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飘萍对毛泽东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46:49
http://www.tianshannet.com.cn/mt ... content_5391148.htm

1936年,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回忆他1918年在北大图书馆当临时管理员的岁月时,感慨万千地说:“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例如陈公博,他现在在南京做大官;谭平山,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以后,又变成所谓‘第三党’的一员;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毛泽东这里说的邵飘萍,就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记者和《京报》社长、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邵飘萍是浙江东阳人。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1886年10月11日出生。14岁考中秀才,19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1918年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被后人誉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1918年8月,25岁的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第一次来到北京,在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原湖南一师老师杨昌济教授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担任月薪只有8元的助理员。这样,毛泽东置身于北京大学这座新文化运动的堡垒之中,获得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和人生的重大机遇。
    当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校内各种新文化运动。他接受《京报》社长兼总编辑邵飘萍先生的倡议,在北大成立新闻研究会,该会宗旨为“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聘请邵飘萍兼任导师。
    1919年2月19日,毛泽东出席在北大文科第32班教室召开的新闻学研究会。不久,获得该会“听讲半年”的证明书。他在以邵飘萍为导师的新闻研究会的学习,虽然只有半年,却得到邵飘萍极大的帮助。
    邵飘萍授课半年,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邵飘萍除了讲授一般的报纸出版、新闻采访等业务知识之外,更强调“访员”(即记者)的素质与思想的训练。邵飘萍当时已是著名记者,他对新思想新思潮不竭的探索精神、他对新生事物的异常敏感、他的人格力量以及他卓绝的新闻采访技能、恣肆凌厉的社评文章和潇洒有致的音容言谈等,都使毛泽东怦然心动。
    毛泽东当时只是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当时,经常来馆读报的人,不少是新文化运动的名人,毛泽东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可是,他们都不屑于听毛泽东讲的“南方土话”。邵飘萍却与他们相反,不仅热情地与毛泽东交谈政治文化问题,而且还对毛泽东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解答。两人很快将课堂上的师生,发展成为课后的真诚朋友。因为毛泽东的虚心好学,受邵飘萍的教诲最多,所以他参加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半年活动,在邵飘萍的教导和帮助下,迅速地掌握了新闻理论基础,提高了对新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学会了办报刊的各种实际本领。
    同时,毛泽东从邵飘萍先生身上,还学到了新闻道德和勇猛的战斗作风。这对于毛泽东来说如虎添翼。正因为如此,他在后来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新闻成了他的战斗机器,搏击着时代风云。他能写气势磅礴的政论与通讯,都与参加邵飘萍在北大的新闻讲座有关。
    半年之后,毛泽东离开北京开始了以新闻为武器的报刊和革命生涯。他先后创办和主编《湘江评论》周刊,主编《新湖南》周刊。还兼任当时湖南的《大公报》的馆外撰述员,以及湖南《通俗报》的“指导”,撰写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猛烈地抨击时弊,揭露反动军阀祸国殃民的罪行,大力宣传民众大联合,倡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作、敢说、敢为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并引起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李大钊、陈独秀等的高度重视,进而使得毛泽东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引导下,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大,这对他在今后共产党中的威望与领导地位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在新闻创作和新闻理论中的成就,是许多专业新闻工作者所望尘莫及的。这是在世界古今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中极为罕见的。由此可见,毛泽东受教于邵飘萍先生虽然只有半年,但是“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的邵飘萍对毛泽东的帮助,却强烈地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
    毛泽东将邵飘萍先生的教诲和帮助,深深铭刻在心中。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在新中国即将成立、日理万机之时还亲自批复:确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接见新闻界人士时说,胡适不是自己的老师,邵飘萍才是。后来,他多次在会见外宾时提到过邵飘萍,邵飘萍的遗孀汤修慧也在他的亲自关怀下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1974年,已是81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再次深情地提到“对我帮助很大”的邵飘萍先生,表现了毛泽东对他这位新闻学老师终身不忘的深切缅怀之情。(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http://www.tianshannet.com.cn/mt ... content_5391148.htm

