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文章 从俄法航母看中国未来航母之路 舰载武器2006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17:39
 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威力的作战舰艇。由于其技术复杂、研制和使用费用高昂,所以到目前也只有少数国家拥有,而且其中的大部分是30000吨以下的轻型航空母舰。在拥有航母的国家中,只有美国具备研制性能最为强大的重型航母的经济及技术实力,而像英国等传统海军强国二战后已逐步放弃了大甲板航母,而将轻型航母作为发展的重点,其它中小国家在发展航母的问题上更是放弃了重型及中型航母的研制。而比较强调独立自主的俄罗斯和法国则既没有研制技术较为简单、作战能力较弱的轻型航母,也没有研制作战能力虽强但技术却更为复杂的重型航母,而是选择了技术、性能、费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型航母为发展重点。两国航母的典型代表就是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常规动力航母及法国最新服役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
  中国目前虽然没有建造航母的确切消息,但根据中国海军目前所存在的不足及未来所担负的主要任务来看,发展航母无疑是解决现有众多问题的最佳手段,因此最终实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未来中国航母将主要用于夺取海上制空权,为海上作战编队提供有效的空中保护及支援,并要具有一定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这就使得轻型航母并不适合我国未来的作战需求。而类似"尼朱兹"级这样的重型航母虽然作战能力十分强大,但对于我国来说无论在技术、费用还是在日常维护方面都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相比之下,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型航母则在各方面做到了较好的平衡,应是我国未来航母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世界中型航母的佼佼者,深入、客观地分析"库兹涅佐夫"号和"戴高乐"号航母各自的性能特点,了解它们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将对我国未来航母的设计建造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迥然不同的诞生背景

  冷战时代,苏联作为除美国外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在航母研制的问题上与美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二战后,苏联也曾有过建造航空母舰的宏伟计划,但因斯大林的逝世而使计划取消。随后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大对苏联海军的发展方针、战略思想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过于强调导弹核武器的作用,认为航母这样的大型水面舰艇完全是各种导弹武器的活靶子。因此,苏联航母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动静。而此时,大洋对岸的美国却一直在大力发展航母,并建立了以航母为核心的海军发展方针。在此情况下,美国航母就成了苏联海军的最大威胁,反航母作战也因此成为苏联海军最重要的任务。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苏联海军大力发展攻击型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及大型导弹舰艇来抗击及平衡美国海军航母所产生的优势。但是随着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建成,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服役,使得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远离苏联近海即可对其主要城市发动核攻击,所以加强远洋反潜能力就成为苏联海军继反航母作战之后最为迫切的任务。从1958年底开始,苏联开始建造第一代"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而在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海军强大的水面及潜艇部队在面对美国航母、舰载机及水面舰艇的联合封锁下,最终不得不从古巴撤出导弹。这使得苏联领导人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缺乏有效的空中掩护,其强大的水面舰艇及核潜艇部队是无法在远洋与美国海军相抗衡的,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不能没有航母(对于无法得到岸基航空兵支援的近海防御型海军同样如此),因此苏联在此后建造了4艘"基辅"级中型航母。但这级航母上所搭载的雅克-38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主要用于驱赶在大洋上空进行反潜作战的美国反潜机,保护己方核潜艇部队的安全:其性能并不具备与美国海军舰载机夺取制空权的能力,对地、对海攻击力也十分薄弱,无法为苏联海军在远洋提供可靠空中支援,与同时期美国所建造的80000吨级重型航母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为了抗衡美国海军越来越强大的重型航母力量,解决大洋上空的制空权问题,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搭载固定翼战斗机的大甲板航母研制计划。按照最初计划,新型航母要能搭载50架左右的舰载机,其中30架为固定翼飞机。但是随着计划的进一步深入,苏联海军对该航母的细节设计及性能要求方面产生了多次变动,最终以"基辅"级的第4艘"巴库"号(即现在卖给印度的"戈尔什科大海军上将"号)为原型进行的修改设计方案得以通过,也就是今天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作为苏联海军的第一艘大甲板常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尽管仍沿用了"基辅"级的设计代号,但实际上却属于苏联第三代航母。该航母于1982年开工建造,1985年12月下水,1991年1月服役。其间由于苏联政局的变化,其名称也一变再变,至1990年10月最终更名为现在的"库兹涅佐夫"号,成为世界上第一种采用跃升甲板并搭载重型固定翼舰载机的中型航母。随着苏联的解体,其后续舰的建造工作也被取消,加上原"基辅"级航母全部退役,使得它成了目前俄罗期海军中唯一的航母。
