泽拉兹尼(Zelazny)是左派,等等这些。(图片可见: http://io9.com/5669211/a-chart-t ... litical-affiliation)这张图我们不必要详细看去研究它,但是说明一件事是科幻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政治色彩最浓厚的一个类型的文学,甚至科幻的政治色彩比政治小说还要浓。政治小说本身好像是在写政治的,其实它是在政治的舞台上来演绎一个故事,但科幻是直接去论述政治本身的。

      科幻文学显然是源于科学,那么科学和我们政治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的倾向是认为科学与民主是相融的,与民主体制是相融的,因为科学不承认权威,它承认客观事实,这与民主是相辅相成的;另外科学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使大量人员集中于城市,同时信息技术使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意愿,使整个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了可能,现在网络出现的情况大家也都很清楚,所以我们可能想当然地认为科幻中所描写的未来世界都是现在这个民主社会的延伸。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科幻中未来世界的政治体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来考察一下。 首先我们考察最熟悉的作品,《基地》(Foundation Trilogy)。《基地》中的社会体制是什么样的呢?它是一种古老的共和制,它不是现代的共和制,是很像古罗马时代的共和帝国的样子。《沙丘》(Dune)中的共和体制是一种中世纪一种阿拉伯的封建体制时期的一种社会体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中的社会体制是三分之一的原始,三分之一的共和,三分之一的封建。

      以上这三本书的特点在哪里呢?就是书中的社会体制均落后于他们的技术能力,这三本书中社会都具备进行远程星际航行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会体制仍然停留在相对来说相对滞后的状态。另外科幻中间还出现了一些比较奇特的社会体制,咱们现在没有看到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还有《雪崩》(Snow Crash),,它描述了一种由大公司来控制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国家政府要么已经消亡,要么处于一种已经不起作用的地步。还有其他一些更奇怪的一种社会状态,比如说时间机器,它所描述的极端两极分化的社会,不仅存在在社会状状态、人的阶级状态上,而且存在于、表现于人的生物状态上,已经不是同一种物种了。像其他一些更奇怪的社会体制比如《美丽新世界》,它描述一种基因决定的社会,就是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通过改造基因把人的社会地位确定的。而扎米亚京的《我们》表现了一种由数学原理来决定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按照数学原理来运行,个体与个体已经不存在了。

      《1984》这本书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本书,描写了一个集权的极端状态,整个社会已经完全像是一个集权控制的机器一样。另外还有一些比较乐观的对未来的描述,比如前苏联的一些小说,像《太空神曲》(Сильнее времени)和《星云》就描写一种比较乐观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体制。其实真正在现在想起来,把未来社会描写成对现在社会的延伸的话,我们想得到的好像只有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他所描写的未来世界这三本书却是和现在很相像,但他的重点显然不在描写这种社会而在把它作为讲故事的一种背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警示的原因。我们现在看到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他们描写的世界就像噩梦一样很恐怖,但三位作者显然是很赞成民主体制的,之所以描述出这种可怕的噩梦是为了警示我们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这种情况在整个的科幻文学中并不是主流,因为这三本书算不算是科幻小说呢,评论界其实把他们算做政治小说。真正主流的科幻文学中,它们对各个作家所描写的社会体制并没有明显的好恶感,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未来就是这样,这就是他们普遍的态度,而我们列出来的这一大堆书,都是这种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说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用考察一下用科幻的眼睛来看政治和社会体制的状态和形态。

      在这里我要介绍一部作品叫做《冷酷的方程式》(The Cold Equations),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部作品。写这本书的人叫戈德温(Tom Godwin),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作品不多,其他的可能都被遗忘了,但惟独这部作品一直被记忆着,而且在科幻文学中有很高的地位。这部小说很短,只有八千多字,但是现在它被记忆得很深,以至于人们叫它“灼热的方程式”。考察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很生动很清楚地看到在科幻眼中的人类的价值体系是什么样的状态。

      《冷酷的方程式》是一部情节极其简单的小说,它只有两个人物,一个宇航员,一个女孩,还有一艘飞船。这艘飞船,按照书中的描述来说很小,大概相当于一部大巴车的样子。这艘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向遥远的一个未知星球,要给这个星球上的探险队送去要去一些药物。这支探险队在星球上得了一种病,如果得不到药物的话大家都会死。

      这个小女孩的哥哥在这个探险队中,所以她在飞船起飞的时候她偷乘到这个飞船上搭便车想去看她的哥哥,但是当飞船走出一段距离的时候,飞船的检测系统就发现,飞船超重了。它的燃料过分消耗,如果不及时制止的话,飞船没有足够的燃料在飞到目标星球的时候进行减速,如果强行进入这个星球的话就会坠毁在这个星球上,如果偏离的话就永远会飘到太空中回不来。面对这种情况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把小女孩从飞船中扔到太空去,这样的话在燃料没有极端消耗的情况下就能保证飞船和探险队的安全。第二个选择,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化的选择就是让小女孩在飞船上向目标星球飞,这样做的结果是宇航员和小女孩会死,而星球上的探险队也都会死。最后的结果是宇航员果断地作出了第一个选择。