1936年,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回忆他1918年在北大图书馆当临时管理员的岁月时,感慨万千地说:“在新闻学会里,我认识了一些同学,例如陈公博,他现在在南京做大官;谭平山,他后来参加了共产党,以后,又变成所谓‘第三党’的一员;还有邵飘萍。特别是邵,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毛泽东这里说的邵飘萍,就是上世纪2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记者和《京报》社长、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邵飘萍是浙江东阳人。原名镜清,后改为振青,1886年10月11日出生。14岁考中秀才,19岁入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1918年接连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京报》。1925年,在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下,他秘密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运动作了大量的报道。1926年4月26日,以“宣传赤化”的罪名在北京天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
    邵飘萍已成为中国百年新闻史上最光彩夺目的名字,他用他的鲜血染红了言论、新闻、出版自由的理想。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杰出的文化战士、著名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教育开拓者。他以报纸和通讯社为武器,宣传真理,抨击邪恶,锐意改革,为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他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和《实际应用新闻学》等,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新闻理论著作。被后人誉为“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棘手,快笔如刀”等。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千万军”的高度评价。
    1918年8月,25岁的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第一次来到北京,在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原湖南一师老师杨昌济教授介绍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担任月薪只有8元的助理员。这样,毛泽东置身于北京大学这座新文化运动的堡垒之中,获得了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和人生的重大机遇。
    当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积极支持校内各种新文化运动。他接受《京报》社长兼总编辑邵飘萍先生的倡议,在北大成立新闻研究会,该会宗旨为“灌输新闻知识,培养新闻人才”,聘请邵飘萍兼任导师。
    1919年2月19日,毛泽东出席在北大文科第32班教室召开的新闻学研究会。不久,获得该会“听讲半年”的证明书。他在以邵飘萍为导师的新闻研究会的学习,虽然只有半年,却得到邵飘萍极大的帮助。
    邵飘萍授课半年,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邵飘萍除了讲授一般的报纸出版、新闻采访等业务知识之外,更强调“访员”(即记者)的素质与思想的训练。邵飘萍当时已是著名记者,他对新思想新思潮不竭的探索精神、他对新生事物的异常敏感、他的人格力量以及他卓绝的新闻采访技能、恣肆凌厉的社评文章和潇洒有致的音容言谈等,都使毛泽东怦然心动。
    毛泽东当时只是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当时,经常来馆读报的人,不少是新文化运动的名人,毛泽东曾经试图同他们交谈。可是,他们都不屑于听毛泽东讲的“南方土话”。邵飘萍却与他们相反,不仅热情地与毛泽东交谈政治文化问题,而且还对毛泽东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解答。两人很快将课堂上的师生,发展成为课后的真诚朋友。因为毛泽东的虚心好学,受邵飘萍的教诲最多,所以他参加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半年活动,在邵飘萍的教导和帮助下,迅速地掌握了新闻理论基础,提高了对新闻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学会了办报刊的各种实际本领。
    同时,毛泽东从邵飘萍先生身上,还学到了新闻道德和勇猛的战斗作风。这对于毛泽东来说如虎添翼。正因为如此,他在后来长期的革命生涯中,新闻成了他的战斗机器,搏击着时代风云。他能写气势磅礴的政论与通讯,都与参加邵飘萍在北大的新闻讲座有关。
    半年之后,毛泽东离开北京开始了以新闻为武器的报刊和革命生涯。他先后创办和主编《湘江评论》周刊,主编《新湖南》周刊。还兼任当时湖南的《大公报》的馆外撰述员,以及湖南《通俗报》的“指导”,撰写了大量富有战斗性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猛烈地抨击时弊,揭露反动军阀祸国殃民的罪行,大力宣传民众大联合,倡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作、敢说、敢为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并引起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李大钊、陈独秀等的高度重视,进而使得毛泽东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引导下,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大,这对他在今后共产党中的威望与领导地位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在新闻创作和新闻理论中的成就,是许多专业新闻工作者所望尘莫及的。这是在世界古今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中极为罕见的。由此可见,毛泽东受教于邵飘萍先生虽然只有半年,但是“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的邵飘萍对毛泽东的帮助,却强烈地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
    毛泽东将邵飘萍先生的教诲和帮助,深深铭刻在心中。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在新中国即将成立、日理万机之时还亲自批复:确认邵飘萍为革命烈士。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在接见新闻界人士时说,胡适不是自己的老师,邵飘萍才是。后来,他多次在会见外宾时提到过邵飘萍,邵飘萍的遗孀汤修慧也在他的亲自关怀下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1974年,已是81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再次深情地提到“对我帮助很大”的邵飘萍先生,表现了毛泽东对他这位新闻学老师终身不忘的深切缅怀之情。(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不是也有说法是邵也是现在很多敲竹杠的记者的祖师爷吗……对这个真是不熟悉……
飘萍有些只计利害,不讲是非的性格,他创办《京报》,得徐菊人的助力不小。原来菊人“心怀魏阙”,真真假假地总惦着扶溥仪再正大位,因此得了清室一大笔“爱国公债”作为活动费。菊人做了总统,飘萍以捧场之功,分润不赀,用来办报纸,买汽车,出入公府,打探内幕。白水的人品,则介乎正邪之间。此人文字上风骨棱棱,指斥恶事不遗余力,但癖耽烟霞,又筑屋藏娇,难免接受政客津贴维持开销,操守有疵。这回作《官僚之运气》,大骂河道督办潘复是“尿道督办”,是张宗昌的“肾囊”,出言刻薄恶毒,恼了“狗肉将军”张效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立杀白水于天桥,在时人看来,这二人自有取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