  二战结束前夕,法国开始重新建设其海军力量,但由于二战中海军力量损失严重,加上国内造船工业几乎被破坏殆尽,所以当时的法国并不具备独立研制航母的能力。但是航母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使重建的法国海军对航母格外青睐。在本国尚无能力建造的情况下,法国最终决定从国外直接引进。基于法国和美、英两国的良好关系,法国很快就从这两国以租借的形式引进了3艘航母,从而为法国海军了解航母及积累航母的使用、作战技术经验起到了巨大作用。
  到50年代中期,法国的经济及技术能力都有了很大增强,于是开始考虑自行研制航母,并在50年代后期制定了建造两艘30000吨级中型航母的计划。此时的法国将航母作为其海军战略中的"常规打击"手段,主要用于对付一些对法国利益构成威胁的二、三流中小国家;同时以较为强大的海基核打击力量作为"威慑",以防御及遏制大国的进攻。法国建造的这两艘30000吨级航母人们都很熟悉,即后来在法国海军服役长达近30年的"克莱蒙梭"级航母。
  由于"克莱蒙梭"级航母的吨位较小,舰载机性能较为有限,因而无法适应未来21世纪高强度海上作战的要求。与此同时,法国一直在谋求欧洲的领导权,而高性能航母无疑是制约美国及同样谋求欧洲领导权的英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有力筹码。因此,在70年代初、期,法国又开始酝酿新型航母的建造计划。不过因建造费用方面的问题,新航母计划多次被搁置下来,始终无法进入实施阶段。1980年,法国政府最终同意了为其海军建造两艘新型航母的计划,但对新型航母采用何种动力、舰载机及尺度、吨位、建造数量等问题产生了较大的争论及分歧,设计方案无法很快确定下来。直到1984年6月才最后确定为中型(40000吨级)、核动力、装载40架与美国F/A-18性能相近的舰载机的大甲板航母方案,并要求具有搭载固定翼预警机的能力。
  新航母拟建两艘,分别替换在役的2艘"克莱蒙梭"级航母。首舰最初曾命名为"黎赛留"号,1986年5月被当时希拉克总理正式命名为"夏尔.戴高乐"号,原计划在1996年建成服役。然而首舰"戴高乐"号虽早在1986年2月就签订了建造合同,但直到1987年11月才正式开工,1994年5月下水,直至2001年5月18日才正式服役,比原计划晚了整整5年。
二楼继续航空母舰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威力的作战舰艇。由于其技术复杂、研制和使用费用高昂,所以到目前也只有少数国家拥有,而且其中的大部分是30000吨以下的轻型航空母舰。在拥有航母的国家中,只有美国具备研制性能最为强大的重型航母的经济及技术实力,而像英国等传统海军强国二战后已逐步放弃了大甲板航母,而将轻型航母作为发展的重点,其它中小国家在发展航母的问题上更是放弃了重型及中型航母的研制。而比较强调独立自主的俄罗斯和法国则既没有研制技术较为简单、作战能力较弱的轻型航母,也没有研制作战能力虽强但技术却更为复杂的重型航母,而是选择了技术、性能、费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型航母为发展重点。两国航母的典型代表就是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常规动力航母及法国最新服役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
  中国目前虽然没有建造航母的确切消息,但根据中国海军目前所存在的不足及未来所担负的主要任务来看,发展航母无疑是解决现有众多问题的最佳手段,因此最终实现或许只是时间问题。未来中国航母将主要用于夺取海上制空权,为海上作战编队提供有效的空中保护及支援,并要具有一定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这就使得轻型航母并不适合我国未来的作战需求。而类似"尼朱兹"级这样的重型航母虽然作战能力十分强大,但对于我国来说无论在技术、费用还是在日常维护方面都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不适合我国的实际需要。相比之下,介于两者之间的中型航母则在各方面做到了较好的平衡,应是我国未来航母的主要发展方向。作为世界中型航母的佼佼者,深入、客观地分析"库兹涅佐夫"号和"戴高乐"号航母各自的性能特点,了解它们存在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将对我国未来航母的设计建造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迥然不同的诞生背景

  冷战时代,苏联作为除美国外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在航母研制的问题上与美国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二战后,苏联也曾有过建造航空母舰的宏伟计划,但因斯大林的逝世而使计划取消。随后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大对苏联海军的发展方针、战略思想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过于强调导弹核武器的作用,认为航母这样的大型水面舰艇完全是各种导弹武器的活靶子。因此,苏联航母的发展在相当长时间内没有动静。而此时,大洋对岸的美国却一直在大力发展航母,并建立了以航母为核心的海军发展方针。在此情况下,美国航母就成了苏联海军的最大威胁,反航母作战也因此成为苏联海军最重要的任务。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气势,苏联海军大力发展攻击型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及大型导弹舰艇来抗击及平衡美国海军航母所产生的优势。但是随着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建成,特别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服役,使得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远离苏联近海即可对其主要城市发动核攻击,所以加强远洋反潜能力就成为苏联海军继反航母作战之后最为迫切的任务。从1958年底开始,苏联开始建造第一代"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而在1962年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中,苏联海军强大的水面及潜艇部队在面对美国航母、舰载机及水面舰艇的联合封锁下,最终不得不从古巴撤出导弹。这使得苏联领导人第一次清醒地认识到,缺乏有效的空中掩护,其强大的水面舰艇及核潜艇部队是无法在远洋与美国海军相抗衡的,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海军不能没有航母(对于无法得到岸基航空兵支援的近海防御型海军同样如此),因此苏联在此后建造了4艘"基辅"级中型航母。但这级航母上所搭载的雅克-38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主要用于驱赶在大洋上空进行反潜作战的美国反潜机,保护己方核潜艇部队的安全:其性能并不具备与美国海军舰载机夺取制空权的能力,对地、对海攻击力也十分薄弱,无法为苏联海军在远洋提供可靠空中支援,与同时期美国所建造的80000吨级重型航母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为了抗衡美国海军越来越强大的重型航母力量,解决大洋上空的制空权问题,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施搭载固定翼战斗机的大甲板航母研制计划。按照最初计划,新型航母要能搭载50架左右的舰载机,其中30架为固定翼飞机。但是随着计划的进一步深入,苏联海军对该航母的细节设计及性能要求方面产生了多次变动,最终以"基辅"级的第4艘"巴库"号(即现在卖给印度的"戈尔什科大海军上将"号)为原型进行的修改设计方案得以通过,也就是今天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