      这篇小说很生动地向我们作出了一个科幻眼睛中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用现实的眼光所看的理所当然的价值观,放在宇宙空间,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并不适用。当然我们会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飞船,一个特例,但是我们看到,我们的地球其实也就是一所小飞船,甚至比飞船还小。所以刚才那个故事表现出的哲理和道理,对我们的地球人类来说也同样适用,因为我们很可能也会遇见这种情况,比如说我们六十亿人要死去四十亿人,另外二十亿人才能活下来。

      而现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种社会体制也好,主流价值观也好,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谈到科幻的价值观和政治观,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历史微积分,这是由一个西方的历史学家提出来的,就是说整个的历史是从现实开始,然后走到一个终极目标,整个目标是一个曲线,这个目标很漫长,但是如果我们任意取其中的一段,它却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我们要到达的就是一个局部的阶段性目标。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政治家、启蒙运动以后的思想家等等,他们所思考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目标,几乎没有人去思考终极目标,所以他们现在所面临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体制是为阶段目标所采用的。

      但是科幻文学不一样。科幻文学要考虑终极目标,它是唯一一个考虑人类终极目标的文学,这是它的价值所在,同时它要从现实的角度去考虑这个终极目标。那么在这个漫长的曲线中,每一段都要考虑,每一段都是一条直线,不同的情况之下都拥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道德观,这也是科幻文学当中政治观丰富多彩,社会图像丰富多彩,而且它对社会图像又采取很宽容的态度的原因。我今天的演讲就这么多,谢谢大家。刘慈欣:大家好。欢迎大家今天光临。我今天对这个演讲确实没有什么把握,因为我觉得我们香港的听众可能对内地科幻不太熟悉,我讲内地科幻的情况可能大家不太感兴趣,所以说目前我们只能就科幻的问题来泛泛而谈,而这样来说从内地来的科幻迷朋友可能也不太感兴趣,但我已经准备了,讨论就留到我们最后的交流阶段。

      下面我开始今天的话题。 今天的话题是“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科幻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目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和商业符号,但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是,科幻本身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现实的独特的视角。我们目前很少、还不太习惯用科幻的眼睛看待现实。科幻通过这样一个独特的角度,有一种无论是科学、哲学、还是宗教都没有的认知能力,用它来看现实。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话题。

      下面我谈一谈科幻的视角是什么。科幻的视角有很多种,包括思想实验的视角等等,我们今天只关注科幻的一个视角。我下面让大家看一幅照片,这幅照片曾经在欧美引起过轰动。这幅照片是旅行者号从距地球64亿公里的地方回望地球的照片。64亿公里相当于地球到太阳距离的40倍,光线走完这段时间可能需要几个小时。

      这张照片我们粗看好像上面什么都没有,大家注意上面那些虹膜一样的东西,彩虹一样的东西,是不属于这张照片的,不是照片的内容,是旅行者号照相机虹膜上的光的衍射造成的,不属于照片的内容,除此之外这张照片上就是一片漆黑的太空,什么都没有。但是仔细看看,有一个小点,这就是地球。这张照片为什么轰动呢?因为这张照片拍摄之前旅行者号控制中心的科学家是不赞成拍这张照片的,因为旅行者号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科学研究,而科学家们认为这张照片没有任何研究价值,因为拍太空照片是要耗费飞船的资源的,要耗费大量的电力和胶片等等,但是包括卡尔萨根在内的一些科学家坚持要拍这张照片,认为这很有意义,事实证明也是这样。

      这个视角是我们人类第一次从如此遥远的太空回望地球。 (图片可见:http://tech.sina.com.cn/d/focus/spacephoto/earth.shtml ) 说到科幻,科幻回望地球的距离比这张照片还远。这张照片的64亿公里在太阳系的尺度上可能还不算近,但在宇宙的尺度上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距离,因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行星也比这个距离要远得多得多,有4光年。这就是科幻看待现实的角度,从遥远的太空回望地球。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我们现实之内的视角来看待现实却看不到的东西。 下面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用科幻的眼睛看现实的主要方面,包括环境和经济,社会和政治。当然这些都是很大的题目,但是科幻本来就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文学,因为时间原因我们也只能泛泛而谈。

      我们首先谈用科幻的视角来看我们的环境和经济。说起环境和经济,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发展。我们现在用比较直观的画面来看,我们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地球环境在现实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面大概是不到三十年前的上海浦东。(展示图片)大家可以看到是这个样子的。这个画面是从同一个角度拍摄的现在的上海浦东,大家可以看到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关于发展的速度的另一个例子,是这个地方。

      (展示图片)这个地方是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叫扬子关,是我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地方。扬子关这个镇本来是典型的中国内地农村的山镇,它以前很闭塞,很落后,发展速度也很缓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图景是镇子原来的景象,这两幅照片大概是十六七年前拍的。而仅仅不到二十年之后,这个地方发展成了这个样子(展示图片)。大家可以看到当年住在那些乡村里面的人,现在都搬到中间这一片现代化的生活小区里面,而且这里还有宾馆,普及了互联网,相当一部分人家普及了汽车,图片后面还有一部分企业的烟囱在冒着烟。这就是发展速度的明显例子。

