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台民进党主页) 「和平」與「發展」是兩岸的共同追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8:58:13
<B>日 期</B>2004-10-01<B>標 題</B>「和平」與「發展」是兩岸的共同追求</B> </P>
「和平」與「發展」是兩岸的共同追求<p></p></B></P>
擱置主權爭議,建立和平非戰架構<p></p></B></P>
<p> </p></P>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昨(30日)舉辦「兩岸關係論壇(五):和平穩定互動架構之實踐與挑戰」,邀集學者專家,針對陳水扁總統所提出的「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進行討論。<p></p></P>
<p> </p></P>
主持人民進黨秘書長張俊雄表示,陳水扁總統曾提及希望兩岸「對話」、「協商」,也提及「希望兩岸在和平穩定的狀況下,追求各自的發展</B>」。中共新領導胡錦濤近年也提出「和平崛起」的說法,強調中國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我們樂見兩岸都有追求和平穩定的共識,我們殷切期望,兩岸最終能透過對話協商,謀取和平穩定互動關係</B>,畢竟,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才是彼此永續發展的保障</B>。<p></p></P>
<p> </p></P>
與會者皆認為,在兩岸缺乏互信、政治協商陷入瓶頸的當下,可透過對雙方皆有利的三通議題,作為開啟協商管道、建立互信的突破點,進而尋求建立「和平非戰架構」、或簽訂「非戰協定」。</B>兩岸要建立「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短期內或許不容易,但透過善意的累積與互信的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是可期待的。<p></p></P>
<p> </p></P>
政大中山所教授趙建民與台大政治系教授楊永明認為,歷史上從沒有先解決政治爭議的例子,往往都是倒過來,先擱置政治爭議、處理交流議題。趙建民表示,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緊張與對立,欲先行建立協商關係是不容易的,但「對等的互惠交流」卻有較大的可行性</B>。當然,透過雙方皆蒙其利的「三通」議題,或可突破兩岸僵局,並進而建立互信,達到建構「和平非戰架構」的可能。<p></p></P>
<p> </p></P>
中研院助研究員徐斯儉認為,統獨議題的二分法是個盲點,「這些(統獨)議題都是虛假的」。從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來看,東亞地區絕對是強權的利益衝突點,在美、中、日的強權拉扯下,台灣要主動外交出擊,並沒有多大的空間。然而,台灣仍必須有獨立的安全戰略思考,拉高視野至現實主義的地緣關係,盡可能擴大台灣的利益範圍,這樣提出的和平主張,甚或只是短暫的和平訴求,是絕對樂觀的。<p></p></P>
<p> </p></P>
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張榮恭指出,在兩岸互信消磨,兩邊思維方式迥異、對話毫無交集、國際外交激烈競奪的情況下,兩岸和平架構的基礎正在崩解中,朝衝突方向走的可能性也逐漸增加。<p></p></P>
<p> </p></P>
中國時報總主筆倪炎元指出,兩岸的思惟邏輯不一樣,北京以「演繹邏輯」思考兩岸關係,拿「一中原則」框住台灣,我們則慣用「歸納邏輯」;對岸老以「目的論」看待兩岸,而我們卻從沒設定終局;台灣傾向於「對話式」,中共卻慣用「獨白」;上述差異造成兩岸間打不開的死結。<p></p></P>
<p> </p></P>
前國大代表劉一德則認為,從國際局勢來看,兩岸目前是「和平、穩定」無庸置疑,要改變這個狀態也不太可能;但「互動」過多(除了政治互動),卻衍生不少的經濟與社會問題,這點是要加以考量的。<p></p></P>
<p> </p></P>
儘管兩岸思維與邏輯上的根本差異,造成「互信不足」的問題一時間難以緩解</B>,但與會學者仍認為,「和平穩定是兩岸共同的期待</B>」,雖然落實不易,但透過彼此重視之議題的協商,例如:直航、開放觀光等,一個強調和平穩定、非戰的互動架構之建立,還是有相當的可能性</B>。<p></p></P>
<p> </p></P>