  作为苏联海军的第一艘大甲板常规航母,"库兹涅佐夫"号尽管仍沿用了"基辅"级的设计代号,但实际上却属于苏联第三代航母。该航母于1982年开工建造,1985年12月下水,1991年1月服役。其间由于苏联政局的变化,其名称也一变再变,至1990年10月最终更名为现在的"库兹涅佐夫"号,成为世界上第一种采用跃升甲板并搭载重型固定翼舰载机的中型航母。随着苏联的解体,其后续舰的建造工作也被取消,加上原"基辅"级航母全部退役,使得它成了目前俄罗期海军中唯一的航母。
  二战结束前夕,法国开始重新建设其海军力量,但由于二战中海军力量损失严重,加上国内造船工业几乎被破坏殆尽,所以当时的法国并不具备独立研制航母的能力。但是航母在二战中的出色表现使重建的法国海军对航母格外青睐。在本国尚无能力建造的情况下,法国最终决定从国外直接引进。基于法国和美、英两国的良好关系,法国很快就从这两国以租借的形式引进了3艘航母,从而为法国海军了解航母及积累航母的使用、作战技术经验起到了巨大作用。
  到50年代中期,法国的经济及技术能力都有了很大增强,于是开始考虑自行研制航母,并在50年代后期制定了建造两艘30000吨级中型航母的计划。此时的法国将航母作为其海军战略中的"常规打击"手段,主要用于对付一些对法国利益构成威胁的二、三流中小国家;同时以较为强大的海基核打击力量作为"威慑",以防御及遏制大国的进攻。法国建造的这两艘30000吨级航母人们都很熟悉,即后来在法国海军服役长达近30年的"克莱蒙梭"级航母。
  由于"克莱蒙梭"级航母的吨位较小,舰载机性能较为有限,因而无法适应未来21世纪高强度海上作战的要求。与此同时,法国一直在谋求欧洲的领导权,而高性能航母无疑是制约美国及同样谋求欧洲领导权的英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有力筹码。因此,在70年代初、期,法国又开始酝酿新型航母的建造计划。不过因建造费用方面的问题,新航母计划多次被搁置下来,始终无法进入实施阶段。1980年,法国政府最终同意了为其海军建造两艘新型航母的计划,但对新型航母采用何种动力、舰载机及尺度、吨位、建造数量等问题产生了较大的争论及分歧,设计方案无法很快确定下来。直到1984年6月才最后确定为中型(40000吨级)、核动力、装载40架与美国F/A-18性能相近的舰载机的大甲板航母方案,并要求具有搭载固定翼预警机的能力。
  新航母拟建两艘,分别替换在役的2艘"克莱蒙梭"级航母。首舰最初曾命名为"黎赛留"号,1986年5月被当时希拉克总理正式命名为"夏尔.戴高乐"号,原计划在1996年建成服役。然而首舰"戴高乐"号虽早在1986年2月就签订了建造合同,但直到1987年11月才正式开工,1994年5月下水,直至2001年5月18日才正式服役,比原计划晚了整整5年。
二楼继续
◆航母平台

  "库兹涅佐夫"号总体布置虽与原"基辅"级的"巴库"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已十分接近美国的航母设计,其最大特点就是在舰首采用了12度的跃升甲板,而没有采用蒸汽弹射器,首次实现了固定翼舰载机在没有弹射器的条件下在舰上安全起飞。
  "库兹涅佐大"号在舰体线型上与"基辅"级相同,只是在"基辅"级中部加入了一个30米长的平行中间舰体。舰体两侧增加了防雷装甲隔舱,使舰体宽度增加了7米,其内部还增设有淡水舱和燃料舱,可以增加自身的续航力。整个舰体全部为双层结构,由前至后由11个水舱壁分隔,可以保证相邻3个隔舱进水及全舰5个隔舱进水后仍然保持正常浮力,不影响舰载机起降。
  舰上的飞行甲板设有起飞和着舰两个部分,舰首飞行甲板的首部为12度跃升甲板,两条长105米的跑道交会于舰首,左侧跑道向后延伸至200米,以供起飞重量更大的舰载机使用。飞行甲板的面积达到14700平方米,最多可以停放16架苏-33舰载机。舰体右侧为近1/4舰长的舰岛,其前后各有一座长20米、宽15米、提升能力为30吨的升降机。在机库的前端还设有一台长13米、宽4米的小型升降机,可用来提升各种直升机、弹药以及在飞行甲板与机库甲板间运送飞机拖车。斜角甲板长约205米,宽29米,与舰体中线呈7度的倾斜角,其上设有一道拦阻网及4道阻拦索,第一道距舰尾部46米,索间距离12米,可以使22吨的飞机在100米内停下。飞行甲板下方有一长153米、宽26米、高7.4米的机库,面积约为4054平方米,可以停放18架苏-33舰载机或30架卡-27反潜直升机。
  "库兹涅佐夫"号航母采用蒸汽动力装置,在舰体中部前后共有4台TV12-4型蒸汽轮机,8台立式涡轮增压锅炉,最大输出功率为20万马力。每2个锅炉布置在一个舱室内,各通过一个传动轴驱动一个4叶螺旋桨。在全功率状态下,可以保证30节的最高航速。舰上共装有4500吨燃油,以18节的巡航速度航行时的续航力为12000海里,在30节时也可保证4500海里的续航距离。
  法国的"戴高乐"号航母在设计时就通过精心的计算机模拟获得了非常理想的舰体线型,水下部分平整光滑,具有很好的抗浪性和航行性能。全舰从舰底到飞行甲板形成一个箱形结构,有效提高了舰体的结构强度。全舰共设有15层甲板,由纵横舱壁分隔为20个水密舱段,共有2200个内部舱室,可保证相邻3舱进水的情况下仍保持必要的浮力,并可保证舰载机的安全起降。舰体水下部分采用双层或多层结构,增强船底板强度,具有抗水下爆炸的能力。舰上的弹药库和燃油舱布置在机舱两舷的舭部,容积比"克莱蒙梭"级大1.5倍。同时舰体内部弹药库、作战指挥中心、动力舱、燃油舱等部位都加装了50毫米厚的凯夫拉装甲,形成一个"装甲箱"。弹药舱在全舰上是最危险区域,为防止引起连锁爆炸,这些弹药舱前后分散布置;相邻舱之间用装甲隔壁隔开,防止受攻击时引起弹药殉爆。因此,"戴高乐"号的抗爆、抗冲击性能非常强。
  由于"戴高乐"号的吨位较小,要在多风浪的大西洋海区航行作战,因此如何保证舰载机在高海况下安全起降对其来说就十分关键。为了满足以上要求,舰上安装了2对主动式减摇鳍、1对抗横舵架和一套压载调整系统。采用这些措施后,"戴高乐"号具有与8万吨级重型航母相当的稳定性,可在6级海况下满足各型舰载机安全起降的要求,全年有效作战时间可以达到85%以上。
  "戴高乐"号在布局上与"克莱蒙梭"号基本相同,飞行甲板在长度上与"克莱蒙梭"级相似,但宽度增加到64米,因此甲板面积达到12000平方米,可同时停放20架"阵风"M或"超级军旗"舰载机。
  "戴高乐"号舰体右侧是采用隐身设计的舰岛,两侧壁采用倒V型设计,可有效减小雷达反射回波,这也是该舰最为显著的特征。舰上的飞行甲板设有2部美制C13-3型蒸汽弹射器,一部布置在舰首,一部布置在斜角甲板的着舰区。由于长度只有75米,因此其功率要比美国航母上所使用的大10%,可保证22吨重的舰载机安全离舰。斜角甲板长198米,与舰体中线倾斜8.5度。此甲板上设有一道拦阻网和三道阻拦索,可以将22吨重的舰载机在100米距离内拦阻停下。舰岛的后部有2部长19米、宽12.5米、提升能力为36吨的升降机。此外,舰上还设有2座小型升降机,主要用于各种弹药的运输。在飞行甲板下方为一长138.5米、宽29.4米、高6.1米的机库,面积约为3983平方米,最多可以容下25架"阵风"
