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导弹护卫舰发展之路(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8:43:22
<P>
“江卫”Ⅰ型舰</P>
<P>

“江卫”Ⅱ型舰</P>
<P>
“江湖”级舰</P>
<P>
“江湖”Ⅰ型舰
  中国海军的导弹护卫舰,即国外所称的“江湖”级、“江东”级和“江卫”级,是中国海军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常执勤的主要兵力,也是任务最繁重的舰种之一。该系列舰的建造发展,遵循的是“小步快跑”的方针,即分阶段、分批次、有继承、又不断改进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之路。</P>
<P>  打稳基础</P>
<P>
  我国人民海军的护卫舰部队是从缴获敌舰、收编起义船艇、打捞、修复旧舰、改装民船起家的。这支部队在沿海战斗中边打边建。20世纪50年代,依靠前苏联转让技术及设备材料制造了一批01型火炮鱼雷护卫舰,装备有100毫米主炮、37毫米副炮、533毫米反舰鱼雷及反潜深弹,配备雷达、声呐、指挥仪,又有大功率蒸汽轮机系统,为我国指战员及设计建造技术人员直接学习现代护卫舰战术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在60年代,完全依靠当时的国家工业基础与技术力量自行研究设计制造了一批65型火炮护卫舰,其钢材、主机、配套虽然不够先进,却都是国产的,因此在护卫舰发展的里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更实在的锻炼与考验。在这两型护卫舰的基础上,中央军委批准总参谋部、国防科委和六机部开始研制“江东”型导弹护卫舰。在“文革”的冲击下,虽然进展不顺利,却大大推动了护卫舰的各种武器、电子系统的发展,并为国内的研制工作打下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P>
<P>  以造代修</P>
<P>  70年代初,我海军因缺少护卫舰曾一再提出,希望能安排对十几艘老、旧、杂型护卫舰轮番大修一遍。但要落实这一任务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些护卫舰船壳腐蚀严重,主机型号都是杂牌的,大修很难,修后航速也达不到原来指标,只能到12节左右。而且大修1艘周期约2年左右,至少要300万元,总费用估计要好几千万。另外,江南造船厂虽有几个修船坞可承担大修,但全部完成大修任务要5、6年的时间,这对江南厂的其他任务影响太大。当时海军装备部的老部长林真同志调任六机部党的核心小组,分管部里的生产和科研工作,他首先提出“以造代修”的设想,以解决海军护卫舰的长远建设问题。他认为,我国已具有一定能力自行研制和建造各类中、小型舰艇,国产的钢材、器材、主机、武备及多种类型的配套设备已基本能立足于国内。在工程技术设计力量方面,除七院一些专业研究院、所之外,建造过01型护卫舰的沪东造船厂已形成了一支舰艇设计和生产的队伍,但关键是必须提出切合实际的战术技术要求。于是林部长亲自组织沪东厂及六机部有关局的同志,向海军提出如下方案建议:船型——舰体主尺度和结构可大部分参考正在研制的“江东”级舰,其线型在702所已做过各项船模性能试验,证明是可取的;动力——采用12E390V中速柴油机,沪东厂已研制多年,比较有把握过关,曲轴毛坯等也可在上海地区协作供应;主机功率有5880千瓦,可使该舰航速超过26节,接近了当时国际上多数护卫舰的水平(25节以上);主炮——当时正研制的仿苏改进的双100炮尚没过关,单100炮国内没有仿制,只能先拆下老舰的苏联高、平两用单100或130炮代用,海军库存还有一些,共约30座,可装备整整一个支队;导弹——当时有两个方案可选择,一是艇用固定导弹发射架,一是01护卫舰已改装成功的回转式发射架,都是配装“上游一号”导弹,林部长认为要下决心利用01改装的技术成果,还要加配雷达、指挥仪等;副炮——采用国内已批量生产的双37炮。</P>