本次座談會出席者包括: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趙建民、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永明、中研院政治所籌備處助研究員徐斯儉,中國時報總主筆倪炎元、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張榮恭、前國大代表劉一德。<p></p></P><B>日 期</B>2004-10-01<B>標 題</B>「和平」與「發展」是兩岸的共同追求</B> </P>
「和平」與「發展」是兩岸的共同追求<p></p></B></P>
擱置主權爭議,建立和平非戰架構<p></p></B></P>
<p> </p></P>
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部昨(30日)舉辦「兩岸關係論壇(五):和平穩定互動架構之實踐與挑戰」,邀集學者專家,針對陳水扁總統所提出的「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進行討論。<p></p></P>
<p> </p></P>
主持人民進黨秘書長張俊雄表示,陳水扁總統曾提及希望兩岸「對話」、「協商」,也提及「希望兩岸在和平穩定的狀況下,追求各自的發展</B>」。中共新領導胡錦濤近年也提出「和平崛起」的說法,強調中國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我們樂見兩岸都有追求和平穩定的共識,我們殷切期望,兩岸最終能透過對話協商,謀取和平穩定互動關係</B>,畢竟,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才是彼此永續發展的保障</B>。<p></p></P>
<p> </p></P>
與會者皆認為,在兩岸缺乏互信、政治協商陷入瓶頸的當下,可透過對雙方皆有利的三通議題,作為開啟協商管道、建立互信的突破點,進而尋求建立「和平非戰架構」、或簽訂「非戰協定」。</B>兩岸要建立「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短期內或許不容易,但透過善意的累積與互信的建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架構是可期待的。<p></p></P>
<p> </p></P>
政大中山所教授趙建民與台大政治系教授楊永明認為,歷史上從沒有先解決政治爭議的例子,往往都是倒過來,先擱置政治爭議、處理交流議題。趙建民表示,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緊張與對立,欲先行建立協商關係是不容易的,但「對等的互惠交流」卻有較大的可行性</B>。當然,透過雙方皆蒙其利的「三通」議題,或可突破兩岸僵局,並進而建立互信,達到建構「和平非戰架構」的可能。<p></p></P>
<p> </p></P>
中研院助研究員徐斯儉認為,統獨議題的二分法是個盲點,「這些(統獨)議題都是虛假的」。從國際政治的現實主義來看,東亞地區絕對是強權的利益衝突點,在美、中、日的強權拉扯下,台灣要主動外交出擊,並沒有多大的空間。然而,台灣仍必須有獨立的安全戰略思考,拉高視野至現實主義的地緣關係,盡可能擴大台灣的利益範圍,這樣提出的和平主張,甚或只是短暫的和平訴求,是絕對樂觀的。<p></p></P>
<p> </p></P>
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張榮恭指出,在兩岸互信消磨,兩邊思維方式迥異、對話毫無交集、國際外交激烈競奪的情況下,兩岸和平架構的基礎正在崩解中,朝衝突方向走的可能性也逐漸增加。<p></p></P>
<p> </p></P>
中國時報總主筆倪炎元指出,兩岸的思惟邏輯不一樣,北京以「演繹邏輯」思考兩岸關係,拿「一中原則」框住台灣,我們則慣用「歸納邏輯」;對岸老以「目的論」看待兩岸,而我們卻從沒設定終局;台灣傾向於「對話式」,中共卻慣用「獨白」;上述差異造成兩岸間打不開的死結。<p></p></P>
<p> </p></P>
前國大代表劉一德則認為,從國際局勢來看,兩岸目前是「和平、穩定」無庸置疑,要改變這個狀態也不太可能;但「互動」過多(除了政治互動),卻衍生不少的經濟與社會問題,這點是要加以考量的。<p></p></P>
<p> </p></P>
儘管兩岸思維與邏輯上的根本差異,造成「互信不足」的問題一時間難以緩解</B>,但與會學者仍認為,「和平穩定是兩岸共同的期待</B>」,雖然落實不易,但透過彼此重視之議題的協商,例如:直航、開放觀光等,一個強調和平穩定、非戰的互動架構之建立,還是有相當的可能性</B>。<p></p></P>
<p> </p></P>
本次座談會出席者包括:政治大學中山所教授趙建民、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永明、中研院政治所籌備處助研究員徐斯儉,中國時報總主筆倪炎元、國民黨政策會副執行長張榮恭、前國大代表劉一德。<p></p></P>