M或"超级军旗"舰载机,在机库的周围还设有飞机维修工作间和备件库。为节约建造成本,"戴高乐"号航母的核动力装置并没有进行重新设计,而是选择了2座K15型一体化自然循环压水核反应堆,这种反应堆也是凯旋级弹道导弹核潜艇上所使用的,技术成熟,可靠性高。单台最大热功率达150兆瓦,两台可提供83000马力的最大功率。但相对于40000多吨的"戴高乐"号来说,这个功率仍显不足,只能保证最高27节的航速。不过K15型核反应堆的堆芯寿命达到25年,与"戴高乐"号的舰体使用寿命基本相当,这就使其在航率大为提高。
  点评:"库兹涅佐夫"号与"戴高乐"号航母在舰体外形上基本相同,都采用了现代大甲板航母的常规设计,在防护方面都采用了双层舰体,在舰体两侧都采用了专门隔舱设计。但"戴高乐"号在关键部分(如弹药库、动力舱、作战指挥中心等)增加了凯夫拉装甲,抗打击及生存能力更高一些。
  "库兹涅佐夫"号采用跃升甲板供舰载机起飞,而"戴高乐"号则使用传统的蒸汽弹射器,这不仅使两者在舰首的设计上有很大不同,也使两者的舰载机在作战性能的发挥上有较大差别。
  "戴高乐"号采用了主动式减摇系统来增强航母在高海况下的航行稳定性,而"库兹涅佐夫"号并没有类似设备,只是用较大的舰体及排水量来保证稳定性,加之采用跃升甲板起飞的苏-33舰载机对航母平台的稳定性要求比"阵风"M更高,因此"库兹涅佐夫"号虽然最大排水量比"戴高乐"号多出近20000吨,但实际可用海况仍达不到"戴高乐"号的水准。
  "戴高乐"号在舰体设计上较多地考虑了隐身要求,结构布局更为简洁,加之采用了核动力装置后在舰岛上取消了红外特征较大的烟囱,使得全舰的整体隐身效果非常理想。而"库兹涅佐夫’’号在这方面却很不到位,不仅在整体设计上没有特别考虑舰体的隐身性,而且在整个舰体的武器及电子设备的安装布置上也显得较为凌乱,仍然是苏联60、70年代水面舰艇的设计风格。特别是其过于巨大的舰岛,更是一个良好的雷达反射体,以致使其被各种探测设备发现的概率明显增加,同时还过多地占用了本来就较为有限而又十分宝贵的飞行甲板空间。再加上其所采用的是跃升飞行甲板,在距舰首近60米的区域无法停放舰载机。因此,"库兹涅佐夫"号的外形尺寸虽然比"戴高乐"号大15%,飞行甲板面积也比"戴高乐"号多2000多平方米,但可实际使用的有效甲板面积并不比"戴高乐"号多,其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的移动自由度也明显不如"戴高乐"号。
  至于动力装置,"戴高乐"号的核动力所显示出的优势就更为明显一些。首先,由于取消了常规动力装置所必须使用的巨大烟囱,红外特征信号非常小,有利于提高航母的整体红外隐身性。而且由于不需要布置烟囱,舰岛可以更小一些,这不仅有利于减少航母的整体雷达反射面积,也不必担心排烟影响舰载机的飞行活动,同时还可避免舰岛过多占用飞行甲板的有效使用面积。而"库兹涅佐夫"号之所以设计了一个长度达60多米的巨大舰岛,除为了布置众多的雷达、电子设备外,更主要的是其内部的烟道占据了较大空间,以致难以设计得更为紧凑。
  采用核动力装置后,"戴高乐"号舰内不再需要自带数千吨舰用燃油,这样可以节省出很大的舰内空间来装载更多的航空燃油及各种弹药,可有效地提高舰载机的攻击力及持续作战能力,还可减轻海战中对补给舰的过分依赖,另外每年可以节省近50000吨舰用燃油。按目前的石油价格计算,其一年即可节省下近2400万美元。如按‘‘戴高乐"号30年的使用寿命计算,可以节省出近7亿美元的燃油费用,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在这点上,"库兹涅佐夫"号所采用的蒸汽动力装置虽然技术简单,采购、使用费用低,但巨大的燃油消耗量使其在航行作战中要频繁地补给舰用燃油,在中等航速下(一般为20节)的续航力非常有限。全寿命周期费用(包括燃油、动力装置更换等费用)并不比核动力装置少很多,况且核动力绐航母自身性能所带来的优势是常规动力所无法相比的。


◆舰载机

  舰载机是一艘航母的灵魂所在。航母所表现出的强大攻防能力基本上就体现在舰载机数量的多少及性能高低上。"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一共可以搭载40架舰载机,其中包括18架苏-33固定翼舰载战斗机、4架苏-25UTG舰载教练机、15架卡-27反潜直升机及2~3架卡-31预警直升机。
  苏-33是"库兹涅佐大"号的主力战斗机,其原型号为苏-27K,1982年开始研制,在陆上基地进行了大量的飞行试验,证明完全可以满足在跃飞甲板上起飞的要求。1989年11月,苏-27K首次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着舰,同年被重新命名为苏-33舰载战斗机。1993年开始交付,目前在役数量共24架。
  为了保证在"库兹涅佐大"号航母上通过跃飞甲板起飞,苏-33较苏-27进行了相当大的改进:首先,加强了机体主要承力结构的强度及主起落架的强度,使其可以承受在舰上拦阻着陆时6~7米/秒的下沉率。着舰钩组件安装在加强的中央桁梁上,为保证飞机在大迎角状态下在舰上起降的安全性,缩短了尾锥长度,用电子设备代替了苏-27尾锥中的减速伞,尾钩连杆设置在尾锥的下方。其次,增加了机翼面积,把苏-27后缘半翼展的整体式襟副翼改为机翼内侧的两块双开缝增升襟翼,在机翼靠近翼尖部分设有副翼,通过增加的双开缝增升襟翼提高了机翼升力。机翼设计为可折叠式,以减少在舰上停放时所占用的甲板面积。苏-33所使用的发动机仍是AL-31F,只是推力增加到了125.4千牛,而且可靠性进一步提高。这样,在苏-33增重后,仍可以保证与苏-27基本相当的起飞推重比,保证机动性方面与苏-27S相差不大(但仍比苏-27S下降了5%)。由于受到滑跃起飞的限制,其在航母上的最大起飞重量不得超过26吨。再次,苏-33在机头左侧还安装了伸缩式空中加油管,可以接受加油机或进行"伙伴"式加油。
  苏-33的机载雷达及电子设备与苏-27S基本相同,其中机载雷达增加了对海探测功能,对中等水面舰艇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200千米以上,并可以为反舰导弹提供目标参数。但其对地功能十分有限,只有简单的测距及地形跟踪能力。雷达对3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110千米,可同时跟踪12个目标并攻击其中2个,多目标攻击能力比苏-27S要好。苏-33的光电探测器装在风档右侧,性能与苏-27S相同,最远可以发现50千米处的战斗机目标,并可为飞行员提供目标的距离、高度及速度参数。此外,机上增加了海上导航及自动着舰引导系统,以便在夜间及恶劣气象条件下安全着舰及提高全天候作战能力。飞行控制系统采用了全新的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操纵品质比苏-27S大为提高。苏-33的机载武器除了一门6Sh-301型30毫米机炮外,还包括多种型号的空空及空舰导弹。但在执行对地攻击作战时,苏-33只能使用常规火箭弹和航空炸弹,不具备使用精确对地攻击弹药的能力。
  苏-25UT6是苏-25对地攻击机的一种改型,主要用于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苏-25UTG由苏-25的单座改为串列双座,增加了翼展及双开缝增升襟翼,提高了机翼升力,起降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机体结构强度及起落架强度得到加强,尾部增加了着舰钩,发动机的推力也增加了2千牛。该机的机载设备较为简单,只有基本的海上飞行导航系统,可进行一般空地、空空武器训练,但不具备作战能力。
  卡-27是俄主力反潜直升机,主要用于在距母舰150~200千米范围内进行机动反潜作战,同时还可承担海上搜索、救援等任务。