<P>  1974年4月,林部长亲自正式写出了《关于建造一批对海导弹火炮护卫舰的建议》报六机部核心领导小组,并附上包括两个建造方案在内的一整套文件资料。这种“以造代修”的方针走的是一条研制——生产——改进——提高——再研制——再生产……一步一步提高发展的道路。如果单纯追求技术先进,国产第一代护卫舰就要搞个全新的舰型,这样,同时展开研制的项目必然很多,会陷入研制——攻关——研制——再攻关,周期拖长,研制出来的舰艇又落后的恶性循环。为此林部长又在六机部内上下做工作, 还同沪东厂的同志进行反复研究,准备设计方案要力求适当先进,攻关项目要有把握速成,并充分考虑到今后有可能继续进行改进的前提下,从一开始就投入批量生产的措施计划。1974年5月中旬,六机部领导同意以党组的名义向海军发文,并附上了以林真同志个人署名的建议和方案全文。同年9月,刘道生副司令代表海军正式表态同意了这一建议,中央军委给海军和六机部关于建造“江湖”级对海型护卫舰正式的批复件于1974年10月下旬下发,林部长马上通知沪东厂按预定措施计划抓紧工作。1975年1至5月进行施工设计,当年就实现了开工3艘、完工2艘的创纪录的高速度,交给海军“一对双胞胎”。从此自行研制批量生产的“江湖”级系列舰陆续装备海军,对海军护卫舰舰种的发展和海军护卫舰部队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江湖”级舰共建造10余艘,从1975年2月首舰开工到1980年12月最后1艘舰交船,历时6年。该舰实事求是的战术技术要求和预做安排落实的配套与设计,是保证短期内完成“江湖”级导弹护卫舰设计建造任务的可靠基础。“江湖”级首舰(516舰)于1975年12月上旬在海军试验基地成功地进行反舰导弹发射试验。第6号舰(512舰)于1979年2月和1980年1月先后进行了5级海情耐波性试验和4级海情导弹发射试验,从而完成了该舰研制和批量生产交叉进行的全过程。</P>
<P>  小步快跑</P>
<P>  为适应南海需要,1978年林真已调海军司令部任海军副参谋长,他在海司又提出对“江湖”级导弹护卫舰的修改意见及要求,改装的主要内容是换装双37舰炮、双100舰炮和SJD-5舰壳声呐。总参谋部和国防工办联合批复了“江湖”级后续对海护卫舰改进技术状态和建造数量,形成“江湖”Ⅰ型舰。从1980年7月到1988年6月,沪东厂又建造一批“江湖”Ⅰ型舰。这两批对海护卫舰已分配在从北到南的各个基地和支队里,承担着繁重的执勤任务。刘华清司令到海军后,肯定了林副参谋长倡导的实事求是发展护卫舰可较快形成战斗力的道路,更加明确在护卫舰发展上要继续采取“小步快跑”的方针,即使“江湖”系列舰保持基本舰型和主动力,而武器电子系统则逐批逐代发展提高。</P>
<P>  1982年,海军、六机部下达通知,开展采用长桥楼封闭船型、设有作战指挥室的导弹护卫舰设计。1983年将方案上报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获得批复,定为“江湖”Ⅲ型导弹护卫舰。该型舰已具有“鹰击8号”反舰导弹系统、双100舰炮系统、双37舰炮系统、反潜深弹系统、作战指挥系统、电子战系统、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在保卫海疆和南沙巡逻等海防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江湖”Ⅲ首舰于1984年10月开工,1987至1988年先后完成导弹发射试验、作战系统扩大试验、耐波性试验,1987年12月交船。1990年11月后续舰也全部交付,1990年12月完成鉴定。</P>
<P>  对“江湖”Ⅲ型舰刘华清司令确定只少量地搞一小批,后续型要求再改进得更好一点。由于“红旗-61”型对空导弹已于1986年完成定型打靶试验,海军研究尽快装到护卫舰上,就决心从“江湖”Ⅲ导弹护卫舰原定的最后1艘舰起,加装1座六联装箱式发射的“红旗-61乙”舰对空导弹系统和直升机系统(设机库及起降平台),还保留装配有三联装箱式发射的“鹰击-8”型舰舰导弹系统和6管回转式反潜深弹系统,双100舰炮系统和双37舰炮系统,成为我国第1艘兼有防空、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和直升机系统,排水量超过2000吨的护卫舰。经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批准为“江卫”级,从1989年12月到1994年7月又建造了一小批。</P>