      可能你们这种在大都市的人们感觉不出来,但是在我们这种基层的内地的人感觉很明显,这种速度近乎疯狂。当然有人对此欢欣鼓舞,因为这毕竟给很多的人带来了一种以前无法想象的富足生活;而这种发展的代价,不只是我们写科幻的人,在很多有识之士看来都是很担忧的,它对资源的占有是很可怕的。

      大家注意看。这是一片新兴的扬子关镇的区域。这一片区域原来是一片很好的农田,挨着一条河流。这片良田对很缺地的太行山区来说是很宝贵的,但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这里全部被占用了,而且后面工厂的污染也是很明显的。通过这些图片可以看到,这几十年发展的速度很快,不光是中国是这样,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和贫穷地区的发展速度也是很快。这种速度这种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在我们可见的未来,它们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我们要赶上西方人的现代化水平,过他们那样的现代化生活。

      现在我们可以看看,如果我们全球的发展中地区和贫穷地区要是过上西方的这种生活的话我们需要多少资源。需要四个半地球的资源。我们如何解决资源与发展的矛盾,这就是我们对现实的一种选择。

      我们对现实有很多种选择。我们先考察一下科幻的选择,再考察一下用现实的眼光看现实所带来的选择。科幻的选择我们都能想得到,就是从太空中去寻找那三个半地球。我们先简单考察一下外太空中的资源。首先我们看到在第一张照片中的给我们印象中最深的资源是什么呢,是空间。它的空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说我们即便是只使用近地空间,地球上高污染的工厂都可以搬到太空中去,因为太空中的污染问题比较好解决。比如核电站问题最近引起很大的轰动,在太空中是不存在核辐射核泄漏的,因为太空中本来就充满着很强的辐射。

      然后我们进一步简单考察一下太空中的其他资源。太空中的资源多数在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的范围内。我们先考察一下小行星带的资源。一颗直径两公里的小行星大概总重量有五百多亿吨,如果它的成分和陨石的成分相当的话,它可能的含铁量就是330亿吨,这个数量够人类用几十年,因为它还含有其他的贵重金属。而直径超过一公里的小行星在小行星带里有一百万颗。

      同时我们来看看太空中的水资源。我们一般的人认为水资源只在地球上存在,太空中很干燥,其实不是这样的。太阳系最大的淡水储存地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一颗叫毂神星的小行星上,直径大概有530多公里,它的淡水含量超过地球。另外太阳系最大的海洋也不在地球上,而在一颗叫木卫二的卫星上。我们看到它的白色表面是冰冻的海洋,它的深度有一百多公里,它的淡水含量要超过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含量之和。其他八大行星上的资源我们就不详细说了。

      我们地球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在太阳系中都能找得到。大概是在1997年,美国有两位科学家专门定量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写了一本著作来论述太阳系中的资源数目,他们假设整个太阳系的资源可以养活1016的人口。地球的资源,按科学家的估算,可以养活五百亿人,我们把它翻一倍就是一千亿人。假如一个地球只养活一千亿人的话,那么整个太阳系的资源相当于十万个地球。这就是太阳系资源的总数量。所以说,对太阳系资源的开发,对太空的开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管是科学家还是科幻作家都持有很乐观的态度。像我们都很熟悉的科幻作品《2001太空漫游》,它预测的2001年我们现在已经过去了,它预言的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地球轨道上已经布满了太空城,每座太空城里面住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人口,月球上也有上百万人口的长期居住城市,人类已经能开发出核聚变动力的庞大的飞船,去探访木星这样的外围行星,人类的相当一部分资源已经从太空中取得。

      而实际上我们现在太空开发的状况是什么呢?就是说我们现在从太空得到了多少资源呢?2415块石头,总重量383公斤,就是这么多。(观众笑声)这2415块石头目前大部分是存在于美国的博物馆和科研机构,还有一小部分赠送出去了,像我们赠送大熊猫一样。但是接受这些石头的国家没有像珍惜大熊猫一样珍惜这些石头,据说现在很多都弄丢了。这就是我们现在太空开发的现状。所以现在人类的太空开发是一个规模十分小的行动,它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一种科研行为和探险行为,远远称不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几乎按十万个地球带给我们的希望来说,现在的太空开发几乎等于没有开发。

      我们从六十年代一次太空开发的过程中又退回来了。我们曾经登上过月球,但我们又回来了,包括现在航天飞机停止使用,使我们太空开发的步伐又向后退了一步。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状况?我们首先想到的一个理由是技术原因。太空开发需要高技术,我们现在的技术达不到这个水平。是不是这个原因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台计算机。(展示图片)这台计算机的内存是63k,这是什么概念呢?现在一台iphone手机的内存是512M,每一兆是1024k,可以看到刚才那台计算机容量有多小多简陋多原始,但美国人就用这台计算机登上了月球,它就是阿波罗飞船的导航计算机。所以说我们现在无论是计算机技术,还是太空推进技术,还是材料技术,和当年六十年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当然真正大规模开发太空需要的技术还是不够的,可以承认,但是当年美国的技术实力与现在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大部分的人都很悲观,认为十年内不可能登上月球,但是他们做到了。所以说,技术原因只是一个推辞。