  卡-31是俄研制的一种舰载多功能预警直升机,1995年开始装备使用。卡-31一般布置在距离航母100-150千米处,在3500米的高空可持续飞行3小时。该机的腹部装有一部Oko E-801平面阵探测雷达,6米长的天线可以以6转/分的转速在360度范围内搜索目标,可在250千米的距离内发现200个海上目标,跟踪其中20至40个目标并锁定10个。对低空飞机或掠海导弹的探测距离为100至150千米,目标跟踪数量为15个。但该机的数据处理能力有限,因此一般是将探测到的目标通过机载
数据链系统传送到航母作战指挥中心或岸上指挥中心。此外,机上还装有较为完善的电子战设备,具有较强的电子对抗能力。由于卡-31预警雷达的探测距离过短,不足以为航母编队提供足够的早期预警时间,因此,"库兹涅佐夫"号上还装有被称为"空中哨兵"的苏联第一种舰载相控阵雷达,对中、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超过400千米,具有很好的多目标探测、识别、跟踪能力,可实现不间断、实时的半球对空搜索,但其并不具备西方同类雷达系统的主要功能(即防空导弹的制导能力,这是相控阵雷达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其目的就是解决水面舰艇的抗饱和攻击能力)。
  "戴高乐"号航母的舰载机在数量上与"库兹涅佐夫"号基本相同,也是40余架,包括20架"超级军旗"攻击机、15架"阵风"M战斗机、2架E-2C预警机及2-4架"海豚"及"超美洲豹"舰载直升机。
  "阵风"M是法国在"阵风"A空军型战斗机幕础上改装的专用舰载战斗机,1994年研制成功。"阵风"M的机动性非常优秀,超过了大部分第三代战斗机。在结构重量上,"阵风"M比空军型增加了近600千克,主要是对机体主要承力结构进行了加强及抗腐蚀处理,并增加了着舰钩等。由于其翼展较小,在航母上所占空间较小,因此没有对机翼采取折叠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机体结构重量和研制生产费用。"阵风"M采用2台推力为76.4千牛的M88-2发动机,正常起飞重量下其推重比可高达1.1。因此,无论是执行近距格斗、高速拦截作战或中、低空,亚、跨音速范围内的水平、垂直机动,性都十分出色。由于"戴高乐"号航母上弹射器的最大弹射能力为22吨,而"阵风"M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1。5吨,因此该机在机内满油时仍具有6吨的外挂能力,无论对空、对海还是对地作战都具有足够远的作战半径。
  "阵风"M装有一部先进的RBE2相控阵多功能雷达,对战斗机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00千米,可同时跟踪40个目标并用导弹攻击其中的4-6个,具有很强的多目标攻击能力。机载雷达的对地能力也很强,可以制导多种精确制导空地武器,并且可在对地作战的同时保持着对空搜索能力,雷达精度及抗干扰能力都十分突出,整体技术水平已达到21世纪初期水平。
  除雷达外,"阵风"M还装备有一套先进的光电探测系统,由电视、前视红外及激光测距仪组成。其中电视探测器的探测距离为40千米,前视红外系统在良好气象条件下可发现80千米外的战斗机目标和120千米处的轰炸机目标,而且显示的是目标的红外灰度图像而不是一般红外探测器所产生的红外光点。整套系统也可以支持空空及空地武器的使用。
  "阵风"M还装有内置式综合电子战系统,可以对各种雷达信号进行探测、预警、分析、识别,并自动或人工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作为一种多用途舰载机,"阵风"M可以挂载不同的武器去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在对空作战时,"阵风"M主要用"米卡"空空导弹。该导弹与俄罗斯的R-77、美国的AIM-120同属第4代产品,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机动性非常强,缺憾是射程较小(只有50千米)。除主动雷达导引外,"米卡"风"M可用的空地、空舰武器除多种常规炸弹外,还有AM-39"飞鱼"空舰导弹、AS-37反雷达导弹、AS-30L空地导弹、"风暴之影"巡航导弹、250~10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及ASMP中程核空地导弹,可以实施战术及战略核打击,具有极强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超级军旗"是法国在"军旗"Ⅳ基础上研制的一种主要用于执行对地、对海攻击及进行侦察任务的轻型舰载机,曾是两艘"克莱蒙梭"级航母的主力舰载机。
  "超级军旗"的气动布局与"军旗"Ⅳ相同,主要是改进了机翼和加装了增升装置,这使其在增加了起飞重量及挂载能力的同时,低速性能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可以较好地在航母上起降。"超级军旗"的动力装置为一台"阿塔"8K-50不加力涡喷发动机,使用了容量更大的1100升副油箱,因此其作战半径比"军旗"IV有了明显的提高,打击范围更大。另外,"超级军旗"还可以通过空中加油来进一步提高作战距离。
  早期"超级军旗"的机载雷达为一部"龙舌兰"单脉波雷达,具有搜索、自动追踪及测距能力,并有空对空及空对地模式。除雷达外,"超级军旗"还有其它惯性导航系统、导航/攻击系统以及塔康战术空中导航系统等设备,以保证在海上进行飞行作战的需求。90年代后,"超级军旗"对机载雷达进行了重大改进,采用了先进的脉冲多普勒体制雷达,在保留原"龙舌兰"的探测性能外,重点提高了对空探测及对地功能,具备了对空中多目标的探测能力及地形跟踪、测绘能力,为使用更为先进的空地武器提供了条件。同时,其增加了电子战系统及雷达预警系统,提高了在现代高强度电子战环境下的作战、生存性能。
  "超级军旗"的机载武器包括2门30毫米机炮,全机共有5个武器外挂点,最大载弹量为2500千克。对海攻击时主要使用AM-39"飞鱼"空舰导弹;进行对地攻击时可使用常规炸弹或空地火箭。90年代中期后,经过现代化改进的"超级军旗"已可以使用AS-37反雷达导弹、AS-30L空地导弹及激光制导炸弹执行精确对地攻击,作战效能有了很大提高。除对地/海攻击外,"超级军旗"必要时还可以使用"魔术"2空空导弹执行对空作战(不过作战能力很有限,主要是自卫)。除常规武器外,"超级军旗"还可携带ASMP空地核导弹,执行空中核打击任务。
  E-2C是法国为提高"戴高乐"号的早期预警能力而专门从美国引进的。虽然法国一向奉行独立自主的国防政策,但由于航母数量少,舰载预警机的需求量也就十分有限。如果采取自行研制的途径,不仅研制难度大,费用也将十分高昂,因此法国最终决定从美国直接引进性能先进而技术又十分成熟的E-2C舰载预警机。
  除固定翼舰载机外,"戴高乐"号还装有"海豚"及"超美洲豹"直升机各2架。这些直升机的主要任务是海上搜救和运输,而不是常见的反潜作战("戴高乐"号取消了反潜职能,由护航的水面舰艇来提供反潜保护)。
  点评:双方主力舰载机的自身机动性及飞行性能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进行空战及远程拦截作战时,苏-33受起飞重量的影响较小,可在机内载油近7吨的情况下外挂8-10枚中近距空空导弹,在距离航母200千米的海域上空具有2.5小时的巡逻时间;即使作战距离提高到400千米,仍然可保证近1.8小时的巡逻时间,完全可以满足对空防御作战的要求。法国的"阵风"M在相同条件下的巡逻时间分别为2.7小时和1.9小时,可见两者在此性能方面相差无几。