<P>  1984到1985年间,总参谋部批准海军装备技术部建议,利用国内研制成熟技术及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对现役的“江湖”Ⅰ型舰,结合中修选择1艘试做现代化改装,而后以稳定而统一的技术改装一批,形成“江湖”Ⅰ改型。主要是加装减摇鳍,完善警戒雷达系统、电子战系统、双100、双37舰炮系统、反潜深弹系统、改善居住性等。根据东南沿海战备要求,由沪东造船厂、中华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分别承担改装任务,但由沪东造船厂统一供应改装图纸。这批舰改装工程自1988年12月开始,至1990年6月结束,不到两年又花费较少地使现役“江湖”Ⅰ型护卫舰提高为“江湖”Ⅰ改型,很受部队欢迎。经请示总参谋部同意按此技术状态于1991到1994年间又新造一批,配属在东南沿海各基地。</P>
<P>  “江湖”、“江湖”Ⅰ、“江湖”Ⅰ改、“江湖”Ⅲ、“江卫”型的几十艘千吨级护卫舰,成为从70年代到90年代日常执勤的主要兵力,也是任务最繁重的舰种之一。90年代初,当新的反舰、防空导弹系统基本完成研制时,又将其技术移植到护卫舰上改进为“江卫”Ⅱ型导弹护卫舰。从1995年首舰开工到1998年12月完工,直到20世纪末才全部完成。护卫舰“小步”改进,便于海军指挥训练、后勤保障、维修技术等逐渐相应跟上,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而“快跑”不断线,更便于国家工业部门在积极研制新装备的同时稳定配套协作关系,不断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征海)</P>
<P>向为祖国海军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们致敬!</P><P>
“江卫”Ⅰ型舰</P>
<P>

“江卫”Ⅱ型舰</P>
<P>
“江湖”级舰</P>
<P>
“江湖”Ⅰ型舰
  中国海军的导弹护卫舰,即国外所称的“江湖”级、“江东”级和“江卫”级,是中国海军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日常执勤的主要兵力,也是任务最繁重的舰种之一。该系列舰的建造发展,遵循的是“小步快跑”的方针,即分阶段、分批次、有继承、又不断改进的发展道路,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之路。</P>
<P>  打稳基础</P>
<P>
  我国人民海军的护卫舰部队是从缴获敌舰、收编起义船艇、打捞、修复旧舰、改装民船起家的。这支部队在沿海战斗中边打边建。20世纪50年代,依靠前苏联转让技术及设备材料制造了一批01型火炮鱼雷护卫舰,装备有100毫米主炮、37毫米副炮、533毫米反舰鱼雷及反潜深弹,配备雷达、声呐、指挥仪,又有大功率蒸汽轮机系统,为我国指战员及设计建造技术人员直接学习现代护卫舰战术技术奠定了物质基础。在60年代,完全依靠当时的国家工业基础与技术力量自行研究设计制造了一批65型火炮护卫舰,其钢材、主机、配套虽然不够先进,却都是国产的,因此在护卫舰发展的里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是更实在的锻炼与考验。在这两型护卫舰的基础上,中央军委批准总参谋部、国防科委和六机部开始研制“江东”型导弹护卫舰。在“文革”的冲击下,虽然进展不顺利,却大大推动了护卫舰的各种武器、电子系统的发展,并为国内的研制工作打下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P>