      而第二个原因,大家耳熟能详的是经济原因。这似乎很有道理。在开发太空初期的确很花钱,把1g有效荷载发上太空大概需要花费1g黄金,按照现在的比价,昨天的比价我看到是大概330多块钱人民币。这很昂贵。一次阿波罗登月工程的总投资是254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400亿美元,也很贵。如果要登火星呢?即便是探险性的送人登上火星,可能投资也要在五千亿美元。这些都是很大的投资。那么是不是现在的太空开发是因为经济原因而停滞呢?现在这张图是中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两项预计的投资。

      第一是对环保的投资,是三万四千亿人民币。对航天的投资查不到确切的资料,但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对航天的投资大概是一百亿人民币。我们按照正常的比例,因为十一五对环保的投资是两万亿人民币左右,我们给它增长三倍,它只有三百亿人民币,这两者是完全不成比例的。我为什么用环保的投资与和航天的投资相对比,因为它们两者的投资很相似,都是初期投资没有回报,而从长远的回报来看环保还远不如航天。现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很奇怪的状况呢?

      我们现在讨论到了我们队人类未来的第二个选择。我们前面的选择是用科幻的眼睛来选择,我们现在做出的选择是用现实的眼光来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人类放弃了太空,把未来寄托于环保。这一点不光是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都一样,它们情况可能比我们好一点,就是太空投资值稍微高一点,但还是大同小异。

      这就表示人类现在放弃了太空中的十万个地球,我们准备在这一个地球上节俭过日子活下去。由其实有很多政治家和科学家都能给出一个很坚实的理由,就是太空开发有很大的冒险,有政治上的冒险和经济上的冒险,我们不能把人类的未来寄托于这样一种完全不可靠的冒险上。

      那么现在我们来考察环保是不是不冒险的一项事业。(观众笑声) 从科幻的视角看地球,环保是不是稳妥是不是不冒险的呢?我们这个话题谈一天也谈不完。但是我们看到这张图(指旅行者号回望图),我们马上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就是地球在太空中是十分小的一粒沙子,我们的环保整个行为就是在沙子这么大的一个生态系统上运行。即便是从月球上来看地球,地球也是一个很脆弱很小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小的世界上维持一个生态系统可能是很困难的事情。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肯定,如果按照现在的环保开发技术,现在努力通过政治方面进行的节能减排,节约能源,仅仅采取这些措施是无法阻止生态系统的崩溃的。

      如果现在的环保要想成功,唯一的一条可能的,还不是完全可能成功的途径就是立刻停止发展。但是肯定不可能,这首先在政治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不可能说西方世界在现代化的状态下过着这样好的生活,你让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地区和贫穷地区仍然在农业时代过着贫穷的生活,这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而且这也违反现在的普世价值和主流价值观。

      如果政治上强行作出停止发展的决定,带来的灾难可能比加速发展的灾难还要大。那么我们闲杂就可以看到环保的实质是什么,就是说环保的实质,或者说靠环保生存的实质,其实是成年人仍然生存在摇篮中,生活在地球的摇篮中。环保生存与太空开发同样冒险,同样艰难,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甚至在技术上,靠环保来生存都不比太空开发更容易,但是我们现在各个国家决策层却作出了这样一种选择,所以从科幻的眼睛来看我们觉得确实是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

      首先说到太空开发,我们首先想到和大航海时代很相似的情形。同样是扬帆远航到一片未知的大陆上去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取得我们需要的资源,一个更好的生活。大航海时代开始当然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但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当时是取得了一个女王的支持,就是伊莎贝拉一世女王,她给了哥伦布钱去装备一支小小的船队前往大西洋探险,但是伊莎贝拉一世不是西班牙女王,她是卡斯提尔一个王国的女王,当时独立的西班牙并不存在,所以说伊莎贝拉女王自己也不是太富裕,甚至难以供起这个船队,据说她把自己的首饰都典当了,然后供给哥伦布远航。而现在的事实证明,这是最明智的一笔风险投资。她与哥伦布达成了圣塔菲协议,就是说他一旦发现了新大陆,她们怎样分成收入。这是一笔很明智的风险投资,以至于有人说世界历史是从1500年开始的,因为到那个时候人们才知道整个世界的全貌。

      我们下面看到的这张图(展示图片)是郑和的宝船和哥伦布探险新大陆的船的大小比例,下面的小船是哥伦布探险新大陆的帆船,我们看到它小到什么程度,相当于在郑和宝船上放下来的一艘救生艇。而且要从整个船队的规模来说更是没办法比,因为郑和的船队有两百多艘船,上面有两万多人;哥伦布就这么三艘小船,上面的船员好像才百十来人的样子。