  在空战武器方面,双方存在着一定差距。苏-33所使用的R-27系列中距空空导弹在性能上落后"米卡"导弹甚多,如果与使用"米卡"导弹的"阵风"M进行超视距作战明显处于劣势。即使使用与"米卡"中距空空导弹属于同时代产品的R-77(目前苏-33尚无使用R-77的能力),苏-33仍没有全面战胜,"阵风"M的把握。因为在整体技术水平上,"米卡"导弹要比R-77稍为好一些,特别是在精度及抗干扰能力方面更为优秀。"阵风"M先进的机载雷达电子设备使其在超视距空战性能方面要明显高于苏-33。而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没有更多的资金对苏-33进行现代化改装,其机载雷达设备的技术水平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平,与"阵风"M至少存在15年的差距,这也是影响双方空战能力的重要因素。
  苏-33在进行对海攻击时虽可携带先进的Kh-41超音速反舰导弹,但由于Kh-41重量太大,使得苏-33这样的重型战斗机也只能外挂1枚。受最大起飞重量的限制,此时苏-33机内载油量只有4吨多,作战半径只能达到300多千米(高-低-高作战剖面,下同),攻击距离过短。其次,由于苏-33在挂装Kh-41后只能通过最长的195米跑道起飞,飞机的出动率会受到较大影响,大编队(如15架苏-33)出击时的组织时间过长,整个过程约需25分钟以上。这样,先行离舰升空的飞机在空中要等待20多分钟才能与最后起飞的飞机组成编队飞向攻击海域,此时编队中至少有1/3苏-33的油量只有3吨多,作战半径会进一步减小。因此,苏-33使用Kh-41进行反舰作战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只在极为必要时才使用。而"阵风"M所使用的AM-39"飞鱼"空舰导弹虽在性能上落后于Kh-41,但其重量轻、体积小,"阵风"M外挂4枚的重量也不过2400千克,只相当于Kh-41的53%。由于"戴高乐"号的弹射器可保证"阵风"M以最大起飞重量起飞,这样仍有近4500千克重的外挂能力来挂载副油箱或空空导弹(一般为2个2000升副油箱加4枚"米卡"中距空空导弹及2枚"魔术"2近距空空导弹),此时作战半径可达到近1000千米。加之在采用2部弹射器同时作业时,起飞相同数量飞机所需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而飞机的油量又很充足,所以不会对攻击行动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15架苏-33总共只能携带15枚Kh-41反舰导弹,虽然该导弹飞行速度快,威力大,射程远,但巨大的体积也使其更容易在较远的距离上被发现,因此最终能突破层层拦截而击中目标的Kh-41导弹数量有限,况且15枚Kh-41导弹也不能对目标形成有效的"饱和攻击"。而15架"阵风"M共可携带60枚AM-39空舰导弹,一次齐射足以使任何一支水面舰艇编队的防空系统处于饱和状态,最终成功突破拦截的导弹数量要远远高于Kh-41。但是由于AM-39导弹射程较近,因此"阵风"M需要进入对方舰载防空系统的火力打击范围内才能发起攻击,这对于载机的生存力有些不利。不过,随着法国海军新一代超视距、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服役,"阵风"M将可在150千米的距离上发起攻击,基本具备了在绝大部分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圈外进行超视距攻击的能力。因此,就整体反舰能力而言,"阵风"M还是要高于苏-33。
  由此可见,苏-33除了在机动性与对空作战的作战效能上与"阵风"M接近外,在其它方面都弱于"阵风"M。特别是对地攻击能力上,苏-33与"阵风"M更没有可比性一一"阵风"M有完备的机载设备及众多的精确对地攻击武器可进行远程对地攻击作战,而苏-33只能使用有限的常规对地攻击弹药执行近距离对地支援作战。
  再者,除"阵风"M外,"戴高乐"号上的20架"超级军旗"攻击机的攻击力同样不可轻视,其机动性和空战能力虽远远不及苏-33,但在对舰、对地攻击能力方面却有很强的实力。在外挂2枚AM-39导弹加副油箱的条件下,"超级军旗"的最大作战半径可达600千米:而在执行对地攻击作战时,"超级军旗"可挂载2吨对地攻击弹药攻击500千米外的目标。
  在双方的预警机性能上,卡-31与E-2C也几乎没有可比性。后者的预警系统完善而先进,跟踪2000多个目标的能力超过卡-31近100倍,而且E-2C还可以引导近20多架战斗机执行空战或对地、海攻击作战,这一点更是卡-31所远远不及的。E-2C的AN/APS-145预警雷达最远可发现600千米远的大型空中目标,对低空小型目标的发现距离也可达270千米。如在距离航母200千米处部署,可为航母提供的预警时间分别为高空目标(飞机)35分钟,低空目标(飞机)25分钟,低空掠海目标(巡航导弹及反舰导弹)15分钟。E-2C的这些性能是卡-31难以望其项背的。而随着今后更多的"阵风"M逐渐替代"超级军旗","戴高乐"号主力舰载机的综合作战效能至少要比"库兹涅佐夫"号上的苏-33高出3倍以上。不过,"戴高乐"号取消了反潜职能,而"库兹涅佐夫"号则搭载了多达15架的卡-27反潜直升机,虽然其性能无法与固定翼反潜机相比,但仍可进行100千米的区域反潜作战。这一点要强于"戴高乐"号航母。,
发帖限制,摆渡一下从俄法航母看中国未来航母之路,就可以了

◆舰载机

  舰载机是一艘航母的灵魂所在。航母所表现出的强大攻防能力基本上就体现在舰载机数量的多少及性能高低上。"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一共可以搭载40架舰载机,其中包括18架苏-33固定翼舰载战斗机、4架苏-25UTG舰载教练机、15架卡-27反潜直升机及2~3架卡-31预警直升机。
  苏-33是"库兹涅佐大"号的主力战斗机,其原型号为苏-27K,1982年开始研制,在陆上基地进行了大量的飞行试验,证明完全可以满足在跃飞甲板上起飞的要求。1989年11月,苏-27K首次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着舰,同年被重新命名为苏-33舰载战斗机。1993年开始交付,目前在役数量共24架。
  为了保证在"库兹涅佐大"号航母上通过跃飞甲板起飞,苏-33较苏-27进行了相当大的改进:首先,加强了机体主要承力结构的强度及主起落架的强度,使其可以承受在舰上拦阻着陆时6~7米/秒的下沉率。着舰钩组件安装在加强的中央桁梁上,为保证飞机在大迎角状态下在舰上起降的安全性,缩短了尾锥长度,用电子设备代替了苏-27尾锥中的减速伞,尾钩连杆设置在尾锥的下方。其次,增加了机翼面积,把苏-27后缘半翼展的整体式襟副翼改为机翼内侧的两块双开缝增升襟翼,在机翼靠近翼尖部分设有副翼,通过增加的双开缝增升襟翼提高了机翼升力。机翼设计为可折叠式,以减少在舰上停放时所占用的甲板面积。苏-33所使用的发动机仍是AL-31F,只是推力增加到了125.4千牛,而且可靠性进一步提高。这样,在苏-33增重后,仍可以保证与苏-27基本相当的起飞推重比,保证机动性方面与苏-27S相差不大(但仍比苏-27S下降了5%)。由于受到滑跃起飞的限制,其在航母上的最大起飞重量不得超过26吨。再次,苏-33在机头左侧还安装了伸缩式空中加油管,可以接受加油机或进行"伙伴"式加油。