<P>  以造代修</P>
<P>  70年代初,我海军因缺少护卫舰曾一再提出,希望能安排对十几艘老、旧、杂型护卫舰轮番大修一遍。但要落实这一任务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些护卫舰船壳腐蚀严重,主机型号都是杂牌的,大修很难,修后航速也达不到原来指标,只能到12节左右。而且大修1艘周期约2年左右,至少要300万元,总费用估计要好几千万。另外,江南造船厂虽有几个修船坞可承担大修,但全部完成大修任务要5、6年的时间,这对江南厂的其他任务影响太大。当时海军装备部的老部长林真同志调任六机部党的核心小组,分管部里的生产和科研工作,他首先提出“以造代修”的设想,以解决海军护卫舰的长远建设问题。他认为,我国已具有一定能力自行研制和建造各类中、小型舰艇,国产的钢材、器材、主机、武备及多种类型的配套设备已基本能立足于国内。在工程技术设计力量方面,除七院一些专业研究院、所之外,建造过01型护卫舰的沪东造船厂已形成了一支舰艇设计和生产的队伍,但关键是必须提出切合实际的战术技术要求。于是林部长亲自组织沪东厂及六机部有关局的同志,向海军提出如下方案建议:船型——舰体主尺度和结构可大部分参考正在研制的“江东”级舰,其线型在702所已做过各项船模性能试验,证明是可取的;动力——采用12E390V中速柴油机,沪东厂已研制多年,比较有把握过关,曲轴毛坯等也可在上海地区协作供应;主机功率有5880千瓦,可使该舰航速超过26节,接近了当时国际上多数护卫舰的水平(25节以上);主炮——当时正研制的仿苏改进的双100炮尚没过关,单100炮国内没有仿制,只能先拆下老舰的苏联高、平两用单100或130炮代用,海军库存还有一些,共约30座,可装备整整一个支队;导弹——当时有两个方案可选择,一是艇用固定导弹发射架,一是01护卫舰已改装成功的回转式发射架,都是配装“上游一号”导弹,林部长认为要下决心利用01改装的技术成果,还要加配雷达、指挥仪等;副炮——采用国内已批量生产的双37炮。</P>
<P>  1974年4月,林部长亲自正式写出了《关于建造一批对海导弹火炮护卫舰的建议》报六机部核心领导小组,并附上包括两个建造方案在内的一整套文件资料。这种“以造代修”的方针走的是一条研制——生产——改进——提高——再研制——再生产……一步一步提高发展的道路。如果单纯追求技术先进,国产第一代护卫舰就要搞个全新的舰型,这样,同时展开研制的项目必然很多,会陷入研制——攻关——研制——再攻关,周期拖长,研制出来的舰艇又落后的恶性循环。为此林部长又在六机部内上下做工作, 还同沪东厂的同志进行反复研究,准备设计方案要力求适当先进,攻关项目要有把握速成,并充分考虑到今后有可能继续进行改进的前提下,从一开始就投入批量生产的措施计划。1974年5月中旬,六机部领导同意以党组的名义向海军发文,并附上了以林真同志个人署名的建议和方案全文。同年9月,刘道生副司令代表海军正式表态同意了这一建议,中央军委给海军和六机部关于建造“江湖”级对海型护卫舰正式的批复件于1974年10月下旬下发,林部长马上通知沪东厂按预定措施计划抓紧工作。1975年1至5月进行施工设计,当年就实现了开工3艘、完工2艘的创纪录的高速度,交给海军“一对双胞胎”。从此自行研制批量生产的“江湖”级系列舰陆续装备海军,对海军护卫舰舰种的发展和海军护卫舰部队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P>
<P>  “江湖”级舰共建造10余艘,从1975年2月首舰开工到1980年12月最后1艘舰交船,历时6年。该舰实事求是的战术技术要求和预做安排落实的配套与设计,是保证短期内完成“江湖”级导弹护卫舰设计建造任务的可靠基础。“江湖”级首舰(516舰)于1975年12月上旬在海军试验基地成功地进行反舰导弹发射试验。第6号舰(512舰)于1979年2月和1980年1月先后进行了5级海情耐波性试验和4级海情导弹发射试验,从而完成了该舰研制和批量生产交叉进行的全过程。</P>
<P>  小步快跑</P>