      但现在我们知道,真正创造历史开辟新纪元的恰恰是一支小船队,而不是后面的大船队。所以说如果目标不远大,眼光不够远,目标不够正确,再大也没有用。我们现在是正处在第二次大航海时代的前夜。我们现在甚至比哥伦布要有利得多,因为哥伦布他看不见他要找的新大陆,他没有派过探测器去探测过那个新大陆,但是他坚信地球是圆的,他相信他可以走到那个新大陆上去,但是好像并不是太有把握。他在大西洋上航行了几天之后还没有见到陆地,三艘船的船员心里很慌,甚至要产生哗变,哥伦布连哄带骗地一直让他们往前走,骗他们说黑暗中已经走过了什么什么岛屿。这个时候我相信他的内心是充满了犹豫彷徨这些情绪的。他不知道新大陆在前方。而我们要探测的新大陆的世界是抬头就能看到的,但是现在没有人来投资,没有人来出这笔钱。这就是第一个话题,我们谈的通过科幻来看环境和经济。

      我们再谈第二个话题就是用科幻的眼睛看社会和政治。这都是些很大的话题,我们只能很简单地聊一聊。我们现在看到很有意思的一张图,这张图是《相似》(《Analog》)杂志,一个美国的科幻杂志,一本年选上面出现的。这张图上面标明了不同的科幻作家的读者的政治倾向。我们可以看到这是左翼,这是右翼,上下轴X轴是表示科幻的类型,是硬科幻还是软科幻。

      我们大概看到我们熟悉的阿西莫夫(Asimov)是偏右的,像泽拉兹尼(Zelazny)是左派,等等这些。(图片可见: http://io9.com/5669211/a-chart-t ... litical-affiliation)这张图我们不必要详细看去研究它,但是说明一件事是科幻和我们想象的不同,它可以说是政治色彩最浓厚的一个类型的文学,甚至科幻的政治色彩比政治小说还要浓。政治小说本身好像是在写政治的,其实它是在政治的舞台上来演绎一个故事,但科幻是直接去论述政治本身的。

      科幻文学显然是源于科学,那么科学和我们政治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的倾向是认为科学与民主是相融的,与民主体制是相融的,因为科学不承认权威,它承认客观事实,这与民主是相辅相成的;另外科学所带来的技术突破,使大量人员集中于城市,同时信息技术使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意愿,使整个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有了可能,现在网络出现的情况大家也都很清楚,所以我们可能想当然地认为科幻中所描写的未来世界都是现在这个民主社会的延伸。

      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科幻中未来世界的政治体制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来考察一下。 首先我们考察最熟悉的作品,《基地》(Foundation Trilogy)。《基地》中的社会体制是什么样的呢?它是一种古老的共和制,它不是现代的共和制,是很像古罗马时代的共和帝国的样子。《沙丘》(Dune)中的共和体制是一种中世纪一种阿拉伯的封建体制时期的一种社会体制。厄休拉勒奎恩(Ursula K. Le Guin)《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中的社会体制是三分之一的原始,三分之一的共和,三分之一的封建。

      以上这三本书的特点在哪里呢?就是书中的社会体制均落后于他们的技术能力,这三本书中社会都具备进行远程星际航行的能力,但是他们的社会体制仍然停留在相对来说相对滞后的状态。另外科幻中间还出现了一些比较奇特的社会体制,咱们现在没有看到的一些东西,比如说《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还有《雪崩》(Snow Crash),,它描述了一种由大公司来控制的世界,在这种世界中国家政府要么已经消亡,要么处于一种已经不起作用的地步。还有其他一些更奇怪的一种社会状态,比如说时间机器,它所描述的极端两极分化的社会,不仅存在在社会状状态、人的阶级状态上,而且存在于、表现于人的生物状态上,已经不是同一种物种了。像其他一些更奇怪的社会体制比如《美丽新世界》,它描述一种基因决定的社会,就是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通过改造基因把人的社会地位确定的。而扎米亚京的《我们》表现了一种由数学原理来决定的世界,就是整个世界按照数学原理来运行,个体与个体已经不存在了。

      《1984》这本书是大家最熟悉的一本书,描写了一个集权的极端状态,整个社会已经完全像是一个集权控制的机器一样。另外还有一些比较乐观的对未来的描述,比如前苏联的一些小说,像《太空神曲》(Сильнее времени)和《星云》就描写一种比较乐观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体制。其实真正在现在想起来,把未来社会描写成对现在社会的延伸的话,我们想得到的好像只有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他所描写的未来世界这三本书却是和现在很相像,但他的重点显然不在描写这种社会而在把它作为讲故事的一种背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警示的原因。我们现在看到的反乌托邦三部曲,他们描写的世界就像噩梦一样很恐怖,但三位作者显然是很赞成民主体制的,之所以描述出这种可怕的噩梦是为了警示我们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这种情况在整个的科幻文学中并不是主流,因为这三本书算不算是科幻小说呢,评论界其实把他们算做政治小说。真正主流的科幻文学中,它们对各个作家所描写的社会体制并没有明显的好恶感,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未来就是这样,这就是他们普遍的态度,而我们列出来的这一大堆书,都是这种态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说我们有必要考察一下用考察一下用科幻的眼睛来看政治和社会体制的状态和形态。