  苏-33的机载雷达及电子设备与苏-27S基本相同,其中机载雷达增加了对海探测功能,对中等水面舰艇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200千米以上,并可以为反舰导弹提供目标参数。但其对地功能十分有限,只有简单的测距及地形跟踪能力。雷达对3平方米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达110千米,可同时跟踪12个目标并攻击其中2个,多目标攻击能力比苏-27S要好。苏-33的光电探测器装在风档右侧,性能与苏-27S相同,最远可以发现50千米处的战斗机目标,并可为飞行员提供目标的距离、高度及速度参数。此外,机上增加了海上导航及自动着舰引导系统,以便在夜间及恶劣气象条件下安全着舰及提高全天候作战能力。飞行控制系统采用了全新的四余度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操纵品质比苏-27S大为提高。苏-33的机载武器除了一门6Sh-301型30毫米机炮外,还包括多种型号的空空及空舰导弹。但在执行对地攻击作战时,苏-33只能使用常规火箭弹和航空炸弹,不具备使用精确对地攻击弹药的能力。
  苏-25UT6是苏-25对地攻击机的一种改型,主要用于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苏-25UTG由苏-25的单座改为串列双座,增加了翼展及双开缝增升襟翼,提高了机翼升力,起降性能有了很大提高:机体结构强度及起落架强度得到加强,尾部增加了着舰钩,发动机的推力也增加了2千牛。该机的机载设备较为简单,只有基本的海上飞行导航系统,可进行一般空地、空空武器训练,但不具备作战能力。
  卡-27是俄主力反潜直升机,主要用于在距母舰150~200千米范围内进行机动反潜作战,同时还可承担海上搜索、救援等任务。
  卡-31是俄研制的一种舰载多功能预警直升机,1995年开始装备使用。卡-31一般布置在距离航母100-150千米处,在3500米的高空可持续飞行3小时。该机的腹部装有一部Oko E-801平面阵探测雷达,6米长的天线可以以6转/分的转速在360度范围内搜索目标,可在250千米的距离内发现200个海上目标,跟踪其中20至40个目标并锁定10个。对低空飞机或掠海导弹的探测距离为100至150千米,目标跟踪数量为15个。但该机的数据处理能力有限,因此一般是将探测到的目标通过机载
数据链系统传送到航母作战指挥中心或岸上指挥中心。此外,机上还装有较为完善的电子战设备,具有较强的电子对抗能力。由于卡-31预警雷达的探测距离过短,不足以为航母编队提供足够的早期预警时间,因此,"库兹涅佐夫"号上还装有被称为"空中哨兵"的苏联第一种舰载相控阵雷达,对中、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可超过400千米,具有很好的多目标探测、识别、跟踪能力,可实现不间断、实时的半球对空搜索,但其并不具备西方同类雷达系统的主要功能(即防空导弹的制导能力,这是相控阵雷达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其目的就是解决水面舰艇的抗饱和攻击能力)。
  "戴高乐"号航母的舰载机在数量上与"库兹涅佐夫"号基本相同,也是40余架,包括20架"超级军旗"攻击机、15架"阵风"M战斗机、2架E-2C预警机及2-4架"海豚"及"超美洲豹"舰载直升机。
  "阵风"M是法国在"阵风"A空军型战斗机幕础上改装的专用舰载战斗机,1994年研制成功。"阵风"M的机动性非常优秀,超过了大部分第三代战斗机。在结构重量上,"阵风"M比空军型增加了近600千克,主要是对机体主要承力结构进行了加强及抗腐蚀处理,并增加了着舰钩等。由于其翼展较小,在航母上所占空间较小,因此没有对机翼采取折叠措施,有效地降低了机体结构重量和研制生产费用。"阵风"M采用2台推力为76.4千牛的M88-2发动机,正常起飞重量下其推重比可高达1.1。因此,无论是执行近距格斗、高速拦截作战或中、低空,亚、跨音速范围内的水平、垂直机动,性都十分出色。由于"戴高乐"号航母上弹射器的最大弹射能力为22吨,而"阵风"M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1。5吨,因此该机在机内满油时仍具有6吨的外挂能力,无论对空、对海还是对地作战都具有足够远的作战半径。
  "阵风"M装有一部先进的RBE2相控阵多功能雷达,对战斗机目标的探测距离为100千米,可同时跟踪40个目标并用导弹攻击其中的4-6个,具有很强的多目标攻击能力。机载雷达的对地能力也很强,可以制导多种精确制导空地武器,并且可在对地作战的同时保持着对空搜索能力,雷达精度及抗干扰能力都十分突出,整体技术水平已达到21世纪初期水平。
  除雷达外,"阵风"M还装备有一套先进的光电探测系统,由电视、前视红外及激光测距仪组成。其中电视探测器的探测距离为40千米,前视红外系统在良好气象条件下可发现80千米外的战斗机目标和120千米处的轰炸机目标,而且显示的是目标的红外灰度图像而不是一般红外探测器所产生的红外光点。整套系统也可以支持空空及空地武器的使用。
  "阵风"M还装有内置式综合电子战系统,可以对各种雷达信号进行探测、预警、分析、识别,并自动或人工采取相应的对抗措施。作为一种多用途舰载机,"阵风"M可以挂载不同的武器去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在对空作战时,"阵风"M主要用"米卡"空空导弹。该导弹与俄罗斯的R-77、美国的AIM-120同属第4代产品,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机动性非常强,缺憾是射程较小(只有50千米)。除主动雷达导引外,"米卡"风"M可用的空地、空舰武器除多种常规炸弹外,还有AM-39"飞鱼"空舰导弹、AS-37反雷达导弹、AS-30L空地导弹、"风暴之影"巡航导弹、250~10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及ASMP中程核空地导弹,可以实施战术及战略核打击,具有极强的对地、对海攻击能力。
  "超级军旗"是法国在"军旗"Ⅳ基础上研制的一种主要用于执行对地、对海攻击及进行侦察任务的轻型舰载机,曾是两艘"克莱蒙梭"级航母的主力舰载机。
  "超级军旗"的气动布局与"军旗"Ⅳ相同,主要是改进了机翼和加装了增升装置,这使其在增加了起飞重量及挂载能力的同时,低速性能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可以较好地在航母上起降。"超级军旗"的动力装置为一台"阿塔"8K-50不加力涡喷发动机,使用了容量更大的1100升副油箱,因此其作战半径比"军旗"IV有了明显的提高,打击范围更大。另外,"超级军旗"还可以通过空中加油来进一步提高作战距离。
  早期"超级军旗"的机载雷达为一部"龙舌兰"单脉波雷达,具有搜索、自动追踪及测距能力,并有空对空及空对地模式。除雷达外,"超级军旗"还有其它惯性导航系统、导航/攻击系统以及塔康战术空中导航系统等设备,以保证在海上进行飞行作战的需求。90年代后,"超级军旗"对机载雷达进行了重大改进,采用了先进的脉冲多普勒体制雷达,在保留原"龙舌兰"的探测性能外,重点提高了对空探测及对地功能,具备了对空中多目标的探测能力及地形跟踪、测绘能力,为使用更为先进的空地武器提供了条件。同时,其增加了电子战系统及雷达预警系统,提高了在现代高强度电子战环境下的作战、生存性能。
  "超级军旗"的机载武器包括2门30毫米机炮,全机共有5个武器外挂点,最大载弹量为2500千克。对海攻击时主要使用AM-39"飞鱼"空舰导弹;进行对地攻击时可使用常规炸弹或空地火箭。90年代中期后,经过现代化改进的"超级军旗"已可以使用AS-37反雷达导弹、AS-30L空地导弹及激光制导炸弹执行精确对地攻击,作战效能有了很大提高。除对地/海攻击外,"超级军旗"必要时还可以使用"魔术"2空空导弹执行对空作战(不过作战能力很有限,主要是自卫)。除常规武器外,"超级军旗"还可携带ASMP空地核导弹,执行空中核打击任务。
  E-2C是法国为提高"戴高乐"号的早期预警能力而专门从美国引进的。虽然法国一向奉行独立自主的国防政策,但由于航母数量少,舰载预警机的需求量也就十分有限。如果采取自行研制的途径,不仅研制难度大,费用也将十分高昂,因此法国最终决定从美国直接引进性能先进而技术又十分成熟的E-2C舰载预警机。