<P>  为适应南海需要,1978年林真已调海军司令部任海军副参谋长,他在海司又提出对“江湖”级导弹护卫舰的修改意见及要求,改装的主要内容是换装双37舰炮、双100舰炮和SJD-5舰壳声呐。总参谋部和国防工办联合批复了“江湖”级后续对海护卫舰改进技术状态和建造数量,形成“江湖”Ⅰ型舰。从1980年7月到1988年6月,沪东厂又建造一批“江湖”Ⅰ型舰。这两批对海护卫舰已分配在从北到南的各个基地和支队里,承担着繁重的执勤任务。刘华清司令到海军后,肯定了林副参谋长倡导的实事求是发展护卫舰可较快形成战斗力的道路,更加明确在护卫舰发展上要继续采取“小步快跑”的方针,即使“江湖”系列舰保持基本舰型和主动力,而武器电子系统则逐批逐代发展提高。</P>
<P>  1982年,海军、六机部下达通知,开展采用长桥楼封闭船型、设有作战指挥室的导弹护卫舰设计。1983年将方案上报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获得批复,定为“江湖”Ⅲ型导弹护卫舰。该型舰已具有“鹰击8号”反舰导弹系统、双100舰炮系统、双37舰炮系统、反潜深弹系统、作战指挥系统、电子战系统、导航系统、通信系统等。装备水平和作战能力都有较大提高,在保卫海疆和南沙巡逻等海防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江湖”Ⅲ首舰于1984年10月开工,1987至1988年先后完成导弹发射试验、作战系统扩大试验、耐波性试验,1987年12月交船。1990年11月后续舰也全部交付,1990年12月完成鉴定。</P>
<P>  对“江湖”Ⅲ型舰刘华清司令确定只少量地搞一小批,后续型要求再改进得更好一点。由于“红旗-61”型对空导弹已于1986年完成定型打靶试验,海军研究尽快装到护卫舰上,就决心从“江湖”Ⅲ导弹护卫舰原定的最后1艘舰起,加装1座六联装箱式发射的“红旗-61乙”舰对空导弹系统和直升机系统(设机库及起降平台),还保留装配有三联装箱式发射的“鹰击-8”型舰舰导弹系统和6管回转式反潜深弹系统,双100舰炮系统和双37舰炮系统,成为我国第1艘兼有防空、反舰导弹武器系统和直升机系统,排水量超过2000吨的护卫舰。经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批准为“江卫”级,从1989年12月到1994年7月又建造了一小批。</P>
<P>  1984到1985年间,总参谋部批准海军装备技术部建议,利用国内研制成熟技术及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对现役的“江湖”Ⅰ型舰,结合中修选择1艘试做现代化改装,而后以稳定而统一的技术改装一批,形成“江湖”Ⅰ改型。主要是加装减摇鳍,完善警戒雷达系统、电子战系统、双100、双37舰炮系统、反潜深弹系统、改善居住性等。根据东南沿海战备要求,由沪东造船厂、中华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分别承担改装任务,但由沪东造船厂统一供应改装图纸。这批舰改装工程自1988年12月开始,至1990年6月结束,不到两年又花费较少地使现役“江湖”Ⅰ型护卫舰提高为“江湖”Ⅰ改型,很受部队欢迎。经请示总参谋部同意按此技术状态于1991到1994年间又新造一批,配属在东南沿海各基地。</P>
<P>  “江湖”、“江湖”Ⅰ、“江湖”Ⅰ改、“江湖”Ⅲ、“江卫”型的几十艘千吨级护卫舰,成为从70年代到90年代日常执勤的主要兵力,也是任务最繁重的舰种之一。90年代初,当新的反舰、防空导弹系统基本完成研制时,又将其技术移植到护卫舰上改进为“江卫”Ⅱ型导弹护卫舰。从1995年首舰开工到1998年12月完工,直到20世纪末才全部完成。护卫舰“小步”改进,便于海军指挥训练、后勤保障、维修技术等逐渐相应跟上,形成真正的战斗力;而“快跑”不断线,更便于国家工业部门在积极研制新装备的同时稳定配套协作关系,不断提高质量和可靠性。(征海)</P>
<P>向为祖国海军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们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