      在这里我要介绍一部作品叫做《冷酷的方程式》(The Cold Equations),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这部作品。写这本书的人叫戈德温(Tom Godwin),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作家,作品不多,其他的可能都被遗忘了,但惟独这部作品一直被记忆着,而且在科幻文学中有很高的地位。这部小说很短,只有八千多字,但是现在它被记忆得很深,以至于人们叫它“灼热的方程式”。考察这部小说,我们可以很生动很清楚地看到在科幻眼中的人类的价值体系是什么样的状态。

      《冷酷的方程式》是一部情节极其简单的小说,它只有两个人物,一个宇航员,一个女孩,还有一艘飞船。这艘飞船,按照书中的描述来说很小,大概相当于一部大巴车的样子。这艘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向遥远的一个未知星球,要给这个星球上的探险队送去要去一些药物。这支探险队在星球上得了一种病,如果得不到药物的话大家都会死。

      这个小女孩的哥哥在这个探险队中,所以她在飞船起飞的时候她偷乘到这个飞船上搭便车想去看她的哥哥,但是当飞船走出一段距离的时候,飞船的检测系统就发现,飞船超重了。它的燃料过分消耗,如果不及时制止的话,飞船没有足够的燃料在飞到目标星球的时候进行减速,如果强行进入这个星球的话就会坠毁在这个星球上,如果偏离的话就永远会飘到太空中回不来。面对这种情况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就是把小女孩从飞船中扔到太空去,这样的话在燃料没有极端消耗的情况下就能保证飞船和探险队的安全。第二个选择,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性化的选择就是让小女孩在飞船上向目标星球飞,这样做的结果是宇航员和小女孩会死,而星球上的探险队也都会死。最后的结果是宇航员果断地作出了第一个选择。

      这篇小说很生动地向我们作出了一个科幻眼睛中的价值观和道德体系,就是说我们能感觉到用现实的眼光所看的理所当然的价值观,放在宇宙空间,从宇宙的角度来看并不适用。当然我们会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飞船,一个特例,但是我们看到,我们的地球其实也就是一所小飞船,甚至比飞船还小。所以刚才那个故事表现出的哲理和道理,对我们的地球人类来说也同样适用,因为我们很可能也会遇见这种情况,比如说我们六十亿人要死去四十亿人,另外二十亿人才能活下来。

      而现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这种社会体制也好,主流价值观也好,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谈到科幻的价值观和政治观,我们提出一个概念叫历史微积分,这是由一个西方的历史学家提出来的,就是说整个的历史是从现实开始,然后走到一个终极目标,整个目标是一个曲线,这个目标很漫长,但是如果我们任意取其中的一段,它却是一条直线,这条直线我们要到达的就是一个局部的阶段性目标。迄今为止我们所有的政治家、启蒙运动以后的思想家等等,他们所思考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目标,几乎没有人去思考终极目标,所以他们现在所面临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体制是为阶段目标所采用的。