  除固定翼舰载机外,"戴高乐"号还装有"海豚"及"超美洲豹"直升机各2架。这些直升机的主要任务是海上搜救和运输,而不是常见的反潜作战("戴高乐"号取消了反潜职能,由护航的水面舰艇来提供反潜保护)。
  点评:双方主力舰载机的自身机动性及飞行性能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在进行空战及远程拦截作战时,苏-33受起飞重量的影响较小,可在机内载油近7吨的情况下外挂8-10枚中近距空空导弹,在距离航母200千米的海域上空具有2.5小时的巡逻时间;即使作战距离提高到400千米,仍然可保证近1.8小时的巡逻时间,完全可以满足对空防御作战的要求。法国的"阵风"M在相同条件下的巡逻时间分别为2.7小时和1.9小时,可见两者在此性能方面相差无几。
  在空战武器方面,双方存在着一定差距。苏-33所使用的R-27系列中距空空导弹在性能上落后"米卡"导弹甚多,如果与使用"米卡"导弹的"阵风"M进行超视距作战明显处于劣势。即使使用与"米卡"中距空空导弹属于同时代产品的R-77(目前苏-33尚无使用R-77的能力),苏-33仍没有全面战胜,"阵风"M的把握。因为在整体技术水平上,"米卡"导弹要比R-77稍为好一些,特别是在精度及抗干扰能力方面更为优秀。"阵风"M先进的机载雷达电子设备使其在超视距空战性能方面要明显高于苏-33。而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没有更多的资金对苏-33进行现代化改装,其机载雷达设备的技术水平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水平,与"阵风"M至少存在15年的差距,这也是影响双方空战能力的重要因素。
  苏-33在进行对海攻击时虽可携带先进的Kh-41超音速反舰导弹,但由于Kh-41重量太大,使得苏-33这样的重型战斗机也只能外挂1枚。受最大起飞重量的限制,此时苏-33机内载油量只有4吨多,作战半径只能达到300多千米(高-低-高作战剖面,下同),攻击距离过短。其次,由于苏-33在挂装Kh-41后只能通过最长的195米跑道起飞,飞机的出动率会受到较大影响,大编队(如15架苏-33)出击时的组织时间过长,整个过程约需25分钟以上。这样,先行离舰升空的飞机在空中要等待20多分钟才能与最后起飞的飞机组成编队飞向攻击海域,此时编队中至少有1/3苏-33的油量只有3吨多,作战半径会进一步减小。因此,苏-33使用Kh-41进行反舰作战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只在极为必要时才使用。而"阵风"M所使用的AM-39"飞鱼"空舰导弹虽在性能上落后于Kh-41,但其重量轻、体积小,"阵风"M外挂4枚的重量也不过2400千克,只相当于Kh-41的53%。由于"戴高乐"号的弹射器可保证"阵风"M以最大起飞重量起飞,这样仍有近4500千克重的外挂能力来挂载副油箱或空空导弹(一般为2个2000升副油箱加4枚"米卡"中距空空导弹及2枚"魔术"2近距空空导弹),此时作战半径可达到近1000千米。加之在采用2部弹射器同时作业时,起飞相同数量飞机所需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而飞机的油量又很充足,所以不会对攻击行动产生不利的影响。此外,15架苏-33总共只能携带15枚Kh-41反舰导弹,虽然该导弹飞行速度快,威力大,射程远,但巨大的体积也使其更容易在较远的距离上被发现,因此最终能突破层层拦截而击中目标的Kh-41导弹数量有限,况且15枚Kh-41导弹也不能对目标形成有效的"饱和攻击"。而15架"阵风"M共可携带60枚AM-39空舰导弹,一次齐射足以使任何一支水面舰艇编队的防空系统处于饱和状态,最终成功突破拦截的导弹数量要远远高于Kh-41。但是由于AM-39导弹射程较近,因此"阵风"M需要进入对方舰载防空系统的火力打击范围内才能发起攻击,这对于载机的生存力有些不利。不过,随着法国海军新一代超视距、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服役,"阵风"M将可在150千米的距离上发起攻击,基本具备了在绝大部分水面舰艇防空火力圈外进行超视距攻击的能力。因此,就整体反舰能力而言,"阵风"M还是要高于苏-33。
  由此可见,苏-33除了在机动性与对空作战的作战效能上与"阵风"M接近外,在其它方面都弱于"阵风"M。特别是对地攻击能力上,苏-33与"阵风"M更没有可比性一一"阵风"M有完备的机载设备及众多的精确对地攻击武器可进行远程对地攻击作战,而苏-33只能使用有限的常规对地攻击弹药执行近距离对地支援作战。
  再者,除"阵风"M外,"戴高乐"号上的20架"超级军旗"攻击机的攻击力同样不可轻视,其机动性和空战能力虽远远不及苏-33,但在对舰、对地攻击能力方面却有很强的实力。在外挂2枚AM-39导弹加副油箱的条件下,"超级军旗"的最大作战半径可达600千米:而在执行对地攻击作战时,"超级军旗"可挂载2吨对地攻击弹药攻击500千米外的目标。
  在双方的预警机性能上,卡-31与E-2C也几乎没有可比性。后者的预警系统完善而先进,跟踪2000多个目标的能力超过卡-31近100倍,而且E-2C还可以引导近20多架战斗机执行空战或对地、海攻击作战,这一点更是卡-31所远远不及的。E-2C的AN/APS-145预警雷达最远可发现600千米远的大型空中目标,对低空小型目标的发现距离也可达270千米。如在距离航母200千米处部署,可为航母提供的预警时间分别为高空目标(飞机)35分钟,低空目标(飞机)25分钟,低空掠海目标(巡航导弹及反舰导弹)15分钟。E-2C的这些性能是卡-31难以望其项背的。而随着今后更多的"阵风"M逐渐替代"超级军旗","戴高乐"号主力舰载机的综合作战效能至少要比"库兹涅佐夫"号上的苏-33高出3倍以上。不过,"戴高乐"号取消了反潜职能,而"库兹涅佐夫"号则搭载了多达15架的卡-27反潜直升机,虽然其性能无法与固定翼反潜机相比,但仍可进行100千米的区域反潜作战。这一点要强于"戴高乐"号航母。,
发帖限制,摆渡一下从俄法航母看中国未来航母之路,就可以了
老瓦日后的配置应该是24架中秋,4架海山鹰,4架直八预警型或卡31,6架卡27反潜机,2架直9通用搜救运输直升机,合计40架飞机。
太长了,先占个位子以后慢慢看。
24架太少了吧
xiaolinmk2004 发表于 2011-9-12 23:01
老瓦日后的配置应该是24架中秋,4架海山鹰,4架直八预警型或卡31,6架卡27反潜机,2架直9通用搜救运输直升机 ...
那两架z9怎么看都不顺眼
kklyd 发表于 2011-9-13 00:46
那两架z9怎么看都不顺眼
救落水者,运点杂货这些活总得有两架直九干吧
铁血167 发表于 2011-9-13 00:28
24架太少了吧
老瓦的机库就这么大,24架中秋刚好一个团,除去MD公鸡,足以纵横大洋了。
写那个文章的时候,戴高乐的一系列问题还没有集中爆发吧
xiaolinmk2004 发表于 2011-9-13 01:16
救落水者,运点杂货这些活总得有两架直九干吧
总觉得Z9太纤弱了,最好等等Z18吧
这老文章属于资料汇编,现在价值有限了
个人认为 阵风 更适合TG海军 前提是 咱们能山寨出来的话
kklyd 发表于 2011-9-13 09:04
总觉得Z9太纤弱了,最好等等Z18吧
吴:焦了,割了吧。
周:脆了点,总比没有好。
kklyd 发表于 2011-9-13 09:04
总觉得Z9太纤弱了,最好等等Z18吧
老瓦两三年后应该可以出海执行任务了,直15、直18怕是进度赶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