      但是科幻文学不一样。科幻文学要考虑终极目标,它是唯一一个考虑人类终极目标的文学,这是它的价值所在,同时它要从现实的角度去考虑这个终极目标。那么在这个漫长的曲线中,每一段都要考虑,每一段都是一条直线,不同的情况之下都拥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道德观,这也是科幻文学当中政治观丰富多彩,社会图像丰富多彩,而且它对社会图像又采取很宽容的态度的原因。我今天的演讲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拜读了,受教了,谢谢楼主!
读完三体3以后就再没有关注过大刘的八卦呐~
大刘很低调啊,很少有消息啊。
我希望大刘出一个三体三部曲的加强版。当初大刘说过,因为催稿,三体3的结局并不是他想要的,有很多设想都来不及想。,
深刻
不知道香港会有多少人对科幻感兴趣
我觉得大刘说得很对,开源节流,发展还是要以开源为主,现在航天米国也不太热心了哎....
赶快写新的吧
很有深度.
那地名叫娘子关,不是扬子关。
bjnr 发表于 2011-10-2 02:01
不知道香港会有多少人对科幻感兴趣
香港有个卫斯理和白素
john117 发表于 2011-10-16 00:45
香港有个卫斯理和白素
那货能叫科幻?不如叫冒险小说还算合适。
PS:白素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白洁、黄蓉的H小说女主角了。
八宝山老妖 发表于 2011-10-16 16:50
那货能叫科幻?不如叫冒险小说还算合适。
PS:白素现在已经成为仅次于白洁、黄蓉的H小说女主角了。
这个我懂握爪
john117 发表于 2011-10-16 00:45
香港有个卫斯理和白素
我说的不是作家啊
bjnr 发表于 2011-10-17 19:19
我说的不是作家啊
倪匡据说是为数不多纯靠写小说成为富豪的,他的主打作品就是卫斯理系列,可见在香港爱看这种“伪科幻,真冒险”小说的读者还是不少的。
八宝山老妖 发表于 2011-10-17 19:32
倪匡据说是为数不多纯靠写小说成为富豪的,他的主打作品就是卫斯理系列,可见在香港爱看这种“伪科幻,真 ...
他们的水平时不再样,可是他们有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思想更活跃。香港人回去模仿创造城市神话英雄,我们到现在依然没有  怎么了?是政策还是脑子 出问题?
bjnr 发表于 2011-10-17 19:37
他们的水平时不再样,可是他们有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思想更活跃。香港人回去模仿创造城市神话英雄,我们 ...
可惜就是没创作出一部像样的科幻小说。SUPER HERO漫画倒是搞了不少,其实都是武侠变种,而且现代城市背景的SUPER HERO漫画就没几部有大的影响力,出名的还都是传统武侠,如风云、天子传奇等。
进入新世纪以后,香港的通俗文学可以说越发没落,从传统的武侠小说到现代的冒险小说,香港别说再出金庸,连黄易、温瑞安、倪匡这样水平的都没了。台湾有九把刀、有孙晓、有蔡骏,大陆有凤歌、杨叛、江南、今何在、天下霸唱、萧鼎、南派三叔……香港有啥出名的作家?
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思想更活跃……就是没成就。
大刘的这个演讲观点我不赞同,一个社会并不是为了资源就可以抛弃一切的,象他说的死去40亿活20亿,如果是自然灾变咱不说什么,但如果是人为的,这样的人类社会幸存下来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开源节流,光开源不节流,那么即使获得了新的资源,也仍然会大量的浪费,那样的话真不如先节流,养成好习惯了再去开源为好。
天使的画具 发表于 2011-10-1 22:07
我希望大刘出一个三体三部曲的加强版。当初大刘说过,因为催稿,三体3的结局并不是他想要的,有很多设想都来 ...
最近有个叫三体X的同人小说,还不错!
天使的画具 发表于 2011-10-1 22:07
我希望大刘出一个三体三部曲的加强版。当初大刘说过,因为催稿,三体3的结局并不是他想要的,有很多设想都来 ...
你也玩csol???
bjnr 发表于 2011-10-17 19:37
他们的水平时不再样,可是他们有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思想更活跃。香港人回去模仿创造城市神话英雄,我们 ...
香港有个名字叫文化沙漠,三体这么深奥的小说,在香港根本没市场
以前他们的通俗文化强,但看看近年的电视剧,医生,黑社会,警察,几个题材反反复复地拍来拍去,而且编剧素质越来越差,比大陆的间谍片好不了多少了。至于香港拍的历史片,更加不用看,对白里甚至会出现汉化的英语。


john117 发表于 2011-10-17 23:30
你也玩csol???
不玩的,只玩BF3
ghostzt 发表于 2011-10-17 22:21
大刘的这个演讲观点我不赞同,一个社会并不是为了资源就可以抛弃一切的,象他说的死去40亿活20亿,如果是自 ...
你可能理解有点偏颇,大刘并非是说可以随便牺牲几十亿人,这个三体2里已经有回答了,经历了大低谷时代的人类领悟到“给文明以岁月,不如给岁月以文明”。
八宝山老妖 发表于 2011-10-17 20:13
可惜就是没创作出一部像样的科幻小说。SUPER HERO漫画倒是搞了不少,其实都是武侠变种,而且现代城市背景 ...
这就是香港的底蕴不行

我们底蕴够不? 为何不能诞生现代神话人物 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奇怪问题
金神大赌场 发表于 2011-10-17 23:50
香港有个名字叫文化沙漠,三体这么深奥的小说,在香港根本没市场
以前他们的通俗文化强,但看看近年的电 ...
这就是岭南社会的极致 彻底物质化
天使的画具 发表于 2011-10-18 08:55
不玩的,只玩BF3
你的签名是崔志云
在地球的事情处理不好之前,人类没法真正的进入宇宙。或者说人类目前的阶段不适合进入宇宙,在国家灭亡之前,人类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人类现在缺乏进军宇宙的急迫动力
事实上也可以说现在是进军宇宙的预备阶段,毕竟相关进入宇宙的技术依然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目前的技术还远没有到谈论宇宙大航海时代的程度。
事实上现在的宇宙技术还是在不断进步的,现在人类社会对于近地空间已经开始出现依赖性了,GPS定位系统,国际互联网,卫星电话,卫星电视……这些东西都依赖于卫星。
人类现在的宇宙技术水平和利用水平相当于刚刚学会了造独木舟的原始人开始进军海洋而已。要达到古罗马和迦太基的海战那样的水平,至少需要达到核火箭技术
我觉得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人类在地球这个星球上的生存压力太小了。当人类有这个压力的时候地球已经变得很恶劣了。哎,人类啊!!!
我想刘慈欣的真正意思并不是要否定现有的道德体系,而是试图对人类目前的道德做一个理性的、科学的思考和分析,分析这种道德在什么情况下对社会是有利的,什么情况下对社会是有害的。
老刘的许多小说都是在思考人类的道德:
最早是以基因工程为主题的《魔鬼积木》和《天使时代》,非洲人使用基因技术改造人体触犯了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道德底线,西方人认为这是侵犯了人类最基本的人权,将人变成非人;但这却是对非洲人有利的,非洲博士利用基因技术解决了困扰非洲的饥荒问题,他认为自己恰恰是维护了非洲人的人权。
非洲文化认同的道德和西方文化认同的道德之间的摩擦、碰撞,进而两者间爆发的战争。
老刘通过这个故事把现有道德体系的局限性和矛盾性体现给我们看,他指出现有的道德体系并不完美,而且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这可以说是老刘对现有道德体系做的一个初步的思考。
后来的《吞噬者》、《山》、三体系列则是老刘更进一步,跳出地球、人类的圈子,试图在宇宙范围内对人类的道德体系做一次思考。
老刘否定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幻界弥散过的一个思潮:
即拥有更高等科技的外星人必然拥有与人类相似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并且拥有高科技外星人的道德水平必然高于人类。
老刘指出,幻想外星人具有和人类相同的道德体系就好比是三流科幻电影中幻想外星人都是两足类人生物一样,都是人类一厢情愿的幻想。
既然外星人很可能不具备与人类相似的道德体系,那么所谓外星人比人类更具道德一说就更是奇谈了。
即使外星人真的具有和人类相似的道德,并且道德水准比人类更高。
在赤裸裸的利益冲突面前,所谓道德也只不过是一层窗户纸,强大的一方会毫不犹豫地的撕破它。
一切事物都应该经受思辨的检验,道德也不例外,老刘这样的冷酷思想者比王晋康这种卫道士更有价值。
人类现有的各种道德体系本就充满着矛盾,悖论;这样道德体系尚不能完善地解决今天地球上事情,那么它更无法适应未来的太空时代。
未来的太空时代不仅仅需要科技的发展,更需要有一套与之匹配的新道德体系和价值观。

bjnr 发表于 2011-10-17 19:37
他们的水平时不再样,可是他们有相对自由的创作环境,思想更活跃。香港人回去模仿创造城市神话英雄,我们 ...

香港人的都市神话英雄.......
那只不过是对美国流行文化拙劣的模仿而已,不是什么充满活力的表现,恰恰是香港文化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的表现。有这么开放的环境,这么自由的空气,几十年来却依然只能模仿。
近些年美日的流行文化界已经开始厌倦都市神话英雄的题材了,香港由于创新乏力,依然在死抱着这个题材。
要说港漫我也看过不少,最大的感觉就是其创造力的匮乏。
香港说有这么久的漫画创作史,有这么多的作者,但几年来这么多人写出的故事、画出漫画都好似出自一人之手。千人一面、千年不变。
倪匡写的东西,水平真的不见得比内地许多网络写手搞到哪里去。他写的其实是挺三俗的猎奇小说,追求的是感官刺激,迷宫冒险、恐怖魔怪、香艳美女........像刘慈欣那种纯粹的思考,倪匡是写不出来的。

八宝山老妖 发表于 2011-10-18 11:37
你可能理解有点偏颇,大刘并非是说可以随便牺牲几十亿人,这个三体2里已经有回答了,经历了大低谷时代的人 ...
可惜三体里面已经证明这是错误的,你看看整个三体事件的发展,当时的人类觉得三体人到来已经跟自己没啥关系了,反正是几百年后的事情,结果后来怎么样?其实人类这时要是不管民意,坚持进行超光速研究,那么也没有后来的悲剧了,不管三体人到来还是外星人,只要存在黑暗森林法则,那么不进则退。这时的人类完全为了所谓的民主,要么大家一同生,要么大家一同死,这才是极端错误的,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时哪怕80%的人死了,但有20%的人活下来却能延续文明,这也是值得的。我说的这种情况就是没办法的时候了。但仅仅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就要因为不成熟的技术牺牲掉大部分人类,我觉得并不值得。

bjnr 发表于 2011-10-18 13:18
这就是香港的底蕴不行

我们底蕴够不? 为何不能诞生现代神话人物 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奇怪问题


看来您确实是老了呢,从你的发言来看,你的年纪应该不轻了,现在的年轻人的新作无论是漫画还是小说都有很多佳作,像超大就有这样的。您这停滞不前的认知啊~唉~我其实很想说你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bjnr 发表于 2011-10-18 13:18
这就是香港的底蕴不行

我们底蕴够不? 为何不能诞生现代神话人物 这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奇怪问题


看来您确实是老了呢,从你的发言来看,你的年纪应该不轻了,现在的年轻人的新作无论是漫画还是小说都有很多佳作,像超大就有这样的。您这停滞不前的认知啊~唉~我其实很想说你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gd1234 发表于 2011-10-24 00:20
看来您确实是老了呢,从你的发言来看,你的年纪应该不轻了,现在的年轻人的新作无论是漫画还是小说都有 ...
您指的新人是谁啊?大作弄上来看下 也让我开开眼
红色联合舰队 发表于 2011-10-21 22:55
香港人的都市神话英雄.......
那只不过是对美国流行文化拙劣的模仿而已,不是什么充满活力的表 ...
深表赞同
大刘的三体3虎头蛇尾,还好让外传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